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平凡的清穿日子-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果然,张保和佟氏听到这话,都深思起来。张保放下手中的碗,道:“好女儿,你为阿玛着想,阿玛承你的情。这件事,阿玛知道该怎么办。”说罢就站起身来。

佟氏连忙把官帽拿给他戴上,又送他出了门。回来后见端宁歪着脑袋想事,叹了口气,催着他快吃完了,赶他回房去看书,这才坐下望着女儿道:“你是个聪明孩子,是怕名声太大,会抢了你大伯生的二姐姐的风头,你玛法和太太会生额娘的气吧?额娘真是没用,还要你一个孩子为我操心。”说完忍不住掉起眼泪来。

淑宁见她误会,忙劝道:“女儿哪里想到这些,只是觉得出了名会惹来麻烦罢了。比如那位肃大姐姐,不就是因为漂亮的名声太响亮,所以总有人缠着她么?”

肃大小姐被果亲王世子的小舅子缠上,已是人人皆知的笑话了。佟氏也忍不住笑了,她以为是女儿有意逗她开心,心里很安慰,便不再提起这件事。

接下来的日子,淑宁果然收敛了许多,也很少到朋友家串门了。她没有更正佟氏的误会,所以佟氏更添了对女儿的怜惜,也不再在外人面前夸奖女儿,只是一味谦逊,也不许家中下人对外乱嚼舌头,久而久之,再没人说治中张保大人家的小姐有多么聪明了,倒是夸奖她娴静的人多了不少。周茵兰倒是有叫人送信来,埋怨她不去找她玩,淑宁想想,也觉得不必做得太过,回了信,答应第二天就去看她。

秋意渐深,外面已刮起阵阵寒风。前一天晚上佟氏已经批准了她今日的行程,因此淑宁早早就起身梳洗,开心地准备要带的东西。上次借周家的书,今天要还了;还再带上些二嫫做的小点心,上次周茵兰来做客时说过喜欢吃的;前些日子打的几双袜子也带上吧(在这个时空中,袜子早已出现了近千年了),她在这些袜子上用彩色丝线勾了些淡雅的花纹,相信周茵兰会喜欢这份小礼物。

辰时三刻出了门,老伍头驾车,小桃跟班,淑宁一行就这样出发到周家去了。其实他们家就在两条街外,不到一柱香的功夫就到了。下了车,周茵兰已经迎了出来。进门后她先向周夫人问了好,两人才到房中说话。

周茵兰很喜欢淑宁带来的点心和礼物,她说:“正好,今早儿才喝了一碗汤,有些饿了,这些点心正好用上,你也尝尝我们家乡的小吃如何?”淑宁应了,她就吩咐下人把东西送上来,却是鸭血粉丝汤,淑宁有些奇怪:“咦?我记得你们是山东人,这鸭血粉丝汤不是南京的名产么?”周茵兰笑着答道:“原是他们那边的东西,但前明的时候就传到济南府来了,如今我们做得比他们还好呢,你快尝尝。”淑宁半信半疑地试了试,果然鸭血嫩滑,粉丝也爽口,汤不知是用什么做的,热热地喝下去,还有点辣味,几粒葱花,让汤头更惹味。淑宁说了句“好吃”,忙多喝了两口。周茵兰也笑着加入,两人喝一口汤就一口点心,很快就吃完了。

丫环把碗筷收了去,周茵兰起身拿来一只红木盒子。淑宁正奇怪里面装的是什么,她就把它打开了。一看,原来是各色绢纱做成的假花。

周茵兰道:“谢谢妹妹特地为我做的袜子,我没什么好东西还礼,这是我从济南老家带来的几枝相生花儿,妹妹挑几枝吧。”淑宁好奇地拿起一枝花细看,这是一枝紫红色的玫瑰,花朵、花萼、花托、绿叶,无不精致非常,栩栩如生,再看其他的花,也是如此。周茵兰道:“外面的绢花铺子可找不到这样好东西来,这是济南府的老字号严家铺子出的货,除了上贡到宫里的,只有济南府一带能买得到呢。我总共就带了这二十枝来,今儿是头一回送人。”淑宁听了忙推道:“我不知是这样难得的东西,姐姐还是自己留着吧,我还小呢,用不着这些。”周茵兰看了看她头上简简单单地两根大辫子,也笑了:“先拿去,过几年你还是用得上的,咱们姐妹是什么交情?我一番心意,难道你要辜负吗?”淑宁无法,只好挑了一枝海棠、一枝粉桃,郑重道了谢。

眼看着午时将至,早上答应母亲要回家吃饭的,淑宁就告辞了。周茵兰依依不舍地送她到大门口,再三叮嘱她要常来玩,才放她家去了。

淑宁回到家,刚进院子,却看见二嫫在抹走廊。她弯腰蹲下,用打湿的布使劲擦拭青砖地板,虽是在秋凉时节,额头上还是不停地冒着汗。

淑宁吃了一惊,忙问道:“二嫫,你这是在做什么?”

“姑娘回来了?也没什么,今儿风大,灰尘落得到处都是,我用布擦擦罢了。”二嫫最近几年已改了对淑宁的称呼,直叫“姑娘”了。

“可是以前向来都不用这样做的呀。”

“以前都是用扫帚打扫了,再用水冲干净,可如今已入了秋冬季节,水少了,何况只是些少灰尘,用水冲太过于浪费,只需要打湿了布条,擦擦就行。”

“你的腰不会辛苦吗?我记得你前几天腰还疼过呢。”

“哪里就折了腰去?这点轻活,姑娘不必放在心上。”

淑宁怎会不放在心上?只是屋里的佟氏听到她的声音,已经在唤她了,只好先放下二嫫进屋去。到了晚上,她左想右想,终于下定了决心,找出一张结实些的白纸来,用细细的毛病画了几幅图样。曾有穿越前辈用过的法子,她决定也拿来用用。这几幅图样,分别是一把拖把、一把带有翻盖的长柄垃圾铲、一只带有绞拖把套子的木桶,还有一把带着花洒头的水壶。最后这个,她是犹豫了好久才加上的,毕竟拿着桶和勺子浇花浇地,当然比不上用花洒来得便利。

这几样东西,都可能用木头做好,长柄用竹竿就行,那个绞拖把的套子,做成可拆卸的会比较方便,现在没有塑料,只好用木头做了,可能工夫要多花些,耐用度方面也会差些,但这些东西都是日用品,用不着要求那么高,日后如果有机会,找个铁匠打个铁做的也行啊。

第二天一早,她避了人找到二嫫,将图纸交给她,让她到城里木匠铺子去找人做,还补充道:“拖把上用的布,我们自家做就好,拿那些旧的不穿的衣裳,撕成布条扎起来就行。”她顿了顿,放低了声音说:“这件事你可别告诉人,叫木匠铺子的人也别传出去。别让人知道是我画的图纸。我不想二嫫做事太辛苦,才想出这些东西来帮忙,万一让额娘知道了,一定会骂我不务正业的。”二嫫心领神会,心里发酸:“姑娘放心,三奶奶问起,我绝不会让她知道是你做的。”

十六、大雪

二嫫顺顺利利地办好了这件事。她找的那个木匠手艺很好,而且聪明地马上发现了这套用具的价值,不但不收工钱,还问能不能把图纸卖给他,她只好回家问淑宁。不得不说,古人中还是有很多头脑机灵的人。不过这些东西技术含量不高,别人很容易就能仿制,淑宁也不黑心地要他钱了,说定了头三个月每卖出一套,就从中抽二成利,其余都归那个木匠,只是他不许将她是发明者的事传出去。过了三个月,赚的钱都归他所有。

那个木匠以为天上掉下了馅饼,哪有不答应的?二嫫也不能理解,觉得自家小姐把发财的机会白白让给外人。淑宁也不管,等过几个月盗版产品出现的时候,他们就知道了。现在她总算有了一点私房钱了,可千万要收好。

果然,木匠铺子把图纸上的四样东西再加上一把上好的扫帚,组成一套洒扫用具,在城中卖得极火。奉天多的是中小官员和小康之家,他们都愿意花点小钱买上一套这种东西,不但用起来方便,打扫地方也干净许多。即使是高官大户,也会看着新鲜地买上一两套。那名木匠很是发了点财,淑宁的荷包也鼓了许多。只是好景不长,在这个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的年代,很快就出现了仿造品。有些粗制滥造,卖得很便宜;有些做得十分精细,还雕了花在上头,走高价路线。木匠的生意冷落了下来,让他好生失望。不过淑宁早料到这种情形,她这三个月得了二十多两银子,分了八两给二嫫,其余都让她帮自己收起来。如果收在自己房里,免不了会被小桃发现,佟氏也会知道,要是问起来历,倒不好回答了。二嫫两夫妻都是老实人,又一向疼爱自己。在自己长到可以光明正大拥有私房钱以前,先放在她那里会比较安全。二嫫犹犹豫豫地接下了钱,心里感激她对自己的信任,赌咒说一定会好生保管,连长福都不让他知道。

洒扫用品的火爆让它迅速席卷了全城。很快,有过半数人家都有一套了。连淑宁自己家里,也由佟氏作主、长贵出面买了一套。一日晚饭前说起,佟氏埋怨道:“二嫫原来已买了一套在家,也不说一声,倒让我又花多一份钱。”二嫫忙道:“实是有一回帮过一个木匠些小忙,他免费替咱家做的,并没有花钱。是奴婢糊涂了,忘了跟奶奶提起。”佟氏摆摆手:“算了,只是小事。不过这套东西的确好用,也不知是谁想出来的,原来要两个人花一个时辰才能清扫洗净好整个前院,如今只用一个人就能做完,时间还少了许多,用湿拖把拖地,又不用费水冲洗,可省了好些事呢。”张保同意,还提到府衙也买了两套备用。

淑宁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低头吃饭,只偶尔抬眼与二嫫对上,偷偷相似而笑。

等吃过饭,全家坐在堂屋里说话,张保对佟氏说:“现在已经入冬了,不久就要下雪,你要准备送京里的年礼了吧?”佟氏点头称是,他又说道:“今年就别再送酒了。因奉天稻米今秋丰收,入关后连累江南米价大跌,朝廷担心米贱伤农,又要预备日后战事所用,下令不许奉天稻米入关,只在关外屯作军粮,同时只许三年以上的陈米才能拿来酿酒。如今各大酒坊都措手不及,只怕今年酿的酒光是供关外都不够呢,还是换别的东西吧。”

佟氏闻言犯了愁:“这可怎么办?以往几年这精酒都是年礼的大头,如今不送它,可就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了。”

张保也知道这个难处,想了想,道:“今年试种的玉米土豆花生等东西都收成不错,朝廷不许奉天稻米入关,可没说不许这些入关,送些过去好了。周府丞最爱土豆做的东西,这里方圆几百里种的土豆,都是他倡议要种的。他家有一大份土豆食谱,我问他讨来,你照着抄一份食谱,连新鲜土豆一起送去好了。”

佟氏一边听一边点头,但还是觉得不够:“这些毕竟都是不值什么钱的,你如今升了官,总不能太小气。”

张保叹了口气:“你再想想吧,如今我的俸禄也高了许多,下面的人也常有孝敬,境况比几年前好多了,你看着办吧,多花些钱就是,免得京里有人啰嗦。”

佟氏应了,又说起今年腌大白菜的事。端宁早已无聊得溜出去了,淑宁听到这里也坐不住了,向父母告了罪,也回了房。

今年入秋以来,就一直刮大风,冬夜里刮的尤其冷,吹得窗上糊的窗纸扑扑声地响,前两天还吹破了一角,不过马上就补上了。这种时候真是无比怀念玻璃窗。听说奉天的行宫里,大部分的殿阁都是玻璃窗的,连奉天府衙和府尹官邸,也有用玻璃镶的窗户。可惜自己家还没有钱到那个地步,所以只好继续用传统的白纸糊。虽然比不得玻璃窗结实透光,好处就是成本低廉,而且碎片很安全。

淑宁拿起一本唐诗,翻了几页,一更刚过,就掌不住了。叫小桃端水进来洗了脸,换了衣服睡下了。

一夜好眠。

迷迷糊糊中,她觉得有些冷,卷了卷身上的棉被,但那股冷意还是不能消除,张开眼,却看到帐外一片白亮。原来已经天大亮了!她心中一惊,正要起身,只是稍一离开被窝,就忍不住打了个冷战。

吱呀一声,门开了,小桃端着东西进来,看见淑宁起来了,忙放下东西,擦了手,到箱子里拿出一身厚衣裳来:“姑娘起来了?”

“怎的这般冷?”

“姑娘猜?”小桃挤挤眼睛,一边帮她换衣服,“有提示哦:现在还很早呢,可外面却亮堂得很。”

“下雪了?”淑宁一阵惊喜。忙急急地穿好了衣裳,顾不上小桃在身后叫喊,一股脑儿冲出了房门。

果然,外面白茫茫地一大片,天色明明还发暗,却被雪色衬得如白昼一般。雪已经停了,地上的积雪足有小半尺,都快漫上走廊里来了。院里的小树上堆满了雪,枝条都被压得低低的。

淑宁看了漂亮的雪景,还来不及感叹呢,就打了一个大喷嚏,忙又冲回房里去了。小桃絮絮叨叨地念着:“叫了姑娘别出去的,冷着了吧?今儿一早马三哥也冷得连打了六个喷嚏呢,我也打了两个,下雪了,就要小心着凉才是,横竖这雪一时半会儿也化不了,等穿厚实了烧好了手炉再出去看不迟嘛……”淑宁这才发现她之前端进来的是个炭盘,这时已经烧起来了:“怎么这会儿就烧,回来我还要到上房吃饭呢,回房再烧不迟。”小桃苦笑着道:“我的小姑奶奶,瞧瞧您自个儿,还没洗脸梳头呢,这可得小半时辰功夫,这会儿不烧,只怕回头就着凉了,二嫫定会煎了我的皮。”她放好炭盘,出去了,过一会儿拿了一铜壶水进来,放在炭盘上热了一会儿,才倒进脸盘里,拿来毛巾,侍候淑宁洗脸。

淑宁任着她摆弄,心里却在想别的事。这可是入冬以来头一场雪,下得这样大,看来明年收成会不错。只是这样大的雪,天也冷得多,这个冬天可得想些法子取暖才好,最好是又方便又不费事费钱的,前几年的冬天可难过死了。

梳洗完来到上房,早饭已经摆上了,因为天冷,全部食物都是热腾腾的。淑宁请过安,坐下来后,先喝了一碗热热的豆浆。这是最近才在城里出现的东西,是大豆丰收后才弄出来的,豆味很浓,还加了蜂蜜,喝起来比现代喝的掺水的稀豆浆强多了,这可是健康食品啊!

佟氏也喝了一碗,拿过窝窝头掰成几块,加到端宁碗里,扭头对张保说:“我方才叫人把你那双牛皮靴子拿出来了,还有那件羊皮大氅,又叫二嫫找结实的油纸伞去了,还交待老伍头在车里放了暖炉,回头你回衙门,可得小心别吹着了风。”张保点点头:“你们在家也要小心,屋里烧炉子取暖,要记得开窗户透风。”佟氏应了声。

端宁吃完窝窝头,插嘴道:“今日先生有事,不用上课,儿子回自个儿房里读书吧,方才在书房里练了会儿字,那两扇大窗开着,吹得满屋子书哗哗响,关了窗子,又气闷,又暗,还阴冷,不如在房里暖和。”张保同意了:“也好,书房是比别的屋子冷些,只怕那墨汁都不好使,难写字呢。”淑宁提议道:“不如让哥哥与我一同到上房里来,我们在右房里读书写字,不会打扰到额娘的,而且也可以省下一个暖炉,额娘不是说,现如今炭比去年贵么?”张保佟氏都称大善,端宁也高兴得眉开眼笑,有人陪着总比一个人热闹,何况上房是全家最暖和的地方。

十七、手套

张保“上班”后,兄妹两人就到右房去了。一个默默诵读着昨天学的新课文,一个照着字贴临着大楷。过了不到半个时辰,已经觉得手指都快僵了。端宁受不了:“在屋里烧着炉子还这样冷,外面就更不用说了,这样的天气,难道还要出去练骑马不成?明天上学时又怎么办啊?”淑宁笑他:“难不成这样的冷天就把哥哥难住了?这还是头一场雪,再冷些可怎么办呢?”端宁听了头疼不已:“我倒是想继续勤学苦练,可光是在屋里写字就连手都僵了,出了门不是会变成冰棍么?还能怎么办?”他跳着脚,挪到火盆旁边伸了手烤着。

这的确是个问题。淑宁看着凝结的墨汁,已经没法再写下去了。她放下笔,拿了两张脚踏到火盆边,给了哥哥一张,自己坐一张,想着怎么办。

端宁苦想半天,蹦出一句:“该死,脚也冰了。”

淑宁笑翻了,问道:“挨着火盆还会冰?难道哥哥没穿袜子?”

“穿是穿了,就是比没穿强那么一点,可还是会冷啊。”

“一双不够就穿两双好了,要不叫人打双厚点儿的?”

端宁一听,跳了起来:“这法子好,怎么不早说?能打吗?”

淑宁点头:“能,蒙古那边不是运了些毛毯来卖么?去找那些人,要些羊毛来,纺成线,织成袜子,比普通棉纱线织的袜子要暖和得多。羊毛线多的话,还可以织成衣服穿呢。”

端宁听得兴起,就冲到正房去喊二嫫,倒把正在算帐的佟氏吓了一跳,问清楚是怎么回事后,笑了:“用不着现找羊毛,前儿正好买了羊毛线,就是打算打袜子用的,只是想不到这么早天气这么快就冷成这样罢了。你去问小梅,只怕已经打好一只了。”

端宁去找小梅,回来时右脚已经换上了羊毛袜:“只有一只,另一只今晚就好了。真暖和呀。”

淑宁撇撇嘴:“才换上,就算它再暖和,也不可能让你的脚这么快就从冰块变成温汤水,少唬人了。”

端宁得意笑笑:“回头妹妹叫小桃也打一双,穿上去就知道了。”但他又叹了口气,“可惜,只有脚上的,如果手上也能穿袜子就好了。可惜骑马用的皮手套太过笨重,平日里没人戴它。”

佟氏在正房听见,笑着说:“手上不能穿袜子,不过我们女子倒是有毛皮做的护手,可惜你们爷们儿用了会被人笑话。”

端宁郁闷不已,但这话倒是给淑宁提了个醒,做双手套不就行了?虽然自己不懂织毛线手套,但可以用取巧的法子,按袜子的织法,做出手掌部份,然后另织好五个手指的部分,再用线缝上去不就行了吗?如果能做成功,再在外面套上皮做的大手套,那还怕什么冷来?

想到就做。淑宁忙去找二嫫要线,试做的时候用不着为数不多的羊毛线,先用普通的粗棉线试试。她马上动手做起来。

吃午饭的时候,她已经做好其中一只的手掌部份了,想了想,又特地去量了哥哥的毛指长短。手套可以撑大,手掌部分可以马虎些,但如果手指部分差太远,太长或太短都会很麻烦。饭后,她照着量回的尺寸做着比较精细的手指部分,连午觉也不去睡,终于赶在傍晚前把手指部分缝到手掌部分上去了,能做得这么快,大概是平时常做袜子的缘故。她自己把手伸进去试了试,还行,总的来说是个手套的样子。于是就拿去给哥哥试。

端宁早就在奇怪她在做什么了,看到手套的时候也很是欣喜,忙戴了上去,刚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