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国人在全力建造新的军舰,以他们现在全速动员的建造能力,一年时间内就会有大批战舰下水,而大明虽然也开始建造新舰,但在让舰队从太平洋航行过来,简直太不容易了。所以海军会在美军恢复实力之前,尽量争夺制海权,配合陆军行动,希望陆军能在一年之内解决战斗。
邓世才不怀疑陈阿达的判断,而且他十分担忧,因为陈阿达生病了,病的很严重,在激烈的海战中,陈阿达始终站在甲板上,他的旗舰上,官兵减员超过了四成,但他奇迹般的没有受伤,可进入港口之后,他就病倒了。
对于一个年过七旬的老将来说,这种程度的海战,已经不是他能够支撑的了。
经过一个月的休养,明军能动用的军舰还是那二十艘铁甲舰,外加二十艘装甲巡洋舰,组成四十艘军舰的舰队,可以出港进行海战。
但这些军舰的情况并没有多么理想,因为他们只进行了简单的维修,甚至只是清晰了船底和甲板,刷了一层漆遮盖战斗的痕迹,事实上许多军舰内部都有不小的损伤,根本无法全力战斗。
只是海军已经等不及这些军舰彻底修复了,科珀斯港口的修理设施,主要是当初美国人留下的,明军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增加了一批设备,设备主要是从旧金山联合造船厂拆卸下来的,旧金山造船厂可以直接建造大型铁甲舰,维修自然不是问题,可问题是维修的能力不可能满足所有军舰一起维修。
海军决定让受损较小,依然保持了一定战斗力的舰船暂时保持作战状态,将那些不经过大修完全无法战斗的船只拉近船坞,迫不及待的要跟美国人争夺制海权,希望可以利用一个月前的胜利吓住美军,让他们不敢再次跟明军决战,从而让陆军能够彻底封锁休斯敦。
知道这些情况的邓世才,没发指责海军什么,只能期待美国人被震慑住了,就像法国海军那时候一样,所在岘港根本不敢出港,如果能将美国舰队逼进港口封锁起来,切断美军的海上补给线,就有可能逼迫美军投降或者撤走。
舰队浩浩荡荡的去休斯敦外港加尔维斯顿转了一圈,美军舰队果然在这里,双方都很深重,没有爆发大型海战,美军主动退缩进了港口,明军也没有强攻。在外海转了一圈后就回港了,但这一次的接触,让明军摸清了,美军其实也不想跟大明海军再次大战。
倒不是怀疑对方的勇气,只是猜测对方的战术恐怕是暂时避免决战,打算休养生息,看来上次一战,美国海军真的是元气大伤了。
明军何尝不是元气大伤,军舰损失倒在其次,一大批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老兵牺牲,才是最大的损失,国内在这一个月间,通过海路从美国西岸送来了大量的新兵,可是这些新兵跟老兵相比,光是精气神上看着,就让人不舒服。
美国海军本就是仓促成军,损失了一波三五年舰龄的老兵,就足够对他们造成巨大的打击了。
但美国人绝对不会那么容易认输,他们不硬打,只能说明他们有更重要的任务。果然大明海军几天后第二次出港,就与美军血战一场,这是一艘护航舰队,在新奥尔良海域被明军抓住,大战一番之后,各有损伤然后各自退兵,都没有沉没一条船,因为美军且战且退成功进入了新奥尔良港口。
第三次出航,已经是第二个月了,这时候明军排除了六十艘军舰,这次打算彻底切断休斯敦跟海上的通道,打港口要塞这种事干不成,但封锁洋面还是可以的,美军此时的舰队主力也已经到了这一带,双方都没有退路,眼看都没有退路,结果再次爆发激战。
明军调动了二十五艘铁甲舰和二十五艘装甲巡洋舰,将经过紧急修理后,能动用的军舰都用上了,美军则是二十二艘铁甲舰,三十四艘巡洋舰。
这次明军再次打退美军,让美军损失惨重,折损了七艘铁甲舰,十三艘巡洋舰,损失了超过三分之一的兵力。明军损失同样惨重,付出了四艘铁甲舰,五艘巡洋舰的代价,在火力占优的情况下打成这样,显然美军也是拼命了。
此战过后,美军海军认为海军已经没有与明军决战的能力了,希望不要在让海军白白去送死。可是休斯敦的后路又不能断绝,一旦后路断绝,困守孤城,只有死路一条。经过海陆军的联合讨论,最终决定让休斯敦守军突围,他们认为休斯敦已经不可能守住了。
自从在尤卡坦海峡与大明海军决战之后,美国海军就认为,他们已经无法保护海上交通线了,所以休斯敦守军这次突围,也只能选择从陆路上突围,陆军制定的计划是,向新奥尔良突围,新奥尔良不但是一个海港,也是一个河港,明军即便封锁了海路,也不可能断绝密西西比河的内河运输,更何况新奥尔良还有许多条铁路相通,一旦美军退守这里,明军想要再一次围困起来,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明军很快就发现了美军的动向,因为明军侦察兵发现有大批軍队从新奥尔良方向开来,军官很容易就能判断,这只援军肯定是来给休斯敦解围的,但明军军官们都以为这是来解救休斯敦的,还没有怀疑过这是来接应休斯敦守军撤退的,因为明军到目前,依然不是很清楚美军的状况。
美国人却很清楚,美军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在休斯敦的守军,早就人心惶惶,明军侦察兵听的没错,休斯敦确实爆发了小规模的内战,而且还不是一场,甚至有溃兵在休斯敦街头摆起街垒跟镇压的軍队激战过。一些强征的新移民,黑人士兵,都不是很愿意打仗,已经出现了多次叛乱。
最严重的是,美军兵力严重不足,休斯敦的守军不断伤亡,他们很难做到及时补充,一来是招不上兵员,因为美国在新移民中的强行征兵行为,甚至让这段时间新移民数量锐减,一些本来打算移民美国的年轻人都改变了行程。在国内征兵,则遇到了很多反抗,尽管还不至于颠覆美国政权,但却大大影响力征兵的进度,上个月甚至只征了两千士兵。
到现在为止,美国人前前后后已经征募了四百万士兵,其中已经损失了一百万人,先后有在格兰德河谷损失的五十万,在休斯敦会战中,野战伤亡加上投降的,也有三十万,休斯敦围城期间,零零散散伤病而失去战斗力的,也超过了二十万人。现有兵力虽然还有三百万人,可是两百万都在休斯敦这里,美国国会认为,美国的兵源已经开始枯竭了。
但休斯敦的人员补充却不能断,这里即便不发生大规模的攻防战,每个月仅仅因为疾病和零散的战斗损失,也都在三千以上,之前这些伤病员都能通过海路送到后方休养治疗,现在全都困在了休斯敦,伤病员在休斯敦越来越多,休斯敦的医院到还能容纳他们,可是因为被其他士兵看到这些伤病员的惨状,对军心士气的打击巨大,结果就是,拒绝接受任务的軍队越来越多了,没人肯上前线战壕防守,强行命令之下,多次出现反叛情况。
美国政府已经想出了各种对策,比如增加黑人士兵的比例,但黑人士兵战斗力如何且不说,他们在軍队中还要忍受白人士兵的欺辱,士气始终提不起来。美国政府又常识在欧洲招兵,开除高额军饷很是招募了一批欧洲的兵痞,但这些人的到来,不但没能增加美军的战斗力,反而带坏了军纪。
此时加上港口被封锁,美国政府这才下了放弃休斯敦的决心,命令軍队开始突围。
他们打算向东突围,但大明軍队却是现在西部战线上,跟美军首先激战起来。
,
第七百七十二节 休斯敦大会战(2)()
刚刚进入三月,邓世才就接到了越来越多的美军反攻的战报,尽管每次美军都被打退了,但是明军受到的损失不小,压力很大,前线军官每天都在要援兵,要武器装备和物资补给。
前线消耗猛然增多起来。
不过邓世才现在显然阔气起来了,大明开始从满清领地内招兵开始,大批穷苦的北方农民子弟应召入伍,南洋的移民子弟踊跃投军,大明从湖广、山东、河南和山西等地,先后招募了两百万士兵,南洋地区的一千万左右人口中,竟然也有一百万士兵参军,将这些新兵有的经过训练送往美国,有的甚至直接送上轮船,送到美国在接受直接的战地训练。
到现在为止,大明往美国送来了四百五十万士兵,刨去伤亡和各种减员,邓世才手里能用到的兵力达到四百万,其中五十万用来维护交通线,五十万在北方防守和维护治安,邓世才能动用的兵力达到了三百万。
他手里的兵力比美军多了一百万人,这仗当然就好打了,加上还是防守作战,基本上就是在阵地上等着美国人来送死,兵源充足、武器装备不缺,这仗打起来并不算难。
只是美军的反攻着实凶猛,一时间让他有些捉襟见肘,不得不一次次将所剩不多的预备队调上战场,他手里的预备队从二十个军不到半个月时间,就减少到只有七个军,可美军的反击强度却丝毫不减。
这让他在是不是要将最后的预备队都调上去的问题上,十分为难。但相对而言,在这场战争中,明军兵力始终是不足的,即便现在看起来好像比美军兵力还要多,可明军是在包围美军,是在外线作战,而美军依托内线,能将兵力尽可能多的集中在一起,明军却分散在四周,这种态势下,一旦对方突围,明军反而是被动防御的。
只是现在美国人的反攻让邓世才感到极为突兀,因为他们是向西攻击的,即便他们突破了这里,他们还能有余力向西攻击吗?联系到东部出现了美军援军的情况,邓世才很容易判断出来,美国人在声东击西,打算内外夹攻,从东边打开一个缺口,解除明军对休斯敦的包围。
在这种判断之下,他不但没有继续增加西部阵地的兵力,反而一股脑将最后的预备队全都派到了东部战线,他知道,一旦美军从东部发起突围,那么他们的攻势势必极为猛烈。
果然美国人在西方发动了十天激烈的佯攻之后,损失了四五万兵力,然后突然开始往东发动猛烈的突击,他们的士兵在大炮火力的掩护下,一次次冲击明军的阵地。而在明军阵地后方,美军援军也开始了对进,同样是大炮群猛烈轰击,然后是地面强攻。
别说这一轮攻击,还真的是打的邓世才有些发懵,他还真的没见过这种两面被重火力覆盖的情况,经过三天苦战,美军一度突破了明军两侧外围阵地,最危险的地段,明军甚至只守住了最后一条战壕。
邓世才不得不重新审视美军的战斗力,同时也将前些天对休斯敦美军发生内讧的情报,彻底无视了,这完全不像是一只发生了内讧的部队所能爆发出来的战斗力。
其实美国国防部和参谋部也在纳闷,他们之前很长时间没有进行主动性进攻,宁可被包围在休斯度,只被动的防守而不去进攻,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内部有些不稳定,这次突围之前,他们狠狠的整顿了一番军纪,将大量不太放心的军官撤职,将大量新移民部队,黑人部队调到后方。
本来是担心这些部队出现问题,导致突围行动不利,可他们没想到,当突围开始之后,之前的混乱现象不但没有更严重,反而好转了。甚至在战斗最紧张的时候,将大批的黑人部队派上前线,他们也卖力的作战,而没有发生什么溃败。
这种情况其实并不难解释,人都是怕死的,但军人总比一般人更有一些思想准备,尤其是身在軍队这个大环境中,人人都面临一样的处境,大家都是公平的情况下,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的变化。士兵之所以反战,从古至今最大的原因不是怕死,而是绝望。他们看不到希望的时候,就会本能的抵制战斗。
就好像一战期间,俄国軍队因为反战而爆发了革命,但革命之后,俄国軍队反而打了更多的战争,还是更加惨烈的内战,也没听说打内战的时候因为反战而如何。其实就是一个心理问题,美军之前不愿意白白冲向明军的机枪阵地,因为他们看不到胜利的可能,现在让他们突围,则是附和所有人的心思,大家早就不想守在这个地方了,所以反而安定了,安定他们的,不是战斗,而是希望。
其实美军的情况,比当年被明军围在越南的法军好多了,至少他们始终给养充足,不用面临弹尽粮绝的问题,要知道当时的法军已经到了不断小规模投降的地步,现在的美军还没有出现任何士兵叛逃情况,不过是一些部队拒绝战斗的问题罢了。
但尽管每个美军士兵都希望能突围出去,能离开这个梦魇之地,可人力是有极限的,连续作战了半个月时间,大规模冲锋不下十次,死伤士兵十余万后,他们不得不暂时中止了这种无谓的突围。
双方都进入了暂时的调整阶段。
美国人继续增加援军兵力,想办法从各处调集兵力,从欧洲招募更多的士兵,但欧洲国家也不想看到本国人去美国无谓的送死,相继限制了这种行为。美国只能从本国一次次压榨人口的潜力,最终将新奥尔良的增援兵力提高到了一百万人。
明军这边当然也继续增加兵力,国内依然源源不断的送援军过来,中国的人力资源,显然要比美国丰富的多,论暴兵能力,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大明也已经将招兵的范围扩大到了四川等内陆地区,满清政府虽然颇有微辞,列强也对此发出了批评的声音,但大明政府依然故我,此时是战争期间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在招兵的时候,招兵处刻意美化战争,大大掩盖战争的残酷性,让一个个对战争懵懂的年轻人为了高薪而冒生命危险加入明军。
从四川招募了七十多万兵力,作为中国地区第一人口大省,这里有接近五千万人口,而且经济十分疲弱,人多地少的情况比任何地方都严重,为了吃一口饭而当兵的人大有人在。在山西也招募了三十万新兵,山西也是一个相对人口富裕的地方,不然饥荒中也不至于有那么多人饿死了。
这一百万新兵陆续发到美国,在邓世才的催促下,连基本的训练都做不到。当然他们也没有直接派往前线,而是发往后方部队,不断的替换在控制区维持治安和交通线的部队,然后将一只只战斗部队调往前线。
一个月之后,美国将援兵兵力增加到了一百万人,邓世才也在东方战线上投入了一百万人,让东部战线的兵力达到了两百万人,已经占了整个包围线上一半的兵力。但依然不够,邓世才还从其他方向调集兵力,从北部防线上抽调了十五万,西部战线上抽调了十万人,准备了二十五万的预备队,打算随时增援。
到了五月,双方再次爆发大战,美国依然是那老一套,炮火加上步兵冲锋,对撼明军的战壕机枪阵地。
但这一次,明军已经准备充分,短暂的休整期间,大大加强了防线的厚度,加深了战壕的深度,并且开创性的挖掘了大量放炮坑道,用原木进行了加固。最重要的是,邓世才向这里增派了数量庞大的炮兵,将明军八成的炮兵部队调到了这里。
这场战斗一开始就陷入了地狱,双方士兵大规模的被对方杀戮着,铁与火成了统治这里的君王,每一天都要收走成千上万的生命。
战斗持续了整整一个月,美军死伤了三十万人后,终于无以为继,士兵再次拒绝上前线送死,明军中的情况稍微好一些,因为处于防守态势,只能被动作战,不反击对方,就要被对方冲上来的压力,让他们即便不想作战也没有办法。
基于大量杀死美军兵力的情况,邓世才决定发起一次反击,用十五万预备兵力,从北部防线外侧,向东方迂回,希望打击美军援助兵团侧翼。
双方在萨宾河一带发生激战,这条河是德克萨斯和路易斯安那州的界河,意味着明军已经将战线推进到了德克萨斯的边境,但这场战役却没什么结果,美军的野战水平一如既往的差劲,被陆云起主力先后击溃三次,但在雄厚的兵力优势下,最后稳住了防线,将明军阻挡在了萨宾河一线,可美军再也无力威胁明军的休斯敦防线了,宣告他们对休斯敦的救援行动彻底失败,休斯敦大会战的第二阶段,美军突围阶段告一段落。
,
第七百七十三节 休斯敦大会战(3)()
对救援休斯敦彻底死心的美国人再次提出了和平谈判,但是此时明军却拒绝谈判了,因为很简单邓世才态度十分坚决,他认为明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才将休斯敦美军彻底包围,如果要进行谈判,也必须是这场战役结束之后,才对大明最为有利。
至于大明政府,其实此时也很希望谈判,因为国内情况也很不稳定了。
民间的反战情绪越来越高涨,包括过去支持战争的舆论,也一边倒的反对战争,他们当年有多么热情的鼓吹民族主义,现在就有多么激烈的支持和平主义。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大明的经济陷入了困境之中。
这次战争中,大明没能得到英国金融界的支持,因为英国金融界显然跟美国更近,英美金融巨头可以说,基本上都是一群人,英国最大的投资对象是美国,英国资本第一输出国是美国,英国金融家在美国有巨额的投入,所以战争爆发后,英国是直接为美国提供融资,而不是大明。
法国人跟大明打过一仗还没几年,他们也不愿意为大明提供融资,德国的金融资本也更愿意跟美国合作。可以说,在金融战上,大明从一开始就输给了美国金融势力。于是乎,只能依赖内债。
大明政府已经分五次发行了二十亿的国债,尽管国债目前还能卖出去,毕竟明军始终保持优势地位,胜利者的债券是不愁卖的,但利率也是越来越高,已经达到了九厘。
利率不是最可怕的,战争是不会考虑成本的一种项目,以往的惯例是,失败者将会最后为一切成本买单,大明现在最可怕的是经济崩溃的问题。
首先战争让美国这个大明第二大出口市场彻底断绝,生丝、茶叶出口陷入困境,几百万人的生计受到影响。更可怕的是,战争造成了金融危机,本来从1890年开始,世界经济危机就在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