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本科生-第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侯方域最郁闷的就是这个,他以前自认为不必钱谦益这种老家伙们差,后来连陈子龙,方以智这样的,都得到了朱由检的重用。

    侯方域心里一百个不服啊!他甚至怀疑朱由检是不是有龙阳之好?如果真是那样,他侯方域不介意立刻进皇宫去宽衣解带的。

    人在失意的时候,唯一期望的,就是一场所谓的公平。侯方域更是如此,一个骄傲的人,心里呐喊着要公平。

    “这完全是有奸佞之臣,在祸乱朝纲!”

    在座的几位,还没有敢明着说朱由检的国器已经失去了,这个时候,最大的胆子也不过是说有奸臣误国。

    “可不是吗?完全不按照祖宗制度行事,这肯定是有奸臣误导皇上。我看,这奸臣就是马士英之流。”

    酒桌上,当场就有人开始胡乱扣帽子了。帽子首先不会扣在史可法这样有大背景的人身上,只能把苗头对准了马士英。

    “朝宗兄,你现在明白了?我们要为自己争取一下啊,再这样下去,你我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啊。”

    多么光面堂皇的大道理,动不动就以家国天下为说辞,实际的意思不过是说:再不折腾,我们就当不了官了。

    “嘭!”侯方域酒醒了一半,一拳砸在桌子上,恶狠狠的说:“我们要联络更多的士子,大家一起请命。务必要让皇上清楚奸佞,换大明一个公平。”

    “对!不能恣意妄为,我们要科举,我们要恢复祖制。”

    剩余的几个人,也都显得群情激奋,一个个的慷慨激昂。李香君躲在屏风后面,早就被这群年轻人鼓动的心潮澎湃。年轻的心,是最容易被热血的事情激发的。

    可怜的朱由检,他自认为已经很照顾东林以及江南的士子们了,可惜,人心是永远也满足不了的。

    欲壑难平啊!

    “朝宗兄,我看光我们士子闹还不行,还得需要外援。”贾开宗的狐狸心思越来越暴露了。

    “你别提钱谦益他们了,我看是指望不上。”侯方域现在提到钱谦益就来气,虽然对方足够当自己的长辈了。

    “不,我说的不是他们。我说的是武昌左大帅。朝宗你想想,马士英当初是依靠什么上的位?不就是江北那几个粗鄙的武夫嘛!如果咱们能请动左大帅,这件事岂能不成?”

    所有人都知道,侯方域的老爹是左良玉的提携人,候家对左良玉的影响是很大的。而且,左良玉手上号称有三十万大军,就连整个江北加起来,也不一定能抗衡左良玉。

    “是不是动静太大了点?”侯方域有点犹豫,这等于是在兵谏。这种事,做成了,就是权臣;失败了,就是谋反。

    “好我的朝宗兄,国器在我不在他啊。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贾开宗现在的心已经提到嗓子眼了,这件事的关键就看侯方域的胆量了,如果这个时候侯方域退缩了,那自己的下场可能不妙。

    “干了。”索性侯方域也是一个有心思的,官二代的胆量,也不是一般的大。

    “我立即动身去武昌,诸位就留在南京,联络其他人。咱们要干就干一票大的!”

第113章 亲疏远近一念间() 
整个正月五天假,朱由检除了初一朝议完,陪了一下太子和陈圆圆,其他时间全都在将军山,和方以智,宋应星商讨事情。

    技术进步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非,穿越者像《临高启明》那样,是带着技术员,图纸以及材料进场。

    只负责建设,那当然会很快,否则,任何一门技术的发展,都会是一场艰难的旅程。

    在大明的时代,方以智掌控下的理工学院,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做出了唯一的一个科技成果,那就是:水泥!而且还是土法水泥。

    这是大明现有的技术手段中,最容易突破的一个材料。因为,大明是瓷器大国,对烧窑有充分的了解。

    景德镇的窑工,加上朱由检给的配方,土水泥很快就生产出来。而且,大明也不缺烧石灰的技术。

    别小看了这一点点技术的进步,它让理工学院的很多项目的基建速度提高了几倍。

    建炼铁厂的一个大台面,原本是需要两百个人半个月的活,用上水泥之后,只需要一百个工匠,七天完成。

    “淮南的煤,挖出来了没?”

    朱由检很着急,时间不等人了。南京周边都是不缺铁矿,可唯一缺的是优质的煤。炼铁用的是焦炭,但是高品质的煤对炼铁的影响却是很大的。

    “煤是挖出来了,可是运不过来。路太远了!”宋应星主要负责大项目的跟进,朱由检指出的几处大矿,倒是很容易找。可惜,煤和铁相距的距离让人可惜。

    “等不了了,铁矿还是先集中到六合开挖吧。炼铁只能用最好的木炭了。”

    朱由检记得在资料上看过,南美洲也缺煤,巴西一直是用木炭炼铁的。焦炭的好处就是良好的骨架支撑,如果用硬质木炭,可能也能凑合。

    大明最好的铁料不是产自北方,而是两广。其中的原因就是北方炼铁用的是煤,煤没有焦化,含硫量高。而两广用的是木炭,出精铁的品质要好的多。

    “可是,木炭的用量太大了,也难以购买。”按照朱由检对精铁的需要量,用木炭恐怕是一个海量数字。

    “把对面那座山给我砍光了。”朱由检是真急了,别看已经整合了江北的三个军阀,可是军队装备已经严重老化。

    马上就要打打仗了,整个南京兵部的库房里,找出来的全都是锈迹斑斑的装备,甚至连永乐年的武器都有。

    与其修理这些破烂,还不如直接回炉造新的。

    就在朱由检焦头烂额的时候,王承恩悄悄的来到门外,朝屋里望了一眼,见朱由检正在忙,他也没有打扰,安静的退了一旁。

    朱由检余光里已经看到了王承恩,知道有要事。

    “就这样吧,今天就到这,告诉猴崽子们,还是那句话,不要心疼钱。”

    方以智,宋应星走后,王承恩像影子一样溜了进来。

    “老家伙,你咋走路不带声音啊?”朱由检发现王承恩越来越像个间谍头子了,走路不出声不说,还喜欢站在光线最暗的地方。

    “老奴老了,身上没几两肉了,自然走路响声小。”王承恩这几个月累坏了,组建一个新的特务机构,不容易。

    “身体要紧不?要不要我赏你几个宫女?你不会在宫里没有对食吧?”

    这句话,如果是一般人说,王承恩估计会记恨一辈子。可是,朱由检的痞子样他早就见识过了,也知道朱由检是在跟他开玩笑。

    “南京城里又有士子聚集,有人在集中搅局。传言要逼迫万岁爷开科。”

    “嗯,比上次有进步。能提早发现,你的手下办事越来越靠谱了。”

    对于上次攻击理工学院的事,王承恩还是显得自责的,当时那么多人闹事,厂卫居然不知道,可以算是严重失职。

    “太难了,你说的那些故事,我琢磨了很久。这把老骨头,可能完不成任务。”

    王承恩有些黯然,朱由检给他灌输了几百年后的一些谍报手法,虽然听起来有些神乎其技,可是仔细一想,里面的学问太深了。

    显然,这要紧超出了王承恩这个传统厂卫头子对谍战的认知。

    “老家伙,这事还非得靠你了,其他人我信不过。”

    “高起潜在江北,要不先把他找来,帮老奴一下?”

    高起潜这个人,在京城的时候深受崇祯重用,一直以知兵著称,崇祯的很多监军任务,都交给他完成。

    虽然现在这个皇上不一样了,可是王承恩凭借对朱由检的了解,应该会记得这个人的。

    “谁?你刚刚说谁?”

    “高起潜啊。”王承恩纳闷了,朱由检反应有点过,几乎是跳着脚问的。

    “我靠,你是不是拿那小子钱了?”作为一个明粉,就没有不知道高起潜这个人的,因为跟他牵扯上的,是大明鼎鼎的卢象升。

    在明粉里,卢象升几乎是最没有争议的一个人。可惜,最后被高起潜坑死了。很多人都觉得高起潜该死,其实,当时高起潜当初是猜到了崇祯的心思。

    后金大军就在京师城外,卢象升一力主战,可是崇祯自己却有点想议和。议和派和主战派产生了矛盾,高起潜其实是崇祯的替罪羊。

    不过,高起潜这个所谓的知兵,却也是胡扯,他知皇帝的心思才是真的。

    朱由检不想要这个人,这样毫无忠心的佞臣,又贼有钱,活像一头养肥的猪,就等着杀了好过年。

    “我的钱都被你搜刮了,我现在都住进皇宫里了。南京城,我连一处柴房都没置办。”王承恩瞪了朱由检一眼,自从京城之后,他也彻底光棍了。

    “知道,知道。等你退休了,我给你养老,保证天天找一堆老太婆伺候着。哈哈。”

    王承恩见朱由检对高起潜完全没兴趣的意思,就打算离开。按照朱由检的习惯,如果他对一个人有兴趣,必定一直追着问。

    “高起潜那小子,先盯死了。那小子是个内奸!”朱由检淡淡的说了一句。

    “啊!”王承恩彻底意外了,他怎么都没想到朱由检会这样说。当初在京城,高起潜和他可都是朱由检身边的红人。

    “啊什么,摸他的根儿,一起端了。抄出来的银子,都给你。估计会有不少吧?嘿嘿。”

    监军这个差事,本身就是一个肥差。高起潜当了多年,积累颇多。又加上他并没有一路难逃,还继续混迹军中,王承恩当然知道高起潜有钱。

    当初一起在皇帝身边的红人,现在却明显成了皇帝最恨的人。亲疏远近,也变得这么快。

    “老家伙,库里的银子不够啊。你的经费就指望这些吃里扒外的东西了,你能挖出多少,就给你多少。多的,你自己留着,不够的你自己想办法。”

    “变大方了啊。回头又有人说你宠信宦官了,老奴担不起这个罪名。”

    “嘁!都是一家人,非要在这装。”朱由检的这句话让王承恩踏实,安逸。他早就把朱由检当家人一样。

    “父皇,午饭时间到了,你要不要跟我们一起去食堂?”

    门外,九儿带着朱慈炯有些疲惫的站在门口,探着脑袋朝里看。

    “王公公,你上次说给我带好吃的,带来了吗?”朱慈炯见屋里就只有朱由检和王承恩,变胆子大了起来。在王承恩的面前,作为皇子,天生就有些盛气凌人。

    “怎么说话的?从今儿起,你们都要喊王伯伯。”朱由检忽然觉得,王承恩才是他最亲的人,比这个便宜儿子都亲。

    “使不得,老奴受不起啊!”王承恩赶紧一跪,他可没有那么大的心思,皇子,那到底是自己的主人。

    “起来,一把年纪了,动不动就跪。小心你的老骨头。”朱由检一把搀扶起王承恩,瞪着眼睛看朱慈炯。

    九儿到底年长,赶紧甜甜的叫了一声:“王伯伯!”

    王承恩一阵眼热,任然不敢答应。

第114章 挖科举的墙角() 
王承恩看出来了,朱由检在政治手段上正在成熟。

    之前,朱由检所表现出来的,略显幼稚,对于一路上的成功,王承恩归结为朱由检的运气好。

    但是,他对朱由检所表现出来识人善任的本事,还是很佩服的。

    正月初六,大明的官员正式上班,这一天的朝议,朱由检如期上朝。

    还没等朱由检的屁股坐稳,一堆的官员就站了出来。

    “启禀皇上,今日有众多士子有意报国,盼望朝廷及早开科。臣以为众多读书人都有一颗拳拳报国之心,希望朝廷能从大局着眼,早日开科取士。”

    朱由检看到钱谦益完全是躲避的态度,他没想到第一个站出来讲这个事情的是吕大器。

    “爱卿,此事朕早已有言在先,等到开春,必定开科。既然学子们热情这么高,那么开科之事可以提前。朕决定:鉴于北方局势不稳,朝廷当先照顾江北的学子。顾,朕以为,可以现在江北的学子中优先开一科,只取吏员。众卿以为如何?”

    “启禀皇上,开科取士,当是为国选才。为何要录取吏员呢?”

    朱由检从一开始,对于科举的态度就是在拖延。他根本不想在这个时候搞什么科举,与其搞什么科举,不如直接招大量的普通办事人员。

    “开科是大事,江南多山,学子来南京不易,总得给足他们时间。江北局势混乱,朕不忍看到士子们流离失所。当然,如果在江南的士子也有意早日报国,也可以参加吏员考试,朕亦是欢迎的。”

    这个理由就明显是睁眼说瞎话了,谁不知道江南的读书人都集中在江浙一带。而这些读书人眼睛里根本就瞧不上什么吏员,他们的目的就是正规的科举。

    皇帝的话刚落,台下一片嗡嗡的议论声。

    “敢问皇上,吏员选拔考试,是否和科考相同?”吕大器继续追问。

    “自然是不同,恩科乃是正科,自然要选拔最好的栋梁之才。”朱由检微微一笑,继续说:“吏员当选经世致用之才,如此才能辅助好我大明未来的栋梁嘛。”

    “臣以为,吏员选拔没有先例,那么,吏员选拔的题目,有谁出呢?”

    “爱卿无用多虑。朕的秘书处早在淮安的时候就已经成功选拔过了,他们会协办此事。”

    台下又是一阵喧闹,谁也没有想到朱由检会提早留有后手。

    “朕知道,小小的吏员选拔,自然用不着当世大儒出题。所以呢,朕的秘书处里面有几个江南才子,足可担任。比如:陈子龙。”

    朱由检得意的一笑,考试我照样用复社的人出题,看你们还有什么话讲。

    陈子龙和黄道周就站在后面,一肚子的苦水。朱由检的心思岂能不知?明显是借用他们东林的身份,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可恨的是他们还不能违背。

    黄道周真相撕碎了那张卖身契,以为一群官员的目光都怪异的盯着他在看。

    朝议的结果,让东林党们一拳打在了棉花上,很多人对朱由检产生了失望,同时,也有很多人兴奋的睡不着觉。

    因为,朱由检规定,只要具备童生资格的读书人,即可参加此次的吏员试。

    童生,连秀才都不是,大约只相当于掌握基础文化的人而已。

    整个东林是真的对朱由检很不满,可是没有办法。按照制度,吏员的确不是官员,无需科举录取。

    这是科举制度的漏洞,相对于朱由检来讲,也是他唯一能从制度上挖科举墙角的一条裂缝。

    朱由检,是在用一己之力,和整个时代在抗衡。

    南京城内,一处幽闭的宅院。两个半百的老先生正在屋内对弈,古香古色的棋盘上,双方正杀得难解难分。

    一位中年人缓步走人房间,抱拳一恭,态度很是谦卑。

    “朝议结束了。”

    “哦?他同意开科了?”其中一位老先生随口一问,眼睛依旧没离开棋盘。

    “没有。只是同意录取吏员,而且……”

    中年男子有些犹豫,不知道该如何说。

    “有什么就说嘛!”

    “那人说,此次吏员考募,童生亦可参加。”

    刚刚接话的老先生手使劲捏了一下手指的棋子,重重的按在棋盘上。

    另一位老者端起茶碗,喝了一口说:“且由着侯家小子去闹吧,他想一个人占尽天下,就让他尝尝逼宫的滋味。”

    “两位恩师,咱们要不要也派人去武昌加把火?”

    “不用,侯家的话,分量足够。给曲埠去封信,就说最好拜会拜会侯询。”

    “学生知道了。”

    中年人离开之后,两位老先生又聊了起来。

    “你说,他这样做,到底是为了什么?不管东林党还是阉党,不都得依靠我们儒家。此举不像帝王平衡之术。”

    “我也观察很久了。那个人自南渡之后,行事做派越发琢磨不透。会不会有异域高人在背后操控?不像是我中原做派啊!”

    “绝对不可以让异教邪说传入,当初徐光启老儿差点就引入西洋外教,要不是我们极力阻拦,恐怕已成祸事。”

    “观他所行之事,颇有西洋之风,重格物而轻经学,恐非我儒家之福。”

    “北面洪先生来信,邀我等北上,你意如何?”

    “行儒家之道,则夷华夏;华夏行夷之道,则为夷。这一点,你我一定要分清楚。”

    “你的意思是,只要他们答应接受我儒家,其他亦可?”

    “那当然,我最习惯这南方的天气,老寒腿常犯。”

    “哈哈哈……”

    假如朱由检在这,听到这段对话一定会气疯。

    却不知,这正是大明和后金政权交替之时,很多人内心的心声,这部分人还是站在大明最顶端的大知识份子。

    利益相同凑在一起,几成势力,而后成朋党。

    就算东林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

    如钱谦益并不是一个好的领袖,他在取得自己想要的地位之后,就忘记了他人。

    又如陈子龙,则在朱由检新学的影响下,慢慢有了变化。因为他之前就修订过徐光启的书,同时也就涉猎过徐光启的学术思想。

    再如方以智,更是倾心于新学中不能自拔,因为他本身就有一个叫汤若望的同窗好友。

    顾炎武的性格里天生带着叛逆,加上对朱由检的崇拜,他接受新学最直接。

    加上整个工作组目前都在江北,这次吏员考试的大幕,就有钱谦益出文科题,方以智出理科题,陈子龙居中督办,顾炎武负责具体事宜,一场人数空前规模的大考,就正式上演了。

    “给每一位报名的学子发放理科提纲,减轻他们的难度。”朱由检重点做了指示,对于大明读书人对格物之学的认知,他不抱太大希望。

    “本身考题就不难,再给提纲,岂不是更容易了?”方以智觉得朱由检让自己出的考题简直是小儿科。

    “就把初级物理当做提纲发下去,另外,此次考试不必使用八股撰文,要让考试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出来。

    工作组作为审卷方,一切以这几个月的工作经历为参照。让黄道周做好工作总结整理,作为依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