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登莱新军的队伍愈发的庞大起来,军中不少的军官军士,都没有家眷,这会让他们无所追求,有了家人,军官军士才会知道什么是珍惜,才会有拼命的动力,此事绝非小事,你要多多关心,让诸多的军官军士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小事不小,登莱新军军官军士的任何异动,你都要关注,身为登莱新军都督,你需要操心的事情很多,平日里的严格与爱护,关键时刻就会爆发出来巨大的能量。”
。。。
看着廖文儒离开的背影,吴宗睿长长的舒了一口气。
军队的建设,军官军士的管理,绝非嘴上说说那么简单,如何让军官军士感受到关怀和温暖,让他们真正将军营视作自家的归宿,需要智慧,一味的让人忠心,不可能长久,一味的让人无私奉献,不符合人性。
吴宗睿一直都是这样认为的,日后也会如此的管理登莱新军。
第三百六十三章 朝廷的态度()
登莱新军全部回到登州府城,剿灭流寇的任务,交给了西北五省总督洪承畴。
按照道理来说,登莱新军是不能够回到登州休息的,流寇尚未彻底剿灭,登莱新军应该是继续大规模出动,尾随和追击流寇,直至流寇彻底剿灭。
吴宗睿当然想过这个问题,他心中有数。
洪承畴出任五省总督的时候,负责剿灭流寇的事宜,皇上和朝廷专门拨付八十三万白银,保证大军所有的开销,谁都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粮草和钱财方面的保障,任何犀利的军队,都不可能完成作战的任务。
崇祯元年以来,军队哗变的情况比比皆是,包括登莱叛军,也是因为粮草不济的问题,出现了大规模的叛乱。
吴宗睿率领五万大军出击,按照最为保守的计算办法,每天也需要消耗五百两银子,一个月下来就是十五万两白银。
皇上和朝廷根本不可能提供数量如此庞大的银两,地方官府更是无法承受。
大明朝廷大军出击,还有一个习惯,大军一般不会携带过多的粮草,行军过程之中,每到一地,地方官府必须拿出粮草供给,保证大军的开销,这一笔钱粮的开销,对于地方官府来说,是巨大的负担。
如果登莱新军的粮草无法得到充足的保障,在皇上和朝廷看来,哗变也是有可能的。
现如今的登莱新军,如果哗变,皇上和朝廷根本无法承受。
所以,吴宗睿敢于率领大军,回到登州去。
朝廷的塘报,正月十五就到了,李自成和张献忠等人率领大军回到汉中之后,洪承畴随即调遣大军实行围追堵截,可惜李自成和张献忠回到汉中之后,罗汝才等流寇,也率领大军进入了汉中,多路流寇在汉中会和,其总兵力达到了十多万,对外号称二十万,洪承畴麾下的兵力仅仅万余人,根本无法对流寇发起大规模的进攻。
作为西北五省总督,洪承畴可以调遣湖广、河南、陕西以及山西等地的兵力,合围流寇,可惜的是,洪承畴无法提供那么多的粮草,皇上和朝廷更是不可能再次拿出来大量的白银,所以洪承畴无法下达如此的命令,只能要求其他各路大军,固守关隘,放置流寇逃窜。
罗典明送来的情报,详细说明了流寇的现状。
义军的各路首领,之所以集中到汉中,是因为他们需要一个名义上的领袖。
为了这件事情,各路的义军汇集到一处之后,诸多的掌盘子坐下来商议,可惜意见迟迟得不到统一。
李自成和张献忠两人的呼声最高,毕竟两人都参与过进攻大明中都凤阳府城的战斗,而且都有战功,从个人的影响力来说,两人在各路义军之中,也是最强的。
按照道理来说,高迎祥与马守应两人被朝廷斩杀,剩下的应该是张献忠了,张献忠的实力最强,在义军之中资历也是最老的。
不过各路义军的掌盘子,根本不会推举张献忠为流寇的首领。
这源于张献忠暴躁的脾气,以及在义军之中糟糕的关系。
老回回马守应是义军之中公认的宽厚之人,与张献忠之间都无法和谐相处,高迎祥是义军公认的首领,和张献忠接触的时候,也有些小心,避免得罪。
还有一点,张献忠过于的注重自身的利益,没有协作的精神。
这是诸多义军掌盘子最为忌讳的事宜。
各路义军首领经过数次的争论,最终推举李自成为各路义军的首领。
义军之中的第二个闯王诞生了,就是李自成。
被推举为义军名义上的首领之后,李自成的态度迅速的变化,他提出了义军下一步的作战方案,认为各路义军集中在汉中,绝非稳妥之举,若是朝廷派遣大军前来围剿,各路义军将处于危险的境地,特别是登莱新军,若是追击到汉中,则义军可能遭受到惨重的损失。
李自成提出了分兵,依旧是十三路的义军,分别朝着陕西、山西和湖广等地分散,李自成率领的义军,留守汉中,应对朝廷大军的围剿,张献忠等人率领的义军,进入湖广,开拓新的势力范围,罗汝才等义军进入山西,搅乱朝廷大军的部署。
李自成的这个建议,得到了各路义军的赞同。
而且李自成很聪明,自己留在了最危险的汉中,毕竟洪承畴率领的大军,在汉中一带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发动进攻。
其实仔细的分析,李自成此举很聪明,义军分三路出击,洪承畴一定会调兵遣将,极力的围堵,放置义军的力量分散到各处,如此情况之下,汉中的压力会大大的减轻。
当然,回到汉中的时候,李自成麾下的兵力大幅度增长,这都是因为山西与陕西等地再次遭遇大规模的灾荒,大量的流民出现,走投无路的流民,甚至出现了卖儿卖女、以求吃一顿饱饭的情形,如此情况之下,大量流民加入到义军队伍之中,也就不稀奇了。
。。。
登州军营,中军帐。
吴宗睿将手中的文书放置在案桌上面,微微的叹了一口气。
“登莱新军大规模出动,生擒高迎祥、马守应,剿灭流寇三万余人,可惜啊,回到汉中的流寇,力量再次的壮大。”
吴宗睿刚刚说完,廖文儒跟着开口了。
“大哥,我看都是洪大人无能,不敢发起对流寇的进攻。”
吴宗睿看了看廖文儒等人,微微的摇头。
“你们应该还记得高迎祥说过的话语,登莱新军或许能够剿灭李自成和张献忠等人,但登莱新军真的能够彻底剿灭流寇吗,流寇可以杀光,流民可以全部杀光吗,陕西、山西等地再次出现大规模的灾荒,皇上和朝廷干什么去了,内阁干什么去了,朝中那么多的大人干什么去了,朝廷没有银子,难道不能够从南方调集粮草救济北方吗,仅仅是免去陕西和山西等地的赋税,农户都要饿死了,你免去他的赋税有什么用。。。”
吴宗睿说完,所有人都低下头。
“文儒,刘宁,近段时间,登莱新军没有什么征伐的任务,务必要好好的训练,百户以上的指挥官,全部轮流到讲武堂听课,一个都不能遗漏,驻扎在旅顺岛、金州以及皮岛等地的军官,也要轮流来到登州,进入讲武堂听课。”
“平静的时间不会很长,我想,短时间之内,流寇是不敢大规模出动的,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力量最为强大,不过高迎祥和马守应的教训,他们一定是清楚的,他们不敢到南直隶,也不大敢进入河南,更不敢进入山东。”
“洪承畴麾下兵力的数量不足,根本无法彻底打败流寇。”
“李自成很聪明,流寇的力量遭遇到打击,这个时候他选择分散兵力,也就是分散洪承畴的注意力,以求取得缓冲的时间,让各路流寇休养生息,等待下一次壮大的机会。”
“登莱新军暂时不要出动,我们若是进入到陕西或者山西等地剿灭流寇,需要长途跋涉,消息如果泄露,流寇肯定会逃走。”
“更加关键的是,登莱新军得不到太多的支持,陕西、山西、河南等地的朝廷大军,战斗力不强,根本无法完成作战任务,战斗真的铺开了,他们不仅不能帮忙,还有可能成为负累,我可不想有猪一般的队友。”
。。。
京城,紫禁城,偏殿。
朱由检的脸色略微有些不好,但也不好说什么。
登莱新军正在获取大胜之后,没有继续追击流寇,而是回到登州去了,这让朱由检略微的有些不高兴,不过人家生擒了高迎祥和马守应,这样的战绩很不错了。
朱由检更清楚的是,登莱新军出动作战,没有得到朝廷拨付的任何银两,地方也没有那么多的粮草供给,人家出兵作战,要钱没有,要粮食没有,凭什么还拼命的去追击流寇。
当初洪承畴率领大军作战,朱由检不仅掏腰包拿出二十万两白银,还从各地调集了六十三万白银,保证大军的开销,现如今吴宗睿负责剿灭流寇的任务,朱由检已经拿不出来那么多的银子。
“承恩,春节之后,朕以为,登莱新军可以再次出动,进入河南、陕西、山西与湖广等地作战了。”
王承恩看着朱由检,连连点头。
“皇上,臣有一个建议。”
“什么建议,你说就是了。”
“皇上,臣以为,可以取消西北五省总督之职位,依旧设立五省总督,由吴宗睿大人统领陕西、山西、湖广、河南以及四川等地的兵力,负责剿灭流寇的事宜,流寇在南直隶遭遇到沉重的打击,料想不敢进入南直隶作乱了,至于说山东,流寇更是不敢去,至于说洪承畴大人,依旧负责西北边关抵御后金鞑子和蒙古鞑子的事宜,这样一来,很多的事情就好办了。”
朱由检听得眼睛冒光,这样的安排的确是不错的,洪承畴和吴宗睿,一个是西北五省总督,一个是东南五省总督,职责方面本来就有重合的地方,不可能分的那么清楚,如果让其中的一个人负责剿灭流寇的事宜,权力集中,效果肯定好一些。
吴宗睿无疑是最好的五省总督人选。
第三百六十四章 温体仁的帮助()
官署,温体仁拿起一封奏折,看了看又放下,脸上露出了无奈的神情。
身为内阁首辅,温体仁并非那么自在,外人仅仅看见了他表面的风光,却不知道他内心的焦虑和恐惧,朝廷的争斗,内阁的争斗,他了然于胸,哪些争斗对他是有利的,哪些争斗对他是不利的,必须要做出准确的判断,以维护自身的地位。
桌案上的这份奏折,是户部尚书侯旬呈奏的。
早朝结束之后,皇上将这份奏折转给了内阁,未做任何的批示,也没有任何的态度。
也就是说,这份奏折需要内阁处理,拿出来处理意见,呈奏给皇上御批。
朝中的东林党人,与中官有了一些接触,而且相互之间的关系还不错,这是温体仁万万没有想到的,而东林党人选择的人选,居然是曹化淳。
曹化淳是老资格的中官了,高起潜和王承恩等人,在曹化淳的面前,都属于小弟。
东林党人选择与曹化淳处理好关系,明显是深思熟虑的。
想想天启年间的时候,东林党人与魏忠贤之间你死我活的争斗,那个时候,东林党人恨不得杀光天下的宦官,现如今,居然与曹化淳处理好了关系。
权力能够让人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东林党人也不例外。
温体仁对东林党人没有兴趣,甚至是厌恶,应该说皇上也改变了对东林党人的态度。
皇上刚刚登基的时候,对于东林党人是绝对信任的,凡是魏忠贤推行的政策,一律废止,凡是东林党人提出的建议,一缕采纳,可惜的是,接近九年的时间过去了,大明天下没有任何的起色,外有后金鞑子、蒙古鞑子虎视眈眈,内有流寇的搅局,还有连连出现的天灾。
可以说,大明的江山,已经是千疮百孔。
皇上也许是感觉到了问题,对于东林党人没有那么信任了。
温体仁得到了皇上绝对的信任,可惜的是,他无法力挽狂澜。
尽管自己没有这样的本事,可温体仁还是能够看认识人的。
连续两年左右的时间,温体仁密切的关注吴宗睿。
吴宗睿不过二十多岁的年纪,做出的事情,却让人不敢相信。
赤地千里的登莱之地,短短三年时间,得到了完全的恢复,成为大明最为富庶的地方,虽然免去了三年的赋税,但每年都给户部上缴白银,连续三年的时间,合计达到了五十万两白银,且户部没有给登州和莱州拨付任何的银两,也就是说,登州在上缴银两的同时,保证了地方上所有开销,没有向朝廷伸手。
吴宗睿麾下的登莱新军,在最短的时间内崛起,打败了后金鞑子、蒙古鞑子,生擒了流寇首领高迎祥,以及马守应等人,剿灭流寇三万余人。
这些,都是众人皆知的战绩,温体仁关注的更多。
吴宗睿还是青州知府的时候,出奇谋,领兵一举攻陷了登州府城,占据了登莱叛军的老巢,让登莱叛军彻底崩溃,孔友德与耿仲明等造反的主将被迫自杀,叛乱被彻底平息。
再往前看,吴宗睿担任淮安府知府的时候,整顿漕运,让漕运得以畅通。
这一切,出现在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身上,怎么都不敢让人相信。
可事实就摆在面前,让人无法质疑。
温体仁不得不承认,吴宗睿是大明王朝前年难遇的人才,可以力挽狂澜的人才。
可惜吴宗睿过于的年轻,金榜题名之后,一直都是外放为官,缺乏资历,不可能马上进入内阁做事情,朝廷的水太深了,吴宗睿这样的年轻人,根本无法立足。
就算是吴宗睿在外为官,不沾惹朝中的争斗,可还是有人将矛头对准了他。
侯旬的这份奏折,就是最好的说明。
温体仁很犹豫,皇上将奏折转给了内阁,明显是想着处理此事的,但温体仁不想让东林党人的计谋得逞。
站起身来,慢慢的踱步,温体仁的脑子在高速的运转。
皇上没有直接在侯旬的奏折上面做出御批,明显是有担忧,可能也觉得奏折有不合适的地方,内阁替皇上承担责任,也是分内之事,按照道理来说,温体仁应该是摸准皇上的心思,提出两全其美的处理建议,让皇上高兴,也让朝中的东林党人高兴。
可不高兴的是吴宗睿,还有吴宗睿身后的登莱之地的官吏和登莱新军。
侯旬将矛头对准了登莱巡抚衙门的市舶司。
现任登莱巡抚是卢发轩,已经不是吴宗睿,侯旬在奏折中提出,由户部接管位于登州的登莱巡抚衙门的市舶司,市舶司收取的所有商贸赋税都归于朝廷,尔后户部根据登州、莱州各级衙门所需要的开销,包括登莱新军所需要的开销,拨付银两。
这样做,对于皇上和朝廷来说是有利的,但是吴宗睿绝对不会同意。
如果皇上和朝廷批准了这个奏折,真的插手登莱巡抚市舶司的事宜,温体仁不敢想象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当年的孔友德等人,也是被逼造反的。
侯旬清楚一切的事宜,也清楚登莱之地发生的变化,更加清楚登莱新军正在全力剿灭流寇,如此关键的情况之下,却提出如此的奏折,究竟是何居心。
吴宗睿与朝中的东林党人没有任何的接触,与复社也有些过节。
侯旬此等的做法,一箭双雕,捏住了吴宗睿的咽喉,而出面做出决定的是皇上与内阁。
如果登莱之地再次的发生震动,与侯旬等人没有丝毫的关系,他们高枕无忧,反而可以站出来大声的斥责和疾呼。
温体仁不敢继续想下去了,他的眼神变得坚毅,拿起了桌上的奏折,朝着偏殿而去。
有些事情,需要做出决断,因为温体仁是内阁首辅,职责所在。
。。。
“温爱卿,你为何认为侯爱卿的奏折不妥啊。”
“皇上,臣以为,三年之前,登莱之地尚是千里赤地,如今已经彰显出来繁华,朝廷应当予以呵护,三年前,登莱之地人口不足五十万,现如今人口接近三百万,且地方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如此情况之下,朝廷还是不要过于的关注登莱之地。”
朱由检的脸上,出现一丝的阴霾。
温体仁当然注意到了,但是他不会退缩,他很清楚,一旦户部掌控登莱巡抚衙门所属的市舶司,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
需要坚持的地方,必须坚持。
“皇上,臣深思熟虑才如此说的,皇上问及原因,臣斗胆了,天启年间,南方的商贸赋税收取颇多,现如今南方的商贸赋税,寥寥无几,内阁每每商议收取商贸赋税,总有人提出各种各样的理由,予以反驳,皇上体恤南方商贾百姓,不愿意收取商贸赋税。”
“登莱之地收取商贸赋税,与大明各地都不一样,登莱巡抚衙门的奏报之中言明,市舶司收取的商贸赋税为十抽一,这等的赋税已经很高,若不是登莱巡抚衙门强力推行,怕是难以维持,臣以为,登莱巡抚能够推行十抽一的商贸赋税,有其特定的办法,集中在登州的商贾,绝大部分都是南方的商贾,他们在南方基本没有上缴商贸赋税,可是到登州从事商贸事宜,规规矩矩的缴纳赋税。”
“三年时间以来,户部没有给登莱之地拨付一钱银子,反而从登州市舶司获取到五十万两白银的赋税,登州、莱州各级官吏,包括登莱新军的开销,都是登莱巡抚衙门一力解决的,我大明各地,还没有谁能够做到这一步。”
“这等的情况,侯旬大人是很清楚的,可其奏折之中偏偏没有说及,却独独说到了登州市舶司,臣实在是不明白。”
“臣还可以断言,户部派遣的官吏,根本就管不好登州的市舶司,若是让户部接管了登州市舶司,臣担心登莱之地再次出现变故。。。”
朱由检的脸色有些发白,概因温体仁这些话过于大胆了。
天启年间在南方大规模的征收商贸赋税,乃是魏忠贤提出来的建议,魏忠贤被剿灭之后,朝廷几乎停止了从南方征收商贸赋税,就连原来较为丰裕的盐课,也出现了大面积的亏损,这就导致朝廷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