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温师爷就想别理道安这茬了,回兵去取天安县。
温师爷心想:反正我和我们大人苏大拿也早有话,如果道安真要强救天堂县的话,我们大人苏大拿先不打天堂县,我们大人就先撤。我呢?我在这边打他的天安县。我在这边的任务,也并不是单单是为缠住道安。如果战局有了新的变化,如果道安强救天堂县,我也可以灵活运用。我也可以趁他现在天安县空虚,我去取他的天安县。
这时,道安的心里也在想:我也已经跑出几十里路了,我跑的路程也差不多了,这时我也该“杀他个回马枪”了。我的战马不错,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我的战马差不多能追上温师爷的战马。这回我就盯上温师爷不放。这回我非要了他的命不可!我要了他的命,那边兵无头,我就好办了。
******
很快就到天安县、天水县、天堂县交界的三岔路口了。
这时,温师爷就想到了那个路口以后,他回兵去取天安县。
这时,道安就想离那个路口差一段路的时候,他转回头和温师爷厮杀。
道安见差不多了,他停住不跑了。
这时,道安就要和温师爷开战。
*******
可就在这个时候,突然就见路边窜出一人一马。
那一人一马突然插在了道安和温师爷的两支队伍的当中。
那个人是一年轻小伙。二十来岁。中等个头。手拿金枪。
刚才,这个小伙在路边休息。
刚才道安前边的人从他身边过的时候,道安前边的人也看见他了,他也看见道安前边的人了。刚才道安也看见他了。
可刚才道安没理会他。
都是擦肩而过,都是你走你的路,我休息我的,都不认不识的,也用不着理会。
现在,道安的大队人马刚刚从他身边过去,道安正要回头和温师爷开战,谁知就在这个时候,那个人“半路杀出来”了。
那个人飞马插在了两支人马的当中。
******
道安不认识那个人,道安更不知那个人要干什么。
可道安知道那个人肯定不简单。
不然的话,那个人也不敢这么做。
两支队伍要拼命,往两支队伍中间插,一般人敢吗?
道安问道:“什么人?”
******
那边的温师爷也不认识那个人。
那边的温师爷也问道:“什么人?”
******
那个小伙答道:“什么人?说出来吓你们一跳!”
那个小伙一报名,道安和温师爷果然都吓了一跳。(。。)
第一百七十三回、拜见皇太子()
道安和温师爷正要开战,突然有一个年轻小伙飞马插到了他们两支队伍当中。道安不认识那个年轻人,温师爷也不认识那个年轻人。道安和温师爷都问那个年轻人,问他是谁。
那个年轻人见道安和温师爷问,他微微一笑。
这时,那个年轻人转向了道安。
那个年轻人冲道安说道:“道安国师,你怎么连我都不认识了?我不是前唐太子李忠义吗?”
“什么?”
道安一听那个年轻人说他是李忠义,他顿时愣住了。
道安心说:李忠义这个人是不存在的!他怎么会……?
前文在说道安劝降申二、申三、弥二的时候,道安曾经对申二 、申三、弥二说过,说他(道安)是前唐的国师,说他是前唐太子李忠义的人,说他要为前唐的太子李忠义召集人马,说他要恢复前唐的江山,说现在李存勖所建立的这个唐朝是不合法的。
当时“李忠义”这个名字,道安是满口瞎说的。
当时道安只是为了笼络申二、申三、弥二的心。
因为当时有些人的思想是倾向前唐的。
当时,前唐已经存在二百多年了,前唐的皇室在很多人的思想里都扎根了。对于其他的,朱温啊、杨行密啊、王建啊等等,很多人都认为是不合法的。
所以,当时道安在劝降申二、申三、弥二的时候,他才对申二、申三、弥二那么说,说他是前唐太子李忠义的人,说他要为前唐恢复江山。
当时,道安之所以说前唐的太子叫 “李忠义”,他完全是取“忠孝仁义”之意,他才瞎编了那么一个名字的。
现在 ,李忠义怎么真冒出来了?
******
这时。道安身后的申二、申三、弥二更是一惊。
这时,申二、申三、弥二见到这个“李忠义”,就跟见到“神仙”一样。
那天道安对申二、申三、弥二说过,说他们全是前唐太子李忠义的人,说前唐太子李忠义才是真正的皇上,说他们要为前唐太子李忠义恢复江山,说他们为前唐太子恢复江山以后,他们就是开国元勋。
申二、申三、弥二一见前面的这个人说他是前唐太子,他们急忙下马跪倒:“我等拜见太子!”
这时,一下子把道安弄了个哭笑不得。
道安没法。
道安也只好下马跪倒:“国师道安拜见太子!”
随后。道安张道友、马师爷、马有才也跪下了:“我等拜见太子!”
随后,道安身后的其他兵也全都跪下了:“我等拜见太子!”
******
这时,也把对面的温师爷等弄了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温师爷心说:什么?他说他是前唐的太子?这……?
在温师爷的眼里,对前唐也是比较恭维的。
这时,那个自称是李忠义的年轻小伙就冲温师爷来了。
他冲温师爷说道:“怎么?现在你还怀疑我的身份吗?”
他说着,他就把他身上穿的白衣甩下了。
他把他身上穿的白衣甩下后,马上就露出了一身黄袍。
温师爷就真的惊呆了:
黄袍是皇家独有之物!
黄袍可以证明,这个人确确实实就是皇家的人!
这里所说的“黄袍”,并不单单是黄颜色的袍子。
黄袍上还绣有龙等好多东西呢!
******
年轻小伙又一次问温师爷:“温师爷。你还不下跪,你等待何时?”
“这……?”
温师爷也下马跪下了:“拜见太子 !”
在温师爷的眼里,前唐的皇家才是真正的皇家。
当时在其他许多人的眼里,也是。
就是皇上李存勖。也一直恭维前唐的皇家。
李存勖在称帝的时候,他是这么对天下人言讲的。他说,现在皇家的人(前唐皇家的人)已经全被朱温杀了,我父李可用乃是皇上(前唐皇上)的御儿干殿下。现在皇家再无他人了。所以。我理应代皇家称帝。
现在,前唐的太子突然出现了!
温师爷也看出来了:眼前这个人确确实实就是前唐的皇家人。
*******
这个年轻小伙到底是谁呢?
这个年轻小伙也确确实实就是前唐皇家的人。
对于这个年轻小伙,我还得好好说说。
******
在说这个年轻小伙之前。我还得先说说一个叫李嗣舍的人。
李嗣舍是前唐皇上唐禧宗的三儿子。
李嗣舍自幼就有报国之心。
要说李嗣舍的文才,更是出口成章。
李嗣舍这个人还是比较好的。
他人品也好,他文才也好。
但是,李嗣舍在他兄弟排行中,他排到第三,在当时“家有长子主是一人的时代”,后来他没有继承王位。
如果当时李嗣舍继承了大唐朝的王位,说不定大唐朝就不会这么快就灭亡。
如果当时有李嗣舍继承了大唐朝的王位,说不定大唐朝将来还兴许有复兴的可能。
就是这样,李嗣舍也一直在为大唐朝做最后的努力。
就是这样,李嗣合也极力为大唐朝求贤。
李嗣舍心说:将来我一定让大唐朝复兴!
因为大唐朝是他祖上留下的基业,他不能看着他祖上留下的基业落入他人之手,他也不能看着他祖上留下的基业被别人践踏。
******
这时候,李嗣舍也在为他将来的婚姻着想。
李嗣舍也清楚,现在的大唐朝已经是千疮百孔了,自己将来的梦想能不能真的实现,存在着很大的疑问。
李嗣舍心想:如果自己将来不能让大唐朝复兴,将来就把让大唐朝复兴的任务交到他儿子的身上。
所以,李嗣舍就在他的婚姻问题上非常挑剔。
李嗣舍怕他将来的媳妇不好,会影响到他将来的儿子。
这天,李嗣舍访到了一位姑娘。
那位姑娘叫徐晴。
徐晴姑娘不但人样子长得好,文才更是好。
李嗣舍看上徐晴姑娘了。
******
可是,就在李嗣舍派人去徐府提亲的时候,遭到了徐晴她爹徐员外的反对。
徐晴她爹徐员外不同意这门婚事。
回来的人对李嗣舍一说,李嗣舍非常不高兴。
李嗣舍也觉得他好没面子。
李嗣舍心说:我是皇亲国戚啊,有好多人都上赶着与我结亲,我上赶着求你徐员外,你徐员外敢把我“拒之门外”!
但是,李嗣舍是比较有涵养的人,他也是比较懂道理的人,他当时没说什么。
人家就所说不乐意,我能以皇家的势力压人家吗?
那事临时就先那么过去了。
*******
事过一年,徐员外家摊事了。
当时正是唐朝晚期盗贼四起的时候。
有一伙盗贼把徐员外家抢了。
当时,徐员外家被抢了个一干二净。
对于徐晴,也被盗贼奸污了。
事后,徐员外一家人哭吧!
******
这时,徐员外一家被抢得连晚上吃饭的米都没有了。
这时,有一个家人就想到了曾经来提亲的皇家三公子李嗣舍。
那个家人对徐员外说:“老爷,要不咱求求三皇子李嗣舍吧!求他给咱点米救济救济咱。不然的话,咱真得饿死。”
徐员外一听,他连连摇头。
徐员外说:“之前三皇子李嗣舍来求亲的时候,我让他好没面子,现在我再去求他,他能答应帮我吗?”
不管怎么,在这个时候别的法没有了,在这个时候别的亲人也没有了,这时候只能去求李嗣舍。
******
徐员外硬着头皮求李嗣舍去了。
李嗣舍一见徐员外来求,他满脸是笑。
使徐员外想不到的是,李嗣舍一点也没提前些时候求亲的事,李嗣舍还很高兴地给了他些钱。
徐员外深受感动。
这时, 徐员外就同意他女儿 与李嗣舍的婚事了。
徐员外嫁女李嗣舍,李嗣舍这才大有发展。(。。)
第一百七十四回、要报当初恩()
徐员外家被抢之后,他硬着头皮去找李嗣舍借粮。
李嗣舍真答应了。
李嗣舍就借给了徐员外些粮。
这就可以解决燃眉之急了。
******
事后,徐员外就上李嗣舍的门提亲。
这时,徐员外就想把女儿嫁李嗣舍了。
不过,这回的嫁可不同之前李嗣舍登徐员外门求亲那次。
上次李嗣舍登徐员外门求亲的那次,那次是李嗣舍说让徐晴嫁过去当正夫人。
这次是徐晴嫁过去后,让徐晴当什么夫人也行,就是让徐晴做妾也行。
这时徐员外也不好说别的了。
这时徐员外也觉得很对不住女儿。
徐员外心说:本来我女儿嫁过去后,我女儿是该当正夫人的,瞧我这回闹的。
******
徐员外登李嗣舍的门求亲。
李嗣舍就答应了。
李嗣舍仍然表示,徐晴嫁过去后,照样还让徐晴做正夫人。
徐员外千恩万谢。
*******
这时,李嗣舍问徐员外:“岳父,上次我登您的门求亲,您为什么一口拒绝我啊?像我这样的身份,我上赶着求您,您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徐员外说:“因为现在的天下太不稳了。又是黄巢造反,又是朱温作乱。上次您登门求亲,我是这么想的,虽然今天您是至高无上的皇家王爷。可不能保证您明天还是至高无上的皇家王爷。所以我就想,我宁可让我女儿嫁一个平平淡淡对的人,我也不愿意让我女儿嫁一个将来可能荣华富贵。将来可能楼倒厦倾的人。”
李嗣舍点了点头。
李嗣舍又问:“岳父,那么,现在您又为什么同意了呢?”
徐员外说:“因为现在您已经对我们全家有救命之恩了。受人点水之恩,甘当涌泉相报。”
李嗣舍又点了点头。
李嗣舍说:“徐员外,我再问您,现在您是真心想把女儿嫁给我吗?”
徐员外说:“真心的。”
李嗣舍说:“徐员外,我这个人向来不会趁人之危。如果我是那样人的话。上次您来求我借粮的时候,我早就说话了。上次您来向我借粮的时候,我对那个事之所以只字没提。那就说明我施恩不图报。徐员外,如果您不是真心想把女儿嫁我的话,您现在后悔还来得及。如果您不是真心想把女儿嫁我的话,现在您完全可以领着您的女儿走。”
徐员外说:“真心的。真心的。”
******
徐员外又问李嗣舍:“李王爷。我再问您个事。”
李嗣舍说:“岳父。您问吧。”
徐员外说:“上次我来向您借粮,您一口就答应了。如果我没有女儿,如果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穷老头,如果您借我粮后我不会给您任何回报,您还会答应借我粮吗?”
李嗣舍说:“会的。刚才我说过,上次您来向我借粮的时候,我没提什么附加条件,那就已经说明我施恩不图报了。如果这次您只用了我的粮。您不说把您女儿嫁给我,不也那么回事吗?”
徐员外点了点头。
徐员外心说:我女儿嫁李嗣舍。真嫁对了。李嗣舍真是好人啊!
*******
这时,徐员外又想起了点事。
徐员外又问李嗣舍:“王爷,我再问您点事。”
李嗣舍说:“问吧。”
徐员外说:“这……?”
李嗣舍说:“有话就说吧。没什么。”
徐员外说:“万一我说错了,您可别生气。”
李嗣舍说:“我不生气。”
徐员外说:“王爷,我问您点事。如果没有我们家被抢,我不会向您借粮;如果我不向您借粮,就成就不了您和我女儿的婚事。我问您……,我问您,上次抢我们家的那些贼,您……,您知道吗?”
李嗣舍一听就明白了:徐员外这是怀疑当时抢他家的那些贼和自己有关。
李嗣舍一笑。
李嗣舍说:“岳父,您怀疑那些贼是我派去的,对不对?您怀疑我为了得到您女儿,我不择手段是不是?”
徐员外连连摇头:“不,不,不。”
李嗣舍说:“现在我可以对天发誓,那些贼和我一点关系也没有!现在我可以对天发誓,我没有为了得到您女儿不择手段!如果我有半句谎言,就让我天打雷劈!”
徐员外一听,他揍了自己俩嘴巴。
徐员外连连说:“对不起,对不起,我刚才喝多了。”
******
就这样,李嗣舍就与徐员外的女儿徐晴完婚了。
李嗣舍与徐晴完婚之后,第二年徐晴给李嗣舍生了一个儿子叫李知浩,第三年徐晴给李嗣舍生了一个儿子叫李知月。
李嗣舍给儿子取名“浩月”,取“皓月当空”之意。
李嗣舍的二儿子李之月,就是之前我说的那个插道安、温师爷两支队伍当中的那个年轻小伙。
******
李嗣舍的故事还继续。
李嗣舍与徐晴成亲的第五年,事又来了。
这时候,黄巢等反对大唐朝的队伍越发展越壮大。
眼看黄巢的队伍就要打到京都长安了。
李嗣舍一看:我快让我岳父和我夫人徐晴走吧!
不然的话,黄巢的队伍一打到京都长安,都没命。
这时,李嗣舍给了徐员外一些钱,他就把徐员外和他夫人徐晴打发走了。李嗣舍的两个儿子李知浩、李知月,李嗣舍也让他夫人徐晴一块带走了。
李嗣舍知道,黄巢的队伍一打到京都长安,如果自己两个儿子不走的话,黄巢一定会杀自己两个儿子。
李嗣舍想保住他的香烟后代。
这时候,徐员外、徐晴也劝过李嗣舍跟他们一起走,可李嗣舍不同意。
李嗣舍说:“江山是我祖上留下的。我这个时候我不能贪生怕死。”
******
就这样,徐晴带着四岁的李知浩、三岁的李知月离开了长安。
徐晴离开长安不久,黄巢的队伍真就打到了长安。
黄巢的队伍打到长安以后,李嗣舍就战死了。
徐员外,徐晴呢?
徐员外、徐晴就带着李知浩、李知月隐姓埋名远走他乡。
之后,徐员外就让李知浩、李知月姓他的姓,李知浩就改叫徐知浩,李知月好该叫徐知月。
以后,徐员外、徐晴不敢再说李知浩、李知月姓李了。
*******
再以后,徐员外、徐晴就在一个对方买房子买地安了家。
徐员外、徐晴安就家以后,他们就安心地生活了。
但是,在以后的日子里,徐员外、徐晴可没有忘记李嗣舍曾经对他们的恩。
当初要不是李嗣舍借粮给他们,他们就不会有今天!
当初要不是李嗣舍借粮给他们,他们就会饿死!
这时,徐员外、徐晴就把心思用在徐(李)知浩、徐(李)知月两个孩子身上了。
他们发誓要报当初李嗣舍对自己的恩!
他们发誓要把两个孩子抚养成人!
*******
为了让两个孩子好好学习,徐员外、徐晴给两个孩子请了不少好老师。
有时候徐员外也教两个孩子。
*******
转眼十多年过去了。
这时候,两个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了。
在这十多年里,徐(李)知浩、徐(李)知月学到了不少东西。
在这十多年里,天下也发生了几次风雨雷电的变化,黄巢进长安,朱温进长安,大唐朝灭亡,朱温屠杀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