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萧何,刘邦很认可;曹参,他也同样认可。对刘邦而言,这两个人实际上算是手心手背的关系。而现在这种景象,是刘邦不愿意看到的。
最终,刘邦把曹参调离了京城。当然,给他安插的地方和位置都是比较爽的——齐国丞相。
做为诸侯王的丞相,其身份虽然和萧何的大汉丞相比起来,要差那么一两个档次,但日子过的却比萧何舒心的多。原因实际很简单,远离京城是非地,不容易犯错,也不容易被整。
事实情况也的确如此,萧何随后挨整的那段日子里,曹参却在钓鱼看书,惬意无比。
萧何、曹参的故事随后还要再讲,在这里我们就先介绍到此,还是回到黥布造反这个主题上来吧。
黥布造反以及刘贾战死的消息传来,刘肥和曹参立刻准备了起来。俩人在齐国大举征调兵马,足足凑足十二万。
人马凑足了,但并没有即刻出发。因为按曹参的预料,黥布可能一时半会就会自己跑来的。
但是,黥布没来。当然,并不是他不想来,只是他现在顾不上。因为在他和刘交比赛的跑道上,碰见了刘邦,阻滞了他前进的步伐。
黥布和刘邦在庸城搞对峙,一时半会来不了齐国,这让刘肥和曹参等的有些着急。最终,他们不准备再等了,决定向西走一段,迎接一下黥布,免得他迷路。
曹参的想法提出来后,刘肥坐不住了。他有些亢奋,撩胳膊搓手,准备大干一场。
然而,当刘肥准备亲自带队出发时,曹参提出了反对意见。曹参认为这次迎接工作有些危险,毕竟不是去吃饭喝酒,还的掏家伙干架,因此他不愿意这位大少跟着自己,免得碍事。
这么一来刘肥不干了,这位仁兄是个闲不住的主,这么好的热闹不让他凑,那简直太不够意思了。因此,这位仁兄开始作闹了。要么都不去,要么都去。刘肥的理由还是很充分的,“老爹都亲自上阵了,做为儿子怎么能袖手旁观?”
两个人的争执完全是在浪费时间。就在这阵争执过程中,灌婴已在淮南闹腾出了很大动静。
曹参最终也没能拗过这位大少。最终结果是,曹参率前军先行,刘肥带后队尾随,深入荆地,找黥布打架。
就这样,刘肥和曹参都来了。他们来的很及时,因为他们的到来彻底搅黄了黥布如意算盘,把黥布的那些留守部队打的丢盔弃甲。别说渡河救援老巢了,自己的老命都很难得到保障。
刘肥和曹参随后的举动有些过火,他们不光扫平了荆地,甚至继续向西,彻底截断了黥布的归路。
以前介绍过,曹参的能力绝对算是一流,在打仗这个学术领域里,他要在那个闹腾比较狠的灌婴之上。
刘肥在曹猛男的陪伴下,一路高歌猛进,直向西南,席卷荆楚,一直打到了蕲县。
好了,他们要和刘邦会师了。
此时的黥布有些抓狂,他现在已别无选择,只盼能在庸城做些文章,搞翻待在里边养病的刘邦,那才是唯一一个转败为胜的机会。
直到此时,刘邦真的该现身了,再这么躲下去,似乎已没那个必要了。
第八章红霞万里—(四十一)黥布造反(十一()
刘邦终于准备露头了。待在城里的这段时间,让他有些憋屈。
他这一辈子只在两个人手上受过这种委屈,一个叫项羽,另一个叫冒顿,其余的他还从来没把放在眼里。可没想到,黥布这次很有刷新这个记录的意思,实实在在地难为了刘邦一把。黥布的能力还真不是盖的。
刘邦这些天一边防守,一边养病,终于把身体调养的差不多了,因此他准备出来冒个泡。这天,他爬上了城头。眼前的场景差点没把他气吐血。
放眼望去,黥布大军完全是项羽当初的布置,一样的盔甲,相似的阵型,乍然一看,还以为项羽又活了过来。
这种场景,让刘邦很是上火。他的确是该上点火的。
项羽和冒顿是刘邦这辈子最大的敌人。冒顿虽然很牛气,但毕竟是个流窜犯,只是跑过来溜达溜达,然后就拍拍屁股走路了,他只图财,不关注刘邦所坐的那个位置。而项羽则恰恰相反,他是个过江龙,只图位置不图财。
刘邦视钱财如粪土,他闹革命之前的行为,就很能说明问题。但是他却迷恋位置,对现在屁股底下坐着的这张板凳情有独钟,谁敢过来抢,他就和谁急。在这一点上,刘邦绝不含糊。
黥布现在搞的这么一处,明显是在模仿项羽,这不能不使刘邦很生气。
生气了的刘邦突发奇想,要和黥布谈谈心。因此,派人出去,通知黥布,到阵前说话。
毕竟是老熟人,打了这么多天还没说句话,的确有些不礼貌。因此,黥布准备配合一下,把大军向前推进了一些,然后自己往前站了站。开始了两个人的喊话。
应该说他们所站的距离不会多远,不然的话,会把这俩仁兄的嗓子使破的。
刘邦考虑了半天,扯着嗓子喊了一句很核心的话:“为什么造反?”刘邦问的明显有些扯淡,俩人都打了这么长时间架了,难道你不知道什么理由?只要有一分奈何,谁愿意这么搞啊?
对黥布而言,面对这种问题,应该是表演口才的机会。怎么着也得搜肠刮肚地想那么几条,当着大家老伙的面,列出个一二三,弄一个八大或十大罪状什么的,恶心恶心对手,也拉拢拉拢人心。这才是按套路出牌,刘邦当初在鸿沟就曾用这种办法恶心过项羽。
纵然不列排比句,最败兴也不能把自己的“人生规划”拿出来说事,那会让人笑话。然而黥布却尤为喜欢显摆自己的“人生规划”,他的回答一点也不背藏,很直接。他绝对算是个真男人、真坏蛋,唯恐天下人不知道他是个有为青年。
他的回答只有四个字:“想当皇帝!”纵观古代史,这四个字,可能是所有造反人士共有的目标,但真正拿出来说事的,似乎只有黥布一人。
刘邦和黥布这两个人明显一对活宝,打仗期间还能逗乐,着实让人佩服。
这一下,可把刘邦的肺给气炸了,在城头破口大骂,连着向城外吐了几口浓痰。
每次在史书中看到这个场景,我就想笑。真弄不明白刘邦是什么心理,仗打到这个程度还煞有介事地叫黥布过来说话。你说既没有喇叭,又没有扬声器,爬城头上,扯着嗓子和下边的黥布聊天,真是太有才了。况且这种场合下的聊天内容,想都不用会有什么样的结果。黥布再不济,也不会当着自己的小弟们的面,向你刘邦承认错误。刘邦的这个行为,完全是在没事找抽。
刘邦愤怒了,因此他准备来真的了。
随即,刘邦下令大军冲出城门,和黥布决战。而与此同时,曹参所率的齐国大军也及时赶了过来。在刘邦和曹参的里外夹击下,黥布被打的溃不成军,只好沮丧地带着残兵败将落荒而逃。
看来,话不能说的太满。黥布这次把牛皮给吹破了,结果扇了自己的脸,弄了个鼻青脸肿。
但纵然到如此地步,我依然认为黥布的能力是过关的,因为在他逃跑的半路上,还会不失时机地捣鼓那么几下,给刘邦等人一些难为。黥布跑一段路后,停下脚步,整军再战,结果还是被打的溃不成军,然后接着逃跑;这种场景仍在继续,再跑、再战、再败、再跑。这个循环往复的表演,黥布搞了好几次。大败了的黥布能搞出这种场面,真令人匪夷所思。
随着黥布一连串不成功地表演,输光了几乎所有的本钱,最终只带了一百多人逃到江南,成了一个名副其实地流窜犯。
就在此时,一个人站了出来,及时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这个人就是长沙王吴臣。
吴臣派人前来,称要率军退避南越,请黥布过去继续革命。
吴臣是黥布的大舅哥,这个时候提供一些帮助似乎在情理之中,然而,吴臣并不是个能靠得住的人。我们在前边是介绍过吴家父子的,纵观吴芮、吴臣父子一直以来的表现,想都不用想,吴芮这次伸手,将又是一个圈套。
然而黥布顾不上考虑这么多,走投无路的黥布跟着信使,马不停蹄的跑到了番阳。刚到这里,就有很多抄着武器的“农民”冲了过来,结束黥布的性命。
吴臣这个人,十足让人恐惧。他的心机太深,处处使坏,但从不露破绽。就如这一次,他派人围杀黥布,但又怕失手,因此把这些人打扮成农民。成功了,是他吴臣的功劳;失败了,是老百姓在作乱。不管黥布能不能活着来到吴臣的面前,他吴臣都是稳稳当当的。
吴臣随即提着的黥布的脑袋跑到了刘邦的跟前。在吴家父子两代人共同的努力下,阴了臧荼,杀了黥布,终于得到了刘邦的认可。在刘邦最初分封的异姓七王中,吴臣成为唯一一个没被收拾的人。
讲到此,还有两件事值得一提。
一是汉初异姓王实际是八个,刘邦称帝前分封了七个,后来灭掉燕王臧荼后,封卢绾为燕王。也就是说,直到黥布被杀,还有两个异姓王爷存在,一个是长沙王吴臣,另一个就是现在的燕王卢绾。当然,卢绾虽然和刘邦的关系很好,但不怎么能混,最终他的结局也不是太好,这在随后,我们是会介绍到的。
二是黥布被灭后,刘邦随即封小儿子刘长为淮南王,这是个很个性、也很嚣张的人,他的性格注定了他悲惨的结局。那个勾引少妇的贲赫也混了个“期思侯”的称号,更夸张的是,还混了个自然死亡。
黥布是个狠人。他杀过很多人,其中包括战俘、包括领导(熊心)、包括下属;他立过很多功,无论是为项羽,还是为刘邦,他都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最终他还是被砍了,他的被砍因他的小妾而起,但归根结底还是受他性格决定的。因为他太冲动、太暴躁、太嚣张,无论他取得过多大的成就,还是做过多少的坏事,最终都是为别人做些嫁衣而已。他实际上只是个高级打工仔。而他自己却恰恰认识不到这一点,他认为自己很牛气。
黥布造反这件事情,我们终于介绍完了。然而刘邦没准备消停下来,另一个老实人的悲催生活,要开始上演了。
第九章日落长河—(一)萧何的痛苦(一)()
在介绍老实人悲催生活的开始,还有一件小事是需要交代的,因为这件事情,将关系到燕王卢绾以后的生活状态。
按理说,这种小事是应该到卢绾表演时再加以介绍的,可我不愿意打乱事件的先后顺序,希望能够展现当时的全貌,因此,在反复考虑后,还是决定在这里先把这件小事交代一下。
事实上,就在黥布造反的期间,还有一个老朋友也没闲着,这个老朋友就是陈豨。大家可能会疑惑,陈豨不早死了吗?怎么现在又蹦了出来?
实际我们在陈豨闹腾那一节中已经提到过,当时刘邦亲临代地,着着实实把陈豨揍了一顿,但并没能要了他的命。陈豨挨顿打后,一口气跑到了冒顿的面前,继承了韩王信的事业。
待刘邦返回长安后,陈豨又跑了回来,在代地频繁骚扰,流窜作案,做出来的事情都不太地道。陈豨这段时间虽然蹦跶比较厉害,但只是在城墙外搞搞游行,捎带抢点生活日用品,并没有闹出大的动静。
直到黥布造反后,陈豨第一时间嗅到了异样的气息,及时派人联络黥布。这一次,他们一拍即合。
下边的剧情就有些老套了。黥布在中原腹地革命,他陈豨在边疆要塞闹腾。虽然刘邦又搞了一次和亲,稳住了冒顿,但挡不住陈豨闹腾的脚步。当然,冒顿本人还是睁一眼闭一眼,鼓励着陈豨的行为,期望着坐收渔利。这对冒顿来说,应该算是“以夷制夷”吧。
不幸的是,陈豨虽然爱闹腾,但成效不明显。刘邦三下五除二收拾掉了黥布,他陈豨依然在代郡城外搞游行,没一点实际进展。
纵然如此,他的行为还是惹恼了刘邦。剿灭黥布后,刘邦派周勃、樊哙率军,又一次北临代地。
这一次,陈豨没能逃走。因为周勃此来大致分为四步走——引诱、包围、分割、屠杀,一阵连环拳过后,终于在灵丘要了陈豨的命。
陈豨死了,但他的小弟们并没死绝,还有很多人当了俘虏。其中一个俘虏在写汇报材料时,交代了一件极为隐秘的事。这件事情,定性了卢绾的结局。
这件事情,让我们到卢绾亮相时再进行介绍吧。现在该让我们这一节的主角亮相了。
主角就是萧何,他的好日子到头了。
萧何这个人,我们在前边单独设章节介绍的次数比较少,这对他有些不公平,但也很无奈,因为这是他的工作性质决定的。
丞相这个职务,听起来似乎很牛气,但通常情况下是在给皇帝差屁股。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后世的霍光、曹操、张居正之流,就有些特殊,这些人干脆一屁股把皇帝挤过了一边,自己大摇大摆地表演了起来。但总归来说,开国皇帝面前,这种情况是没有发生过的。
这些年来,一直是刘邦在台面上表演,萧何很不幸地在幕后服务,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成效显著,也深得老大认可。
如果剧情一直按这种套路演绎下去的话,相信萧何同志会很不幸地在我这本书里,被单独设章节的机会将少的可怜。
但幸运的是,刘邦那个主演兼任着导演,经过他深思熟虑之后,终于把萧何拉了出来,站在了舞台的中央,逼着他进行表演。因此,我也只好配合他一下。
对于萧何,刘邦是比较信任的;事实上,也是一直被怀疑的。在刘邦的心里,没有绝对的信任,只有相对的。“信任”和“怀疑”在刘邦身上成功地实现了对立统一,至于哪个方面占据主导,需要看背景因素和对方的行为表现。
对于刘邦的这种性格,萧何是深有体会的。
应该说,萧何从始至终,一直体会着刘邦的这种“对立统一”。只是在过往,“信任”的一方占据优势;而在“黥布”造反之后,“怀疑”的一方占据了主导。这也是我之所以在此专设章节的缘由。
为能搞明白刘邦,也为能讲清楚萧何,我们还是从事情的最开始说起吧。
萧何坐上这个丞相的位置比较早,在公元前206年,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后,萧何就被刘邦任命为丞相。从那时开始,他一直在这个岗位上干到死。要是没有两把刷,是绝不可能实现的。
萧何的作为是对得起这个岗位的,甚至可以说他是这个岗位上的佼佼者,能和他比肩的虽然不少,但也并不算多。
刘邦早期忙着和项羽争高下,萧何就义不容辞地搞后勤。老大前边打群架,丞相后方搞支援,配合的非常默契。由于刘邦长期出差,因此萧何长期监国。应该说,能干这份工作,是深得老大信任的。
然而,萧何还是感受到了刘邦对他的怀疑。总的来说,这种境遇他碰到了四次,并且一次比一次严重。
第一次感受,发生在刘邦和项羽京索对峙时期。
刘邦彭城大败后,一路溃逃,幸得韩信巧谋划策,在荥阳、成皋之间拉成防线,挡住了项羽的步伐,开始了几年的对峙。
那是一段极其艰苦的日子,在这段日子里,刘邦依靠身边所有的人,也怀疑着身边所有的人。这些人中也包括萧何。
刘邦耍手段是一流的,当然,他表现自己怀疑的方式也是一流的。当时刘邦坐镇荥阳,亲临战场,时不时还要和项羽搞一下肉搏,应该说这是一件非常辛苦和危险的工作。
然而,他觉得自己做的还够不好,还没有待在老家的萧何干的出色。因此,他隔两天会派使者返回关中,慰劳丞相,表达自己对萧何的感激和慰问。
刘邦的这种举动,传达了一个危险的信号。就有人及时窥见了其中的奥妙。
一个被称为鲍生的人替萧何分析了其中的关巧,“大王亲临险地,风餐露宿,却对丞相屡次慰劳,此见疑也。”
鲍生的话让萧何一凄。的确,刘邦的行为的确耐人寻味。随即问道:“奈何?”
“可遣子孙兄弟于前线军中,如此,大王定将释疑。”
随即,萧何将全家成年男丁,送到了刘邦的面前,开始为老大的革命事业添砖加瓦。
也许你可能会认为,萧何全家跑到前沿阵地,生存环境比较危险,活命的机会将很小。事实却并非如此,这些人跑来后,刘邦根本没舍得让他们去前线和楚军对砍,而是留在了身边,干起了文秘、护卫之类的工作。待着老大的身边,危险系数并不算太大。
萧家老小能够享受这种待遇,是很好理解的。
对刘邦而言,这些人的存在是一个筹码,这个筹码是保证萧何认真办事的根本。如果让他们上阵厮杀,一不小心死那么一两个,说不定会让这个保障机制过早地失去价值。因此,萧家的这些人,被刘邦很认真地养了起来。
说来事巧,自从萧家老小做客军中后,刘邦也懒得慰问萧何了,甚至时不时还派人过来骂他两句,敲打敲打。
刘邦的性格,萧何很了解。他既然张口骂人了,说明自己安全了。这一次“见疑”风波,就这样轻轻地被翻了过去。
第九章日落长河—(二)萧何的痛苦(二)()
至此以后,每逢刘邦出差,萧家父兄子弟都第一时间夹起皮包,屁颠屁颠的跟在身后,老老实实地搞服务工作。
这些人有没有干活我不敢下定论,但他们在老大面前的晃荡还是颇有成效的,因为刘邦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再拿萧何说事。
也许会有人说,老萧家真是人才匮乏,萧何那么牛气,竟然没有一个兄弟子侄在战场上露脸,除了成功地当了段“人质”外,似乎什么都没干。
事实上,没成绩就是最大的“成绩”,别说这些人没敢怎么表现,纵然想表现刘邦也不会给他们这种机会。
原因很简单,这些人只是个“保障机制”,如果放他们出去,若那位仁兄一不小心丧了命,就不太好向萧何交代,也会让这个保障机制有些褪色。更重要的是,萧何坐镇老营,权力已经大的没边,如果让他的家属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