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本科生-第1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由检现在需要弄明白这两人的政治倾向和政治诉求。作为老一辈的东林的钱谦益和新生代的黄宗羲是否一样。

    任何一种思潮不可能一成不变,前一代东林人的作为虽然影响了整个江南的仕林,但是经过周延儒等东林人上台之后的政治表现,江南的仕林为何变会成了以复社为核心的有点类似新东林的团体出来?

    这说明东林本身也在变化,年轻一辈人中,有些人不再是像当初“东林七君子”那样行事了。东林在朝野争斗了多年,也并没有得到多大的利,相反是跟皇权斗了一个两败俱伤。

    这一点,钱谦益是明白人,所以他追求的是权力,是官位,而不是什么诉求。钱谦益这种人的内心只有政治倾向,而没有政治诉求了。

    史可法也是明白人,他追求的是大局的稳定,是大家还能坐在一个桌子上吃饭,他连倾向和诉求都没有了。

    黄宗羲肯定是有政治诉求的,但是他现在的政治理念还没有成型,还谈不上有准确的政治倾向。年轻人比较理想主义,心中的诉求是大于政治倾向的。两天前,黄宗羲才刚刚过完三十五岁生日。

    “各位爱卿,朕今天把你们请到这儿来,就是想问问你们,本次大试,是否有失偏颇?”

    问题总是要解决的,朱由检在第二天晚上,就把几个明显有身份的东林或者复社大佬们都请到了将军山。其中包括并不算朱由检手下亲信的小官员黄宗羲。

    “朝廷选拔人才,当以朝廷的需要而决定录取,应该唯才是举。朝廷考试考生,应该是测试考生有没有掌握朝廷需要的知识,而不是测试考生自己学会了什么知识。朕说的可有不对?”

    朱由检扫视了周围一眼,这些人心里其实都明白,这一场考试根本就没有什么作弊行为,因为朱由检特意让他们都参与了其中的。

    “皇上说的没错,可是这一次大试,所出的题目大多是考生们都未曾学习过的,不在圣人之学之内。”

    史可法都跟着朱由检差不多混了一年了,当然清楚朱由检的心思根本就是跟大明现行的教育有很大出入,以现在的考生学所的东西,根本就难以满足朱由检。

    朱由检要的人才,大明根本就没有培养过,最多只是一小部分人自发学习过,像宋应星这样的。

    “钱爱卿,你怎么看?”朱由检盯着钱谦益问。

    “臣以为,朝廷的科目超过了圣人之学的范畴,应该回归圣人之学。”

    等钱谦益一说完,朱由检就明白了,大家都不愿意揭开儒家这个盖子,无非还是想继续捂住。

    这个时代不同于后世的十九世纪科举改革的时候。后来的教育改革是因为外部学问的冲击,倒逼着儒家承认自己已经落伍的事实。

    可是现在不同,现在的儒家正处于鼎盛期,他们依然以正统自居,依然很自大。

    “黄爱卿,你的意思呢?”朱由检看了一眼排在人群中最后面的黄宗羲,这家伙属于小字辈,官职又不高,只能排在后面。连顾炎武都站在他前面。

    被朱由检这么一问,大伙才想起来屋里还有这样一个人,很多人甚至都没见过他。

    “皇上您叫我?”黄宗羲楞了一下,他没想到朱由检会这么快问到他,他还以为只是来走一个过场的。

    “朕又不是喊你来吃饭的。”朱由检没好气的回了句,屋里有人噗嗤一笑。大家都在想,怎么来了这么一个傻缺啊。

    “臣以为两位大人说的都对,但是朝廷的确应该提前说明一下需要考试的科目,让考生们好有准备。另外,朝廷应该提前准备相关的书籍,这样才考生们才能有备无患。”

    意思虽然听起来差不多,可是表达的东西却完全不一样。史可法和钱谦益想表达的是朝廷出错题了,应该出考生们学习过的内容。

    而黄宗羲想说的是,皇上既然想考这些东西,应该先教会学生,起码应该让学生知道将要考什么。

    朱由检听完立刻眼睛一亮,黄宗羲这家伙心里已经开始产生新思想了。看来他们这一批人的思维正在改变,所以他黄宗羲才有后来的“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朱由检接着再扫视了一下方以智、陈子龙、顾炎武等人,他发现这些三十多岁的人神情似乎都在沉思,明显是刚刚黄宗羲的话触动了他们。

    如果身处后世,翻开明末的历史,你会发现正是明末才出现了第一批具有先进启蒙思想的人,如果不是满清入关打断了这些人的思想传播,压制了民族的觉醒,世界会不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很多穿越者总是纠缠在天启朝和崇祯初期的东林势力上,觉得东林就像是一条割不掉的毒瘤一样,而所有的东林人应该都是一样的。

    实际上到了明末,东林内部已经有人产生了变化,已经不再固守之前那些老一派的思维。这些人正是年轻一带的佼佼者。

    东林七君子要干的事情,并不一定是复社一些年轻人真正想干的,譬如陈子龙,他更愿意醉心农事和对战略制定,而黄宗羲更喜欢设计顶层构架。

    “宋爱卿,你来说说,朝廷如何才能拥有能练出可以制造大炮钢铁的人才?”

    “臣不才,辜负了皇上的期望,至今也没有练出皇上想要的钢铁出来。惭愧!”

    宋应星也没啥好说的,以他在大明技术人才中的地位,都无法弄出来,那么还有什么人可以?随便一个什么老匠人吗?

    “众位爱卿可知道我大明军队为什么不敢和后金野战?你们肯定都会想到战马。可是我大明没有马匹啊,难道说就不能不依靠战马取胜吗?或者说你们全都不想收复失地了?

    不,朕想。因为京城是在朕手上丢的。要想收复失地,朕需要想办法制造出可以对付后金骑兵的利器。朕需要的是更多像宋爱卿这样的人才,朕想从学子中去发现这样的人才,朕有错吗?”

    “皇上,那些只是奇淫巧技,治国不能靠它们。”钱谦益赶紧反驳。

    “好啊!钱爱卿的意思是说那些东西是无用的,对吗?”

    钱谦益不敢反驳,大明时代已经在不如火器时代了,当年正是靠仿制的红衣大炮才阻挡住后金入关,谁心里都明白大炮很重要。

    “既然觉得治国无用,那治军总是有用的吧?”换一个思路,朱由检实在是说的口干舌燥了。

    “大明现在需要治军,没有大炮,靠什么去打敌人?”

    “治军应是军人的事,皇上应该从武举中选拔人才。”钱谦益又抵怼着说。

    朱由检被他气坏了,这才是东林人正常的表现。反正有错的都是别人,我东林只管要权,我负责管理你们,你们就应该服务好我,出了事都是你们的错。

    “臣的意思是,朝廷应该选拔的是治国之才,而不是匠才。”钱谦益梗着脖子说。

    到了此刻,朱由检已经得明白过来了,钱谦益已经选队站了,他到底是老东林,还是坚持了东林以前的作风。

    说实话,朱由检对钱谦益的感观并不差,甚至还抱有幻想,以为他会转变过来。现在看来,想改变一个六十多岁老人的思想和世界观,是不可能的。

    形势逼迫着钱谦益自己跳了出来。

    “既然治国之才和匠才朕都想要,那不如都要了吧。”朱由检也没打算这一次考试就能改变整个大明的教育制度。

    每一场变革,都会有一些尝试,在试探中摸索着前进。刀切式的社会变革,对社会本身的伤害实在是太大了。

    “所有科目的出类拔萃者,朕以为大明都需要。所以,每一科的前一百名,朕决定全部录取。爱卿们以为如何?”

    朱由检语出惊人,不过一场科举最终要录取多少人,确实是皇帝说了算。

    朱由检不是没有办法解决事端,只是想看一看能把谁逼出来站队。

第228章 政治左右派() 
明白了东林内部的变化,朱由检心里差不多就有底了。

    如果东林全都是钱谦益这样的老一辈思想,恐怕朱由检真有可能掉在南京这个漩涡之中翻不了身。

    其实每一个团体内部都会出现左右两派的问题,这在后世简直就是标准答案。

    “党内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要想瓦解对手,团结左打击右,这是必要的政治手段。

    分化东林该如此,分化学子们也应该如此。

    六科每一科都取前一百名,那么实际等于朱由检分裂出了三分之一的右和三分之二的左。

    为什么左会有这么多人?以为明法和策问也是朱由检所需要的。在策论审卷的时候,朱由检特意偏向了其他文体的考生,除非有八股写策论写的特别出彩的,朱由检才另眼相看。实际上,八股作为一种文体本身是很好的,可惜的是很多大明的学子只关注于八股本身,而忽视了所要阐述的内容。

    策论本身就让过于专注八股的考生难以发挥,故,哪怕是用八股写的策论,这个学生只要写的好,也一定是人才。

    而且只要是年轻人才,朱由检不用太担心他是左是右,因为他是一艘容易掉头的船。只有过于醉心经文和八股进士的人,才最终面临着路窄的问题,这些人大部分最后只能向右走。

    朱由检相信这一次大试之后,将会有一些学子把学习的方向从以前的纯粹的经义转向到其他领域,因为取士的名额多了,路也多了,大家何必挤独木桥呢?

    如果前方只有一条路,大家没得选,只能挤;如果前方突然又多了几条路,总会有人尝试着去走另外的路的。

    朱由检的思路就是把科考的路分离出来,从经义的本身下刀,分割成几份,给读书人更多的路。之前的吏员选拔是一种,马上准备招收的教师也是一种,对取士本身的拓展就更加是一种了。多重手段下去,会不会把读书人分流成功呢?

    刘宗周觉得自己这一次很成功,成功的带领这复社完成了一次壮举,逼着皇帝做了改变。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次他的学生成为了引领者,也都顺利的入了仕。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他始终都没有出面,但是不管是张采还是钱谦益,却都明确地表示了将会向他靠拢。老朋友王铎,也由衷的赞美了他。

    “学生恭贺老师桃李满天下!”黄宗羲看着红光满面的刘宗周,知道这个老师的心情是很好的,想借此机会说几句好话来缓和一下师生关系。

    “哼!你还有脸来见我?那么好的机会白白错过,你可真是我的好学生啊?”黄宗羲却不知,他在刘宗周心中的地位更低了。

    在刘宗周看来,跟朱由检抬杠的机会那么好,只要坚持和钱谦益站一个阵营,朱由检就有可能放弃对科举的渐进式改革,可是他这个学生居然唱了反调。

    这是他绝对不能容忍的,刘宗周打算把黄宗羲扫地出门,断绝师生关系。

    黄宗羲从那个小院子里心灰意冷的走了,他只能漫无目的的乱逛,南京城很大,可是他感觉没有自己的容身之处一样。

    “你们三个长得一模一样的小二,赶紧给我上酒。”黄宗羲又来到了那个小酒馆,指着面前的一个人喊着。

    能把一个人看成两个的,那是喝醉了;把一个人看成三个的,恐怕是要醉昏过去了。小二看着桌子上的几个酒坛子,转身就走了,对于醉成这种程度的客人,有没有酒已经无所谓了,反正他马上就要睡过去的。

    “噗通!”

    果然,店小二刚离开没几步,黄宗羲就直接滚到了桌子底下,甚至连抱桌子腿儿都不会,只能仰面躺在地上吐着污秽。

    “掌柜的,您看这?”店小二问难的瞅了一眼掌柜。

    “给钱了没?”

    “已经给过了。”

    “那就直接丢到。。。”

    掌柜的话还没说完,一个长得特别好看的妙龄女子走进了店里。她看了一眼地上的黄宗羲,然后又瞪了掌柜的一眼,酒肆掌柜硬生生的把没说完的话咽了下去。

    蹲下,拽着黄宗羲的左胳膊,方怡很轻松的就把他架在了自己的肩膀上。店小二赶紧闪到一边给二人让路,女人如此轻松就把一个大男人架走,这样的女人一般人惹不起。

    太子宫里,方怡轻轻的放下黄宗羲,还特意找了一条温热的毛巾替他擦了擦脸。

    “方。。。”

    “叫姨!”太子就站在屋里,刚想开口就被方怡打断了,太子的话也被噎了回去。

    这妞已经无人能治了!

    “他怎么喝成这样了?”太子不敢得罪方怡,这女人身后有杨静呢,可是又不想喊她“姨”。

    “被他老师扫地出门了,只能躲酒肆里喝酒。”方怡替黄宗羲盖好被子,淡淡的看了睡着的男人一眼。

    “刘阁老把他赶出来了吗?”太子很失望,他亲近黄宗羲就是因为刘宗周,原本还以为能借助黄宗羲当一个刘宗周的学生呢。

    方怡没有说话,就等于是承认这件事是真的了。刚刚态度还很好的太子一下子变了脸色说:“太子府不能留外人的,他在这里不方便。”

    十七岁的太子,早有了自己的思想,并非什么事情都会顺着朱由检的意思去做。

    太子信奉儒家,崇拜东林,奈何朱由检不给他找大儒当老师。现今的大儒,也只有刘宗周在江南的名气最大,至少太子觉得那个黄道周的学问没有刘宗周大,因为复兴报比日报在民间的销量高。

    没等方怡回答,太子直接就走了。对于一个没有可用价值的人来说,太子觉得自己留在这是浪费时间。对于黄宗羲,太子直接撵人了。

    方怡见太子就这样离开了,心里一酸,便又架起了黄宗羲。

    “你要带我去哪?”黄宗羲没有睁开眼睛,但是显然他的意识还是很清醒。

    “带你去找那个家伙。”方怡从来不称呼朱由检为皇上,一般都称呼:那家伙。

    “我已经是无用之人,你难道不应该直接丢下我嘛?”黄宗羲觉得完全没有必要,他知道自己现在已经没有价值了。

    “我不信。”方怡倔强的架着黄宗羲朝外走,直到上了马车,一路飞驰到将军山。

    “你怎么把他带来了?”朱由检很奇怪,方怡怎么把黄宗羲带到这来了。

    方怡气呼呼的坐在朱由检办公室的一把椅子上,然后瞪着眼睛看朱由检:“你真是一直在利用他?”

    “谁说的,我干嘛要利用他啊?”朱由检奇怪了,方怡怎么突然说出这么模棱两可的话。

    “他被刘宗周扫地出门了,连太子也不待见他了。你们朱家用人,就是这样用完就丢的?”

    “纯粹是胡说八道嘛!他可是个人才,我干嘛会丢啊。”朱由检一愣,原来是黄宗羲被刘宗周撵出来了。

    “他真的是人才?”方怡脸上一喜,朱由检明显不像是在说假话。

    “肯定是啊,要不然怎么会把你迷的死死的。”

    “你就是个臭流氓。”方怡脸一红。小心思被朱由检看穿,害羞了。

    朱由检眉头一皱,到不是因为方怡的话,而是太子为何要这样对待黄宗羲呢?要知道黄宗羲可是朱由检费心挑选出来的。

    看来太子的心思并非跟他这个便宜爹想的一样,朱由检感到了压力。

    既然对手的内部分有左右派,自己人的内部当然也有左右派存在。

第229章 收服金圣叹() 
“人瑞,你来礼部任职如何?”钱谦益有些讨好的看着金圣叹。

    金圣叹盯着钱谦益看了一会,摆了摆头说:“这次大试我总分第一,可是每一科都进不了前三甲。就这样进礼部,会有人说闲话的。”

    科举结束了,紧跟着就要分配工作。科举只是开幕,分配工作才是核心,六百个被取士的学子们正翘首以盼,人人都等着分配,谁都盼望着分到一个实缺。

    按照惯例,由礼部拟定一个分配名单,提交到内阁,再呈交皇帝,最后由皇帝定夺。一般来说,起码有一半儿的进士是得不到实缺职位的。

    前三甲一般会进翰林院,而后的亚元会分配到各部,再之后运气非常好的会分下去当一个知县。大明的官职都是定数,哪那么容易就有实缺空出来。

    不按常理出牌的朱由检直接让各部对应各科目招人。礼部只能找明经的录取考生,吏部找进士科的录取考生,刑部就只能找明法成绩最好的。

    至于其他三科,朱由检想都不用想,把三百人全都要了。所有考生认为的最没有前途的几科,却是最早实缺安排的。

    开玩笑,大明懂理科的人才本来就少,好不容易找了三百个有较高文字水准的人才出来,怎么可能会闲置不用。

    这些人既然能考到进士这一阶层,又懂一些科学知识,当然要比理工学院那些从工匠中挑出来的学员们接受能力要快。按照这些学霸的学习速度,朱由检不担心培养不出来。

    换句话说,朱由检觉得这一批录取的理科进士中,将来都是妥妥的项目经理。朱由检不需要他们搞技术研究,只需要他们搞技术管理即可。

    攀科技树并非只需要研究人才,更需要技术管理人才,否则研究出来的技术绝大部分会被浪费。

    吏部和刑部还好说,毕竟都是需要专业人才的部门,也能挑走一大半。可是礼部这一次最邪乎,他们需要的人只有不到录取人数的三分之一,再多就超出编制了。

    自以为最牛,最有本事的明经录取人里面,却是得到实缺最少的。

    钱谦益总不能把所有名额都分给刘宗周的学生吧?那样会被人骂死,或者他这个礼部尚书也别想当稳,干脆让给刘宗周好了。

    郑成功他是招不进礼部的,人家已经是长江水师司令了,他只能把主意打到外甥和其他一些人身上。

    金圣叹很郁闷,他以为自己很牛,虽然总分是状元,可是最后和前三甲都没沾到边。

    整个南京仕林,还是把明经和进士两科的头三甲称作状元,探花和榜眼。秦淮河的画舫,天天都在为两位状元开趴体,压根没有他这个总分状元什么事。人家不承认,他总不能厚着脸皮说自己是第一名吧。

    更让他生气的是,他自以为最厉害的明数和格物,居然也没有进前三,这可是伤了他的自尊心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