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谋明天下-第3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人来到西安府城。

    敲门声响起的时候,洪承畴没有多想,径直走过来打开了房门。

    “洪大人,下官给您拜年了,祝福大人来年运筹帷幄,连战连捷,彻底剿灭流寇,恢复中原之稳定,到时候大人回到京城,进入内阁,可不要忘记提携下官。。。”

    “宋大人,借你的吉言,我也要祝福宋大人,吉祥如意,阖家幸福。。。”

    洪承畴请宋贤进入屋里,亲自给宋贤泡茶。

    “洪大人,后院已经做好了准备,下官专程来请大人屈尊。。。”

    洪承畴将茶杯放在方桌上面,对着宋贤连连摆手。

    “宋大人,是我给你找麻烦了,今日是大年三十,难得放下所有的事情,你不妨在这里坐坐,我们好好说说话,你后院有不少的下人,过去之后,下人伺候这伺候那的,你我倒是不好说话了。”

    宋贤点点头,有些唏嘘的开口了。

    “大人肩负重任,来到西安府城,几个月的时间过去,大人总是在操劳,没有闲暇的时间,身边也没有人照顾,太过于劳累,下官看见了,都于心不忍,这湖广、河南、四川和山西等地的同僚,压根不知道大人如此的辛苦,还在找麻烦,下官有时候忍不住,都想着给皇上写去奏折,说说大人的辛苦。。。”

    洪承畴苦笑着摇摇头。

    “宋大人,你比我好不到哪里去,李自成和罗汝才盘旋在延安,已经快两个月的时间,陕西其他的府州县如同惊弓之鸟,时刻不得安生,不知道有多少的文书送到了巡抚衙门,宋大人一样不好处理,一样操心啊。”

    “我是真的没有想到,这才多少年的时间,流寇居然如此的嚣张,各地的官府都畏惧他们,视他们为洪水猛兽,当年我在陕西为官的时候,流寇也不少,可只要大军出动,每每都能够杀得流寇丢盔弃甲,若是没有中间的那么多变故,什么李自成,什么张献忠,早就被大军彻底剿灭,可惜啊,往事不可追。”

    “宋大人,说实话,我是真的担心,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着手,与流寇展开厮杀,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还有盘旋中原各地的其他各路流寇,按说李自成和罗汝才的力量最为强大,我应该率领大军,围剿李自成和罗汝才,如果能够打败他们,必定能够震慑其他各路流寇,可我觉得,目前的情况之下,我还没有把握打败李自成和罗汝才。。。”

    洪承畴还没有说完,宋贤也苦笑着摇头。

    “洪大人,今日是大年三十,刚刚不是说过吗,今日放下所有的事情,好好歇息,大人怎么又说到剿灭流寇的事宜,下官也跟着绕进去了。”

    洪承畴哈哈大笑了。

    “宋大人说的是,不过除开剿灭流寇、稳定中原局势的话语,我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就算是说到其他开心的事情,也会想到肩上的重任,真不知是怎么了。”

    宋贤站起身来,对着洪承畴抱拳了。

    “洪大人,不如下官陪着您出去走走,在西安府城内转悠一圈,大人来到西安府城近三个月的时间了,还从来没有在城内好好的看一看。”

    洪承畴也站起身来,对着宋贤抱拳了。

    “宋大人说的是,不如出去走走,好好看看这宏伟的西安府城,西安府城乃是十三朝古都,秦王朝,汉王朝,还有大唐王朝,都城都在西安府城,我记得唐王朝的时候,西安府城乃是天下最大的城池,人口超过百万,天下人都崇拜这里,那个时候的西安府城,该是多么的繁华富庶,多么的令人向往。”

    宋贤点点头,跟着开口了。

    “洪大人,下官想过了,陪着您在城墙上面走走看看,这一圈下来,怎么也得三到四个时辰,不如就将酒宴摆在城墙之上,下官陪着大人痛饮如何。”

    听见宋贤这样说,洪承畴的兴致一下子上来了,能够围着城墙走一圈,在城墙上面饮酒,俯瞰城内城外的一切,想想都感觉到兴奋。

    。。。

    永宁门,箭楼。

    酒宴摆在箭楼之上,外面有军士守卫。

    洪承畴和宋贤两人缓步走入箭楼。

    两人的额头上面,都出现了豆大的汗滴,一大圈走下来,两人没有感觉到劳累,他们一边走一边交谈,天文地理,人物趣事,无所不谈,兴致起来的时候,还会吟诵几句诗词。

    “宋大人,今日我才真正感觉到了闲暇,走在城墙上面,回忆起来当年读书时候的辛苦,参加乡试和会试时候的担心,参加殿试的自豪,一切都好像是昨日的事情,这么多年过去了,你我的年级都大了,却难以体味到当年的淳朴了。”

    “大人说的是,下官也几乎要忘记当年的好多事情了,要不是今日与大人交谈,怕是没有机会回忆了,大人,酒宴已经摆好,今日下官就陪着大人在这箭楼畅饮。”

第六百四十六章 大阴谋() 
这个春节,皇太极同样不舒服,大清的八旗军与大明登莱新军在辽河两岸对峙,已经有数月的时间,大军需要消耗大量的粮草,却无法发起对辽河西岸的进攻,总是这样耗下去,皇太极难以承受,大清国的满人权贵更是群情激愤。

    事关大清国的国运,皇太极绝不会疏忽,入主中原的目标暂时放下了,当下最大的问题,还是如何打败辽河西岸的大明登莱新军,如何的重新掌控辽东。

    大年三十,皇太极独自一人在偏殿的暖房,坐在暖炕上面。

    后宫的嫔妃都在等候,皇太极不以为意,孝庄文皇后哲哲、庄妃大玉儿以及宸妃海兰珠三人一同前往大政殿,本想找到皇太极,请皇太极移驾,却没有能够进入大政殿。

    大清国的规矩很严格,后宫的嫔妃是决不允许干政的,哪怕是皇后娘娘也不行。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皇太极终于从暖炕上面下来,守卫在一边的皇攻侍卫和太监以为皇太极准备到后宫去了,都松了一口气,谁知道皇太极开口了。

    “让范文程到大殿来,朕等着他。”

    比起满人,汉人更加注重春节,大年三十这天范文程一定是陪着家人的,皇太极反复思虑才想着召见范文程。

    正在陪着家人聊天的范文程,接到圣旨之后,没有马上出发,回到书法耽误了几分钟时间,才跟随宣旨的太监前往大政殿。

    进入偏殿,一股热浪袭来,丝毫感觉不到寒冷。

    大政殿以及偏殿,包括后宫,屋子下面都有地龙,每到严寒的冬季,在地龙里面燃烧木柴,整个屋子里面都是暖和的。

    没有等到范文程行礼,皇太极就开口了。

    “文程,今日是大年三十,不用行跪拜礼,朕召你来,不会耽误你与家人的团聚吧。”

    范文程对着皇太极,恭恭敬敬的稽首行礼。

    “皇上召见奴才,是奴才的荣幸,不要说奴才,就算是奴才的家人,也是万分荣幸。”

    皇太极面带微笑点点头,范文程就是会说话,与那些满人权贵不一样。

    “文程,朕召你来,还是为了辽东的事宜,大明登莱新军与我八旗军在辽河两岸对峙,转眼数月的时间,朕几次想着发起对大明登莱新军的进攻,最终都作罢了,可叹我大清国的很多人,都没有清醒的认识,总认为八旗军出动就能够彻底击败大明登莱新军。”

    “这些日子,朕仔细想过了,自天聪七年以来,大明登莱新军屡屡与我八旗军作战,全部都取得了胜利,未尝有过一次败绩,虽说大明登莱新军屡屡使用计谋,避免与我八旗军正面作战,可战斗的结果,都是大明登莱新军获胜,特别是克勤郡王岳托和一等甲喇章京索尼的阵亡,让朕终于清醒了。”

    “朕知道,大明登莱新军的战斗力,丝毫不弱于我八旗军。”

    说到这里,皇太极看了看范文程。

    “文程,此事想必你也是知晓的,你数次提醒朕,不宜在辽河发起大规模的进攻,是不是想到了大明登莱新军的骁勇,想到了我八旗军不一定能够获取胜利。。。”

    范文程的额头上出现了大颗的汗滴。

    其实范文程早就察觉到大明登莱新军的骁勇,这些年,身为谋臣的范文程,从方方面面得到的情报,分析了大明蓟辽督师吴宗睿其人,可不管怎么分析,范文程都没有弄清楚吴宗睿如此英明睿智的原因。

    吴宗睿出身普通家庭,甚至连士大夫家族都算不上,这种家族出身之人,可能早熟,知晓生活的艰辛,但谋略方面不一定出众,大局观方面更是无从谈起。

    偏偏吴宗睿亲手创建出来的登莱新军无比骁勇,已经成为八旗军最大的威胁。

    皇太极的询问,范文程无法回答,他是绝不敢说大明登莱新军不弱于八旗军的。

    看见范文程呐呐不敢言,皇太极叹了一口气。

    “好了,文程,朕也不为难你了,几个月时间以来,朕一直都在思索如何的对付大明登莱新军,朕和你的看法一致,大明蓟辽督师吴宗睿其人,是最为关键的,只要吴宗睿遭遇意外,大明登莱新军必定一蹶不振,不再成为我八旗军的对手。”

    “文程,你们汉人聪明睿智,总是能够想到很好的办法,朕想听你说说,我大清国该如何对付大明蓟辽督师吴宗睿。”

    皇太极再次的开口询问,总算是让范文程舒了一口气。

    “皇上,奴才想过这些,奴才想着给您说说战国时期赵国武安君李牧的事宜。”

    皇太极微微点头,看着范文程,没有开口说话。

    “李牧与战国时期的白起、王翦、廉颇等人,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

    “战国时期的赵国,被称之为战国七雄,地理位置优越,实力异常的强悍,可以与秦国匹敌,可惜赵国历任的国君,一代不如一代,让赵国逐渐的衰败,没有资格继续称霸中原,也没有资格继续与秦国抗衡,而李牧就是赵国逐渐衰败的时候涌现出来的名将。”

    “李牧最初是在赵国边境抗击匈奴,威名远扬,让匈奴根本不敢靠近赵国边界,而后秦国势大,李牧转而抵御秦国,让秦国的进攻屡屡遭遇到失败,李牧以一人之力,挽救了即将被秦国灭掉的赵国。”

    范文程说到这里的时候,皇太极瞪大了眼睛,他隐隐的明白了什么。

    皇太极虽然仰慕汉文化,在大清国全力的推进儒家学说,但汉文化博大精深,大清国的满人权贵短时间之内是无法参透的,也不愿意认真的钻研和领悟汉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皇太极知道一些,但不是很熟悉。

    “文程,接着说。”

    范文程对着皇太极再次的抱拳行礼。

    “秦国的实力日渐强大,迫切想要统一中原,于是派遣王翦率领大军,意图灭掉赵国,可李牧成为他们最大的障碍,偏偏赵国国君敕封李牧为大将军,全力抵御秦国的进攻。”

    “秦国大将王翦很清楚,如果不能够灭掉李牧,秦军的进攻必定受阻,于是他禀报秦王之后,派遣人员进入赵国,散布李牧背叛秦国的传闻,同时用重金贿赂赵王身边的近臣郭开,让郭开也帮忙散布这些谣言。”

    “赵王果然上当,不加调查,随即派遣朝中其他大臣去替换李牧,李牧此人有能力,做事情也是特立独行,一直都认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所以没有接受这道命令,这让赵王更加的怀疑,不假思索的暗中布置圈套斩杀了李牧。”

    “李牧被冤杀之后,赵国很快被秦国灭掉,故而后世有传闻:李牧死,赵国亡。”

    。。。

    范文程讲完了李牧的故事,皇太极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文程啊,你将朕比作了秦王,将大明的崇祯皇帝比作了赵王,将大明蓟辽督师吴宗睿比作了赵国大将军李牧,你是想着提醒朕,不用去强攻大明的登莱新军,还是要想办法离间吴宗睿吴大明崇祯皇帝之间的关系。”

    “朕刚刚仔细想了想,这吴宗睿与赵国大将军李牧有着太多相似之处,大明军队羸弱不堪,且大明内乱频发,吴宗睿横空出世,稳住了颓败的大明王朝,吴宗睿麾下的登莱新军,军士达到十多万人,大明的崇祯皇帝岂会放心。”

    说到这里,皇太极有些兴奋的站起身来。

    “好,很好,文程,你提醒了朕,看来继续在辽河东岸部署八旗军,应该是没有什么必要了,既然不打算强攻辽河西岸,就没有必要部署军队驻扎,朕撤离辽河西岸的八旗军,表达出来主动示好的意思,也可以说是与大明蓟辽督师吴宗睿之间有协定,吴宗睿对我大清国有归属之意。”

    “只是仅仅由我大清国说出来这样的话语,作用还不是很大,需要大明朝廷之中有人为我大清国说话。”

    皇太极再次看向了范文程。

    “文程,此事朕就托付给你了,所需要的钱粮开销,朕从内府拿出来。”

    “此事万万不要泄露出去,所用之人务必绝对忠心。”

    范文程跪在了皇太极的面前。

    “皇上,奴才领旨,不过奴才有话要说。”

    皇太极看了看跪在地上的范文程。

    “文程,说吧,你有什么要求。”

    “皇上,兹事重大,凭着奴才一个人的能力是办不好的,奴才恳请皇上,让亲王殿下总领此事,奴才出谋划策,做一些具体的事情。”

    皇太极皱了皱眉头,脸上随机出现一丝的笑容。

    范文程说的不错,这么大的事情,让范文程这样一个汉人来办理,难度的确很大,如果由亲王出面来办理,很多的困难都能够解决。

    略微的思索了一下,皇太极开口了。

    “文程,你说的不错,是朕没有考虑周全,朕看,就让郑亲王济尔哈朗来统领此事,济尔哈朗成熟稳重,不急不躁,一定能够很好的处理所有的事宜。”

    “此事不能够耽误,朕即刻让济尔哈朗过来。。。”

    依旧跪在地上的范文程再次开口了。

    “皇上,奴才以为,还是好好筹谋之后,再行告知郑亲王殿下。”

    。。。

第六百四十七章 言听计从() 
郑亲王济尔哈朗走出大政殿的时候,脸上带着激动的神情。

    大清国的六大亲王,其中成亲王岳托因为有罪被降为贝子,作战阵亡后被追封为克勤郡王,其余的四个亲王,身份都显赫,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三人都是先皇努尔哈赤的儿子,也是皇太极的亲兄弟,肃亲王豪格是皇太极的儿子,唯有济尔哈朗,与皇太极只是表兄弟的关系。

    更加关键的是,济尔哈朗的父亲舒尔哈齐,与先皇努尔哈赤本是亲兄弟,却图谋分裂后金,试图造反,被努尔哈赤圈禁致死,济尔哈朗的大哥阿尔通阿和三哥札萨克图跟随舒尔哈朗造反,被努尔哈赤斩杀。

    济尔哈朗从小就被努尔哈赤带在宫里,与皇太极等人一同长大,关系极为要好,所以在父亲和兄弟都造反的情况之下,没有受到牵连,依旧得到信任和重用。

    皇太极登基称帝建国,战功赫赫的济尔哈朗,也被敕封为亲王,成为大清国顶尖的存在。

    不过有了父兄的污点,济尔哈朗行事低调很多,谨小慎微,时刻都约束自身的言行,他见多了满人权贵之间的权力博弈,也亲眼见证了父兄的遭遇,压根不愿意掺和其中。

    济尔哈朗对皇太极非常的忠心,以至于在大清国的五大亲王之中,皇太极最为信任的就是他济尔哈朗,皇太极虽然也信任豪格,但豪格的性格莽撞,没有什么头脑,难以依靠,远不能够与有勇有谋的济尔哈朗比较。

    济尔哈朗行事低调,谨小慎微,但不代表其懦弱和碌碌无为,相反,济尔哈朗在领兵征伐的时候,杀伐果断,且能够准确的判断作战的形势,做出正确的决定,屡屡获得作战的胜利,正是因为有了赫赫的战功,济尔哈朗被敕封为大清国的郑亲王,满人权贵无话可说。

    这一次,济尔哈朗再次肩负秘密的使命,将要实施一项事关大清国未来的重要任务。

    轿子在府邸门口停下的时候,济尔哈朗掀开帷幔,对着身边的亲卫开口了。

    “去请范文程大学士到我的府邸来,你们记住,要客气一些。。。”

    看着亲卫骑马离开,济尔哈朗才转身走进府邸。

    济尔哈朗府中人丁兴旺,不过他们遵从济尔哈朗的要求,同样很低调。

    进入后院,换下了有些繁琐沉重的朝服,换上轻便的棉服,济尔哈朗径直朝着前院的厢房而去,甚至都没有来得及与家人打招呼。

    厢房的桌案上面,摆着四书五经,这是皇太极专门要求满人权贵必须要阅读的书籍,应该说,看得进去四书五经的满人权贵不多,绝大部分的满人权贵看不懂四书五经,也没有耐力和时间去阅读和研究这些深奥的书籍,在他们看来,满人是勇猛的,是天上翱翔的雄鹰,不需要去做那些文绉绉的事情。

    济尔哈朗不一样,每次回到府邸,他都要到厢房,逐本的阅读四书五经,不懂的地方就请教朝中的汉人官员,济尔哈朗明白皇太极这样安排的目的,大清国迟早都是要入主中原的,如果不熟悉汉文化,不知道如何的统治和驾驭汉人,就难以真正的稳定中原。

    虽然说大清国入主中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皇太极是不是能够实现大清国入主中原的目的,可有备无患,多看看书也是好的。

    。。。

    管家进来禀报范文程到了府邸的时候,济尔哈朗正在看《中庸》。

    “快请范大学士到厢房来,管家,你去将西湖龙井茶取来,范大学士是汉人,喜欢喝茶。。。”

    范文程进入厢房的时候,甩袖准备给济尔哈朗行礼,济尔哈朗上前一把拉住了范文程的胳膊。

    “范大学士,这是在家中,不用多礼。”

    “奴才见过郑亲王殿下。。。”

    范文程还是稽首鞠躬给济尔哈朗行礼。

    管家端着茶盘进来了,茶盘里面有两杯泡好的西湖龙井茶。

    “范大学士,这是我从互市买来的西湖龙井,你们汉人都习惯喝茶,我不大习惯喝茶,也不会品尝,你品尝一下,看看是不是正宗的西湖龙井茶。”

    范文程小心的端起茶杯,小小的品了一口。

    济尔哈朗看着范文程,脸上带着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