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的想法,本官可以理解,本官也愿意助你完成心愿,但你要记住,本官绝不会给你承诺,更不会以虚幻的承诺,换取你忠心耿耿。”
“你记住一句话,可以用来交换的利益,可以被更大的利益所取代,你忠心本官的出发点是达到自身之要求,一旦有人给你更加好的条件和诱惑,你会毫不犹豫的背叛本官。”
“如果你以这样的心态来做人做事,本官可以明确告诉你,最终你不会被任何人容忍,等待你的将是一无所得。”
“不要因为自己吃过苦,独自打拼获得了一些东西,就认为这世上都是利益交换。”
“本官所说的这些话,你好好理解。”
“本官该说的话都说了,你好好想想,本官不想你那么快就做出选择,想想你是不是能够做到本官所说的话语,能够做到一切好说,做不到最好去过简单的生活,免得将来没有后悔的机会了。”
走出屋子,跟随在身边的曾永忠,颇为着急的开口了。
“大人,我真的没有想到,乔明俊是这样的人,这都是我的失误,没有弄清楚,我觉得乔明俊这样的人,不能跟随在你的身边。”
吴宗睿看了看曾永忠,叹了一口气。
“先生,你以为跟随在我身边的人,都会无条件的忠心耿耿吗,这种可遇不可求的事情,我压根都没有想过,乔明俊明确提出了要求,我就要想办法然他达到愿望,否则我没有多大的资格要求乔明俊做什么。”
“乔明俊能够在我的面前提出要求,就是认真思考过的,其实先生给他说及此事,他就下定了决心,所以我的话语也非常明确。”
“谁都有起伏的时候,要对自身有准确的判断,尽量避免这等情形的出现。”
“说来我还要感谢先生,让乔明俊说了实话。”
“乔明俊今日要是不说出那些话语,我根本不会让他在我的身边做事情。”
。。。
吴宗睿的一番话语,让曾永忠说不出任何的话语来了,在他看来,吴宗睿十八岁的年级,对世态炎凉有着如此深刻的认识,太少见了。
跟随在吴宗睿身边做事情,曾永忠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不能说没有一点的私心,现在看来,他的选择是正确的,吴宗睿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认识,很多方面远远强于熊廷弼,将来的成就,也要远远强于熊廷弼。
第一百七十章 适可而止()
十一月底,漕运因为气候的变化停止,来年二月才能够恢复。
漕运总督府已经完成一百五十万石漕粮的运送任务,保证了京城和北方粮食的供给,这次皇上倒是没有下旨,仅仅是户部发来了敕书,对于漕运总督府的功劳予以了赞誉。
漕运兵丁的名气倒是出去了,大力的打击,让漕运沿途的匪帮,绝不敢妄动,南直隶以及浙江一带的匪帮,要么被漕运兵丁毫不留情的剿灭,要么就是偃旗息鼓,暂时的躲避。
其他的匪帮,多多少少知晓情况,这个时候若是还想着出头,那就是找死。
这一切,都是漕运三千营的功劳。
漕运总兵赵世奇得到了兵部的赞誉,不过他很聪明,没有将漕运三千营的事情禀报兵部。
有意思的是,漕运总督杨一鹏大人,也没有询问什么。
月底的时候,赵世奇居然拨付了五千两白银,给了漕运三千营,说是饷银,吴宗睿当然不会拒绝,他知道这里面的意思,赵世奇得到了赞誉,也就引发了兵部的注意,有了被提拔重用的机会,暗地里给予一定的感谢,也是应该的。
朝廷里面的局势,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内阁首辅成基命致仕,内阁次辅周延儒如愿以偿,成为了内阁首辅,三十七岁的周延儒,掌握了最大的权力,得到了皇上高度的信任,可谓是踌躇满志,很可惜,此刻的周延儒,意气风发,压根不会想到,同样为内阁大臣的温体仁,已经开始处心积虑的算计他了。
这一切,对于淮安府城来说,没有太大的影响,眼看着春节临近,繁华的淮安府城,变得异常的热闹了。
漕运停止,并不意味京杭大运河的运输也停止,这个时候,大量的民船,开始通过大运河,将诸多的商品源源不断的运送到京城和北方去。
信义帮和长恒帮的生意火爆,不计其数的商贾找上门来,恳求他们帮忙运送商品,给出的报酬也是很高的。
北方遭受灾荒,又遭受后金鞑子的劫掠和流寇的侵袭,可谓是满目疮痍,物资极其的匮乏,不过那些真正的士大夫家族,以及官绅家族,并未遭受多大的损失,他们对于物资的需求还是迫切的,这个时候将大量的商品运送到京城和北方去,就是暴利。
商贾很清楚,真正有能力的漕帮不多,信义帮首当其冲,长恒帮次之。
信义帮帮主秦志锐当然要抓住机会,在漕运码头的事宜稍微的稳定之后,再次将主要的精力集中到京杭大运河运输的方面。
信义帮的生意好,意味着能够挣到更多的银子,也保证了漕运三千营的开销。
不过京杭大运河运输的时间不长,也就是短短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北方的气候已经变得严寒,大运河部分地方若是彻底冰冻起来,水路的运输就不得不停止了。
这个年代可没有先进的科技可以破除大运河上面的冰冻。
信义帮一次性的出动了上百艘的船只,运送大量的物资前往京城和北方,而这一次的运输,能够让信义帮赚取到近十万两的白银。
漕运停止,民船开始运输,大运河沿途的匪帮再次的活跃起来,他们不敢打漕船的主意,对于民船则不会客气。
当然了,沿途的匪帮也要看看运输船队的气势,譬如说信义帮的船只,他们是不敢劫掠的,当年夏镇匪帮被彻底剿灭,据说与信义帮就有着很大的关系,大运河沿途的匪帮,还没有谁觉得自身的力量强于巅峰时期的夏镇匪帮。
偏偏这个时候,吴宗睿下命令了,漕运三千营进入修整的阶段,不再继续剿灭大运河沿途的匪帮,这让廖文儒等人感觉到奇怪,但他们绝对执行命令。
漕运三千营拥有的战马已经超过千匹,这里面有信义帮暗地里购买的部分战马,也有漕运三千营在剿灭匪帮过程之中缴获的战马。
战马以蒙古马与河曲马为主,清一色的都是战马。
漕运三千营的军士,总人数也超过了四千人。
吴宗睿原来的计划,崇祯三年底漕运三千营军士的数目达到两千就不错了,想不到仅仅到了十一月底,总人数已经超过四千。
因为军士人数的增加,漕运三千营再次进行了人员的划分,骑兵营总人数达到了一千二百人,斥候营总人数达到了两百人,余下的近三千人,则被分为三个步卒营。
廖文儒以千户兼任骑兵营指挥,刘宁以副千户兼任斥候营指挥、骑兵营副指挥,罗典召以百户兼任执法营指挥,罗典明、罗典勇和秦大龙以百户兼任步卒营指挥。
眼看着漕运三千营的兵力,就要达到卫所的兵力了。
漕运三千营兵力快速的扩充,训练也更加的频繁。
廖文儒等人认为,可能是漕运三千营的兵力扩充的速度太快,需要消耗大量训练的时间,所以吴宗睿要求漕运三千营暂停剿灭京杭大运河沿途的匪帮。
十二月初一,吴宗睿来到了漕运三千营的兵营。
兵营的规模早就扩大了,山坳前方的五里地范围,基本都是禁区,一排整齐的木栅栏,将营地的范围圈出来,寻常人等不得靠近。
山坳里面的营房增加了一倍多,分布在三个山谷之中,斥候营的驻地在最里面的山谷,中间山谷是骑兵营的驻地,外面的山谷则是步卒营的驻地,执法营的军士人数不多,驻地同样在最外面的山谷。
迄今为止,漕运总督杨一鹏大人,以及漕运总兵赵世奇,从未到过这里,也从未询问过漕运三千营的相关情况。
木栅栏外面巡逻的军士,见到了吴宗睿等人,立刻行礼。
木栅栏里面大量的空地,已经是骑兵和步卒重要的训练场所。
吴宗睿下马之后,慢慢朝着山坳的方向走去。
廖文儒和刘宁跟随在身边,几个护卫则是距离五米左右的距离。
“文儒,刘宁,你们或许奇怪,漕运三千营为什么不继续剿灭匪帮了。”
“大哥,军士增加的迅速太快,这段时间的训练也很多,不出去剿灭匪帮也是可行的,我已经告诉他们,这个春节都不要想着歇息,同样要展开训练,不过这次招募的两千余人,还真的不错,服从指挥,最为重要的是能吃苦。”
吴宗睿看向了刘宁。
刘宁搔了搔头皮。
“少爷,属下没有什么可说的。”
吴宗睿微微摇头。
“漕运三千营暂停剿灭运河沿途的匪帮,并非是因为将士数量大规模的增加,其实让这些新进的军士参与厮杀,有着莫大的好处。”
“可我们不得不暂停,十月到十一月的漕运很顺利,一百五十万石漕粮悉数运送到京城和北方,户部和兵部都有敕书,予以了表扬,以前的漕运,因为种种原因耽误了,为什么这一次如此的顺利,朝廷的那些老爷们,难道没有疑问,只不过北方遭受了太多的磨难,粮食匮乏,所以他们隐忍不发。”
“杨大人和赵总兵,同样明白其中道理,他们知晓漕运三千营的骁勇。”
“京杭大运河沿途的匪帮,与地方官府多多少少都是有勾结的,特别是天津卫一带,如果我们漕运三千营的势力扩展到天津卫一带去了,怕是真的引发朝廷的疑虑了。”
“我们必须适可而止,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好在漕运停航也就是两个月的时间。”
“这两个月的时间,你们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务必抓紧训练,同时从漕运码头苦力队伍之中,挑选合适的人进入漕运三千营之中。”
“来年漕运三千营剿灭京杭大运河沿途的匪帮,以湖广、山东、浙江和南直隶为主,至于说北方的匪帮,不要想着彻底剿灭,只要他们不过分劫掠就可以了。”
。。。
说完了剿灭匪帮的事宜,吴宗睿转移了话题。
“文儒,将士的训练如何了。”
说到训练,廖文儒眼睛里面冒出了亮光。
“大哥,训练没有问题,漕运码头苦力进入军营之后,适应的速度很快,我按照您的要求,将他们分散开来,由战术素养俱佳的军官和军士带着训练,刚开始最大的难题是夜间集合与夜间行军,不少人夜间什么都看不见,不过月余的时间过去,好多人都适应了,已经能够夜行军了。。。”
“很好,训练务必抓紧,你们更要重视生活方面,猪肉和羊肉不可或缺,鸡蛋更是要保证,其他菜蔬的搭配也要注意,将士每日的训练很辛苦,吃饱喝足了,才有体力。”
廖文儒和刘宁两人同时点头。
军士的好多菜谱都是吴宗睿亲自写出来的,他们感觉到了关心,却不知道菜谱对于军士的重要性。
大明军队的诸多军士,包括后金鞑子,夜盲症非常普遍,夜晚根本无法行军作战,这其实是营养不足造成的,所谓的营养不良,不仅仅是吃饱喝足的问题,菜蔬营养搭配方面非常的重要,穿越的吴宗睿是明白这一点的。
这是漕运三千营的优势,将来作战可以发挥奇兵的作用。
当然,这也是吴宗睿的秘密,绝不会泄露出去。
第一百七十一章 传教士()
曾永忠匆匆来到府邸的时候,吴宗睿正抱着小女儿吴凡璇在后花园转悠。
曾永忠住在淮安府府衙后院,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到吴宗睿府邸来的,只不过这些日子,吴宗睿通常很忙碌,每天到府衙点卯之后,都是直接到漕运三千营军营,处理军营之中诸多事宜,有时候也与将士一道参与训练。
将吴凡璇递给身边的玉环,亲了亲大女儿吴冰玥的脸之后,吴宗睿来到了前院。
曾永忠正在前院的厢房等候,看见吴宗睿进来,连忙站起身来了。
“先生,这个时候到府邸来,有什么急事吗。”
“大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阳玛诺到淮安府城来了,说是想着求见大人,这是阳玛诺求见的折子,这是我收集的有关天主教基督会的文书。。。”
吴宗睿看着曾永忠,有些发愣。
也就是这一瞬间,他的脑子里冒出了圣教三柱石这个词。
圣教三柱石,其实就是已经病故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在大明传教期间,所开化出来的最有成就的三人,分别是徐光启、李之藻和杨廷筠,其中的李之藻和杨廷筠两人都已经病故,徐光启现如今为礼部尚书。
正是因为徐光启的支持,天主教耶稣教会才得以在大明传教。
利玛窦病逝之后,天主教耶稣会在大明实际的负责人汤若望,现今供职于钦天监,正是徐光启举荐。
包括利玛窦、汤若望和阳玛诺等人,能够在大明传教,徐光启功不可没。
大明朝廷不禁止天主教,但地方百姓大都不接受天主教,特别是士大夫和官绅阶层,普遍反对天主教,原因很简单,天主教信奉上帝耶稣,推行一夫一妻制,其神职人员禁止结婚,而且需要禁欲,与此同时,天主教排斥孔孟之道,更是禁止纳妾等举措。
最为冲突的地方,是天主教的原罪说,认为哪怕是刚刚出生的婴儿,都有罪的痕迹,需要不断救赎,儒家思想则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可以说,天主教的教义,很多方面与儒家思想格格不入,当然要遭受排斥。
不过天主教进入大明王朝,是带着西方先进的科技前来的,所有来到大明的传教士,都可以被称作是科学家,他们在天文、地理、历法、数学甚至物理方面,带来了最新的知识,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大明王朝科技的发展。
最为著名的就是红夷大炮,又被称呼为西洋大炮,就是从西班牙和葡萄牙传过来的。
看见吴宗睿有些发愣,曾永忠将阳玛诺的折子以及文书放在了桌上。
拿起阳玛诺的折子,吴宗睿开口了。
“先生是什么想法,这个阳玛诺,是不是想着在淮安府传教啊。”
“应该是如此,阳玛诺是葡萄牙人,万历年间就来到了大明,曾经在广东一带传教,遭遇到驱逐,天启元年到了京城,帮助制造火炮,后来得到了礼部尚书徐光启大人的支持,在南京一带传教多年,可惜传教的收效甚微。”
吴宗睿微微点头,很快看完了阳玛诺的折子。
“阳玛诺天启六年就来到南京,也有五年时间了,南直隶一带,也没有见着多少信教之人,可见他们所谓的天主教,根本不适合我大明之风俗和气候。”
“大人说的是,我也是这么看的,只是阳玛诺得到了徐大人的支持。”
“可以见见,不过我不支持阳玛诺在淮安府一带传教。”
听见吴宗睿这样说,曾永忠脸上露出了为难的神情。
看见曾永忠为难的神情,吴宗睿脸上露出了笑容。
“先生不用着急,我不支持阳玛诺在淮安府一带传教,不会得罪徐光启大人,先生做好安排,明日一早我见见这位阳玛诺传教士。”
曾永忠的脸上,为难的神色依旧没有消除。
“大人,我想,若是不允许阳玛诺在淮安府传教,是不是就不见了,免得不好解释,我可以告诉阳玛诺,大人有诸多的公务需要处理,没有时间见面。”
“先生是担心什么吗。”
“阳玛诺得到了徐大人的支持,在松江府呆了足足两年的时间,去年一直都在浙江杭州,今年不知道为什么,又到南直隶来了,我是有些担心,如果大人见面之后,不允许阳玛诺在淮安府一带传教,可能会遭遇到难缠的事情啊。”
“先生既然说到这里了,那我问问,先生对于天主教基督会是怎么看的。”
“我当然不赞成在淮安府发展什么天主教的基督会。”
“看来先生与我的想法一样,不过阳玛诺不远万里,背井离乡,来到我大明,这份执着还是值得肯定,所以我要见见这位阳玛诺,至于说天主教基督会在淮安府发展的事宜,那是后话,有时候我也在想,为什么天主教基督会到我大明来传教,昨日我也看了一些朝廷的塘报,略作了咨询,利玛窦和汤若望等人来到我大明,当初传教的时候,同样遭遇到地方的驱逐,可人家还是如此的执着,这份坚持,令人钦佩啊。”
“大人万万不要有这等的想法,阳玛诺等人,来到我大明,还不是看我大明富庶,所以才来传教的,他们居心不良,这天主教基督会,我看就应该要驱逐。”
“先生这样的想法,还是有些偏激,天主教基督会究竟如何,我们不置可否,虽然我不支持阳玛诺在淮安府传教,但也可以听听阳玛诺说些什么,说的有道理的地方,我们听着,没有道理的地方,我们不予理睬,我堂堂的大明王朝,难不成还担心什么天主教基督会吗。”
“大人,那可不一定,我听说天主教基督会,很能够蛊惑人,至今我都不明白,徐大人为什么会信奉天主教。”
吴宗睿的脸色,逐渐变得严肃了。
“先生是知道我的,且不说徐大人为什么会信奉天主教,我是绝不会信奉天主教的,但这不代表我完全反对天主教,天主教在西方一带盛行,总有其可取之处,若不然也无法传播开来,既然天主教有可取之处,我们不妨静下心来,看看其中有什么好的地方。”
“好的东西就吸取过来,就好比说是红夷大炮,其攻击力惊人,助我大明军队多次打败了后金鞑子,这天主教也是一样,三人行必有我师,儒家思想若是不能够吸取外来的知识,固步自封,那么必定有没落的一天。”
“这方面,我们倒是要向徐大人多多学习,多多吸取外来的东西。”
曾永忠带着震惊和疑虑离开。
吴宗睿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舒心的笑容。
史书对于明末徐光启的评价非常之高,认为徐光启乃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无论是对西学的研究、传播,还是对西方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