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无担忧的想,想王韬、福泽谕吉这样的人,真的让他们当了官,弄不好就从高高在上的思想家,一下子沦落成为嘴炮党了,那样就实在是太可惜了。
王韬当然是这个时代中国读书人物中的佼佼者,是启蒙思想家之一,但是这样的人,在中国不是一个,而是一大群。
可惜的是,一大群王韬,在中国没有起到一个福泽谕吉在日本起到的作用,他们根本就没有引起重视,除了极个别像李鸿章这样的老道政客外,权力阶层对他们的思想不感兴趣。
这是中国由于旧文化传统根深蒂固,跟日本相比是缺少一个福泽谕吉式的启蒙思想家,但是却有一大群申报编辑和王韬这样的人物,他们没有通过某一本书对整个民族进行启蒙,却通过报纸表达了他们的观点,通过报纸让他们的现代意识影响了更多的人。
中国也不可能出现福泽谕吉那种人物,因为在中国文化中有文无第一的传统,儒道里很难形成福泽谕吉式的思想教父地位的人,即便是曾国藩这种人,在他威望最高的时候,都依然有一大批人不服他。
魏源写了海国图志这样的启蒙书籍,在中国反响平淡,传到日本却引起了轰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为在中国有大把不同意魏源思想的人,而日本人却很喜欢将外来思想和文化推崇到较高的地位。
这不能单纯的将中国人批评为麻木不仁,主要还是文明中心和文明边缘民族,对待文化的不同习惯使然,中国人习惯了自己创造文化,然后输送到四邻,日本习惯了从外面吸收文化化为己用。
这种不同的民族习惯,是近代史上满清和日本变革一个失败一个成功最大的文化因素。
但具体的因素,则一目了然,是双方掌握权力的上层精英,对待变革的态度完全不同。
其实中国遇到的问题,日本同样也遇到了,中国遇到的变革阻碍在日本也同样存在。
日本改革精神教父福泽谕吉就在74年10月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就谈到了变革的困难。
他说:“日本的形势确实艰难。为在外交中享有平等,就要在国内消除狂妄。如先考虑内部事务,就不能有助解决外部事务;如处理外部事务,国内的混蛋就会蠢蠢欲动,如顾此思彼则将一事无成。事情虽如此艰难,但也没有理由不去努力。”
日本在处理国际事务的时候,同样遇到有国内混蛋扯后腿,但日本人显然更务实,他们“没有理由不去努力”。抱着这种,尽管困难很多,不管怎么做都有人扯后腿的现状,依然坚持必须做事的态度,日本最后成功了。
满清失败就在于,政府最上层经营,为了改革不断的进行争辩,争辩未必是什么坏事,理越辨越明,可问题是他们只是一个劲的争论。革新派和守旧派争执了几十年,但是争论归争论,就是没人去行动,一切只局限于空谈。真正塌实肯干的,就只有地方上几个大臣搞的洋务运动,还不得不搞的小心翼翼,无法得到举国的支持,最后在甲午战争的失败中中功亏一篑!
朱敬伦很庆幸,尽管大明作为中国这个文明中心的一部分,大明的国民也跟满清的国民一样,对待外来文化总是抱有自身的文化优越感,这些年对于外来文化的抵制和批评就没有断过,可是在朱敬伦的强行推动下,不但他始终坚持做事,而且他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通过派遣官员出国留学访问,通过他们在国内跟外国人接触,通过切实的官府变革让他们感到便利,已经影响到了一大批官员,至少是陈芝廷等这批官员,尽管在文化上还没有放下优越感,但是已经不排斥西方的管理制度,甚至已经开始主动的,有意识的去推动西方管理方法了。
可以说大明虽然也有很多的积弊,没有彻底解决官员贪腐问题,没有解决官场人情问题,更没有解决日益尖锐的社会问题,可是有一点朱敬伦可以确信无疑,那就是至少在大明高层,从朱敬伦到六部,甚至到府一级官员,都是一群做实事的掌权者。
这就早就了现在这种,从皇帝到官员都在做事,其中最大的原因,主要朱敬伦这个皇帝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而且确信自己这么做之后能够收到的效果。
朱敬伦很清楚,他要做的,不是亲自去办工厂,亲自去搞工业,他没有那种精力,他要做的,只是将权力始终交给这些能够转变世界观的官员手中,就像日本明治维新期间,他们的国家权力,始终掌握在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这种务实政客手中,而不是交给翁同和这样一批嘴炮党手里让他们慢条斯理的争论个几十年。
朱敬伦很确信,只要他坚持这种做法,哪怕文化自豪感强烈的中国人在思想和文化上转变的速度慢一些,甚至始终无法转变,而是诞生出一种新的中西兼容的文化,那么至少在经济、军事上,大明绝对不至于落后。
因为只要这些肯干事实的官员掌握权力,他们势必会引进西方社会中最好的那部分,会鼓励兴办工业,鼓励工商业发展,那么大明不管行使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大明老百姓脑子装的是什么思想,工业也一定能够发展,经济也一定能取得成功。这些早就在后世被证明了,中国使用自己的制度,同样能打造出一个经济强国,一个世界工厂。
朱敬伦坚信这个道理:所谓变革、革命或者维新、变法等事业的成败,最根本的标志,就是能否让资源掌握在最正确的人手里,掌握在最正确的阶层手里,简单点来说,就是能否让最有效率的人,掌握社会资源,决定这些资源的使用方式,具体在这个时代,就是能否让工业企业家掌握社会财富进行工业投资。
只要坚持住改革的这个核心,朱敬伦的改革就不会失败。
目前这个改革,已经在行政上起到了相当的效果,官场有贪腐的积弊,但始终能通过各种渠道曝光出来,警察系统的反腐部门,由赫德领导直接向朱敬伦负责的监察部门谏议司,这些政府机构都在发挥作用。
报纸作为民间监督机构,在新闻没有管制,有香港这个英国人管辖的地方在,报纸也无法管制的情况下,民间舆论也发挥了极大的监督作用,历史上,日本明治维新后官商勾结现象严重,直到二战之后十年,日本放开了新闻管制之后,大量的腐敗案集中被报道出来,大批政客被捕入狱,这才遏制住了长达数百年的贪腐现象。
最后一个原因则是较高的公务员俸禄,让官吏不需要贪腐也能过上较为体面的生活,官吏始终是高收入和中产群体,没有不贪腐就过不下去的窘境,因此贪腐虽然一直存在,也始终被曝光,被打击,但却没有泛滥,没有形成制度性的腐敗。
在税务制度上,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从赫德组建的海关推广到全国的税务制度,即便放在全世界,也算是较高的水准,可以说税收制度已经跟西方的税收制度没什么分别,在收税能力上,毫不输给欧美的水平。
法律上,完成了普通法的程序建设。外交上,熟练掌握了西方的外交程序。军事上,武器装备已经跟上了国际主流强国,在军事制度上正在努力的进行建设。
这一切不但让朱敬伦认定大明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而且让大明切切实实的抢占了先机,在整个亚洲地区独领风骚,即便正在激进进行明治维新的日本,也因为自身资源问题,跟大明的国势相差太远。
能威胁到大明的,只有日益逼近的洋人势力。
朱敬伦的选择是,与其被动的倍洋人夺走利益,不如主动的跟洋人合作进行开发,夺走的利益总能够夺回来,失去的时间却永远找不回来。
朱敬伦有信心在跟洋人的合作和竞争中依靠地利占据优势,但是满清不行,偏偏满清现在出让的利益,在朱敬伦眼中,早就是大明内定的利益,所以他极其不愿意看到满清一步一步出让利益给洋人。
大明没有名义也没有力量阻止洋人不断的借机在满清身上攫取利益。
朱敬伦之前采用的方法是堵,在洋人还没有得到某些利益之前,堵住他们获取利益的渠道,所以他将青岛、大连等口岸,统统要到了大明手里,就是担心将来这些具有经济战略价值的地方,被洋人强取豪夺,堵住洋人在这些地区可能的扩张。
但这种被动防御的方式,不可能堵住所有的方向,总能给洋人留下大批的空当和机会。
日本侵台事件刚刚结束,英国人就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在中国内陆扩大权益的机会,英国公使馆翻译马嘉理在去云南接应打算从缅甸进入中国云南地区的英国探险队时,被云南当地民众打死,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马嘉理事件。
英国人如果不懂得利用这次机会在从满清身上咬一块肥肉,那就真的愧对他们身上的海盗传统了。
只是这件事也将大明牵扯了进来,英国领事馆向大明洋务司提出一项建议,由两国一起合作,修建一条穿过缅甸,将大明跟印度联系起来的铁路,英国人管这条铁路叫做“不列颠之桥”。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五百八十四节 大不列颠之桥()
英国公使的提议让大明洋务司十分诧异,朱敬伦对此也感到奇怪,他是搞外交出身的,马嘉理案的结局朱敬伦十分清楚:清政府道歉、赔款、惩治凶犯,同意英国开辟印藏交通,允许英国人往西藏、青海、甘肃、云南等省旅游。开辟宜、芜湖、北海为通商口岸;并扩大领事裁判权。
其中最有实际意义的,其实就是让英国得到了深入中国内陆的机会,而危害最深的是,让英国势力渗透进了中国控制薄弱又跟印度接壤的藏区,这导致了20世纪后半期中国和印度关系破裂。
但记得并不包括修建一条铁路。
不过倒是不列颠之桥(british——bridge)这个名字提醒了朱敬伦,朱敬伦记得19世纪后半页,西方列强在非洲有庞大的横跨大陆扩张计划,比如英国英国制订了从开普敦到开罗的所谓“二c计划”,计划建立纵贯非洲南北大陆的殖民帝国。法国制订了从塞内加尔到索马里的“二s计划”,计划横断非洲东西大陆。德国制订了从东非洲到西南非洲的斜穿非洲大陆计划。
其实列强在中国也有类似的计划,比如德国人修建胶济铁路,就是向打通一条从北方深入中国内陆的通道;俄国人修建了东清铁路,意在谋夺东北;法国修建滇缅铁路,要从印度支那殖民地北上向云南和四川扩张。
德法俄三国都有修建铁路渗透中国的计划,作为世界霸主英国人不可能没有类似计划。
历史上,英国的计划是打通香港和印度,跨越缅甸和中国华南地区打造一座跨洋通道,名字就叫做不列颠之桥(british——bridge)!
列强瓜分非洲的影响很大,英国人的“二c计划”通过教科书成为普通人的历史常识,但是对于英国在中国制定的不列颠之桥计划,所知的人就不太多了,主要还是因为这个计划最后没有成功,甚至都没有真正施行,最大的原因不是修不起,这个时代还没有大英帝国干不起的事业,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法国和英国之间的利益冲突。
英国计划通过缅甸和中国华南地区,将印度殖民地和他们在中国的据点香港连接起来,其中缅甸后来成为英国殖民地,通过缅甸领土没什么问题,如果真的想要,也有的是办法从清政府手里夺取一条铁路,英国最后之所以放弃这个计划,主要还是在云南跟法国的利益产生了冲突。
当时法国认为四川有矿产,很富裕,一心要从印度支那殖民地北上向云南和四川扩张,可这样一来,英国和法国的战略利益就在云南产生了交叉,双方都要控制云南这块地方。
英国当时殖民了缅甸,跟云南地理位置相接,有瑞丽江水路相同,法国则侵占了越南,有红河水道跟云南相通,可以说云南成了两国争夺的焦点。
最后经过各种暗中的竞争、较量和暗中交易,英国人放弃了争夺云南,中国西南地区基本上成了法国的势力范围,而英国则权力巩固在长江流域的势力范围,至于英法私下做出了什么样的利益交易,尽管没有明确证据,但基本上也能判断出,应该是法国支持英国控制中国长江流域,英国允许法国渗透中国西南地区。
满清绝对守不住云南的利益,这是没有任何疑问的事情,在青岛、大连大明还可以堵,但在云南怎么堵?青岛大连那些地方,只跟大海相通,又是最好的口岸选地,大明占住了那些地方,列强也只能围绕这些地方进行发展。可云南不一样,云南不但跟英国已经渗透的缅甸接壤,又跟法国殖民的越南相通,在这种情况下,除非能在云南修建一道长城,否则根本就无法阻挡两头在利益面前血红着眼睛的西方强盗。
一个强盗满清都挡不住,更何况两头呢,圆明园可就是这两头饿狼烧掉的,满清高层对此印象深刻,他们绝对没有胆量阻挡这两个强盗同时动手。
朱敬伦很犹豫该如何保存云南的利益,他详细了解了这次事件的经过,跟自己记忆中的历史资料差不多,还是英国为了探索一条从缅甸通过中国西南的通道,排除了以军官柏郎上校为首的,两百人的一只考察团,从东印度出发,穿过整个缅甸的丛林地带,抵达中国西南边境。
北亰领事馆的翻译马嘉理则从北京出发,横穿整个中国内陆,抵达云南接应。这一点上十分有疑点,理论上来讲,英国应该是从大明的广西出发距离云南更近,可是他们偏偏派遣马嘉理从上海出发,途经汉口、湖南、贵州、云南,于12月初十到达缅甸新街,与柏朗会合后进入云南。
一路上马嘉理和随性人员仔细收集沿途地理情况,他的行为如果放在大明,很有可能被当成间谍抓起来。
但马嘉理不从大明经过,显然不可能是担心被抓,原因恐怕就在马嘉理的行走路线上,他从上海经过汉口、湖南、贵州到达云南,谁敢说英国人没有从云南经过贵州、湖南到达汉口和上海的目的呢?
在跟更开放的大明交往中,英国人可以明确提出想修一条通往香港的铁路,那么他们更有理由修建一条通往上海的铁路了,因为英国在上海的利益,十倍于在香港的利益。
分析了英国人的各种企图之后,朱敬伦不由惊出一身冷汗,历史上如果英国真的认真这么做了,恐怕中国即便没有沦为像印度那样的地步,也差不多了。机缘巧合,让英国人没有下定决心进行这么庞大的计划,可以说真的是幸之又幸,日本人曾经认为,英国在印度的铁路修到哪里,殖民统治就扩张到哪里,所以日本对修建铁路十分积极,他们要自己修,而不想让英国来修。
现在问题来了,朱敬伦觉得自己摸清了英国人的目的,历史上英国因为始终无法扩大在中国的利益,对从印度修建一条通往中国的超级铁路兴趣不大,可是这个时代,由于大明的崛起,洋人其实在中国地区的贸易规模更大,难保历史不会改变,朱敬伦不得不防。
日本修铁路一开始也带有防御性质,后来满清政府也发现了这种情况,费尽力气收回了多条铁路的权利,比如京汉铁路、粤汉铁路等等,朱敬伦现在发现,要挡住英国人,似乎只能抢先一步,抢在英国人之前,修建一条铁路,而这条铁路,最重要的地方,就是中国地理上的边远地区——云南!
大明抢先一步在云南修建一条铁路,这样将来不管是法国要通往四川,还是英国想要通往香港或者上海,都将依赖这条现成的铁路,至于他们自己修建一条的可能性,第一是成本太高,第二朱敬伦不打算给他们这个机会,他打算从满清手里要求到在云南修建铁路的独占权力!
至于有可能的干涉者,法国人不足为道,因为他们现在得先忙着把德国軍队请出法国,在东方唯恐大明跟他们争夺越南,暂时还顾不上跟大明争夺云南的利益,英国人倒是可能干涉,不过英国不是想要修建一条通往香港的铁路吗?那么他们就必须为此付出代价。
“告诉英国人他们打算修建一条连通大明境内铁路网的计划,我们同意了。而且告诉他们,为了让英印地区的铁路能跟大明的铁路线相连,大明需要将铁路延伸到云南,我们将向清政府提出在云南修建铁路的倡议,希望得到英国的支持!”
这是利益交换,英国如果想要通过大明的国土将香港跟印度连接起来,他们就必须接受大明在云南修建铁路,所谓支持,那只不过就是一说,只要他们不反对,大明自己会想办法从满清手里要到这条铁路权力。
英国的利益是将印度跟香港连接起来,那么大明的利益呢?
朱敬伦了解之后百年的历史走向,让他做事情可以看到更远的未来,他深知道21世纪,中国为了修建一条通往印度洋的铁路,跟中南半岛上的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扯了多少皮,而现在英国送上门来想要修建这条铁路,从长远来看,事实上也是在给中国修建一条通往印度洋的通道。
因此如果真的修成了这条铁路,那不但是印度通往香港的不列颠之桥,何尝不是中国通往印度洋的大中华之桥呢!
连接印度跟香港对英国在中国的利益关系重大,因此英国回复很积极,他们对此表示了兴趣,他们愿意支持大明在云南修建铁路,但是他们提出了一个要求,大明在云南修建铁路的过程中,如果需要资金和技术支持的话,必须优秀考虑大英帝国。
英国人的回复,朱敬伦正巴不得呢,此时的大明,既没有足够的资本和没有足够的技术能力来建设云南铁路。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五百八十五节 金融市场的想象力()
历史上,新中国时期为了修建成昆铁路,举国体制的情况下,1958年开始动工,直到1970年才投入运营。至于修建从广西南宁到云南昆明的铁路线,更是1990年才开工建设,在1990年代的技术力量和资金实力下,还花费了7年时间才全线贯通。
可以说,在这个时代,如果没有世界级资本和技术的支持,大明想要修建一条从广枺┰轿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