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只有她才知道,没有了他,她不过是一具空壳,嫁与谁又有什么关系?不如满足家人的愿望吧,把残生给无望的未来。于是,怀着对恋人的爱,被抛弃的爱,她走上了去夫家的路。这不是背叛,是无奈。

唯有仓央嘉措在这消息中痛心疾首。他失去了爱情,布达拉宫里,便听不到相思的诗,只有转经筒吱吱呀呀,响着空寂的声音。

第13章 你见,或者不见我

女友嫁人了,新郎不是他。仓央嘉措在空荡荡的布达拉宫中,只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原来爱情不是甜美的果实,爱情酸楚得如同苦酒。他真想喝一杯苦酒,来祭奠自己逝去的爱情,把这逝去的一切,当做浮云挥开。

忘记,或许是失恋人心中,所有的呐喊。忘记曾经的快乐,就能忘记现在的悲痛。仓央嘉措痛楚地写道:

第一最好是不相见,

如此便可不至相恋;

第二最好是不相识,

如此便可不用相思。(于道泉译)

不曾相见,便不会相恋;不曾相识,就不会相思。缘起缘灭都有因缘,这是因果的循环。当日的相见是因,它导致了后来的相识,最终相恋、相思。当此时尝到了苦果,方知一切的缘起,就在那相见相识的瞬间。

如果一切都能重来,是否就不会有今日的痛苦?或许当时光倒流,让人在时间的河流中错失彼此,反而不致有此等烦恼。它来得那般痛,那般无奈,叫人如坠生死。

于是另一版本的翻译,写得更为苦痛:

但曾相见便相知,

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决绝,

免教生死作相思。(曾缄译)

如此的苦痛,不如把情戒了吧!戒了那一切的因,不要那一切可能的果。这样,或许人会过得舒坦一点。

大概世人都有这样的苦痛,后人便把这苦恼的诗,附会成了一首《十诫诗》: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

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

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

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这《十诫诗》虽然是把两种翻译凑在了一块,还续上了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读起来过于繁琐,失去了原诗简约的美,但它和原诗想要表达的,是一样的情绪:要戒除一切可能产生情与孽的机会,免得让那一个个因,最终化作生死决绝的苦楚。

如果世事都可以此一戒了之,那该断除人间多少烦恼!可因果报应,是世间的循环道理,只要有存在,就会生发出因,一个因又导出一个果,这个果又成了新的因,去导致新的果。如此往复,才成就了世事的繁复。这戒,该从何戒起?

有人说,你恨一个人多深,对应着的,是你爱这个人多深。因为爱,才会去在乎;因为在乎,才怕背叛;因为背叛,才会恨着。恨的时候,心若隐若现地看到比邻绝望的苦楚。它在山尖,在峡谷,在大路,在海边,在每一次失望转换中,将一份深之入骨的爱恋,渐渐地放弃。可思念却越来越浓,稠密得不可分割。

仓央嘉措的心想必也如此,他的爱情凋谢了,他气恼地说着狠话,希望不曾相见,不曾相识。可在他的心底,那份爱依然在那里,无论她在不在身边,爱还是不爱他,他都保留着那令他倾心的身影。这个身影,或许并不占据他全部的思绪,但她始终有那么一个位置,不远不近,静静端立。

你选择怎样的方式生活,没有谁可以责备你,也没有谁可以改变你。作为自我独立生活的个体,冷暖自知。人生既不是为了谁而活,也不是没有了谁便不能活,可是你要活得像你自己,乐活地生活,决定错误与否,你都必须独自承受。怀念是被世人允许的,可总得有个时间让它停止。毕竟生活是一条延绵不断的路,它只有去时的路,没有回程。你可以偶尔停下来,往后看看,但如若选择掉头,等待你的,将是面对悬崖的粉身碎骨。以前,甚至以前的以前,它都为你的成长铺垫,为你的成熟付出。但,它们只可在后方给你精神的力量,做决定的,依然是你自己。要么你改变自己,要么你拥有坚定的、可以把它改变的决心。

或许,之所以不愿意踏出新的一步,只因为怕。就如仓央嘉措所发的狠话一样,如果没有相见,就没有相恋,如果没有相识,就没有相思。那是怕再去经历相恋的甜蜜后,又尝到相思的苦。

有的人说,累了,再也经不起折腾了。可仓央嘉措最终却说:

毒龙在我后,

虽猛我不畏;

苹果正当前,

摘下且尝味!(刘希武译)

说这话时的仓央嘉措,有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魄力。他从容不迫地踏入爱情这个陷阱,一心要品尝爱情的甜蜜。即便他知道,其后可能会有失恋与相思的苦楚,但那又何妨,爱情的蜜,总能填补失去的苦。他把逝去的爱情,在心中放好了位置,又准备去寻找香甜的苹果。

那最好不要相见、最好不要相识的话,不过是仓央嘉措的气话,那是他心里一时的恼。可他是一朵被感情充盈着的莲花,它的花蕊里,有最甘甜的蜜,他要让懂得这蜜的蜂蝶,来与他分享。

而在我这里,树木开始悄悄落幕,梅花却在慢慢生长。天空开始变得肮脏,地面却越见科技。没有那个年代纯粹的爱情,只有这个年代生活里,长途奔波的踪影。每个人在心中,都会有对爱情的憧憬,但更多的是对爱情的恐惧。嘴中重复着太多如果,却很少有人真的有义无反顾的勇气。

如果有一人,愿意把未来押在对你的爱情里,把爱情押在对你的牺牲上,那么他将会是值得相守的人。而你,也需要同等的付出,才会有永远的可能。爱情不关乎其他人,是两人的意愿,酸甜苦辣都要你们尝尽。爱与不爱,是否愿意付出更多,都是由你们而决定。用心去付出,才会有收获。

于是世人演绎了仓央嘉措的诗: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

寂静,欢喜。

(扎西拉姆·多多)

这是一种不计较的付出,不用算盘来考量,谁爱得更多,谁爱得更少,只是单纯的为爱而爱。可这样的爱,有几人能付得出?这样的爱,有几人能够享受?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第14章 岁月静好

爱得有点痛,伤得有点重。然而时间,是最好的愈合药。

辛夷坞曾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这样写道:“曾经的我们都以为自己可以为爱情死,其实爱情死不了人,它只会在最疼的地方扎上一针,然后我们欲哭无泪,我们辗转反侧,我们久病成医,我们百炼成钢。你不是风儿,我也不是沙,再缠绵也到不了天涯,擦干了泪,我们都要上班。”那我们为何不擦干泪,拭去苦楚,明日一早,过自己的生活?

慢慢地,仓央嘉措从失恋的痛苦中走了出来,他的思考能力及生活态度在发生着变化。他交织在理性与感性里,继续自己应有的生活,他不再与内心那个失去爱人的他纠结,他把那段感情放在了一边,与佛相依,与平静为伴。

虽然再没有与情人的幽会,与爱人的缠绵,可是坐在陈旧韵味的寺庙佛堂里,古老的气息包围着雪域高原,手中是泛黄的经书,嘴中轻轻念着有些深切意味的句子。偶尔,在佛堂里诵经祈福时,会有人轻轻坐在一旁,请求他的指点和恩赐。

在这里,可以活得像王,他是六世的统治者。被人们朝奉,又使他回到了自己的原点。这是心灵净化和升华的过程,它必须给下一份爱,一个过渡的期限,让心缓和下来。

没有大失常态,哀怨起伏,仓央嘉措把自己重新定义到一个新的位置,用新的方式去存活——变为活佛。失恋本不是哭天抢地之事,于仓央嘉措而言,经书教予人的,或给供奉之人的祈福,更能使自己得到不一样的快乐。

佛学里有言:“放弃自我,真我就出现了;放弃有限,就会赢得无限;放弃法执,就可得到内心的安详。”有时放弃,也是一种美丽。人生并不是需要百分之百的拥有,当你舍弃你以自“我”为中心的自己时,也许会发现,隐藏在深处的那个真正的自己,会带给你更多的惊喜;当你在一件事里面苦苦挣扎,举棋不定时,往外看看,也许就会看到另一个更为全面的解决方案;当你放弃对某样东西近乎执拗的情绪时,也许你就会得到难得的安详。不用事事都想要得到,偶尔缺失一两样,却会看到更斑斓的世界。

有些爱情是一定要失去的,有些人是一定要给予你伤痛的。离开他们,不一定是错误。离开,或许让你看见一个更特别的世界。特别的,就在那里,安静地存在着,只等你慢慢地发现,然后给你一个惊喜,让你获得更广袤的天空。

所以仓央嘉措必须放掉过去,做回自己。他的手中是他的全宇宙,作为活佛的自己要永远屹立,随时要随时在。他在佛经的世界里,可以更好地感受学问之美和生活的寂静。一切原本如此美妙。

也许仓央嘉措并没有直白地告诉我们他可以过得很好,并且正在这么做。可是他用周遭的事告诉我们,让我们去觉察他平淡的生活里存有的快乐。

快乐,并不止于拥有爱情。也许就是每日跟随着日光洒向布达拉宫的时间起床,喝一杯酥油茶;也许就是从布达拉宫的顶端往上望,看清晰的蓝天白云,伸手抚摸天空的距离,心就豁然宽广得如清晨的风,到处飞扬;也许就是缓缓往下看,看见连绵祈福的民众,不断重复匍匐的动作,头磕在石板上,变成一个个凹陷下去的掌心;也许就是回到房间,拿出昨夜未读完的经书,慢慢翻阅。

时间可以这样没有起伏地,转一个轮回。没有波澜的时间,给了仓央嘉措平静且平凡的每一天。他可感受到世人对他的期望与爱戴,能够重新认识自己和感情。如同在幽深的峡谷里,听着自然与鸟兽契合演奏的小型音乐会,心里便可静出一朵花来。

此时的仓央嘉措,静下来心来研究佛法了。他本就是一个好学的佛徒,如今重新收拾心情再次礼佛,也容易很多。

人生经历了波折,心智亦会得到提升。以往死记硬背得来的东西,今日再看,则有恍然大悟的透彻。仓央嘉措经历的,是人生的大波浪,每一次起伏,都要割断与之前的联系。这样的经历,让他再看佛教的历史时,更有感触。

传说藏传佛教的出现,是在第28代赞普在世时。当时天降神物,其中有一肘量黄金宝塔、《百拜忏悔经》、《宝箧经》和六字大明心咒。这样的传说,许是当时的藏地民风还未开化,却已经听闻了佛法的存在,心生了向往。于是到了松赞干布的时期,他以强悍的力量,建立起了吐蕃王朝,佛教也在此时大规模地涌入。促进这一过程的,是松赞干布迎娶的两位公主。一位是印度的尺尊公主,另一位是唐朝的文成公主。两位公主都为藏地带去了丰富的佛教文化,这不仅使得松赞干布皈依佛教,他还制定法律要求人们要虔诚信佛。

在此之后,赤松德赞和赤祖德赞都以王者的身份,推动了佛教发展。以莲花生为代表的一批佛教大师入主西藏,更多的译师开始翻译佛经。佛教在西藏传播得如火如荼。

可就在此时,出现了权力的争斗。当赞普们将愈来愈多的权力交给僧人时,权力旁落的贵族们不满了,他们暗杀了赞普,推举了代表贵族的朗达玛执政。这个代表贵族权力的王者,开始了灭佛行动,使佛教在西藏沉寂100多年。一息尚存的佛教种子,只在偏远的阿里残存着。所有的藏民,都被要求信仰本土的宗教——苯教。

100多年后,以阿底峡为代表的僧人,再次带着佛教的种子进入西藏传教。佛教逐渐融合了苯教的一些内容,发展出了独特的宗教形式。经过了四个世纪,终于形成了仓央嘉措所在时的派系。藏传佛教也在此时,形成了自己完整的体系。

仓央嘉措所处的,正是历史的关键时期。这藏传佛教经历的艰难岁月,亦让他唏嘘不已。他发现,自有佛以来,佛法的传承就在缓慢却有序地进行着。虽然期间有过波折,但佛教的种子依然存留人间,它只是在等待合适的时机来发展。一旦遇到合适的土壤,它就能开出无比鲜艳的花朵。

仓央嘉措的心中有所感悟,这或许就是人心底的智慧,只有当人们认识到心底那本有的智慧之火,才能让其照亮我们的心智。他双手合十,虔诚地礼拜佛祖与先贤。他相信,只有心中有佛,便终有得到自我超脱的一天。

他诵着佛经,想象着世事的生灭与无常,心里生出了一个念想:能生为活佛很好。这个头衔,能给他带来获得智慧的途径,他将在这寂静的宫殿中,参悟生死。想到此处,他亦想到了布达拉宫下的芸芸众生,那些人沉溺于醉生梦死的生活,即便有着绝顶的聪明,又有何用!

他提笔写下了:

不观生灭与无常,

但逐轮回向死亡。

绝顶聪明矜世智,

叹他于此总茫茫。(曾缄译)

他不再记恨第巴,虽然第巴桑结嘉措没有给他达赖的全部权力,但他至少让他获得了通往佛界的捷径。如果身为一个平常人,那他要经历多少劫难,多少轮回?

他又开始醉心于佛了。可他没有想到的是,在他心底有的,不仅仅是佛灯,还有世俗的星火。这星火,最终将燃起燎原大火,连他的肉身,也将在这场大火中,被焚烧得一干二净。

此时的仓央嘉措,还没有意识到未来的诡波汹涌,他还在小心地处理,自己心中的那些世俗尘埃。他用念经和默想,来驱除心中的杂念,即使不能成为掌管政治的活佛,也应该成为有修行的圣人。

此间,拉萨举行了几次宗教活动,比如传大召,传小召。这是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开创的一种祈祷法会,藏历正月为传大召,二月为传小召。这是藏族最隆重的法事,知名的法师会在此时讲经说法,来开民众的智慧。民众们也在这些法会上顶礼膜拜,先不管能不能听懂,在他们心中,离得道高僧们越近,就越能得到福气。

从五世达赖开始,法会上又会举行辩经。这里的辩经,和日常学习的讨论不同,这里的辩经,是在借最大的仪式、最多的智耳,来考选藏传佛教的最高学位“拉然巴格西”。智者们会在全藏最隆重的仪式中诞生,想及此,仓央嘉措的心就有些激动。他很想去看看,感受那些佛学精进的成果,可是他却没有受到邀请。

按理说,这样隆重的佛教活动,六世达赖是应该参加的。但首先,桑结嘉措就不愿意他去。桑结嘉措不希望仓央嘉措过多抛头露面,因为以仓央嘉措的智慧,这很容易让他获得民众,乃至各寺住持堪布的信任和喜爱。他不希望仓央嘉措声望渐隆,他只希望大家都知道他的存在,如此便好,别的,能低调就低调吧。

作为主持这些活动的拉萨三大寺堪布而言,虽然六世达赖已经坐床继位,但他毕竟还是一个初入佛门的后学。活动时在场的都是得道高僧,六世达赖的位置安排就成了一个难题:如果让他居于高位,他又学识不够;如果让他居于稍矮的位置,他的地位又不允许。既然两相为难,不如干脆不请。

如此一来,当全拉萨的信众都兴致勃勃地赶赴法会,去感受佛法的无边时,仓央嘉措只能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寝宫的窗边眺望。他看得到那些燃起的烟火,那是来朝拜的人烧的香草堆。他想象着那人山人海的境况,那该有他坐床那天那么热闹吧。

想着想着,他的心中亦生出了一丝恼恨,他恨这身份束缚了他,连这亲近佛法的机会也不给他。但他很快就为自己的恼恨而后悔,他现在要一心向佛了,贪嗔痴恨都是不可有的情绪。一旦处理不当,自己就会罪业缠身。

他默念了几句六字大明咒,提笔写下一首诗:

死后到了地狱,

佛有照业宝镜。

这里处置不当,

那里赏罚分明。(萧蒂岩译)

佛法是无边的,不要以为这只是心中的一闪念,不会被佛知晓。这一闪念,可能引发原本平静之心的波动。这一波动,可能将多年的修行,毁于一旦。修行是自己的事,骗得过别人,却骗不过自己。

仓央嘉措急切地想要抹去心中的闪念,他在六字大明咒的帮助下,慢慢地静下来。他看了看供奉在寝宫中的佛像,心想,佛在法会上吗?不,佛无处不在,他更在自己的心里。

他走到桌边,拿起一本经书开始诵念。他要为自己修得一颗静心,在平静的岁月里,品平静的美好。

第15章 宕桑旺波

当世俗的生活在心灵中,打下永不磨灭的印记,它就此具有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坚持。它总会在静得几乎快空掉一切的时候,突然冒出一个念头,然后就像滴落水中的墨滴一般,迅速地晕染开,展示着美妙的痕迹,让一颗心为它神牵了去。

仓央嘉措的活佛生活,大约就是被这根深蒂固的印记所侵蚀了,原本可以简单的生活,注定要变得不简单。在静穆的诵经礼佛的日子,他的心底不时浮出世俗的影像,仿佛一部永不停播的电影,那剧场永远开着,到了钟点就开始播放令人熟悉的画面,一遍又一遍,永不厌倦。

静穆的心,就这样被热闹和喧嚣的温情,撞击了一次又一次,撞得那端坐的身影开始摇晃。静坐参悟,变得越来越难,一颗心总是探视着窗外。那里有什么?那里有惹得三千烦恼的迷障。可这迷障竟有动人心魄的美,让人禁不住顾望。

人影幢幢中,有艳丽的花摇曳着身姿,招摇着最大的魅力。仓央嘉措想,那应该是一种叫做美好的东西,世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