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1857-第2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个征服密西西比河这样的大河的公司。

    十二年前,还处在萧条之中的时候,卡内就就筹集巨资,雇佣顶级桥梁设计师詹姆斯b伊兹上校在密西西比河上修建了一英里长的圣路伊斯大桥,巧合的是,中国人打算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桥梁,也是一英里。

    他们打算在汉口修建这座大桥,将中国南北连接起来,卡内基觉得,南方的中国人一旦用桥梁将北方联系起来,他们的军队就能很容易的通过长江这条天然防线了,因此他琢磨着这座桥对中国人的意义恐怕不止是桥梁那么简单,中国人越是需要这座桥,这就越是一笔好买卖,他的开价就可以更高一些。

    可惜的是,接待卡内基的只是他们铁路公司的商人,而不是他想象中的,穿着中国式铁甲的军人。

    对方很精明,对卡内基的报价进行了逐条反驳,从钢材的价格到施工费用,全都认为不合理,这让卡内基觉得,这笔买卖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做。

    跟卡内基不同,跟他一起来的美国同伴马克沁得到了官方的接待,他是通过中国驻美大使来到中国的,他得知中国跟法国开战的消息之后,他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跟法国作战的中国人必然需要武器,所以他向驻美公使展示了他的机枪,武官对新式机枪很感兴趣,答应帮忙引荐,让他来到中国向军方推荐他的产品。

    在越南战场上,在法国机关炮下伤亡惨重的消息刺激的大明兵部专家们,最近一直在寻找解决方案,他们需要一款能够压制对方机关炮的武器,加特林机枪显然承担不起这个任务,那么这个美国人拿来的马克沁机枪呢?他们也不敢保证,但是试验证明,马克沁机枪,比加特林家机枪射速更高,而且使用起来也更方便。

    所以大明工部很痛快就答应采购,但马克沁却不能马上拿出产品,因为他的机枪是两年前才设计完成,然后拿着样枪在世界各地推销,可是还没有说服一个国家的军队装备它,史上,直到1891年,英国才装备了第一挺马克沁机枪,然后其他各国才纷纷列装。

    他没有接到订单,自然也就没有开办工厂。

    大明兵部很着急,等不起马克沁回国建造工厂然后在进行生产,要求马克沁就地在大明生产,他们帮马克沁联系大明的兵工厂,由马克沁本人提供技术支持,进行试制。

    第一款样枪一个月后就成功生产出来,经过试验之后,性能良好,马克沁也跟兵工厂谈妥了利益分配问题,然后授权兵工厂进行大规模生产,每生产一挺机枪,马克沁可以得到十美元的专利许可费,但最高上限是十万美元,之后兵工厂将可以得到永久许可而不用在支付专利费。

    马克沁对这笔生意很满意,不费的授权费用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只要有一个国家的军队装备了他的武器,然后效果良好的话,他的订单就会源源不断的到来。

    至少如果法国人亲身体会过这款机枪的威力后,法国就会采购,法国采购了,德国也会采购,德国采购了,俄国也会采购,然后是英国,最后是整个欧洲国家,至于美国吗,美**队还是算了,这就不是一只雄心勃勃的军队。

    卡内基终于跟唐廷枢达成了协议,卡内基的工程师已经初步看过汉口的水文条件,认为在这里修建桥梁是可行的,至于造价,他们压缩到了三百万美元,然后接受了中国人一大堆的条件后,得到了这笔生意。

    卡内基希望做成这笔生意后,他还可以借到其他生意,比如在南京的铁路桥,虽然那条铁路是英国人修建的,但卡内基觉得他的公司,比任何一家英国公司都更有经验,因为他已经在密西西比河上修建了三座桥梁了,而英国人类似的桥梁还没有一座。

    或者他可以承建在珠江上修建的大桥,这样就可以让大明的铁路跨过这条河流,直接将他们的军事物资送到南方的战场。

    卡内基可是从报纸上看到,好像大明在越南又开始进攻了。(。。)

第七百零二节 顺化战役 1() 
明军海军在搜索法国海军,法国海军也在搜索明军海军,这不是骑士的战斗,因此都不可能真的在某一地等待对方,都想提前发现对方,然后占据有利位置,提前排好有利阵形,这对海战至关重要,英国海军历史上多次击败法国海军,并不总是因为英国海军实力更强,很多时候都是英军更善于利用这种有利因素,甚至因此而以少胜多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而双方搜索战的范围,基本上都在岘港和海防之间,因为法军知道明军肯定以海防为基地,而明军则知道,法军肯定在岘港,在抓住对方主力之前,双方都不会远离基地的。

    大海茫茫,海浪涛涛,虽然很可能擦身而过,也未必能发现对方。因此这种互相搜索和试探的暗战紧张的进行着。

    大明海军压力很大,他们一旦战败,就意味着大明万里海疆会暴露在法军面前,事实上法国海军可能更紧张,他们横渡万里重洋来到东方作战,一旦海战失利,数十万法国陆军就将成为孤军,断绝跟本土的联系。

    大明海军不过是防卫海疆的盾牌,而法国海军则是殖民地跟本土的纽带,盾牌失去了,还有利剑,纽带断了,可就失去了根基。

    双方都很谨慎的情况下,都只是派少数巡洋舰不断的来回巡视,以期抓住对方弱点,给予致命一击,彻底控制海权。可目前为止,双方都不敢轻易让主力舰队远离基地,巡洋舰已经多次发现对方,小型舰队交火过数次,要么是大明拦截法军孤舰,要么是法军围攻大明孤舰,目前为止双方还没有击沉记录,都让对方的小编队或者孤舰逃走了。

    但这种情况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谁都清楚,随着大明陆军南下,一旦逼近岘港,大明海军不可能不为所动,配合陆军也好,借助陆军的火力也罢,肯定也会一起进攻岘港,到时候法国海军只能被动决战。

    历史上,日俄战争期间的态势,大致也是海陆配合攻打俄国控制旅顺要素,日本海军强于俄国太平洋舰队,俄国海军一直避战,日本海军将他们避入旅顺,然后跟陆军联合才攻占了旅顺,甚至可以说,主要是陆军消灭了俄国舰队,海军的作用只是将俄国舰队封锁在海港里。

    不一样的是,大明海军对法国海军并不占优势,甚至还处在劣势,因此大明不可能像日本海军那样,将法国海军封锁起立,那就更要靠陆军了。

    海军可能不这么想,但大势如此,他们只能小心翼翼,只想找机会吃掉对方小股舰队,可对方一直都不给机会,让他们空有雄心壮志,却无用武之地。兵部也要求海军不得犯险,要求他们暂时不要与法国海军决战,等待陆军南下。

    但陆军这段时间陆军一直休整,六七月份强攻海防已经是勉为其难了,因为11月到4月份是越南的雨季,大半都是阴雨天,这种天气下作战,是不得已而为之。

    在这种情况下作战,战斗本身艰难尚且不说,疾病更是要命。所以陆军要求休整,等待旱季到来。

    海军有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既然明军都不适应越南的雨季,法军肯定更不适应,此时进攻对大明有利。陆军表示,如果在交通情况对等的情况下,确实如此。但法军有铁路支援,大明却只能依靠越南民夫搬运军火,在雨季明军是处于绝对劣势的。除非海军能夺取制海权,从海路运送补给,否则民夫对铁路,打不下去。

    显然双方意见不一致,而且还有互相推脱的嫌疑。

    兵部的文官是主张暂缓进攻的,他们跟陆军态度一致。尤其是兵部尚书梅启照,按照传统说法,他是一个熟读兵书的战略家,但也只能是战略家,因为从兵书中他只能读到“略”,读到大概的思想和观念,却不可能掌握实战经验的“术”,但他说的也不无道理。

    之前在海防,冒雨也要与法军决战,梅启照认为,那是因为越北地近大明,深入越南地界尚浅,孙子兵法中九地之一的“轻地”,轻敌不可久留,因为距离本国过近,士兵容易回家,所以战心不固。

    因此当时海防战役的时候,兵部主张速战速决。而陆军军官们则有其他想法,最简单的想法是,刚刚向法国宣战,需要打一个胜仗,算是急于求战的心态。

    海防战役之后,整个越南中北部,直到顺化,都在明军和越南朝廷的控制下,而且已经深入越南境内,梅启照认为这里是重地,孙子曰,“重地则掠”,进入重地,就要重视掠夺粮食,这样才有可能持久作战下去。

    但中北部的越南朝廷机构完本的保存了下来,不管是过去的法国,还是现在的大明,都可以借助越南政府组织筹措粮草,所以根本就不需要掠夺也能长久作战下去。

    孙子兵法认为,越深入敌国腹地,我军军心就越坚固,敌人就不易战胜我们。在敌国丰饶地区掠取粮草,部队给养就有了保障。要注意休整部队,不要使其过于疲劳,保持土气,养精蓄锐。

    所以在粮草问题有保证,而军火给养无法保证的情况下,兵部认为应该等待有利时机,不能急于求战。

    因此海防战役之后,陆军就一直休整,一休整就休了三个多月,直到11月,才开始展开行动。但这时候,也不过是越北明军南下,南方的明军则依然跟法军对峙于顺化,并没有进攻。因为越南南方的雨季,还要持续两个月,11月,12月,依然是多雨季节。

    在南方作战最好的时节,还是12月以后。

    就算休整也不能闲着,几十万大军呢,一旦闲着就容易出问题。人还是要动起来的,一旦不动,不管心理状态如何,身体也容易生病。

    所以在休整期间,除了简单的常规训练外,大明皇帝指示軍队,全力配合越南官府安定地方,需要剿匪的情况下,应该积极配合剿匪。法军进入越南中部地区镇压乡绅起义,所过之处虽然不能说寸草不留,但也杀了不少人,对地方秩序的扰乱相当大。他们一撤走,秩序更没有了,到处都是土匪、流民。不能尽快镇压这些流民和土匪武装,当地就不可能安定,不安定明军就不可能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

    还要求部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要帮助越南百姓做点农活,减轻他们的劳作辛苦,还说明军的粮草供应,全靠越南老百姓,帮越南百姓做农活,也是保障軍队的口粮。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大明軍队在驻扎地,轮换着帮越南人干活,向越南人展示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王师,或者说是子弟兵的风格。

    显然这是朱敬伦试图搞好军民关系的手段,效果还算不错,大明軍队是正规军,军纪向来不错,中国人又比较服从,只要军纪没有败坏,军法始终如一的执行,湘军那种靠权谋维持的軍队身上的土匪习气一般不会出现。

    从这一点上来讲,高度服从的东方軍队,比西方軍队其实能做的更好,历史上,八国联军进入北亰城,军纪最好的恰恰就是日本軍队。

    当然这不是因为日本人对中国人友好,否则不会发生几年前的旅顺大屠杀,而是日本人想要在列强面前好好表现一下,所以格外注意形象。

    可其他軍队也是要脸的,他们就无法约束住自己的行为,哪怕到了21世纪,在日本的美**事基地里的美军,还要时不时的调戏一下日本女学生,不是美军没有严格的军法制度,实在是牛仔们的天性使然。

    大明軍队有意在越南军民面前展示形象的情况下,那是真的能做出子弟兵行为的,没事给寡妇挑挑水这样的事情,那是抢着做。给当地百姓插秧,收割,这些工作,作为大多数都是农民子弟出身的明军来说,完全不是问题。

    明军南下顺化的时候,是三四月份,正好是一个收获季节,但当时跟法军作战,没有赶上帮忙,插秧的时候,就已经可以帮帮忙了。当时他们还是以越南王师的身份行动,等到这茬水道收割的时候,就已经变成了明军。

    随着越南当地收获了两季粮食之后,明军的粮食供应情况大大改善,而且明军还在越南推广了稻田养鸭的模式,还收获了一批肉食。軍队以真金白银买下,不但改善自己的供给,还让当地老百姓对明军的好感度更高了。

    粮食丰收之后,越南南方也进入了旱季,持续的艳阳天虽然很热,但却是越南最凉爽的时节,相当于越南冬季,正是秋高马正肥,正适合秣马厉兵的好时节。海防战役后南下的援军也从越北抵达,顺化一带的明军兵力达到了三十万。

    一切准备就绪,皇帝一声令下,顺化战役打响了。

    :。:

第七百零三节 顺化战役 2() 
战斗打的并不顺利,大明軍队的手段不多,无非是用大炮强攻,步兵冲锋或者土工掘进,用了不知道多少年的老招数。

    普法战争之后的法军,对密集的炮击已经有了经验,不会像当初那样,在克虏伯大炮的轰击下就能投降,况且普法战争后他们的大炮也不差,明军在炮战中并不能取得绝对优势,于是一次次进攻无功而返,空留下了一地尸体。

    但法军的反击也没什么效果,因为他们反击的手段同样低劣,排着整齐的墙阵,如同火绳枪时代一样,向前齐步走,结果只能是一茬茬的死在机枪之下。

    这样在顺化的旱季相互攻守了一个月之后,双方士气都低落了下来,重新开始对峙。

    前方的战况不断的汇总到后方,朱敬伦不断的阅读战报,听取相关人员的意见。

    梅启照主张长围,他认为古之攻城,多半以围困建功,法国人的营盘稳固,不是短时间能攻下来的。

    但陆军司主事邓世才认为,长围对方完全没有意义,因为到目前为止,明军都无法切断法军交通线。

    顺化跟西贡有铁路相通,南圻地区的粮草源源不断,传统的围城困不住法军。而且他们在可以通过岘港和顺化的铁路,走水路运输补给,水陆交通线都在的情况下,如何长围?

    讨论的结果认为,不切断法军交通线,就不可能彻底包围他们。

    法国为了保证交通畅通,沿着铁路线打造了数百个据点,都以钢混结构碉堡为核心,配备少量士兵就能保护铁路线,要切断铁路交通,就要打破这些据点。

    于是战斗方向从正面主攻,转向拔出法军外围的要塞和据点,最后切断法军交通线。

    顺化战役进入了第二阶段,双方都放弃了在正面战场上打垮对方的目标,转而开始围绕交通线展开了争夺战。

    结果大明突然发现,战况突然就变得对自己有利了,不是明军突破了法军的防御攻占了铁路线,而是随着大明陆军从内测南下,试图迂回夺取交通线后,法军不得不分兵进行防御,也沿着铁路线向南布防,大明的攻击线往南伸展,法军的防御线就必须往南伸展。

    但法军总兵力不过四十万,尽管将绝大多数都调集到了顺化,可是西贡是不可能不留守的,因为南圻地区也绝非太平,当地也有越南起义军骚扰法军。

    大明则占据绝对的兵力优势,之前法军还能依靠顺化的防御工事收缩防守,现在则不得不分兵阻截明军,兵力立刻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明军敏锐的察觉到了这一点,于是更加主动的扩展战线,试图南下迂回包抄顺化后方,切断顺化和岘港之间的铁路线。

    法国则是拼命阻挡明军南下,于是不断的从顺化向西南方向延伸战线,构筑防御阵地。

    法国人的阻截是有效果的,因为他们成功的将防御线从顺化延伸到了西南边纵贯越南的安南山脉脚下,分水岭另一侧则是荒凉的波罗芬高原,哪里现在属于占巴塞王国疆域,而占巴塞王国则是暹罗属国。

    此时法国的战线,一段连着越南西部边境的安南山脉,一边连接到大海,确实阻挡住了明军南下,但也将自身的战线拉长到了一百五十公里。

    三十万人,防守一百五十公里战线,平均每公里只有两千人,每米俩人。尽管也不是防守不过来,但却再也无力出击了。而大明作为进攻的一方,却随时都能集中兵力,向某一点进攻,此时完全掌握了主动权。

    兵力捉襟见肘的法国人,想方设法增加兵力,组建了为数众多的越南伪军,但却又不能放心这些伪军帮忙防守,只能让他们作为杂役,可用的兵力依然不足。

    想从国内调兵的话,此时国内政局不是很稳,因为茹费理这个倒霉的家伙,和历史上一样,成功倒台了。

    这还是海防战役时候的事情了,当时海防战役虽然是法军主动撤退,但法国国内依然将其视作一场大败,因为法军不止让出了海防,在之前的一系列战斗中,都不断的后撤,从胜保撤到河内,从鸿基撤到海防,最后河内也好,海防也好,又都放弃了。

    所以海防的丢失,只是一个导火索,一个让茹费理内阁倒台的导火索而已。

    当时海防失守的消息传到法国,法国的爱国群众们马上就愤怒了。

    巴黎街头开始骚动,1870年战败的阴影重新浮现,仿佛阿提拉的幽灵。

    大作家莱昂都德描述道:“中国軍队似乎已经开始准备包围巴黎城了。”

    当天下午,激进共和派议员克列孟梭在众议院对内阁总理茹费里怒吼道:“我们再也不认识您了,我们不想再认识您了!”

    茹费里政府随即垮台。

    丢掉阿尔萨斯和洛林十五年之后,在法兰西帝国的意识中,除德国之外又产生一个新的野蛮形象——应该趁早征服这些“黄种人”。

    茹费理政府的垮台,在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中连篇累牍,好像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一样,可是在大明的报纸上仅仅是随便提了一笔,因为在真实的历史中,法国内阁垮台,真的算不上什么新闻,至于战败,那不过是一个理由罢了,法国内阁倒台的原因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政治斗争。

    普法战争之后,第三共和国建立,可是这个共和国中派系林立,麦克马洪那样的保皇党都可以当总统,可见政治思想之混乱。贯穿整个第三共和国时代,政坛上始终活跃着各种派系,保皇党、社会党、共和党,温和派、激进派,甚至天主教会也掺乎期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