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北境之王-第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谁知荀彧根本没有理睬他,而是冲过去扶起了沮授,用责备的语气对他说:“公与,你真是糊涂啊。蔡侍中之死,乃是司徒王允所为,与你何干。怎么能因此事而责备自己,甚至还要搞什么人殉呢?”

    趁着荀彧和沮授说话的工夫,郭嘉凑近了韩湛低声说道:“主公,人殉就是以活人为死者陪葬。”

    听说沮授想去为蔡邕殉葬,韩湛顿时气不打一处来,他用手指着沮授怒气冲冲地说:“沮公与,既然你有负本侯所托,就应该想法补救,而不是搞什么人殉。要以死来逃避自己额的职责,哪里有这么便宜的事情。”

    韩湛的话,不光让沮授愣住了,连旁边的荀彧也觉得有点过火。他连忙开口劝道:“湛儿,没能救下蔡侍中,为舅想他的心里也难受,你就不必为难他了吧。”

    “不行,”韩湛不依不饶地说:“既然沮授犯了错,那就必须处罚,绝对不能让他以死来逃避责任。”

    看到荀彧还要开口劝说,沮授连忙制止了他,轻声说道:“多谢荀长史的一番好意,亭侯说得对,授犯了大错,就应该受到惩处。”说完,他面向韩湛,一番正义凛然的样子说道,“授愿意接受亭侯的任何处罚。”

    和一脸焦急的荀彧相比,郭嘉却显得表情轻松。虽说如今还是寒冬腊月,不过他却不紧不慢地摇动着手里的羽扇,低声地哼起了小曲。荀彧见郭嘉这幅表情,重重地哼了一声,把头扭向了一边。

    “好,沮公与。”韩湛见沮授愿意接受自己的惩罚,便自顾自地说道:“我命你领步卒五百,旬日后返回京师,务必要将当今天子给我接到冀州来。若此事办得妥当,蔡侍中一事便一笔勾销;若是办得不好,那就两罪并罚。就算你不想人殉,我也会将你碎尸万段,以祭奠蔡侍中的在天之灵。”

    韩湛对沮授的处置,似乎早在郭嘉的预料中,因此他表情根本没有什么变化。而荀彧听到韩湛这番貌似严厉的话,心里才恍然大悟,说要处罚沮授,其实是为了救他的性命,打消他人殉的念头而已。

    沮授也是个聪明人,如何听不出韩湛对自己维护之意,他连忙做了一个长揖:“多谢亭侯,授此番定当竭心尽力,不负亭侯所托。”

    韩湛和众人护送着蔡邕的灵柩回到了州牧府,早已等待这里的蔡琰立即扑向棺柩,放声痛哭起来。韩湛上前将蔡琰扶起之后,招呼人将棺材搬进了早已设好的灵堂。并亲自带着荀彧、郭嘉等人拜祭起来。

    冀州城内的士大夫听说蔡邕的棺柩摆在州牧府内,也纷纷前来吊祭。一时之间,州牧府前挤满了各式各样的马车。

    关于将蔡邕安葬在何处的事情上,韩湛和蔡琰发生了第一次争执。韩湛想将蔡邕葬在冀州城外,而蔡琰却坚决不肯,非要让自己的父亲叶落归根,葬进位于陈留的祖坟。韩湛一气之下,便拂袖而去。

    等他走出来被冷风一吹,整个人顿时清醒了许多,觉得自己与蔡琰的这起争执,真的是没有什么必要。既然蔡琰想将她的父亲葬在陈留,那就葬在陈留。反正自己一直准备将治所从冀州城迁往邺城。如果现在图省事,葬在了冀州城外,以后祭奠也未免太远了点。

    想到这里,他又反身走进了屋里。对还在抹眼泪的蔡琰说:“好了,昭姬,莫要再哭泣了。本侯答应你,将蔡侍中安葬在陈留。改日本侯派人护送你和蔡侍中的棺柩返回陈留。”

    听到韩湛答应自己将父亲葬在陈留,蔡琰连忙跪下对他施礼:“多谢亭侯的一番美意,妾身没齿难忘。”

    “好了好了,都是一家人,用不着整天跪来跪去的。”韩湛拉起蔡琰,将她揽在怀里,对她说道:“昭姬,你且在冀州多待几日。等本侯处理好州内的事务之后,便让夏侯校尉带兵送你回去。”

    “夏侯校尉刚从京师赶回,还没有来得及歇息,亭侯又要派他护送妾身前往陈留。”蔡琰有些迟疑地说:“是否有所不妥。”

    “我说的夏侯校尉不是夏侯兰,而是他的妹妹夏侯云。”韩湛想到最近天气太冷,发丘军暂时没有事情可做,不妨就先让夏侯云护送蔡琰去陈留,顺便沿路看看哪里还什么大墓,以便在条件成熟时可以下手。“由女将护送你上路,本侯心里踏实。”

    蔡邕的棺柩在州牧府里停了七日,每日来祭奠的人把门槛都快踢断了。得知蔡琰打算护送自己父亲的棺柩回陈留安葬,城里的百姓都纷纷涌到了城外为蔡琰他们送行。

    韩湛带着一队护卫,将蔡琰他们送出了三十里。蔡琰一再地催促他:“亭侯,此处离城池已远,你还是早些回城吧。”

    韩湛听到蔡琰这么说,知道也到了该分别的时候,便勒住了坐骑,望着从马车窗口探出头的蔡琰:“昭姬,此次回陈留,不知何时可以再返冀州?”

    “亭侯,”想到自己就要与韩湛分别,蔡琰的心里也颇为不舍,但她看了看跟在后面的那辆载着父亲棺柩的马车,只能咬着牙说:“妾身此次回陈留,安葬完父亲后,打算守孝三年。待三年孝满之后,妾身再回冀州来陪伴亭侯。”

    韩湛站在官道旁,望着护送蔡琰和蔡邕棺柩的兵马远去,心里充满了惆怅。不知过了多久,陈到策马来到他的身边,低声地对他说:“主公,时辰不早,我们还是早点回城吧。”

    韩湛回到州牧府的时候,补丁已经指挥府中的下人,将灵堂撤掉了。韩湛看着来来往往的下人,心中忽然对远在京师的王允充满了怨恨,他心说:要不是王允一意孤行,杀死了蔡邕,蔡琰就不用扶灵返回陈留,也不会三年都不回冀州。此仇此恨,一定要向王允讨回来。

    想到这里,他立即吩咐陈到:“叔至,立即通知冀州文武官员,速到府中来议事。”

    随着命令的下达,城中的文武官员都赶到了州牧府中的议事厅。等文武分列两旁就坐后,韩湛用目光在众人身上扫了一遍,随后开口说道:“诸位,如今虽然董贼已死,不过朝中大权却落入了司徒王允之手。以本侯看来,天下即将大乱,不知诸位对此有何见解?”

    对于这种朝廷大事,武将一向都不会主动反应的。而文臣这边,沮授沉默不语,荀彧和郭嘉两人在一旁窃窃私语,荀攸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坐在那里发呆,而徐庶和石韬低声商议了几句,便打算站在起来说话。

    谁知却被另外一个人抢了先,众人一看,原来是被韩湛留在冀州的臧洪,他站起身大声地说:“亭侯,王司徒乃是朝廷重臣,绝非董卓那样的奸佞之臣可比。吾不明白亭侯所说的天下大乱,指的是什么?”

    韩湛一直打算夺取青州之后,就任命这位臧洪担任青州牧。此人和荀彧一样,都是精于内政,但在谋略方面的能力,就不敢恭维了。韩湛此刻听了他所说的这番话之后,不紧不慢地说:“臧先生有所不知,董贼虽死,但他手下的李傕、郭汜、张济、樊稠等四将还活着。以王司徒的性格,绝对不会赦免四将的死罪。这样一来,四将便会铤而走险,煽动凉州百姓叛乱,进而攻取京师……”

    臧洪没等韩湛说完,便摆着手说:“亭侯此话,未免太危言耸听了。既然董卓已死,他以前的那些属下自然是树倒猢狲散,自己逃命都来不及,哪里还可能兴兵为他报仇。”

    韩湛这番话平日里多次对郭嘉、荀彧、荀攸等人提起,这些人听后都是半信半疑,更别说对他始终保持着警惕的臧洪。正当他在心里暗自盘算,该如何说服此人时,徐庶已站起身:“臧子源此言差矣!庶觉得主公言之有理。”

    徐庶自从和母亲团聚,又找到了失散十几年的侄女,还将弟弟徐康也接到了冀州后,便恢复了自己原来的名字。此刻见到臧洪质疑韩湛的分析,便站起来为韩湛帮腔。

    臧洪扭头看了徐庶一眼,冷笑了一声,说道:“元直,不知亭侯说的话,哪里有道理了,不妨说来听听?”

    “子源,”徐庶望着臧洪,开口说道:“正如主公方才所言,四将统御着董卓的兵马,虽然王司徒出其不意地杀死了董贼,并收编了他的兵马。但这些兵士新降不久,军心不稳,若有昔日将领登高一呼,这些兵士势必会临阵倒戈,到时王司徒就算是死了,也是一个糊涂鬼。”

    就在臧洪想开口反驳时,沮授站起了身,他对臧洪说道:“子源,且稍安勿躁,待授说几句。”他从坐的位置走出来,面向众人说道:“数月前,授奉亭侯之命,前往京师结交权贵。除此之外,还有两件要事。”

    听说沮授前往京师,除了觐见天子、结交权贵外,还有两件重要的事情,除了荀彧、郭嘉等人外,其余的文武都不禁惊诧异常。

    沮授自顾自地说道:“亭侯为了除掉董贼,想出了一出连环计,让授到了京师之后,将此计献给司徒王允。说来也巧,授前往司徒府拜访王允时,他也想出了一出一模一样的计策,不过却没有亭侯所订计策详尽。因此他果断地更改了计划,按照亭侯的计谋,来离间董卓和吕布这对义父子,并使两人反目成仇。”

    董卓之死,众文武早就知道了,当听说居然是韩湛订下的连环计,要了董卓的性命,还是发出了一片惊呼之声。

    臧洪见沮授说到这里,就停了下来,连忙催促道:“公与,那还有一事,又是什么?”

    沮授扭头看了韩湛一眼,满脸苦涩地说:“亭侯曾告诉授,说董卓一死,蔡侍中恐有杀身之祸,便命授在董卓丧命之前,将蔡侍中带离京师。但授觉得董卓一死,在朝中掌控大权的是司徒王允,以授和他之间的交情,铁定能保蔡侍中周全。没想到,到最后杀死蔡侍中的,居然就是王允!”

    说到这里,他因为激动,抬起袍袖擦了擦眼睛,继续说道:“经过此次京师之行,授认为天下诸事惧在亭侯的预料之中。想必要不了多久,天下就会重归打乱,我们需早做安排。”

    臧洪听了沮授的一番话之后,没有再说什么,而是径直坐了下来。坐在武将一侧的赵云站起来,朝韩湛抱拳施礼,问道:“主公,我们该怎么办?”

    “冀州离京师太远,而且四周未宁,就算我们有心救驾,也是鞭长莫及。”韩湛字斟句酌地向在场的文武说着自己下一步的打算:“我打算让沮监军领五百兵士,悄悄地潜入京师。待李郭张樊四将的兵马攻入京师之时,秘密救出天子,并将他接到了冀州。不知诸位有何不同的看法?”

    沮授等韩湛说完后,朝四周张望了一番,将没有人说话。连忙上前向韩湛施礼:“请亭侯放心,授此番前往京师,就算拼了性命,也要将天子救出。”

第192章 李傕兴兵犯长安() 
    当韩湛宣布议事结束之后,众文武纷纷散去,唯有郭嘉还站在原地没有动弹。韩湛猜到对方肯定有什么要紧的事情对自己说,等议事厅里只剩下两人时,他开口问道:“奉孝,你有何事要对本侯说的吗?”

    “主公,迎接天子到冀州,固然是一桩好事,不过你却不应该当众说出来。”郭嘉皱着眉头说:“若是今日所议之事传到京师,李傕、郭汜等人又未曾起兵谋反,王允势必会派吕布带兵前来讨伐。冀州北有公孙瓒,南有袁绍、袁术。战事一起,将会是几面守敌,兴许形势就会一发不可收拾。”

    搞清楚郭嘉所担心的事情,韩湛的心里反而踏实了。别看到郭嘉在历史上是著名的谋士,不过那都是几年以后的事情,如今的郭嘉在谋略上还略显稚嫩,对某些事情无法像自己这个穿越者看得那么清楚。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韩湛安慰郭嘉说:“奉孝莫要担心。据本侯估计,快则一月慢则三月,李傕、郭汜等人必兴兵作乱。到时王允自顾不暇,哪里还有精力能顾上我们这里。”说到这里,他有意停顿了片刻,随后摆出一副悲天悯人的样子,补充说,“到时京师大乱,当今圣上的安全恐怕都难以保障,我们做臣子的要未雨绸缪,尽快做好营救天子的准备。”

    郭嘉听完韩湛的这番话,真是有些哭笑不得。他心里暗说,主公估计是因为和昭姬分离之事受刺激了,有些魔障了。他知道再说也无济于事,便朝韩湛拱手告别,翻身回自己的官邸去了。

    望着郭嘉离去的背影,韩湛苦笑着摇了摇头,心说自己手下的这帮文臣武将,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几个相信京师很快会大乱。他们没有竭力反对自己派沮授去京师救天子的举动,是因为他们不认为此事有成功的希望,因此不屑和自己进行争论。

    韩湛转身朝自己的书房走去,心里盘算着,眼看就要开春,夺取青州一事,也该提上议程了。自己只有掌握了幽州、冀州、青州和并州,才能具有问鼎天下的实力。

    几乎就在此时,刚刚逃回了凉州的李傕、郭汜、张济、樊稠等人,聚在一起议事。他们刚刚得到了一个坏消息,他们派到京师向王允求情的使者,已经被吕布所杀,使者的头颅交给从人带了回来。

    李傕坐在议事厅的中间,目光从自己的几位同僚身上一一扫过,心灰意冷的说:“司徒王允不愿赦免我等的死罪。以吾之见,与其大伙儿在此处坐以待毙,不如各自逃生吧。”

    他的话一说完,整个议事厅里变得鸦雀无声。过了许久,郭汜咳嗽一声,问张济、樊稠二人:“不知二位以为稚然所言,是否可取?”

    樊稠是个有勇无谋的莽夫,哪里能想出什么计策,只能将求助的目光望向了张济。张济没有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扭头望着自己身后站着的一名谋士说道:“文和,不知你有何想法?”

    原来张济身后所站的谋士,便是著名的毒士贾诩贾文和。他从张济身后走出来,站在正中对另外三将说:“以吾之见,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缚君矣。不若诱集陕人并本部军马,杀入长安与董卓报仇。事济,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胜,走亦未迟。”

    张济等贾诩说完之后,望着李傕问道:“稚然,听了贾先生这番言语,不知你是如何打算的。”

    没等李傕说话,樊稠已站起身,抢先说道:“反正战也是死,逃也是死。不如我们放手一搏,没准还有一线生机呢。”

    坐在上位的李傕,将樊稠在自己之前抢先把话说了,不禁微微皱了皱眉头,但他还是表情如常地说:“文和先生的言语,果然有几分道理。既然是如此,那就派人到街头巷尾放出流言,说王允准备将凉州之人杀光。等到城内人心惶惶时,我们再登高一呼,到时即可召集数万大军,前往京师讨伐王允老贼。”

    议事结束,李傕就派人到外面去散布谣言,说王允不久便要兴兵攻打凉州,还要将凉州百姓杀光。城中的百姓听到这个消息,果然是人心惶惶,一些大户人家连忙收拾细软,准备逃出城里。

    不过李傕听从了贾诩的计谋,根本不准百姓出城。一时间,拥挤在城门附近的数千百姓放声大哭,那场景让守门的兵士手足无措。

    就在这时,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四人登上了城楼。看到本城的守将登上了城楼,城门附近的百姓顿时高声地喊道:“请将军开恩,放我等出去逃命吧。”

    李傕站在城楼上,等城下的喊声稍歇,才开口说道:“诸位百姓,不是本将军不肯放你们出城。王允狗贼既然想杀尽凉州百姓,那么不管你们逃到哪里,也逃脱不了一个死字。”

    他的话刚说完,城下的百姓又乱成了一团粥。贾诩事先安排在百姓中的人立即高声喊道:“将军,既然逃也是死,不逃也是死,那我们该怎么办?”

    李傕知道城下说话的人,是贾诩事先安排好的,连忙顺水推舟地说:“诸位百姓,既然王允不给我们大家活路,我们索性反了。有种的,就跟我杀上京师,将王允狗贼碎尸万段”

    他的话刚说完,贾诩安排的那些人就高声地喊道:“我们愿意追随将军,杀上京师,取王允狗贼的性命”百姓正处于绝望的境地,忽然看到眼前出现了一条生路,再加上旁边有人煽动,顿时跟着那些人喊起了口号。

    李傕见百姓的情绪已经被自己煽动了起来,连忙抬起双手向下压了压。等下面重新安静之后,他接着说:“诸位百姓,若有愿意从军的,可到军营去报名入伍。大家要记住,尔等当兵吃粮,不是为了朝廷,也不是为了我李傕,而是为了保护你们自己的房子、土地、妻儿老小”

    李傕这番煽动的言语一说出来,城下百姓的情绪变得更加高涨,许多人立即调头朝军营的方向走去,要立即参军入伍,跟着城楼上的李将军,到京师去杀死那个不给自己活路的王允狗贼。

    短短三日内,李傕等人就募集了十万之众。看到属下送来的花名册之后,把李傕等人下了一跳。李傕起身朝贾诩深施一礼,感激地说:“多谢先生所献的良策。吾以为充其量只能征兵一两万,没想到短短的三天之内,各处入伍之人就超过了十万。”

    贾诩淡淡一笑,向李傕建议说道:“既然有十万大军,将军可以立即兴兵直取长安。”

    “可是兵马刚刚招募,还没有来得及训练,就匆忙起兵,是不是太仓促了。”李傕是个老行伍,知道打仗靠的不光是人数,更重要的是战斗力,因此为难地说:“这些兵马用来摇旗呐喊还行,若是说到攻城掠地,可能还不堪大用。”

    “将军,难道你认为我们此去长安,还需要攻城掠地吗?”贾诩见李傕有些犹豫不决,便劝说道:“这些地方太师经营多年,若守将知道我们兴兵是为太师报仇,肯定会纷纷响应的。等我们兵临长安城下,就是王允的末日了。”

    听贾诩这么一说,李傕也有了信心。他连忙态度恭谨地对贾诩说:“先生足智多谋,不如暂且屈就军师之职如何?待他日夺取了京师,吾自当论功行赏。”贾诩知道自己与四将是一荣俱荣一辱俱辱的关系,便很爽快地答应了。

    接着李傕又将另外三人招来,当众宣布由贾诩担任军师,兴兵攻打京师之时,就由他来出谋划策。贾诩本来就是张济的手下,张济自然不会有反对意见。而樊稠一向唯张济马首是瞻,对此也没有什么反对意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