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平民百姓能帮“侯爷”实现理想?缺心眼了吧?而事实证明,这还真是一个好办法。
第十一章临朝称制—第九节 诸吕封王(六()
刘泽的理想还是比较现实的,简单点就是两个字——称王。
刘泽能够树立这个理想,与吕雉称制后这几年来的封赏有关。连刘盈留下的几个刚会差屁股的小朋友都称了王,刘泽心中难免会有些躁动。
有理想自然是好事,但实现起来,却颇有难度。他的老丈人樊哙至死都没敢有这种念头,刘泽现在冒出这种想法,不可谓不是一次突破。(汉孝惠帝六年,即公元前189年,樊哙病死,谥号“武侯”)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刘泽想称王,为何不去找丈母娘帮忙?最近几年来,丈母娘在朝廷中的影响力比较大,说句话整个长安城都要晃三晃。
事实上,刘泽是想过的。但这不是一件小事,远远超出了吕嬃的能力之外,何况她儿子樊伉还没资格称王,女婿的这个念头明显是在胡思乱想。
更重要的是,吕雉近年来千方百计压制老刘家,只要你姓“刘”,老寡妇就不会给好脸色。刘泽能顺顺利利混这么多年,就得益于自己的丈母娘。现在想更进一步,明显是在痴人说梦。
如此看来,刘泽的理想是实现不了的。
就在刘泽陷入绝望之时,又想起了田子春。高人该亮相了。
转机就这样产生的。
大家可能会疑惑,吕嬃干不成的事情,田老头能行?吕雉会卖他面子?
事实上,吕雉不会卖他的面子,但他还真能干成。因为他有特长——“侃”。
一个平头百姓,凭借“侃”功而影响朝局,着实令人咋舌。
刘泽派人给田老头送去了一句话,“你我不再交好了吗?”
田老头是聪明人,这句话所隐藏的含义,他很清楚。发财的机会又来了。
几天后,田老头来到了长安。
然而,他并没去拜见刘泽,而是租了个豪华别墅住了下来。
安定下来后,他依然不和刘泽见面,似乎根本就不认识那个人。
虽然没搭理刘泽,但田老头也没闲着,他让儿子,通过拐弯抹角的关系,结交了一个太监。这个太监的名字叫张子卿。
张太监也不是什么好人,只不过他的身份比较特殊——中宫谒者令,说白了就是皇后、皇太后身边的高级宦官。更重要的是,他是吕雉跟前的红人。
几个月的交往,渐渐地成了老熟人。
这天,田老头让儿子请张太监到家做客,张太监高兴应允。机会就这样诞生了。
张太监进门后,眼前的排场让他惊呆了。豪华的帷帐,精美的器具,大可于宫廷媲美。他的第一个念头是:这一家富可敌国。
这一次,田老头亲自登场,给张太监以列侯般的款待。如此高规格的宴席,让张太监见了世面,当然也对田老头刮目相看。
酒过三巡,田老头屏退左右,低声说道:“长安城中诸侯王的宅第百余家,多为高祖时的功臣。吕氏辅佐高祖得天下,功劳极大,又是太后至亲,所居甚少矣!”
张太监一愣,真没想到这场酒竟喝出了别样的韵味。但他是见过大场面的人,不动声色地问道:“先生有何高论?”
田老头微微一顿,“如今,太后年事已高,而吕氏势薄,如此朝局,小老儿为您担忧。”
张太监有些莫名其妙。咱也不过是伺候伺候人,顺便发点小财,过几天爽心日子而已。既没有赵高那种身残志坚的远大理想,也没准备搞一个遗臭万年的人生规划。老吕家的诸侯王多一点、少一点,关我鸟事?
张太监一脸迷惑地问道:“与我何干?”
田老头生怕忽悠不了张太监,摆出吓唬小朋友的样子,一脸严肃地说道:“身为内臣,若不以太后的意愿而为,恐大祸临头了。”
张太监被忽悠的一愣一愣,傻问道:“太后的意愿为何?”
好了,张太监的鼻子算是被牵住了。
田老头微微一笑,“太后有立吕产为王的意思,但恐群臣反对,而未能提出。您最得太后宠幸,又为群臣敬畏,何不示意群臣奏请立吕产为王?若此,太后必喜。待得诸吕称王,公公自然也是万户侯了。”
这笔账终于算明白了。这明显是一笔零投入、零风险、高回报的投资,如此好的生意,不干才是傻子。
几天后,群臣上书,请求立吕产为王。
群臣们的积极主动,让吕雉乐开了花,当即封吕产为吕王。同时,赏赐张太监“千金”。
发了财的张太监也没忘记田老头,分出“五百金”给他送了过去。
可令人诧异的是,田老头并没收钱,而是原封不动地把退了回去。
这不是田老头的风格,他是个买卖人,到嘴边的肥肉还能把吐出来?这不科学。
答案很快揭晓了。田老头并没改行,他依然是个买卖人。应该说,直到此时,着笔生意才刚刚开始。为张太监的谋划,就是他的投资。下边就要索取报酬了。他想要的报酬并不是“五百金”,而是张太监的一句话。
就在张太监感激涕零之时,田老头接着忽悠了,“吕氏封王,群臣未必心服。营陵侯刘泽,是刘氏宗族,且身为大将军,对此颇有怨言。君可劝说太后,封其为王。其定喜,如此吕氏称王则更加稳固。”
张太监对他是言听计从,想都没想,直接进宫,原话向吕雉复述了一遍。
吕雉也正在兴头上,脑子转圈比较慢,一听很有道理,何况刘泽还是吕嬃的女婿,算是自己人,因此直接封刘泽为琅琊王。
诏令下发后,田老头第一时间跑到了刘泽的面前,劝其急行。田老头真是人精,老百姓能混到这种地步,简直让人恐惧。
一行人慌慌忙忙离开京城,刚出函谷关,吕雉果然反悔,派人去追,却已走远,一无所获。
吕雉并没有再在刘泽的身上做文章,原因其实很简单,一则现在比较高兴,二则碍于吕嬃的面子,因此刘泽的理想顺利的实现了。
不管怎么说,吕家又有人称王了。当然,吕家称王的人不止吕产一人,一年后,那个前边提到的吕禄;还有一个没有提到过的吕通,均成功上位。
刘邦那个“非刘氏不得为王”的约定,彻底成了一句屁话。
可以说,老吕家现在是比较惬意的。
老吕家惬意了,那老刘家自然不会太好受。他们的灾难到来了。
第十一章临朝称制—第十节 三王殒命()
几家欢乐几家愁,老吕家很惬意,老刘家的日子自然不会太好过。
老刘家的一位王爷就率先感受了人生的凄凉。这个人叫刘友。
我在前边提到过,刘友是刘邦的六儿子,在老爹驾崩前,被封为淮阳王。
吕雉掌政后,杀掉赵王刘如意,随即让刘友搬了一次家,改称赵王。
仅让他搬家是不够的,吕雉还在吕氏宗族中替他找了个老婆,专业称谓——王后。
不过吕雉做事不地道,给人家找老婆,事前既不打招呼也不征求意见,随便拉了个女人送了过来。
过分的是,这个女人长相不敢恭维,性格还异常暴躁。她到赵地后,俨然一方霸主,根本不把周围的人放在眼里,甚至对刘友也大呼小叫,极其嚣张。
要说她的嚣张是有道理的,因为她在来赵地前,曾得得到吕雉的亲自召见,交流的主要内容就是监视刘友。
因此,她到赵国后,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主人姿态,等着人来巴结。
然而,刘友并没卖她的帐,极为厌恶。
让谁做王后自己当不了家,但上不上床则完全由自己做主。因此,几年来,刘友根本不去和自己的王后套近乎,爱理不理,比较冷淡。
心态影响行为。刘友讨厌王后也就罢了,关键是极为宠幸其他姬妾,整日在花丛中穿来游去,让人着恼。
最终,这个女人发飙了,愤然离赵,返回京城。更重要的是,她在吕雉面前说了这么一句话:“赵王曾言‘吕氏怎么能封王!太后百岁以后,定将起兵’。”这笔黑状告上去,刘友算是完了。
高后七年正月,吕雉召刘友进京。
刘兄弟的心比天高,可命比纸薄。他不耿直,但也不是油滑;不傻,但也不聪明。说白了,他只是个有点性格的普通人。
这个人,既想干成点事,却又不知道如何干。魄力不足,能力不够,智商一般,很多事情都是一知半解,懵懵懂懂。除了是刘邦儿子外,什么都不是。这种人,在风云变幻的朝堂中混,注定是很危险的。
吕雉的一道诏书,就把他传到了京城。
事实上,他在进京前就想象到了自己的结局。然而,他依旧没敢雄起,规规矩矩地来了。
这种人在我们源远流长的人类长河中是占据绝大多数的。当然,我们的身边也不乏其人。
这种人,是命运的俘虏,环境因素影响甚至决定着自己的命运,喜怒哀乐随着别人的指挥棒而变动起伏。但这种人还往往不甘心,经常会发几句牢骚,感慨一下“英雄无用武之地”,但仅此而已。没能力,没方法,也没机会去掌控自己的命运。
刘友就是这种人。
既然把握不了自己的命运,那也只好听命于命运的安排。
事实上,刘友这次进京根本没见到吕雉。也不是他不愿意见,而是吕雉根本不给他机会。刘友刚到京城,吕雉立刻派人把他囚禁起来。
刘友被关起来了,可吕雉又不动手,不管不问,似乎这件事情压根就不是自己干的。如果只是囚禁也就罢了,缺德的是吕雉根本就不给他弄送吃的。
应该说,并不是所有人都绝情,还是有一些人偷偷给刘友送了顿饭。
然而吕雉并没对这些人进行表彰,反而直接抓起来,暴打几天后,砍掉。
如此一来,可苦了刘友。最后,这位兄弟饿的不行,自己作词谱曲唱了首歌。歌词很长,我不愿意复述,但其中有这么一句话——“吕氏绝理兮托天报仇”。
刘友是被饿死的。
我一直认为,人不能把事情做的太绝,无论你帝王将相还是小民百姓,得饶人处且饶人。然而,吕雉根本没有这种想法。
但令她不没有想到的是,刘友个人的死,为吕氏宗族的败亡埋下了伏笔。因为有一位和她虚于周旋多年的人,终于开始有所动作。这个人就是陈平。
为了让我们的更清晰一些,关于陈平的动作,还是留到下边的章节中去讲吧。在这一节中,我们还是围绕老刘家几个人说事吧。
下边登场的人叫刘恢。他是刘邦的五儿子,初被封为梁王,刘友死后,吕雉也让他搬了一次家,改称赵王。
“赵王”这个称号还是真是个试金石,先是刘如意,后是刘友,现在是刘恢,无论哪一个,都没有好结果。吕雉真是个高手,一连弄死刘邦三个儿子,但都是“赵王”。由此可见,“赵王”还真不是一个吉利的称号。
刘恢被改封赵王后,心里很是不爽,他也觉得这个称号不是太吉利。不爽归不爽,但还是老老实实的跑了过来,因为他没胆量和吕雉叫板。
刘恢随后经历和刘友出奇的相似。
刘恢到赵国后,吕雉也给他找了个老婆。他的老婆的出身更是了不得——吕产女儿。
前边介绍刘友的老婆很嚣张,但和刘恢老婆比起来那就小巫见大巫了,根本不是一个档次。
史书送给刘恢老婆两个字——“擅权”。
在赵国,刘恢当不了家,放个屁还得征得她同意,要不然,连刘恢在内的所有相关人等,没一个好果子吃,轻则挨板子,重则砍头。对刘恢喜欢的女人,办法也很简单——杀。
刘恢的性格和刘友大不相同。
刘友虽然无能,但多少还有点血性,骨子比较硬,虽然死的凄惨,但临死前也恶心了一把吕雉。
而刘恢则不可同日而语,他是既无能,也没血性,完全一个无奈软蛋。他的结局很能体现这一性格。
刘恢最终受不了老婆肆意折腾,自杀了。
刘恢窝窝囊囊地死了,但吕雉依然没有绕过他。活着治不了你的罪,死了也不让你安生。吕雉随即下诏:因女人而弃祖宗礼制,废其嗣。简单点说,就是罢其王爵,后人不得继承。
刘友、刘恢死后,下一个人是燕王刘建,刘邦的小儿子。
在史料里,只交代了刘建的死的时间——高后七年九月,至于死因,就很难探寻了。
事实上,他的死因是很容易想到的。
刘友死在高后七年正月,刘恢是当年六月,刘建则是九月。也就是说,不到一年时间,弟兄三人纷纷向老爹报到。这种结果,你要说刘建是自然死亡,傻子都不会相信。
史书虽然没对刘建的死因进行探讨,但对他的儿子却加以了说明,不过只有一句话——“太后使人杀之”。
但不管怎么说,刘家三兄弟是死了,并且都和吕雉有莫大的关系。吕雉这一次,的确做得太绝了。
前边介绍过,刘邦共有八个儿子,其中刘盈、刘肥早已自然死亡;刘如意、刘友、刘恢、刘建均被吕雉以不同的方式弄死。时至目前,仅剩两人,一个是老四,代王刘恒;另外一个是老七,淮南王刘长。
也许会有人问,吕雉杀那么多人,为何偏偏留下这两个。在这个世上,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它的理由。刘恒和刘长能够活命,自有他们的道理。
在以后的故事情节中,这两个人将有机会登台亮相,还是等到他们唱主角时,再对这俩兄弟加以介绍吧。
第十二章 覆灭—第一节陈平的动作(一()
陈平终于该露头了。
已有很久没关注这个人,要说我也挺无奈,因为这个人这么多年来的确比较安生,没干什么惹人眼球的事情。十几年来,吕雉搞的昏天地暗、血雨腥风,可陈老兄一直耐着性子不说话。
迫于无奈,我也只要让他坐了十几年冷板凳。现在他也凉快的差不多了,该上台亮相了。
我在前边多少提到过的,陈平这么多年来的日子并不好过。按理说,像他这种善于迎合拍马的老滑头,一般人是奈何不了他的,比如前边讲过的牛人周昌,被气的半死也无可奈何。
然而,陈平现在的对手可远非周昌所能比,因为对手的名字叫吕嬃。
也许有人会有疑问,陈平这个老滑头何以会得罪吕雉的亲妹妹?要说这也不是陈平不长眼,关键是他身不由己。
之所以得罪吕嬃,症结还在樊哙身上。
刘邦临死前,让陈平去砍樊哙的脑袋。在前边的章节中提到过这件事,虽然陈平没有真心去砍,但毕竟阴了樊哙一把,把他扔进囚车,搞了一次观光旅游。从此,樊哙和陈平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
在“国丧”那一节中提到过,当时陈平先行进京,在刘邦的灵前,也在吕雉的面前,进行了一次出色的表演,得到了吕雉的充分认可,最终任命他为郎中令辅佐刘盈。
郎中令是皇帝的近侍,留在宫中的机会也就多一些,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的眼睛。这个职务,为他的成功保命,打下了基础。
樊哙的专用观光车进京后,吕雉把他放了出来。跳下囚车,樊哙就扯着嗓子,把陈平祖宗十八代问候了个遍。
双方的争斗也由此开始。
几天后,吕嬃进宫,在吕雉面前哭诉了一阵,最后说了一句话,“陈平阴狠,几乎让我守寡。”
吕雉微微一笑,“若非陈平,你业已守寡。”
吕嬃一抹泪,接着说道:“先有诏令,使陈平戍守荥阳,然其抗命回京。如此,太后坐视不理?”
吕雉起身,踱到吕嬃面前,半天没有开口。
吕嬃暗喜,“看来这句话有效果。”
的确,这句话是起到了一些作用。吕雉对那些不听话的人,通常情况下是不会手软的。“抗命”这个罪名,看来陈平是要坐实了。吕雉静静地说道:“妹妹回去吧,我自有斟酌。”
事实上,吕家姊妹的这段对话,也在第一时间就传到了陈平的耳朵里。
这不稀奇。陈平很有钱,很多人给他送过礼。但他也给很多人送礼,并且出手很阔绰,这些人中包括吕家的人,也有宫女太监。刘邦在世时怀疑过很多人,但从没拿陈平说事,就得益于这一点。现在,这个办法依然凑效。
太监宫女都是些什么样的身份,大家很清楚,有点能耐的人通常不会把他们放在眼里。但陈平不仅看得起他们,还会给点实惠,如此“好人”,要没人帮忙就很不合情理了。
说实话,我憎恶“行贿受贿”,似乎几千年来,这四个字通常会被归到“违法犯罪”的内容里边去的。当然,擅长这种事的人,我们通常情况下不会把定性为“好人”。
事实上,“好人”不见得有用。陈平绝对不能算是个好人,但他是个有用的人。他的“行贿受贿”完全是谋生方式和技术手段,当然也和人品有关。但就是这么个人,将帮着老刘家渡过随后的危机。
由此可见,也不能说陈平是个“坏人”,只能说他是一个极其有用的人。当然,这是相对老刘家而言的,对老吕家来说,他绝对算是个“坏人”。
陈平主动进宫,跪到了吕雉的面前。在这里他说了这么一句话,“曾有诏令,命臣戍守荥阳。然臣未向太后请辞,固不敢轻离。今,太后着臣值宿宫中,臣愿誓死效命太后和皇帝。”
吕雉笑了,刘邦留下的这些老臣中,能像陈平如此听话的人,还真没几个。这个人,吕雉是舍不得杀的。
吕雉笑了笑,“卿可安心,外人所言,无需挂怀,我自有斟酌。”
吕雉是个搞政治的高手,说给吕嬃的是“自有斟酌”,对陈平还是这四个字。就凭这四个字,双方都得拼命在她面前讨好,谁都别想放肆。
不管怎么说,陈平顺利过关,是可喜可贺的。但他和吕嬃之间的斗法并没有结束。
不过陈平是个高手,为了保命,多年来,不多说一句话,不多走一步路,做出的事情滴水不漏,硬是没让吕嬃抓住什么把柄。
然而,吕嬃还是找到了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