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谋明天下-第2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铎出任镶白旗的旗主,是因为多尔衮和多铎兄弟,相比较来说忠心他皇太极,不过随着多尔衮和多铎被册封为亲王,在朝中的地位愈发的显赫,三兄弟又有了联合起来的迹象。

    所以这一次,皇太极要下狠手了。

    “多铎,阿济格,你们平身吧,朕有几个问题,想让你们回答。”

    多铎和阿济格起身了,脸色是灰败的,他们全然没有看见多尔衮制止的眼神。

    皇太极注意到了多尔衮的眼神,内心更加的愤怒。

    “朕问你们,粮草被明军劫持,朕派遣侍卫前往辽东,让你们撤兵,你们为什么不遵从。”

    多铎看了看阿济格,低着头开口了。

    “皇上,臣弟不甘心粮草被明军劫持,想着攻陷锦州城池,挽回损失,所以没有撤军。”

    “朕再问你,粮草丢失,你们长时间无法攻陷锦州城池,粮草仅能维持数天的时间,为什么还是不想着撤兵。”

    “臣弟感觉到就要攻陷锦州城池了,若不是明军驰援,臣弟能够在当天攻陷锦州城池。。。”

    皇太极脸上露出了讥笑的神情。

    多尔衮的脸色白了,没有等到皇太极开口,站出来开口了。

    “皇上,多铎第一次出任大军主帅,求胜心切,故而铸下如此的大错。。。”

    皇太极挥挥手,制止了多尔衮继续说下去。

    “睿亲王,朕并非不明事理之人,朕数次提醒多铎和阿济格,朕要是记得不错,多铎和阿济格领兵出征的时候,朕就说过,大明的登莱新军战斗力强悍,其主帅吴宗睿足智多谋,与我八旗军交战,已经获胜多次了。”

    “朕更加不明白的是,阿济格率领三万将士,围住一万多驰援锦州城池的明军,眼看着就要剿灭这一万多明军的时候,大明的登莱新军驰援,阿济格被迫撤离,让这一万多明军安然无恙的进入到锦州城池,这个时候,多铎就应该明白大明登莱新军的战斗力了。”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大军粮草不济的情况早就存在了,运输的粮草丢失,意味着大军无法坚持多长的时间,这么简单的道理,你们谁都应该明白,后来发生的一切,也证明了这一点,此番征伐辽东大军损失惨重,特别是在撤离辽东的时候,溃不成军,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粮草不济,朕想想都心疼那些阵亡的将士,他们到了地下都是饿死鬼。”

    说到这里,皇太极看向了下首的多铎和阿济格。

    “多铎,阿济格,你们说说,朕应该怎么惩戒你们。”

    多铎和阿济格扑通的跪下啊了,连连扣头,说不出话来。

    皇太极扬天长叹一声,目光扫过了大殿之上所有的满人权贵。

    “二哥,这里你最为年长,你说说,朕应该如何惩戒多铎和阿济格。。。”

    代善出列,没有看多铎和阿济格,抱拳对着皇太极开口了。

    “皇上,依照我大清国惯例,大军惨败,损失兵力达到五成,主帅应该被削掉所有爵位,贬为常人,副帅被削掉所有爵位的同时,投入到大牢之中,损失兵力超过六成,主帅同样应该被投入到大牢之中,副帅应当斩首示众,以儆效尤。。。”

    代善曾经是四大贝勒之首,当然清楚这些条例。

    多尔衮的脸色更加的灰败,看着上方的皇太极,眼神里面带着祈求。

    皇太极看着代善,微微的点头。

    “二哥且退下吧,按照我大清国的律例,多铎没有听从朕的劝诫,一意孤行,导致大军惨败,损失超过六成,应当是严惩的,不过多铎第一次为主帅,年轻气盛,尚有可宽宥的地方,朕决定了,剥夺多铎镶白旗旗主之位,保留和硕豫亲王之爵位,以观后效。”

    “阿济格,你身为副帅,身经百战,不知道劝谏多铎,导致了如此的惨败,念在你为大清国立下了不少战功,朕剥夺你武英郡王志爵位,降为和硕贝勒,回到家中闭门思过,禁足半年时间。”

    “镶白旗旗主之位,由朕暂时代理,且看多铎今后之表现。”

    大殿里面异常安静,没有人开口说话,更不会有人表示反对。

第四百七十一章 朝野震惊2() 
满八旗之中,论战斗力最为强悍的是正黄旗、正白旗和镶白旗,最弱的是镶黄旗,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皇太极掌控了满八旗之中的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和镶蓝旗,其中皇太极为正黄旗和镶黄旗旗主,儿子豪格为正蓝旗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为镶蓝旗旗主。

    豪格与济尔哈朗是绝对忠心于皇太极的,这让皇太极在满八旗之中占据了绝对的力量,加之满八旗之中,正黄旗、镶黄旗和正蓝旗为上三旗,旗内的军官军士和人口,比其他下五旗的地位都要高,更加容易成为朝中的权贵。

    依靠这样的办法,皇太极完全巩固了自身的地位,无人能够撼动。

    不过这样的情形,随着正白旗和镶白旗的不断崛起,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满八旗的实力,是依据各旗的人口数来确定的,更是根据各旗的战斗力来确定的,正蓝旗无疑是人口和军队人数最多的,加之是皇太极的旗主,故而正蓝旗排名第一,但是真正从战斗力方面来说,正白旗和镶白旗是最为厉害的,所拥有的牛录也远远多于其他的旗。

    正红旗和镶红旗的旗主代善,一直都是捉摸不定的,关键时刻会有什么样的表现,皇太极还真的说不准,也无法真正的掌控,但皇太极可以肯定的是,正白旗和镶白旗在关键时刻一定会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外来的麻烦。

    如果关键时刻到来,正红旗和镶红旗倒向了多尔衮和多铎,那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谁能够说得准啊。

    身为大清国的皇帝,皇太极当然要想的深远一些。

    所以,皇太极一直都想着插手正白旗和镶白旗的事宜,但没有机会。

    满八旗有自身的规矩,这些规矩是努尔哈赤定下来的,很多时候,作为皇帝的皇太极,也要遵从这些规矩,不可能乱来。

    满八旗的军士和人口,没有从朝廷得到任何的钱财,旗主是他们最大的依靠和靠山,所以满八旗的军士和人口,对于自家的旗主是非常尊重和敬重的,至于说皇帝,在这些人的心目中,只有那么大的分量,说的不好听一些,不少满八旗的军士,眼中只有旗主,没有皇帝。

    皇太极插手正白旗和镶白旗最好的办法,就是夺取他们的牛录,让这些牛录直接进入正黄旗或者镶黄旗,成为正黄旗和镶黄旗的牛录。

    这一次机会真正来临了,镶白旗旗主多铎因为惨败,被皇太极直接免去了旗主的职位,皇太极兼任镶白旗旗主职位,可以想办法调整镶白旗的牛录,让其成为镶黄旗的牛录。

    当然,做出这样的决定之前,皇太极专门征求了代善的意见,得到了代善的首肯。

    至于睿亲王多尔衮,到了这一步的田地,没有反对的资格了。

    散朝之后,济尔哈朗、豪格以及范文程等人留下来了。

    豪格看了看范文程,毫无顾忌的开口了。

    “父皇,此番征伐,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和镶红旗都有损失,不过儿臣觉得,正白旗和镶白旗的实力还是在,父皇此番兼任镶白旗的旗主,可以调整镶白旗的牛录,归于正黄旗或者镶黄旗所有,据儿臣所知,镶白旗一共有一百零八个牛录,如果满员,一共有三万多的军士,正白旗就更不用说了,有一百二十个牛录,三万六千军士,父皇趁着这个机会,调整镶白旗的牛录,给他们留下五十个牛录,就算是不错了。。。”

    济尔哈朗看了看豪格,脸上没有多少的表情。

    皇太极的脸上,则是露出了不满的神情。

    “豪格,不要瞎说,退到一边去,济尔哈朗,说说你的想法。”

    济尔哈朗略微的沉吟了一下,字斟句酌开口了。

    “皇上,臣以为,调整镶白旗牛录是必定的,但需要缓慢的推进,而且吸纳镶白旗的牛录,则每个牛录身后的家人,也要并入到正黄旗或者镶黄旗之中,这也是必须要统筹考虑的情况。。。”

    济尔哈朗说完,皇太极微微点头,再次瞪了豪格一眼。

    如果豪格有济尔哈朗如此缜密的思维,那该多好,皇太极的负担将要大大的减轻。

    大政殿终于安静下来了。

    皇太极缓缓的站起身来,看了看下首的范文程。

    “文程,朕知道,刚刚诸多人都在场,你不好开口说话,现在可以说说你的想法了。”

    范文程抱拳稽首,立正了身体之后开口了。

    “皇上,奴才以为,皇上今日处置豫亲王多铎殿下和武英郡王阿济格殿下,众人是无话可说的,这里面睿亲王多尔衮殿下肯定是不满意的,但无法开口,礼亲王代善殿下不会多说什么,因为与自身没有太大的关系,郑亲王济尔哈朗殿下与肃亲王豪格殿下肯定是支持的,所以奴才觉得,皇上大可放心,不必多虑。”

    “现如今的满八旗,据奴才所知,正白旗和镶白旗的战斗力是最为强悍的,正白旗有一百二十个牛录,镶白旗有一百零八个牛录,多尔衮殿下和多铎殿下都拥有太多的财富,皇上趁此机会,调整正白旗和镶白旗,也是大势所趋。”

    “但如何的调整,必须要慎重,奴才不是很赞同豪格殿下的建议,倒是同意豪格殿下关于镶白旗留下五十个牛录的建议。”

    “奴才建议,皇上可以采取自愿的方式,在镶白旗之中采取一定的办法,挑选优秀之人,通过抬旗的方式,让他们加入到正黄旗或者镶黄旗之中去,这样镶白旗之中优秀的军士,一定会想法设法进入到正黄旗和镶黄旗之中去。”

    “如果是本人自愿,且符合一定的条件,皇上下旨抬旗,让其进入到正黄旗和镶黄旗之中去,完全可行。”

    “当然,为了转移注意力,也可以通过抬旗的方式,让其进入到正蓝旗之中去。”

    “增强了正黄旗、镶黄旗和正蓝旗的力量,削弱了正白旗和镶白旗的力量,朝廷将要更加的稳定,皇上有着更大的话语权。。。”

    范文程说的非常直接了,不过在皇太极面前,他说话是越来越直接了。

    皇太极满意的点头。

    “文程,你说的不错,朕也有这样的想法。”

    皇太极的一句鼓励话,让范文程更加的兴奋,范文程知道,他在大清国的地位和权势,完全得益于皇太极的态度,如果得到了皇太极的信任和支持,那么其他的满人权贵,就不敢过于的欺凌他范文程。

    “皇上,奴才说的都是肺腑之言,现如今正白旗和镶白旗的力量正在不断的扩充,皇上一定要限制正白旗和镶白旗的扩充,将更多的机会交给正蓝旗和镶蓝旗,其实豪格殿下和济尔哈朗殿下,都可以领兵作战,特别是济尔哈朗殿下,足智多谋,是主帅的不二人选。。。”

    皇太极再次点头。

    所有人都离开了,大殿里面彻底的安静下来。

    皇太极在大殿里面慢慢的踱步,他想的很深远,十多年前,他没有如此想过,大量接触汉文化之前,他也没有思考那么多,称帝登基创建大清国之后,皇太极开始研究汉唐文化,开始和范文程等人大量的谈话,而他的思虑,也逐渐的多起来了。

    此次征伐辽东,任命多铎为十万大军的主帅,皇太极深思熟虑,本来的计划,是想着让镶白旗的主力出征,前往辽东剿灭大明的登莱新军,而五万八旗军军士,也是以镶白旗的军士为主,辅之以正白旗、正红旗和镶红旗的军士,想不到多铎异常聪明,一直都注意保护正白旗和镶白旗军士,此次惨败,八旗军军士损失一万多人,绝大部分都是正红旗和镶红旗的军士,损失最大的是正红旗和镶红旗。

    这也是代善愤怒的原因,所以毫不犹豫的支持了皇太极的提议。

    皇太极万万想不到,事态的发展,会朝着有利于他的局势发展,本来是想着脆弱镶白旗的实力,却得到了直接控制镶白旗这个意想不到的结局。

    机会是肯定要抓住的,皇太极不可能长时间兼任镶白旗旗主,这不符合规矩,皇太极以大清国皇帝的尊贵身份,不可能真正出任下五旗镶白旗的旗主,最终多铎还是要恢复镶白旗旗主的职位,所以在这段宝贵的时间之内,皇太极必须抓住机会,通过抬旗的方式,让镶白旗之中的精英进入到镶黄旗或者是正蓝旗之中去。

    能够操控此事的,唯有皇太极本人,济尔哈朗与豪格等人都不合适,会引发多尔衮和多铎激烈的反弹,唯有皇太极动手,多尔衮和多铎不敢有什么意见和想法。

    思路逐渐变得清晰,皇太极不知不觉走出了大政殿,朝着皇宫外面走去。

    皇宫前方的侍卫迅速跟上来了。

    “皇上是准备出宫去吗,奴才马上给内务府禀报。。。”

    “算了,朕就在这里走走,不出去了。”

    成为了大清国的皇帝,皇太极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他的行动自然也遭受到限制了,平日里基本在皇宫之内,如果想要离开皇宫,必须由侍卫在内务府禀报,而且还要记录在档案之中去。

第四百七十二章 朝野震惊3() 
偏殿,朱由检看着手中的奏折,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神情,内阁首辅张至发,内阁大臣、兵部尚书杨嗣昌,以及兵部左侍郎熊文灿等人,矗立在下首。

    吴宗睿的这份奏折,是由熊文灿亲自送到京城的。

    放下手中的奏折,朱由检看向了熊文灿。

    “熊爱卿,你代表朕和朝廷前往辽东督战,一去就是数月的时间,辽东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宜,你一定是清楚的,详细说给朕听听,也让张爱卿和杨爱卿听听。。。”

    熊文灿早就有思想准备,知道皇上一定会询问自己。

    “皇上,臣在辽东历时两个月的时间,的确见到了不少的事宜,有一点臣可以肯定,吴宗睿大人的确是打败了后金鞑子,辽河以东的广宁、西平堡、右屯和大凌河城等城池,悉数都收复了,至于说吴大人采用的作战办法,臣也知道一些,专门给皇上禀报。。。”

    熊文灿说及了自己在辽东两个月时间的所有心得,说的非常详细,其实他是准备将这些心得全部都写下来的,可惜时间不允许,回到京城之后,马上就来到了紫禁城。

    朱由检听得非常仔细,杨嗣昌也听得很仔细,唯有张至发,脸上没有太多的表情。

    熊文灿刚刚说完,杨嗣昌跟着开口了。

    “熊大人,你在辽东的所有心得,可以写出来,专门呈奏给皇上。”

    “杨大人,下官正是这么想的,不过刚刚回到京城,还没有来得及。”

    朱由检满意的点头,看着熊文灿,笑着开口了。

    “熊爱卿不必过于着急,抽时间写出来就是,朕刚刚听得很仔细,也记住了一些,还要慢慢思索。。。”

    皇上如此说,杨嗣昌和熊文灿没有感觉到奇怪。

    很快,朱由检看向了张至发。

    “张爱卿,吴爱卿在奏折之中,举荐登州知府史可法出任辽东巡抚,举荐蓬莱知县吴宗坤出任登州知府,举荐漕运总督府知事龙建宏出任蓬莱县知县,不知道你是什么看法。”

    张至发看着朱由检,不慌不忙的开口了。

    “皇上,臣以为吴大人的提议,皆可以准奏。。。”

    “不可,皇上不可,臣以为,吴大人之提议,皆不可准,不仅不能准,皇上还要调整登莱巡抚、登州知府和莱州知府之人选。。。”

    张至发扭头看着杨嗣昌,冷冷的开口了。

    “杨大人,你这是什么意思,是准备陷皇上于何种境地。”

    杨嗣昌脸色发白,看着张至发,不服气的开口了。

    “张大人不必如此说,下官刚刚的提议,完全是为了皇上考虑,为了朝廷考虑。。。”

    朱由检看着张至发和杨嗣昌等人,没有开口,两人争执的焦点很敏感。

    张至发看了看朱由检,抱拳开口了。

    “皇上,臣接下来的话语,若是有冒犯的地方,还望皇上恕罪。。。”

    “张爱卿,你尽管开口说就是了,朕恕你无罪。”

    张至发点点头,看着杨嗣昌开口了。

    “杨大人,本官问你几个问题,且看你如何的回答。”

    杨嗣昌看着张至发,用力的点头。

    “第一个问题,杨大人是不是认为吴宗睿有壮大自身实力、成为藩镇的可能性。”

    杨嗣昌楞了一下,随即用力的点头。

    “张大人,下官有这种担心,目前倒是不认为吴大人会成为藩镇。”

    张至发微微一笑,轻轻点头,看着杨嗣昌再次的开口询问。

    “那好,杨大人的意思,是说吴大人有成为藩镇的可能,那么皇上就不能够准了吴大人的奏折,避免吴大人继续壮大实力,他日成为藩镇。”

    杨嗣昌轻轻的鼓掌,再次跟着开口。

    “张大人说的是,下官正是有此等的担心,所以才恳请皇上不能准了吴大人的奏折。”

    张至发脸上讥笑的神情一闪而过。

    “如此看来,是本官多虑了,不过本官有一件事情,如鲠在喉,不吐不快,那就是辽东防御的事宜,这后金鞑子刚刚在辽东遭遇到惨败,后金上下一定是群情激愤,意图再次的进攻辽东,获取胜利,这吴大人身为蓟辽督师,理应承担抵御后金鞑子的作战任务,可惜皇上没有能够准了吴大人的奏折,吴大人一时想不开,身体有恙了,无法住持辽东的事宜,是不是请杨大人到辽东去主政,或者让辽东巡抚方一藻大人来主政啊。。。”

    杨嗣昌压根没有注意到张至发的讥笑,而是认真思索张至发提出来的问题。

    足足沉默了近一分钟的时间,杨嗣昌摇摇头。

    “张大人,下官无法主政辽东的局势,辽东巡抚方一藻更是无法主政辽东的局势。”

    “既然如此,那就请杨大人提出解决辽东困局的办法来。”

    杨嗣昌的脸色逐渐的发白,看着张至发,用力的摇头。

    “下官一时半会想不到解决辽东困局的办法。”

    杨嗣昌实实在在的回答,让张至发的神情也变得严肃起来了。

    “杨大人担心吴大人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