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帝的舰队由九艘战舰组成,并且在旗舰上高挂龙旗。每一艘军舰路过的时候都需要降帆,所有船员列队行礼,吹响军号。
一阵北方骤起,主帆被吹成了一大串巨大的球面,甲板上的水手不停地忙碌着。
朱由检站在船首,身披明黄色披风,头戴金丝皇冠。此时的他已经彻底有了明君的气质,一派罕见的帝王之态。
“郑爱卿,咱们饶着海岸去看一眼山海关如何?”朱由检突然心血来潮。
“皇上是想去看澄海楼?”郑成功看了看天,今天的天有些阴沉,他害怕下雨。
“朕想念孙师傅了。”朱由检说。身在辽东几个月,朱由检不可能不回忆起几十年来在辽东这片土地上留下名字的一个个人物。
纵观整个明末历史,有一半都在叙述辽东。提及辽东不得不说李成梁,李成梁凭借大明的军威扶持一派打一派的做法是有效的,但是这并不能从根子上彻底稳固大明对东北的统治。说到底,这种做法只适合领导能力强的时候,一旦在位的领导能力不强,那么游牧敌人又不是傻子,他们必然会起来。
李成梁一手稳定了辽东,又一手培养了野猪皮。李死后,野猪皮就直接撕破脸皮,连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柏完全就不看在眼里了。紧接着杨稿败于萨尔浒之战,这个时候野猪皮还只是小露一手,或者说他离成气候还差一口气。
熊廷弼的出世是拯救大明的第一次机会,熊廷弼首先看到辽东的土地很多,每年在八万兵额中用三分人力来屯田、耕种,就可以收获粟米一百三十万石,这本身就是一个用农耕开发辽东的好办法。
熊廷弼认为,防护边疆以自守为上策,他督促士兵打造战车,置办火器,开挖战濠,修筑城墙,做御敌守城的准备。另外再挑选精兵悍将组织游击,乘机出动,攻掠敌人的零散兵马,扰乱他们的耕种和放牧,轮番出击,使敌人疲于奔命,然后瞅准机会进兵剿敌。
可惜,因为大明内部的问题连连,熊廷弼的这一策略最终算是胎死腹中,大明也就失去了最有效控制东北的大好机会。
随后,在明军一泻千里,难民百万的情况下,孙承宗力挽狂澜,修筑关宁锦防线,统领军队十一万,收复失地四百余里,选拔培养了如马世龙、袁崇焕等一批文武将领,修筑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余座,屯田五千多顷,安置战争难民近百万,逼迫努尔哈赤后退七百里功勋卓著。
可惜的是,孙承宗的战略虽然很热血,不过却有着致命的隐患,那就是后金已经成势,有了和大明对抗的资本了。这个时候再想徐徐图之机会是困难重重,孙承宗的战绩也可以说是昙花一现。袁崇焕应该算是秉承孙承宗这一战略的执行者,但是袁崇焕吹上天的五年平辽计划,被皇太极绕过关宁锦防线,进入长城以内劫夺京师的战术打得一败涂地。
袁崇焕最大的战功就是据说轰死了野猪皮,但是从野猪皮死亡的时间上,却不是死在战场上的。倒是毛文龙的确是被袁崇焕杀的。
朱由检一一想来,真正有本事经略辽东,对大明长久统治辽东的只有两个人:熊廷弼和孙承宗。
“皇上,老龙头到了。”随着郑成功轻轻的唤醒,朱由检的思绪从回忆中醒来。
望远镜里是一片白色的浪花和黄色沙滩相接的海岸,一段青砖砌成的形似龙头的城墙伸入海中,像是正在喝水的巨兽。巨兽吞吐海浪,激起飞涛如雪;极目远眺,海天一色,巨浪奔涌,气吞海岳。
“靠近点。”朱由检感觉看得不过瘾,遂命令道。
“皇上,不能在靠近了,再靠近就到金兵的大炮射程了。”郑成功连忙阻拦。
“那就给我轰,朝金兵的防御工事上开炮。”朱由检也是已经远远地看到城墙上金兵的守军,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憋屈。
“这。。。。。。”郑成功有些迟疑,要知道这地方叫老龙头,而皇帝就是龙的化身。这要是一炮打过去,岂不是龙打龙了?
“怕什么?如今占据那龙身上的是敌人,朕还不至于为了面子而不杀敌的。”朱由检看出了郑成功的心思。
“轰!”明军的战舰开炮了,第一炮就砸在了城墙上面。远处腾起了一片烟雾,两杆金兵的旗子被打掉城下。紧接着,金兵的守军也开始还击了,但是因为大炮射程的问题,几注水柱在明军战舰前面升起。
双方战了约一炷香时间,天空下起了大雨,一时间金兵的大炮因为火药的问题而哑火了。朱由检就站在雨中眺望着澄海楼,“海岳朝宗”四个大字模模糊糊的根本看不清。
“再靠近点。”朱由检摸了一把雨水,然后亲自走到炮舱。装药,标准,点火,全套动作一气合成。
“轰!”
随着大炮响过,大明皇上像一个小孩子一样赶紧跑到窗口用望远镜观看战果。
“皇上,打中了。”纪彪手舞足蹈地用手指指着老龙头的城墙上,那最近的一门大炮已经被掀翻到了城墙的墙根下。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老龙头外打汉奸。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朱由检念完这首词指着老龙头的方向说:”纪彪,朕给你个任务,今天不管你用什么办法也要把大明的旗子插到老龙头的龙头上去。能做到吗?“
纪彪心里一怔,他跟随皇帝好几年了,却从没见过皇上有这等诗兴大发的时候。不说别的,就为了这首好词,豁出命都是值得。
“保证完成任务。”
第487章 超越时代的钢产量()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致是蒸汽机的发明,但是工业化的前提是装备制造业的大发展,是国家工业化的根本所在,没有装备制造,仅仅只有蒸汽机这个动力源,是形成不了大规模工业生产的。而工业的装备制造,是以钢产量和煤炭产量的数据为支撑的。
后世的建国初期,我们经常拿一些通用指标跟西方发达国家作对比,比如年钢产量,煤炭产量,发电量等。
工业化的一个个的机械,不管是轻工业还是重工业机械,全都是依靠大量的钢铁来堆积出来的。中国的钢铁产量一直处于世界前列,到大明巅峰时期,年钢铁产量约为十五万吨,这个数据比工业革命时期的大英帝国还高。但是到了清朝,钢铁产量反而严重下降,一直到19世纪后半叶,挨了揍之后才又重视起来。
大明莱芜钢铁公司的二期扩建工程是大明今年在北方的重点项目,第一期工程就是对原来传统冶炼工坊的新技术改造,所谓的二期工程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扩建,达到年产五十万吨钢铁的设计要求。
年产五十万吨钢铁,这如果放在后世也就是一个小厂的水平,后世的莱芜钢铁年产两三千万吨,比都不能比。不过,在原矿开采没使用机械化之前,这五十万吨已经算是这个时代莱芜钢铁生产的极限了。
朱由检的打算就是让每一个钢铁基地先达到这个生产极限再说,不管是马钢还是莱芜钢铁,从劳动力的使用率上,最多也就是这个规模了。秦始皇修陵墓动用了七十万人,折腾那么多年也就是一个封土堆而已,如果是后世,恐怕两千人修一年都能搞定。
莱芜钢铁二期,已经完全摒弃了土高炉的技术进入到小高炉时代。因为条件所限,这儿的炉体只有区区可怜的十立方米。而且因为没有选矿设备,入炉矿石品位也不高,暂时的生产水平也就比这个时代的最高水平要高一点,但是因为可以大量生产,所有已经很难能可贵了。
朱由检这是第三次来莱芜,这里已经大变样了,巨大的厂房已经显现出了工业化的迹象,生产区和生活区的有序排列显示这里已经是一座像模像样的企业。
生产车间的温度很高,虽然朱由检离得还很远,但是热浪依旧扑面而来。宋应星站在车间内,睁开这干涩的眼睛瞅着铁水的颜色。他的眼睛已经变的很小了,眼睛泛着淡淡的血丝红色,除了眼珠里面能看到有些湿润,眼睛周围都快干得裂缝了。
“老宋,你能不能把工作交给学生自己出休息一个月?”朱由检担心地看着宋应星,他很害怕这个老头一下子离开大明,虽然历史上宋应星能活到1666年,可朱由检觉得自己用他用的有点狠。
“皇上,这炼钢之法是大明最需要的技法,臣一刻都松懈不得。等我老得干不动了,臣就求皇上赏一座小院,回江西养老去可好?”宋应星咧嘴笑了小。
“钢的技术发展是需要长期投入的,朕可拿不出那么多钱来持续研究了。以后对炼钢技术的研发,需要钢铁公司自己投入资金。
倒是配套的大型制造设备需要纳入研究项目了,比如说扎钢设备,拉丝设备,运送矿石原料的轨道交通等等……”
朱由检一口气列举了十几个大型装备的名称,把宋应星听得一愣愣的。《天工开物》本身就是一本带有营造方法的书,宋应星实际上对机械制造也不陌生。
如果不是手上没有合适的人,不是为了培养年轻人,朱由检也不会把蒸汽机和一些基础机械设计项目交给年轻的搞。
说真的,蒸汽机在有原理图纸的指导下真的算不上什么高难度的东西,倒是炼钢是实打实需要一步步研究的。现在基本的钢材出来了,当然要对重工业立项了。
重工业的发展是团队合作的产物,某一个人或者几个人是干不了这事的,朱由检有意想把宋应星调离炼钢的危险岗位,让其步入管理研发团队的高级别层次中。
“皇上,您需要什么样的机器?”宋应星因为年龄的原因,对朱由检新文化的接受其实是最慢的,他对一些新词汇适应不够,在他看来,皇帝无非就是要他制造一些新机器而已。
“南京到松江的官道上需要架设三座大型桥梁,可是工程队一直没有办法解决桥梁的设计工作。朕打算营造三座铁桥来解决这个问题。”朱由检说。
“什么?铁桥,那得多少铁啊。”宋应星一惊,古人可想象不出来一座完全有铁做的桥是个什么概念。
朱由检拿出纸笔,然后画了一座铁桥的大概样子。
“就是这样的。这样的桥肯定不是铁条一大块,它是有许多规制的部件组合完成。朕需要的就是有一种机械能营造这种标准的部件。比如:三角形的角钢、工字型的工字钢、槽钢、槽钢、C型钢、方钢、鱼尾板。。。。。。”
朱由检说的吐沫横飞、滔滔不绝,一直到把整个型材的作用都解释了一遍。宋应星是何须人也,他听懂了皇帝的意思之后立刻就明白这东西跟螺母、螺帽一样,是属于可以大量标配的物件。只要形成一定的标准,以后许多机械的制造都可以通用。大明在这种事物上几乎是完全没有统一标准的,这个时代又没有国标等等,所有的一切都处于一个慢慢摸索的状态。
“这件事臣的几个学生可做不了,那得需要很多人。”宋应星完全想得到这是一项多么大的工程,哪怕不暂时不制定对应的标准,光是研究制造这些型材的机械都需要大量的人手。
“没关系。第一届优秀专科生任由宋卿挑选,朕给你五百个人的名额,如何?”一下子给五百名南京那边毕业的专科生,朱由检可算是大手笔了。要知道这批学生可是学足了两年的,说是专科生也不为过,一大明的生源素质来定,绝对比后世某些三流专科学校毕业的技校生要牛多了。
“请问皇上,这个部门叫什么名字?”宋应星问。
“第一设计研究院,驻地中都凤阳西郊。”朱由检脱口而出,大明要发展工业,以后自然要成立工业部,那么律属工业部下的设计研究院肯定不止一个,而且宋应星这样的人其实不适合去教育岗位,他这一类最适合的就是划一个独立的研究院出来,让他轻松点地去折腾他自己的学术研究最好。
(蚌埠,正是机械工业第一设计研究院的驻地。)
材料的研制成功并不等于立刻就能大规模的投入使用,它必须要能适应大规模的生产,然后再经过二次加工变成一件真正的商品,才能达到工业化的要求。同理,当各种材料完成二次加工之后,再配合动力组合成新的机械,为更多的商品生产服务。鸡才最终能够下蛋,蛋又孵化更多的小鸡。
第488章 太子爷困留信阳州()
中原腹地,秋日里的信阳州一片黄色的景象。东北部的田地里,冬小麦已经冒出了小芽,大地还是以土黄色为主的颜色。十月初的天还不算冷,但是每天清晨的空气里总有一丝寒意让人想要留在被窝里不起来。
这个时候,绝大多数人家的年轻人都会和找理由和自己的新媳妇温存一会的,但是在这个不大的小平房里,年轻的小伙子还是在天刚刚亮的时候就习惯性坐起来摸索着穿衣起床。
“爷,再睡会吧?”一个非常温柔又好听的女子声音从另一头的被窝里传过来。
“今日要去确山马场里检查过冬草料仓库,路途遥远,要去点动身。”年轻人说话间就已经穿戴好了,但是他的动作和话语都很轻,生怕吵着屋里的人。
“那我也起来给你做点吃食,你好呆着路上吃。”女子一边说一边也离开了被窝,在她的身旁躺着一个两岁的孩子,孩子睡得特别香甜。
这是一对儿二十出头的年轻夫妻,都长的很美,只是这家境在这信阳州里只能算是中等。三间平房带一个前院,一间是堂屋,一间住着丫鬟和奶妈,一间住着主人两口子;另外还有两间小厢房,一个是厨房,另一个住着一个男仆。
在小院最外面的角落里有一个马棚,里面停着两匹有点瘸腿的老马。从马的形制上看,这两匹马都像是上过战场的战马,但是因为这两匹马都受过伤,只能沦为普通畜力供人驱使了。
男主人的动作显然是惊动了外面的仆人,还没等他出门走到院子里,一个老仆已经在忙碌着挑水,扫地以及干些杂活了。
“爷,您什么时候动身,我好给您套车。”老仆其实年龄不大,只是可以留着胡子把自己显得很老,但是他的眼睛却很凌厉,一看就不是好惹的角色。
“今儿就在家吃了饭再动身吧,早上有霜,给马背上盖一床棉被。”年轻男子吩咐。
“哎。”老仆回答。
屋檐下挂满了黄橙橙的玉米棒子,小院的中间,一台衙门里最新推广的玉米手动脱粒机摆放着,像是一个专门给客人掩饰用的小场景。在机器的旁边,还有一大堆散放的零件码成一排,年轻男子趁着还有点时间,就走到零件旁边开始拼装一台还没完成的机器。
还没一炷香的时间,小院的门就被人敲响,门外有一些闹哄哄的声音。
“张丛,去开门。”年轻人继续手中的活计,顺便吩咐着。
吱呀一声,小院的门被打开了,一大群衣着寒酸的汉子怯生生地站在门口朝小院子里张望,他们似乎有些紧张的不敢进门。
“刘五哥,快些进来。你们怎么来的这么早?是不是赶了半夜的路啊。”年轻人转头朝门口一看立刻热情地打招呼。
“张丛,快给他们拿凳子,娘子给客人们上热茶。”年轻人很随和,热情的态度非常自然,一点也不生分。
“朱相公,我们赶了一个时辰的路就是来看您说的脱粒机的。上前天你派人传话说有这个东西,大伙都想要长长见识。这不,我们临近的几个村子都约好一起来。”唤作刘五哥的领着大家伙走进了院子东瞅瞅西看看,很好好奇。
“你们,这东西是这样弄的。”年轻人摘下几个玉米棒子就丢进脱粒机的漏斗里,一边解说一边用手摇着摇臂,不一会,地下就掉了一地的玉米粒,一个完整脱粒的包谷芯就剥落了下来。
“嘿,这东西好。”刘五哥看着惊喜不已,他跃跃欲试。
“来,你来试试。”年轻人把摇臂让给了刘五哥。
“啧啧,这个东西全是铁疙瘩啊,不便宜吧。”一个汉字摸着机器说。
“是这样的,这个东西单独一家肯定是买不起的。衙门里建议你们一个村合起来买,或者是租用都可以。。。。。。”年轻人滔滔不绝地说了一大堆朝廷的扶农政策。
又忙了半个时辰,当三台脱粒机被一群人抬走之后,年轻人才发觉自己还没吃早饭呢。
“爷,您吃了饭再动身吧?”女主走到年轻人身边,有些心疼地看着他正在收拾东西准备离家。
“不吃了,你看太阳都已经出来了,再不动身就赶不到了。”年轻人一笑,轻柔地理了一下女子掉下来的秀发。
百姓的生活是清苦的,日子很平淡,而且平淡中还带着艰辛。女子站在小院子的门檐下望着啃着饼子,坐在没有车厢的木制两轮马车上的男人,眼角有些泪花。或许只有他知道,那个曾经穿习惯了绫罗绸缎的少年,是怎么样在三年时间变成了现在的摸摸样。
大量的流民在得知大明已经打跑了鞑子和流贼之后主动向江淮一带转移过去了。当初没有任何人手帮助的朱慈烺,根本就没有能力凭一己之力让十万人移民到信阳来。于是乎,朱慈烺就留在信阳待了三年,再也不敢提回南京的事。
按照身份,朱慈烺在这里只是一个衙门里的书吏,官不大事不少,需要经常在信阳州的各个县到处跑。
从前年年初开始,兵部又在确山的大规模荒山中选了一块地作为朝廷的马场。信阳州作为地方支援军队建设,需供应一个仓库的草料。朱慈烺就是这个事情的督办人。
确山马场,实际上就是后世确山训练场那块地方。综合面积肯定比后世大好几倍,这里名为马场,实际是兵部专门用来训练骑兵的训练场。
自江淮大战之后,明军陆军开始重视骑兵建设,大战中缴获的大量战马全部被集中起来,被分流到了四个大型马场中。
这四个马场分别是:禄口马场、确山马场、沂水马场和江油马场。
大明建国之初的马政是以民间百姓来分散养马,最后提供给国家。这种制度跟农民种地交粮食是一个道理,属于制度问题。
而朱由检要做的就是把马场规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