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朝小官员-第1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符合他的个性。

    所以张超笑着转移话题说道,“这几年,臣在宣大,不清楚朝中之事,也不好评价什么。只是臣心里清楚,这两年宣大能有今日的大好局面,都是陛下的鼎力支持,否则臣等就算有三头六臂,也别想实现平生愿望,赶走小王子。”

    这句话倒真是一句心里话,张超这几年,确实得到了中枢的大力支持。每年几百万两银子的支持,才让他支撑起那么巨大的开销。当然张超的回报也很惊人,宣大上千里里边防几乎不再有鞑子,远超历任总督。

    据张超所知,刘瑾无数次抱怨他这么拼命得罪人,得来的金银转手都填进了宣大的火坑中,有多少银子都不够,要是张子卓搞不好,天下间他刘太监第一个饶不了他,而刘瑾能够这么抱怨却还是鼎力支持,背后必然有正德的强力压制,逼迫刘瑾不得不如此。

    听张超这么说,正德皇帝不由得嘴角上翘,可以说张超在宣大建立起来的草原堡垒防线是正德这三年最大的政绩,困扰明代百年之久的九边防御问题已经见到了曙光。

    当然张超说不清楚朝中的事情,很显然是给正德的面子。正德再蠢,再不理朝政,他也知道民间对他的议论。

    但是正德太喜欢玩乐了,有刘瑾在,省了他太多事情,最起码文臣们不会再让他烦心了,基于这一点,刘瑾虽然多事,但是正德还是愿意任用他,他实在是被文臣的集体上书弄怕了。

    既然张超这么给面子,连进谏都没有,正德当然高兴,就说起了张超的任命,“张师傅,这一次召卿入京,一来是宣大战事渐了,再把卿家这样的大才放在宣大,那是大材小用了;

    二来只有卿在兵部主持蓟辽两镇的边防,恢复大宁卫,朕才放心。”

    这一点已经变成了朝野共识,随着明军把小王子挤出了宣大正面的草原,草原上的部落被强迫定居,明军的堡垒控制了草原的关键地域,如此一来宣大延绥宁夏再无边患。

    那么有样学样,在蓟辽两镇的正面同样如此做,恢复大宁卫,就十分必要了。说起来张超开平一战,震惊的不仅仅是鞑靼,连大明也震惊不已。

    张超搞得水泥筑成的奇形怪状的棱堡,只需要少许人,鞑靼几十倍的力量攻坚都拿不下来,现在所有人都相信,张超的棱堡攻略确实是对付北元的利器,只要大明在大宁卫搞出几十个棱堡,把草原一分割,祸害中原几百年的北元必然会走向衰亡。

    当然第三个原因,就是不愿意让张超在宣大做大,这个就不能当面说了。张超谢过天子的恩泽之后,接着说道,“攘外必先安内,臣以为必须首先整理蓟辽两镇的内部事务。至于攻伐大宁,现在尚不是时机。”

    张超这么一说,正德就有些纳闷了,张超解释道,“小王子部被赶到兀良哈旧地,属于喧宾夺主,若是大明全力逼迫,彼辈必然团结一心以拒天朝。

    若是大明缓上一二,彼辈内部的矛盾必然会暴露出来,到时候朝廷再行离间之策,那就更容易一一击破了。”

    张超这么一说,正德皇帝立刻恍然大悟,“卿果然是深谋远虑,只是如何行离间之策?”

    “鞑靼不事生产,需要的很多物资,都必须来自于大明,故而九边走私,屡禁不止。臣在宣大时,曾经严厉整顿过走私,但是臣知道只要利益够大,世上必然有铤而走险之辈。

    因此臣改弦更张,总督府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对走私商人的管理。严格挑选走私商人,不与朝廷合作的,一律严惩。那些与朝廷合作的走私商人,出口的物资必须经过审核,他们还需要源源不断的将鞑靼的内情传递过来。

    如此九边走私的危害才被压制到最低,臣却可以对鞑靼了如指掌,这才有开平之胜。所以臣以为应当在中枢成立一专门机构,专司对鞑靼女真哈密以及倭寇等势力的侦探。”

    正德听完,有些奇怪,“本朝设有锦衣卫不就是负责此事的吗?”

    张超摇了摇头,“臣初到宣大就发现宣大多有奸细,大军未出敌已知情。更夸张的是锦衣卫连鞑靼有多少部落,部落首领是谁都不清楚。如此既不知彼,也不知己,如何能获胜。

    臣以为锦衣卫的重心一直在内,而不在外,干脆就让锦衣卫一心在内即可。至于对敌侦测,可另设一司承担,锦衣卫以及臣在宣大的相关谍报人员,还有其他九边的总督巡抚掌管的人员均统由该司掌管,陛下可派专人负责。”

    听张超这么一说,正德想了想,“卿可写一封奏折,专呈此事。”

    张超很痛快的答应了,他从正德脸色就可以看出,他会同意这件事,张超所说都是实情,整合成一个部门,有利于作战,当然很有必要。

    到了今天,大明已经有了四个情报机构,锦衣卫,东厂,西厂,内厂,现在再加一个,想必正德也不在意。

    更关键的是,张超掌管的宣大的谍报网可以顺理成章的被移交给朝廷,就凭这一点,正德就会同意,谁也不愿意大臣手里掌握着一只情报机构,而张超主动禀告,并移交出去,可见张超的忠心不二。

第497章 大案() 
张超之所以提议成立一个这样的机构,根本原因就是明朝对外的间谍防御乱的一塌糊涂,有一个统一的反间谍机构,最起码是一件好事。

    当然张超也有私心,他需要给手底下那些在宣大从事间谍事务的部下找一个光明正大走私的出路,要不然换一个总督巡抚搞不好就被他们抓到把柄,甚至连累到他,干脆现在乘着胜利和盘托出,既能免去了朝廷的担忧,又能让这些人在新成立的机构占一席地。

    虽然这个机构表明是对付外敌的,但是大明的敌人到处都是,内在之间又怎么可能分的清楚,这一点张超非常清楚。

    张超这个主意很快就被刘瑾知道了,刘瑾本来很是提心吊胆,有些害怕张超在正德面前告他一状,没想到张超与正德讨论的都是兵部的政务,这让刘瑾松了一口气之余,却又产生了新的疑惑,张子卓这到底想干什么,竟然想着成立这样一个机构,还有他真的对自己毫无成见吗?

    当他带着疑惑询问手下的幕僚时,纪先生笑了笑,“刘公太过多虑的,不管张兵部如何做,您想办法掌控住这个新衙门就是。张兵部手下这些人掌握着联络鞑靼的走私线路,一年怎么着也可以分润几万两银子不是?”

    听纪先生这么说,刘瑾哈哈大笑,张子卓黑吃黑抢了晋商的财路,咱家再吃了他的,倒也不错。

    “刘公,通过此事可以看出张兵部对您虽然有不满,但是还可以相处,现在您的当务之急是内廷。内廷不稳,您的根基就动摇了呀!”

    “先生说的是,咱家之前一直没有仔细注意,这群狗东西,当日要不是咱家,他们的骨头都化成灰了。”

    面对刘瑾的抱怨,纪先生微微撇了撇嘴,刘瑾为什么有这么大权力,归根到底他控制了大臣与皇帝的接触。但凡能够越过他见到皇帝的人,他都没有办法压制,比如张超,比如其他八虎。

    他现在总是拿当年的恩情说事,就算有些太监对他还怀着恩情,到了此时,这种感情也会被消磨干净的,所以纪先生有种感觉,刘瑾的末日不远了。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是该撤走了,所以很快张超就接到了纪先生请求。

    “明海,你怎么看?”

    明海到了这个时候才明白自己的父亲真是老谋深算呀,刘瑾最亲密的幕僚竟然是他派出去的,怪不得爹爹面对刘瑾一点都不担心。

    “爹爹,以孩儿的意思,越是这个关键时候,纪先生越不能离开刘瑾。”

    张超摇了摇头,“我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你能想到的,纪先生就想不到吗,那他为什么有此问?这是在试探为父呀!若是为父拒绝了他,鬼知道他会有什么幺蛾子出来。

    你要记住,纪先生虽然是我们的人,但他不是死间,而且人才难得,为父准备大用,当然不能让他疑心,更不能让他陪着刘瑾殉葬。”

    “纪先生竟敢如此?”

    看着儿子不满的表情,张超笑了笑,“世上的人才很多,而且想法各不相同。你要用好他们,就要好好琢磨他们,知道他们的追求,不能如同刘瑾那般一味斗狠是不行的。”

    教育了一顿儿子,张超就果断下令纪先生撤离。纪先生知道之后,心里十分高兴,张子卓果然是厚道人,为他效力真是值得的很。

    很快纪先生的母亲病故,需要他回去办理丧事的消息就传到了刘瑾耳中。刘瑾十分不舍,但也不好拒绝纪先生的请辞,所以他厚赠了纪先生,放他而去。刘瑾又十分好心的让锦衣卫指挥石文义派人护送纪先生归乡。

    刘瑾虽然人品不怎么样,但对自己言听计从,所以纪先生临走前,有些内疚得抓着刘瑾的手说道,“刘公,您一向待在宫外,处理朝政,对于宫内事务总是慢一点。属下担心若是小人在天子面前进谗,到时候无人为您辩解,那就不妙了。所以属下以为,您一定要与豹房中人搞好关系,切记,切记!”

    听纪先生的临走嘱托,刘瑾也有意识的加强了在正德面前的走动,但是刘瑾出没多了,正德反而不高兴了,朕让你管着外面,朕才可以好好玩,你总是在豹房走动,这算怎么回事?

    这样一来,刘瑾也就有些不好在包房出现了,再加上这两年他权势太多,实在没有办法弯下腰拉拢豹房里面的太监宫女,所以刘瑾在豹房中的行动并不成功。

    刘瑾在宫内用力多了,自然对宫外就关注少了,正德四年春天的这段时间朝廷出奇的安静。

    就如同暴风雨来临前一般,这个时候来自于广东的一封弹劾顿时震惊了朝野。

    文渊阁大学士梁储被弹劾教子无方,导致广东出现空前惨案,死伤数百人。原来梁储的长子梁次摅,乡人呼为梁三癫,读书不成,后来想法设法在荡倭营谋了个参军的职务,但是他又嫌弃荡倭营管理太过森严,就想法设法调回了老家广东,在老家作威作福。

    当时有南海县民谭观海,因为犯罪被杀,留下田产百余顷,陆续被当地富户杨端等人借故侵占。谭观海的儿子谭振痛恨家产被占,但身为罪犯家人,也不敢强行夺回,于是决定借势报复。

    他将这一百多顷地,分别投献给梁次摅,故罢职南京工部尚书戴缙的儿子戴仲朋,以及当地有权势的豪民欧阳元、李润成等人,甘愿送于他们做产业,而且在分割田产时,故意将杨端等人的部分田产也划入其中,自称是自家田地,一起送了人情。

    古代大地主常常借用权势以及可以免除赋役的特权,收纳他人投献的田产,和投献者分红享利。所以梁次摅、戴仲朋两个官二代也不以为意,开心收下转手就招来一群附近的瑶族佃户租了出去。

    杨端等人吃了哑巴亏,不敢跟当权的官二代们争,于是移怨到谭家身上,尤其是杨端,也是一方豪霸平素爱欺负人的主。于是就带着家丁佃户和谭氏械斗,杀死谭振及本族四人,杨、谭两家由此结下深仇,短时间内多次发生械斗。

    因为事情越闹越大,其他几位受献者害怕夜常梦多,于是私下谋划,竟然想将杨氏一族全部杀光,“以快其忿,且绝后患。”但众人虽然阴毒,却无实权,于是纷纷跑去找已经升任广东都司的梁次摅出面做主。

    梁次摅不愧傻缺,竟然一口揽下此事,于是派瑶民林闰,带领瑶民佃户,半夜持械突袭杨家,将杨家满门杀尽,并杀其邻居异姓男女二百余人,之后更焚其室庐,掳其财畜。

    死了这么多人根本就压不住,被贬到广东的按察副使李启思激愤之下,就上书弹劾梁储,李启思甚至骂梁储,只要抄了他的家,最起码可以获得国家一半的财政收入。

    这件大案的暴发直接拉开了正德四年的风云大幕,刘瑾看到奏折之后,欣喜若狂,梁厚斋呀,原来你竟然是这么个东西!忍了你一年多了,看咱家怎么收拾你!

    所以刘瑾立刻带着奏折跑去豹房,正德看完之后,半晌无语。刘瑾与此事无关,所以他坦然的说道,“广东按察副使李启思是张兵部的姻亲,张超又是梁师傅的门生,想必此事做不得假。”

    正德烦恼的说道,“朕知道了,老刘,你让刑部派人去查吧。”

第498章 李东阳的叹息() 
内阁,李东阳正和王鏊,梁储闲聊。焦芳这个老家伙毕竟岁数大了,这几天身体不适告假在家,实际上李东阳知道根本原因是焦芳越来越不受刘瑾信任,有的时候刘瑾甚至直接找李东阳票拟,这样一来焦芳就有些尴尬了。

    也是因此焦芳与李东阳的关系现在好了不少,因为李东阳在这种情况下,反而多次为焦芳说好话,这让焦芳对自己这位同年既感激又惭愧,慢慢的李东阳对于刘瑾集团的内幕了解越来越深。

    焦芳不在,最近刘瑾又没有生事,所以内阁要轻松不少,梁储很是不满张超最近的表现,所以有些不满的说道,

    “首辅,张子卓毕竟年轻,他已经是兵部尚书,不是兵部侍郎,怎么能只关注兵部那一亩三分地?”

    李东阳看了一眼梁储,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别的门生跟座师之间是荣辱与共的关系,可这两位却完全不一样。

    当年梁储录取张超之后,竟然私下里宣称自己取错了人,张超知道之后当然很不高兴,两人之间基本没有私下来往,徒形如陌路,李东阳知道,这种状况出现的根源就是两人价值观很是不同,互相看不上对方,所以只是维持着表面的和谐。

    这一次张超入京见到了天子,梁储认为这么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张超怎么都应该告刘瑾一状,利用自己的身份,让天子纠正错误,不要再玩闹了。

    可是现在得到的消息是张超和皇帝讨论的都是兵部事务,甚至他要和锦衣卫一起弄出一个专司对鞑靼哈密等部行间的机构,在梁储看来这简直是不知所谓,吃饱得撑得。

    张超已经是兵部尚书了,那些具体的操作他这个尚书管那么多干什么,那是兵部侍郎的活,他应该把精力放在朝廷大事上,现在什么是朝中大事,再没有比除去刘瑾更重大的事情了,作为士大夫的一员,张超怎么可以这么糊涂呢?

    但是李东阳却不是这么认为,朝廷让张超入京,根本就是为了击败鞑靼小王子,张超在兵部全力筹划此事确实是他的职责,相比于除去刘瑾,一是对外,一是对内,李东阳知道击败小王子更重大些。

    毕竟文臣与刘瑾之间的矛盾是内部矛盾,当然要让位于与鞑子的敌我矛盾,张超这么做事算不上有错。再说,以这几年李东阳对皇帝的看法,张超这么做事,更容易得到天子的好感,而以目前刘瑾的强横,张超行事谨慎,保住自身才是第一位的。

    更何况刘瑾能不防着张超吗,这个时候说话毫无用处,但是这种开脱的话李东阳也不愿意说,尽管大家是同僚,但是李东阳对于梁储也不太喜欢,与过世的杨廷和相比,梁储这个人总让他觉得不太满意。

    就在李东阳斟酌着词句之时,王鏊突然说话了,“此事怪不得张子卓,冒然跟天子进言那是御史该做的,却不是我等重臣该做的。”

    王鏊言下之意,我等重臣讲究的是稳重,怎么能摸不清情况就随便进言,更何况是精通兵法的张超。梁储听到之后,呵呵笑了两声,“首辅,王阁老,下官还是着急了些,毕竟现在只缺少天时了。”

    “越是此时,越要耐得住性子,三年都忍过来了,何况这一时?”

    李东阳刚刚说完,一个中书舍人突然敲了敲门,三人立刻停止说话,李东阳咳嗽了一声,“进来!”

    舍人是新科进士,急步走了进来,面色慌张,见到梁储也在,有些不知道怎么说话。

    李东阳一看,就知道不妙,“拿来给老夫一观。”

    舍人松了一口气,立刻将手中的奏折抄本送到李东阳手中,李东阳打开一看,只觉得头昏眼花,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扫了一眼梁储。

    梁储被看的莫名其妙,李东阳叹息了一声,将抄本递给了梁储,梁储看完之后,只觉得五雷轰顶,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不成器的长子竟然会闹出这么大的事情。

    弹劾的人是李启思,同样是翰林侍讲学士出身,也是清流一脉,没想到却是李启思给了自己当头一击,这是要命呀!就算他是天子师,可是面对几百条人命,天子又怎么保住他?

    梁储急的满头大汗,又气又伤心之下,有些无力的说道,“下官怎么养了这么一个祸害,下官一向宦游在外,对子女失于管束,下官有愧呀!”

    李东阳听完也很是伤感,他自己的儿子也不成器,不成器倒也罢了,小小年纪就病死了,自己绝后了呀,这让李东阳心中伤心愧疚了很久,要是当年管束严格一些,哪有今日的悲剧。

    他们这些文臣为了追求仕途,往往不顾家庭,自己如此,梁储也是如此,但是梁次摅这样残暴,确实出乎了李东阳的想像,几百条人命呀,他也真敢做!

    对于此事的真假,李东阳是不怀疑的,李启思是什么人他当然十分清楚,连他都对梁储如此愤怒,梁储,恐怕私底下的东西真的说不出口呀。

    李东阳想了想,“叔厚,你我都知道了,刘太监恐怕早已知情,你还是回去好好查问一翻家人为好。”

    看着梁储无力的迈出内阁,李东阳叹息了一声,“梁储完了!”

    梁储肯定是完蛋了,他在内阁两年,靠着天子师傅的名义,暗地里与刘瑾作对,又与司礼监的太监们有师徒关系,私底下走动不断,他早就是刘瑾的眼中钉,肉中刺,这么一个天赐良机,还是清流亲手送来的借口,刘瑾要不发力那是不可能的。

    “首辅,咱们得想一想未来了?”

    李东阳点了点头,天子已经继位四年了,所以新的内阁阁僚只能是从天子当日的师傅中提拔,当年与天子关系较好的师傅已经不多了,现在看起来最合适的就是费宏和靳贵这两个人,靳贵稍长,但费宏早一科,名望更高。

    想到这里,李东阳突然发现,这里面张超是不是有什么手脚?又一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