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润明白,除非能将缫丝厂建在苏州等地的乡村,否则他接受怡和缫丝厂还得倒闭,如果是以前的徐润也就不会打什么注意了,可现在徐家不一样了,他们出了一个外交官,而且是能跟太平天国说上话的徐荣村。
历史上本就是官僚买办,极善于利用官方力量,放着自家叔叔不用,才是怪事。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幕。
李秀成考虑到跟大明打交道中,还得跟徐荣村这个人打好关系,觉得也不是什么大事,太平天国的世界观,不是乡绅的,而是底层民众的,反而让他们比较不在乎那些条条框框,连孔庙都砸的人物,当然不会在乎什么洋厂了,他们过去可是将洋人当作兄弟的,而且洪仁吹陌旃こА⑿尢返仁榧墒窃谔教旃〉摹
所以观念上没什么抵触,李秀成随口就答应了下来。
他不知道他这个无意的举动,会让江南的缫丝业现代化提前了几十年。
当然也让太平天国的税收增加了一大块,只是传统的缫丝业破产了,但小民的生死,谁会在乎,太平天国的王爷只关心他们有没有钱花,他们这些农民造反的目的可不是为了实现什么主义,他们造反的目的只是为了自己当地主而已。
徐荣村自己也不知道向李秀成要的这个特权,会给徐家带来多么大的利益,他只是随口帮侄子问问罢了,成了也就这样,不成也不在乎,他最重要的身份和任务,还是调停。因此跟李秀成说好之后,接下来他就要去跟英国人交涉了。
他跟李秀成商议的内容,主要还是大明的诉求,英国人能不能接受还不一定。但是大明已经考虑过保护英国利益的问题,甚至从一开始就没打算个英国人争海关,徐荣村认为他还是很有把握说服英国人的。他需要尽快的恢复上海地区的贸易,这不仅仅是洋人的利益,也是大明商人的利益,上海对外贸易很发达,但是跟大明的贸易同样发达。
英国人果然比太平天国难对付,更不好说话,他们对大明軍队进驻上海、大明舰队驻扎上海坚决不能同意。徐荣村则用太平军来压英国,表示如果明军不驻扎这里,太平天国是不会放心的。
问题的核心其实还是控制权,英国人还是想自己控制这里,他们想在上海驻军。但之前的情况表明,他们的驻军完全无法维护上海的安全。徐荣村以这一点为突破口,认为英国根本无法保证上海的贸易安全。
大明的态度让英国人很矛盾,他们发现,想要完全控制上海,英国要么在发动一次战争,而且这次战争的规模难以预料,他们必须消灭太平天国政权,才有可能一劳永逸的解除上海的威胁。
根据英国人的保守估计,这个战争的规模,绝对不比镇压印度起义小。他们至少要组建二十万陆军来打这场仗,花费上亿英镑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收益却比印度小的多,首先即便打赢了,他们能直接统治中国江南也不太容易。
如果不选择战争,他们只能选择跟大明合作,尽管他们看出来大明是利用他们跟太平安国的外交关系,从中谋利,想要介入上海,可是如果不让大明介入,那么他们就要自己来保证上海的安全。
在巨额成本和跟大明分享上海权力方面,英国人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后,他们明智的答应了下来,但是提出了几个要求。
第一,大明在上海的驻军不能超过英国,在何种情况下,大明要增加驻军数量,都需要得到英国的谅解,并且对等的增加兵力。
第二,上海的海关依然由英国人管理,大明不得介入海关的管理。
第三,上海的租界必须恢复之前的状态,洋人将继续在租界中保持自主,大明不能介入租界的政治。
这些条件,大明倒是可以考虑,可问题李秀成从来没考虑过他打下了上海后,还要将上海交出来给洋人,而且太平军还不能在上海驻军,那么这将让他在政治上受到强大的压力,肯定有一群人会弹劾他的。
徐荣村觉得自己的工作真的不好干了。
第五百五十二节 太平军北伐()
果然李秀成的态度十分强硬,太平军必须驻扎上海,能容许明军进驻已经是他的底线,现在洋人要来他多不能答应,更不用说恢复上海原状,太平军还要撤出的问题。
英国人的态度也很强硬,太平军在这里,他们就无法安心。
互相不断扯皮,而且李秀成根本不跟洋人谈,奇怪的是,他能容许徐荣村见他不叩拜,但不能容忍洋人见他不叩拜,说起来还是偏见使然,看不起洋人。
经过激烈的互相扯皮,一个月之后,洋人和李秀成才互相让步。
英国人之所以让步,是因为他们决心不动兵了,这时候普法战争已经分出了胜负,在9月的色当会战中,拿破仑三世带着八万多法军向普鲁士总参谋长毛琦投降了。
如果战争就此结束,那倒也干脆,可问题是法国皇帝投降了,法国人还无法接受失败,国内生了政变,资产阶级势力宣布组建了共和国,他们并不打算投降,而普鲁士则决定继续战争,向巴黎进军。
维持欧洲大6平衡,是英国人的国策,他们不能容许这个外交原则受到破坏,相对于欧洲大6平衡,上海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他们无法预计普鲁士进军巴黎,会对欧洲平衡造成什么重大挑战,现在他们必须防止普鲁士过于强大,称霸大6,然后威胁英国,因此英国决定在解决欧洲问题前,绝对不能将精力用到其他方向。
无法武力干涉上海问题,那就只能选择妥协退让。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太平军攻占上海之后,目的是为了这里的财富,所以并没有禁止贸易,可是他们在这里,洋人是不敢来的,结果是一群大明和太平天国本地商人大获其利,太平天国商人主要是做本地生意,而大明商人却在做国际贸易,长久下去,很有可能大明要将洋人的贸易地位取代,到时候即便谈好了,洋人也失去了在上海的贸易地位。
所以英国商人给政府施加了巨大的压力,最终英国政府决定尽快让步,让本国商人尽快恢复利益。
英国人放弃要求太平军撤出上海的要求,但是租界中依然不能驻军,太平军只能驻扎在县城一侧。
至于明军的驻扎地,几方经过妥协之后,都接受了明军驻扎在英美租界和上海城之间,也就是原来法租界的位置。
显然在各房妥协之下,法国人的利益被出卖了。
至于法国人会不会答应,现在的法国政府自己都顾不过来,到时候再说吧。
当然让李秀成和洋人让步的条件不止这些,否则李秀成先不能答应。
英国人做出了承诺,不干涉太平天国跟大清国的战争,他们的舰队将保持中立。太平军这才允许英国人恢复在英美租界的驻兵。而大明为此进行了担保。英国和太平天国双方,无论谁破坏了中立原则,大明将动用本国力量进行干涉。
于是上海暂时在英国力量、太平天国力量和明军力量之下,形成了一个平衡。
对李秀成而言,如果能让洋人保持中立,他的北伐才更有可能成功,为此他能接受英国軍队再次回到租界。对英国人来说,既然暂时无法武力介入,加上本身意愿就不强烈,答应保持中立,换取重新控制租界,也是划算的。
协议达成之后,太平军释放了英美俘虏,甚至将武器都交还给了他们,但是那些线膛大炮、多管机枪他们扣下了,吃过这些武器的亏之后,太平军很希望能得到这些武器,但这点武器对数量庞大的太平军来说,远远不够,于是他们询问大明是不是能制造这些武器,同时他们也将样品送回天京,让天京的工匠尽快仿制。
随着太平军撤出租界,上海的秩序迅恢复,洋人第一时间回到租界中迫不及待的想要重新恢复贸易,但这时候他们现,大明商人已经建立了强大的贸易优势地位,现在中下层的商业体系,是太平天国本地商人控制,他们将太平天国控制区的货物往上海,大明商人进行收购,完全取代了过去大洋行的地位。现在这些大洋行,自能从大明商人手里拿货了。
但英国商人还是恢复了银行业的生意,因为这个领域,大明商人还没有触及到,票号的业务跟银行的业务是互补,而不是竞争。
随着上海问题解决,李秀成的軍队也完成了休整,暂时不可能直接过江,因为左宗棠的淮军还在太仓守着呢。
之前汪海洋等杂牌部队一直在围攻这里,但他们出工不出力,加上左宗棠的部队确实不好对付,他始终没有打下这里,但却也阻挡了左宗棠救援上海,给李秀成本部兵马攻打上海争取到了时间。
等李秀成完成对上海的占领之后,左宗棠的攻势也减弱了。
李秀成主力进行休整之后,马上度过吴淞江,这时候从江西转运的十门克虏伯巨炮也运到了前线,在这些大炮的轰击之下,宝山县、嘉定县的城墙如同薄纸一般,左宗棠楚军似乎被吓到了,竟然无法组织有效的防御,轻易被李秀成本部精锐击退。
何止是左宗棠被吓到了,汪海洋也被吓到了,他之前还满腹牢骚,不太愿意消耗兵力,借口说楚军悍勇,极力夸张攻打这些地方的困难,结果李秀成二话不说,将他的軍队撤到第二线,自己本部上去,三下两除二将左军击退。
这对汪海洋的震慑是非常巨大的,等到李秀成要攻打镇洋县的时候,汪海洋主动请缨,显然他被李秀成的实力折服了。李秀成也不拒绝,汪海洋部轻易收复了镇洋县。
这么轻易,主要是因为左宗棠主动撤退了,全部主力撤到了崇明县,也归属太仓州,但是位置是在长江之中,是一个大沙洲,要攻取这里,必须得有水师。
此时整个长江以南,都被李秀成收复,这比当年李秀成开创苏福省的时候,威势更大,借助这股威势,李秀成返回天京,满朝上下只有庆贺的生意,绝无半分杂音,他此时对太平天国的掌控,才达到了巅峰。
这时候开始准备北伐了,第一步调遣水师辅助汪海洋部攻打崇明县,一旦攻占崇明县,这里将成为北伐的基地。同时以配合汪海洋,辅助北伐,他给杨辅清下命令,让他择机从铜陵、芜湖向江北进攻,攻占泥叉河一带。
因为这一带是以三河镇为驻地的鲍部的辖区,目的就是让杨辅清牵制鲍部,给汪海洋渡江提供支援。
至于躲在安庆当土皇帝的曾国荃的反应,现在也摸不清了,因为曾国藩到了安庆。
事情果然不一样了。
本来的设想是,杨辅清向江北动佯攻,鲍部肯定不会让阿思本舰队去崇明县。
可是鲍部宁肯放杨辅清安然登岸,也将主力舰队调到了崇明帮助左宗棠,结果是杨辅清进入无为一带跟鲍部生了6战,而太平军舰队则在崇明跟阿思本舰队生了水战。
两场战斗一时间都打的难分难解。
都是以蒸汽风帆战舰为主的水师,在狭小的长江下游水道进行作战,基本上就是摆开阵势进行对轰的场面,十分的壮观,但没有什么艺术色彩,在两岸无数爱好看热闹的人眼中,打了个两败俱伤结尾。
从九月打到十月,这场战争不得不草草收尾,因为曾国荃部动了。
当看到吉字营的旗帜出现之后,早就对湘军产生了天然惧怕的太平军主动撤退,当然主要还是杨辅清并不想消耗自己的兵力,以此为借口将江北三万大军全部撤回池州。
为此李秀成起了对杨辅清的弹劾,可是在一群洪姓王爷的力保下,最后洪秀全都站了出来,也只是罚了杨辅清半年俸禄了事。
太平军北伐未遂,但因此而生的变化还是有的,太平军和满清双方纷纷向大明订购军火。
太平军向大明订购1oo门克虏伯巨炮,价值1ooo万两银子,满清同时也看上了这种大炮,是李鸿章订购的。
不同的是太平军竟然还希望大明能卖给他们一批铁甲舰,他们同样拿出1ooo万两银子,向大明兵工厂订购十艘。
但兵工厂的态度,则是不想卖,哪怕郝可久很想挣这笔钱,但他还是觉得不应该卖,他打出军国重器,不能轻易与人的借口反对,但是对向满清出口巨炮却非常支持。
朱敬伦觉得这个晋商掌柜出身的兵工厂总办的立场有问题,似乎他是倾向于满清的,所以当工部和礼部为此争论到了尚书省,接着官司打到朱敬伦这里后,朱敬伦不得不表态了。
“铁甲舰可以卖,让他们打水战,与其6地上打的血流成河,不如让他们把银子都耗在水上,毕竟能少死人啊。”
但是卖给李鸿章大炮的问题,朱敬伦觉得他得跟郝可久好好谈谈,于是马上就召见了郝可久。
第五百五十三节 军火买卖()
李鸿章因完美解决了天津教案问题,荣升为直隶总督,天津就成了他的辖区。
高升自然是喜事,可是天津是一个麻烦的地方,这已经是第三次外国的军舰兵临城下,前两次他们甚至都打到了北亰城,一次是英法联军,一次是大明軍队,这一次更是英法美俄的舰队都来了。
李鸿章觉得,不把这里处理好,迟早还得出事。
李鸿章的手下,戈登副将给他提建议说,只要清朝没有迁都,只要首都还是北亰,就最好不要跟洋人交恶。
迁都这种事,李鸿章知道是不可能的,于是就问其他解决办法,戈登建议建设海军,但需要大把大把的银子,李鸿章没钱,戈登说便宜的方式则是建造坚固的炮台,添置优良的大炮。
李鸿章所幸任命戈登这个洋人为天津筹备海防专员,向朝廷请示了一批拨款,准备重修大沽炮台,他实在是不想看到洋人再一次来天津耀武扬威了。
戈登是一个典型的英国绅士,如果这种人跟曾国藩共事的话,一定会相互欣赏,可是他跟李鸿章共事,却只能相互鄙视,可问题是这两个人又是这样的两种人,他们相互歧视,又能相互配合好,李鸿章胸怀宽广,能容人,戈登则公事公办,也不管别人的私事。
戈登这种公事公办的性格,让他选中了大明仿制的克虏伯巨炮,因为简单的对比就能知道,这种后装线膛炮确实是最优越的。英国本来有阿姆斯特朗后装线膛炮,但是英国自己都要放弃不用了,英国政府调查认为这种炮有缺陷,戈登自然不能昧着良心向中国推荐这种大炮,哪怕英国公使都找上他了,他也不为所动。他认为自己不能辱没自己的名誉。
克虏伯也能制造同样质量,甚至更好的大炮,但此时一来普法战争激战正酣,二来,克虏伯大炮的价格太贵,他们一门至少卖十七八万两银子,而且还要加上四五万的运输费用,大明仿制的大炮在性能上已经不差,十万两银子的价格非常划算不说,运费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因此采用大明的大炮,能够极大的降低成本。这对于经费捉襟见肘,东挪西借的清廷里说,是最现实的。
于是戈登建议使用大明的火炮来建设大沽炮台。
李鸿章没有反对的必要,他根本就不懂这些,就这样成了大明兵工厂未来最大的客户。历史上克虏伯兵工厂总共向外国出售了两万多门大炮,而李鸿章一个人就向这家工厂采购过七千多门,可谓是克虏伯第一大优质客户。现在这个客户变成大明兵工厂的了。
“你是说李鸿章买大炮是为了建炮台?”
听完郝可久的解释,朱敬伦点了点头。
他还以为李鸿章是为了装备陆军呢。
郝可久有些紧张,坚持卖武器给李鸿章,是他力主的,他是有私心的,因为他是山西人,陕西在满清统治区,他出身日升昌票号,日升昌跟满清官场关系密切,这次李鸿章购买大炮,也是通过日升昌跟郝可久联系的。
但是大明礼部跟工部意见不一,本来就跟工部不对付的兵部,也站在礼部一边。礼部负责外交的洋务司坚决拒绝卖给满清武器,因为他们目前的外交战略就是打击满清。兵部也认为满清现在是大明最大的威胁,他们一直主张北伐,但北伐的目标一直都放在湖南身上,所以也认为谁卖给满清武器就是卖国。
但作为一个从山西来的晋商掌柜,从小也受的是孔孟之道的教育,哪怕抛开家乡观念,郝可久的世界观也更认可满清,在满清跟大明之间,他现在可能会选择大明,但是在满清跟太平天国之间,他绝对是会选满清的。
郝可久做了大量的工作,让工部支持了他的态度,工部此时反而不是很关心这些生意,工部尚书陈启沅最大的兴趣是推动缫丝工业,现在也已经展开了丝织以及,棉纺产业,对于军工他不懂,也不关心,所以兵工厂其实是他扔出去的一个包袱,支持郝可久,也不够是因为郝可久是自己人而已。
所以郝可久觉得压力很大,礼部、兵部两大部门的压力,大半都压在他头上,加上自己本身就是外地人,他自己都开始打退堂鼓了,万一卷入了朝堂之争,可不是闹着玩的,为了跟日升昌那点香火情,实在是不值得搭上性命。
这时候朱敬伦召见他,更让他感到紧张,来之前他已经想好,他得抽身了。
所以解释了李鸿章的目的之后,他马上道:“那李鸿章确实想建炮台。”
朱敬伦笑道:“他建炮台是为了打谁啊?”
郝可久冷汗都要冒下来了,中国人说伴君如伴虎,其实多半是自己吓自己,但却就是改不了,郝可久当年做掌柜的时候,见朱敬伦也没有这么紧张,可现在当了大明的官,反而不自在起来,明明朱敬伦是笑着说的,他偏偏感觉皇帝在斥责他。
郝可久忙道:“当然是用来打洋人了。”
朱敬伦点头:“那就好。我还怕他们拿来打我大明呢?”
郝可久道:“许是微臣思虑的不周,不然微臣这就回去拒了他们。”
郝可久决定果断抽身,他突然觉得自己怎么就那么抹不开情面呢,卖大炮给敌人,这不是资敌吗,历朝历代可都是诛九族的买卖,就算要做,也得是偷偷的做,就好像晋商当年给满清生铁让满清来打明朝一样。
可自己竟然傻傻的,大张旗鼓的要卖大炮,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