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要能解决这些问题,那么越地的动乱,则会迎刃而解。”
熊槐微微颔首,唐昧所说的这些问题,全都直指问题的核心,只要解决了这些问题,越地乃至江东,就容易了。
想着,熊槐看向唐昧问道“贤卿有何建议?”
唐昧沉吟了一下,看了看楚王,见楚王目光含笑,却难以透过楚王的目光看出在想些什么,想了想,拱手道“大王,要想解决这些问题,说难不难。百姓的忧虑,很好解决。如今越地贵族巨室死伤过半,他们所掌握的土地,已经全都收归国家所有。
如今百姓在这些土地上耕种,最忧心的问题,还是收获之后如何交税的问题。所以···”
唐昧说到这,见楚王面色不变,语速突然变快道“所以,现在只需在秋收之前,将国家所掌握的土地分给耕种的百姓,承认土地归百姓,并立下契约,约定秋收之后百姓所需缴纳的税赋。
如此,百姓见大王赐田,又见税赋已定,必然定下心来。因为若是楚国想要将他们贬为奴隶,必然就不会分给他们土地,因为奴隶是没有财产的。同理,国家若是想要将他们迁走,同样也不会在原籍分土地,家在洞庭,地在江东,想要耕种土地还得跨地千里,即便是脑疾之君也不会行此糊涂之举。
还有,只要确定了赋税,这就可以打消他们心中的疑虑,不会担心国家奴役他们,课以苛捐杂税。
如此,足以打消越人的顾虑,明白大王的仁德之意。”
熊槐不禁点了点头。
这正是他特意从郢都前来江东的目的,当初他决定迁移越人贵族之时,在得到越地贵族名单的同时,还得到了唐昧打算趁机将越地王田全都转化私田的建议,唐昧的建言与他不谋而合。
正是因为有着这个分田这个大杀器,熊槐这才肆无忌惮的大肆捕杀流放越地贵族,却丝毫不担心越地的百姓会反叛。
因为这一大批江东贵族或杀或流放后,这群人所掌握的土地,再加上之前直属于越国官府的土地,整个江东的田地,已经超过三分之二掌握在楚国手中。这么多的土地,足以分给所有的江东百姓。
此时,熊槐笑了笑,从远古到现在,乃至遥远的未来,虽然百姓的生活方式有许许多多的变化,但是百姓的心思却从来都没有变。
所谓拿人家手短,吃人家嘴短,百姓靠谁吃饭,就为谁说话,至少明面上就是这样的。
之前他们依附越国贵族,自然要为越国贵族说话,一荣俱荣,一损皆损。现在,越人百姓要依靠楚国吃饭,自然就要站在楚国这边,而摒弃他们之前依靠的贵族。
熊槐可以预料,分田之后,所有的越人百姓恐怕都会对他感恩戴德,更会唾弃之前被杀以及被流放的贵族。
不然,如果那些贵族没罪,他们手中的土地怎么办?
想着,熊槐感叹道“广开阡陌,分田安民,以定人心,善!”
唐昧见楚王出言赞同,心中瞬间有了底,便继续道“大王,至于那些贵族,其实更好处理。如今心中依然心向越国的贵族已经所剩无几,即便是几个漏网之鱼,经过这次的杀戮,想来他也不敢显露出来了。
要想收拢剩下那些贵族巨室的心,关键在于举贤,而举贤的办法,臣请大王下诏,在整个江东进行推举考核,然后择优任职,其中特别优异者可任命为县尹甚至前往郢都任职。”
“嗯!”熊槐一怔,问道“就跟不久前在郢都做的一样。”
唐昧摇头道“不,臣的意思是扩大规模,凡是一地之长,还有那些有爵位在身的人,都可以推举贤人,然后参加考核。”
熊槐点了点头,上次的推举,仅仅只是一地之长,是县尹郡守封君这些人推举,那些有爵无职的人,并没有推举的资格。
现在让所有有爵位的人全都推举贤人,是将规模扩大了。
想着,熊槐心中突然冒出想起之前那些县尹封君举荐有德无才的事,然后看着唐昧问道“贤卿,若是寡人下诏,越人将信将疑,不敢推举自己的子弟,而随便推举他人,这该怎么办?”
唐昧笑道“大王,这还是信誉问题。正所谓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亡,之前的所有举措,全都是建立在越人百姓对楚国的信任之上。而欲立信,臣请大王让各县先推举道德、仁孝各一人,查明无误之后,赐牛一头,以奖其行,表明大王亲近越人,喜爱道德、仁孝之意。
赏赐之后,再等一段时间对贤良之人进行考核。等合格者前往江东各地任职之后,在宣布分田一事,如此,越人必然人人拜服。”
熊槐瞬间明白过来,唐昧的这一系列动作,都是一环扣一环的组合拳。
先让各县举荐道德仁孝贤良之人,优先将道德仁孝之人报到会稽,然后会稽城这边立即给予赏赐,然后让各地将赏赐送到他们家中。
如此,既能表达他这个推崇道德仁孝之意,以及亲近越人之意,又能给越人树立楚王言出必行的典范。
更关键的是,楚王的赏赐,不管他们是否情愿,还都不能不要,只要他们接受了赏赐,一头牛的重赏,足以让百姓心生向往之情。
而推崇道德,以德治国,这正是百姓所期待的明君。
且,贵族巨室豪强们见道德仁孝之人全都受到赏赐,必然将不再疑虑楚王的用心,为了家族的传承与兴旺,甚至为了自己扬名立万,必然争抢贤良的名额。
一旦他们将自己或者族中子弟举荐到会稽来,那贵族富人那边就稳了,说明楚越开始合流。
如此,等到最后,自己这个楚王下令分田之时,整个江东便彻底稳定下来了。
等上十几年,江东就不再有越人吴人,剩下的只有楚人。
。
第八百三十七章 三见文雀()
想通之后,熊槐心中暗暗将昭滑所献的以吴制越之策,与唐昧的举措,比较一翻,一个是术,一个是道,一个见效快,一个见效慢。
想罢,熊槐哈哈大笑道“寡人知之矣!”
笑毕,熊槐便看着唐昧道“贤卿,关于举荐之时,卿可先行准备一翻,待寡人祭祀完大禹之后,便会正式下诏,到时,此事交给贤卿处理。至于赏赐所需的牛,先让各地拿出来,然后寡人让太府尹补给各地。”
“唯。”
熊槐点了点头,接着道“贤卿,你去将文雀给寡人找来。”
唐昧一听,瞬间想起来自己这次来见楚王,是给文雀求情的。
此刻楚王主动要见文雀,立即拱手道“大王,文雀方才一时激愤···”
熊槐闻言,不等唐昧说完,笑着打断道“贤卿放心,寡人既然已经说了文雀说的对,现在自然不会为难他。寡人之所以找他,那是为了其祖先文种。昔日文种范蠡二人入越,为我楚国解决了吴国大患,报了楚国的亡国之恨,更让越王勾践主动献上吴国西部淮南淮北的土地。
如此大功,寡人心中十分佩服。如今寡人既然到了越地,而文种的墓地就在会稽城外,自然要派人去祭祀一翻,以表寡人仰慕之情。
而且,寡人要告诉所有的楚人,无论他是否在楚国,无论他是否在为楚国效力,只要他的所作所为对楚国有利,那么他就可以受到我楚国的嘉奖。”
唐昧一怔,想起楚国流落在外的那些他国大臣,顿时明悟,然后拱手拜道“大王英明。”
不久后。
熊槐看着面前的文雀笑道“贤卿方才一片肺腑之言,寡人如今想来,之前寡人遇刺之后,一怒之下大索江东,的确有些冲动了。但是,如今越地百姓畏楚如虎,百姓不信,大臣不附,寡人悔之晚矣。
寡人尝闻,亡羊补牢,犹未晚矣。现在,寡人打算向全国通缉吕氏兄弟,将遇刺案结案,不知越国百姓能否安稳下来,重新信任寡人吗?”
文雀看着楚王沉默许久,心中略有感动。
他本以为就凭他这个越国遗民,当众触怒楚王,让楚王一时间下不了台。就凭这,楚王即便不收拾他,也会冷遇他,但是,万万没想到,这才过了多长时间,楚王就把他找来当面认错,并向他询问国事。
由此可见,楚王灭越,并非侥幸,越王在安抚人心上,跟楚王差的太远。
想着,文雀心中略一思虑,便拱手道“亡羊补牢,自然什么时候都不算晚。但是,臣以为,仅仅将遇刺案结案这还不够。而要定人心,最佳的办法,莫过于公开祭祀越国先君,国之大事,在祭在戎,只要大王能祭祀越国先君,认同越人,那么越人之心必能稍稍安定。”
“善!言之有理。”熊槐笑着点了点头。祭祀是最简单快捷的办法,这他自然是知道的,他同样也知道,文雀也一定会这么说。
但是,如果直截了当的告诉文雀他想怎么做,远不如让文雀自己说出来,更让文雀有成就感,更能拉近君臣的关系。
此时,文雀见楚王点头,心中一动,再拱手道“大王,臣以为现在的情况,仅仅只是祭祀越国先君虽然重要,但是其功效却并不显著。
如今江东已经进行了春耕,但是很大一部分的江东土地所有者,已经被大王处死,或者被大王流放。现在越地百姓真正忧虑的地方,正是田里的稻米,是全部被大王收回,还是继续交给他们耕种,还有税赋多寡的问题。
故,臣以为,此刻想要让民心快速归附,还需布告江东,免除今年以及明年江东百姓的田税,并让百姓继续耕种他们所耕种的田地。如此,布告一下,江东必定会随之安定。”
熊槐一怔,不由高看了他一眼。
这文雀也看到了这一点,这说明他不是一个苦读书的愤青,而是一个有才华的正直之士。能看到问题就不一般,还能提出解决问题方法的人,就是贤才。
想着,熊槐笑着点头道“不错,贤卿所言甚善,此事寡人准了。”
文雀闻言,心中再次一惊。
楚王果然非比寻常。
半年前,楚王已经下诏免了全国一年的赋税,现在,他一提议再免税一年,结果楚王立即就准了。
要知道,不久前,天下还在说楚国粮仓将尽,不得以向燕国求援,甚至主动与秦国讲和。
但是,现在,他一提免税,楚王立即答应。
这就是说明,楚王之前所为,并不是真的针对越国遗民,而是遭到刺杀的震怒。
况且,自己文氏一脉没有受到牵连,自己的亲朋好友,也没有被灭门,仅仅只是被流放。
而楚王对他的两个建议全都听从,这正是对他的认可啊!
想到这,文雀心中的不满顿时消散,而后,那阵淡淡的感动顿时浓郁起来。
此时,熊槐见文雀眼神中的疏远之意渐渐消失,转而露出阵阵亲近之意,立即乘胜追击道“贤卿,寡人听说当年越国亡国,越王勾践与王后前去吴国服侍勾践,全靠文大夫在国中处理国事,其后,越王勾践能兴越灭吴,文大夫功莫大焉。
今寡人来到会稽,意欲一瞻先贤,拜祭一二,还请贤卿其许寡人。”
文雀闻言,差点感动的流泪。
楚王来江东之后,只拜祭过太伯与季子两人,接下来还要拜祭越国先王。而无论是太伯,还是越国先王,都是一国之君。哪怕是季子,也有让国之大德,算半个君王。
而他先祖文种,却是从楚入越的越国大夫,地位低下,能得楚王亲自祭祀,这实在是莫大的荣耀。
文雀正想答应下来,此时,脑海中突然冒出一个人名,接着沉吟许久,想起楚王刚刚的信任,不由摇头道“大王,复兴越国,灭亡吴国,先祖虽有尺寸之功,但在大王面前,依然不敢据功。
若是大王想要收复越人之心,还请大王不要祭祀先祖,而是祭祀另一个大贤。因为他才是兴越灭吴,且功在千秋的大贤。而且越地百姓至今依旧感怀他的恩泽,这是先祖万万不敢比的。”
。
第八百三十八章 人定胜天()
熊槐一怔,皱了皱眉,兴越灭吴的功劳,越国群臣之中,难道还有谁比文种功劳更大的吗?
想着,迟疑的看着文雀:“难道贤卿说的是范蠡?”
文雀摇了摇头,立即解释道:“大王,范蠡之功虽大,但先祖也不必范蠡差,臣说的是那个范蠡一师礼相待的文子。”
“文子!大贤计然?”熊槐一怔,计然这个大贤,他自然是知道的,昔日计然声明在外,楚国先王平王还特意请其前往郢都讲学,后来计然游历江东,被范蠡举荐给越王勾践,被任命为大夫。
不过,熊槐同样也知道,计然淡泊名利,并早就看出勾践可以共患难,不可共富贵,故而并没有太过亲近越王勾践。所以,他在越国的地位,并没有文种范蠡高,计然只是平常大夫,而文种二人却是越国地位最高的五大夫之二,而且,文种常年主持越国国政,地位相当于令尹。
不过,计然所著的《文子》一书,乃是道家经典,为世人所颂,被后人尊为文子。
在这一点上,文种范蠡都远远比不上他。
但兴越灭吴的功劳嘛···
此时,文雀看出来楚王的疑惑,拱手解释道:“大王有所不知,当年越国被吴国所败,越王退守会稽之时,兵不满五千,人不过数万,地不足百里,形势危若累卵。而且,这些情况还不是最糟糕的,更糟糕的是,会稽之地,乃是确确实实的恶水之地,即便当年大禹治水,也不曾解决会稽水患。
当时的情况,会稽东面是大海,西面是钱塘江,江海交错汇集,浪高水急,日夜不停。浩瀚无垠的大海,早晚潮涨潮落,巨浪滔天,声响胜过雷霆。这本不算什么,但令人揪心的是,海水顺着江道涌入内地,然后漫过河床,散布于会稽各处。
从大禹之时起,会稽周围百里,都是沼泽遍布,且水流浑浊而咸卤,百姓早晚饮用这些卤水,身体浮肿,疾病缠身。而且,在卤水之中种植稻米,产量低下,百姓朝不保夕,根本就没有余力壮大越国,更别说攻打强大的吴国了。
正是因为当时越国所在的会稽是如此的恶劣,所以当时的吴王夫差才没有听从伍员的建议灭亡越国,其后,更是放松了对越国的警惕。”
熊槐闻言不禁点了点头,原来越国的地方,真是如此的恶劣。早年他曾在各种古书上时常看到会稽之地是如何恶劣,连擅长治水的大禹也搞不定,最后死在会稽,葬在会稽山上,以镇水患。
结果,这依然没用,于是,会稽堪称恶水典范。
但他一路走来,却并没有发现会稽有多恶劣,相反,一路南下,却见平原一望无际,地上全都种满了稻米,宛如一片沃野的模样。
原本他还以为会稽偏远,古人或许根本没到过会稽一看究竟,只是以讹传讹,说会稽如何如何。
现在听文雀这么一说,却是古人没有说错,会稽之地就是恶水,现在之所以沃野千里,竟是人定胜天。
想着,熊槐惊呀的道:“文卿,难道会稽之地这长达数千的水患,就是文子解决吗?”
文雀点了点头:“正是如此,当年越王勾践为吴国所败,意图雪耻,但却对会稽的恶劣环境感到忧虑,于是特意向文子求教。当时文子的建议就是筑塘堵水。”
“堵水?”熊槐一怔,瞬间想起大禹父子治水的典故来,更是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堵不如疏。
“不错,正是堵水。”文雀点了点头,眼中露出一股浓郁的崇拜,然后解释道:“会稽的水患不是别的,就是因为海水顺着钱塘江倒灌内地,导致会稽周围的水全都是咸的。但是,会稽之地本身的水却不是咸的,无论是天上下的雨水,还是山上流下来的泉水,甚至是钱塘江本身的水,全是甘甜可口的淡水,只是被海水所污罢了。
文子正是注意到这一点,于是建议越王勾践大量修筑石塘,一面截留淡水,一面阻止海水污染内地的淡水。越王勾践听从了文子的建议,率先在会稽山下修筑石塘,以绪淡拒咸。结果,这一条石塘大获成功,石塘之内的水土很快就在淡水的冲和下变得正常,可以种植稻米。
而且,石塘修城之后,百姓不仅可以石塘之内的获得足够的淡水饮用,还有大量的淡水用来浇灌稻米。五年后,原本产量不足一石半的稻田,迅速增长到五石一亩,越国由此大富。不仅有了壮大的底蕴,更有了与吴国一战的底气。
当越王勾践从吴国归来,见到这一幕后,大赞文子之功,更加坚定了修筑石塘的决心。
于是,终越王勾践一世,一直都在大力修建石塘,直到用吴国俘虏修建了沿海石塘,整个会稽这才变成沃野之地。”
说完,文雀感慨了一阵,然后才拱手道:“故,臣以为,越地之内,最应该祭祀的,除了大禹以外,恐怕就是文子了。尤其是平定会稽水患的文子,深受百姓感激。大王若是拜祭拜祭文子,表彰文子的功绩,想来越地百姓也一定会感同身受,引以为荣的。”
“善哉!善哉!”熊槐眼中露出一股赞叹,大赞道:“文子之功,功在千秋啊。不过,文子固然应该祭祀,而文大夫在越王不在国中之时,依然抚慰百姓群臣,稳定国家,直到越王从吴国归来。这等功业,寡人也仰慕非常,值得前去祭祀一翻。”
文雀闻言,知道这是楚王拉拢文氏的手段。当然,文氏与楚国的特殊关系,他这次没有拒绝,而是直接拜道:“承蒙大王不弃,臣感激肺腑。”
熊槐笑着点了点头。
···
当日楚王关于抓捕吕氏兄弟的诏书开始从会稽城向各处传递。
跟楚国君臣所预料的一样,楚王只是通缉吕氏兄弟的消息一经传出,没过两天越地的贵族便渐渐恢复正常。
而那些虽然没有遭到波及,但是受贵族影响极深的普通百姓,也随着安定下来。
接着,楚王要祭祀大禹的消息传出,顿时在越地引发轰动。
虽然百姓依然还对楚人将信将疑,但是,得到楚王要大祭祖先大禹后,所有人,无论是贵人还是庶人,全都充满着期待。
第八百三十九章 推举再行()
七日后
因为大禹神人一般的身份,这次熊槐足足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