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对付杨辅清方面,李秀成将堂弟李世贤安排在宁国府,表示是防备安庆的曾国荃,恐怕也是在监视九江一带的杨辅清。一时半会李秀成不可能吃掉杨辅清,除非他肯冒天京之变那样的内斗风险。但是打击汪海洋这样的杂牌武装,李秀成就没什么顾及了。
因为汪海洋跟太平天国的老势力没什么瓜葛,早期高级将领流到现在的,很多是出自广西桂平,比如杨秀清的余部。另外新崛起的,比如李秀成、李世贤兄弟,则是来自藤县的。而汪海洋连广西人都不是,他直接就是安徽人,后期加入不说,还跟随石达开出走过。得不到洪姓王爷的信任,军队中又招降纳叛自成一系。
放任这种势力割据一方,李秀成不可能放心,而且他还担心,此人跟清军勾结,一旦太平军北伐,此人在后面捣乱是一个威胁,最大的威胁是投靠了清军,引清军入江西,从腹背攻击天京。
所以干脆接着跟明军联合的旗号,将一个不太可靠的江西让给明军,然后逼汪海洋北上,这样就近监视,同时勒令他参与北伐。同样赣北的杨辅清也将失去可靠的地盘,没有粮草来源,就必须依靠李秀成的派拨,就得受李秀成节制。
因此说李秀成这是一招相当狠辣的棋,不但打击了内部不稳定势力,还将将太平天国跟清军接触的面积缩减了一大半,需要防守的地区大大减少,另一方面,则拉拢了明军,朱敬伦始终不相信太平天国缺那一千万两银子,最重要的是用借款将大明绑在他们一边,李秀成估计考虑过很多回,很清楚,如果明军想要江西,从福健和广枺矫婀ゴ虻幕埃歉揪头啦蛔
所幸将江西交给明军,这样太平天国跟湘军接触面积减少,而明军却在广枺⒐阄骱徒魅娓婢哟ィ骶锌赡苷驹谔教旃槐摺
既然这样放弃江西,就成了一招好棋,棋手将其称之为舍子取势,一下子太平天国的战略态势就大大扭转。
将各个环节都考虑的如此周旋,朱敬伦突然发现,李秀成已经成长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程度。
他突然觉得,历史越来越不好判断了,李秀成如此,左宗棠被牵制在苏北,曾国藩被扣在大明建学堂呢,好像晚清重臣这边,李鸿章的位置突然变得格外的超然,不知道他能在这次大变中,攫取到什么呢?
第四百五十节 李鸿章的准备()
相比左宗棠的自负,李鸿章向来都很有自知之明,左宗棠那种人,明知道曾国藩有相当深厚的权谋休养,心里也不会服气,李鸿章见到比他强的,他能很自然的接受别人的长处,他想的绝对不是跟别人一较高低,而是想着如何能够利用别人的优点。
所以左宗棠自立门户之后,跟曾国藩的交流就很少,反倒是距离大明更远的李鸿章,却长期跟曾国藩通信,信中对大明的情况十分热心,跟曾国藩市场探讨天下大势,从中受益匪浅不说,对大明也已经相当熟悉了。
李鸿章在青岛已经一个多月了,这里自从五年前被大明接管之后,就开始发生变化。
李鸿章刚来山东的时候,就来过青岛,他很想直观的观察一下大明的官员,但是一开始他很失望,他发现这些官员基本上都不干事,也不愁钱修建港口,也不尽快修建要塞,显得对这里极不关心。
但是他过一段时间来一次,就会发现有一些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缓慢但却一直发展,并且随着变化越来越大,速度也越来越快了。
他这才知道,大明官员不是不想建码头,而是没钱,他必须自己筹钱。于是他只能一步一步通过积累税收,整修道路,然后吸引商贾,一点一点的发展,所以李鸿章看到的就是跟洋人在上海做的安全不同的情况,洋人是大刀阔斧急于取得利益,而大明确实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所以虽然变化的慢,但始终在变化,那是因为大明的官员始终在做事。
几年过去了,李鸿章发现,这里码头也有了,电报也通了,商贾也多起来了,但英国人也来收税了。所以李鸿章始终有些看不透,他不明白大明为什么要这个地方,你修建了港口,修整了道路,到头来关税让英国人收走了,转手还交给了好听,大明这图的是什么?
如果说图利的话,完全没必要费这么大的事儿,山东另一侧的烟台,那可是北方最大的口岸,大明商人完全可以去那边做生意,犯不着在青岛这么个荒滩折腾。
如果说图地的话,大明当年攻占京师,那么好的机会,乘胜追击改朝换代不是不可能,却偏偏撤出京师,换来了海边几处荒滩,开辟成新的口岸,却也心不在焉。他想到了大明要到的修铁路的权力,他跟曾国藩了解过,那铁路是什么样子他也知道,曾国藩在大明亲眼所见,就是一种用火轮推动,在铁轨道上奔跑如飞,日行千里的铁车。
曾国藩说这车通往哪里,就带活哪里,商贸迅速发达,万物大大丰富。李鸿章则想到,建了铁路,能够拿来运兵。可大明那个皇帝,连京师都不在乎,似乎没想着要一口气改朝换代,那他用火车运兵似乎也没什么意义。除非他所图甚远,不打算马上争夺天下,而是打算一步一步蚕食。
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皇帝的耐心似乎出奇的可怕,同时也只要盯着青岛,只要看到大明开始修铁路了,那么说明距离他们准备好开始蚕食大清也就不远了。
至于他们什么时候准备好,李鸿章猜测大概是他的老师什么时候能帮那个皇帝建好学校的时候。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个皇帝难不成是打算培养出一代良才之后,才打算开始蚕食大清的江山?那样的话,耐心不但可怕,还让人觉得有些过于谨慎了。
总之李鸿章始终觉得自己看不透那个皇帝。但是他却看透了他的老师。
李鸿章早就揣摩透曾国藩没有造反的心思,他一心想要保全名教,至于大清,可保则保,不可保则是天命,在这一点上,他的老师比他可要洒脱的多。
但他对他老师在大明兴复名教的做法,还是颇为担忧的,曾国藩信中说,但使大明尊圣贤,行仁道,则无论其兴衰,都可谓儒教之幸。倘若大明为洋教所染,则又是一太平天国。
李鸿章觉得他老师太偏执了,虽然曾国藩给他讲述过洋教以各种复杂的洋礼蛊惑教众,约束教众,抓人心,迷人智的手段极为奏效,反观儒教则以循序渐进之法教化人心,未免起效太慢,长久下去,恐怕洋教大兴。
曾国藩看到洋人用各种弥撒仪式,祈祷仪式,礼拜仪式,对教徒进行催眠一样的洗脑,他非常担忧,他看到了一种更具仪式感和纪律性的宗教,跟西方宗教相比,儒道的修行更在个人,纪律约束几乎没有,一切都在人心,尽管曾国藩坚信儒道忠孝仁义才是最好的教化百姓的道理,但他看到洋教的严密性,心中产生了很深的危机感,任你大道理讲的再好,也敌不过一句信上帝入天堂来的诱人啊。
李鸿章却完全不担心这些,他觉得都是大明太放任了,不让他们传教就什么事都没了。现在大清积弱,惹不起洋人,等大清中兴,剿灭洋教也只在抬手间,康熙那时候不就把洋教都赶出去了吗。
李鸿章更感兴趣的是曾国藩在大明办学堂的事情,曾国藩要一村一孔庙,一庙一学堂,这件事他早就知道,甚至比朱敬伦知道的还早,在曾国藩早期构想中,就跟他谈过此事。
让每一个人都能上得了学,让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圣贤教诲下的君子,这是曾国藩的大宏愿。李鸿章也认为这是大功业,一旦做成了,毫无疑问,曾国藩将成为有清一代第一个配享孔庙的人。
但他对曾国藩的做法还是颇为可惜,曾国藩确实成功的在很多地方掀起了孔庙加学堂的热潮,勾动了在改朝换代之时,最不得知的那一批士大夫心中的热情,但是李鸿章却对曾国藩对广枺娜说墓谇ň透械娇上А
李鸿章已经明白,洋人那些奇淫巧技的的基础就是数学,虽然李鸿章本人也不懂数学,但是他觉得,既然这东西有用,那就可以拿来学学。可惜曾国藩看到大明乡绅们很反对在他们的家塾中教数学,为了得到这些人的支持,曾国藩决定不在他建的学堂里教授数学。如此才得到了大家的拥护,才下力气帮助左宗棠办学堂。
不教数学,但是大明的科举考数学怎么办?曾国藩的办法是,请数学名师,给那些最为聪慧,真的把圣贤书读到骨头里的学生补课,他认为如果这样的仁人君子,能够不断的进入大明官场,假以时日也就能过矫枉过正,子孙后代才真正不用受到数学所累,专心致志的读圣贤书了。
曾国藩用排除洋学的动力,这才调动了乡绅们的积极性,不然光凭他个人的威望,是鼓动不了那么多人的。
可是李鸿章心想,既然不办新学,那办那么多私塾干什么,哪里需要那么多读书人,人人都去读书了,哪有那么都的官给他们做?没有官做,还不知道会出多少洪秀全之流呢,毕竟不是人人都能读书读到左宗棠那种程度,左宗棠当年靠不重科举,发誓不在科举,可左宗棠这种人不会造反,洪秀全这种人考不中,转头就把孔子圣像砸了,然后就要造反的。
要不是知道曾国藩个人修养极高,十分讲究一个诚字,李鸿章倒要怀疑曾国藩在大明大兴教育,是不是有意要扰乱大明呢。
李鸿章在青岛待不住了,他收到消息,太平军逆贼蠢蠢欲动,已经开始围攻上海了,左宗棠那个自以为是的家伙竟然有些抵敌不住,这点他并不意外,跟太平天国打交道多年,他很了解那群人不是好惹的。
他对此并不担心,因为他也知道,左宗棠也不是好热的,他只是好奇,左宗棠被打急了,会不会向他求援呢,恐怕不会。但他得做好准备,左宗棠不求援,万一有变,他还得求救,与其眼看着左宗棠被打败,让太平军那群亡命徒来山东找他麻烦,还不如主动支援上去,把战火局限在苏北呢。
当然他相信左宗棠不会被轻易打垮,那边还有鲍超和曾国荃呢,轮到他还早着你。如果太平军真的有种,能先后打败左宗棠、鲍超和曾国荃,那李鸿章也不用怕这种疲惫之师了。
他要做准备,只是为了以防万一,另外如果有什么新的变化,手里有一只强军才有说话的底气,至于那新变化是什么,就不方便说出来了。
李鸿章赶回济南,马上集合士兵,整肃纪律,狠狠杀了几个在军中饮酒、赌博、招女人的兵痞,让军风顿时一变,然后他开始积极练兵,从五日一练变成三日一练,然后是两日,最后是一日一练。
就在李鸿章准备了一个月后,上海在太平军十万大军的强攻之下,被攻陷了。洋人调集军队入城防守,不但没能守住,反倒连他们自己的水师都在上海无法立足,被迫撤走了舰队。
打败洋人的步兵李鸿章还不意外,但是逼的洋人连水师都撤走,这就让李鸿章意外了,真实情况很快就从上海通过电报传到青岛,然后李鸿章放在青岛的探子骑快马送了过来,他这才知道,太平军中,竟然有一种十分凶猛的巨炮。根据上海的探子说,那炮的炮口比人腰还粗,一炮下去石头都能炸裂,只用了三炮就炸开了上海的城墙。
要是换做以往,李鸿章是不信的,但是洋人的水师撤走,却让他不得不信,因为他知道洋人的战船上的大炮,也是很凶猛的,如果没有更凶的炮,洋人水师不可能撤走。
李鸿章顿时疑惑,太平军从哪里弄来这么凶的大炮呢?难道还是大明卖给他们的?大明有这么凶猛的炮吗,就算有,这种军国利器,他们都肯卖?如果真是这样,大明为了钱,什么都肯卖的话,那么他李鸿章是不是也可以卖两门用用呢?
一连串的疑惑和想法在李鸿章脑子里翻转。
第四百五十一节 克虏伯大炮与铁甲舰()
上海战场的消息传到大明,朱敬伦也惊诧莫名,他本以为太平军即使能够占领上海,也不可能把控制吴淞炮台和黄浦江的英国海军怎么样,结果他们竟然有种的把英国人打退了,更准确来说,是把英国人吓跑了,因为他们耀武扬威的勇士级铁甲舰被打沉了!
至于为什么李秀成能打沉英国的铁甲舰,因为他们拥有两门火力超强的巨炮,英国公使的抗议很快就递给了大明洋务司,只因为这两门大炮是大明卖给李秀成的。
巨炮当然是克虏伯大炮,重达44吨,最远射程接近20公里,3公里内可射穿65公分钢板。
克虏伯设计这种炮,显然就是冲着英法两国不断发展的铁甲舰去的,当然德国人没想过装在船上,他们的思路是用来作为岸防炮。
可是到底能不能击穿铁甲舰的装甲,谁都没试过,理论上来讲,近距离轰击,应该是可以射穿的,但是谁会给你靠近的机会?因此根本就没有过实战的战绩。
三年前去参加巴黎世博会的时候,朱敬伦直接向克虏伯订购了几十门舰炮,将整个铁甲舰的火炮升级了一遍,从前装炮换成了后装线膛炮。
回来的时候,还购买了两门克虏伯巨炮,说是拿回来作为岸防炮的,真正的目的则是拿回来仿制的。
此时的克虏伯还名不见经传,大家对他的印象主要还是一家钢铁制造商,一家刀叉制造厂,克虏伯的军火还没有名气,克虏伯公司的掌门人埃尔弗雷德克虏伯之所以生产军火,主要就是要向外人证明他们钢铁的质量,一般人都认为能够制造大炮的钢铁肯定就是最好的钢铁,所以阿尔弗雷德才设计制造了一批大炮。
但是作为一个刚刚进入军火行业的钢铁企业,连普鲁士军队都没有装备,最早使用克虏伯制造的军火的国家是埃及,在1856年购买了克虏伯武器,然后是比利时在1861年,俄国在1863年分别采购了克虏伯的军火,直到普鲁士开始三次王朝战争,才开始采购克虏伯制造的军火。
可以说在普法战争之前,克虏伯的名气都不算大,他自己也主要是以一家铁路部件企业面目示人,克虏伯制造的火车轮毂才是他们的骄傲,克虏伯公司的标志,就是三个轮毂叠加的图案。
这也是为什么,后世大名鼎鼎的克虏伯,还需要到巴黎世博会去推介他们的大炮的原因。
朱敬伦当然知道克虏伯的大炮,在这个时代已经追赶甚至超越了英国的大炮,因此大胆的订购了多门。
回国之后,马上交给兵工厂仿制,过程非常艰难。
大炮的结构并不复杂,很容易仿制,甚至朱敬伦允许兵工厂拆解和切割那些大炮进行研究,但是即便知道了结构,可依然很难做出同样质量的大炮来,问题主要出在加工工艺上。
克虏伯最大的大炮是五层结构,一层一层的钢板绕制而成,兵工厂试图复制这种技术,但是大炮是做出来了,可是一开炮就炸膛,炮膛根本就承受不住克虏伯大炮同样的压力。
瑞典技术人员、英国技术人员、美国技术人员和本国技术人员进行了许多种常识,甚至用上了中国的土办法,采用自收紧的铁芯铜炮技术,依然不过关。最后进行了三年的紧张仿制,才终于试制成功,但制造工艺跟克虏伯还是有些许差别的,尽管还是使用了五层钢板,但是在加工方法上进行了革新,一层一层互相交错,同时使用了质量最好的瑞典精炼钢材,在性能上终于能够跟克虏伯媲美了。
用了三年时间,可又何止是三年时间,如果没有朱敬伦之前十年的技术积累,这三年时间是万万仿制不出来这种大炮的,可以说是用了十三年时间,才达到了这种水平,因为制造这门大炮的工艺,是用了十几年时间从西方引进加自己摸索出来的。
不过仿制出来就好,这意味着大明已经是继英国和普鲁士之后,世界上第三家能够生产大型后装线膛炮的国家了。而就在今年,英国人开始将后膛阿姆斯特朗舰炮,开始换成前装线膛炮。因此这世界上,真正大规模应用后装线膛炮的国家,其实就是普鲁斯和大明。
英国人之所以换装前装炮,最大的原因就是英国军舰上的大口径阿姆斯特朗后装大炮性能不够稳定。
阿姆斯特朗是1854年开始给英军设计新式大炮的,当时他设计的后装线膛炮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后装炮之一,经过英国战争部测试,认为性能极其优良,不过这时候还只是作为步兵炮使用,只有3磅和5磅型号。
由于英国人认为这种炮优势很大,为了让英军保持对其他国家的军事优势,英国政府购买了大炮的专利,并且立法禁止输出这种火炮。
之后阿姆斯特朗不断的退出新的型号,1859年开始给英国海军生产110磅舰炮,这种舰炮在第二次鴉片战争中,完美的压制住了清军炮台。但却在第二年跟日本萨摩藩的战争中遇到了麻烦。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阿姆斯特朗大炮都是很可靠的,比如英法联军进攻北亰的时候,阿姆斯特朗大炮就占据了据对的优势。
但是在英国跟日本萨摩藩在1862年爆发的英萨战争中,进攻萨摩藩炮台的阿姆斯特朗大炮却出现了频繁的卡火以及准确度下降现象,最后导致英军损失惨重,50人受伤,13人死亡,主要原因是当日狂风暴雨,这时候英国人才知道,这种大炮在恶劣天气下不可靠。
因为这个原因,1864年英国战争部宣布停产阿姆斯特朗大炮,并且开始设计前装线膛炮,用来替换阿姆斯特朗大炮,并在1870年开始撤装军舰上的阿姆斯特朗大炮。
现在大明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但以克虏伯后装线膛炮为圆形,生产出了大批陆军小炮,而且还生产舰炮和岸防炮,大有一种后装化的倾向,朱敬伦知道,大炮肯定是朝着后装方向发展的,英国人逆历史潮流而动,迟早要后悔。
但是朱敬伦始终对克虏伯大炮能否轰沉英国軍舰心里没底,所以才在太平天国攻打上海的时候,找人向李秀成推销,说大明新近生产了一种能够轰击铁甲舰的巨炮,问李秀成感不感兴趣。
李秀成这几年买了太多大明产的火炮了,大明兵工厂的产品自然没得说,即便是佛山铁作坊的产品,也因为有大明兵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