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他没有找到,可却精通了人类社会大宗教的大部分教义,从印度的梵文经书,到犹太人的羊皮纸,他甚至派人去开封的犹太人社区,找来了传承了几百年的古犹太经文研读。
他虽然没有找到答案,但是在他心里,已经形成,或者说领悟到了一整套的宗教精义,讲出来自然是大道理连篇,让人听的如饮美酒。
他所摸索或者说领悟出来的教义,对李秀成等人来说或许影响不大,但是对信奉原始宗教的印第安人来说,简直如同找到了上帝。
印第安人的信仰还很原始,几乎什么都信,信仰也很不成体系,遇到洪秀全这样的大宣传家,极其容易受到感染。而且洪秀全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的记忆力非常强,只需要跟印第安人短暂的交流一段时间,他就能分析领悟到印第安人的语言。
印第安人的信仰容易取代,可白人也受到洪秀全的感染,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其实主要还是在美国,这里的信仰极为复杂,即便是白人,也相当的复杂,不但欧洲的各种宗教在这里传播,连被正统教会视作异端的摩门教都能在这里找到土壤,内华达山脉东边的盐湖城就是摩门教徒建立了,这样的城市在美国还有十几座。
不是每一个白人都坚定的信仰着上帝,甚至还有以撒旦作为信仰对象的宗教存在,因此几千个经历过洪秀全头颅复生这宗骇人场景的白人士兵中,出几个信仰转移的,并不是什么值得奇怪的事情。
在洪秀全以基督教为原本,加入了东方式的禅机、印度式的的哲理,重新架构的一套宗教理论之后,他们按照美国的方式,觉得自己负有将这种“真理”传播给每一个人的命运,决定抛开一切世俗杂念,成为一个拜上帝教的传教士,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且洪秀全的教义极有吸引力,信奉基督教的人,对普通人来说,最大的理想大概就是死后能够上天堂,而不是下地狱,但死后的事情,虚无缥缈,能够被宗教所利用,却很难让人感受到直观的冲击。
洪秀全的教义是,不等死后上天堂,他下凡来就是为了直接在人间打造一个小天堂。
对一些基督徒来说,不用等死后,活着就能见到天堂,岂能没有吸引力。
虽然这种打造人间天堂的鬼话,太平军士兵早就听腻了,那个被曾国藩占领的天京,不就是洪天王嘴里的小天堂吗。但对白人来说,还是很有新意的。想想吧,耶稣死后一千多年,又一个上帝的儿子下凡来了,然后奉上帝的旨意,要带领信徒在人间建立一个小天堂,这是何等的伟业,如果能够参与其中,与当年耶稣的门徒一样,他们就将是圣徒。
谁都无法想到,洪秀全的理论,在美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会爆发出什么的力量。
但他传播之速,已经超乎了李秀成的想象。
随着印第安人一个部落,一个部落的传播,白人士兵一个城镇一个城镇的传教,甚至直接进入美国队之中传教,拜上帝教在美国迅速的开枝散叶了。
一般人都以为光是最快的,但有一种东西很可能比光还快,那就是思想。
当一个人向另一个人传播思想的时候很慢,可当一万人向一万人传播的时候,那就非常之快了,当十万人出现的时候,已经不需要传播,而是开始吸引别人主动接受了。
悄然间,不到半年时间,拜上帝教陡然在美国加州形成了气候。无数的信徒向内华达山区集中,膜拜他们心中的圣子,在内华达山脉西侧,开始建立一个类似摩门教的盐湖城那样的城市,他们管这座城市叫做小天堂城。
但此时加州唯一有能力在萌芽状态恰似这个宗教的人物,一手遮天的邓世才的目光,却始终没有停留在内华达山区一带,他的目光笼罩整个加州,并时刻注意着全世界的反应。
伦敦谈判失败了,大明和美国没有达成一致,战争还将继续下去,这一次邓世才可以主动进攻了。
第七百五十七节 挺进圣安东尼奥()
这一切都不出邓世才所料,他就知道大明跟美国谈不拢。
五十万人的损失,显然还不足以摧垮美国的意志,他们还需要经受更深刻的痛苦,才会真心实意的跟大明和谈。
1872年最后三个月大明跟美国都在谈判,1873年年初,谈判破裂,邓世才马上决定发动新的攻势。
经过三个月的准备,他遇到的很多麻烦都大为缓解。
尽管还没有彻底解决运输问题,但在海军加强护航,更多的军舰服役,以及改装武装商船的办法后,大明的海上运输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美国的破交战舰被海军巡洋舰到处绞杀,所谓的潜艇只能制造恐慌,在柴油机没有应用之前,用电的潜艇就如同玩具一般。
度过了最初的惊慌之后,大明解决了,或者说适应了各种困难,现在邓世才即便不用刻意积攒,也能长期跟美军进行百万规模大军的对峙,并且能够发动为期一个月的长期攻势,在这种情况下,邓世才认为进军墨西哥湾的时机成熟了。
邓世才命令,佩科斯河防线的明军越过河流,兵分两路,一路从佩科斯出击,佯攻达拉斯这个德州的棉花贸易中心,一路从大粮城出发,主攻圣安东尼奥,与休斯敦一带的美军主力进行大会战,通过一场大规模会战,占领墨西哥湾一两个港口。
相信当大明拥有了墨西哥湾的港口之后,美国人会知道该怎么做的,有了这座港口,大明海军就能进兵加勒比海,封锁墨西哥湾,威胁美国整个东海岸,在美国海军成长起来之前,对美国的核心地带带来巨大的威胁。
如果美国人仍然不死心,想必占领墨西哥湾的港口,会让墨西哥人知道该如何选择了。
也就是说,这场会战之后,大明的战略态势将彻底改善,如果继续作战,将很有可能得到一个盟友,获得一个可靠的物资补给基地,假如和谈的话,也已经取得了足够的优势。
但这一切的基础,还是这场仗能打赢,邓世才的优势是,美军兵力开始捉襟见肘了。
美国人是爱国的,但爱国总是有底线的,尤其是这种多民族国家,许多移民还是前几代的情况下,国家认同还大都在欧洲的母国,让他们无限制为美国付出,有些不太现实。
刚刚开战的时候,美国人确实热情高昂,一年之内他们招募了两百万士兵。
可是格兰德河谷一战之后,美国的招兵工作就陷入了低谷,正正半年时间,他们只招募到了八万士兵,美国国会大大高估了美国人的爱国心,结果陷入了麻烦。开始商讨改募兵制为征兵制的法案。
相比较而言,大明的国民虽然并不比美国人更爱国,但大明的人口基数更大,且之前就拥有常备军和预备军,动员起来后就能达到两百万人,兵力在大明暂时不是一个问题。
对邓世才不利的是,国际外交的变化。
在格兰德河谷之战前,国际社会基本是中立的,英法德等国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看亚洲和美洲一老一新两大新兴势力之间的搏杀,对欧洲来说,大明和美国都是他们的竞争者,是他们的威胁。
但是当格兰德河谷一战后,形势开始发生了变化,这次以华人权益为目的的战斗,大明很容易就能操作成为黄种人争取生存空间的行为,在日本就是这么做的,可惜没有将日本引入战争。同样,美国也很容易就能将其渲染成美国是为白种人而战的舆论。从而在欧洲主流舆论中,形成对大明不利的局面。
这种形势也是可以预料的,如果大明战败了,欧洲国家只会再一次确认白人至上的观念,如果大明胜利了,就会让他们很不舒服。
大明一直所做的外交工作,就是不求得到欧洲的支持,只求欧洲不介入。但欧洲人的舆论是很有可能影响到他们政府的态度的。
尤其是一些社会精英的态度,而此时的欧洲社会精英中,大多数开始接受社会达尔文主义,将殖民、种族清洗开始看作是一种自然的淘汰竞赛,道德感在集聚下降。
最让大明被动的,不是一两个精英的言论,而是一些政治领袖的言论,强大的德意志帝国皇帝,年轻的威廉二世,竟然在几个月前,大明和美国在伦敦谈判期间,对报纸表示,美国就是在为白种人二战,整个欧洲都应该正视黄种人带来的威胁,他建议欧洲文明社会的领袖们不能坐视不理,应该联合起来,援助美国。
威廉二世的中二言论,让大明跟德国关系变得极为紧张,大明向德国外交部发出了强烈的抗议,并且质询德国在战争中的态度。德国外交部的官员依然表达了他们中立的态度,并且希望大明继续支持他们维护在萨摩亚的权益。这场风波才没有发展成全面的政治对抗,但却引起了一股暗流,让大明开始感觉到整个欧洲的不友好态度。
这一切也都影响到了邓世才的心态,让他觉得不能在拖延下去了,趁着格兰德河谷一战后,大明在美国南方兵力占优的时机,尽快结束南方战役,在其他方向也能取得一定的突破,就该让美国人妥协了,赶在欧洲国家决心干涉之前,结束这场在邓世才看来,没有多少实际利益的战争。
负责佯攻达拉斯的是陆云起,他带领三个军,六万人向达拉斯攻击前进。
主攻方向则是张开山,他坐镇大粮城,带领十个军,二十万人出发,直驱三百公里外的圣安东尼奥,决心围绕这里与美军打一场大战,尽最大可能歼灭美军有生力量之后,再进逼墨西哥湾。
另外马有为依然带着骑兵与越来越多的印第安軍队牵制丹佛的美军。
邓世才则率领主力部队,总计三十个军,六十万人,坐镇埃尔帕索,维持后勤补给的同时,随时向各个方向增援。
一场被后世称作德克萨斯大会战的战斗拉开了序幕。
,
第七百五十七节 德克萨斯大会战()
这种正面大开大合的平原野战,很难出现各种传奇战术,大体上都是摆开了阵势对仗,拼的是谁的本钱更厚。
长平之战那种重兵集团的围歼战,整个人类历史上也没有几场。
明军不可能一而再的复制这种战例,上次欺负一下美军没有经验,这次美军开始小心谨慎之后,就没多少便宜可占了。
陆云起跨过佩科斯河之后,沿着铁路线,很快攻下了佩科斯城,敖德萨,大斯普林等城市,已经露出明确的沿铁路攻打达拉斯的态势。
目的无非是希望美军分兵,即便不分兵,也不能让他们有能力救援圣安东尼奥。
主攻方向的张开山出兵到圣安东尼奥之间,则要近的多,十天时间前锋就已经出现在了圣安东尼奥郊外,安营扎寨,修建工事,等待后续部队。
美军非常谨慎,试探性的发动了几次攻击之后,就回到自己的阵地严阵以待,休斯敦方向立刻派遣援兵,一部赶往奥斯汀,一部直接开往圣安东尼奥。
此时美军兵力还算优厚,这一地区的总兵力高达八十万,其中五十万是上次战后的老兵,剩下的三十万则是新兵和新征调的民兵。
明军可动用兵力,其实也是八十万人,半斤八两,不过一个是屡经战阵的老兵组成,一个是新兵兵团而已。
张开山的前锋二十万人逼近圣安东尼奥之后,美军很快也在这里增加到了三十万兵力,旗鼓相当。
而张开山看起来确实没什么奇招,不温不火的在火炮守城之外,距离圣安东尼奥还有二十公里的地区,就开始挖掘战壕,打算困守的架势。这倒让美军放心不少,时间和地利站在他们一边,他们本土作战,物资转运方便,他们耗得起,明军耗不起。
张开山所部二十万大军先后抵达圣安东尼奥之后,修筑了严密的工事与美军对峙。美军则在离市区五公里左右,距离明军阵地十五公里的距离,修建了针对性的防御工事。这样明军的大炮为威胁不到市区的安全。
张开山二十万部队显然无法对平原地带的圣安东尼奥进行包围,十则围之,尽管未必真的需要十倍兵力才能打包围战,但总之需要比敌人的兵力多得多,现在敌人兵力还占优呢,如何包围。
连从侧翼迂回都做不到,因为张开山试图从北方包抄过去,美军立马针锋相对的布置防御工事,在圣安东尼奥北郊也修筑了防御阵地,跟大明对峙。
之后的战况极为熬人,双方好似陷入了僵持,互有试探性攻击,但都没取得什么战果,白白折损兵力,很快就沉寂下来。
明军后方只是一个劲的给前线运送补给,在圣安东尼奥郊外明军修筑了大量的仓库,好似打算打持久战。但要拼物资补给的话,美军还不会输给任何人。
一个月后,圣安东尼奥这里依然在对峙,倒是北边陆云起的佯攻部队取得了不少战果,已经攻下了科罗拉多城,这是位于德克萨斯的科罗拉多河畔的城市,跟发源于大峡谷流入墨西哥加利福尼亚湾的科罗拉多河是两回事,只是同名。
陆云起拿下这里之后,按道理就应该继续进兵阿比林,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他突然调转直下,沿着科罗拉多河急行军,绕过一座座美国城镇,竟然直逼奥斯汀而来。
奥斯汀位于科罗拉多河西岸,距离科罗拉多城近四百公里,急行军也得四天时间。
本来以为他们在北线攻击,一来是负责牵制作用,二来是保护明军侧翼,谁能想到他们竟然会南下,而且以急行军的方式,放弃之前的行军路径,抛弃了不必要的辎重,他们到底有什么作战目标?一时间美军指挥官的注意力都被明军这个怪异的举动给吸引了。
结果陆云起四天之后抵达奥斯汀郊外,却并没有对这座城进行攻击,此时美军的八十万兵力分布,三十万留在休斯敦,三十万在前线的圣安东尼奥,奥斯汀则有二十万作为策应,陆云起的兵力不过五六万人,无论是攻打奥斯汀还是攻打圣安东尼奥都力有不逮,所以美国指挥官还真的看不透他的做法。
但很快美军就惊讶的发现,明军主力出击了,大量明军主力部队,开始从大粮城进发,沿着铁路线向圣安东尼奥前进,而陆云起的部队,则进驻了圣安东尼奥和奥斯汀之间,在这里修建阵地。
美军马上准确的判断出,明军打算切断奥斯汀和圣安东尼奥之间的联系,集中主力部队进攻圣安东尼奥,明军主力部队据观察大部出击,兵力高达三十万人,联合前线部队之后,围攻圣安东尼奥的兵力可达五十万,加上夹攻的陆云起部,就有五十五万人。
顿时美军觉得圣安东尼奥的兵力有些空虚了。
格兰德河谷战后才上任的美国陆军司令迈尔斯,此时就坐镇休斯敦,他认为应该增援圣安东尼奥,但是一个新锐军官表示反对,他名叫潘兴,战前不过是一个小军官,以镇压印第安人为名。
战争爆发后,美军进行了大肆扩编,他荣升为旅长级别,参与了格兰德河谷之前的攻坚战,后来河谷大战爆发后,他所部在佩科斯河防线与明军进行过艰苦的作战,战后大批美军高级军官被撤销了职务,作为河谷战役的替罪羊,潘兴却进一步升入陆军参谋部。
迈尔斯认为应该增援,潘兴则认为,明军很可能目的是休斯敦,在圣安东尼奥不过是佯攻,目的就是让休斯敦增援,然后偷袭休斯敦。迈尔斯觉得明军主力的出击阵地大粮城距离休斯敦超过六百多公里,明军不可能长途跋涉来突袭休斯度。
潘兴纠正了迈尔斯的判断,他认为明军之前在圣安东尼奥修建了大量仓库,目的就是储备物资,作为中转,因此他们的前进基地,不应该是大粮城,而应该从圣安东尼奥算起,也就是三百多公里,他还提醒明军从科罗拉多城进行的急行军,一旦明军继续采用这种快速进军方式,抵达休斯敦不过三天。
迈尔斯认为潘兴的意见很有道理,潘兴表示,这不过是一些简单的诡计,只有弱者才喜欢使用,比如印第安人,和现在的中国人。
潘兴猜对了,明军确实是以圣安东尼奥为补给,但谁说明军就一定要去偷袭休斯敦了,兵力更少的奥斯汀不是一个更好的目标吗?
结果让美军大惊失色的是,明军三十万大军在圣安东尼奥休整三天之后,不是南下,而是北上,绕过圣安东尼奥直扑奥斯汀。
此时奥斯汀只有二十万兵力,大明三十万人,加上陆云起那五万偏师,总计三十五万人,兵力优势并不明显。
但是很快美军发现,明军大量调动圣安东尼奥西郊部队,这里本有二十万人,明军竟然抽调了其中的一半,只留一半继续与圣安东尼奥的防御部队对峙,另一半则加强了陆云起的兵力。
现在明军在奥斯汀周围已经有了四十五万大军,兵力是奥斯汀的两倍多,很快就向奥斯汀发起了猛攻。
步兵挖掘之子战壕不断向前逼近,很快就进入了大炮射程之内,炮兵开始轰击奥斯汀防线。
经过明军十余日的猛攻,奥斯汀外围防线就给突破了,然后明军开始炮击奥斯汀城区。
此时休斯敦的迈尔斯坐不住了,决定派出援兵,潘兴也没有反对。
十万援兵增援奥斯汀,可没想到半路就被阻拦,在科罗拉多河畔爆发了一场野战,十万人被击溃。
明军乘胜追击,直扑休斯敦,甚至不惜撤围奥斯汀,集中三十万兵力攻打休斯敦,这次反而是休斯敦需要援兵了。
奥斯汀和圣安东尼奥都不敢眼看着休斯敦失守,那意味着他们失去了海上的补给线,也将没有了援兵。
于是两城同时抽调十万兵力去增援,但遭到了与休斯敦援兵同样的命运,他们在野战中战败,二十万人溃散。
先后三十万人在野战中被打散,三地的总兵力顿时下降了五十万,休斯敦只有二十万,奥斯汀更是只有十万人呢,圣安东尼奥有二十万,此时三地再也不敢随便出击。
美军高层异常震怒,美国国会甚至有议员提出要追究指挥官的责任,但幸好不是所有议员都发疯,主流意见还是赶紧想办法增援,以此为契机,倒是让国会议员达成了一致,通过了征兵法令,开始强征士兵,这样美国可以组建三百万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