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1857-第2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褐煤,广西的煤炭也不是什么大型煤矿,在越南宏基煤矿日益开发的过程中,大明本国煤矿没有任何竞争力。

    但越南的煤炭供应大明已经越来越吃力了,这导致煤炭的价格相当不错,李鸿章让香山买办开办的开平矿务局已经开始生产,并且盈利颇丰,将洋人和大明的煤炭,从天津彻底排挤了出去。

    在洋务运动的浪潮之下,李鸿章招揽了大量跟洋人做生意的买办,虽然这些买办大都来自广东,属于大明国民,但李鸿章连洋人都敢用,更何况买办呢。

    而唐廷枢又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史上,他是唯一一个跟盛宣怀共事,最后没有被盛宣怀吞掉的买办商人,可见其能。

    翻一翻唐廷枢的资,即便放到买办行当里,那也是顶尖人物。

    史上,1863年,唐廷枢在怡和洋行升任总买办,在10年的买办生涯中,他为洋行赚取了巨额利润。此外,唐廷枢还与朋友合伙,开设茶栈、投资钱庄、参与外商的附股活动。

    1873年,唐廷枢受直隶总督李鸿章之邀,参加了对轮船招商局的改组,担任总办。在唐廷枢主办轮船招商局之前,轮船招商局实收资本包括官款不足20万两白银,唐廷枢凭借自身的影响力,在主持工作一个月内,便让上海有钱人纷纷入股,吸引中小商人资本金额达100万两白银。轮船招商局作为中国近代航运企业进入市场,与外商企业旗昌、怡和、太古展开激烈竞争。到1877年3月,轮船招商局便并购了旗昌洋行,并成功让怡和、太古与招商局达成妥协,唐廷枢以自己超强的经营能力,击败了强大的外国竞争对手。

    围绕轮船招商局的企业经营,1875年,唐廷枢等又筹办过中国首家船舶保险公司保险招商局,开创了中国人自办船舶保险的先河。

    1876年,唐廷枢接受福建巡抚丁日昌的委托,筹办福建、台湾两地的洋务,架设了福建厦门台湾的电线,开采台湾后垄的石油,计划设立一家资本为200万两白银的银行以支付对外贸易周转。

    唐廷枢的经表明,他不但能办洋务,最关键的是他办的洋务能赚钱,这一点是他跟盛宣怀最大的区别,盛宣怀搞汉阳铁厂不能说没有成果,可最后办企业办到把企业拱手让给了日本人,就太失败了。

    唐廷枢所办的洋务企业里,最成功的其实还是开平矿务局,史上开平煤矿1881年出煤,1889到1899年该局帐略统计,11年共盈利900余万两,这就是唐廷枢的才能,也是他被盛宣怀这个更会做官的官僚家族出身官商排挤出轮船招商局后,还能得到李鸿章的青睐,让他长期主持开平矿务局的原因。

    有能力的人在哪里都被凸显出来,尽管和史上的发展轨迹不一样,唐廷枢并没有介入轮船招商局,但他却跟轮船招商局有业务往来,他所在的怡和洋行就是轮船招商局最大的煤炭供应商。

    做着怡和洋行的买办,唐廷枢却操着轮船招商局的心,一次偶尔得到李鸿章接见,求问唐廷枢,如何能够改变轮船招商局入不敷出的状况,唐廷枢就提议招商局自己找煤矿,这样就能大大降低成本,结果就入了李鸿章的法眼,让他全权操办此事,结果就是,比史早了一年,开平矿务局出煤了,而且因为唐廷枢比史上的能量更大,他开办的矿务局规模也更大,一投产就开始全面跟洋人竞争,通过铁路将唐山的煤炭运往天津,将洋人和大明的煤炭都挤出了市场。

    大明在越南开采的鸿基煤矿,因为当地劳工工钱较高,每吨煤的成本在二两银子左右,折合库平银将近三两银子,可是开平煤炭的煤,运到天津的成本都还不到二两库平银,以三两出售,利润丰厚。

    洋务运动也能赚钱,这在现在的洋务企业中可是独一份。

    也让晋商看到了商机,大明将铁路延伸到山西的情况,也让开采山西煤矿变成了可能,而铁路沿线的矿产,早在十年的准备期间,铁路公司就探明了,铁路今年初彻底通车之后,铁路公司立刻就找上了当地官员,希望批准铁路公司开采这些煤矿。

    铁路公司可是大明在经营,当地官员畏洋如虎,在大明面前也好不到哪里去,甚至更不想跟大明扯上关系,因为这样可能会被清流扣上一个通敌的帽子。

    这才有了当地老牌晋商们,决定投资煤矿的情况,他们打着与其矿利被大明所夺,不如晋人自己开办的旗号,以保晋为口号,不但不会让当地官员反对,还为清流所支持,另外就是他们会来事,不但银子打点到位,煤矿股份中少不了权贵的一份,于是当地官府真的批准晋商们联合开荒的申请了。

    当地官府可不知道,推动这些晋商们开矿的,其实就是铁路公司,当然就算知道了,他们大概也会装作不知道,因为他不会跟白的银子过不去,也不想跟铁路公司背后的大明过不去。

    而铁路公司之所以能说动晋商,那就是因为铁路公司背后的势力了,不是大明政府,而是兵工厂,因为兵工厂的总办,本身就是一个晋商,是郝可久。

    由于主持了大明重要的兵工厂,郝可久在晋商中也算是独一份了,他通过晋商的渠道,将兵工厂生产的钢铁制品卖到了全国各地,而晋商也通过跟他合作,赚取了丰厚的利益,郝可久在晋商中的威望,其实比外界想象的还要大。

    晋商视郝可久为自己人,因此郝可久鼓励他们开矿,他们相信郝可久不会骗他们。

    而郝可久能从中得到的,除了一些不上账面的干股,还能保证火车锅炉的煤炭供应,同时兵工厂炼钢需要的优质煤的成本,也会进一步下降。

    诚然郝可久很能干,背靠大明政府,手握兵工厂的技术力量,外结晋商的商业渠道,将兵工厂发展成了一个庞然大物,现在每年光新招的学徒工就不下万人,而兵工厂的工人总数已经达到了十五万人,而郝可久上任之初,这里才只有一万五千人,十几年间翻了十倍。

    可是郝可久得罪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从户部手里抢走了下金蛋的铁路,因归属问题得罪了兵部某些高层,因为出售军火问题,得罪了礼部。

    最近他甚至连广府银行都得罪了,广府银行的背景连六部都不敢动,因为这是一家皇帝入股的银行,之前可一直都担负着大明央行的角色。

    只因救灾期间,印刷了太多的纸币,导致金融市场崩溃,政府甚至不得不启动金融改革,然后政府才开始自己铸造金银币,进入了复本位阶段。

    在大量赔款的注入下,大明货币终于稳定下来,广府银行这两年来,就是全力配合户部主管的大明银行进行金融改革,用大明银行发的新钞票逐步逐步的将广府银行所发的旧钞票按一定比例慢慢替换。

    广府旧钞票在宣布终止兑换白银后,已经跌落到了三两钞票换一两白银的市场价格,而大明新钞票的一两却相当于库平银的一两四钱,折算下来,新旧钞票比价在一比四左右,因此就一直用这个比例收兑,目前已经将广府银行印发的十亿两纸钞收兑的差不多了。

    由于大明政府成立了由户部管理的央行,陡然失去中央银行地位的广府银行实力大降,总办伍守业感觉压力重重,想方设法的揽储,以应对新旧钞票收兑结束之后,广府银行直接入市后的窘境,可这时候兵工厂却告知,以后兵工厂决定将资金流转交给另一个银行处理,不再通过广府银行的渠道了。

    兵工厂这几年营业额持续扩大,太平天国覆灭之后,急转直下的军火生意也没有打击到他,每年的营业额稳定在一千万两上下,期间资金周转可是一笔大生意,而且兵工厂的生意相对稳定,因此能够将现金长期留在银行,这是最优质的净资产客户,谁都不想失去。

    但郝可久在兵工厂里一手遮天,伍守业根本就阻止不了,可广府银行也不是随便就能欺负的,伍守业找工部协商无果之后,盛怒之下就要求见皇帝。

    朱敬伦一开始也不知道伍守业求见为了什么,但是知道这段时间广府银行负责稳定金融责任重大,还以为是出了什么问题,就接见了他,这才知道兵工厂的发展已经有些失控了。

    兵工厂涉及的产品超过五十种,缫丝、织稠、纺纱、织布,这些设备能够成套生产不说,还是大明最大的轴承制造工厂,各型火炮、步枪,造船、铁路设备等重型机械,连烧砖都在搞的一个企业你说他还能缺什么。

    什么都不缺,就缺一个银行,现在郝可久真的开了一家银行,准确来说,是他儿子开办的银行,郝可久为了支持儿子,才将兵工厂的资金,转移到这家银行里。

    伍守业状告郝可久以公谋私,兵工厂是公家的产业,怎么能让这种人一手遮天,兵工厂的资金怎么能随便放在自家的银行里。广府银行可是皇帝家的银行,可就等于是官家的,兵工厂的资金理应放在广府银行。

    朱敬伦早就不再听伍守业告状的言辞了,否则他就要纠正伍守业家天下的错误观点了,会强调说广府银行以后是一家私营合伙制银行。

    但他没听,他脑子里想的是兵工厂,他勐然发现,这家工厂不但有分门别类的制造业,而且在各个口岸,都以晋商商号的形式,开办了大量拉拢生意的商号,这家企业已经转变成了有商业,有工业的复合型巨头,现在还自己掌握了金融力量,有两个字勐然跃入朱敬伦的脑海财阀!

    朱敬伦并不排斥财阀,他甚至认为,东方人情关系跟工商业结合后产生的新的商业伦理,其实就是财阀,舍此结不出第二颗果实。

    至于兵工厂是依靠政府背景发展起来这件事,也没什么奇怪的,日韩哪家财阀的发展,离开过政府的背景。

    财阀经济让日本成功攀登上发达经济体的例子,让朱敬伦很想尝试一下,因为这是一条成功的例子,先是日本成功了,韩国跟着成功了,台湾和香港也是一群政商在把持经济,至于新加坡,整个国家都基本上是李家的。

    后世的东亚经济体中体量最大的,一个就是日韩的财阀,另一个则是中国的国企,有经济学家曾经猜想过将国企改组成为财阀的可能性,后世没有实现的可能,但在大明,朱敬伦如果想尝试的话,倒是有一个机会。

    因为兵工厂本身就是一个国企,虽然目前盈利水平还行,那是因为启用了郝可久这个晋商体系培养出来的职业经理人,如果换一个人呢,未必不会沦落到后世国企的状态。

    与其有朝一日让这个巨型航母变成一群官僚谋利的工具,成为滋生**的温床,不如趁现在最好的时候,直接让他转变成财阀。

    直接送给郝可久是一个办法,但影响太大了,巨大的利益不是郝可久这一个毫无背景的平民承受的起的。

    朱敬伦的决定是,引入更多有背景的巨头,来给郝可久分担压力。

    他决定引入有背景的私人资本让兵工厂私有化,变成一个巨头背后控股的复合型财阀。

    “是啊,兵工厂确实不应该让郝可久只手遮天。这样下去确实不像样子,官办产业就不能这么搞。守业啊,你说我们把兵工厂卖掉怎么样?”

    “啊?!”

    伍守业完全没想到自己告状告出了这样的结果。(。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第六百六十一节 路通八方通鬼神() 
兵工厂要出卖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大明的顶级巨头圈子中。

    谁都知道兵工厂是一块超级肥肉,每年营业额超过一千万,利润水平达到五百万,而且掌握着铁路这个下金蛋的母鸡,也许军火买卖会时有时无,机器行情有好有坏,但谁都不相信铁路会赔钱。

    现在铁路公司每年制造的利润已经远超兵工厂自身了,光是广九铁路这条广东经济大动脉,现在每年带来的利润就已经能稳定在三百万两了,在满清进内修建的两条铁路,虽然还没有达到盈利水平,但是大家都相信,那是满清的商人和百姓还没有了解铁路的好处,等业务开拓出来,那两条铁路无论如何都是不可能赔钱的,还有东北铁路,由于运输数不尽的大豆和粮食,已经率先冲过了盈利线,而这条铁路正式通车才不过半年光景。

    光是这几条铁路,未来几年,就有望带给兵工厂过千万的利润,谁会不看好兵工厂的前景。

    但之前兵工厂是官办产业,没人想到要染指,哪怕再眼红,不该他们的就不是他们的,大明商人的胆子可没有美国那些流氓资本家大,还没成长到敢跟官府正面抗衡的程度,尽管背地里他们的能量已经很大了。

    现在皇帝说要卖兵工厂,那么就肯定会卖,那么大家就不用顾及官府的态度了。

    于是开始想方设法的找自己的关系,找各自在官府的代言人打听情况,表达意向。

    但直接找皇帝的胆子倒是没有,谁也不想让皇帝认为自己觊觎公产。

    这些人找他们的代言人结果并不好,因为他们的代言人根本都不确定这座工厂是不是真的要卖,因为官僚集团的首领陈芝廷正是坚决反对的人之一。

    陈芝廷为此面见朱敬伦,态度坚决的表示,兵工厂是国之重器,怎么能轻易卖掉,把这重要的公产卖给私人,国家如何控制。

    朱敬伦笑了笑:“国家为什么要控制?”

    大明的官员,观念转变了很多,但对权力,对民间,对各种事务的控制却没有改,这大概是本能,满清的官府为什么要搞不许私人插手的洋务运动,就是不想一切都脱离了官府的控制。

    陈芝廷劝道:“兵工厂那是生产兵器的,这样的产业难道不应该控制吗?”

    朱敬伦笑道:“洋人生产兵器的工厂,可大都是私产,克虏伯比我们的兵工厂差?”

    陈芝廷道:“国情不同,民情不同,舆情不同,岂可相提并论,陛下要三思啊。”

    朱敬伦道:“这都是托词,克虏伯做得,我大明的商人也做得。”

    陈芝廷道:“若有不良奸商将兵器私售敌国,或将我之制器技艺私传敌国那该如何?”

    朱敬伦道:“自有法律制裁。况且即便兵工厂不向敌国出售武器,也有洋人做这笔买卖,不但西洋人会卖,就算毛瑟、施耐德这些在大明建厂制器的洋人工厂,也一定会卖。没道理洋人在我大明的国土上可以建兵工厂,而我大明的商民却做不了这件事。”

    陈芝廷叹道:“陛下三思。兵工厂盈利颇丰,实乃国库一大财源,若贸然授予私人,不啻为引民人公然盗掘官库。”

    见厉害关系说服不了朱敬伦,陈芝廷干脆跟朱敬伦谈利益,他知道朱敬伦看重利益。

    朱敬伦摇头道:“没那么严重。兵工厂肯定是要卖一个好价钱的,肯定比兵工厂每年上缴户部的红利要多。而且一旦出售,短期内就能筹集一大笔钱,可以让他们削减上亿两的债务啊。”

    救灾过程中欠下的十几亿外债,现在已经成了大明官府的心病了。

    可即便官府在缺钱,有些东西也不能卖。

    陈芝廷问道:“就算兵工厂可以卖,那铁路呢?现在铁路可都在兵工厂旗下经理,铁路虽也有通商之便,但说到底其通达四方,军事调转才是根本之途,如若也卖给了商民,将来一旦开战,我大军如何管控铁路。”

    朱敬伦叹道:“这点你可想差了,铁路在公家手里,还是在私人手里,国家都有征用的权力。你没看到最近几次战事,海军主要都是用民船在运兵吗?”

    陈芝廷见皇帝主意已定,他知道不会更改了,他最后提出了一个要求。

    “如果陛下坚持要卖,臣请陛下一事,铁路公司和兵工厂须分开售卖!”

    朱敬伦不解:“这是为何?”

    铁路公司在兵工厂旗下运行,一项都很平稳,铁路公司从修建到运营,员工都来自于兵工厂,贸然切断跟兵工厂的联系,肯定对运营有影响。

    陈芝廷说道:“铁路相比工厂,绝不可看作一个产业。铁路是路,路通八方,通鬼神,绝不是私人之器。”

    陈芝廷说这些玄之又玄的话,朱敬伦完全摸不透他的想法,什么通鬼神之类的,完全不像是一个儒生说出来的话,子不语怪力乱神啊。

    只见陈芝廷继续道:“这天下的路,可都是通着的。”

    朱敬伦这下明白了,大明的铁路肯定是要跟满清境内的铁路连通的,所谓通八方,一旦跟满清境内的铁路连通,这就不是简单的铁路问题了,这涉及到两国沟通的问题,非得有一个在两国都吃得开,有门路的人才好方便经营,普通私人还真的很难玩转这些铁路。

    至于说通鬼神,那就更麻烦了,起码在陈芝廷看来,非常麻烦,路通鬼神,通的不是中国的鬼神,而是洋鬼,将来大明的铁路,还要跟英法的铁路沟通,别的不说,法国人的铁路就快要穿过边境的山区进入大明境内了。

    因此铁路实在是比兵工厂要复杂的多,一旦兵工厂私有化,再继续经营铁路的话,还真有可能玩不转。

    说的朱敬伦都有些犹豫了,但既然兵工厂可以卖,铁路也没有不能卖的道理。

    他相信铁路在私人手里,肯定比政府经营更有效率,而且政府的财政负担更轻,投入的管理成本更低。

    朱敬伦就不希望打造一个事事都要深度介入的大政府,一个以引导、规范社会秩序为目标的管理型政府,才符合朱敬伦心中的理念。(。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第六百六十二节 兵工厂私有化() 
朱敬伦认为,政府最不该经营产业,因为政府一旦牵扯到经济利益之中,政府极其倾向于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利益,从而带给竞争者不公平,严重影响市场的竞争,因为政府是一个制定规矩的机构,他如果既当裁判又当参赛者的话,必定有制定严重不公政策的倾向。

    深思熟虑之后,朱敬伦还是决定要卖掉铁路公司,尽管后世大多数国家的铁路都是国营,可那是因为铁路的时代已经结束,铁路已经无法在带来资本利益,私人无法经营的缘故。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