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攀枝花盘桓了几日之后,他们登上了南下昆明的火车,这也是他们第一次乘坐传说中的火车。只是让他们遗憾的是,之后火车一路上除了加水加煤外,很少停靠,这样他们少了继续深入了解南宁的机会。
在坐了几天的火车之后,四月底他们终于到了南宁市。一路上虽然没有下车去了解,但是却领略了到处是工厂的震撼,也体会到了工业化的切实好处,如果在清廷境内走这么远的路,没有十天半月,是绝对到不了的,更何况是丁宝桢这个上了年纪,托着病体的老人了。
到了南宁,丁宝桢以为会立即见到对方的高级官员,但是一连好几天,除了被安排去就医外,就只剩下闲暇时,跟着南宁派来的人员上街领略民事民风,参观一些景点和工厂了。
如此这般过了一个星期,也没人来联系他们。就在两人有点失望的时候,终于接到了对方有人要见他们的消息。(。)
第一百五三章求贤若渴()
程宇华去西南中医学院,并没有惊动太多人,只是带了几个侍卫,坐着马车就过去了,至于暗中还有多少人在保卫,程宇华就不知道了。这些事有侍卫长刘玉林安排,只要不妨碍出行,程宇华也不会去管。
悄悄的过去是可以,但是这次拜访如果没有院方配合,那程宇华想找一个人,还真有点难度,所以他让刘玉林提前通知了学院院长。
等程宇华到了门口的时候,老远就看到学院院长和华新带着一个老人等在那。
程宇华对于这些一心潜心研究学问的老人可是很重视的,特别是还有华新颤巍巍的站在那,这个王府的御医可以说是从小看着他长大的,而且为人正直,很受王府上下的尊敬,所以程宇华在离门口还有上十米的地方,就下了马车。
看到程宇华停了车,华新领着几人急忙迎了上去。
华新见过礼之后,指着旁边年纪比他略小的老人说道:“殿下,这位就是护送丁大人过来的湖北名医刘寿山,他是我几十年的老友了。”
刘寿山从看到程宇华开始,就一直在观察着面前的这位身份显赫的年轻人。作为一个能够与华新齐名的名医,刘寿山在北边也见过很多达官贵人,就是满清的宗室也见了不少,知道这些王家后代都是什么德行,但是现在让他很感兴趣的是,面前这个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手掌大权的青年,没有一点王子的跋扈,反而处处都显得有礼得体。
在见程宇华之前,华新虽然也多次给他说过越王世子的性格,告诉他不必太过拘礼,即将和他见面的世子毫无架子,如果不论身份的话,他能够以普通书生的姿态和你交往等等,华新说得很仔细。但是刘寿山根本就不相信,在他看来,王子就是王子,既然身在王家。那么必然会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气势,怎么可能做得到放低姿态,来和他们这些下人交往。
但是今天自从看到程宇华后,刘寿山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南宁政权的掌权人确实没有任何架子,翩翩有礼。这个事实让他终于明白,为什么南宁可以发展得这么好,以一隅之地南拒英法,北压满清了。
有这样一个很有人格魅力,可以与下臣平等相交的君主,自然可以汇集一大批有才华的人前来辅佐,就连刘寿山本人,都想留在南宁不走了。上风下学,有这样一个君主带头,下面的人自然也不会有太大的架子。他自己这段时间也感觉这座学校上下没有太多拘束,那些学生在见到华新这些老师的时候,除了出自内心的尊敬外,根本就没有清廷的那份唯唯诺诺的压抑。
心里正忙着感慨,所以华新在介绍刘寿山的时候,其本人还没回过神来,直到华新拉了拉他的衣袖,才反应过来,他急忙拱手,一鞠到底的说道:“草民刚才走神了。还请殿下见谅!”
刘寿山还没说完,程宇华就急忙上前把住对方的手,将他扶了起来,微微一笑说道:“刘老不必多礼。其实很多人第一次见我都这样,估计是你们都没想到我这么年轻吧!”
刘寿山确实没想到程宇华会这么年轻,所以他听完之后不自主的点了点头,感慨的说道:“殿下的年纪确实让我很意外,很早以前就听说殿下颇有清室康熙的风采,不过我认为殿下比康熙更胜一筹。和殿下说话,就犹如和风细雨一般。”
程宇华听完摆摆手,说道:“刘老过誉了。不知刘老在这里习不习惯?”
“习惯,习惯,这里学风很好,还有几个老友陪伴切磋,都有点舍不得回去了。”听到程宇华居然过问起了他的生活,刘寿山都有点惶恐了。
程宇华等的就是他的这句话,于是他接口道:“习惯就好,如果刘老愿意留在我们南宁,我一定扫榻相迎。”
对于人才,程宇华从来不嫌多,更何况还是一个能够与华新比肩的名老中医。这两年中医虽然发展很好,但是够分量的名医还是太少,华新就多次向他建议,让政府派人去清廷的辖区将那些名医都邀请过来,这样既可以让这些人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可以促使各地、各学派的中医有更多的交流。
华新的建议不管是从南宁医学发展的角度,还是从这些人的个人前景的角度来看,程宇华都应该支持,不过在经过再三考虑后,他还是否决了这个提议。
中医在这个时代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其重要性大于天,老百姓生病,就靠着这些中医救命,如果南宁将满清境内的所有有名气的中医都搂过来了,那里的百姓今后有什么疑难杂症怎么办?程宇华是想将清廷的根基一举撬完,但是他并不想将那里百姓的基本就医保障也一起撬了。
而且不动那些名医也不仅是为了那些百姓,同时也是为了发生意外。这次如果没有刘寿山出马,估计丁宝桢就没机会来南宁了。
程宇华是没同意将满清境内的医生都捞来,但是其他方面的人才就丝毫没有客气了,不管是政治、军事还是科学等等方面的,只要发现了,他都要求军情局都一一请来。
像是这两年提前回国的留美幼童,程宇华就几乎一网打尽了,在将这些还没毕业的留学生请来后,程宇华指示教育部按照南宁派遣留学生的待遇,在遵循个人意愿的情况下,又重新将这些人派到了美国。
所以只要程宇华见了人才,就肯定会想方设法的弄过来,只是由于中医的特殊性,他才忍住没有动手,不过就算没有去动北边的那些名医,并不代表他对已经过来的刘寿山不敢兴趣。
刘寿山擅长温病学,而且是这一流派的杰出代表,偏偏南宁现在就缺一个这个流派的中流砥柱。将刘寿山弄到了南宁,就相当于将南宁的这一块短板补上了。所以程宇华见了面前的刘寿山,才会亲自出马发出邀请。
面对程宇华的邀请,刘寿山一下子就愣住了,然后生出一股士为知己者死的感觉。历史上有刘备三顾茅庐,但那是刘备落魄的时候做的,可是现在向他发出邀请的,是一个连挫英法的强势人物,这让他感觉比诸葛亮还要荣耀。
刘寿山由于激动,一时傻愣愣的站在那里没有回话。不过华新却立即高兴了起来,见到好友没有反应,急忙在一旁问道:“寿山,难道你不愿意?殿下可是难得亲自请一个人的。”
华新的话终于将刘寿山的神识拉了回来,在稳了稳身形之后,他突然长揖到底的说道:“谢殿下赏识之恩,臣马上回去将家人接来,还请殿下等待一二。”
听了刘寿山愿意留下来,程宇华立时高兴的击节说道:“好,好,好,南宁自此又多了一个誉满天下的名医。”(。)
第一百五四章丁宝桢的骨气()
刘寿山说要回去接家人,但是程宇华怎么可能再让他受一次车马劳顿之苦,于是叫他修书一封,让刘玉林派人拿着这封信,去湖北接人。
有程宇华邀请刘寿山这一插曲在,因此华新也就没顾得上将程宇华立时引到室内,让程宇华在大门口停留了这么久。
此时既然刘寿山一事已了,华新也就准备将程宇华引进去,正当他要发声的时候,程宇华先向他问道:“对了,华老,怎么不见丁大人和沈大人?”
程宇华不说还好,现在听到提到了丁宝桢,华新立时就气不打一处来,说道:“殿下,我们早就通知他了,本来是想让他们和我们一起来的,结果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们的人影,这个致休的丁总督架子还真大,连君臣之间最起码的礼仪都不讲了,您可是清廷所封的越王世子。”
程宇华听完并没有什么不高兴,虽然自己是世子,地位远比丁宝桢这个致休总督要高,但是再怎么说,南宁和满清的关系一直不好,甚至是双方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战争。丁宝桢作为一个满清官员,而且是在四川这个对峙前沿为官十来年的官员,肯定会对面见自己这个敌方首脑有所抵制。
再说自己是在没经过他同意的情况下,派人将他半道截来这里的,估计心里也有所怨气,所以对于丁宝桢现在的所为,程宇华倒是可以理解。
等华新抱怨完了后,他微微一笑,说道:“既然他不过来,那我就过去吧,再怎么说,他年纪比我大几轮,我去见他没有什么不妥。”
以华新对程宇华的了解,他早就猜到对方肯定会这么说,不过知道归知道,他还是有些恼怒的说道:“殿下。也就您这么宽容。”
对于程宇华的话语,华新是已经见怪不怪,但是一旁的刘寿山就不一样了,他没想到自己刚效力的主子。居然会这么豁达,这要是在满清那里,估计丁宝桢早就被治了一个欺君之罪杀头了。
刘寿山之前就被程宇华的气度所折服,现在他就更是心悦诚服了,同时也欣喜自己所要效力的主子这么善解人意。不拘小节,因此他对今后在南宁的工作更有信心了。
程宇华此时看向了一直没有说话机会的学院院长,说道:“院长,你在前面带路,我们去见见这个丁大人。”
几人左拐右绕,来到了一个僻静处,这里建有几幢颇具江南园林风格的庭院,风景如画,小径通幽,院子几乎都掩映在花红柳绿之中。一看就很适合老人疗养。
这里确实是专门用来给特殊病人疗养的地方,其中大部分病人都是病情特殊,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学院将他们安置在这里,就是想方便师生就近看顾。
一路上程宇华也向华新询问了丁宝桢的病情。得知对方经过刘寿山和学院几大名医联合会诊之后,病情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虽然要想彻底根治还要费一番心思,但是已经没有大碍了。
程宇华在院门外稍停了片刻,看了看四周的环境,然后点了点头。知道学院的官员在丁宝桢的安置一事上花了点心思。
没有多停留,程宇华就抬步走了进去。
进了院子行走不远,程宇华就看到在一处亭子里坐着两人在对弈,其中一个是中年。另一个则是须发皆白的老人。两人也许是太过关注棋局了,并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到来。
这时华新来到程宇华身边轻语道:“殿下,跟我一样老的就是丁宝桢,另一个是沈建章。哼。。。。。。。”
听华新的语气,程宇华就知道他还在生丁宝桢没去门口迎接自己,现在又看到丁宝桢居然还没有起身的意思。不管对方是不是真的没发现,都让他的心情更坏了。
程宇华笑了笑,对着华新说道:“华老,不碍事,看样子他们是真没发现我们。”
说到这里程宇华停了停,招手叫来了刘玉林说道:“你去准备点茶水和点心,让其他人不要来打扰我们,华老和刘老随我一起过去。”
说完带头走了过去。
等三人轻手轻脚的进了亭子,程宇华坐在距离两米远的一个凳子上,向棋盘上望了一眼,发现沈建章执白子,将丁宝桢的黑子杀得颓势尽显,眼看着就要收局了。
果然,等了片刻,丁宝桢就将手里的棋子丢入一旁的棋筒里,拍拍手说道:“输了,自从来了南宁,建章的棋力见长啊。今天就到这里吧!”
对面的沈建章闻言道:“不是我棋力见长,而是大人心不静。”
两人旁若无人的一问一答,让本来就对他们有意见的华新再也沉不住气,出声对着丁宝桢不悦道:“稚璜兄好雅兴啊,心不静还找人对弈,小心动怒!”
丁宝桢仿佛这时才发现来了人,对华新的不善语气也不恼,而是站起身回道:“成言兄,制怒!”
说完,也不管华新什么反应,而是整了整衣冠,走到程宇华的面前,扑通一声跪了下来,手扶地颤声道:“殿下在上,受老臣一拜。望殿下不计较臣刚才的妄状僭越。”
丁宝桢刚一作势要跪的时候,程宇华本想阻止的,只是对方有意为之,加上南宁早已废除了跪礼,一时不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所以硬生生的受了一个大礼。
不过程宇华还是及时的站了起来,一边拉丁宝桢一边说道:“丁大人何故如此,我们南宁不兴这样。”
不料丁宝桢闻言回道:“殿下谬矣,臣是清臣,殿下也是朝廷所封的越王世子,就该如此。”
听了丁宝桢的话,程宇华明白对方这是想表明态度,大家既然都是朝廷大臣,就该按着朝廷的礼节行礼。而且他也看出丁宝桢之所以不去门口迎接,等自己到了后也不立即前来见礼,这是在对南宁一直对抗朝廷表示不满,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老人的骨气。
至于丁宝桢对自己到底有多大的怨气,程宇华还不是很清楚,但是对方肯定是不希望看到南宁再起战端了。
程宇华将丁宝桢弄到这里来,是想让这个清末名臣服务南宁的,可不是让他对自己一直充满怒气的,所以此时程宇华已经在心里盘算着,应该怎么做,才能让这个老人心悦诚服的为自己做事。(。)
第一百五五章政治攻势()
丁宝桢督川十来年,将这样一个不管是面积,还是人口都数一数二的大省,治理得井井有条,能够让四川在满清所有省份中,保持万花齐暗独是春,就是李鸿章管理的北洋诸省,也做不到这一点,这就是他的本事。
程宇华最看重丁宝桢的,也是这一点。虽然南宁所属的每一个省,整体情况都优于四川,就是新设立的山南、交趾,也比四川要好,但是这却有一个大前提,南宁的大环境很好,没有什么掣肘,只要你的计划合理,上级一般都会同意,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你发展得不好,反而不正常了。
但是丁宝桢管理的四川就不同了,他不仅要和当地的大家族斗,还要与保守的社会风气斗,更要与身边的政敌,不思改变的朝廷斗,可以说,他面对的困难远多于他可以借助的力量,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不但将原来乱成一锅粥的局面摆平了,做到了百姓安居乐业,市场繁荣,就连工业也有所发展,这绝对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在程宇华看来,丁宝桢是现在国内很少具有宰相之能的人,有些方面甚至还要优于许言诤,要不是年龄过大,而且身体不好,否则他都要让丁宝桢来做这个首相了。
虽然做不了首相,但是丁宝桢对于南宁,对于即将到来的四川计划,还是可以发挥很大作用的。
作为一个在满清官场浸淫了一辈子,而且做得远比大部分人要好的老人,肯定能够给自己提供很多满清内部的建议的,虽然有军情局的辅助,程宇华对满清也算是很了解,但是军情局再怎么收集情报,也比不上一个人当事人主动提供的信息,眼看着马上就要北上了,程宇华急需一个够分量,同时还可以提供很多不为人知的情报的人。
丁宝桢是满清九大总督之一。在满清官场威望很高,其门生故旧也很多,如果能够说服他公开为南宁做事,就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榜样作用。等到以后南宁北上了,就能带动很多满清官吏放弃抵抗,主动投诚。
这也是程宇华为以后的北伐做政治上的准备。现在不像辛亥革命那时候,满清各地的官员都有很强的守土意识,特别是在内战的时候。他们往往都会坚守城池到最后时刻,甚至是在事不可为时选择自杀。
不管这些官员如此做是自愿的,还是被清廷所迫,如果南宁今后所要面对的就是这种情况的话,肯定会带来很大的麻烦,也会给当地百姓和社会带来很大的损失,不说到时会多死多少人了,就是为了攻破城池,那些被炮火毁灭的建筑,程宇华看了都会心疼。所以在北伐之前,程宇华必须想办法,让满清各地的官员到时不要一味的抵抗,更不要为了守住城池而守住城池了。
也正是知道丁宝桢的价值,所以程宇华当初才费尽心机的保住他的命,并且在他回乡的半道上,将他截了过来,只要竖起了丁宝桢这杆大旗,就相当于为北伐准备了一个开路先锋,而且是威力十足。专攻人心的先锋。
除此之外,程宇华也没忘了沈建章、方策和张树声这三个人。
程宇华这次去广州,就专门接见过张树声,为的就是希望说服张树声重新出山。和丁宝桢一起做榜样。
两人一个是四川总督,一个是两广总督,九大总督一下子占了两,这可是一个震撼性的榜样,肯定会让满清其他官员降低投诚的负罪感,产生强烈的从众心理。既然人家两总督都投诚了。那么他们那些小鱼小虾就不算什么了。
如果说丁宝桢和张树声两人,是程宇华给满清那些品秩较高的官员树立的榜样的话,那么方策和沈建章两人,就是他专门给那些师爷幕僚准备的现实版逆袭。
现在的满清与其说是各地的父母官在管理,还不如说是靠那些师爷幕僚撑起来的。张树声任广督的时候,如果没有方策在一旁出谋划策,尽心尽力的处理具体事务,那么广东也不会有当时的繁荣了。丁宝桢也一样,如果没有沈建章帮忙,四川就绝对不会有现在大治的局面。
这两人也算是清廷很有能力的官员了,都需要方策和沈建章这样的师爷幕僚从旁协助,就更别说那些酒囊饭袋了。这些人虽然能力不行,但是能够混在官场,他们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如果不能做出一些成绩,讨得上司的青睐,他们是很难有提拔的机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