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济格低着头没搭理洪承畴,而一旁的耿仲明则是谦卑地一揖倒地。嘴里谄媚地道:“末将鲁莽了……末将不敢打扰太师,先前末将也在劝说英亲王呢!”
耿仲明嘴里说自己“鲁莽”,实则后半句话早将“鲁莽”的锅扔给了阿济格——不是么,人家在劝说“鲁莽”的阿济格呢!
洪承畴微微颔首,轻飘飘地说了一句:“你二人下去吧。”
“是——”耿仲明立刻朗声应诺,掉头就走——他转头的瞬间,充满好奇地瞥了一眼中军大帐,隐隐约约看见洪承畴身后的帐篷里面立着一个人。
那人个子不高,五短身材,因为是背对着外面,故而耿仲明也看不太真切具体容貌。
耿仲明又如何敢多看?快步往自己的营帐走去,他一边走脑子里一边琢磨着那个人到底是谁?
从身材来看,自己明显没有见过此人。那人比一般人都要矮出一头,不管是汉军旗的将官还是女真人的王公,都没有谁这么矮,更别说身材高大的蒙古人了。
不是汉军旗,不是满八旗,甚至也不是蒙八旗,那会是谁?
西洋人?
不可能,西洋人比蒙古人还高呐!
耿仲明想破了头也想不明白,洪太师不肯见自己和阿济格,居然对是和那矮子在议事,他到底是何方神圣?
……
黄昏时分,团山军的营地中开始埋锅造饭,兵士们按照自己的编制在属于自己的地盘里静静得等待着炊事兵将饭送来。
这年月水稻产量很低,团山军的伙食基本是面食和土豆为主。不过兵卒们更喜欢吃馒头,土豆当饭吃一顿两顿可以,天天吃实在是味同嚼蜡一般。
由于今天奋战了大半天,故而晚餐是两个大馒头——要知道在平时,兵士们的晚餐都是一个馒头两个土豆。
张力的伙食自然要比普通兵卒好一些,但也好不到哪去,今儿个算是开荤,因为万治从朝鲜人那里弄了几口肥猪过来。
原本张力的意思是让伤员们吃点肉食,不过安子还是给张力弄了一大碗红烧肉过来,张力也就懒得矫情,跟安子一起大快朵颐起来。(未完待续。)
第539章 变化()
团山军建军之初,张力制定的军规中有一条便是战时禁止饮酒。可是后来的情况让张力放弃了这一条,即使禁酒令只限制于战时,可是在辽东是根本推行不下去的。
原因便是小冰河期的辽东实在太冷了,将士们很多时候需要喝一点酒御寒,毕竟他们不可能像大户人家一样躲在宅在里烤火。
有些时候,现代的一些观念不一定对,还是接“地气”一点才好。张力亲自命人在团山堡建了几座酿酒作坊,专门供应军中美酒。
其实在张力来辽东之前,普通的兵士压根也没可能饮酒,那是总旗以上的将校才有的特权。粮食在明末本来就特别稀缺,又怎么可能拿去酿酒?即使有一部分用作酿酒,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酒价特别高。
在了解了辽东特殊需求,将士们需要饮酒御寒之后,张力对于酿酒的材料颇费了一番心思,最终选定了玉米这种农作物。
辽东不太适合种植玉米,可是山东却不一样,那里气候比辽东温暖许多,于是卢象升便在山东大规模的推行种植玉米。
山东生产出的玉米由于选种育种时间不够,并不适合人吃,因为口感实在是不怎么样。故而玉米的两大用途一是用作牲畜家禽的口粮,二是作为酿酒的原料——
正如此刻张力手中酒杯里的这一杯酒,便是玉米酒。
张力浅饮了一口美酒之后,对一旁躬身而立的康兴安说道:“安子,要不你也来一杯?”
康兴安舔了舔舌头,却将脑袋摇得跟拨浪鼓一般:“大人,属下先前已经用过晚餐了。”
张力见安子不肯,倒也没有再劝,而是换了个话题:“今夜负责夜间值守的是哪一位?”
安子立刻出口应道:“前半夜是伊泽总兵,后半夜是潘总兵。”
张力点了点头,这两人都是团山军中的悍将,倒也不用担心清军夜袭。再者说了。夜生的斥候队一直在清军营垒附近监视,只要清军一有风吹草动,自己这边很快就能知晓。
就在此时,帐外突然传来一个急促的声音:“大人。特级飞鹰传书!”
“啪嗒”一声,张力手中的筷子掉在了案几之上!
团山军使用飞鹰传书的情况本来就不多,不是特别紧急的情况一般不会使用。后来张力将飞鹰传书分为四级,分别是特级、一级、二级和三级。这特级的飞鹰传书团山军此前从未用过,乃是最高级别的紧急情况才会使用。就连先前大明亡国之时京师传递而来的各种情报。当时也只是区区二级而已。
什么情报能配得上特级飞鹰传书?!
整个团山军中,只有三个人有权力发出这特级飞鹰传书。一是大本营锦州方面,二是山东卢象升方面,三是团山水师提督陈正操方面。
只有这三处可以发来,到底是哪里出了重大问题?!
张力迫不及待地打开这封特级密信,而康兴安则是将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瞪大了眼睛死死盯着张力。
张力拿着信纸的手微微有些抖动,到了最后,他的脸色越来越难看——啪地一声,张力将信纸拍在了案几之上。用一种前所未有严厉语气对康兴安道:“安子,立刻叫高元良来!”
康兴安知道事态严重又哪敢多问,连应诺都忘记了,而是撒腿就往外跑。
……
元山港。
这是后世属于北朝鲜的一处优质港口,他是朝鲜东海岸上最大的港口城市。朝鲜国目前有两大优质港口,西海岸的是釜山港,东海岸的则是元山港。至于张力当初登陆的群山港,只能算小港口,后来团山军攻克汉城之后,物资兵力的补充都是走的釜山港。
现在已经是夜半时分。可是元山港的码头上却是灯火通明,一派忙碌之色。大量的船只停靠在码头的泊位上,来来往往的搬运工人们便从船上搬运物资下来,有粮食、火器、弹药、刀剑。甚至还有大炮……
元山港的原来的衙门还算宽敞,现在用满文、汉文以及另外一种文字分别写着“守御官厅”四字——因为按照计划,这里在往后的一段时间里,将会成为一条非常重要的生命补给线。
守御官厅分为左右两大建筑群,而正堂位于中轴线上,那里也是议事的场所。不过此刻正堂却没有人。反倒是左右两个大院内显得非常嘈杂。
左边的院子门口站得是一队辫子兵,戒备森严。再往里最靠里面的一间厢房中,满清右都督,阔别已久的孔有德正坐在太师椅上喝着热茶。而孔有德的下手躬身立着一人,细细一看,正是洪承畴的心腹管家——洪安通。
“管家”那是洪安通在大明时候的身份,毕竟洪承畴再怎么牛叉,也不可能让自己的心腹不通过科举考试而当官。可是洪承畴洪大人投了“我大清”之后,一切自然就不一样了。有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满清现在也没实行什么科举考试,以洪大人的手段,给心腹之人撸一发官职,那简直不要太轻松。
洪安通现在的职位是满清兵部员外郎,这官儿在大明朝可是属于炙手可热的京官,不过在满清却是没什么实权。
但是,明面上没有实权不要紧,洪安通的靠山是太师洪承畴,就算封个“弼马温”,那也是香饽饽呀!
洪安通自从来到“我大清”飞黄腾达了之后,那自然是眼高于顶的,除了女真主子之外,寻常汉人降将压根也不放在眼里——这也不奇怪,汉八旗的将官巴结他都来不及,又有谁敢得罪他呢?
不过孔有德不一样,孔有德乃是洪承畴最最倚重的头号大将,那是洪大人要拿来当枪使的,故而洪安通在孔有德面前丝毫不敢托大,正如此刻——他一脸的恭敬之色,垂手而立,脸上竟是谄媚的笑容。
孔有德惬意地喝了老半天茶水之后,轻飘飘地问了一句:“洪大人,西边那些人你都安排妥当了吧?”(未完待续。)
第540章 援军()
洪安通上前两步,走到孔有德跟前,躬身一礼,而后笑着道:“孔都督容禀,他们的大军已经往开城而去,今日午间就出发了呢!”
顿了一顿,洪安通掐着手指头略一计算,接着道:“若按我大清的行军速度,最迟明日黄昏以前便可抵达开城!”
“唔,七万人竟然集结了整整三日才出发,这效率也真他娘的低了点!逼得洪太师不得不出城而战,将团山军拖住!”
洪安通立刻换上一副“蔑视”的神情,附和孔有德道:“谁说不是呢!我家太师不过还是看着那帮蛮夷人多,而且兵士还算可堪一战,要不太师岂会搭理他们啊?”
孔有德眉头皱了起来,面露不屑之色,冷冷地道:“就那帮瘪三?本都督眼瞅着长得一个个跟猴子似的,也不知洪太师怎么就认定他们有一战之力?要本都督说,恐怕还是西洋人稳妥一点。”
“唉,谁说不是呢!可是西洋人要价太高啊!”洪安通脸上挂着苦相,双手一摊,不住的摇头,唉声叹气起来。
孔有德微微颔首,不再说话。他很清楚,在洪太师的计划中,“我大清”现在不管满、蒙、汗八旗都打不过团山军——其实若是“我大清”倾举国之力,集结数十万大军与团山军对决的话,胜负也说不清楚。毕竟团山军在朝鲜过也不过五六万人,还要分兵据守,能战之兵也就四万出头罢了。
先不说“我大清”能不能集结起如此数量的兵力,就凭团山军在辽东无处不在的那些“细作”,完成这种级别的兵力集结肯定一早就被张力知道了。别到时候清军集结兵力入朝,而张力来个金蝉脱壳,跑去袭击沈阳,那可就亏大发了。
所以这一次在朝鲜国的开城决战,洪太师押的宝不是内援,而是外援!
孔有德微微叹了口气,眼睛深邃了起来。原本洪太师的首选是七千人的弗朗机雇佣兵。与在开城的三千雇佣兵凑到一万人,则团山军必败无疑。按照西洋人的说法,若是没有火炮支援的情况下,他们的军队只有团山军的“不动营”可以匹敌。不动营是三千人。弗朗机雇佣军若是一万,那简直可以轻松吊打团山军了。
可惜澳门总督马士加路给洪太师开的价码是一人一千两银子,七千人就是七百万两——这简直跟明抢没什么区别,我大清自个儿也缺银子,洪大人好不容易弄了二百万两来朝鲜过。与西洋人的要价相差太远,只能作罢。
退而求其次,洪太师选择了另外一拨外援,这帮人数量不少,足足七万大军,说是后续还能弄二十万人来——只是被洪太师一口回绝了!
这帮人不要钱,只要地,要朝鲜国的土地。
孔有德哑然失笑,蛮夷就是蛮夷,朝鲜这鸟不拉屎的地方哪有大明关内的花花世界好呀?待收拾了团山军。我大清入关,定鼎中原那才是正事。至于这朝鲜国,谁爱要谁要,爱谁谁——
……
在院子的西边,依然是两间厢房,而靠东的一间里济济一堂,坐着七个人。
这些人个子都不高,前额也没有头发,却并没有留辫子,而是在头顶上挽着一个像刀把子一样的发髻。
他们是坐着的。是的,坐着,席地而坐。厢房内的桌椅板凳悉数被撤去,整间屋子铺着一张竹席。
盘腿而坐在主位上的人年纪不大。约摸二十出头,而在他的两侧却是一左一右坐着两名须发皆白的老者。
再往下,左右依次盘坐着四人。
左侧的老者盘坐着原地转了一下方向,腿并没有特别大的动作,双手拄着席面,对着主位上的人深深地一鞠躬。开口说道:“主公,我国大军已经出发,预计明日抵达开城,与清国的洪太师并肩作战,定可大获全胜。”
这人一开口,竟然说的是倭语。
没错,在场诸人正是倭国远征朝鲜的大将,而主位上的是叫做德川家喜,乃是幕府将军德川家光的亲弟弟。
原来洪承畴找的外援,正是倭国军队!
德川家喜“嗯”了一声,面上并没有什么表情,两只眼睛微微眯着,似乎实在琢磨什么要紧的事儿。
刚才说话之人名叫井伊直弘,乃是德川家的家老。“家老”是一个官职,解释起来也比较麻烦,日本国所谓的“大名”可以理解为诸侯王。“大名”的麾下职位从低到高依次是:足轻,足轻组头,足轻大将,侍大将,部将,家老,城主,国主。足轻是武士阶级最低的职位,也就是冲锋陷阵的小兵,国主是大名手下的最高职位,因为拥有一国或多国的管辖权,所以在势力上也算是大名级别的了。当然,倭国的“国”大概等同于大明的一府之地,倭国地小人多嘛,名称上唬唬人那也是很正常滴。
由此可见,这“家老”也算是德川家的重要大臣了。
井伊直弘眉头微皱,瞥了一旁的另一位家老石川木雄一眼,见他没什么表示,于是接着道:“主公,您是否在担心清国人?”
由于德川家喜是“大名”,也就是相当于诸侯王级别的人物,所以井伊直弘称呼他为“主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德川家喜“啪”地一声,将手中用来装十三的扇子重重地拍在地面上,朗声说道:“我听说清国人都是蛮夷,几十年前乃是通古斯野人,与这等穷乡僻壤的人合作,岂不是那啥啥与虎谋皮?我心里甚是不安呀!”
井伊直弘正要说话,盘坐在德川家喜右手边的石川木雄却抢着开口了:“主公容禀,这一次与我国接洽的人物乃是清国太师洪承畴,他先前是明国的正二品大臣,也是权倾一时的人物哟!”
井伊直弘用余光瞪了抢话的石川木雄一眼,立刻将话语权抢了过来:“主公,洪太师以前在明国,那可是相当于太阁殿下一般的存在——连他都投了清国,说明清国更有前途呀!而且现在明国已经灭亡,正说明洪承畴洪太师的慧眼如炬!”(未完待续。)
第541章 倭寇入朝()
德川家喜是幕府将军德川家光的亲弟弟,也是此次征朝的总大将。◇↓◇↓小说。¥℉
原来在多尔衮兵败广鹿原的时候,洪承畴已经敏锐地意识到,此战过后女真人再无战胜团山军的任何可能。
这也是很显然的事情,连最能打的多尔衮都打不赢,而且还上了满清最精锐的白摆牙喇兵,依然是大败的下场,女真人那一套骑射和步战绝壁是不靠谱的了。
来到朝鲜国之后,洪承畴忽然想起万历年的往事——倭国一直对朝鲜念念不忘,而他们确实也有强大的军力。
万历年间辽东还有李如松这样的名将,若是换在明末,倭国人与大明的战争谁胜谁负还真不一定。
现在光凭满清的军力显然已经无法在朝鲜战胜团山军了,何不将倭国拉下水?
洪承畴立刻找郑家牵线搭桥,与倭国的幕府将军德川家光搭上了线。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日本在明末万历之后的这段时间,其实国内很不太平——这也是日本所谓的“战国时代”。
其实丰臣秀吉当初远征朝鲜甚至觊觎大明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不是他吃饱了撑的,而是因为“封赏”的问题让他无比头疼。
战国时代几乎一统天下的丰臣秀吉,手下自然是有一帮悍勇的武士为他卖命。仗打赢了,可是丰臣秀吉悲催的发现,日本国内已经没有封地可以封赏这些有功的武士。
这可怎么办?人家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跟着你席卷天下,到头来不封个“城主”、“国主”,这尼玛分分钟是要造反的节奏呀!
所以丰臣秀吉无奈之下发动了侵朝战争,寄希望于在朝鲜国获得土地,以封赏那些有战功的武士。
可惜当时辽东有名将李如松,倭寇被吊打也是应有之义。再后来丰臣秀吉死后,老乌龟德川家康起兵造反,一举夺了天下,开创了德川幕府。
然则德川家康遇到的问题与丰臣秀吉一样,没有土地封赏有功的武士。现在日本国内也是有如火山爆发前的宁静一样。各种野心家、阴谋家都在等待时机——恰巧这个时候,郑芝虎带着满清的国书来到了日本。
满清邀请德川幕府出兵朝鲜,灭了团山军之后,划汉江而治。汉江以北归满清。汉江以南归日本。
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幕府将军德川家光是不想答应这事儿的,可是下面的人“群情汹涌”,一直要求德川家光发兵朝鲜。
据说还有好几个武将在江户当街自*焚,采取了死谏这种激烈的进言方式。德川家光毕竟年轻气盛。不似他祖父德川家康那般老奸巨猾,开疆辟土的诱惑也着实不小,于是头脑一发热,就答应了出兵朝鲜之事。
德川家光命令弟弟德川家喜为总大将,带着加贺藩藩主前田利常和仙台藩藩主伊达忠宗率领七万大军,跨海进击朝鲜。
德川家喜也憋着劲儿,想在兄长德川家光面前大大地露一次脸,因为他自己的领地不过十万石而已,也就大致等于大明的一个县罢了。若是能攻占南朝鲜,起码有日本国三成那么大的地盘……
德川家喜看了家老井伊直弘和石川木雄一眼。淡淡地道:“前田肥前守的四万大军和伊达越前守的三万大军已经向开城进发,料想七万大军会同清国军队,定可以一举消灭团山军的张力。”
肥前守和越前守是日本的官名,“肥前”和“越前”都是地名,“守”顾名思义,这官职大致等同于某某太守之类。当然,日本国的官职更多的是一种品阶,并不代表肥前守就一定是管理肥前这个地方。譬如这前田利常是加贺藩的藩主,而伊达忠宗是仙台藩的藩主,都不管辖肥前和越后。
日本的这些官职估摸等同于中国的汉、唐时代的官职体系。还停留在太守、州牧这种级别,至少在这个时代,日本还是很落后的。大明先进的内阁制度,以及地方军政分离的行政制度。他们是怎么也学不来的。
尊称对方官职,这也是跟中国学来的——日本人没有字号,若有幸获得官职,那么就一定希望对方称呼自己的官职。
井伊直弘点了点头,一本正经地应道:“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