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袁谭不听,但深知王修的为人,知道他是一片好意,可是他也有自己的见解,他仍然领兵打败了袁尚。
在曹操的帮助下,袁谭得了冀州,很高兴。高兴之余,又觉得自己是袁绍的儿子,却投降仇人曹操是耻辱,对不起九泉之下的父亲。几乎没有多考虑,他又挑旗子反了。曹操大怒,领重兵攻打冀州,袁谭哪里是曹操的对手?最后落得个城破被杀的下场。
曹操恨袁谭。他对着袁谭的尸体跺着脚说,叫你出尔反尔。
你的尸体,就这么放着,不准人来收,更不许人来哭。谁来哭,杀谁,连他老婆一块杀,一家都活不了。
曹操说完,回府喝酒去了。
正喝着酒,军士推进一个人来,说:这人趴在袁谭的尸体上放声大哭。
曹操问,你是谁呀?
这人说,我叫王修。
曹操说,王修呀,我早就知道你名字了。你的名声不小,听说你脾气也非常怪呀。
王修说,不怪,很正常。这世道混乱,黑白颠倒。怪的被认为正常,正常的反而觉得怪。
曹操乐了,说,好一个“世道混乱,黑白颠倒”!可是,你难道不知道我说过,谁哭袁谭,谁就死,一家都得死。
王修说,知道。
曹操说,那你为什么还要哭呢?不是找死吗?
王修说,袁谭对我有举荐之功,另外他对我很宽容,别人都说我不好,唯有他说我好,他又是我的上司,没有什么求我的。
我觉得这挺不容易。他死了,我不哭,在义上说不过去。害怕死而忘掉义,活在世上又有什么意思?
曹操听了哈哈大笑,好一个王修啊,我宽恕你了,过来,一起喝两杯吧。
王修说,不行,主公的尸体还暴露街头,我怎么能没心没肺地喝酒呢?这酒我喝不下去。
曹操说,难道你想替袁谭收尸吗?
王修说,正是。
曹操说,你太过分了,得寸进尺。告诉你,像你这种人,我高看你一眼,称你为义士,其实你什么都不是,我根本没把你放在眼里,你对我什么用都没有,滚出去!
王修二话没说,退出去了。
曹操喝了几杯酒,出来吹吹风,一看,王修还站着呢。
曹操说,怎么还站着呢?
王修说,我要给袁公子收尸。
曹操说,不行!
曹操回去睡觉了,第二天起来,出府一看,王修还在那站着呢。
曹操心软了,他说,你给袁谭收尸可以,不过,你得给我做一件事。
王修说,什么事?
曹操说,现在河北许多州县都臣服我了,抢着来见我,只有一个管统的还在跟我较劲,你领人去把他杀了吧。
王修说,可以。
他真的领人去了,不过没有杀管统,而是把他劝降了。
回来复命。曹操说,你违抗我的命令,我不要他降我,我要他死。
王修说,他是我的朋友,我怎么会下得了手,你换别人吧,杀一人也是杀,杀两人也是杀,顺便把我也杀了吧。
曹操说,可是我听说你们俩经常吵架,矛盾很深呀。
王修说,能无拘无束,放开心来吵架的,是真朋友,小心翼翼相处的,不算真朋友。
曹操哈哈大笑,开个玩笑,都不要去死,好好地跟着我。
曹操想,像王修这样忠孝仁义俱全的人,不多啦,让他死,我不成了千古罪人了吗?
曹操封王修为司空掾,行司金中郎将。
后来,王修又做了魏郡太守,再后为奉常。
再后来,死在任上。
当初,王修的母亲被葬于桃花山前。因王修至孝,其母又很慈爱善良,后人改此山名为“慈母山”。王修故后,儿孙们把他葬在母亲墓的西边。
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乡人在墓前立下碑志,上书:“奉常王修,孝子也。母丧过哀,邻里感而罢社。筑墓近山,山因以慈母名,后修亦葬此。母慈子孝,堪为世所观。”
昨天夜读《三国演义》三十三回,看到关于王修的一段话。
我很奇怪,以前只记得蔡邕哭董卓的事,却没注意到这一段。
我想很多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不知道王修。
但王修确实比许多三国名人更值得人钦佩。故记之。
第9章 刘桢:谁是疯子
刘桢,大诗人。
他的诗,气势激宕,意境峭拔,不假雕琢,品格高雅。当时建安文学的领袖曹操、曹丕都十分赏识他。
但,刘桢为人耿直,狂放不羁,经常有不合时宜的举动。圈子里的人背地里都叫他“刘疯子”。
是文人,就有许多文友。文友就经常聚会、饮酒、赋诗、游山玩水。有时也发点牢骚,抨击朝政,但更多的是谈文学,谈女人。
这天,大伙又呼朋引伴,聚在一起。做东的是五官中郎将曹丕。地点就在曹丕的府里。在座的,还有王粲、陈琳、徐干、阮禹等人,都颇有文才,号称建安七子。
那天,曹丕特别高兴,因为他费尽心机,终于挫败对手曹植,被曹操立为世子。曹丕一高兴,就喝高了。他觉得干喝没意思,得出点节目。他先让府中的歌伎舞女唱起来跳起来,以助酒兴。一会儿又挥手让她们下去了。附耳对一个侍从叽叽咕咕说了几句话。
然后,曹丕站起来。他的身子有点扭呀扭了。曹丕用手指点:你、你、还有你,你们,都是我的挚友,铁哥们。跟你们在一起,无比快活。大家先连饮三杯,我有一个压箱底的保留节目,请诸位欣赏。
什么保留节目呢?这班文人都没底。但有一种期待。“哗哗哗”,三杯亮了底。
堂上忽地一亮。从柔软的丝帘后转出一个倾国倾城的美女来。这美女,气质雍雅,容仪俊秀,肌肤如玉,美声夺人。管弦之声一起,美女翩然起舞,曼声而唱。真是喉如莺歌,舞如燕飞。这班文人都直了眼,乱了心。
有人挑起大拇指,赞不绝口:世子宫中竟有如此歌伎,世子好艳福呀!
哈哈哈,曹丕大笑,她哪里是什么歌伎舞女,她是我的甄夫人呀。
一语既出,文人们都像被谁击了一掌,唰,脑袋全垂下了。
罪过,罪过,这是世子的内人,我们怎能如此放纵观看。眼观鼻,鼻指口,口问心,心跳如捣。
看着大伙的窘相,曹丕笑得更厉害了,手里的酒杯晃得溢出,洒了满桌。
独有一人,闻言眼睛一亮。身子向前挪了挪,目光更为专注了。谁呀?刘桢。刘桢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古才子爱佳人。甄氏美名,世人传颂,可惜不能见,今日见了,当见个仔细,免得他日悔恨。况且,是你曹丕让见的,见又何妨。刘桢目不转睛,眼睛直勾勾地看着甄氏。甄氏倒有点羞怯了,脸一红,飘然下堂去。门口不见人影,刘桢的目光仍痴痴未收回。
曹丕也看到了刘桢的痴相了。曹丕在心里笑骂,他妈的,没见过女人呀。
那时,曹丕并没有感觉不好,问题是第二天早晨,曹丕酒醒了。甄氏在旁边问,昨晚,那个痴看我的人是谁呀?曹丕揉揉眼睛,谁痴看你呀?甄氏说,就是那个眉毛浓密、鼻子很挺的男人呀。曹丕说,是刘桢。甄氏若有所思,哦,是刘桢呀,就是你经常提起的那个“真骨凝霜,高风跨俗”的刘桢吗?曹丕说,正是。甄氏说,这家伙倒是狂直得可爱呀。曹丕心里格登一下子,酸溜溜的。
曹丕决定找个茬儿,修理修理刘桢。
这一日,文人们又凑在一起。还是那几个人,为首的当然是曹丕。这次不喝酒了,而是爬山。背着手,晃着头,吟颂着诗歌,不知不觉,爬到了半山腰。远远地,看到前面有一棵松树,松下有一老者。让人惊奇的是,此时已是深秋,山风啸啸,寒气袭人。那老者却赤着上身,坐在长凳上,聚精会神地磨着石头。
老人的身上鼓起的腱肉,像一块块小石头,在寒风中冒着热气。
有人小声嘀咕,这老头莫不是疯子吧。
到了老者近前,曹丕站住了。文人们都站住了。曹丕想起刘桢看自己老婆那茬了,他决定整一整刘桢。于是,他对刘桢说,刘桢呀,咱们做个游戏吧。
刘桢说,请讲。
曹丕说,你现在围着老人走三圈,然后即兴赋诗一首,以老人为题。诗中不得有“老人”字样。如果你能在三圈后作出,我在此和老人磨石一月,如果你三圈后不能作出,你在此为老人磨石一月,如何?
曹丕这招很毒,几年后,他对待曹植,也是用这一招。不过,那时不是三圈,而是七步。
文友们都为刘桢捏了把汗。刘桢却泰然自若,就依殿下。
刘桢围着老人踱起步来。曹丕盯着刘桢的脚数了起来:一、二……
还没数到三,刘桢脱口而出: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曹丕愣了半晌,笑了,刘老弟真是好文才,佩服佩服,看来,我得在此磨一个月石头了。
文友们都笑了。这些家伙都是曹丕的心腹,平时都紧拍曹丕的马屁。这次岂能错过,有人赶紧过来打圆场:哎呀,殿下可真会说笑话,您若在此磨一月石头,那该废了多少国家大事呀。立即有人附和,是啊是啊,殿下应该以国家大事为重呀。
曹丕说,也是也是。你们说该怎么办呀?
一个文友说,我看,带几块石头,到宫里去,大王处理完国家大事,可以磨磨石头,活动活动筋骨,消消闲。其他几人又附和一番。有人已经弯腰捡起石头来了。
他们在闹腾的时候,刘桢却坐下来,跟老人一起磨起了石头。而那个老人始终沉默着,一言不发。
大伙捡好石头就簇拥着曹丕往山下走,竟然都忘了叫刘桢。
就在他们往回走的时候,老人说了一句话。老人说,一群疯子。刘桢没说话,只管“嚓嚓嚓”地磨石头。
几天后,曹丕后悔了,他觉得自己有点过分了,就命人将刘桢接了回来。曹丕想,真是刘疯子,还是少惹他为好。
第10章 陆绩:怀橘真相
陆绩字公纪,吴县人,就是今天的江苏苏州。
他从小就聪明好学,活泼有趣,深受大人的喜爱。
他的父亲是庐江太守陆康。陆康对儿子的幼儿教育很规范。
不仅让他认真读书,还要求他多参加社会实践。陆康有什么事,都喜欢带着他,让他见世面。
因此,陆绩在6岁时,就名满淮南。
那是公元193年,南阳太守袁术在九江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宴会。出席这次宴会的都是南阳有名的人才。陆绩也去了。陆绩还算不上人才呢,一个孩子而已。他的父亲陆康想让他见见世面,就把他带去了。
宴会很排场。因为袁术喜欢排场。该吃的吃了,该谈的也谈了,客人们都起身告辞。陆康让陆绩也去向袁术告辞。陆绩也学着大人的样儿,到袁术面前,拱手作揖,道一声“多谢袁公”,低头退下堂来。可就在他一转身的时候,扑啦,从怀里滚出两个橘子来,在地上打了几个旋儿,傻乎乎地定在那里,看着在场之人。众人怔了片刻,都摇头,你这小孩,好没品性,没短你吃的,怎么还偷呢?陆康被这突如其来的事弄得没了主意,他也觉得失面子,挠着头,不知说什么好。
没想到,陆绩扑通跪倒在袁术的面前,哇哇地哭了。边哭边说,我的母亲生病了,我想带两个橘子给她老人家尝尝。话一出口,袁术就竖起了大拇指,真是个孝子呀。刚才直摇头的人都连连点头,孝子,孝子呀。有人将橘子捡起来,递给陆绩。还有人从桌上又拿来几个橘子,打了个包,塞到陆绩的手里。陆康赶紧带着陆绩回家了。
过了两天,袁术又想起陆绩来了。袁术说,孝子贤孙,人人可敬,应该给他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嘛。袁术就收陆绩为义子,经常让他到府里来玩。不久陆康生病去世。袁术遂将陆绩母子接到府里来住。
袁术对陆绩和他的母亲非常好。隔三岔五就给陆绩的母亲送来一筐橘子。这橘子都是优中选优的上好橘子。陆绩的母亲是个很节俭的人,怕搁久了腐烂了,上顿吃、下顿吃,最后吃得直跑肚。陆绩也跟着吃,也跟着跑肚。
有机灵的主儿,立即将陆绩怀橘的事写成一篇文章。当然,宣传重点是袁术如何尊重人才,尊重孝子的。就这样,陆绩出名了。整个淮南刮起了“向陆绩学习”的旋风。父母教育孩子,往往都这样开篇,你知道陆绩吗?那可是个孝子呀,自己有吃的,不忘了父母,在宴会上偷橘子孝顺他娘。你们要跟陆绩学习,你们有陆绩一半的孝心,我就知足了。聪明懂事的孩子都认真读书,发誓长大了报答父母的恩情。还有些孩子理会错了,到集市的水果摊上去偷橘子孝顺父母,结果被卖主发现,责骂了一顿。
无论到哪,袁术都带着陆绩。有重要的客人,比如诸侯的使节来了,也要陆绩作陪。袁术对使节介绍说,这是我义子,大孝子呀。袁术就将陆绩怀橘的事详详细细地解说了一遍。使节肃然起敬,免不了一番夸赞,还送点小礼品给陆绩。袁术就很得意。
就在客人的夸赞和袁术的得意中,陆绩长大了。小伙子出落得一表人才。更重要的是,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定国安邦之志。
他很想施展才华,助袁术成王霸之业。可他总是递不上话。在袁术眼里,陆绩永远是六岁那年座中怀橘的孩子,一个孝子的形象。他能有什么见解呢?
陆绩就很郁闷,陆绩就很烦躁,陆绩就经常对着一桌黄澄澄的橘子发愣。
陆绩想,难道就这样以孝顺的虚名,终其一生吗?陆绩的心里结了一层厚厚的冰。
在陆绩二十岁那年的春天,坚冰终于融化了。袁术被曹操战败,自杀了。陆绩一个人流落到江东。
吴主孙权见到陆绩很高兴,他抚着项下虬须对陆绩说,我早就知道你的大名了,在袁术宴前偷过橘子,真是个大孝子呀。
没想到陆绩哭了。这可不是二十年前袁术面前的哭相。那时,他是个小孩,哭得很可爱。现在,陆绩是个大人了,哭起来,就显得滑稽。
孙权惊问,先生因何而哭呀?难道我有慢待先生之处吗?
陆绩擦了擦眼泪,将军呀,其实,当年我偷橘的时候,并未想到病中的母亲,只是觉得好吃,怕以后吃不到,就想带两个,在路上吃,不曾想被发现了,就编了谎言瞒哄袁术。没想到成全了孝子的虚名,却堵塞了我建功立业做实事的道路。
孙权听了,若有所思。半晌,才走下座位,拍着陆绩的肩膀说,你才华过人,勇气更可嘉。现在德才兼备的人不多了,东吴正需要你这样的人。我封你为“奏曹椽”,你要敢于直谏,说真话。不要辜负我的期望。
陆绩跪倒谢恩,走下堂来。仰起脸,终于看到自己的天空,广阔高远。
陆绩小传陆绩,吴偏将军、郁林太守。父康,汉末为庐江太守。绩年六岁,於九江见袁术。术出橘,绩怀三枚,去,拜辞坠地,术问,答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孙策在吴,张昭、张纮、秦松为上宾,共论四海未泰,须当用武治而平之,绩年少末坐,遥大声驳之,昭等异焉。绩容貌雄壮,博学多识,星历算数无不该览。虞翻旧齿名盛,庞统荆州令士,年亦差长,皆与绩友善。
孙权统事,辟为奏曹掾,以直道见惮,出为郁林太守,加偏将军,给兵二千人。年三十二卒。陆绩博学多识,星历算数无不该览,撰有《浑天仪说》,作《浑天图》,注《易》,释《太玄经注》。
陆绩清官记陆绩在任期满返乡,从当时郁林郡所在地布山县回苏州的陆路遥远,行程艰险有阻,只能走水路行,其行程是:从布山北向黔江下船取水道经广信(今梧州市),转上桂江经始安(今桂林市),过灵渠通湘江至长江下运河往家乡苏州。
起程当天不少当时地方官员和两岸百姓自发到江边到码头相送。当官船开到铜鼓滩(卵石大滩)时由于黔、郁两江汇流水势加急,又由于陆绩任职时从不收取财礼无多行李,船上的行李也只是原来上任时带来的,所以轻舟渡水难压风浪,船只摇摆不定,无奈之下,船家建议陆大人靠近铜鼓滩请人搬一大石压舟,陆大人同意这一做法,当大石被附近一群自告奋勇村民抬上船后陆大人拱手拜谢大家说:“我在布山当官有好多年了,我把布山视为自己的第二个故乡,布山盛产名茶、名果、名桂,天下闻名,我搬一块石头,一是用来压船,二是以后思念布山,看到这块石头就想起布山了,永远思念,也不会忘记布山人民对我的爱戴”船家和前来义务搬石的百姓听后看着这位真正两袖清风的父母官为百姓立下了汗马功劳后,即将还乡之际还不忘布山百姓,当场者无不感动得流下泪水……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过去了,陆太守的克己奉公、清廉正气的事迹至今一直还在桂平老百姓中传颂。后人为纪念陆绩的功勋曾在桂平城东处建造一所“陆公馆”,内列有陆公画像及事迹供人们瞻仰颂念。
第11章 诸葛瑾:耳边时有驴叫声
这仍然是一个跟宴会有关的故事。
这个故事大家都熟悉。
故事的主人公叫诸葛恪。
诸葛恪的父亲,叫诸葛瑾,字子瑜。他还有个叔父,就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卧龙先生。
故事从诸葛瑾说起。
吴主孙权有权欲癖,喜欢一大圈人围着他。上朝议事的时候,他正中一坐,大臣们分列两班。他指指点点,口若悬河,挺美,挺有成就感。散朝了,回宫了,就感到落寞,虽然有一些女人围着,但叽叽喳喳的,挺无聊。孙权喜欢喝酒。他是历史上著名的好酒之人。特别好闹酒。一个人喝没法闹呀,得许多人陪着闹。孙权坐在正中,文武两边排列,觥筹交错,推杯换盏,闹闹哄哄。看到大伙喝得东倒西歪,他觉得挺美,挺有意思!
孙权经常在宫中与文武饮宴作乐。
这天,孙权又要大宴文武。不是所有的文武都能参加的,得排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