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太平军水师习惯性的压制湘军水师轰击的时候,以清军身份参战的英国水兵,架势鱼雷艇接近这些巨舰,近距离释放了鱼类,将多艘铁甲舰送入了江底,如果是在大海上作战,这些鱼雷艇未必有机会靠近,即便靠近了也不一定打的中,因为军舰可是会规避的,但在长江上,太平军的巨舰没有规避的习惯,也不知道对方的底细,结果在他们并不知道的武器,鱼雷的打击下,损失惨重。
吸取了太平军水师和清军雇佣的英国舰队的战况后,大明海军立刻做出调整,派出千吨以下的内核舰队赶赴上海。
用这些小船也足以掌握江口一带的制江权了,掌握了制江权,就有机会从容的运兵,在上海租界聚集的明军越来越多,最后达到了五万人,这时候已经对上海县的李荣椿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李荣椿在上海只有一万人。
朱敬伦给軍队下了命令,希望尽可能的迫降李荣椿,因为朱敬伦觉得能活捉李秀成的长子意义更大。
所以上海的明军之前一直在跟李荣椿谈判,希望李荣椿能够投降,告诉李荣椿太平天国大势已去,投降的话,大明会保护他,让他回原籍,广西藤县安居。但李荣椿始终不答应,也不是狠话,就是拖着,显然是在拖延时间。
明军没那么多耐心,李荣椿的主力集中在上海县跟租界的明军对峙,明军干脆分兵抄袭周边各县,松江府各县也算繁华之地,但跟应天府一样,兵力都抽调到了上海县,尽管守卫这里的大都是李秀成的嫡系,作战意志较为坚决,让明军每一座县城都要争夺,但进展还算顺利,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扫清了上海周边的障碍,而其他地方根本没有援兵可派。
之所以紧邻的苏州无兵可派,因为攻占了整个浙江的邓世才手笔很大,分别从嘉兴府、湖州府,以及从太湖经水路,三路进发,同时向苏州、常州两府展开了进攻。水路进发的第一路军,直接攻占了无锡,切断了苏常两府之间的联系。
另外两路大军经过一番苦战后,攻取了大部分地区,苏州之战,守苏州的李荣发守了十天之后,突围而出,得知上海还没有陷落,打算突围到上海,打破明军包围,跟上海的哥哥汇合。
可是到了昆山,就再次被明军追上,再次被包围。
又坚持了十天,这次李荣发没能突围,反而被手下出卖,绑了他向明军投降。
明军很有气度,邓世才很有礼貌的接见了李荣发,没有将他当俘虏对待,给他吃了一顿好的,了解了他的打算之后,派人将他完好无损的送到了上海,跟他的哥哥团聚。
这一招也很狠辣,是攻心之计,上海已经被包围,把李荣发送进去,只能起到向李荣椿证明明军形象的作用,让李荣椿相信投降明军不会受到伤害。至于他们不肯投降的话,上海就被包围着,他们是不可能守一辈子的。
李荣椿兄弟就这样等于被关在了上海这座监狱,而他们的父亲,忠王李秀成,此时却被包围在了天京,不但太平天国危急了,他们李家的命运,似乎也跟这个国家的命运一样,到了穷途末路了。
此时在广州,满清代表和大明政府终于在云南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可是在另一个地方,却又产生了新的分歧,大明希望在归还江南之后,能够得到上海的统治权,可是满清坚决不能同意。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六百二十六节 上海悬案()
柏贵将大明要求用云南换取江苏的要求上报给总理衙门,李鸿章、奕欣甚至是慈禧,都没有任何犹豫的答应了,这怎么看都是一笔划算的买卖,如果是平白无故的割让一个省,那会引起满朝文武的愤慨,但现在明军实际上控制了江苏、安徽江南部分,这种交换就不那么显眼了。
当然该反对的还是有,最死硬的一批老顽固认为这是与敌人商量分自己身上的肉,是奇耻大辱,他们要求跟大明和太平天国同时开战,趁此良机一鼓作气连大明也灭了,但这种狂妄的声音,连一贯反明的顽固派都不能支持。
可是当柏贵告诉陈芝廷朝廷答应用云南交换江南的时候,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陈芝廷表示,大明愿意归还包括松江府在内的整个江南地区,除了上海县之外,并且申明原因,告诉柏贵说,哪里华洋杂处,情势复杂,大明能更好的管理这里。
真正的原因其实是,大明探听到一个还没有确认的消息,清廷答应英国,将上海委任给英国管理,也就是说整个上海县都有可能成为英国的租界,英国人则承诺会继续将山海的海关收入转交大清,同时还表示由英国管理上海,会大大增加这里的商业收益,将会给清政府创造更大的收益,最重要的是,英国表示愿意给清政府一笔极为庞大的贷款。
担心英国会控制如此重要的战略重地,都不用朱敬伦提醒,陈芝廷这批官员就已经坐不住了,大明在上海的利益巨大,这一点已经成了一个事实,通过上海大明才能将长江流域的货物运出,才能将大明的商品销售到内陆,如果这里被英国控制,可以想象,整条长江都将尽归英国。
历史上,英国人为了阻挡俄国南下争夺长江利益,不惜跟日本结盟,最后击败了俄国,现在英国人完全有理由自己出马占有这里。
加上之前看到的,英国对湘军作战中的资产力度,尽管没有确凿证据,但所有人都确信,在长江上帮助满清作战的洋人,都是英国正规海军,那些挂着满清黄龙旗的军舰,则都是英国軍舰。
所以大家之前都认为满清跟英国人达成了某种秘密协议,却不知道是什么协议,现在看来就很明显了,显然满清用上海换取了英国的支持,对满清来说,这或许又是一笔划算的买卖,把上海租借给英国人,英国人会继续将这里最重要的关税交给清廷不说,还提供巨大的贷款,并且派水兵帮忙打太平天国,反正打不赢太平天国,上海始终是太平天国的,打赢了他们,就算交给英国人,大清也没什么损失,还得到一笔数额巨大的贷款以及未来客观的海关收入,何乐不为。
英国介入了这里,大明不能坐视不管,已经开始跟英国人争夺长江航运的大明航运业,有可能因此夭折,这是不能丢失的利益。
所以陈芝廷紧急面见朱敬伦,俩人商议了一整天后,决定抢先一步,在英国跟满清交易完成之前,跟英国争夺上海的控制权,反正现在上海在大明的手心里攥着,之所以放着李荣椿兄弟不打,不是打不过,也不是真的怕打死他们,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在等谈判结果。
如果满清答应将这里交给大明,大明打下这里轻而易举,如果他们不答应,大明就犯不着攻打上海了,相信有一万精锐把守的上海,不是那么容易被攻陷的,到时候打不下来,看英国人会不会自己上。
而且放着上海不打,也是给英国人一个压力,告诉他们,如果不将上海交给大明管理,那么谁也别想得到这里,这也算一枚筹码。
陈芝廷的新要求,让柏贵异常的愤怒,直接就不谈了。
三天后他又来了,这次英国人跟他联袂而来,英国人表示,不接受任何一方改变上海现状,英国一定会捍卫自己在长江流域的合法权力。
英国人的态度,更让人断定,他们跟满清达成了秘密交易。
大明开始拉着英国一起谈,威逼利诱,向各方表示,大明控制上海的目的,不是为了损害任何一方的利益,而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山海的安全,以及改善上海的投资环境,提出仿照大明管理的青岛、大连等口岸,承认这里的领土还是清廷所有,大明只是得到行政管理权,并且以青岛、大连举例,向各方展示各种数据,证明在大明公开透明,并且将当地税收都投入到基础设施上,让当地的商业增长率大大提高,排在满清各个口岸的前列。
但满清就是不答应,英国就是不同意。
经过多轮谈判之后,三方勉强达成一个协议,让上海恢复到太平军占领前的现状,并且今后在三方有任何一方不同意的情况下,都不能改变上海的现状,至于上海的统治权,毫无争议那是属于清政府的。
对于英国提出的这个建议,大明倒是有些意外,认为英国人做出了让步,大明只是不希望英国独占上海,其他列强也不愿意接受一个被英国完全控制的上海,只要英国不控制这里,大明也可以不控制这里,就用租界跟英国的租界平等竞争,不相信竞争不过英国人。
所以大明认为英国做出了让步,英国也看到大明做出了让步,满清得到了他们认为本该属于自己的,三方这才愉快的签署了协议。
后来大明才知道闹了一个大乌龙,英国并没有试图从满清手里夺取整个上海,对他们来说,做生意租界就够用了,英国从清政府手里得到的,还是铁路。
一条从印度起,中间经过缅甸,进入中国云南,然后穿过整个南中国抵达上海的铁路。
大英帝国的宏图壮志,他们打算将中国和印度,两个世界上人口最大的国家,连接在一起,将东亚大陆和南亚次大陆连接在一起,他们说这是一条决定亚洲未来格局的铁路,他们将之称为——
大亚细亚铁路!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六百二十七节 铁路狂热()
1878年秋天,一股波及整个世界的铁路狂热,悄然兴起。
从铁路时代开始,每一次经济危机往往都是因为铁路投机而爆发,而每一次经济危机的终结,或者说下一轮经济繁荣期,也都是以再次掀起铁路修建热潮而开始。
而这次也不例外,同样这次铁路热潮,还是先从美国掀起来的。历史上1879年,美国才开始走出经济危机,同时开始铁路建设的热潮,但是由于之前劳务公司推动下,太平铁路在六月就开始通车,最重要的是,恰逢中国北方饥荒之时,之前大量从东岸出口的美国中部地区的粮食,很多就转到了西部,结果太平洋铁路一开通,立刻就运营良好。
在这种利好的刺激之下,美国民间再次开始对铁路产生了信心,投资者认为修建铁路还是有利可图的,至少是在西部修铁路有利可图。
随着太平铁路股价接连上涨,趁此良机,在摩根公司的组织下,北方太平洋铁路当年拖死杰伊库克这个银行巨头的那笔一亿美元债券,终于在时隔六年之后,成功发行,北方太平洋铁路开始动工。
以两大太平洋铁路公司为引导,已经在经济危机中苦苦支撑了六年时间,已经将泡沫完全挤压干净的美国经济,终于开始复苏了。
美国开始大规模修建铁路,随之带动了钢铁业,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加上继续扩张的农业,美国经济再次迎来繁荣。
在缺乏监管的美国市场,往往有各种各样的非理性经营方式,过度投机就是其中之一,每每造成严重的经济危机,可是每当高涨的时候,美国人也会毫无理性的疯狂投资,会将繁荣刺激的十分激烈,这次繁荣期一开始,很快就在发达的金融业的推动下,迅速步入高涨,整个国家的信心都很强烈,美国经济起飞的势头八头牛都拉不住。
这对相关国家倒是一个利好,历史上,从1879年到1883年,美国共建成铁路近3万公里,约占同期世界铁路建筑量的50%,重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增加了一倍,钢铁工业的技术水平开始与英国并驾齐驱。但是,美国钢铁工业仍不能满足铁路建设的需求,仍然需要大量进口英国钢铁,甚至开始进口一部分德国钢铁。于是,美国再次成为世界经济走向繁荣的龙头。
现在美国工业繁荣期提前了半年时间,世界经济危机也就提前半年终结了。
后来的经济学家,都将这次经济危机的结束,归因于太平洋铁路的完工沟通了美国东西部,痛死带动了美国东西部经济之间的增长。但也有一些中国经济学家,将经济危机终结的因素铁路修建高峰,向前推到了1866年,也就是山东饥荒爆发的那一年。因为那一年正是大明在北方修建秦皇岛和胶州湾两条铁路的开始时间,也就是说有些专家认为大明为这次经济危机的终结,注入了最初的一股动力。
这种结论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胶州湾和秦皇岛两条铁路,几乎同时修建,而且都是超长铁路。现在从胶州湾的青岛出发的铁路,已经穿过了河南,进入了陕西境内,接近西安,这条线路长达1200公里。而从秦皇岛的铁路,先抵达大同,接着南下纵观整个山西,相当于后世的大秦铁路和同蒲铁路总厂之和,更是1500公里的长度。另外还修建了从大连往北通往满洲里的铁路,长度同样是1500公里。
短短几年间,大明同时动工开建的铁路线总长接近5000公里,虽然没有美国修建铁路的速度疯狂,但这依然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光是铁轨就消耗了近百万吨钢铁,加上其他的铁路机车、车厢等附件,大明自己的钢铁生产完全供应不上,所以向外界大量采购,也拉动了世界经济的恢复,因此也可以说这次世界经济复苏,虽然主要拉动力不是来自大明,但大明却是最早开始为复苏注入动力的。
另外在中国其他地方开建的铁路,也带给了世界经济很大的利好。英国要经过大明国土修建的大不列颠之桥,规模丝毫不比大明修建的铁路来的小。俄罗斯从北方南下的铁路线,也是修建在中国的土地上。如果说这次世界经济恢复,是一次主要由美国领导的铁路热潮带动的,那么启动这一波铁路热潮的,并不是美国,而是中国。
更何况,美国经济复苏的第一批启动资金,不就是来自大明的高额粮食订单吗。
历史的改变总是不经意的,朱敬伦并没有记住准确的时间,并不知道本该明年全世界才能走出1873到1879年的世界第十二次经济危机,当他看到从九月开始,大明进出口双双增长,国外对生丝、茶叶的需求不断增加的时候,他也判断出经济危机大概结束了,想一想已经都六年了,已经是一个难得的漫长萧条期了,所以朱敬伦判断下一轮经济增长即将到来。
这几年朱敬伦的执政方略始终是坚持稳健的改革,而且顺着经济规律,寻求在经济最好的时候进行改革,从而让改革带来的冲击更加的平稳,因此大明这些年虽然也屡屡发生社会问题,可规模都不算大,大多数是个案,没有出现日本那种全国性战争,这也算是朱敬伦的经验带来的一个红利了。
这一波经济增长期,朱敬伦依然要坚定不移的突进改革,根本性的改革已经进行的差不多了,比如普及教育制度建立了,现代司法程序建立了,现代军事制度建立了,现代行政制度建立了,但是这些制度多少都还有一些陈腐的地方还没有去除。
以前的教育,是以科举制,利用国人强烈的官本位思想推动建立起来的,因为在科举中加入了数学,所以小学生们才可以学习数学。效果可以说还算良好,大大提高了大明学生的数学水平。
可因为将主要精力放在推广普及教育上,所以大明政府的科举内容,始终都是以儒家经典和数学为主,其他的历史等学科所占比例不高,因此选拔出来的官员,知识水平其实并不算高,只不过能够应付现代政府行政办公的数字能力罢了。
以前一直运行的司法体系,是以明清法律条文为主,加入了英国的普通法审判程序。可以说最大的改变,是在引入新东西,而不是法律内容上的改变。但明清法律,作为中国古代法律的巅峰之作,跟现代社会还是有很多格格不入的地方。
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在普法法系下,已经积累了许多旧有法律条文涉及不到的判例,是时候以此为契机,将判例收集成册,制定新的法律内容了。
军事制度问题,是在旅欧少壮派的推动下,基本上建立了欧式的军事体制。建立了更专业的陆军、海军军事学校。建立了后备兵员体系,建立了战争动员制度。但到目前为止,这套体系还只是初步建立,大明只有二十万常备兵和二十万预备役而已,相比大明庞大的人口,远远不相称。建立全面的义务兵役制还不现实,可是再增加一倍以上的兵力,让常备兵力和预备兵力加起来能够达到百万人的规模,到还是能够支持的。
政府行政制度,主要是从当年的赫德建立的现代海关推广普及而来,但这套制度在海关和户部这种跟财政相关的部门运行的还比较好,能够极大的打击贪腐,让整个行政体系保持较为清廉的程度。
可是推广到整个行政体系中,慢慢就开始出现问题,在那些没有直接利益来往的部门,不管是监管体系,还是管理效率,都远远不如可以用会计进行审计的部门来的透明和高效,最大的问题是官员办事拖沓,官场中拉帮结派,人情关系复杂,流行各种小圈子,没有背景的人物,不管如何优秀,都很难出人头地。
这套体系基本上不可能诞生出朱敬伦破格提拔陈启沅这种实干型人才的结果。
以赫德领导的门下省之前一直都在收集相关情况,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材料,但之前出于稳定考虑,一直都不敢动,现在时机来了,要趁着经济大势好转,进行一次深层调整。
就好像上次利用经济普法战争后的经济告诉增长期,对军事和教育进行了深入改革一样。上一个增长期,大明建立了新式军事体制,彻底推广了普及教育体系,造就了大明军事力量冠绝亚洲的地位,也让大明的学堂入学率达到了八成,可以说是效果卓著。
这一次改革,则要全面的进行深化,军事上的目标至少是要能够跟欧陆一流强国一较高下;教育上将入学率提高到九成以上,彻底完成教育普及;法律上,以现代社会运行方式为准,调整和新立更全面的法律内容,完成大明司法体系的现代化;行政上,进一步提高整个行政体系的效率,将怠政、渎职等继贪腐之后影响大明行政效率最大的积弊,彻底革除。
大目标上,进行这次革新之后,就算在政治稳定度上不能跟英国媲美,在政府效率上,不能跟德国比肩,但综合效率上,一定要能够赶上欧洲第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