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了,承恩,你到偏殿去,朕一会就去偏殿。。。”
范文程看了看守卫在大政殿的诸多军士,一言不发,朝着偏殿的方向而去。
皇太极当然不会在大政殿与范文程商议重要的事宜,以免消息泄露出去。
皇太极刚刚进入偏殿,范文程立下跪下请安。
“文程,平身吧,朕今日让你到宫里来,所为何事,你应该是清楚的。”
待到范文程站好了,皇太极从桌案上面拿起了信函。
“这封信,是大明蓟辽督师吴宗睿写来的,盛京传的沸沸扬扬的有关交换俘虏的事宜,全部都在这份信函里面,朕本不打算公开此事,谁知道有人想到了朕的前面,有意的传开此事,逼着朕答应下来。。。”
“你好好看看,看完之后说说你的想法。”
信函的内容不复杂,范文程用了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就看完了信函。
范文程恭恭敬敬的将信函放置到桌案上面,没有马上开口说话。
皇太极看了看范文程,再次叹了一口气。
“你们汉人啊,心思缜密,做什么事情都是计划周密,这个吴宗睿,朕还真的是小看了,他要是大明的皇帝,我大清国怕是要遭遇灭顶之灾啊。”
范文程的身体微微颤抖了一下,连忙抱拳开口了。
“皇上,奴才觉得吴宗睿没有那么可怕。。。”
皇太极挥挥手,打断了范文程的话语。
“文程,不用着急,听朕慢慢说。”
“接到这份信函之后,朕想了很多,从当年的复州之战开始,那个时候,朕根本不知道什么登莱新军,更不知道这个吴宗睿,就算是登莱新军奇袭了复州,甚至威胁到盖州,朕也没有在意,当年的毛文龙,不也是如此做的吗,根本无法动摇和威胁我大清国。”
“前年阿济格率领大军入关劫掠,吴宗睿率领登莱新军,打败了阿济格,那个时候朕也没有在意,无非是因为阿济格的狂妄自大,给了吴宗睿可乘之机,朕只是略微的关注吴宗睿和登莱新军,觉得他还不足以动摇我大清国的根本。”
“去年的辽东之战,朕开始重视吴宗睿,我十万大军,进击辽东,损失六成左右,但仔细回忆此次的战役,朕觉得吴宗睿也不是那么可怕,无非是多铎立功心切,让吴宗睿抓住了机会,若是多铎审时度势,粮草不足的情况之下及早撤兵,也不至于有后面的惨败。”
“上面的三次战斗,朕只是觉得,吴宗睿麾下的登莱新军,战斗力不一般,不是大明其他的军队可以比拟的,包括辽东边军都不可能相比。”
“可是吴宗睿的这份信函,让朕的心里彻底凉了,朕察觉到了,吴宗睿不仅是想着打败我大清国的八旗军,还想着动摇我大清国的根本。”
“我大清国处于极北之地,本就缺乏人口,这些年的征伐,不管是父皇还是朕,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劫掠大明的人口,其次才是劫掠钱粮,打败明军,这样不仅能够补充我大清国钱粮的不足,还能够增强我大清国的实力,削弱大明的实力。”
“吴宗睿这等的想法,就是剥夺我大清国的人口,让我大清国无法壮大,让朕后怕,辽东之战后,辽东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辽河以西全部被大明的登莱新军占据,朕听闻,西平堡、广宁等城池正在加固,大凌河城也正在修建,若是等到这些城池修筑和加固完毕,我们的进攻难度将成倍的增加。”
“朕已经下定决心,不惜一切代价,亲率大军,发起对辽东的进攻,打碎登莱新军在辽东的一切计划和筹谋,可让朕没有想到的是,登莱新军居然占领了复州城池,直接威胁到盖州等地,朕犹豫了,若是率领大军进击辽东,吴宗睿避实击虚,命令登莱新军从盖州发起对盛京的进攻,我大清国就可能动摇根基了。”
“这一次吴宗睿亲自写来信函,试图以我八旗军军士、蒙古左右营的军士交换人口和钱粮,朕本来是想着压下去,可吴宗睿居然将消息完全泄露出去,而且朕要是不答应吴宗睿提出来的要求,一万多的子弟就要被斩杀,让朕根本无法拒绝。”
。。。
皇太极侃侃而谈,其语气好像不是评价对手,而是赞誉大明的蓟辽督师吴宗睿。
范文程听得胆战心惊,他从来没有见过皇太极如此赞誉某个人,包括大清国的诸位亲王,也没有得到这样的赞誉。
皇太极终于说完了,看着范文程。
范文程擦去了额头上的汗滴,看着范文程。
范文程内心叫苦,其实他也察觉到了,大明的蓟辽督师吴宗睿不是一般人。
“皇上,奴才以为,您大可不必如此的担忧,奴才记得崇祯三年,大明蓟辽督师袁崇焕,也是作战勇猛,守住了宁远城池,可袁崇焕还是被大明的崇祯皇帝斩杀了,这一次吴宗睿居然敢用我大清国的八旗军士、蒙古左右营的军士来交换人口和钱粮,此事若是被大明的崇祯皇帝知道,还不引发轩然大波,吴宗睿不管怎么厉害,都要听从大明崇祯皇帝的号令,若是能够从这方面做一些文章,吴宗睿必定被大明的崇祯皇帝惩戒。。。”
皇太极微微点头,但神色还是颇为凝重。
“文程,你说的有些道理,但朕觉得不踏实,吴宗睿年纪轻轻,就是大明的太子少保,应该是得到大明崇祯皇帝的完全信任,所以才敢做这些事情,朕怎么能够从中去离间。”
“皇上,奴才觉得不一定,当年袁崇焕不也得到了崇祯皇帝完全的信任。。。”
皇太极叹了一口气,站起身来。
“用这些权谋,朕总觉得不是滋味,若是能够和吴宗睿面对面交锋,彻底打败他,是朕最为欣慰的事情,也罢,朕仔细想想。”
听见皇太极如此说,范文程松了一口气,正准备告退。
“文程,此次交换朕不能拒绝,你说说,让谁去办理此事啊。”
范文程楞了一下,抱拳稽首开口了。
“皇上,此事重大,奴才不敢妄言。。。”
“让你说就说,不必有那么多的担忧。”
大颗的汗滴从额头滑落,范文程不敢擦,抱拳开口。
“那奴才就斗胆了,奴才觉得礼亲王殿下最为合适。。。”
第四百九十七章 集权()
范文程说到了礼亲王代善,皇太极的脸色变得阴沉。
皇太极的神色,让范文程手足无措,以为自己说错了什么,按照他的理解,代善作为谈判代表是最为合适的,代善是大清国的第一亲王,身份尊贵,而且代善经历了很多的事情,如果遇见了紧急的情况,也知道如何应对。
范文程压根想不到,皇太极此刻想到的是其他的事情。
“文程,你继续说,朕听着呢。”
战战兢兢的范文程,实在不知道自己该说些什么了,可皇太极开口了,他必须说。
“皇上,奴才以为礼亲王殿下是最佳人选,主要还是考虑到礼亲王殿下年级大了,知道如何应对大明蓟辽督师吴宗睿提出来的要求,也能够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
皇太极挥挥手,突然转移了话题。
“文程,你是汉人,说说你对大明崇祯皇帝的认识,还有对大明朝廷的认识,朕有些好奇,大明的那些皇亲国戚,都被压得死死的,什么事情都不敢做,混吃等死,按说崇祯皇帝应该信任他的兄弟啊,还有,崇祯皇帝能够随意的处置朝廷中的文武大臣,这又是为什么,难道说那些文武大臣不知道反对吗。。。”
范文程有些发懵,一时半会没有明白皇太极的意思,要说对崇祯皇帝以及大明朝廷,他还真的不熟悉,依照他生员的功名,压根没有资格见到崇祯皇帝,也没有资格进入朝廷之中,不过这些年以来,范文程读的书还是不少的,对于大明朝廷也有自身的分析和见解。
“皇上,奴才觉得,崇祯皇帝根本不能和您比较,大明的那些文武大臣,也根本没有办法和诸多的亲王殿下、郡王殿下比较。。。”
皇太极看向范文程,脸上露出一丝奇怪的笑容。
有些事情,皇太极当然不会说出来,要保持大清国的颜面,其实这些年以来,为了维持政权的稳固,掌控最大的权力,他耗费了无数的心血,一直到称帝建国,情况还不错,但几个月之前,因为辽东之战,皇太极免去了多铎镶白旗旗主之位,自己兼任,情况发生了变化。
满八旗是大清国的根基,更是大清国发展壮大、打败大明王朝的基础所在,但满八旗制度也是皇太极最为忧心的制度,父皇努尔哈赤当初创建满八旗,就确定了一系列明确和固定的制度,皇太极尽管登基称帝建国,也没有办法改变满八旗的制度。
大清国强悍的八旗军,就来自于满八旗。
根基是不能够随便动摇的,特别是在大清国正在努力发展、试图打败大明王朝的时候。
代善掌控正红旗和镶红旗,多尔衮掌控正白旗,多铎掌控镶白旗,从战斗力来说,正白旗和镶白旗是最为强悍的,也是人口和牛录最多的满八旗之一,能够超越正白旗和镶白旗的,唯有正黄旗。
一旦代善与多尔衮、多铎暗地里联合起来,那就意味着满八旗之中的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和镶红旗的联合,大清国就可能出现重大的危机。
皇太极暂时免去多铎镶白旗旗主之位,由自己来兼任,引发了代善与多尔衮的反弹,特别是皇太极想方设法调整镶白旗牛录的时候,多尔衮甚至亲自到镶白旗,试图阻止这一切。
这令皇太极异常的恼怒,却不好发脾气,毕竟满八旗的制度是父皇亲自确定下来的。
登基称帝之后,皇太极很清楚,只有掌控了军队,才掌控了权力,可惜大清国现实情况不是这样,不仅仅是皇太极掌控了军队,代善、多尔衮和多铎全部都掌控了军队。
钻研和学习汉文化的皇太极,觉得大清国这样的局势不好,有很大的弊端。
不能够废除满八旗的制度,也不能够调整满八旗的规矩,甚至不能够做出丝毫的改变,这让皇太极苦恼,权力越是分散,大清国的发展越是受阻,这样的局势不能够长时间持续。
所以皇太极才询问范文程,他知道范文程肯定听懂了,只是不敢随便开口说。
就在偏殿陷入到沉默之中的时候,侍卫进来禀报,礼亲王和睿亲王来了。
皇太极嘴角再次露出一丝笑容。
“这么快就来了,让他们在大政殿等候,朕马上就过去。”
侍卫退出偏殿,皇太极看着范文程,微微叹了一口气,站起身来,朝着大政殿而去。
范文程低着头,跟随在皇太极的身后,小心的伸手擦去额头上的汗滴,皇太极的意思他明白,但绝不敢开口乱说,现如今的大清国,是皇太极掌控局势,群雄并举,代善、多尔衮、多铎、豪格、济尔哈朗、阿济格等人,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若不是皇太极雄才大略,还真的没有谁能够降服这一帮人。
这样的局面长期维持下去,肯定不是办法,皇太极想着改变这种局面,也很正常,可惜这是努尔哈赤定下的规矩,继任的皇太极不敢轻易动手。
皇太极快步走进大政殿的时候,正在等候的代善和多尔衮两人都站起身来行礼了。
“二哥,十四弟,大过节的,你们怎么到大政殿来了。”
皇太极话语刚落,代善跟着开口了。
“皇上,您没有歇息,臣与睿亲王等人也不能怠慢,近段时间,臣听到了外面的很多传闻,主要是说到了辽东之战我八旗子弟和蒙古左右营的军士,臣心里不安,专门来拜见皇上,正巧遇见了睿亲王,就一同来了。”
皇太极笑了笑,将手中的信函扬了扬。
“不错,大明的蓟辽督师吴宗睿写来信函,说到了我八旗子弟和蒙古左右营军士的事宜,朕刚刚还和文程说到了这件事情,你们看看这封信吧。”
侍卫接过了信函,递给了代善。
代善很快看完,递给了多尔衮。
代善和多尔衮都看完了信函,代善脸色入常,多尔衮的脸色发白。
“二哥,十四弟,说说你们的想法吧,对了,朕还要专门强调一点,吴宗睿大概是让人放话了,朕要是不答应他的条件,就全部斩杀我八旗子弟和蒙古左右营的军士,想必这个传闻,你们也听见了。”
多尔衮抬头正准备开口,想到了什么,看了看身边的代善。
代善略微的沉吟了一下,缓缓开口了。
“皇上,臣以为可以交换,且还要将此事告诉诸多的八旗子弟和蒙古军士,让他们明白皇上的苦心,为了保全他们的性命,皇上愿意付出一切。。。”
代善说完,皇太极看向了多尔衮。
多尔衮捏紧了拳头,好不容易才控制住怒气。
“皇上,臣弟以为,一定要狠狠的收拾这个吴宗睿,狂妄的无边无际了,以为辽东之战获胜了,就能够打败我八旗军了,若是皇上准许,臣弟恳请带兵进击辽东,臣弟愿意立下军令状,一定打败登莱新军。。。”
代善扭头看了看多尔衮,脸上依旧没有什么表情。
“二哥,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代善叹了一口气。
“皇上,臣觉得,进击辽东是下一步考虑的事情,目前重点还是这一万二千将士的事宜,务必让他们安然无恙的回来,吴宗睿提出来的交换条件颇为苛刻,臣以为,皇上可以答应交换的办法,但我们尽量多的拿出来银两,尽量少用人口和粮食去交换。”
皇太极点点头,看着代善,脸上露出了一丝的笑容。
“二哥,看样子你已经认真考虑过了,说说你的具体想法。”
代善倒也没有推辞,点点头继续开口了。
“皇上,臣听到传闻,就认真思考过了,这一万二千将士,进入辽东作战,被大明登莱新军俘获,现如今他们有机会回来,皇上和朝廷一定要应允。”
“此次被俘获的八旗子弟,主要为正红旗、镶红旗、镶白旗和正蓝旗军士,臣愿意拿出来一部分的银两,让旗中子弟回家,臣建议肃亲卫和豫亲王都要拿出来一些银两,让他们旗下的子弟回家,至于说蒙古左右营的军士,臣等亦可以商议,拿出来部分的银两。”
“臣建议,以五万汉人,五十万两白银交换一万二千人。”
。。。
代善说完,皇太极脸上带着微笑,不紧不慢开口了。
“二哥,这五万汉人如何凑齐。”
“依旧是正蓝旗、镶白旗、正红旗和镶红旗凑齐需要交换的汉人。”
站在大殿角落位置的范文程脸色变化了,乍一听代善的这个建议,是为皇太极减轻负担,实心实意为大清国考虑,但若是认真思索,就不是滋味了,交换需要的汉人和银两,全部都是代善、豪格以及多铎拿出来的,与皇太极没有什么关系,这个消息若是传出去了,满八旗军士和蒙古左右营的军士会怎么看待皇太极和朝廷。
沉默了好一会,皇太极脸上依旧带着笑容开口了。
“二哥的提议不错,朕看就让二哥代表朕和朝廷,与大明蓟辽督师吴宗睿协商,完成此事,朕强调一点,此事乃是朝廷做出的决定,朝廷督促各旗提供人口和银两。”
第四百九十八章 羊毛出在羊身上()
廖文儒神态严肃,看着坐在对面的代善。
从年龄上面来说,五十五岁的代善,是廖文儒的长辈,按照吴宗睿的要求,双方之间的商谈,提及条件的时候需要强硬,但是态度上面尽量的谦和。
商谈的地点设立在西平堡城东门外五里处,此地距离辽河不远。
有关商谈地点的确定,没有多大的波折,廖文儒代表登莱新军提及在西平堡东门外交谈,皇太极没有反对,代善也以最快的速度抵达。
吴宗睿佩服皇太极的同时,告诫廖文儒,务必绝对保证后金谈判代表的安全。
两国交锋不斩来使,这是自古以来确定下来的规矩。
西平堡东门以外靠近辽河,属于登莱新军重点戒备的地方,若是后金鞑子发起进攻,一定会从这里进军,所以这一带不可能驻扎有登莱新军的军士,登莱新军以西平堡城为据点,防御后金鞑子的进攻。
廖文儒不得不派遣军士,在这一带做好了严密的戒备,确保代善等人的安全。
代表吴宗睿和登莱新军与后金的代善商谈,在廖文儒看来,这可不是小事情,他做了大量充分的准备,想到了方方面面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临出发之前,吴宗睿的一句话打消了他所有的顾虑,那就是一切都按照先前确定下来的方案进行。
临时搭建的帐篷里面,只有六人,廖文儒身后站着两名亲卫,代善的身后站着两名侍卫。
没有过多的寒暄,代善首先开口。
“我大清国的条件是,五万汉人,五十万两白银,换取一万二千人。。。”
代善非常直接,廖文儒也不会客气。
“我登莱新军的要求早就明确了,十万汉人,二十万白银,两万石粮食。。。”
代善点点头,再次开口。
“吴大人的要求,我们早就知道,不过我们达不到这个条件,我大清国倒是能够找到十万汉人,可惜有些汉人早就生活在盛京一带,不愿意离开,再说粮食,目前我们没有那么多的粮食,愿意用白银来兑换这些粮食,说起来,我们的交换条件,已经很有诚意了。”
廖文儒笑了。
“我们大人提出来的条件,一点都不高,两万石粮食根本不算什么,就说这十万汉人,若是达不到这么多人,我们大人倒是不计较,五万汉人也是可以的,但粮食不能够少,依我看,五万汉人,五十万两白银,两万石粮食,不能够再少了。”
代善脸上的神色依旧没有变化,略微的沉吟之后,点了点头。
“也好,五万汉人,五十万两白银,二万石粮食,我答应了。。。”
廖文儒看着代善,一时间说不出话来了,他本来以为代善会愤怒,会反对,想不到代善一口气答应下来了,难道说人家早有准备吗。
商谈不到半个时辰就结束了,接下来落实交换的地点以及交换的方式,就简单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