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依旧让总督和总兵官成为军事上面的最终决策者,难道没有考虑过后果吗。
大明自开国以来,就严格限制了武官的权力,推行文官治国,武官的地位永远在文官之下,而且皇帝也不会完全相信文官,在军中配备了监军,由太监出任,到了明朝中叶,这种趋势愈演愈烈,武将在文官面前压根抬不起头来,天启年间和崇祯年间,甚至出现了巡按御史鞭打总兵和副总兵的情况,最为恶劣的就是蓟辽督师袁崇焕,领兵部尚书衔,正二品的品阶,居然手持尚方宝剑宝剑,未经请旨,斩杀了正一品的右都督、皮岛总兵毛文龙,让诸多的武将人人自危。
这种限制武将权力的做法,明朝初叶效果还不错,毕竟开国皇帝朱元璋,以及朱棣等人,都是身经百战的皇帝,能够很好的掌控军队,而且和平时期,军队的重要作用难以凸显出来,所以很多的矛盾都掩盖了,不过到了明朝末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边关不稳定,后金不断蚕食领土,这种限制武将的权力、让文官和监军领兵作战的模式,弊端完全展现出来。
萨尔浒之战的惨败,大凌河之战的惨败,都有监军和文官瞎指挥的原因存在。
眼看着大厦将倾,朱由检居然赋予武将权力,也不知道大明王朝是不是能够承受。
廖文儒进入厢房的时候,吴宗睿正在仔细看着桌案上面的地图。
这是一张中原各省的地图,上面有诸多的标记,都是吴宗睿划出来的。
廖文儒已经习惯吴宗睿这样的做法,这是吴宗睿在分析中原的局势。
“文儒,杨嗣昌出任兵马大都督,统领剿灭流寇的战斗,你认为战局会如何进展,杨嗣昌会从什么地方着手。”
吴宗睿的问题很直接,廖文儒略微的思索,看着地图开口了。
“大人,李自成占据了汉中,攻陷了凤翔府城,其实力在所有流寇之中是最为强悍的,杨嗣昌出任兵马大都督,第一个对付的应该是李自成,只要杨嗣昌领兵打败了李自成,其余各路流寇就不可能那么嚣张了。”
吴宗睿微微点头,多年的磨砺,廖文儒的眼光已经大为开阔。
“说的不错,这些日子我整理了有关流寇的情报,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以及高应登,在众多流寇之中,实力最强,其中又以李自成和张献忠二人为首,他们麾下的兵力都超过了二十万,其余还有改世王许可变,左金王贺锦,混十万马进忠,满天星张大受,楔子块拓养坤,兴世王王国宁,整齐王张潘子等等,至于那些不知名的流寇,或者说是土匪,比比皆是。”
“如此情况之下,杨嗣昌想要遏制嚣张的流寇,难度巨大。”
“擒贼擒王,杨嗣昌最好的办法,是集中力量,首先对付李自成,闯王李自成是流寇名义上的首领,一旦打败了李自成,对于其他的流寇,会形成巨大的震慑,而且从实战的角度来说,杨嗣昌选择进攻李自成,也是最为现实的。”
吴宗睿说到这里,用手指了指桌案上面的地图。
“张献忠、罗汝才和高应登等流寇,都号称占据了多少的地盘,但他们的本质还是流动的,李自成不一样了,其据点就在汉中,而且还在汉中收取赋税,李自成攻陷了凤翔府城之后,调集了部分的兵力固守凤翔府城,且牢牢的控制了扶风和武功等地,明显就是准备拒敌于千里之外。”
“如此情况下,杨嗣昌领兵进攻李自成,可以直接对准目标。”
廖文儒感觉到奇怪,看着吴宗睿开口了。
“大人,属下听您说过,李自成选择在汉中立足,这样的选择是很不错的,若是各路流寇都这样做,那中原就真的危险了。”
吴宗睿再次的点头。
“不错,我是说过,但也要看形势如何的变化。”
“李自成选择在汉中立足,其势力逐渐的朝着凤翔府城的方向渗透,一步一步的扩大地盘,这样的做法的确很不错,也是完全正确的,如果他一直选择流动作战,就没有根基,十年二十年过去,依旧是浮萍,成不了大器。”
“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李自成需要审时度势。”
“从根本上来说,李自成还不具备和朝廷抗衡的实力,一旦朝廷下定决心,集中兵力围剿,李自成根本无法抵御,所以当朝廷集中重兵围剿的时候,李自成最佳的选择就是撤离,保存自身的实力,同时联络其他各路的同仁,大家一同发力,将中原彻底搅乱。”
“如果李自成这样做,那么杨嗣昌必将陷入到抓狂的境地。”
“杨嗣昌的手中没有那么多的兵力,按下葫芦浮起瓢,他领兵进攻任何一路的流寇,都会有其他各路的流寇接应,一旦中原重要的城池遭遇到进攻,杨嗣昌不得不领兵驰援,如此情况之下,不要说剿灭流寇,其麾下的军士都要累死。”
廖文儒明白了一些,但没有完全清楚。
“大人,若是杨嗣昌采取攻其一路、不计其余的做法,也不错啊,就是说不管李自成往哪个方向撤离,都紧追不舍,也不管其他各路流寇有什么动作,都不予理睬,而且杨嗣昌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就是命令各镇的大军,固守城池,不管流寇如何的挑衅,都不要主动发起进攻。。。”
廖文儒的分析变得精辟,吴宗睿的脸上禁不住露出笑容。
“文儒,说的很好,杨嗣昌若是采用这等的战术,短时间之内,的确能够取得不错的战绩,但杨嗣昌无法真正的剿灭流寇,不仅仅是杨嗣昌,就算是朱由检御驾亲征,也不可能彻底剿灭流寇。”
“这里面的原因你清楚,我不多说,就说大明各镇军队的战斗力,令人不敢恭维,且朝廷拿不出来足够的钱粮,谁愿意去卖命啊。”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存在,就说杨嗣昌拼死的追击李自成的时候,张献忠和罗汝才等人从后面驰援,联合起来围攻杨嗣昌及其麾下的大军,这样的情况之下,不仅仅是中原的局势更加的混乱,杨嗣昌也危险了。”
说到这里,吴宗睿站起身来,走到了廖文儒的面前,伸手重重的拍拍廖文儒的肩膀。
“文儒,刚刚我们分析的情况,不大可能出现,李自成绝不会想着撤离,吴襄率领两万辽东边军驰援,被李自成打败,这个时候,李自成正是信心高涨,他恨不得再次打败朝廷大军,遇见这等的机会,岂会轻易撤离啊。”
“李自成派遣重兵占据扶风和武功等地,就表明了态度。”
“杨嗣昌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所以他会不遗余力的发起对李自成的进攻,依照我的分析,这一场激烈的对撞,很有可能发生在大散关或者是凤县。”
廖文儒瞬间瞪大了眼睛,不由自主的看向了桌案上面的地图。
“大人,属下不明白,李自成为什么不死守扶风或者武功等地,抵御明军的进攻。”
吴宗睿脸上带着微笑的神情,再次开口。
“很简单,李自成的实力不够,他的麾下虽然号称三十万大军,可真正能够派上用场的不多,他麾下大部分所谓的军士,就是流民,没有厮杀的能力,没有作战的技巧,更没有一往无前的气势,依靠这些人来死守扶风和武功等地,那是天大的笑话。”
“至于说凤翔府城,我认为李自成也不会固守,他占领凤翔府城的时间不长,尚未融入其中,如果其麾下的大军在凤翔府城,遭遇朝廷大军进攻的时候,不管是出击,还是固守,都困难重重。”
“汉中的情况不一样,李自成熟悉汉中的一切,内心已经将汉中视作自己的领地,他一定会做出拒敌于千里之外的决定,或者在大散关,或者在凤县,死死的抵御朝廷大军。”
“我觉得,李自成的选择不错,就是实力偏弱,打不过朝廷派遣的大军。”
第五百九十一章 大散关之战(2)()
离开京城之前,杨嗣昌很想到刑部的大牢去看看熊文灿,详细询问中原一带流寇的情形,以及五省总督府能够直接掌控的兵力,同时安慰熊文灿,权衡之后,最终还是作罢了,皇上对于中原的局势很不满意,曾经勃然大怒,熊文灿必须承担一切的责任。
三司会审表明熊文灿必定是重罪,没有翻身的机会。
杨嗣昌从京城出发的时候,没有声张,默默离开。
抵达河南洛阳的时候,时间已经到了三月底。
一路上看到的情形,让杨嗣昌骤然醒悟,京畿一带到处都是饿殍满地,很多的村落看不见人,整个村子都是空荡荡的,后金鞑子入关作战造成的惨状还在延续,百姓和农户根本没有复原,河南境内的情形也好不到哪里去,沿途都能够看见衣裳不振、神情麻木的百姓。
杨嗣昌有了为熊文灿鸣不平的冲动,看样子流寇的肆掠,并非是熊文灿一个人的原因。
不过杨嗣昌无法为熊文灿鸣不平,中原各地饿殍满地,究其原因还是官府出现问题,正是因为百姓没有了活路,才会主动投奔流寇,或者成为流寇的眼线,禀报官军的动静,导致大军剿灭流寇的战斗屡屡失败,或者占山为王,成为名副其实的土匪。
抵达洛阳府城,杨嗣昌详细了解情况,吃惊的发现,不仅仅是守卫洛阳府城的辽东边军军心不稳,包括守卫西安府城的一万多秦军,以及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各镇的军队,军心同样不稳,朝廷没有及时的拨付军饷粮草,军士饭都吃不饱,哪里有心思去剿灭流寇。
军队骚扰百姓的情形比比皆是,军士已经不是杀良冒功,而是直接抢夺钱粮,各地官府也假装看不见,压根不关心百姓的疾苦。
杨嗣昌做出的第一个决定,就是给驻守洛阳府城和西安府城的辽东边军军士、秦军军士分发一部分的军饷,且在请旨之后,动用了地方府库的存粮,保证大军短时间的粮草开销,至于说左良玉与贺人龙,杨嗣昌给他们写去了信函,要求他们服从调遣,齐心协力剿灭流寇。
杨嗣昌的身份不同于熊文灿,还是有一定的震慑力,不长时间,左良玉与贺人龙都回信了,表示服从皇上和朝廷的调遣,只是两人在信函之中,都提到了军饷和粮草的问题,要求朝廷拨付一定数量的粮草和军饷,以保证大军的开销。
杨嗣昌没有给左良玉与贺人龙回信,他已经从熊文灿的奏折之中知晓,左良玉与贺人龙都有了拥兵自重的迹象,两人在信函里面提到钱粮的事宜,无非是想着推脱。
做完这一切,已经是四月中旬,杨嗣昌决定要出征了。
杨嗣昌首选的目标是盘踞在陕西汉中、凤翔一带的李自成。
这是杨嗣昌认真思考、全面筹谋之后做出的决定。
驻扎洛阳府城的近一万辽东边军,驻守西安府城的一万多秦军军士,以及驻扎在延绥一带的总兵贺人龙麾下的一万多军士,这是杨嗣昌能够调遣的全部兵力,至于说左良玉,没有必要长途奔袭进入陕西作战,除非是杨嗣昌手中无兵可调了。
兵不在多,贵在精,杨嗣昌明白其中道理,有三万多骁勇善战的军士,足够打败李自成。
其实杨嗣昌还有一张底牌,那就是三边总督洪承畴,按照皇上的圣旨,杨嗣昌可以调遣三边总督洪承畴,以及洪承畴麾下的军士,包括宣府大同一带的兵力,不过做出调遣宣府、大同、榆林和宁夏一带的兵力之决定,那是要承担重大责任的,毕竟这一带是边关。
至于说辽东驻扎的登莱新军和辽东边军,杨嗣昌没有资格调遣,驻扎南直隶以及南方的大军,杨嗣昌也没有资格调遣。
四月下旬,杨嗣昌秘密抵达陕西西安府城。
新任陕西巡抚宋贤,早就接到消息,在巡抚衙门等候杨嗣昌。
宋贤原来是山西巡抚,熊文灿被押解到京城之后,因为陕西的局势恶劣,宋贤被紧急调到陕西出任巡抚,稳定地方的局势。
举荐宋贤出任陕西巡抚,与杨嗣昌有很大的关系,宋贤担任山西巡抚期间,公正廉明,竭尽全力稳定山西的局势,得到了府州县官吏的一致拥戴,而且宋贤在剿灭流寇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让这样的官员去稳定陕西的局势,皇上和朝廷放心。
宋贤是天启二年的进士,为官快二十年,不过和杨嗣昌比较起来,不管是资历方面,还是为官的经历,都有不小的差距。
进入巡抚衙门的厢房,杨嗣昌迫不及待的开口询问了。
“宋大人,陕西总兵官贺人龙近来表现如何。”
宋贤楞了一下,没有马上开口,杨嗣昌如此询问贺人龙的情况,一定不简单。
眼见宋贤没有马上开口回答,杨嗣昌接着开口了。
“宋大人,我受皇上和朝廷的重托,负责剿灭流寇的事宜,你也是关键时刻,出任陕西巡抚,维持陕西的稳定,陕西一地,流寇最为猖獗,你我肩负同样的使命,若是不能够彻底剿灭陕西的流寇,你我都无法向皇上和朝廷交差,我初来乍到,不熟悉陕西的情况,不过贼首李自成过于的猖獗,没有时间等候了,我已经决定,首先剿灭陕西的李自成,接着转战湖广,剿灭张献忠。”
“李自成占据了陕西的汉中和凤翔,企图进攻西安府城,此番剿灭李自成及其麾下的流寇,贺人龙所部为先锋和主力,所以我才会询问宋大人,贺人龙的情形究竟如何。”
宋贤不由自主的点点头。
“大人考虑如此深远,下官一定如实禀报,下官对贺总兵不是很熟悉,只是知晓贺总兵有一个绰号,被称之为贺疯子,也就是作战的时候状若疯狂,毫无畏惧,下官以为,大人准备启用贺总兵为先锋,一定能够彻底击溃流寇,打败和剿灭贼首李自成。”
杨嗣昌微微点头,脸上浮现一丝的笑容。
“感谢宋大人如实相告,如此我也放心了很多,不知道驻守西安府城的一万多秦军军士,准备如何了。”
杨嗣昌问的风轻云淡,其实他最为担心的就是一万多的秦军军士。
秦军是原陕西巡抚孙传庭组建起来的,这些军士都来自于延绥之地,作风彪悍,作战勇猛,可惜的是孙传庭还没有来得及指挥秦军军士作战,就被押解到京城问罪了。
让孙传庭进入大牢之中,被三司问罪的罪魁祸首,就是杨嗣昌。
朝中知晓此事的人不少,杨嗣昌不敢保证消息是不是传到陕西,秦军军士是不是已经知晓此事,如果秦军军士之中有孙传庭的心腹,想着为孙传庭报仇,那杨嗣昌的处境就危险了。
杨嗣昌表面说陕西总兵贺人龙为此次征伐李自成的先锋,其实他的安排绝非如此,一万多的秦军军士才是围剿李自成的真正先锋,杨嗣昌之所以了解贺人龙的情形,是打算让贺人龙指挥这一万多的秦军军士。
从洛阳府城赶赴西安府城的近一万辽东边军军士,杨嗣昌会亲自指挥,这些辽东边军军士,初期不会参与作战,等到贺人龙击溃流寇之后,这些军士才会乘胜追击,彻底打败流寇。
杨嗣昌明白痛打落水狗的道理,当初熊文灿大败李自成,李自成仅仅带着十多人冲入到深山之中,如果不是后金鞑子突然入关作战,威胁到京师,杨嗣昌一定严令熊文灿,务必擒获李自成,消除所有隐患。
这一次,杨嗣昌绝不会放过李自成,他以一万多秦军军士为先锋,迎击李自成,接着以贺人龙及其麾下的一万多军士为援军,在秦军军士发起进攻的同时,全力的驰援秦军,追击流寇,而近一万辽东边军军士,才是杨嗣昌最终的杀手锏,一旦贺人龙指挥大军击败了流寇,杨嗣昌会亲率大军追击流寇,不给流寇任何喘息的余地。
当然,想要让战术布置不折不扣的实施,杨嗣昌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至少秦军军士要服从指挥,要拼尽全力斩杀流寇,贺人龙亦要服从指挥,倾尽全力作战。
杨嗣昌风轻云淡的询问,看似没有引发宋贤的特别关注。
“大人,驻守西安府城的秦军军士,没有什么异常,五日之前,大人专门送来秦军军士的军饷,令他们士气大振。”
杨嗣昌点点头。
“那就好,秦军军士到时候也是要出征的。”
听见杨嗣昌如此说,宋贤有些着急。
“大人,李自成一直对西安府城虎视眈眈,若不是有秦军军士守卫西安府城,李自成怕是早就发起进攻,大人若是调走了秦军,由谁来驻守西安府城啊。”
杨嗣昌笑了笑。
“宋大人,我知道你的担心,我已经调遣驻守洛阳府城的辽东边军军士,星夜兼程,赶赴西安府城,一旦秦军离开府城前往征伐流寇,则辽东边军军士会固守西安府城,若是打败了流寇,宋大人也不必担心西安府城有什么危险了。。。”
第五百九十二章 大散关之战(3)()
贺人龙进入巡抚衙门厢房的时候,杨嗣昌正在看着桌上的塘报发呆。
塘报上面的消息震撼了杨嗣昌,原五省总督熊文灿,承担中原局势恶化的一切责任,三司会审并呈奏皇上,决定熊文灿坐大辟,秋季问斩。
杨嗣昌做梦都没有想到,熊文灿居然会被杀头弃市。
杨嗣昌想到了自己的父亲杨鹤,当年杨鹤以三边总督的身份,负责剿灭流寇的事宜,因为杨鹤主辅,导致流寇的势力越来越大,而遭遇到朝廷的问罪,三司会审的结局也是杀头弃市,杨嗣昌拼死为父亲杨鹤求情,且愿意代替父亲杨鹤被杀头,最终杨鹤被流放,免去了被杀头的结局。
想不到十年之后,熊文灿也遭遇了被杀头和弃市的结局。
这让杨嗣昌的内心咯噔了一下,他太了解皇上了。
如果身在京城,杨嗣昌一定会为熊文灿据理力争,熊文灿曾经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在福建的时候,招抚了海盗郑芝龙,平复了福建的海患,后来调到京城,兢兢业业,出任兵部左侍郎的时候,与杨嗣昌之间配合默契。
杨嗣昌举荐熊文灿出任五省总督,也是看好熊文灿的能力,觉得熊文灿一定能够打败流寇,彻底稳定中原的局势。
只能说熊文灿的运气太不好,如果没有后金鞑子入关作战,在杨嗣昌的大力支持之下,熊文灿一定能够彻底剿灭流寇。
现在的杨嗣昌,已经没有办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