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楚怀王-第1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着,熊槐将许行的建议向群臣说出以后,开口问道:“关于许子的建议,寡人思绪许久,迟迟不决,故,寡人欲与群臣商议,不知众卿以为如何?”

    熊槐的话音刚落,太府尹斗由立即起身,红着脖子反对道:“大王,臣反对,在江汉之间修建水渠一事,劳民伤财,旷日持久却难见其功,我太府钱粮的使用,全都已经有了着落,现在并无空余钱粮可用。”

    修建水利工程,虽然不需消耗军备物资,但是对于粮食的消耗,却与一场大战一般,不,或者说还要超过大战的所需。

    因为军队作战也不是所有人全都一起上,更不会每天都会进行恶战,所以大军就会在此期间进行屯田,或多或少也会补充粮食。

    况且,若是打赢了,说不定还会缴获帝国的军粮,可能还会有赚。

    而大规模的修建水利工程则不一样,这是长年累月的,基本上没有一天休息,而且还不能忙里偷闲进行屯田,这就是一笔纯消耗。这对正在囤粮备战的太府来说,此时修建大规模的修建水渠,无疑是雪上加霜,绝对不可行。

    斗由说完,眼睛死死的盯着许行,恨不得将他给吞下去。

    早知道许行会提出这样的建议,还不如当初楚王提到他的时候,坚决反对楚王召见他。

    斗由心中暗叹: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何必当初···

    熊槐坐在上面默然无语,对于斗由的反对早有预料,毕竟连他这个楚王同样也顾虑重重,不能分清利弊。

    许行被斗由的目光吓了一跳。

    仅仅一个建议,这楚国的太府尹至于这样吗?

    只是,见楚国的大臣们对此全都习以为常,认为理所当然的样子,接着全都看了过来。

    许行暗道,或许,这就是太府尹的一贯特点吧。

    接着,许行见众臣无人开口,全都嘲弄的看着他,顿时知道,若是不能说服楚国群臣,那么他这次只能灰溜溜的回去了。

    想着,许行开口问道:“敢问阁下可是太府尹。”

    斗由面色冰冷的点了点头:“正是!”

    “行见过太府尹!”许行拱手行礼。

    斗由轻“嗯”一声,微微颔首,却没有回礼。

    许行不以为意道:“在下刚刚听说太府的钱粮全都有了用处,不知太府尹是否可以说明太府的钱粮都准备用在什么地方呢!”

    斗由闻言撇了撇嘴,当然是用来准备进攻越国,以及准备应对接下来的各国围攻了。

    这事斗由只是心中想了想,并没有说出口,毕竟这等机密之事,他许行还没有资格知道。

    许行见斗由一副嘲弄的神色,立即露出一副了然的神色。

    开口道:“既然太府尹不说,那么就让行试着说一说。”

    斗由嘲笑道:“许子尽管说!”

    许行应道:“楚国乃是大国,地方五千里,江汉、洞庭、淮南、淮北全都是产粮之所。洞庭之地种植稻米,下田亩产三石,中田亩产五石,上等的良田更是亩产十石,这是楚国的重要粮仓。”

    “淮南之地,贤相孙叔敖的遗赠至今仍在发挥作用,期思陂(期思雩娄灌区)、芍陂等众多工程,依旧在楚国发挥作用,淮南之地,凡是孙叔敖惠及之所,亩产全都超过三石,少量上等的良田,同样亩产也达到十石。”

    “江汉之间,这里虽是楚国最重要的地区,但是除了邓叶两地,曾接受叶公的馈赠,修建了一些工程以外,其他地方却没有大量修建水渠。所以,江汉之间的地方,下田的产量应该接近两石,中田可能达到三石,最上等的河淤良田应该也会接近十石。”

    听着许行的话,熊槐不由露出得意的神情。

    楚国的土地并非是肥沃的沃土,大多数的田地也都是亩产一石多的下田,中田、良田的数量很少,也比不上北方的国家。

    但是楚国之所以不缺粮,依靠的不是天然的沃土,而是凭借淮南的水利工程,极大的提升了粮食产量。

    至于后来吴起开发的洞庭,这才是得天之遇。

    而江汉之间,楚国这个最核心的区域,对比淮南以及洞庭,只是因为开发的时间长,人口较多罢了。粮食亩产很高,那是不存在的,尤其是后世武汉所在的江汉平原,现在还没有出现,如今哪里全是湖泊,加上一些湖水褪去后丛林沼泽,合称云梦大泽。

    所以,许行说到楚国不缺粮,熊槐便露出得意之色,靠天地吃饭是幸运,靠自己吃饭,这才是实力。

    另一边,斗由嘲弄道:“许子,这些事情人尽皆知,不用许子在此卖弄。”

    许行点头应道:“在下所说的这些,并不是在有意卖弄,而是为了说明楚国粮食充足,从来都不缺粮,所以太府的仓库一定堆满了粮食,以备不时之需吧。”

    斗由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傲然道:“这是自然,即便连年征战,我太府的仓库,依然从来没有空过!”

    许行应道:“在下想来也是这,既然楚国不仅不缺粮,而且太府的仓库中还堆满了粮食,但是却拿不出修建水渠的粮食,在下想来,楚国无疑是在准备大战吧。”

    斗由对许行能猜到大战并不意外,现在的情况大街上随便一人都能猜到,更何况是许行这样的人呢。

    于是,斗由嘲笑道:“天下征战不断,每年都要打战,囤粮备战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许子说了这么多,难道就是想说明楚国正在准备打战么!”

    许行摇头道:“在下刚刚说了那么多,自然也不是仅仅如此而已。”

    说着,许行向斗由拱手一礼:“敢问太府尹,楚国积极备战的目的何在?”

第三百三十二章 难易() 
    斗由理所当然道:“备战自然是为了维持楚国的霸业,从他国哪里夺取土地百姓,增强楚国的实力了。”

    “在下所想,楚国征战的目的也是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许行点了点头,接着向斗由问道:“只是在下有一疑问,出兵作战就一定能胜利吗?”

    “不能保证必胜。”

    “那么想来出兵作战同样也不能保证不损一兵一卒吧?”

    “那是自然,兵战凶危,哪能不死人!”

    听到斗由的答案后,许行向楚王拱手行礼道:“大王,臣刚刚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想大王说明一件事,那就是与其把粮食用在并不能保证必胜的征战上,还不如用在修建水渠上。”

    “以淮南的土地为例,没有水渠之前,淮南之地亩产不过一石多,孙叔敖修建水渠之后,淮南的亩产立即提升到三石至五石每亩,这就是水渠的作用。”

    “若是江汉之间修建大量的水渠,能让这里的粮食产量达到三石乃至五石每亩,那么这就是每亩增加了一石乃至三石的粮食。若是仅仅只是按照每亩增加两石计算,那就是每亩地就会增加两石的粮食,换句话说,凡是水渠所惠及到的地方,土地与人口全都增加一倍。”

    “江汉之间有千百里土地,其中云梦周围的地区,是很容易就能挖开水渠的地方。这一片区域大约有两百里左右,除去山川以及百姓居住的地方,最起码还有六万顷土地可以用来耕种。”

    “若是这六万顷土地全部被水渠覆盖,那就相当于楚国从其他国家抢来了二百里土地,以及这两百里土地上的上百万人口。”

    “二百里土地是多大,这就是相当与小半个宋国的土地。若是楚国想要打下小半个宋国,不知要在各国的牵制下,付出多重的代价,才能获得成功。”

    “可若是修建水渠那就完全不同,只需要召集百姓,然后付出一些粮食,就能够见到成效。”

    “所以说增强实力有难有易,臣以为,付出巨大的代价,去拼搏难以预料到的结果,这并非智者所为,故,臣请大王详加考虑。”

    斗由见许行向楚王行礼,不禁冷笑一下,伐越计划乃是楚王亲自布局,而且已经进行了快十年,楚王怎么会答应。

    想着,也不反驳,同样也行礼道:“大王,请三思!”

    熊槐见状久久不语。

    景鲤见楚王没有说话,便向许行一拱手,开口道:“许子,诚如先生言,修建水渠一事自然不会造成百姓的伤亡,只是修建水渠难道就很容易吗?”

    许行点头应道:“修建水渠虽然不易,但是与战争相比,那么算容易的了。”

    景鲤一笑,问道:“不知先生可否知道我楚国先贤修建芍陂花了多少时间?”

    许行张了张口,随后应道:“似乎前后共耗费八年时间。”

    景鲤点了点头:“不错,芍陂的确是花费了八年时间。”

    接着,景鲤又问:“先生又是否知道芍陂惠及多少良田?”

    许行闻言一滞,这个景鲤似乎是有备而来,只是,好在他也是准备许久了的。

    想着,便答到:“在下听说芍陂能灌溉万顷良田。”

    听到许行的答案后,景鲤便不再询问许行,而是拱手向楚王道:

    “许子所言的确有道理,但是,要想获得许子口中的二百里地,那么就要全部修建水渠才行,依照之前先贤修建芍陂的时间来算,万顷土地也就是百万亩田地就需八年,那么六万顷土地,就需要六八四十八年。”

    “而且,这还得没有天灾人祸,在加上各国不来攻打我楚国。一旦各国来攻,那么所需要的时间最起码也会超过五十年”

    此言一出,群臣全都倒吸一口冷气,接着,全都狐疑的看着许行。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若是大王听信了这个家伙的谗言,那么楚国接下来就不用干其他的事情了。

    熊槐也被景鲤的话吓了一跳。

    这才反应过来,现在这战国年代可不是后世那个机械化的现代,可全是人工施工的。修建一个大型水利工程,动辄以十年计。

    若是真的需要五十多年,那么楚国除非接连出现三代热衷于种田的国君不可,否则,这事就不用想了。

    想着,熊槐看向许行道:“先生,不知令尹所言如何?”

    许行摇头道:“大王,若是按令尹的算法,自然需要五十多年···”

    许行的话还未说完,斗由立即出言道:“大王,臣以为许行乃是他国奸细,此举乃是为了消耗我楚国实力,臣请立即驱逐许行。”

    斗由说完后,立即得到许多大臣响应,尤其是已经准备对越国擦掌磨拳的领军作战的人。

    许行见大部分的大臣全都向楚王请命驱逐他后,立即发出一串嘲讽的笑声。

    熊槐见许行大笑,便问道:“许子何故大笑?”

    许行笑道:“臣尝闻数百年前,一人跖耒而耕,不过十亩。如今,一夫则可治田百亩。上古之时,亩收不过一石,百余年前,一亩地岁收一石半,如今亩收接近两石。两百年前,千乘之国乃是大国,如今宋国拥车五千乘!”

    说着,许行笑了笑,向楚王行礼道:“大王,若是楚国依然还与数百年前的情况一样,一人耕种十亩,举国之力不过十万大军,那么臣请离去,终生不敢言事。”

    熊槐闻言自嘲的笑了笑,接着,见到景鲤尴尬的脸,立即止住笑容,正色道:“先生说笑了,令尹的意思只是想询问先生,若是我楚国在云梦周边开通水渠,大概需要多少年呢?”

    许行应答:“大王,臣请以百余年前魏国邺城守西门豹修建漳河渠为例,昔日漳河渠仅仅只是调用了邺地百姓,仅仅数年过去,就挖开了十二道水渠,邺城如今已经成为魏国的重城。”

    “如果大王觉得邺城太久,那么也可以参照魏国的鸿沟,数十年,魏惠王以魏国之力挖开鸿沟,不过两三年,就连通了淮水以及河水。”

    “所以,臣以为,举国之力修建水渠,那么只需要三到五年,若是仅仅征召江汉之间的百姓,那么在十年之内,就可以完成。”

    熊槐点了点头,若是用十年的时间来修建水渠,那么也不是不可接受,顿了顿,向众臣询问道:“不知诸卿以为如何。”

第三百三十三章 霸业根基() 
    此时,景鲤此时脸色已经恢复正常,但,听到楚王的询问却并没有说话。

    昭雎等待了一下,然后开口道:“大王,修建水渠的时间还是太过漫长了。如今天下征战不断,淮水的百姓需要防备齐国,臣以为不可调到汉水来参加劳役。”

    “而如今天下局势变化无常,即便我们不去攻打其他国家,恐怕其他国家也会来攻打我们楚国。而且,若是年年征召百姓修建水渠,百姓疲惫不堪,恐怕难堪重负。所以,臣以为考虑实际情况,恐怕要想修建水渠远不止十年。”

    “故,臣以为修建水渠时间太长,请大王三思。”

    许行闻言立即出言反驳道:“自一百多年前开始,周王以西的地方就只剩下三晋秦楚五个国家,如今百余年过去了,这块地方还是有三晋秦楚五个国家,虽然各国强弱异变,但是始终不见那个国家被灭亡,所以说征战是困难的。”

    “司马说修建水渠太难,难道还会比攻城拔地还难吗?司马说修建水渠时间太长,难道还会比灭亡其他国家所需的时间还长吗?”

    “再说了,论修建水渠,楚国先贤修建芍陂等一系列的工程,可比现在难多了,当年先君庄王全力支持先贤孙叔敖修建水渠,难道会影响庄王争霸天下吗?”

    “不,事实的情况正好相反,正是因为大量水渠的修建,孙叔敖才会成为楚国的一代贤相,而庄王也因此而称霸天下,问鼎于周。”

    “这···”昭雎顿时哑口无言。

    不提伐越计划。

    昭雎自然知道修建水渠有利,但是修建完成以后呢?

    十年或者十五年之后,昭雎自己也不敢肯定他是否还活着,就算还活着,那么他还能领军作战吗?

    这都是一个疑问!

    最后,昭雎只好拱手道:“大王,请三思!”

    熊槐还没有说话,许行见昭雎败退,立即趁胜追击道:“大王,臣观楚国众卿全都热衷于争霸天下,那么臣就以争霸天下为目的,来说说修建水渠是如何有利于争霸天下的。”

    熊槐开口道:“请先生进行细说一二。”

    许行应道:“争霸天下要在强军,而一支强大的军队,则需要训练有素、武器齐备。军队的训练以及武器的装备,全都需要人去做。”

    “工匠打造武器,那么就没有时间去耕种了,将士常年训练,那么也没有时间去耕种了。”

    “所以说,工匠,将士,这些强军的基本,除了人口这一根本外,那么粮食便是人口之外的最重要的因素。”

    “而粮食的唯一来源,就是从田地中种出来,如今的天下,那些数量较少的中田以及良田不论,仅仅对大部分的下田进行说明。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如今一亩收约两石,也就是说一户农夫一年可收获不到二百石粮食。”

    “五口之家,虽然食量有多有寡,但人均大约一月一石半,也就是每家每年需要食用九十石粮食。其他的一百余石,或交税,或出售以为家用,全部用来供养他人。”

    “而一个军中丁壮,如果不训练,那么一月需要两石粮食,如果征战或者训练,那么就需要的粮食会超过两石,就是说一个将士常年训练就需要消耗三十石粮食。”

    “也就是说一户农夫,终年所得,若是供养将士,不过是供养三到四个人,若是供养工匠,不过是供养一家所需。”

    “可是,若是将每亩地收获提升到三石,那么一户农夫就会每年多生产一百石粮食。六万顷地也就是田地六百万亩,也就是说楚国每年多收获六百万石粮食,而楚国的税收大约是一半,也就是太府每年多出三百万石粮食。若是这些粮食全部充作军用,那么就足够十万大军一年训练所需。”

    “若是每个将士训练半年,那就是二十万大军,训三月,就是四十万大军。再加上洞庭淮南提供的粮食,楚国每年就可以训练近百万大军,有了这些军队,大王何愁霸业不成。”

    熊槐渐渐的被许行所描绘的画面所吸引,若是真如许行所说,那么楚国就会多出十万常备军,不,不仅仅是如此,许行说的只是一年一获,若是算上麦米,也就是一年两获,这样一来,楚国完全可以多训练二十万常备军。

    而且还不仅仅只是二十万而已,因为许行的数据全是保守数据,最起码现在江汉之间的粟米产量就没有达到两石,而芍陂灌溉的土地,粮食产量就普遍超过了三石,还有不少五石,十石的良田,而不仅仅只是三石。

    所以,楚国增加训练二十万常备军完全不成问题。

    数十万常备军,在加上征召的士卒,那么···

    熊槐在这一瞬间,似乎看到二三十年后,楚国横推天下的局面了!

    现在秦国的都江堰与郑国渠全都没有修建,论实力底蕴,秦国比楚国还是要弱上一筹,如果楚国在云梦的水渠建成,只要楚国汉水不失,那么就算秦国把这两个水渠全都建成,楚国还是要比强强,就算打一个折扣,楚国也不比秦国差。

    这样的楚国,那个国家能比。

    不仅是熊槐,其他大臣载许行说完之后,也全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中。

    良久,一直在一盘默默听许行辩论的唐昧长叹一口气,摇头道:“若是昔日吴起能得先生之助,那么···”

    剩下的话唐昧没有说出口,之前吴起对贵族下手,不就是因为他训练军队导致太府空虚,没有钱粮了吗?

    若是吴起有粮,哪里还会让楚国发生一场动乱,经过多年才恢复生气。

    唐昧能想到的事情,在场的人全都想到了,接着全都面色一变,各有想法。

    熊槐见唐昧说完后,群臣的面色出现变化后,开口询问道:“不知对于许子所言,众卿以为如何!”

    听到楚王的问话,群臣顿时一阵沉默。

    不是说许行提出修水渠的建议不好,而是提出这个建议的乃是许行,这就有些不妥。

    就在沉默间,依旧是唐昧长叹了一口气,开口道:“大王,臣以为修建水渠一事可行。”

    “况且,修建水渠也不是不能中断的事情,即便各国来攻,或者天下局势有变,我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