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谁想到玩的这么大。
能不跑慈禧当然不想跑,他派人去招呼李鸿章,都这时候了,和谈吧。
李鸿章还是不出山,他主张迁都再战,还举荐翁同酥领兵。
这不是胡闹吗,让大学士领兵,大学士这辈子,除了写文章说大话之外,哪有这本事。慈禧知道李鸿章这是有气,要不是翁同酥的弹劾,他也不至于被罢免,现在求着李鸿章了,李鸿章伺机报复。
慈禧也早看这帮帝党不顺眼了,马上召开廷议,斥责翁同酥等一干官员盲目主战,误国误民,将翁同酥问罪,处斩。同时趁机打击了一大批帝党分子,包括一些认不清形势,站在光绪一边的八旗权贵。
火速杀了翁同酥之后,再去请李鸿章,慈禧知道,此时除了和谈一条路之外,已经别无办法。八旗是靠不住的,就算再招募二十万八旗兵,除了让日本人俘虏之外,还能起什么作用,湘淮军都给打残了,临时招募也来不及。至于分散在各地的驻防八旗和绿营兵,那更没什么战斗力了,只能跟八旗新军比比烂而已。
所以只能和谈。
请李鸿章出山,官复原职,依然是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还加上全权钦差,赏黄马褂,什么?已经赏过了,那就换洗着穿。
这回李鸿章不再端着了,马上出面,跟日本公使谈判。
日本人早就想谈了,他们也打不下去了,国内经济濒临崩溃,老百姓饿着肚子,成天的骚动,打赢了这些人肯定欢呼,但打不出结果来,他们总不能饿死。
前前后后已经欠下了英国十几亿债务,能抵押的东西都抵押出去了,关税、铁路、煤矿全都抵押到了英国资本家的柜台上,一旦打败,等于把日本卖给了英国。
大清拖着不谈,大清的满朝文武继续吃香的喝辣的,日本天皇可都要喝稀粥度日了。
所以日本更急,急的他们都不敢打北亰,生怕打急了,这帮人跑了,没处找人谈去。
日本国内的报纸倒是叫嚣的厉害,要灭亡满清,统治中原,但日本政府太明白了,谁能接受日本统治中原,至少南方那个恐怖的大明就不能同意。
于是他们热情的接待了李鸿章,用日本舰队主力将李鸿章护送到了马关,跟伊藤博文谈判。
谈判的时候,为了拉平跟身材高达的李鸿章的差距,伊藤博文故意让李鸿章坐着一把低矮的椅子,李鸿章也不在意。
日本人狮子大开口,他们要求满清割让满洲、山东和天津给日本,基本上日本占的地儿他们都要,跟他们占地沾边的地方他们也要,不但要地,还要钱,他们以大明跟美国的条约为参照,要求二十亿英镑的赔偿,他们说美国是大国,大清也是大国,这点钱赔的起的。
另外他们还要市场,要特权,要求满清开放芜湖、沙市等地为口岸,要求满清允许日本商人在内地办厂、开矿;要求治外法权,要求占有租界。
几乎洋人这半个世纪从满清身上取得的特权,日本一个都不能少,而且要更多。
李鸿章直接就傻眼了,山东、天津和东北都割让给了日本,他回去得给人打死。
所以李鸿章就拖啊拖,一笔笔账跟日本人算。
伊藤博文盛气凌人,告诉李鸿章要么答应,要么继续打。
李鸿章表示自己没有全权,做不了主,日本人则告诉李鸿章,可以随时发电报。
总有一些爱国青年是不想看到本国政府和平的,既然已经打到北亰城了,为什么不占了北亰,占领中原,他们还在报纸上发表了路线图,占领中原就有了跟大明争霸中国的资本,争霸了中国,就有争霸全世界的资本。
因此在一些爱国人士看来,和平是万万要不得的,所以一个偶然又必然的事件发生了,李鸿章被刺杀,脸上中了一枪,竟然没有死。
满清也有爱国人士,大赞杀的好,这种卖国贼就该杀,就不该和谈,就该继续打,只可恨没有杀死。
李鸿章受伤了,开始拒绝谈判,各国使者都来看望,伊藤博文登门道歉。
大明使者也来看望他了,告诉了他一个消息,在安徽的乡下,他家的祖坟差点被挖了,还说一旦他签订了过分的条约,他家祖坟肯定被挖,而且他死后都休想进祖坟。
李鸿章压力山大。
英国公使劝说李鸿章尽快签订条约,恢复和平,否则日本很可能打下北京。
李鸿章只得继续谈判,这次日本做出了让步,听说是英国从中做了工作,告诉日本人太贪婪了。
日本大量放弃割让土地的要求,不再要求割让整个满洲,只要求割让辽东半岛,不再要山东了,天津也不要,因为天津是列强的大本营,英国告诉日本,除非日本想得罪英国、法国否则就不要动天津的心思,日本转而要求割让昌黎县。
赔款上,日本也做了大幅度的让步,只要求十亿英镑的赔款,这是原先要求的一半。
特权上,倒是没有做什么让步,显然日本要求的越多,列强可以一体均沾,为什么要反对呢。
李鸿章见自己挨一枪值这么多,心里很想答应,但是不敢答应,他真的怕祖坟被挖,至于挖他家祖坟的是爱国人士呢,还是大明的人,他不愿深究,鬼知道有没有什么爱国人士,但他此时已经怕了,他觉得满清这个国家灭亡已是定局,他要么选择做忠臣跟着陪葬,要么选择保住自己和家族的富贵。
他怎么选还不知道,但慈禧那边的电报已经催的很急了,因为日本人开始攻城了。
,
第七百八十四节 日军攻占北亰城()
李鸿章接连收到三封圣谕,是慈禧用光绪的名义发的,这个锅是一定要光绪背的。圣谕中,慈禧要求李鸿章答应日本的一切条件,只要能保住大清江山,一切都有商量。
但李鸿章回了一封电报,询问是否割让辽东也可以,但慈禧再也没有回信了。
因为北亰城被占了,慈禧和光绪不知所踪。
日本攻城是日本政府授意的吗,当然是。
伊藤博文见李鸿章迟迟不肯签字,非常的交集,战争没拖延一天,军费就多花几百万,而且列强干涉的机会就多一分,连一直很支持他们的英国,都开始给他们施加压力了。
所以伊藤博文希望軍队能给北京的满清朝廷施加一点压力,让他们对北亰展开威慑性的军事行动。
结果这以威慑,日军就把北亰城威慑成了自己的占领区,捅了篓子了。
日军占领北亰城是日本政府授意的吗,当然不是。
占领北亰城当然好看,可是伊藤博文要的是结束战争,要的是实惠,而不是面子。
他让日军威慑一下,但他高估了自己的约束力。
前线的日军已经在极力配合日本政府了,政府让他们保持军纪,做好面子工作,他们一直压制士兵,甚至搞了不少跟当地老百姓的联谊,请各国记者来拍照,洋人记者吃惊的发现,满清百姓脸上的笑容是那么的真诚,吃着日本的稻米喝着日本的清酒是那么的满足,他们当真以为日本跟当地百姓关系极好。
但压制士兵不劫掠,不杀人,不强歼容易,压制军官心中不建功立业的慾望真的很难。
前线军官碍于政府的压力,已经强忍着不攻打北亰的慾望了,从丰臣秀吉那会儿,甚至从更早的唐朝开始,日本怎么不想攻占中国京师这种美梦,如果哪一个军官做到了,那就是死都值了。
在连自己的生命都不在乎的情况下,约束自己的慾望本就很难,结果伊藤博文还给他们开了一个口子,告诉他们可以采取威慑性攻击。
几个高级将领一商量,干脆把威慑性攻击,做成实质性攻击,拿下北亰城。
为了不让政府找麻烦,他们觉得,政府不过是想逼迫满清投降,而他们只想拿下北亰城,这两者并不矛盾,只要他们既能打下北亰城,还能擒拿了慈禧和光绪皇帝,这不就行了。
这不但没给政府惹麻烦,还是帮了政府的大忙了。
在强烈的建功立业慾望促使下,军官真的相信他们是在帮忙。
于是他们开始给清军找茬,借口士兵失踪,认为是清军绑架了日军士兵,要求进入北亰搜查,清军哪里敢让他们进城,关上了城门,日军开始用炮口对准北亰城,结果慈禧吓坏了,一连给李鸿章发电报,让李鸿章赶紧签条约,李鸿章还没回复呢,日本人的大炮就打在了城墙上,慈禧以为日本人开始攻城了,乔妆打扮一番跑了。
这又是日军的一个失误,他们要的是活捉慈禧和光绪,并不想这么快攻城,他们打算在北亰城四周要道都埋伏上自己的軍队后,才正式攻城。这又是底下士兵的自行其是,高级军官有建功立业的慾望,底层军官也有立功晋升的慾望,所以负责去挑衅的日本军官没忍住下令开炮了,认为这样就打起来了,他的部队将是第一个进城。
结果这种挑衅性的大炮一发,慈禧就跑了,北亰城乱作一团,老百姓也大批的跑,軍队都跑了。
一小队士兵轻而易举的攻下了北亰城,而他们完全控制不了局面,北亰彻底失控。
李鸿章还跟日本谈判呢,这还怎么谈,北亰城被占,慈禧光绪失踪的消息,第一时间就传遍了全世界。
伊藤博文都傻了,直接找李鸿章私下谈,说你赶紧签字,我们再让让,昌黎县不要了,赔款降到八亿英镑,你这算是给清政府立功了。李鸿章此时苦笑,爱谁谁,老子这回是真的做不了主了,主子都不知道是不是被你们打死了。李鸿章还嘲讽伊藤博文,建议日军攻打中原,没准天皇能坐一坐北亰的龙椅。
李鸿章算是看出来了,日本人急着呢,蚂蚁吞大象,自己也是个死,他是破罐子破摔了,此时都这样了,还让他签这个条约,除了让他跟着死,没任何意义。
至于慈禧和光绪到底怎样了,李鸿章其实也很想知道,他明白,消息最广的肯定是大明,他求见大明驻日公使,但这个公使也不知道。
慈禧和光绪跑哪里去了,全世界都想知道。
除了日本人,英国人也很急,这场战争一开始,他们是真心中立的,但随着日本的胜利,他们看到了日本身上的潜力,觉得日本真的有潜力制衡大明,所以开始支持日本,毕竟日本人的军火基本上都是进口英国的,而且钱是找英国银行家借的,日本打输了,找谁要钱去。
但支持日本,不代表他们愿意看到日本吞并满清,他们也知道日本吞不下,最好的结果是让日本逼满清掏一大笔军费,然后英国的借款就有着落了,日本还能变得更强大一些,帮忙制衡大明,同时制衡俄国。
英国早就对大明这个不太听话的国家不满了,奈何在东方只有大明能制衡俄国,而制衡俄国是英国的外交政策,现在一个更听话的日本跳了出来,还很能打,很愿意打,这样的打手可不容易找,历史上普鲁士长期扮演这个角色,随着普鲁士变成了德意志帝国,也不愿意扮演这个角色了,英国反而要制衡德国。
日本是个打手,这个定位很清晰,所以可以大力扶持,直到这个打手变成帝国。
可打手失手了,把满清这个二货的首都给端了,中央政府直接崩溃,太后和皇帝不知所踪,这怎么办。
英国这时候发现,有能力处理这种巨变的,还是大明一家。
他们马上找大明协商东亚大陆的局势。
英国表达了他们的态度,只要大明愿意出面维持东亚局势,英国可以对大明在大陆上的扩张做一定的让步,他们认为大明和清廷的领土可以进行一些调整,比如大明的领土可以推进到长江流域,将湖南、贵州和江南等地并入大明领土范围内。
英国做出这种让步,他们在怕什么?
因为俄国行动了,这种机会沙皇如果抓不住,那就是蠢货了。
沙皇看到满清不堪一击,连小日本都打不过,他们还客气什么,马上以远东局势紧张,影响了俄国利益为由,增兵十万,进驻张家口,他们在张家口存在已经很多年了,当年争葫芦岛的时候,他们就在张家口建设了兵营,这么多年一直都没撤走,保留了几千驻军,现在突然增兵十万,鬼知道他们打什么主意。
英国找俄国交涉,俄国表示不占有满清领土,但英国也要敢信,俄国这种表示多了,尤其是在中亚地区,可现在整个中亚都是俄国的领土了。
更让英国担心的是,德国人也插了一杠子,在得知满清中央崩溃的消息后,德国一艘巡洋舰开到了南通,占领了南通县城,名义是为了护侨。
德国直接就侵入了江流域,这可是英国的核心利益,而且南通跟上海就隔着一条长江,怎么让英国不担心。
法国人看到德国人在行动,他们也派兵占了海州(连云港)。
英国除了增兵之外,也没有什么办法,最坏的局势,就是满清被列强瓜分,英国分一杯羹而已。
但这不符合英国的利益,英国不想看到任何列强来跟他们争抢满清的蛋糕,跟英国一样的是大明,大明也不愿意看到任何列强来争夺满清,所以英国认为这这点上,他们跟大明是天然的盟友。
必须保证满清的领土完整,一来作为俄国南下的缓冲,二来继续为英国商业利益服务,让英国直接统治满清,这是不可想象的,投入的成本跟产出完全不成正比。
为此他可以向大明做一定的让步,大明提出四川也在南方,也应该归入大明领土,才能更好的管理,繁荣商业,英国同意了。
大明跟英国一拍即合,表示保持满清的领土完整也是大明的国策,大明外交官说这话的时候,英国公使脸上都不太自然,哄鬼去吧,谁不知道大明做梦都想一统全国。
在英国人的默许下,大明軍队很快开进江南、湖南和四川,都不用调动軍队,直接将原来在这里招募的士兵派回去就行了,几个省的总督得知慈禧和光绪不知所终,早就慌乱了,大明軍队一来,表示让他们继续当官,基本上都表示了服从。
几乎没有任何震动,长江以南归属大明。
朱敬伦长叹一口气,局面还是乱了,果然像他想象的那样,满清一旦崩溃,巨大的地缘权力真空,会让局面难以收拾,蒙古、东北俄国和日本虎视眈眈,德国人也要来分一杯羹,法国人不甘示弱。
就剩刚刚被大明狠揍一顿的美国没来了。
他刚叹息完,突然有一个消息传来,连意大利都跑来割肉了,他们派兵占领了日照,声称意大利在中国也应该有一个利益特区。
,
第七百八十五节 唯有巧手来捏合()
大明答应了跟英国合作,这算是真心的吗,大明说真心,英国都不信。
但英国人笃信利益,他认为在保存满清上,他们跟大明利益一致,尽管英国是为了商业利益,而大明则抱着统一民族和国家的目的,但毕竟一致,所以他们信的不是大明,而是利益。
大明答应了跟英国合作之后,马上展开商议,大家的基础是,保证满清的领土完整,不管之后是换一个皇帝,还是改成共和制,这个国家的领土都必须是完整的,大明和英国联合反对任何国家瓜分这里。
大明要求,英国必须支持大明,一起向日本施压,要求日本撤出满清领土,给其他列强做一个表率,大明则将在必要的时候,提供军事支持,包括向对德国和俄国这样的强国使用武力。
英国跟德国近在咫尺,不方便对德国动手,况且也打不过德国的陆军。主要是担心用海军压制德国的话,会引起德国的反弹,比如进一步促使德国扩张海军,对英国构成威胁。对俄国,英国就更没办法了,这是一个纯粹的陆权国家,比大明还要纯粹的多。英国的铁甲舰队就是再强,也开不到俄罗斯大平原去,所以历史上,英国就对俄国无能为力,俄国也从来不愿意做英国的打手,从来不听话,所以英国也向来排斥俄国。
如果大明能承受住俄国这台蒸汽压路机的地面压力的话,英国帮忙抵抗一下其他方面的压力,那还是可以的。
于是英国马上跟德法两国交涉,提出保存满清领土的主张,法国人表示支持,法国也跟英国一样,早就扩张到了极限,目前的主要目标在非洲,这里距离欧洲更近,跟方便扩张,在亚洲扩张,法国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占领海州,主要是看到德国占领了南通,不想德国势力继续北上,况且法国面对德国越来越强大的压力,而他们一直想复仇,英国是他们主要拉拢的盟友之一。
抱着凡是对德国不利的,就是法国要干的原则,法国人和英国达成一致,一起反对德国在南通占领殖民地。
德国则认为,他们占领南通并没有影响任何国家的利益,德国有权力维护和开拓在中国地区的权力,他们认为英国不应该干涉他们的行为。
威廉二世虽然中二,但他有一点很值得称道,他敢于想英国说不,这一点比俾斯麦有种多了。
当然俾斯麦也向英国说不过,但说的实在是太巧妙,一般人学不来。比如德国打算在非洲建立殖民地的时候,已经在当地建立了商栈,跟当地酋长签订了卖地合同的德国商人,在当地建立了教堂传教的德国教会,在向德国政府提出要求政府保护他们的时候。俾斯麦假意表示,德国不谋求海外殖民地,但是支持英国占有这里。英国人马上就宣布对东南非洲的占领,结果俾斯麦向英国政府提出询问,问他们的依据在哪里?
英国有个鬼的依据,搞的英国政府十分尴尬,连忙解释说英国政府无意占领这里,是因果南非殖民政府向这里提出的诉求。几年之后,召开非洲瓜分会议,德国得到来这里。
威廉二世做事情就比俾斯麦干脆多了,俾斯麦的同盟条约太麻烦,直接废掉,为了奥匈就要放弃俄国,想要在长江占有一席之地,那就直接占领南通。英国要反对,也不问英国人的依据在哪里,就说德国有权这么做,既然英国可以在上海有租界,在香港有殖民地,德国也可以有,德国在天空之下呼吸的权力,英国还无法干涉。
法国很干脆,跟英国达成协议之后,很快就宣布,法国将很快撤出海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