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朝小官员-第1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恿恕

    果然栓儿到了希望学堂之后,终日跟着比他大一些的小朋友混在一起当然是兴高采烈,他看到同学过得十分艰辛,往往将家里带来的吃食与他们分享。

    张超知道随着孩子们变大,栓儿身边的这些小朋友会慢慢得有些心思,所以对栓儿的老师和随身的伴当又精心挑选了一番,既要让孩子体会到童年的快乐,又不能让他变歪了。

    至于老二还在快乐的成长,而对于小女儿明台,张超十分疼爱,两辈子第一个女儿,无论如何爱护都不为过,甚至早早的将家中珠场和香水工场挂在她的名下,这不亚于公开宣布,他这个女儿是真正的千金小姐,日后谁能娶到她就有福气了。

    看着张超这般乱来,小妹是哭笑不得,但张超浓浓的爱女之心,还是让她十分欣慰。特别是知道了张超即将纳汪春华为妾室的消息后。

    张超被刺,让小妹担心不已,不明白张超这官到底是怎么当的,怎么这么让人揪心。但是因为张超遇刺,却让张超与汪氏走到一起,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是小妹还是心如刀割。

    她的强颜欢笑不仅仅张超看出来了,林氏也看出来了。对此,张超也只能硬着头皮假作不知,平日里多多抚慰妻子,世间的事物变化太快,有时候谁也想不到。

    而林氏对于自己这位叔父早就久闻大名,她这一次也终于见识到了张超的风采。与林家各房争斗不休不同,张家因为张超这个唯一的核心在,所以兄弟子侄非常团结。

    而张超惩于二哥的教训,对于自己的亲属子侄管理非常严格,而南京又是一个花花世界,所以他们身边的伴当都是张超精心挑选的,这一次回来,他们就将这些子侄的日常表现一一汇报,张超审核之后毫不犹豫的进行奖惩。

    林氏发现张超的处置十分公道,而她的夫君明英因为表现很好,就获得一些额外的奖励,这其中包括一些船厂的股份,随着出海的船只越来越多,这一年来船厂的收益之高,连她都羡慕不已,张超还真是舍得呀!

    林氏高兴之余,也有些颓废,男人都有自己的活计,可是她们女人呢,只能待在家里带孩子,管理一些家务,向她这样还没有孩子的,只能守在家中空耗时光,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想到这里,林氏牙一咬,强迫自己不要去想。

    因为叔母王氏生育,而李氏对于家政兴趣不大,又有身孕,所以这一年来张家的家政基本是林氏在管理的,她做的也非常出色,张超听说之后,决定见一见这个侄媳妇。

    林氏听到张超召唤他,早早的来到张超书房等候召见,却发现张超与大伯平安,还有一个经常来张府的华先生三人坐在书房内。

    林氏见有外人在,立刻就是脸色一红,这个叔叔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能让一个外人来见自己的侄媳妇。

    平安笑着安慰道,“这是华先生,林氏,快来拜见华叔父。”

    林氏红着脸行了一礼,华秀才也有些纳闷,这张超不按常理出牌呀,竟然让自己见他的侄媳妇,莫不是有什么跟自己相关的。

    张超见林氏见礼完毕后,笑着说道,“华兄,林氏是林兄的堂妹,十分明理聪慧,你不是总抱怨说自己忙不过来吗,我想让她协助你。女子细心,经济分析科一些琐碎的事情可以交给她来办理。不要因为她是我的侄媳妇有什么顾忌,他只是你的属下,你只对我负责。”

    听张超这么一说,华秀才也知道这是张超深思熟虑的,显然不容他拒绝,他也没有想过要拒绝,有一个张家的人在经济分析科,他会减少很多麻烦。

    张超发家也有好几年了,身边用过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他一个半路加入的,现在却掌控着那么庞大的产业,私底下不服气,打小报告说他不是的不知道有多少。林氏能够参合进来也是好事,也不知道张超是怎么想的,他本来以为张超会派一个侄儿过来的。

    林氏长大了嘴巴,虽然朝思梦想有接触张家产业的一天,但是没想到来的这么快。她刚想拒绝,张超笑着说道,

    “林氏,你这半年表现的很好,能够主动协助叔母处理家务,上下都对你称赞有加。所以我想着给你加一些担子,协助华先生处理一些事物,也不要太担心,多看,多学,少说话,不要自作主张,有什么不知道的尽量多问问华先生。”

    林氏见张超这么说话,显然是主意已定,只得施了一礼,然后答应了。看着她离开的背影,平安有些担心的说道,“林氏虽然不错,但是那么多的生意让她掺和进来,真的合适吗?”

    张超笑着解释道,“家中一个萝卜一个坑,现在只有林氏有些空闲,不让她去经济科,让谁去?我侧面调查过,此女个性坚韧,做人理事都很有一套,又懂得理财算账,是难得的人才。她在经济科,我也不指望她做多少事情,只要待在那里,华兄就能安心做事了。”

    华秀才听张超这么一说,脸色涨的通红,他明白自己的想法被张超猜透了,张超派出一个女子,显然是对他的极大信任。

    华秀才嗫嚅着想说些什么,最后却没有说出口,只是对张超深施一礼,士为知己者死,张超既然这么信任他,他怎么能不全心全意的为张超效力。

    张超安排妥当后,又抽空拜见了一下徐溥,老先生为了希望学堂跑来跑去,过年了终于可以歇一歇了,师生两人聊了聊这一年来的见闻,很是相得。

    只是临走时,徐溥对着张超说道,“子卓,你才干卓越,但也要记得不要太过张扬,收敛锋芒,方才走的更远。”

    张超连忙答应,然后告辞离开,看着张超骑着高头大马扬长而去,徐溥摇摇头,叹息了两声这才慢慢踱步走回屋内。

第377章 海运() 
安排了家事之后,张超快马加鞭的出海了,是的,不出海也不行呀,大明朝南北的交通枢纽运河被冲断了,现如今南北的水路交通已经断绝。

    要不是北京还有大批的漕粮储存,北京城断炊都有可能,即便如此,北京现在的物价仍然是往年的好几倍,作为大明朝的忠臣,张超怎么能不为君分忧。

    在张超的统筹下,有二十条三桅大船,满载着粮食布匹等生活物资,他们将在荡倭营水营的指引下,从松江府出发,目的地是天津。这些商人都是合作银的提交者,所以荡倭营有责任保护他们到达天津。

    此时的黄海,风平浪静,看着长长的船队排成一列行驶在大海上,张超心情十分愉快。

    张超笑容满面的恭维王守仁,“伯安,你是浙江乡试的经魁,今年的会试当然也不在话下,真是让人羡慕呀,二十岁的进士呀!”

    听张超这么说话,王守仁觉得很不好意思,他今年二十不到,要是能考中进士,那可不得了,顷刻之间就会名闻天下,与杨廷和费宏等人齐名。

    所以王守仁理所应该的谦虚了一番,张超笑着说道,“伯安不用太过谦虚,你的才干本官还是清楚的,浙江的经魁要是会试不中,考官才是瞎了眼。只是坦率说,我不希望你到时候去翰林院虚耗光阴。”

    听张超这么一说,王守仁立刻来了精神,很明显张超对于翰林院有些看法,张超解释道,“本朝把一大群读书人圈在翰林院,整日里舞诗弄文,却不让他们去地方郡县历练。等这些人资历足够以后,却可以轻轻松松的成为六部堂官,甚至入阁秉政,实在是太舒服了。

    但是这些人久在中枢,不谙下情,遇到问题,他们能够拿出来的解决方案总也脱不了前人的窠臼。但是时移世易,天下总是在变化的,总有一天,这样的制度会出大问题。”

    张超说完之后,指了指船队,“别的不说,就说这南粮北运吧,大水冲毁了漕运,以前从未遇到,朝廷就想不到可以海运,眼睁睁的看着京师物价腾贵。既然三宝太监可以泛海到西洋,我朝运些粮食到京师又有何难?”

    听张超这么公开的指责,王守仁愣住了,他父亲正在翰林院,所以他只能沉默不语。张超这时摇摇头,“事实上也不是他们不知道海运,恐怕是阻拦太大吧。也不知道我捅开了这层窗户纸是对还是错?

    但是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当为国为民,整日里为了一些蝇营狗苟,这也不行,那也不能,实在是太憋屈了。做就做了,到时候就算被处置,本官也毫无怨言。”

    张超这么一说,王守仁十分佩服,他不由得拱手施礼,“老师真是为国不计个人得失,学生佩服之至。”

    张超笑着摇摇头,“我自吹自擂罢了,伯安,不必如此。”

    说完之后,张超摇摇晃晃的回到船舱中。他这段话既是有感而发,也是故意对王守仁说得,想通过他的口传到有心人的耳中。

    他一个三甲进士对翰林院不满,当然很正常,凭什么老子累死累活,你们待在北京就可以顺利升官。

    至于他指责朝廷的那些话,事实上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看法。比如刘大夏,当年翰林不干,非要下部,估计他也是这样的看法。

    张超也不怕有人给他小鞋穿,老子凭本事当官,怕个鸟!真要不自在了,就辞职回家,到时候带着船队四方游荡,或者去吕宋欺负土人,给自己再找几条后路。

    这一年随着合作银的顺利征收,张超的心境有了很大变化,他胆子越来越大,想试探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总觉得只要有足够的利益捆绑,在这个时代一定会无往而不利。

    就这样,张超率领着船队在天津登陆,有大批的南货抵达的消息传到京师,京城立刻就轰动了。

    对于普通人而言,运河冲断之后,南方的物资竟然通过海路大规模的运到北方,这还是第一回,有了第一回,就有第二回,再也不用担心物价高涨了。

    本来囤货居奇的商人见势不妙,也开始了抛售,这样一来,北京的物价顷刻之间就跌落了一小半。

    张超到处散播船队的东主都是荡倭营的合作商,他们感恩天子圣德,特意从南方运来赈灾物资,来打压京师物价,这都是天子的恩德,所以所到之处老百姓拜谢皇恩的喊声很快到处都有。

    这样的消息当然立刻传到了内阁,三位阁老是面面相觑。张超在南方偷偷出海,我们看你能弄来银子的份上,睁一只看,闭一只眼也就算了。可是你现在带着一条船队浩浩荡荡的赶到天津,这是在公然挑战大明朝的海禁,你当太祖祖训真不能教训你吗?

    但是现在这种情况,内阁也很清楚,张超真是挑选了一个非常好的时机来挑战祖训。运河断了,北京物价腾贵,远在南方的大臣听到之后,凭自己的本事弄来一大堆物资从海路运到北方,这如果有罪,那天下人都不要做事好了。

    就算有人有什么看法,一个事急从权就可以推脱过去,真是不愧是张子卓,总是能找到好机会。

    所以内阁讨论了一番,决定按兵不动,不表态,看看大臣们的态度。

    而丘濬则再次要求请旨从南方海运粮食入京。既然有张超的成功经历,朝廷当然也可以做到。现在有张超这个成功的例子,朝廷搞一把还是可以的,反正只要承诺运河修好之后不再海运就可以。就算有人要怪,帐也只能算在张超身上。

    一些偏于实干的大臣觉得张超这个做法好,他十几日之间就运来了这么多物资,那么朝廷只要组织得当,从现在开始通过海运组织运粮,就可以解决北京现在面临的危机。所以如丘濬这般上书请求开始海运的奏折就有不少。

    但是很多对张超有意见的大臣第一时间就开始弹劾张超,张超玩弄的手段实在是太明显了,他们的弹劾除了违反海禁,与商人勾搭牟取私利,还有就是拍天子的马屁,你他娘的是一个文臣,又不是太监,怎么能这么干?当然话不能这么说,找的罪名千奇百怪,反正不准备让张超好过,特别是那些在运河有巨大利益的官员,绝不能忍耐。

    王恕听到之后,气呼呼的跟彭韶说道,“凤仪,你看看,你看看,这就是张超的手段,这不是异类,谁还是异类。这样的人不加防范,迟早就是一个祸国殃民的奸臣,这就是一个丁谓!”

    王恕这一次终于下定了决心,一定要罢黜张超,即使张超确实很有才干,但这样的人本事越大,危险也越大。就算是当着天子的面辞去吏部尚书也得赶走这个小奸臣。

    彭韶面对王恕的愤怒,沉默不语,他知道张超一心想开海,他是借着此事来试探一番,但是这次试探显然激怒了王恕。而王恕几十年的官场资历足以毁掉这个年轻人,问题是现在他怎么办?该如何站队?

    张超曾经那么折腾福建大族,他被王恕赶下台岂不是好事?彭韶却不这么想。

    张超这个人他亲自见过,确实极有才干,会的是硬本领理财和打仗,这样的人才王恕想一棍子敲死,彭韶摇摇头,这才三十岁不到呀,就算一时倒霉,哪一天朝廷有事还是要用他。那到时候他们福建人就要为今天违背约定付出代价。

    若是张超报复拿出了福建大族走私的资料,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呀。

    至于张超是不是丁谓那样的人物,彭韶却不以为然,丁谓哪有张超的狠劲呀,想了想,彭韶牙一咬,王部堂,宁欺老莫欺少,这一次只能对不住了!

第378章 告密() 
弘治六年正月十五,在这个团聚的日子,张超赶到了北京,这一年同时是会试年,京城中有非常多的举人,李启思林举人文征明和终于中举的祝允明早已经赶到京师。

    张超根本来不及与他们相会,就在到达京师的前一晚,在驿馆中的张超出人意料的见到了乔装打扮的杨旦,他传来了一个惊天密闻,吏部尚书王恕对张超十分不满,准备在这次京察中罢黜他,最起码也是以浮躁的罪名降级。

    张超听完之后,十分愕然,“我与王部堂只有一面之缘,素无积怨,何来王部堂要如此待我?

    再者这三年在外,我怎么说也是功劳卓著,又是御史,王部堂这样做就不怕天下人说他不公吗?”

    面对张超的疑问,杨旦也是无话可说,他听到彭韶的交代时,也是震惊不以,

    “子卓兄,这是彭侍郎亲自交代的,想来无误,再过几日王部堂就要请旨京察,到时候他们待在吏部,你就是有万般手段也使不上,所以别问那么多了,我也不知道,现在最紧要的是赶紧想办法。”

    张超深施一礼,“晋叔大恩,吾自会铭记于心。请回去禀报彭侍郎,就算张超去职,荡倭营与福建诸家的协议也不会变。”

    杨旦听完之后,点点头,当夜两人同榻详谈,张超问明白了京师现状之后,第二日天刚亮,杨旦就赶回了京师,与彭韶汇报。

    “晋叔,这就是老夫一定要传音的原因,张子卓就算罢官,荡倭营还是他一手创立的,到时候若是有不懂事之辈挑衅,搞不好福建诸家损失会更大。”

    杨旦点点头,张超收取合作银对于福建人来说并不是坏事,福建人只要交了钱就可以大肆出海,官府也拿他们没有办法,所以真正不满的只有福建那些外来的官员,谁管他们,要抱怨找荡倭营去。

    而有了澎湖贸易区,他们这些豪族自然会控制住,所以张超承诺过的货源就十分重要了,这样他们才有可能与双屿竞争,所以张超等于是双重制约了福建,由不得他们。

    “彭老,若是王部堂一意孤行,张子卓岂不是难逃大难?”

    “老夫也不清楚,但是你要记住,京察的结果需要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张子卓只要愿意付出代价,最起码刘博野还是可以说服的。”

    杨旦点点头,他当然明白刘吉与王恕势如水火的道理,另外张超与内廷的关系很好,他也不认为王恕真能罢了张超的官。

    “只是如此一来,张子卓会名声扫地,这未尝不是好事。”

    彭韶突然间抚着胡子笑着说道,杨旦心中一震,这些上了岁数的老狐狸呀,他迟疑着说道,“张子卓不仅在士林中极有声望,天下万民也很感激他的恩德,王部堂真要做的过分了,就怕于王部堂的名声也会有碍。”

    “说起来,臣子就不应该有那么好的名声,如此置天子于何地,王部堂就是受名声所累,仕途才那般坎坷。”

    突然间彭韶有些犹疑的想到另外一个问题,“张子卓在民间的名声更胜王三原一筹,那么他在士林名声差点,岂不是天子会更加放心,不会吧,此子应该没有那样的心机。”

    彭侍郎与杨旦详谈之际,张超也已经快马赶到了京师,他虽然不知道王恕为什么一定要置他于死地,是的,确实是死地,一旦京察被罢,张超的仕途基本玩完,而没有官位,他又如何保住现有的一切。

    张超很明白,就算是辞官不干了,也不能这么灰溜溜的被赶下台,这是有本质区别的,所以他绝不能让王恕得逞,管你是清流领袖也好,国家重臣也罢,既然敢弄死自己,那就只好拼命了。

    按照规定,张超首先应该去都察院述职,这个时候的左都御史是屠滽,而张超正好跟屠总宪的家人有些交往,谁让屠总宪是浙江人呢。

    张超赶到都察院,屠滽立刻就知道了,他却有些不想见张超。张超在浙闽沿海做了什么,他早就了然于心,根本不需要询问张超。

    屠滽确实佩服这个年轻人的胆量和能力,而且屠家也从中获益,但是张超的所作所为与官场格格不入,所以屠滽的态度很简单,有好处我就接着,但是我不会为你说话,也不会为难你。

    王恕要拿下这么多的官员,自然要征求他的意见,他的态度当然是支持了,只要王恕说的合情有理,他绝不阻拦。王恕是吏部尚书,威望之高,举世皆知,他一个晚辈恭敬一些一点错误都没有。

    再说屠滽虽然魄力不足,但是他的眼光却不差,官场的现状他当然很清楚,王恕能不顾自身安危整理一番,他于情于理都不应该阻拦。

    但是对于那些争议很大的人物,屠滽的态度很简单,我会表明自己的看法,但是最后决定权在王恕。

    可是轮到这个张超,麻烦就来了,王恕要罢黜张超的理由充分吗,并不充分。张超不管怎么有争议,他毕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