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三国的小人物-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心灵为伴

  离开李、郭之后,几经周折,贾诩投奔了南阳张绣。他给张绣多次出谋划策,把曹操打得望风而逃。

  曹操听说为张绣谋划的贾诩时,恨恨不已,说,此人作恶多端,当初就是他一句话,使朝野混乱,我抓住他,必剐了他,烤了他的肉与大家同食。

  但曹操一直没抓住贾诩,曹操对他的谋士们说,我们这么多人斗不过一个贾诩,太不可思议了吧。

  谋士们面面相觑,嘴里没说什么,心里都较着一股劲儿。

  就在曹操和众谋士一筹莫展的时候,贾诩跟张绣来投降了。

  那是官渡之战前一个关键的节点。当时袁绍派使者郭图来招降张绣,并且先到贾诩府中,与贾诩结好。贾诩跟郭图一交谈,发现郭图虽然很有才华,但是言语漂浮,不实在,又见他吹嘘袁绍势力如何,手下谋臣武将如何了得,便有几分不喜。但他不动声色,遂让郭图到馆驿住下。

  刚送走郭图,有人来报,曹操派刘晔先生前来求见。

  刘晔先生是曹操手下的重要谋士。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汉室宗亲,具体说,是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他很有胆识,办事果断。年少知名,人称有佐世之才。十三岁时就杀掉母亲临终前嘱咐要除掉的仇人。后来,亲手杀掉了地方武装头目郑宝,经郭嘉引荐投了曹操。他对贾诩早有闻名。贾诩也常听人提起他。

  贾诩请进刘晔。一看相貌,便觉不同寻常,再一攀谈,更是高看一眼。二人大有惺惺相惜之意,相谈甚欢。谈得太晚了,贾诩便让刘晔在自己府中歇息。

  第二天贾诩先带郭图来见张绣。郭图很得意,认为有贾诩引荐,志在必得。张绣权衡一下,也认为袁绍势力大,应该降袁。

  没想到,就在这节骨眼上,贾诩却拦住了,他忽然大声对郭图说,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自相残杀,争着当皇上,还能容天下国士乎?

  郭图一下子就愣住了。他想不明白为什么贾先生昨晚说得好好的,今天忽然就变卦反目了。愣了一会儿,觉得没趣,红着脸甩袖而去。回到驿馆,收拾行李,匆匆地跑了。

  郭图一走,张绣吓坏了,紧张得不得了。他责怪说,贾先生,你这是干什么呀,我们怎么能得罪袁公呢!袁公身世显赫,四世三公,独领河北之地,名震全国,势力相当大呀。

  贾诩说:“那只是暂时的表象,终归会化为泡影的。”

  张绣说:“那我们该投谁呢?该不会让我投降曹操吧。”

  贾诩说:“正有此意,我们不如从曹公。”

  张绣直摇头,说:“袁强曹弱,况且我们与曹操有仇呀,我们曾三番五次把他打败,且败得很惨,而且都是你的计谋,估计他们伤口还没好呢,典韦、曹昂,曹安民,尸骨未寒,淯水河边,那几座新坟土迹未干,他不能不怀恨在心,现在去投降他,难道不是自投罗网,自寻死路吗?”

  贾诩说:“我以为,投降曹公,有三利。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占天时,这是第一利。袁绍强盛,我们以这么少的力量投降他,他根本不放在眼里。曹公势弱,我们去降,是增加力量,必定高兴,重视我们,这是第二利。有霸王之志向的人,肯定会放下个人恩怨,尽释前嫌,以显示他宽广胸怀,这是第三利。愿将军勿疑。”

  张绣想了半天,最后觉得贾诩之言很有道理。再说了,长期的实践证明,听贾诩的话没有不对的,不听他的话会吃亏的。遂从其言,把曹操的使者刘晔先生请过来商谈大事。

  张绣跟贾诩率众归顺了曹操。

  张绣的归顺使曹操在官渡之战中避免了两面作战,所以曹操闻后大喜。他亲自接见贾诩,抓住他的手说,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就是你呀!还小声说,我得到先生霸业就矣。

  曹操就喜欢说这句话。同样的话,他对许多人说过。

  然后,曹操忽然转身对旁边的众谋士说,别对贾先生说我要烤他肉吃的事啊。

  大家哈哈大笑。

  曹操遂拜贾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同时拜张绣为扬武将军,并让其子曹均娶张绣之女为妻,结为儿女亲家。

  张绣私下拉着贾诩的手说,多亏先生谋划,这一招果是好棋。

  就在贾诩归顺曹操不久,有一个人要请他喝酒。这个人是曹操手下的大谋士董昭。董昭原来在袁绍手下谋事,后来投了张扬,最后归了曹操。

  贾诩想,自己是新来的,董昭比自己早来几年,不应该拒绝他的邀请。

  贾诩来到董昭的大帐。一看,没别人,就他和董昭主宾二人。

  董昭不胖不瘦,眉清目秀,面皮白腴,精神充足,保养得很好。董昭很热情,一个劲地劝酒、布菜。贾诩觉得奇怪,董昭这人很会保养,一直吃素,与酒肉绝缘,怎么今个儿一反常态呢?

  董昭先向贾诩讲了一堂生动的养生课。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才把筷子一放,说,先生新来,我有一些话,想跟你说一说。

  贾诩说,请讲。

  董昭说,曹公帐下谋者很多,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秉性,比如,曹公特别喜欢郭嘉,郭嘉年轻,又会出点小主意,常常能应验,曹公最终会把后嗣的事托付给他。其实他并没多大的才能,但很新潮,又好酒,热衷于夜生活,不注意保养自己,凡事都由着性子来。喝酒前跟好人一样,酒后会乱说、胡说。这个人您要注意,凡事须避着些。

  贾诩说,领教。

  董昭又说,还有荀彧,曹公也很信任,每次出征,曹公必托之以朝中大事,他把后方搞得很稳固,这个人的性格跟郭嘉截然相反,太传统,是旧派文人,政治上保守,不知道改革创新,不能顺应潮流。你要注意,如果你有什么错抓到他手里,都会汇报到曹公那里。

  贾诩说,领教。

  再说杨修吧。这人读书多,跟孔融等人经常聚在一起,是个才子,也有一番势力。但这人狂妄,看不起人,会耍点小聪明,爱卖弄。卖弄的时候,就贬低别人,就他能,别人都不及他。这人你少惹,惹着会有祸。

  领教。

  董昭把曹操手下的谋臣都议论了一遍,最后不好意思地说,贾先生,这些话其实都不是我说的,这是我来曹营的时候,另一个朋友也是这样,请我喝酒时说的,这人是谁,我就不便透露了,以后我会告诉你的。我觉得这番话有必要跟你说说,因为你刚来,不了解。我可把你当好朋友了,以后多亲近。

  贾诩拱手,多谢。

  过了几天,杨修又请贾诩喝酒,有孔融作陪,席间又是一番议论。贾诩认真地听着,并不参与,只是点头,称谢。

  几场酒下来,贾诩忽然病了。慢性病,无关性命,但要保养。所以贾诩不再参加一些私人宴会。

  贾诩真生病了吗?哪呀,他这是在保护自己呀。

  多年后,董昭联合很多人要推曹操为魏王,他也找过贾诩,贾诩说我身体不好,你自己看着办吧。董昭的行为遭到荀氏叔侄的强烈反对。不久荀氏叔侄俱郁悒而死。

  又过了几年,魏王曹操想立嗣,在长子曹丕与三子曹植之间选。杨修来找贾诩,请他多帮忙,在魏王面前多举荐曹植。

  贾诩说,我身体一直不好,脑袋老疼,不能参与这些事了,你看着办吧。

  曹丕方面也请人来说话,贾诩也说,我身体不太好,但我很感谢大公子,其实也没什么特别要说的,只是大公子在魏王面前多尽儿子的职责就行了。

  曹操也三番五次地问贾诩立嗣之事,贾先生总是拿话搪塞。

  问得多了,贾先生说,我最近一直在琢磨两个人。

  谁呀?

  袁绍和刘表。

  哈哈哈,曹操大笑。

  袁绍和刘表皆废长立幼,致使兄弟相争,自取灭亡。于是曹操立曹丕为太子。

  曹丕即位,为报贾诩之恩,封贾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增食邑三百,前后共八百户。又分食邑二百,封幼子贾访为列侯,以长子贾穆为驸马都尉。

  无论是曹操还是曹丕在位,贾诩都为他们出了不少好主意。

  曹操和曹丕对他并不是言听计从,有时也把贾诩的主意放在一边,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事实证明,听贾诩的,肯定没错。不听贾诩的,都失败了。

  曹操在官渡战袁绍,潼关破西凉马超、韩遂,皆有贾诩之谋,所以他胜利了。曹操占荆州想乘机顺江东下,贾诩劝阻,说应该安抚百姓等待时机,曹操不从,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

  曹丕问应先灭蜀还是吴,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征吴无功而返。

  因为失败,他们对贾诩就更加敬重。

  公元224年,贾诩去世,终年77岁,谥肃侯,长子贾穆嗣。

  贾诩去世的时候,把两个儿子叫到跟前,说:

  “凡事要想得远些,为父并非曹公旧臣,归顺之前还老让曹公吃败仗,所以要格外注意,采取自保策略,这么多年,我假托生病,没有一个私交,从不参与同僚间的宴请,不结交高门。虽然每次为曹公谋划都能成功,平四州、征西凉、讨汉中,可谓算无遗策,却从不居功自傲,不以自夸。好处别人都记着呢,你一说反而变坏处。这些方面,你们要好好学。”

  那时候,魏室的许多老臣都故去了。睿智的郭嘉、聪明的杨修、正直的荀氏叔侄,等等。

  当时,那一代的老臣中,只有善保养的董昭还在,也已70岁了,他来看望贾诩说:

  “你一直是个病秧子,却能如此高寿,非常不错啊。”

  贾诩听了一笑:

  “你长寿靠的是养生,我靠的是养心啊!”

  贾诩史料二则建安三年(198年)三月,曹操南征张绣,包围张绣据守的穰城(今河南邓县)。此时,曹操闻悉谋士田丰劝冀州牧袁绍趁虚袭取许都(今河南许昌东),欲迎献帝号令天下,立即从穰城解围撤退。张绣率兵尾随追击。五月,刘表派荆州军占据安众(今河南邓县东北),切断曹军退路,企图与张绣夹击曹军,曹操出奇兵大败张、刘联军。曹军获胜后,速行北撤。张绣亲自率兵追击,贾诩劝阻说:“不可追也,追必败”(《三国志·魏书·贾诩传》),张绣不听,强行追击,被曹操亲自断后所击败。贾诩这时又对张绣说:“促更追之,更战必胜。”张绣说:“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贾诩说:“兵势有变,亟往必利。”(《三国志·魏书·贾诩传》)张绣遂听从贾诩意见,收集散兵,再行追击,竟将曹操后卫部队击溃。得胜后,张绣问贾诩:“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

  贾诩说:“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三国志·魏书·贾诩传》)张绣大为佩服。

  黄初四年(公元223年)三月,曹丕首征东吴,以失败而告终。当初,曹丕便问计于贾诩:“吾欲伐不从命以一天下,吴、蜀何先?”贾诩说:“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陛下应期受禅,抚临率土,若绥之以文德而俟其变,则平之不难矣。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逊见兵势,据险守要,泛舟江湖,皆难卒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备、权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后武。”(《三国志·魏书·贾诩传》)曹丕不纳,果然无功而返。

  第2章 许攸:我跟丞相是同学

  许攸,字子远,河南南阳人,跟袁绍、曹操是同学。

  起初,三个人玩得特别好,趴在一张课桌上念书。有什么好吃的分着吃,有什么好玩的一起玩。他们关系很铁,常常一起带剑在街上逛荡,年少气盛,酷酷的样儿。

  可是有一好,就会有一恼。后来,他们的关系出现裂痕了。

  倒不是许攸有什么鬼,主要是袁绍跟曹操起了矛盾。两人互相不服谁,都觉得自己有背景,有本事,都想做老大,以自己为中心。尤其是袁绍,认为自己是名门望族,出生在四世三公的家庭,身世显赫,你曹操不过是宦官收养的野小子。还有,袁绍看不起曹操的相貌,曹操长得丑,个头不高,皮肤黝黑,而袁绍是英姿伟岸,派头十足,是标准的美男子。

  曹操呢,也看不起袁绍,认为袁绍空长一副好皮囊,虽然外表长得好看一点,声音好听一点,排场拉得圆一点,其实内心空虚得很,花里胡哨的,没什么真正的学问,真遇到大事,就晕菜了,属于好谋无断的主儿。再说了,你袁绍出身也不怎样,不也是从小就过继给叔父的吗?母亲还不是正室,是小妾。

  两人还互相疑忌。袁绍总觉得曹操背着他干了什么,曹操也总觉得袁绍做了对不起他的事。所以他们明着很和睦,暗着相互掐。

  有一回,两人在一起玩,碰到村里人家举行婚礼。这两人看人家娶亲高高兴兴乐乐呵呵的,心里有些不平衡,不由得动了坏心思,趁着人家吃喝玩乐的时候,到庭院里大喊,抓小偷,抓小偷呀!院里的人听到喊声果然闹作一团,连新郎也跑出来找小偷。两人趁此机会,溜进洞房,把新娘给劫走了。

  大伙找了半天小偷,也没找着。新郎回到洞房一看,吓坏了:新娘没了。赶紧告诉家人,一起寻找,袁绍身材高些,力气大些,背着新娘子跑,曹操在后面护着。慌不择路,袁绍居然陷进灌木从里,怎么也挣扎不出来。曹操不仅不来相救,反而大喊了一声,小偷在这里!喊完了,自己先跑了。袁绍一急,也不知哪来的一股劲儿,“腾”地冲出荆棘,扔下新娘,飞似地跑了。

  事后,袁绍埋怨曹操见险不救,还出卖了他,只顾自己逃命。曹操狡辩说,本初兄,我哪里是出卖你,我是让你起急,激发你的潜能,让你跑出来,如果我不喊这一声,你早被人家抓住了。袁绍想想也觉得有道理,但心里还是不爽,觉得曹操是在耍坏。

  两人矛盾越深,争斗得越厉害,越是想把许攸拉到自己这边来,希望许攸帮自己说话,成为自己的人。许攸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很难受。

  曹操不在的时候,袁绍会对许攸说,曹操这人阴险狡诈,不地道,跟他相处,你要注意呀,将来你会吃他亏的。袁绍不在的时候,曹操会对许攸说,袁绍这人非常虚伪,外君子内小人,你要远离他,将来你跟他相处,会吃亏的。

  许攸这个人脾气好,无论谁说谁的坏话,他都认真地听,笑眯眯的,听完了,还会打圆场。其实在他心里,他是向着曹操的。因为他长得也很马虎,丑人总是愿意跟丑人在一块儿,不愿意跟美人在一块儿,作陪衬。再说,袁绍虽然对他很好,但举止投足间,有贵族气,不是太随和的。而曹操则随和多了,可以毫无顾忌地开玩笑。

  比如,许攸喜欢叫曹操“阿瞒”,“阿瞒”是曹操的小名。

  小名,一般是长辈才叫的,可是许攸是同学,平辈人,怎么能乱叫小名呢?可曹操一点都不生气,反而乐乐呵呵的。许攸很高兴,觉得曹操没把自己当外人。袁绍就不行,很讲规矩,很讲礼仪。不乱开玩笑,更不能叫小名了。

  所以,背地里,许攸跟曹操走得近些。两人经常在一起谈论志向。许攸的志向是什么呢?他说,我想做一名太守,治理好一个州郡。曹操说,不错,可我的志向比你要高,我想做丞相,治理一个国家。许攸说,只要努力,是可以达到的。曹操便戏称许攸为太守,曹操还让许攸叫他丞相。但许攸还是叫他阿瞒。曹操说,你怎么不叫我丞相呢?许攸很为难地说,我叫你阿瞒已经叫顺嘴了,一时改不了口。许攸还开玩笑说,你就是位列王侯,我还是叫你阿瞒。曹操笑笑说,行,没问题,你就永远叫我阿瞒吧。

  时间过得非常快,转眼之间,三个人都长大了,学业有成,在朝中谋得自己职位了。后来,许攸还做了一件大事,他和冀州王芬、沛国周旌等豪杰,密谋废掉灵帝,立合肥侯为君。许攸觉得这事没什么把握,想请曹操一起干,曹操觉得这事很悬乎,没有答应。果然许攸、王芬等人失败了。通过这件事,许攸对曹操有点看法,有点误解,认为这么大的事,好朋友都不帮一把,自己的失败就是曹操没参加的结果。

  就在许攸失意的时候,袁绍对他格外亲近,安慰他,鼓励他,保护他。许攸觉得,袁绍还是不错的,就对曹操疏远了。后来,董卓进京专权,袁绍跟董卓闹翻了,一气之下离开京城去了渤海。临走时征询许攸的意见,想让许攸跟着一起走。许攸没有思考的时间,答应了。他跟随袁绍一起去了渤海,挑起了反董卓的大旗。

  很快,袁绍的势力越来越大,拥有了冀、青、幽、并四州,成为当时实力最强大的诸侯。曹操也不断扩充实力,成功地把汉献帝迎到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占了天时。再后来,袁绍跟曹操打起来了。许攸想,既然自己跟定了袁绍,就应该为袁绍出力。他本来想一门心思地帮助袁绍打败曹操,就一连出了好几个主意,可袁绍都没采纳。

  那时的袁绍已不是跟董卓打架逃出京城的袁绍了,势力大,架子也大,自信心也大,疑心也重了,他不再相信许攸这些谋士,认为自己的领袖才能超出一切。甚至他还怀疑许攸是明着助自己,暗中在帮曹操的忙。

  这就太冤枉人了!许攸很失意。这时候,又传来了审配等人要加害他家人的消息。他一怒之下投了曹操,并且帮着曹操出了不少好主意,曹操言听计从,烧掉了袁绍在乌巢的粮草,几年中把袁绍打得节节败退,最终吐血而亡了。

  许攸就这样领着曹操进入了袁绍的都城冀州。跟小时候一样,许攸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