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两汉往事-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在刘邦志得意满时,一件小事差点要了他的命。当然要他命的人也不是旁人,就是那个县令。刘邦娶了吕雉,县令很生气,自己的脸面竟没有那个混混的大,在没数次骂人吐槽后,县令发飙了,当然与老吕的关系也开始淡薄了。

    事情其实很简单,沛县驿站有个叫夏侯婴的车夫,每次赶车路过泗水亭就要找刘邦聊天。有一次闲聊,聊的投入,也聊的冲动,俩个胡子拉碴的人开始嬉戏打闹,在相互打闹中,刘邦失手把夏侯婴打伤。夏侯婴受伤,也不准备打110报警什么的,然而县令还是知道了。

    正想收拾你小子呢,你竟然送来了个借口。当时秦律规定,官吏打伤人要罪加一等。当然在县令心里不是定什么罪的问题,而是要你的小命。

    刘邦一听县令要抓他,抬腿就跑。跑了和尚跑不了庙,你刘邦跑了,媳妇还在,因此县令一激动就把吕雉抓了起来。当时有个狱吏见吕雉很有几分姿色,色心顿起,调戏了一下,这让身边另一个叫任敖的狱吏很生气,因为这个任敖是刘邦的朋友,一怒之下把同伙打了个狗啃屎,爬床上唱了几天疼歌。一个官吏打人还没解决,又一个官吏竟然顶风作案。关任敖几天班房后也没怎么为难他,可你刘邦就没这么便宜了。

    媳妇被抓了,还是回来吧,刘邦虽然怕死,但也不愿意媳妇被人欺负。刘邦回来后,县令却没法下手了,因为夏侯婴伤好了,并且还说了一句话,“刘邦根本没打我,我根本就没受伤。”县令这下傻眼了,人家苦主都出来翻供了,你抬抬手不就算了?可县令偏不,治不了刘邦就治你夏侯婴。愤怒的县令把夏侯婴扔进小黑屋,隔三差五打板子,想搞个刑讯逼供,拖刘邦下水。可这个夏侯婴却是个硬骨头,被打的皮开肉绽就是不说自己受过伤,县令很无奈。

    无奈的县令把夏侯婴一关就是一年多,而刘邦却动不了。一则证据不足,二则老吕多次拿钱来打点,因此那个村长的职务还是给刘邦保留了下来。

    治不了你,就找机会给你穿小鞋。

    穿小鞋的机会终于来了。

    嬴政董事长搞项目开发,要求全国各地组织建筑队,因此县令就安排刘邦押送一批犯人去骊山充劳役。这是一件苦差事。押送了二百多号人,虽说里边有些被冤枉的小民什么的,但也不乏有些打架斗殴、杀人越货的狠人。而负责押送任务的只有一个,只有刘村长一人,路上还不能给犯人带脚镣,不然千里迢迢没法走。两只眼睛看一群人,基本靠自觉。

    这群犯人的觉悟明显不怎么高,大家知道到骊山也难逃一死,虽然现在逃跑将来要是被抓住是一死,不过当时住宿、找工作也不用登记身份证、户口本什么的,跑就跑呗,想抓住也不是太容易。像那个张良请人刺杀嬴政董事长,虽然没干成,却一跑好几年,硬是没让董事长找到。在前辈们光辉形象的指引下,这群人可乱了套,今天跑一个,明天跑两个,还没开始走就跑了一半。

    刘村长这下为难了,想制止也没那个能力,毕竟自己一个人。但像这样下去,等到骊山犯人们可都跑完了,自己也不用再回来,直接替这群劳役干活就行了。

    刘邦连地都不愿种还能去干活,别为难这个大爷了。这天,刘邦带着那些还没来得及跑的人,来到丰西泽中(沛县西部)。这个地方是不是有些眼熟?对,刘邦到家了,泗水离沛县也不过百八十里地,百八十里地就把这群犯人弄跑完了,到骊山?那只是个笑话。

    到老家了也的吃饭呀,吃饭就要喝酒,喝完酒就有些高了,一喝高就容易冲动,一冲动就容易说话,一说话就……

    刘邦说话了:“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好了,这下该犯人们愣了,有个别死脑筋的还问原因,这下轮着刘邦开始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了,把各方面因素分析过后,大家一直认为刘邦很地道,对人太好,甚至有十几个人愿意跟着他跑。因为逃跑也是种技术活,既能跑的彻底不被抓住,还得跑的有个着落,看来逃跑也是门学问。

    刘邦就是刘邦,关键时候大混混的本事就显露了出来。刘邦跑的有些彻底,县令给咱穿小鞋,看来官是当不成了,那就当匪吧。说干就干,刘邦深夜领着那十几个人抄小路跑到进了芒山(河南省永城市北部),当了土匪。从此干起了四处流浪、杀人越货、打架劫路的买卖。

    据说有一次,在四处逃窜的途中,一条大蛇拦住了去路,众人都不敢前进,刘邦刚喝了点酒胆气正壮,提着长剑就把蛇砍成了两段。接着继续前进,走了一段路,刘邦酒劲上来,躺在地上休息。过一会后边的人过来对刘邦说,他们看到路边有个老太婆痛哭说他的儿子被人杀了,问她原因,她说他的儿子是白帝之子,刚变成蛇被赤帝之子砍死了。刘邦一听高兴的不得了,认为自己是赤帝之子。

    白帝和赤帝都是古代深化故事里的人物。据传白帝叫少昊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西方天神;赤帝有人说是上古的炎帝,也有人说是祝融实在不易考证。但不管怎么说,刘邦认为自己是神人儿子,出身很不一般。

    每次在史书里看到这一节我就觉得好笑,刘邦为了自抬身价真可谓不择手段,很舍得下本钱。当初秦襄公突发奇想认为自己是白帝的子孙,等刘邦当皇帝后,把自己说成赤帝的子孙,大家一下就旗鼓相当了。并且当初自己砍了一条蛇,自己就把爹给改了,说成是另一条蛇的儿子。看来人只要一当皇帝还真不含糊,想叫谁当爹就让谁当爹,而且脸都不红一下。

    不管刘邦认谁当爹是他自己的事,眼前还得干他这份很有前途的土匪工作。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那个叫嬴政的猛人还没死,如果他要再活个二三十年,现在的史书里可能就没刘邦什么事了,就算多少有点事,也就一句话“刘邦是个土匪”。

    我说的都是假设,因为历史不能重改。用不了多长时间,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将彻底改变刘邦的命运。好了,根据剧情的发展刘邦还得当几年土匪,我们就不陪他打家劫舍、肯树皮骂娘了。

第一章 起点——(四)胡亥杀人事件()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横扫六国,一统天下,认为功盖三皇五帝,自称皇帝。成功了,那就歇歇吧。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功成名就后不享受享受胜利果实多可惜,可这位嬴老兄不是普通人,那是“千古一帝”,哪能随便歇啊?纵观这位老兄的一生,能用两个字来概括——折腾。

    用二十多年时间折腾六国,待六国消停了,就去折腾匈奴,结果把那帮大爷赶到大漠深处喝西北风。但嬴老兄还是不甘心,干脆让蒙恬那个领兵的转行去当包工头,把以往的各段长城连起来,一口气从辽宁修到甘肃。

    好了大家都听话了,你也消停消停吧。可嬴老兄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不愿意消停。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这些东西统一了,接着就统一思想,具体措施很直接——焚书坑儒。

    等这些事情办完了,这位老兄又有新的目标了。这个目标主要是搞建设。这次他很舍得下本钱,本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组织几个庞大的建筑队,当起了工程师,开始进行项目工程建设。一口气修了几个陵墓,还把阿房宫盖的有模有样。

    经他这么一折腾,老百姓不愿意了,因为他的工程建设项目太大,一天到晚修坟,谁都受不了。但不愿意又能怎样?在这位猛人手下,不听话就是找死。好吧,算你狠,打不过你就听你,看你能折腾多久。

    可嬴老兄本着把折腾方针贯彻到底的精神,在屋里架了个小锅炉,亲自搞起了金属冶炼,并开始在自己身上做起了化学反应实验。当然,嬴老兄没准备推广他的冶金技术,主要目标是把自己弄成金刚不坏之身,好再折腾个万儿八千年。这个技术难题最终也没让嬴老兄攻克。就在冶金技术取得卓越成效之时,老先生终于累倒在科研考察的路上,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可爱、可敬的科学家和化学家。

    这下很多人高兴了,因为老嬴不折腾了,可事实证明他们没高兴多久。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嬴的儿子小嬴比他爹更能折腾。老嬴折腾起来让人头疼,但还是干了不少实在事,可小嬴折腾起来就有些无厘头了,在批判吸收了他爹的优良传统后,开始无底限、无原则的折腾。

    公元前210年,大秦公司董事长嬴政升仙去见他爹了,嬴政的小儿子胡亥,也就是小嬴同志在赵高和李斯经过幕后交易后,站到历史的前台。

    事实证明,胡亥缺根筋,是个二球。

    当领导是该有规划的,有些二的胡亥就结结实实地办了一件实在事——杀人。当皇帝了嘛,不杀些人怎么能显示权威的存在?这件事的妥善办完,胡亥董事长就高兴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公元前209年春,胡亥带队跑到山东,蹬蹬泰山看看海,然后绕到浙江绍兴转一圈,返回都城咸阳时已是夏天。这次旅行让胡亥感慨良多,胡亥这次跑的够远,世面见了不少,一时兴起对赵高说了句,“欲悉耳目之所好,穷心志之所乐。”通俗点就是要吃喝玩乐个够。

    赵高是什么个东西不用我介绍大家都知道,坏到头上生疮、脚底溃脓的一个太监。每次说到这个人,我都有骂人的*,可怕带坏小朋友,狠狠吐了口唾沫咱们接着说。

    赵高脑子极为活泛,在经过短暂思索后,眯着小眼文绉绉地说了句极为无耻的话,“诛灭大臣及宗室……更置陛下之所亲信者……陛下则高枕肆志宠乐矣。”每次看到这句话我都不寒而栗,而胡亥的反应却是非常高兴,认为这个办法极好,交给赵高全权负责。按理说胡亥当时已二十一岁,那些为人为君的道理纵然不算明了也不会傻到这么离谱,可事实真真切切的发生在他的身上。从此赵高为祸秦廷。

    方针定下了,那就动手吧!当然,杀人也得分梯队来,有近及远,有条不紊,大刀阔斧,绝不含糊。

    第一梯队是胡亥的兄弟姊妹。很快逮捕十二个哥哥,把他们全家拉去咸阳菜市场砍了头。紧接着又在杜邮(咸阳东)将另外六个哥哥和十个姐妹及其全家杀死,刑场血流成河,惨不忍睹。还有将闾等三个兄弟(另两个没有查到名字)由于比较沉稳,胡亥搜肠刮肚实在找不出罪名,就把他们关在宫内,最后也懒得定什么罪名,直接逼他们自杀了事。还有一个叫嬴高的兄弟比较有眼色,知道自己不会幸免,本准备逃跑,但为保全自己全家老小,就上书胡亥要求为父皇殉葬,胡亥一看高兴了,还没找他事呢就这么主动,省了自己挖空心思想罪名,于是免了他全家死罪,还赏赐十万钱把嬴高给活埋了。到此为之,嬴政三十三个儿女,三十二个翘辫子,只剩下胡亥这根独苗了。好好长吧,能活着就不是件容易事。

    第二梯队是朝里的大臣。翻开历史看看,秦朝从来不缺少猛将,但到这个时候,秦军的顶梁柱非蒙恬莫属。但胡亥对他很不感冒,因为蒙恬严格意义上是扶苏的人,虽然扶苏死了,也不能再让他活着。当胡亥派人送毒药给蒙恬,迫使他自杀。蒙恬悲愤地说:“我手中有三十万大军,虽然身遭囚禁,可仍足以谋反。但我宁死也不反,不然我无颜面对先人。自祖父起,我蒙氏对君王忠心无二,如今我无辜被害,难道做过愧对上天之事吗?”低头沉思片刻后,又无奈地自言自语:“我的确罪过不轻,起临洮到辽东筑长城,挖沟渠一万多里,可能破坏了地脉,这也许是我的罪过吧!”说完变服毒自杀了。蒙恬的死,彻底瓦解了秦朝大军的军心,也拉开大秦帝国灭亡的序幕。他的死讯传到军中后,兵将痛哭不已,随后他们用战袍兜土安葬蒙恬,由于人人兜土,以至于把蒙恬的坟墓修的高如山丘。

    右丞相的冯去疾和将军冯劫见胡亥大开杀戒,知道自己难免一死,就找个机会一商量,说了句“将相不受辱”,就一起自杀了。随后,赵高肆意屠戮、诛连大臣几百人,安排亲信,将朝廷上下全部洗牌,至此秦朝全权掌握到这个死太监手上。

    当朝大臣处理差不多了,换换对象吧。第三梯队就是那些可怜的地方官。公元前209年,胡亥出巡全国各地,途中稍带着把那些不听话的官吏全部诛杀。一路下来,杀了不少人,也造成了一个恶劣的影响,那就是很多地方都没人敢当官了。回到咸阳后,胡亥对这次杀人事件做了一个最终总结——腰斩李斯,夷其三族。

    敌人都杀完了,胡亥现在快乐了。收集天下美女以供淫乐,美女多了住不下,就盖房子,典型案例就是加快阿房宫的建设进度。还养了不少珍禽异兽供赏玩,为给这些牲畜提供粮食,很有创意地让全国各地官员向咸阳供应粮食,而且还禁止送粮食的人在路上吃所运的粮食,必须自带干粮。

    不管怎么说,胡亥是快乐的,因为在他的眼里,现在的自己是无敌的,想杀谁就杀谁,眼都不眨一下,威风的很。但也让大秦帝国走到崩溃边缘。

    嬴政统一全国后,狠锤猛砸了十几年,让老百姓苦不堪言,但有一点还是好的,满朝能臣猛将,再坚持几年不成问题,如果后继者能减轻重压,让秦朝重新步入正轨完全可能。可不幸的是,继任者是个二货,他爹只欺负老百姓,他则欺负所有人。把能臣武将杀干净了,大秦公司也该关门破产了。

第二章 大泽乡起义——(一)起事()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胡亥听信赵高挑唆,开始残杀大臣,先后赐死蒙恬、蒙毅兄弟,促使军队士气低落。朝廷和军队中些许氛围的变化,立刻让匈奴人嗅到了异样的气味。当年频繁南下,骚扰北方各郡,时不时跑到长城下示威游行,顺便抢个劫、杀些人。

    胡亥的理想是享乐和折腾别人,但比较烦别人折腾自己,因此就想办件实事——征调人员去长城站岗。人有的时候会好心办坏事。胡亥这一生很失败,从来不干正经事,吃喝玩乐、赌博杀人啥都干,可连他自己都没想到就干这么一件正儿八经的事,彻底把自己玩完。胡亥真的好无奈,费力不讨好,干了还不如不干,要是知道后果的话,打死他也不会干的,因为他征调这些人中有一个叫陈胜。

    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郡守根据董事长要求,安排两名军官押送九百人去渔阳(北京密云)。九百人不是个小数目,让这帮大爷提着两条腿去北京,沟深石头多,难保半路有逃跑的。逃跑一个半个没大碍,但要是成群结队地开遛,谁都受不了。这两名军官很明显没有刘邦的大无畏精神。

    因此在出发前,从这些民夫中挑选了两个人,任命为屯长,让他们去管理这九百人。从管理学角度来说,这两个军官真的很有眼光,也很会管理。这个天才的配置,促使一件大事的发生,开创了中国历史的一个先河,也送了自己的小命。这是两个军官自己都没有想到的,虽然最终连名字都没能留下来,但我个人认为,这两个军官对推动中国历史的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是没有他们,就不会有这次成功的旅游活动,就没有或会延迟这件大事的发生,就可能重改中国的历史……

    被挑选出来的两个人,一个叫陈胜,河南登封人,以打长工为生,整天吃了上顿没下顿,饿着肚子、光着膀子下力气,要说是大老粗或者是个老实巴交半天憋不出一个屁的人,都能让人相信。可事实上,这个人很会说话,估计还读过几天书,认的一些字,虽然没到文豪的地步,可也够用了,还留下来两句话,到今天还被一些人当座右铭用。并且这个人还比较幽默,有一次和一群老实巴交的苦力在别人地里干活,干着干着就突发奇想,爬别人脸前说“苟富贵,无相忘”,见这个人没反应,立马爬另一个人脸前重复一遍。搞的别人莫名其妙,一个苦力,怎么富贵呀?见别人笑话,陈胜说出了他的第一句名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另一个叫吴广,河南太康的一个农民,除了长的壮,一把力气、能打架之外,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事实上陈胜起初并不认识吴广,只是被通知一起去旅游后,才在道上相识。陈胜的冷幽默在别人那不是太管用,但吴广却崇拜的五体投地,俩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目的地很明确,那就出发吧!于是俩人发着感慨、讲着笑话、领着队伍直指北京。这次万里长征还没走一半,刚到大泽乡(安徽宿州),问题就出现了——下雨。一连多天的大雨,大水淹没了道路,让这支队伍停了下来,无奈之下只好休息。可休息是有成本的,因为这样的连番休息已经难以准时赶到北京,肯定要错过旅游的大好时机,饱眼福是小事,更关键的大秦公司不知道哪个缺德玩意制定了一条制度——“失期,法皆斩”。就是指叫你什么时候到什么地点,你就得什么按时到达,误了时间,全部杀头。这制度制定的,一点也不考虑实际情况,你看缺心眼不缺心眼。正因为这个缺心眼的制度,成了整个事件的导火索。

    继续旅游的结果是杀头,陈胜吴广没有那么傻,两位大哥都不是善茬。要我死?也不让你好过。俩人找个机会,肩贴肩、头对头地密谋半天,思来想去决定干件大事——造反。造反是个技术活,不是到人群中吼一声“造反”大家都跟着你干的,陈胜没有那么幼稚。因此俩人决定做些准备工作,烘托烘托气氛。

    准备工作分两步走,具体设计的有些复杂,但操作起来比较简单。

    陈胜脑子好,就负责方案制定工作;吴广身手好,就去干搞技术、下体力工作。

    几天后,陈胜弄点朱砂绞尽脑汁的在绢帛上写了三个字——“陈胜王”。绢帛是丝织品,两个苦力竟然能搞到这么上档次的东西,可见没少下功夫。吴广去弄条鱼,强塞硬捅的把弄进鱼肚里,然后找个当地渔夫,把鱼给他,然后再打发人去把鱼买回来,还煞有介事地说是要打牙祭。好了,到此为止,第一步准备工作算是完成了。

    如果你要问,这有什么用处?我给你说,只要把鱼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