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之领主天下-第8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百八十章 夏完淳

    在滁州城东门外的城墙边围着一堆人。人群挤在那里,指着城墙上贴的一张官府的告示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一个脸上带着不忿的神色的士子 从人群中挤了出来,嘴里嘟囔着:“这简直是有辱斯文,有辱斯文啊!”

    紧接着又从人群中挤出来几个士子打扮的年轻人,也是一脸的忿然之色,好像受到了什么不公正的待遇一般。

    不远处一辆马车在城门不远处停了下来。车上的帘子掀了开来,当先跳下来一位身材修长,面像英俊的青年。他穿着一身文人士子燕居,出行时常穿的青色交领宽袖行衣,头戴东坡巾,手中提着一个包袱。腰间还挂着一柄精美的长剑。

    在他跳下马车之后,又从车中跳下来两名差不多相同打扮的士子,每人手中都是提着一个包袱。那第二个从车上跳下的青年士子五官虽然长的俊秀,但是脸上却总是带着一种忧郁之气。最后一名跳下车的青年却是身量最矮,虽然长的也是极为英俊,但是很显然是却是三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人。他眼神明亮,笑容灿烂,一下马车便好奇的打量着四周的情景。

    从三人的行装来看,显然是从其他地方刚刚来到滁州的。那名看起来最年长的士子回头跟车夫结算了车费之后,三人便并肩向城门口走去。

    走了几步,城门口众人围观的景象引起了三人的注意。那名身量高大的士子虽然看起来比较粗壮,但是举动却十分的斯文。他上前几步,拦住一位刚刚从人群中挤出来的士子,施了一礼,然后问道:“敢问这位兄台,这里发生了何事?”

    那名士子本来是脸上有着忿然之色,被人忽然拦住,心中有气,正想不耐烦的呵斥,但是看到对方彬彬有礼。自然也不能恶语相向。失了自己的身份。他上下打量了对方一遍后道:“看你的样子好像是从外乡来的吧?”

    “不错,我兄弟三人正是从松江而来。听闻秦国公张榜纳贤,特意前来应招。”

    “原来如此。不过,我劝你们还是不要去应征那什么贤士了。”那士子撇撇嘴说道。

    那身量修长的青年闻言一惊道:“兄台何出此言?难道秦国公取消了招兵纳贤的命令了吗?”

    “取消倒是没有。不过,如今这应征贤士根本就是自讨苦吃,有辱斯文之事,不去也罢。”

    那身量修长的青年闻言眉头一蹙。也不在相问,向那士子倒了声谢便转身回去向同行的那两人将自己听到的说了一遍。

    两人听了之后,那名神情忧郁的青年脸上的神情更是忧郁了几分,但是那年龄最小的少年却只是一愣,但是随即笑道:“两位哥哥,不必在此胡乱猜测。秦国公名震天下。张榜招贤,又怎么会做出有辱斯文的事情呢!想知道事情的真相,我等过去一看就知道究竟了。”

    这三人正是从松江府赶来应招的夏完淳和他的两个准妻兄。那个身量修长,年龄最大的是他的大妻兄钱熙,他比夏完淳大五岁左右。那个脸上一直有着忧郁神情的则是他的小妻兄钱默,比夏完淳大两岁。而夏完淳自己今年才十五岁而已。夏完淳虽然没有与萧毅见过面,但是他们的老师可都是跟萧毅渊源深厚。他的主要老师陈子龙现在是萧毅总督府的参谋。他的另一位老师史可法镇守扬州,而且蒙萧毅两次搭救。

    萧毅发榜招贤征兵的消息已经传遍了江南。当时收到这个消息夏完淳就迫不及待的想要前来滁州。后来又接到了自己的老师陈子龙写个他父亲夏允彝的信。说是秦国公邀请他们父子二人前来相助。心中更是激动不已。他一个十五岁的少年,虽说在江南也是小有才名。但是却没有想到现在名震天下,打的鞑子落花流水的秦国公也知道他的名字,让他怎么能不激动。

    夏完淳很小便由父母作主订了亲,他的岳父钱彦林是嘉善一带极有名望的才子,而且性格豪爽,被称做钱长公。这位岳父可谓为完淳的师表,明亡时他积极参加抗清,组织义军,后来因掩护过完淳的老师、抗清义士陈子龙而被捕,和女婿夏完淳同一天为国捐躯。浩然正气,可歌可泣!他死后,妻子徐氏不愿独活,亦投水自尽。其两个儿子都是有才名的人,和完淳也非常要好。长子钱熙风姿玉立,才气纵横,也是夏完淳最敬重的同辈人之一,在完淳16岁时便因参加抗清活动,积劳成疾去世,完淳伤心不已,曾写下“千古文章未尽才”的悼语。钱熙之弟钱默8岁即能写诗,15岁成进士,和完淳也有唱和,亦有神童之誉,并为夏完淳写过一篇《神童赋》,被传为佳话。明末家破人亡后,钱默流浪各地,不知所终。

    夏完淳看了老师的信之后,和父亲稍一商量,父亲也是欣然同意。只是因为夏允彝还要处理一些家中事务,随意让夏完淳先行。夏完淳又想到了自己志趣相投的两位大舅哥,又跑到岳父家说服了老岳父,这才和两位大舅哥一起前来投奔萧毅。

    夏完淳小的时候就和父亲去福建上任,也是有出门远行的经验的。年纪虽小,做事却很有头脑,行事果断。所以在三人当中年龄虽小,但是却隐隐是三人之首。

    听了夏完淳的话,钱熙,钱默也是点头赞同。三人分开人群,挤了进去,一看,原来墙上贴的是总督衙门最新发布的招贤新规定:所有前来应征的士子,不论参加文选,武选,只要考核通过后都需进入军营和普通士兵一样进行三个月军训,然后再行分配到各个衙门。

    三人看完后挤出人群,钱熙倒是没什么,天生一副忧郁气质的钱默则是脸上更添了几分忧郁。夏完淳则是一脸轻松的道:“原来那人所说的有辱斯文就是这件事情啊。哼,若是连这点苦头都吃不了,还敢谈什么报效朝廷,驱逐鞑虏。依小弟看,秦国公这真是一招妙招啊!”

    钱熙闻言问道:“存古,那你说说看着妙在何处?”

    夏完淳道:“第一。这条规定起了一个筛选的作用,将那些意志不坚。受不了的苦的士子自然是拒之门外。这样一来。能够入选的自然都是一些品性坚毅之人。第二。让那些入选的士子进入军营历练一番,不仅能够帮他们打熬身体,锻炼意志,也能让他们对于战阵之事更加的熟悉和了解,行为也会更加的务实一些。如后就算在地方上为官,至少也不会是一个只图虚名的官。”

    钱熙听了,细细一想。果然是这个道理,对于自己的这个小妹婿更是佩服。钱默虽然没有说话,但是脸上的表情好像明朗了一些。

    夏完淳又道:“至于秦国公有没有其他的用意,小弟我可是猜不出来了。”

    钱熙道:“存古,我们进城之后是先去招贤馆报道还是去拜会大樽先生?”

    大樽是陈子龙的号,钱熙是晚辈自然只能称呼他的号了。

    夏完淳果断道:“当然是先去招贤馆报名。然后再去拜见老师了。”

    三人商定完毕,便在城门口的征兵报名处问清了招贤馆的地址。报名处的士兵看三人风度翩翩,又是腰佩长剑,知道他们定是前来应征的士子,于是便派了一个人将他们带到了招贤馆。

    虽然因为萧毅的军训的新规定让一些本来有意报名的士子又改变了主意,但是在招贤馆门前排队报名的人依旧不少。

    招贤馆门前左右两侧,搭起了两个长棚。下面各摆着一张长桌,长桌后面坐着几个师爷打扮的人。每人手中拿着厚厚的一沓纸张。旁边摆着笔墨纸砚。在这些师爷的对面都摆放着一把椅子。是供那些报名的士子坐的。

    大明朝规定。有功名在身的士子见官可以不跪的。徐华自己是读书人,自然也会对这些士子优待一些。而且这些士子是要自己写报名表的。当然坐下好一些。城门口那些前来应征当兵的青壮基本上都不会写字,他们的报名表都是他们口述,负责登记的师爷们填写的。

    夏完淳三人找了一个人数较少的队伍开始排起队来。轮到他们还有一会的时间,钱熙忽然问道:“存古,你为什么不直接去找大樽先生。大樽先生现在可是总督府的参谋,是秦国公信任的人,肯定会给咱们行个方便的。”

    夏完淳笑道:“老师为人刚正,当然不会因为我们而徇私了。想必大哥也听说过这滁州城中曾经有一个勾结鞑子预谋叛乱的孙姓商人?”

    钱熙点点头道:“当然听过,那个孙姓商人事情败露,已经被秦国公公开审理,明正典刑了。家产也被全部抄没了。”

    夏完淳接着道:“老师在信中提到了这件事情。他说,秦国公手下有一个心腹将领,是从西北一直跟随国公的。但是就是因为垂怜那孙姓商人女儿而在秦国公面前替那商人说了几句好话,结果就被秦国公训斥了一顿,而且从军统司的主事任上调到了民法司做千户,脱离了军队系统。秦国公治军如此严格,我们当然不能去给老师添麻烦。”

    钱熙两人听了脸上略显惭色,点头称是。接着夏完淳又道:“再说了,我们兄弟三人就是为了在秦国公麾下抗击鞑虏,报效朝廷的。又不是为了当官发财的。别人该经历的事情,我们也要经历,当然不应该特殊化。两位哥哥想必也是这个想法吧?”

    钱熙兄弟二人才学虽高,但是对于时务的兴趣却没有夏完淳那么强烈。此时听夏完淳这么一说,心中更是有些惭愧。钱默和夏完淳一样,在小时候都是被人称为“神童”的,而且钱默还曾经写了一篇赋来夸奖夏完淳。当然,从古到今,小时候负有神童之名的人也是为数不少,但是绝大多是就如那天边的流星一般,光芒一闪便无声无息了,长大后也是泯然众人矣。钱默差不多可以归为这类人中。但是夏完淳却是个例外。他不仅才情出众,而且少年志大,言谈之中总是有一种勃发的豪情。九岁多跟随父亲在附近任职的时候便学着帮助父亲处理政务了。可以说他因为有了一个很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和陈子龙,史可法等一心为国的老师的教导,才有了后来轰轰烈烈的抗清事迹。

    三人闲聊之间,他们已经排到了长桌前。因为夏完淳年龄最小,钱熙便让他先报名。

    夏完淳先是给长桌后面的师爷欠身行了个礼,然后一撩长衫下摆,潇洒的坐在椅子上面。桌子后面的师爷对眼前这个少年也是颇有好感,微微一笑,递给他一张报名表,然后指了指旁边的笔墨道:“公子,请根据这报名表上的名目来填写吧。”

    夏完淳接过那报名表一看,眼前却是一亮。这报名表设计的颇为奇特。在一张一尺见方的大纸上,顶上居中印着“招贤报名表”五个大字。然后在下面是一条条用横线和竖线围起来的小方格子。这些小方格子的左前端则标注的是姓名,籍贯,年龄,家庭成员,功名,还有个人擅长和兴趣,意向等。其中在个人擅长一栏中又是有几个备选的答案:读书作画,处理政务,司法审判,经商理财,用兵之道等选项。在意向一栏则是有文选或是武选两个备选答案。

    夏完淳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奇特的报名表,这种报名表的格式新颖,内容详实,一目了然,而且竟然在个人擅长一栏将经商理财都加了进去,而且还排在用兵之道前面,这让年轻的夏完淳很是感到新奇和惊讶。他抬起头行那位面前的师爷问道:“老先生,请问这报名表为何人所制?”

    那老先生呵呵一笑,向城南的方向一拱手道:“这是秦国公亲自设计的。公子可是惊奇于从未见过这种格式?”

    夏完淳听了,对于这位秦国公更是感兴趣了。他取过旁边的毛笔,认认真真的开始填表。

    在填到个人擅长和兴趣的时候,他勾选了处理政务和用兵之道。在意向一栏则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武选。(未完待续。)

    ps:  上个月只有九张月票,没想到这个月两天时间就有了四张月票。兄弟们还真是让老猫意外啊!虽然没想过去争夺什么新人月票榜,但是还是很高兴的。今天两章,十二点之前还有一章。

一百八十一章 凤阳光复

    夏完淳填完了表格后钱熙,钱默两人也是相继填完了报名表。三人填完之后,那名报名的师爷发给了他们三人每人一枚号牌。夏完淳领到的是一枚方形的牌子,上面写着九九八的号码。钱熙领到的也是方形的牌子,上面的号码则是九九九。而钱默领到的牌子跟他们两个的不一样,是个圆形的牌子,上面的号码是一千。

    三人对照了一下,发现手中的号牌不一样,便向那桌后的师爷问起了原因。

    那师爷似乎知道他们会问起这个问题,头都不抬的道:“方形牌子的是参加武选的,圆形牌子的是文选的。记住了,三日之后再来这里参加初试。”

    三人听了这才了然,夏完淳和钱熙选的都是武选,所以牌子自然是一样的。而那个忧郁王子钱默却是选了文选,牌子自然是方的了。对于这个结果三人都不意外。

    三人收好了牌子,便找个人打听了一下,找了一间干净的客栈住下了。

    他们从松江府赶到滁州,经苏州府,常州府,镇江府,扬州府,一路上行了小半个月,风尘仆仆,也是累的慌了。让店家烧水洗了个澡,然后用过饭菜便呼呼大睡起来了。

    刘全等人那日一进滁州城,立刻便被军统司的番子们拿了投进了大牢。这些人本来以为已经平安无事了,可是没想到会有这么一出,大喊大叫着要见萧毅,说他出尔反尔。

    看他们实在聒噪的不行,谢虎子一摆手,那些番子们不知道从哪里拿出了一团团黑乎乎,脏兮兮的布堵住了他们的嘴。然后谢虎子的一句话便让他们心惊肉跳,面如土灰。

    谢虎子看着他们冷冷的道:“你们降了国公爷只是暂时不用死。但是你们能不能继续活下去就不由得你们了。这些日子本官会派人查清楚你们往日的所作所为,凡是曾经祸害过百姓,致人死亡的,一律杀无赦。凡是屁股干净的本官查清楚之后自然会放你们出来的。带走!”

    刘全一听这话就知道自己死定了,他干的那些狗屁倒灶的事情多了去了。手中的人命也有好几条。要是不死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但是他心中却是认为这是萧毅为了自己上次带兵占了和州的事情还耿耿于怀,所以才要杀他。但是他现在已经是砧板的肉,只能任人宰割了。

    其他的将领也大多都是屁股不干净的,其中也不乏手上有人命的。听了谢虎子的话便颓然的垂下了头。很多人心中已经后悔为什么当初没有鼓动刘全带兵反了,如今却是自投死地了。

    只有少部分的将领却是心中泰然,面色平静,也不反抗。也不叫嚷。

    萧毅这么做主要的目的还是要进一步的分化这些刘泽清的残兵,将那些罪大恶极的全部杀掉,对于那些能够拉拢的,为己所用的自然是加以拉拢。他必须全力的抹去这支部队身上刘泽清的印记,让他们能够尽快的融入自己的队伍当中。

    萧贵已经从和州赶回了滁州。新兵初试的日子马上就要到了,他作为统兵大将自然是要回来操持各项事务的。

    一名士兵匆匆的走进了作战指挥室。将一封最新的战报交给了陈子龙。陈子龙拆开一看,脸上一片喜色,急急忙忙带着战报去找萧毅了。

    这滁州的天气实在太热了,萧毅刚刚午睡起来,又冲了个凉,穿着一件宽大舒适的燕居常服正在书房中拿着一本孙子兵法正在研读。虽然自从成军以来,和鞑子作战一直没有败过。但是萧毅知道这里面有系统士兵的勇敢,有萧贵等将领的大力襄助。还有一些运气的成分在里面。自己现在看起来虽然也有一些军事方面的天赋。但是这毕竟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他闲暇的时候也是在恶补自己的军事知识。

    门被敲响了,门口值守的亲卫声音传了进来:“大人。陈大人有事求见。”

    萧毅知道肯定是又有战报了,对外边道:“请陈参谋进来。”

    “见过……”

    “陈参谋,坐吧。”陈子龙见礼的话还没有说完便被萧毅打断了。他坐在萧毅对面的椅子上,将手中的战报递给萧毅,神色激动的道:“国公,大捷啊!”

    萧毅微微一笑道:“可是武功的那五千人马立了功劳了?”

    陈子龙道:“正是。武功将军带着骑兵赶到定远县城下的时候,城中的鞑子竟然一枪未发,一矢未射就弃城逃跑了。武功将军进了滁州城的,担心鞑子使诈,于是派了了探马打听凤阳鞑子的消息,没想到却是得到了鞑子正在撤退的消息。武功将军抓住战机,带领骑兵趁着鞑子撤退的时候阵型不稳一阵冲杀。鞑子果然大乱,溃乱不堪,死伤无数,残兵都向着宿州的方向而去了。

    现在凤阳收复,而且中都留守司其他地方的鞑子也是收缩,纷纷向着宿州撤军。现在除过宿州之外,大半个中都留守司都在我大明手中了。”

    对于这个消息萧毅其实一点都不意外。凤阳本来就剩下一万余名清军,而且基本上全都是绿营兵,根本没有多少战斗力。而且凤阳相比其他城池,却是一个不设防的城市。

    众所周知,凤阳是朱元璋以及徐达,汤和等大明开国功臣的家乡。朱元璋称帝之后,开始在全国调集百工技艺、军士民夫等,数以万计,大兴土木,在凤阳营建中都。“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以《宫皇图》为模本,设置“行工部”,其“规模之大、规制之盛、工艺水平之高,实冠天下”。只是后来朱元璋觉得凤阳作为都城却是不合适所以才定都南京。凤阳的城池建设也就这么停了下来。

    后来,朱棣靖难成功之后,又将都城迁到了北京,凤阳更是被荒废了起来。只是因为这里埋着朱元璋的父母,所以修筑有明皇陵。平日里也是驻扎军队守卫的。但是凤阳城的建设却再也没有继续。历经两百多年的风吹雨打,战火摧毁,原本建筑的城墙早都损毁不堪。那些绿营兵要是想在这样的城池中抵挡武功的骑兵,那无异于找死。所以他们只有逃跑一途。

    萧毅本来派武功这次去就是占便宜去了。面对着一个没有城墙的城池,一支战斗力为渣的部队,这样的战果实在是很正常的。

    倒是陈子龙,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