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朱敬伦同意了,开玩笑,加州三角洲两百万亩土地挂在福布斯的名下,朱敬伦还不放心呢,如果福布斯能在中国开辟一个大茶园,他也就捏住了福布斯的软肋。
相信福布斯也就不敢打那两百万亩土地资产的主意了。
第四百四十六节 送上门的扩张()
美国太平洋铁路公司麻烦不断,大明修建的广九铁路却运营良好。
连接广枺帕哿礁龃蟮拿骋卓诎兜奶罚豢赡茉擞牟缓谩
经过1869年下半年的试运营,70年就进入了正式运营阶段,比预计的要快很多。
而朱敬伦担忧的老百姓阻断铁路,扒铁路的情况也没有出现,出现的情景反而让他有些意外。
当第一天铁路开通的时候,远近各地大批百姓来看热闹,他倒是忘了中国民族是一个爱看热闹的民族。
火车冒着黑烟缓缓开动,老百姓跟着跑,还有骑马跟铁路赛跑了,完全将铁路试车当成了一场狂欢节。
这时候朱敬伦才发现,他很可能被历史书给欺骗了,他就纳闷了,为什么说清末修铁路的时候,遇到那么多问题,可是好像也没听说有那条铁路因为老百姓反对而被百姓自发的扒了的。
除了义和团闹事时候扒过铁路,好像前后都没这么干的。
细细一思量他就明白了,反对者肯定有,而且大多数都是乡间的保守士大夫阶层,他们容不得半点变化,可问题是这些人掌握着舆论话语权,所以就给后世留下了一个中国人反对铁路的愚昧印象。
其实大多数人对铁路的态度是不懂,不了解,也不在乎,算一个热闹,反正又没从自家地里过,破坏风水也好,惊扰祖坟也好,反正跟自己没关系,没关系就不在乎。那些真正反对的,有的是看不惯各种西式玩意的老顽固,有的则是铁路从自家的土地上,或者从自家附近过,他们不舒服,但这种不舒服还远远达不到让他们站出来冒险反对的程度。
所有后来张之洞修铁路也好,李鸿章修铁路也好,修好后都能良好的运营,尤其是张之洞修建的可是上千公里的京汉铁路,那么长也没见出现什么大事故。
试运行期间,乘客就爆棚起来,大批看热闹不怕流血的,从这里坐到哪里,从那里坐到这里,全当免费旅游了。
正式运营之后,人就少了许多,因为票价相当昂贵,客车分为三个档次,特等包间的价格是十两银子,头等票价是四两,二等票价也有二两银子。没人会化二两银子凑热闹的。
但是商务履行的速度大大加快了,从广州到九龙只需要五个小时。最方便的,还是货物运输,这个时代的火车,主要还是以货运为主,哪怕珠三角沿线水运便利,但这条路上的货运依然爆满。
第一年的营业额就达到了500万两银子,刨去成本费用,偿还借款利息等,第一年纯利润达到了三十万两银子。这不算多,因为第二年就超过了百万两,第三年第四年,连续两年突破两百万,三百万两,提前还清了所有债务。
这些都是后话,今年年才刚到年初,朱敬伦过了两年比较踏实的日子,国内各项改革似乎度过了某个平衡点,开始朝着正确的道路发力,社会秩序井然,各种现代产业爆发增长,政府税收打着滚往上翻,商税突破了三千万两,关税也突破了一千万两,这还是在给许多商品免税的情况下取得的成绩。
四千万两的年收入,让政府第一次有了盈余,同时政府扔掉了许多包袱,持续卖掉了两百多艘各种军舰,兵工厂完成了改制,并且能够在这个最好的时节最快速的自负盈亏,花钱的地方少了,税收又增加了,自然就有了盈余,但盈余很有限,只有一百多万两,偿付了债务利息后,也只能做到今年的债务不扩大而已。
但朱敬伦知道今年注定不会平静了,世界史上一件大事要发生,普法战争。
这场战争的历史意义十分重大,但不代表没有现实意义,这种地缘力量的变化,会形成一连串的连锁效应。
从欧洲内陆爆发的日耳曼力量,会向周边发出强烈的挤压冲击波,法国、俄国都会强烈的感受到这种冲击。
他们在这个时代还会不会再次联盟。以及法国这个殖民帝国会不会因此而收缩,他们在亚洲的殖民地越南,是不是让大明有机可趁。
这些都要等待这些国家的反馈。
谁知道朱敬伦等待的欧洲战争还没有爆发,中国反倒先出现变故了。
已经平静了许久的太平天国再次蠢蠢欲动,他们向大明提出了一个诱人的提议,以江西向大明换取一千万两银子的贷款。
不费一兵一卒,平白增添一个省的领土,大明政府的官员已经被这个美妙的馅饼砸晕了,绝大多数相关的官员都认为,没什么可犹豫的,马上答应太平天国的要求,别说借了,就是白给都行,有的官员信誓旦旦表示愿意捐献半年俸禄。
可惜他们说了不算,在军事问题上,朱敬伦向来独断专行,他现在掌握着全部的军权,一刻都没有放松。
天平天国这几年日子过的也算轻松,虽然被清廷牢牢的挡在长江以南,甚至连大明帮助下夺占的浦口也再次被鲍超的部队夺回,现在鲍超驻兵三合镇,这个当年李秀成击杀李续滨和曾国华的地方,但太平军也成功的阻挡了鲍超部多次过江的企图,在经历过被封锁天京的危机之后,太平军对水军格外重视,大明出售的军舰中,一大半都被他们买走了。
清军在长江北岸再次打造了铁通一般的江北大营,由江宁将军鲍超部统一节制。但其实鲍超根本就指挥不动别人,无论是像石头一样赖在安庆的曾国荃,还是在扬州大练兵马的左宗棠都没把他当回事。
甚至可以说,鲍超部之所以选择驻扎在三合镇,主要是实在找不到地盘,左宗棠抵触他驻扎在苏北,曾国荃更是不允许他驻扎在安徽。现在江北彻底军阀化,苏北等于是江苏巡抚左宗棠的地盘,他的军队还需要扬州、徐州的税收支撑。曾国荃则牢牢控制着安徽,做着安徽巡抚的官,完全没有挪窝的意思,谁要敢来,曾九爷就敢跟谁动刀子。
可以说离开了曾国藩,同时被曾国藩遗策肢解的汉人军阀集团,其实比曾国藩在的时候,更加没有凝聚力了。好处是,对清廷的威胁也小了很多。
清廷最近这两年,可是真的受够了这些军阀的苦,打也打不得,还打不过,骂又骂不得,当然骂估计也骂不过,跟这帮人玩笔杆子这种事,可不是八旗那帮大爷能玩的活计。
八旗吗,还是当兵吃粮是正途,起码慈禧和奕欣是这么想的,但他们的八旗大爷连当兵的本事都没了。
朱敬伦送给这叔嫂一份大礼,富珠哩等一大批在大明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八旗官兵被送回了北亰,这些人的战斗意志虽然不行,可毕竟有过军事经验,也上过战场,让奕欣如获至宝,马上给了富珠哩一个总兵的头衔,让他挑选在京八旗子弟,编练一只洋枪队。
这两年北方的形势就是这样,清廷和汉人权臣勾心斗角,太平军成功守住了长江防线,不但成功开辟了苏福省,而且占领了整个江西,积蓄实力,缓过了天京被围时期的窘境,但是要打一场打仗,他们的积蓄还是不够,经过多年的历练,这帮子泥腿子也明白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再也不敢什么都不准备就贸然北伐了。
只是这两年太平天国已然恢复了生产,江南地区的生丝为他们提供了巨量的税收收入,他们能够大笔从大明订购军火不说,而且自己仿造了大明的拳头产品,托马斯大炮。所需要采购的,不过是更难生产的线膛步枪。
朱敬伦记得,他们这两年可是购买了20万只线膛步枪,一百二十艘蒸汽战舰,以及上万门大炮,显然已经兵强马壮了,积蓄想必也有不少,但依然要借一千万两银子,他们的野心恐怕不小啊。
北伐是肯定的,两年前李秀成曾向大明提议,要联合大明北伐,只要大明能攻占北京,他就愿意将江西让给大明。显然两年前他们就有信心只要大明能进攻北亰,牵制住在山东负责拱卫京师的李鸿章部,他们就有信心能够击败江北的汉人军阀势力。
两年后,他们直接告诉大明,只要给他们一笔贷款,他们就愿意将江西割让给大明,显然他们认为现在他们有能力独自北上,即便李鸿章南下,他们也有能力一举歼灭。
但朱敬伦真的不太看好他们,两年时间,李秀成没有虚度,江北军阀也没有虚度啊,左宗棠重建了楚军,拥兵五万。李鸿章更是将淮军翻了十倍,达到了七万多人,在山东招纳了大批捻军和响马,组建了一只一万人的马队。
鲍超部得到了朝廷的最大支持,上海的赋税大半都给了他,帮他打造了一只规模不弱的长江舰队,聘请英国人阿思本指挥,多次击退了太平军的进攻。还让鲍超这个人汉人武将,节制在江北的绿营、八旗各三万人,鲍超部总兵力高达十万人,似乎是江北军阀中最强的。曾国荃少了哥哥曾国藩的掣肘,肆无忌惮的扩充湘军,将旧的湘军势力整合就有十二万人,又招募新兵,已然拥兵十五万。
太平军兵力倒是很多,号称百万,实际也有六十万,但是良莠不齐,对上江北的汉人军阀,朱敬伦还真的不看好李秀成,除非他能各个击破还有一点点可能,遇到两只联手,恐怕都打不下来。
但是李秀成白给的地盘没道理不要,用北伐换江西,接替太平军抵挡湖南湘军,保护太平天国腹背这种事朱敬伦不会干,但如果白送的话,他倒是觉得帮太平军抵挡一下湘军,还算是一笔公道的买卖。
但是做买卖吗,当然是要讨价还价的好,朱敬伦提出一个要求,借款可以,但是需要抵押,他觉得一条从宁波经过杭州,苏州,贯通江浙腹地的铁路路权就很有价值。
太平天国的回复让朱敬伦直接坐不住了。
他们大气的表示,宁波到南京的铁路而已,愿意让大明修建,他们还表示,只要大明有意,他们很乐意将上海也交给i大明管理。
原来太平军的目的并不单单是江北,李秀成念念不忘的,竟然还是上海,这个让他三次无功而返的十里洋场。
可是他们疯了吗,他们不知道上海现在有一大群大强盗,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甚至还得算是新近在上海扩张的厉害的大明国的暴发户商人们。
难道他就不怕引来洋人的集体抵制,不怕惹来英国人,法——
想到法国,突然朱敬伦脑子一个激灵,法国今年要被普鲁士暴揍啊,如果太平军今年进攻上海,法国人还真的没有力量干涉,那么说来这倒还真是一个好机会。
至于为什么太平天国说要将上海交给大明,原因也很简单,吃到了甜头了。
大明现在已经完全控制了宁波港,英国人主动放弃了宁波海关,因为实在是管不过来,他们发现宁波海关的税收要跟太平天国结算,而上海的税收却是交给清廷的,两套机构根本就无法放在一起结算,而且他们跟太平天国打交道起了多次冲突之后,就萌生了退意,但也不愿意直接将海关交给太平军的人管理,他们想到了大明。
此时宁波港整个的政务都在大明控制之下,他们认为大明能够保护这座海港,和在这座海港上做生意的洋人,提出的唯一要求也是,不允许太平军进宁波。
大明跟太平天国商议之后,取得了宁波的海关管理权,这座海港在英国人手里已经发展起来,不需要进行创新,萧规曹随就能逐步扩大关税,去年给太平军提供了500万两银子的税收,大半都是来自于浙江生丝的出口关税。
宁波每年就能提供500万两银子,那上海能给他们多少银子?最少1000万,不,应该是2000万两吧,而他们没管理海关的经验,也对管理海关没兴趣,与其交给对他们越来越不友好的洋人,还不如交给大明这个盟友呢。
这就是原因。
第四百四十七节 战争冲击()
太平军对上海的攻击,准确的说是对上海周边几个县的攻击,是1870年4月开始的。
正是春暖花开好时候,上海四周却不断的响起开花弹的声音。
防守上海周边各县的,是左宗棠的楚军部队,左宗棠是江苏巡抚,此时的上海就在江苏境内,上海周边的太仓州、松江府各县都属于左宗棠管辖。
要说左宗棠完全放弃了长江以南倒也不对,至少他还掌握着上海周边,尽管这几年因为清廷将上海的财政大多都划拨给了鲍超部湘军,左宗棠对此颇为不满,但他依然不愿意放弃防守这里,因为哪怕只是一小部分,对楚军集团来讲,也是重要的财政。
最重要的是,左宗棠还能通过其他方式从上海获取给养,大名鼎鼎的胡雪岩早在左宗棠还在浙江的时候,就已经投靠了左宗棠,在左宗棠看来,只要有胡雪岩在,他就不用愁军费问题,而胡雪岩的银子都是从上海弄来额。
正是靠着从上海得到的经济支持,这两年左宗棠才换过一口气,从浙江大败的境地下恢复过来。
而且此时的楚军更为强大,失去了常捷军那只由法国人指挥的洋枪队,左宗棠重新组建了新的火枪部队,他依然聘请了一批法国軍官,主要是法国的基层退伍军官,但跟常捷军不同,现在的楚军洋枪队可完全是左宗棠自己的亲信指挥的,法国人只负责训练士兵,和传授战阵,用左宗棠的话说,叫做习洋操,用洋枪,摆洋阵。
显然被明军的纯火器军队击败之后,左宗棠思想转变的很快,他是聪明人,自幼学的是儒家的经世致用派学说,脑子本来就灵活,思想也不守旧,后来能办福州船政局的人,当然不是守旧派了。
可他跟李鸿章相比,依然显得更正统一些,他始终基本上只跟法国人合作,不知道是不是受到林则徐影响,让他不信任英国人,当年林则徐因为禁烟跟英军打了一仗,清廷战败后,他被流放伊犁的时候,途径湖南经人引荐见过左宗棠一面,当即断言左宗棠将来会成为国家肱骨,显然当时名动天下的林则徐的评价,多少都让左宗棠有种知遇之恩的感激,林则徐的评语让左宗棠从一个湖南乡下的小才子,让天下更多人知晓。
因此左宗棠对英国人印象不好也就情有可原了。
李鸿章则不同,李鸿章办洋务,当然少不了跟英国人合作,可是他从来不排斥跟其他国家合作,李鸿章的手腕更圆滑,善于在洋人之间周旋,而且非常实际,哪怕不喜欢英国人,但英国海军是世界第一,他还是派刘步蟾等学员去英国学习,但是军舰却主要从德国采购。
当然左宗棠相比曾氏兄弟的湘军来说,又显得相当开放,曾氏湘军到现在为止,依然主要是一只冷兵器部队,火力即比不上装备了法国夏塞波线膛步枪和法国大炮的左宗棠楚军,也比不上装备了李恩菲尔德线膛步枪和阿姆斯特朗大炮的李鸿章淮军,但湘军在一点上却远胜这两只部队,首先是战斗经验更丰富,作战意志更顽强,可以说湘军靠的主要是精神,士兵身上有一股子湖南保守乡村的蛮劲,都是书生组成的军官则装着满脑子孔孟之道。
至于江北另一只军地,鲍超部湘军,现在则显得杂乱无章,清廷给他的支持最多,采购的洋枪洋炮最多,还配了正正一只英国舰队,由英国正规海军舰长阿思本为司令,水手主要都是英国人。历史上,原本不被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堂甚至奕欣容纳的阿思本舰队,这次被李泰国忽悠到中国后,反倒是在鲍超部找到了位子,因为鲍超根本不懂水军,不懂洋人,也根本不管舰队,这个武夫给了阿思本舰队足够的活动空间,反而让这只舰队充分发挥了战斗力,在长江上跟太平军舰队多次交战胜多败少。
可鲍超部除了拥有大批火枪火炮,拥有一只英国人组成的海军,还拥有几万绿营,几万八旗,这让他的部队极为驳杂,而且八旗绿营并不是很听指挥,所以他应该是最好打的,谁都没想到李秀成竟然不是先打鲍超,反第一个就对上了难啃的硬骨头左宗棠。
是李秀成蠢吗?
当然不是,李秀成对江北的态势估计比谁都了解,这几年独揽大权,他进步多了,已经可以跳开军事看军事,从其他角度看军事问题,比如用政治来解读军事问题。
他看的透彻,曾国藩南下大明,湘军立马就缺了主心骨,分裂成曾国荃和鲍超两个派系,曾国荃这两年扎根安庆,就没挪过窝,太平军虽然就在南边的徽州府跟安庆隔江相望,当年这几年就没真的想过要过江再次包围安庆,两军倒是相安无事。
李秀成摸清了曾国荃的性情,他认为如果他去打鲍超,曾国荃肯定不会支援的,要支援也只会是在鲍超被自己打的差不多了,曾国荃才会以救世主的身份出现。但他如果去打曾国荃,鲍超却有可能增援,至少会派出洋人的舰队增援,不能掌握制江权,李秀成就没有打下安庆的本钱,更何况跟曾国藩打的交道太多了,知道曾国荃是一块多么难啃的骨头。
如果李秀成去打左宗棠也是同样的道理,鲍超可能也会派舰队增援,而他打鲍超的话,左宗棠也会增援。看起来,就是打鲍超最佳,但李秀成选择了先向左宗棠下手,他笃定只要鲍超在中间,曾国荃就会坐山观虎斗。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洋人,清廷上下已经畏惧洋人如虎,就是左宗棠等人也都认为洋人不好惹,可是李秀成对洋人有心理优势,总觉得洋人跟他堂堂正正作战的话,根本就占不到便宜,他三次攻打上海,都不是因为军事问题失败的,基本上都是因为政治问题,比如天京被围。
历史上,李秀成被曾国藩俘虏后,评价洋人的时候,依然带着轻蔑的口气说‘那时候洋人并不敢与我见仗,战则必败’,李秀成倒不完全是吹牛,他在跟洋人的武装力量交战中,始终是占有优势的,华尔的洋枪队多次被他打败,华尔本人都被打死。
所以对于攻打上海,李秀成没有任何心理压力,反正他都打第三回了,这次他的力量更加强大,没道理打不下。
至于防守上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