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后唐兴衰-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后,孔谦的生活就改天换日了。他从一个只能勉强维持生活的小农民,一下子成了有房子有地的有钱人了。

    这时还正是孔谦一十八男婚女嫁的时候,他也有房子,也有地了,也就有姑娘愿嫁给他了。当年他就娶了一房媳妇。没过几年,他就有了一儿一女。儿子取名叫孔龙,女儿取名叫孔雀。

    孔谦自有了孔副的资助以后,他的生活就好多了,他也雇了几个人给他种地,他也用不着每天忙于农事了。

    这时,孔谦就又把他的大事想起来了。因为他的娘告诉他了,他的仇人就是朱温和李可用。在以前,他也时常想到报仇,但是生活上没那个时间,每天得忙于农事,不然就挨饿,哪有功夫干别的,现在行了,现在有那个时间了。

    为了将来报仇,孔谦就开始发奋学习了。要想将来报仇,没点真本事怎么行。为了将来的梦想,孔谦还给自己请了个老师,教他学习。

    你别看孔谦的学习起步晚,十八岁以后才开始学,可他非常聪明,没过几年,他的才学就了不起了。

    ******

    这就是孔谦的过去。

    我为什么说孔谦的过去,说得这么详细,就是因为孔谦是本书的主要人物。

    孔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他是一个高俅、秦桧试的人物。就由于他的出现,后来整个的后唐才会由起初的兴盛,逐渐地走向衰败;就由于他的出现,后来的后唐才会从一个起初的繁荣昌盛,逐渐变成哀鸿遍野。

    我说的这部书叫《后唐兴衰》,就是由整个后唐起初的兴,渐渐地又走向衰,最后又由衰到兴的。

    ******

    对于孔谦的这一些,皇上怎么会知道,皇上还以为他是孔子的后人很有学问呢。皇上哪儿知道,孔谦根本就不是孔子的后人!皇上哪儿知道,孔谦将来不但没给他出力,孔谦将来还成为了他身边的一只“耗子”,时时在给他搞破坏。

    现在,孔谦还没有官职,他还暂时起不到破坏的作用,随着以后孔谦的官职越来越大,他的破坏力也就越来越大了。

    ******

    孔谦这只“耗子”刚刚落世,还没有“出洞”,另一只“耗子”就开始活动了。

    谁啊?

    就是孔谦的那个哥哥道安。

    那天,道安掌打了那个船家,救了他四个徒弟以后,他师徒就往西南跑开了。

    他想投靠西蜀。

    当时皇上由于忙于照顾太后,也没顾上到他,就给了他逃跑的机会了。

    道安领着他四个徒弟往西跑了一段路后,他们就又拐弯往南跑下去了。

    道安早就想好了,如果这次行动砸了,就往西南逃。

    刚开始跑的时候,他之所以不往西南逃,而往西逃,那是因为他怕被皇上劫住。因为他知道,皇上一旦得知太后被劫的消息之后,皇上必然会从这条路由南往北来救太后,如果他要是再往南走,他必然会与皇上走个一碰头。所以道安为了避开皇上,他往西跑了一段路后,他就又拐弯往西南跑开了。

    这时,道安的四个徒弟钱一、钱二、钱三、钱四想起点事来,他们就问他们的老师道安:“师傅,我们光这么跑……,我们的爹,我们的奶奶呢?”

    钱一、钱二、钱三、钱四还挺孝顺,这时他们想起他们的爹、他们的奶奶来了。

    他们心说:我们不能光顾自己逃命,把我们的爹、我们的奶奶扔下不管啊!

    道安心说:你们的命能保住就不错了,你们还顾得了你们的爹,你们的奶奶啊!你们的爹、你们的奶奶啊,他们现在很可能已经被皇上抓起来了。

    可道安没那么说。

    道安心说:我如果那么说,这四个不知死的小子如果要回去救他们的爹,他们的奶奶可怎么办,那不是自己找死吗!

    道安想了想,道安对他们说:“你师傅早就对你们的爹,你们的奶奶说好了,说如果事不顺,就马上往西南跑,去投西蜀的王衍。你们的爹、你们的奶奶当然行动比咱快了。现在说不定你们的爹,你们的奶奶就在咱们的前边等着咱们呢。”

    钱一、钱二、钱三、钱四这才放心。

    道安这个出家人也够可以的,本来人家的爹和奶奶现在已经是身陷囹圄了,他还硬说人家的爹和奶奶平安无事。

    这出家的高僧,也有说谎的时候。

    他们师徒就往西南跑下去了。

第十一回 重要的合约(一)() 
道安领着他四个徒弟就往西南逃下去了。

    他们闯了那么大的祸,他们怎么跑得那么容易啊,也没有人追他们?

    因为当时的通讯设备非常不发达,抓他们的命令还没有下到这里来。

    当时官府要想抓某一人,那得先让人把某人的图像画下来,然后再快马发放到全国各地,发放到全国各地以后,当地的地方官再让人把那人的像画成多分,再把那多份的图像分发给有关人,然后才抓那个人。不像现在,只要电脑“哒”“哒”一传真,那边就知道你的相貌和姓字命谁了,前边马上就有警察拦你。

    道安等几人跑了两天以后,眼看就要离开大唐朝所管辖的地界了。

    所谓的“大唐朝所管辖的地界”就是皇上李存勖所管辖的地界。当时他们是自称“大唐朝”的。

    这时,钱一、钱二、钱三、钱四就问他们师傅道安:“师傅,您说我们的爹和奶奶在前边等着我们,咱们都走了两天了,我们怎么还没见到他们啊?”

    道安说:“我也不知道啊。也许他们还在咱的前头?”

    钱一、钱二、钱三、钱四说:“什么?他们还在咱的前头?可能吗?我们马上就要离开大唐朝所管辖的地界,到达蜀国所管辖的地界了,他们能独自去蜀国?”

    道安说:“也有那个可能。”

    ******

    这时,道安正与他徒弟们说着话呢,他们就见对面的路上来了几个人。有八、九个。全都骑着马。道安一眼就认出来了,为首的正是大唐朝的丞相——郭崇韬!

    这时,道安可乐坏了。

    道安心说:今天如果我能把郭崇韬给抓住,那可太好了!

    道安为什么那么说呢?

    因为郭崇韬这个人可了不得。这个郭崇韬是大唐朝的二号人物。也可以说,大唐朝除了皇上李存勖大外,就是他大了。他是大唐先王手下的四大功臣之一,是现在大唐朝的丞相。

    “大唐先王”就是皇上李存勖的爹。

    道安为什么这么高兴呢?

    因为道安见这个郭崇韬今天没带多少人马,身边只有七、八个人,而且道安还知道,这个郭崇涛别看在文才上那么有出众,可他在武功方面是稀松平常。也可以说他不会武功。他不会武功,抓他不就更轻而易举了吗?

    道安还不知道呢,现在这个郭崇韬的身上还带有致关大唐将来命运的“七王合约”呢。

    “七王合约”是什么呢?

    “七王合约”就是七个王子给大唐朝皇上所签下的合约文书。

    什么文书呢?

    就是他们将来与大唐朝友好往来互不侵犯的文书。

    您说,如果这样的文书万一落入与大唐朝的仇家道安身上,那还了得!

    道安心说:该当大唐朝倒霉!

    道安领着他四个徒弟就窜上去了。

    道安一阵冷笑:“郭崇韬,你跑不了了!”

    ******

    郭崇韬见道安拦住了他的去路,郭崇韬当时就吓坏了。

    郭崇韬知道,道安是大唐朝的仇家!

    而且,现在崇韬的身边还没多少人!

    而且,郭崇韬还不会武功。

    郭崇韬心说,这可怎么办?

    这时最使郭崇韬所着急的是,他的身上还有对大唐朝非常非常重要的东西“七王合约”!

    郭崇韬知道,万一把“七王合约”给弄丢了,说不定还会有战争!

    把“七王合约”弄丢了,说不定有战争?

    有那个可能吗?

    完全有那个可能啊。“七王合约”那是人家七个王子所签下的字!你把人家七个王子所签的字,当成擦屁股纸,人家还不领兵来打你啊!

    有那么严重吗?

    怎么没那么严重!现在想抢“七王合约”的人是谁啊?是大唐朝的仇家!为了让大唐朝和人家打仗,他什么法做不出来啊!

    顿时,郭崇韬的脑子就是“嗡”的一声。

    ******

    对于这次郭崇韬的任务,我还得详细说一说。

    后唐朝建立以后,这天后唐的皇上李存勖就与他几个重臣在一起商议以后怎么办?

    因为当时的李存勖还没有完全统一全国。当时的李存勖只占了长安、洛阳、徐州、幽州、河东五州。他所占的那五个州,差不多是现在的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几省的区域,这与真正地统一全国,还差得远呢。

    当时与皇上李存勖在一起商议国家大事的,有后唐先王手下的四大功臣,还有其他的几个大臣。

    后唐先王手下的四大功臣,就是郭崇韬、李思源、李存孝、李存勖。

    现在,四大功臣之一的李存勖已经当皇上了,其他三位是朝里的重臣。

    李存勖之所以能够当皇上,也是多亏了郭崇韬、李思源、李存孝三人。

    今天,皇上李存勖就与他们在一起商议国事了。

    皇上李存勖问他们,以后我们该怎么办,我们是趁热打铁马上往南打啊,我们还是先休整一段时间?

    因为现在他们的北方已经安定了,他们的西方也已经安定了,唯有他们的南方还没有安定。

    李存孝说:“现在我们最好是趁热打铁马上往南打,一鼓作气把南方七王给灭了,完成我们的统一大业。”

    李存孝所说的“南方七王”就是当时在长江流域,以及长江以南的七个割据势力。当时他们都自称是一个国家。其实他们的面积都不大。长江以南一下就摆了七个国家,面积还能大得了吗。

    李思源不同意李存孝的主张。

    李思源说:“不可。现在我们有三个不可南进。”

    皇上问:“有哪三个不可?”

    李思源说:“第一个不可,现在我们刚刚与朱梁打了数年的战争,我们的兵力和财力都消耗巨大,如果我们再打仗,我们的兵力和财力都很紧,而南方七王呢,南方七王这些年来基本和平无事,这些年他们都在发展他们国力,现在他们的兵力和财力都很雄厚。”

    皇上点了点头。

    皇上说:“那第二个不可呢?”

    李思源说:“第二个不可,现在南方七王之间已经彼此签署他们所谓的《七国联盟》,就是他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合约,我们无论是先打他们七王中的哪一王,其他的几王都不会袖手旁观,我们想把他们各个击破不可能,我们一旦和他们开战,那就是和他们七王开战,而我们现在的国力呢,我们现在的国力想对付他们七王又很难。”

    皇上又点了点头。

    皇上又问:“那第三个不可呢?”

    李思源说:“第三个不可,现在南方七王正是一个男耕女织和平发展的环境,如果我们发兵打他们,把人家的好日子给破坏了,人家必然会群起而攻之,而我们的国内呢,如果发动战争,我们的军饷又不是多么很充足,我们必然会在我们的国内的百姓身上加捐加税充当军饷,我们国内的民众也不会满意的。”

    皇上又点了点头。

    皇上说:“有道理。”

    这时,皇上想起点事来。

    皇上问李思源:“李爱卿,你说现在我们出兵打南方七王有些不妥,可以后有朝一日南方七王出兵打我们,可怎么办?”

    “这……。”

    李思源没词了。

    李思源心说:是啊,以后他们有朝一日打我们可怎么办?他们心里怎么想,我哪儿左右得了!

    这时,郭崇韬站出来了。

    郭崇韬献治国妙策,这才大唐兴旺。

第十二回 重要的合约(二)() 
皇上问李思源,你说现在我们出兵打南方七王有些不妥,可日后有朝一日南方七王出兵打我们,可怎么办?

    李思源被问得没词了。

    李思源心说:是啊,日后他们能否打我们,我哪儿保证得了啊,他们心里怎么想的,我哪儿知道!

    这时郭崇韬站出来了。

    郭崇韬说:“皇上放心,将来南方七王打我们,不可能!”

    皇上说:“为什么?”

    郭崇韬说:“将来南方七王打我们,有三个不可能。”

    皇上说:“有那三个不可能?”

    郭崇韬说:“第一个不可能,现在南方七王其中的任何一个王,论势力都远远不如我们。我们现有五州之地,他们最多的也只不过有两州之地,有的甚至更小,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个王,论势力都不如我们。”

    皇上说:“那第二个不可能呢?”

    郭崇涛说:“第二个不可能,他们合兵打我们不可能。他们之间的关系只是互相帮助的关系,没有一方发令,其它方无条件服从的关系。他们之间的那个所谓的《七国联盟》,也只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联盟。所谓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联盟,只是一方的领土受到他人入侵的时候八方就会支援,并不是一方入侵别人,八方也会帮着他入侵别人。”

    皇上又问:“那第三个不可能呢?”

    郭崇韬说:“第三个不可能,就是现在的南方七王都是想安安稳稳地做他的安乐王,他们不想打别人。因为他们的国小,他们打谁也打不了,他们都不想找那个麻烦。”

    皇上点了点头。

    皇上说:“虽然他们将来不可能打我们,可我们现在也不适合打他们,那朕的统一大业将来还能完成吗?”

    郭崇韬说:“臣有一策。”

    皇上说:“有何策?

    郭崇韬说:“能否允许臣和皇上下一盘棋之后再说?”

    皇上说:“可以。”

    皇上就让人拿来了棋盘。

    皇上就与郭崇韬下起了棋。

    皇上和郭崇韬的棋艺都很高,他们平时也经常下棋。

    皇上与郭崇韬的棋下了很久,也不见胜负分晓。

    郭崇韬与皇上下了很久之后,郭崇韬把棋子放下了。

    郭崇韬问皇上:“皇上,您发现什么了吗?”

    皇上说:“朕没发现什么啊!”

    郭崇韬说:“以前皇上与臣下棋的时候,皇上发现什么了吗?”

    皇上说:“也没发现什么啊!”

    郭崇韬说:“皇上发现皇上在与臣下棋的时候,皇上在什么情况下能胜吗?”

    皇上说:“一般情况下你与朕是平手,只有在朕有失误的情况下,你才能胜。你也一样。”

    郭崇韬“哈”“哈”大笑。

    郭崇韬说:“这就是臣的治国之策!”

    皇上没明白。

    皇上说:“什么?这就是你的治国之策?”

    郭崇韬说:“对。皇上好比是皇上,臣好比是皇上的对手,棋盘好比是整个的天下。皇上要想胜过对手得到整个的天下,光靠高超的棋艺是很难取胜对方的。因为对手的棋艺已经很高了,皇上想凭棋艺取胜很难。皇上要想胜过对手,只有等对手有失误之时!”

    皇上说:“朕明白了。”

    郭崇韬点了点头。

    郭崇韬说:“将来要想治好这个国家,不能单看这个国家的兵有多多,将有多多,能打多少领土,主要看的应该是这个国家的治国之策。如果这个国家的治国之策好,这个国家的臣民都能安居乐业,别人自然就会归顺你;如果这个国家的治国之策不好,这个国家的臣民都叫苦连天,这个国家就是有再多的兵,就是能打再多的领土,也没用,这个国家就是有再多的兵,也终究会有一天亡国。民不能安居何能养军,民越不安,军越需多,军越需多,越不足以养,如若那时,国将亡矣。”

    皇上点了点头。

    那么,郭崇韬所说的“民不能安居何能养军,民越不安,军越需多,军越需多,越不足以养,如若那时,国将亡矣。”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民不能安居乐业,不能种田打粮,又怎么能有粮食养军队呢?民越是不安,越是这儿有贼,那儿有寇,就越是需要更多的军队维持秩序。越是需要更多的军队,就越是需要更多的粮食做军饷。当然人越多,所要花费的军饷就会越多了。如果到了那个时候,恐怕这个国家就离灭亡不远了。

    郭崇韬的意思,就是劝皇上先不要打仗,先搞生产,先把国库里的粮食搞得满满的,以后再说统一的事。如果到了那时,就是再打仗,也用不着向百姓加捐加税了。因为我们国库有粮食啊,够做军饷的。不然的话,你老打啊打的,军队没军饷了,你就向老百姓加捐加税,万一你把老百姓逼得造了反,那你这个国家就危险了。

    ******

    皇上终于同意郭崇韬的治国之策了。皇上终于决定先不兴兵南进,先搞农业,搞生产了。

    这时,皇上还颁布了两项惠民的政策,一项是减租减税,另一项是鼓励农民们开荒种田。

    这时,皇上还想颁布一个法令,就是让他的军队也分出一本分来开荒种粮搞生产。他现在的军队有五十多万呢,那人数上也不是一个小数目,如果把这五十多万人发动起来搞生产,那也是一个很不小的经济来源。

    让军队种粮,这还不是皇上李存勖的创新。这是当年诸葛亮的创新。当年诸葛亮和司马懿开战的时候,就是因运粮的路途太远,太不好运,他就让他的军队在岐山种过粮。诸葛亮以后的姜维,也曾学着诸葛亮在塔中种过粮。

    皇上心想,如果能让军队种一部分粮,能解决一部分军饷,也能给百姓减少点负担。

    可是,这时皇上又怕万一让一部分军队去种粮,南方有事。

    这天,皇上问郭崇韬:“现在我们北方已基本没事了,就是有事,北方有长城当着,北方的胡人也很难入侵;我们西方也已基本没事了,西方有山有河当着,西方的胡人也很难入侵;可朕还是怕南方万一有事。”

    郭崇韬说:“皇上,这几天臣也在想南方的事。”

    皇上说:“你是怎么想的?”

    郭崇韬说:“现在臣想请旨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