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魔术师-第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沉默良久后,李玄依然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默默的思量、权衡其中的利害得失,而岑文本则躬身一礼,离开了李玄的隐居之所。

    大唐帝都长安城。岑文本的府邸。

    岑文本和萧禹相对而坐。

    萧禹低声的问道:“岑大人,这永安王会为我南方士族说项吗?大唐皇帝李世民会不深究封相的案子吗?”

    岑文本缓缓的说道:“萧大人放心,永安王肯定会为我南方士族说项的,而大唐皇帝李世民也肯定不会深究封相的案子。不会牵扯到我南方士族的。这一次,封相太不小心了,除掉张平怎能不多加考虑,让张平最终逃到了大唐皇帝陛下哪里呢?封相,我们是保不了了,只是希望事情不要扩大。影响到我南方士族。如今,不但是大唐皇帝、永安王,就连朝堂的众臣们,内心里都清楚,如今大唐最大的敌人就是突厥人,下一次,和突厥人见面,那就是决战,那就是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局面。只要有一些儿政治头脑,就都会明白如今大唐深究封相的案子,和我天下三大政治势力之一的南方士族敌对,是不合时宜的,所以即使大唐皇帝陛下心中有万分的疑惑,万分的不甘,他都必须以大局为重,停止对封相的深究,对我南方士族的调查。”

    太极宫,大唐皇帝李世民端坐于龙椅之上,永安王李玄侍立于大唐皇帝李世民的身侧。

    李玄对李世民进言道:“封德彝的事情,臣请陛下放一放,不要再深究了。”

    大唐皇帝李世民诧异的看着李玄,他想不明白李玄为什么要提封德彝说话?

    李玄看出了大唐皇帝李世民的疑虑,开口说道:“陛下,臣知道陛下心中有疑虑,对封德彝的事情,有自己的推测和疑问。但是如今想查,已经查不出来什么了。封德彝之子封言道在向陛下通报了封德彝的死讯之后,就将《封德彝自传》一书散发于我大唐帝都长安三品以上高官的手中,以此博得了官员们的同情和怜悯。陛下如若深究,百官们定然觉得陛下对臣下太过于苛求,如此对陛下的声望十分不利;另外,封言道此举必然是封德彝临终前的安排,封德彝和他身后的势力,肯定已经做了一些儿准备,该斩断的线索,他们恐怕都会毫不犹豫的斩断,该除掉的人,他们也会毫不留情的除掉,因此即使陛下有心想查,恐怕也是查不出来什么的;最重要的一点,我大唐如今最大的敌人是突厥人,而不是南方士族,此时我们应该团结我大唐的各家势力一起,建设大唐,做好数年后,和突厥人决战的准备。”

    大唐皇帝李世民面带沉思,他在思考着李玄所说的每一句话。沉默良久后,李世民说道:“朕可以不追查,只是这南方士族居心叵测,朕当如何?”

    李玄恭敬的说道:“一个人的行迹,只要做,就必然会留下印迹,即使他隐藏的再高明,也总会让人知道。就好比封德彝一生谨慎小心,秘密谋划许久,可是最终没能掩盖玄武门之变支持息王建成、海陵王元吉的事实。对于南方士族,陛下小心留意就是了。臣相信总有一天,南方士族所有做的事情,必然会大白于天下的。”

    大唐皇帝李世民点头称是,决心大局为重,不再深入追究封德彝的事情。(。)

    ps:一天两更,从不间断,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第二百四十章 天不佑唐() 
时间不经细数,转眼,又经年。

    一年过去,时间来到了贞观元年的秋收时节。

    一封封的告急文书,从全国各地被送进了大唐帝都长安城。

    “山东大旱,粮食绝收,百姓无以为食。”

    “河南大旱,连续六个月,亢阳不雨,土地干裂,民无粮可食。”

    “并州大旱,粮食绝产,种不入土。”

    “蜀中大旱,自春至秋,未见一滴雨,百姓无以为继,无粮可食。”

    “关中、陇右大旱,祥符旱魃(ba)再现,草木皆枯死,粮食断绝。”

    整个大唐帝都,大唐皇帝李世民的办公之所太极宫,大唐重臣办公之所弘文殿,顿时忙碌了起来。

    大唐皇帝李世民在接到了各地的告急文书之后,第一时间就诏令尚书左仆射、吏部尚书房玄龄,尚书右仆射、刑部尚书杜如晦从全国各地的储备粮仓调集粮食,救济地方。

    虽然这次旱灾来势汹汹,席卷全国,各地的告急文书也写的十分紧急,但是无论是大唐皇帝李世民,还是朝堂上的文武百官,内心里都十分淡定,一点儿都慌张。所有人都知道大唐各大粮仓中储备的粮食,是足够全国百姓一年食用的。

    隋朝末年时,三十六路反王,七十二路烟尘,群雄并起,争夺天下,大唐虽然起事最晚,但是准备却是最充分。按照当时的太上皇的军师,永安王李孝基的谋划,大唐从隋炀帝大业初年,就开始准备,储备粮食、布匹以及各种军械,几近二十年,以备征战天下所用。大唐定都长安,建国,当时大唐仅仅是粮食储备就足以供应当时的大唐八十万大军吃上十年。大唐建国之后,虽然剿灭各地割据势力。一直战事频仍,四处征战,但是大唐建国后数年间,大唐统治区内的粮食却是连年丰收。足以自给自足。因此如今各大粮仓之中的粮食,储备充足,这让大唐皇帝李世民和文武百官都有着绝对的信心应对今年的旱灾。

    不久,救灾的粮食就陆陆续续运往了大唐各地。灾情得到控制,没有大唐百姓因为旱灾骤然降临。而被饿死。

    时间太窄,指缝太宽。时间奔流不息,转眼间,又来到了第二年秋收时节。如同上一年的情况一样,全国各地的告急文书,又一次被送进了大唐帝都长安城。

    “山东、河南大旱,连续十八个月,未见一滴雨,河干井枯,赤地千里。”

    “陇右、关中、并州大旱。种粒绝收,人多乞食。”

    大唐皇帝李世民走出了大唐帝都长安城,走到了长安城外的田地里。头顶是暴虐的太阳肆无忌惮的张牙舞爪着,脚下是干涸的土地,没有任何的水分,裂开了一道道的缝隙,显得异常的丑陋不堪。大唐长安城门外汇聚了大量的想到大唐帝都长安城乞讨的灾民,所有人都面色枯黄,嘴唇干裂,眼神无力。似乎对于上天安排的这两场大的旱灾,无能为力,只能被迫认命。

    大唐皇帝李世民返回了太极宫,他无暇感慨“大唐的多灾多难”。而是依然决然的下诏,命令尚书左仆射、吏部尚书房玄龄,尚书右仆射、刑部尚书杜如晦尽快将各地粮仓之中储备已经不多的粮食,全部运往各地,救济灾民,务必不使大唐百姓饿死一人。

    待粮食全部运出。各地旱情都得到缓解之后。大唐皇帝李世民在太极宫内召见了尚书左仆射、吏部尚书房玄龄,尚书右仆射、刑部尚书杜如晦,户部尚书裴矩严令道:“朕要求各地必须加快兴修水利,明年我大唐是无论如何不能再经历旱灾了。大唐各地粮仓的粮食储备已经告罄(qing),如果再有旱灾,我大唐将面临无粮可救,我大唐百姓也将面临无粮可吃的地步。”

    转眼时间来到了贞观三年的秋收时节,大唐风调雨顺,几场甘霖过后,大唐所有的农田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粮食丰收,似乎已经成为定局,可是谁曾料想,一场蝗灾,骤然爆发,席卷全国。蝗虫成群结队,遮天蔽日,蜂拥而来,饥不择食,过境之后,寸草不生,庄稼粮食被吞噬一空,百姓想扑灭捕捉都来不及,树上的树叶也都尽被吃光,就连树皮,小一些的树枝,也被吞吃干净。

    全国的告急文书再一次如同潮水一般汇聚到了大唐帝都长安城,汇聚到了弘文殿,汇聚到了太极宫。

    太极宫,大唐皇帝李世民拿着那一封封看似轻薄的告急文书,内心里沉甸甸的,长时间的默然无语,他心中暗道:“老天啊,你为何如此为难我大唐啊?如果你对我李世民不满意,可以加诸于苦难于我一个人身上啊,为何要让我大唐百姓轮番遭受这等劫难呢?”

    弘文殿,也没有了以往的忙碌,所有人都异常的沉默。上至尚书左仆射、吏部尚书房玄龄,尚书右仆射、刑部尚书杜如晦,下至普通的行走、文吏,所有人都明白大唐粮尽了。连续两年的旱灾,大唐的粮仓储备在供应全国四百万百姓两年的粮食之后,彻底的耗尽了。今年的蝗灾,大唐已经无粮可发,无粮可救了。一股悲哀的情绪,在整个大唐弘文殿,整个大唐帝都皇宫,整个大唐帝都长安,整个全国弥漫。

    而大唐各地的灾情,却没有得到任何的缓解,反而已经到了愈演愈烈的地步。

    “九月,山东、河南遭受大规模的蝗灾,农产绝收,田园荒芜,饿殍(piao)载途,白骨盈野。”

    “九月,关中、陇右遭遇多年不遇的蝗灾,种粒皆绝,人多流亡,因饥成疫,死者十之二三。”

    “九月,蜀中遭遇蝗灾,草木兽皮虫蝇,人皆食尽,百姓易子而食,以充饥。”

    一封封的告急文书,让大唐皇帝李世民和整个大唐朝廷着急的是团团乱转,却无计可施,无粮可发,无粮可救。(。)

    ps:一天两更,从不间断,请大家多多支持!

第二百四十一章 粮从天降(一)() 
早朝,大唐左仆射、吏部尚书房玄龄向大唐皇帝李世民奏言道:“陛下,从贞观元年开始,两年全国干旱,朝廷储备的两千万石(dan)粮食,已经全部用空。今年又爆发全国性的蝗灾,我大唐朝廷已经没有粮食可救,大唐每天都有百姓饿死。臣奏请陛下尽快筹集粮食,以解百姓的苦难。”

    大唐礼部尚书崔干也向大唐皇帝李世民奏言道:“陛下,自从贞观元年以来,两年大旱,一年蝗灾。臣以为此乃天象示警,老天对陛下的统治不是十分满意,以天灾示警于陛下。臣恳请陛下下《罪己诏》,祭拜上天,并大赦天下,以减轻天下的戾(li)气,祈求上天的宽恕。”

    大唐皇帝李世民虽然心有不甘,但是仍然一一采纳照办。在《罪己诏》中历数自己的罪过,在祭拜上天时,亲口吞下蝗虫,并祈求上天如果生气,尽可将苦难降临于他一个人的身上,不要让大唐的百姓们再遭受苦难。

    然而,大唐皇帝李世民的所有举措都没有取得任何的效果,灾情依然在进一步的加剧。

    数日后,早朝,大唐兵部尚书卢承庆向大唐皇帝李世民奏言道:“启禀陛下,由于我大唐连续三年遭受全国性的灾难,周边突厥、吐谷浑等诸国纷纷落井下石,屡屡入侵我大唐边境。我大唐百姓断粮,因饥饿而死者,众多。各地已有百姓因忍受不了饥饿,而揭竿而起,攻陷地方,夺取府衙了。臣恳请陛下尽快筹集粮草,发往各地,稳定各地局势。如若不然,臣害怕隋末盗贼四起的局面,必然会再次发生啊。”

    大唐皇帝李世民面色阴沉,眉头紧皱的似乎能够滴的下水来,心中暗道:“如今朝廷的局势。你们也不是不知道的,我大唐还有余粮吗?多年的粮食储备,都被前两年全国的旱灾,消耗一空了。筹集粮草。说的轻巧,你让朕到哪里筹集?谁能想到朕刚刚登基三年,就连着两年大旱,一年蝗灾,还都是全国性的。难道上天真的是因为朕杀兄屠侄囚父,而怪罪于朕吗?朕也想做个好皇帝啊,登基之后,朕也是宁可委屈自己,不追求奢华享受,也要让百姓过得好一些啊。朕将我大唐百姓始终放在第一位,如此的用心,如此的殚心竭虑,难道上天还要怪罪于朕吗?朕也不想杀兄屠侄囚父,那都是形势所逼啊。这些年。朕的心里也是十分羞愧的,也是立志励精图治,做一个好皇帝的,可是老天哪,你为什么如此为难我大唐啊?”

    南方士族主事、吏部考功司郎中岑文本看出了李世民内心里的为难,他缓缓的站了出来说道:“陛下,臣有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希望陛下采纳。”

    听到岑文本说有办法,大唐皇帝李世民顿时来了兴趣,急忙问道:“文本。快,快说出你的办法。如今只要有办法救助我大唐百姓,即使再困难,朕也愿意尝试啊。”

    岑文本朗声回答道:“永安王李玄智谋超群。精通各种匪夷所思的神仙手段。臣恳请陛下下诏请永安王李玄出手,施展神仙手段,已筹集粮食,救助我大唐灾民。”

    听到岑文本的话后,大唐皇帝李世民呆呆的愣在了原地,久久不说一句话。大唐朝堂上的官员们也目瞪口呆的愣在了原地。整个大唐朝堂都彻底静了下来,宫殿内的所有人都诧异的看着岑文本,心中暗道:“这时候想起永安王李玄了?不过这也太扯了吧。永安王李玄手段高超不假,但是他毕竟不是神仙啊。大唐如今可是需要四百万百姓,一年的粮食的,保守估计没有一千万石,是绝对不够的。永安王李玄他能变出来粮食吗?即使他能变出来粮食,他又能变出来多少呢?能变出来我大唐四百万百姓一年吃的一千万石粮食吗?三年时间,大唐两年旱灾,一年蝗灾,我大唐百姓可是连着三年都颗粒无收,粮食早已断绝啊。永安王李玄虽然有些神仙手段,可是让他一下子变出一千万石粮食,他也做不到吧?即使他是真正的神仙,一千万石粮食,神仙也是做不到的,更遑论永安王李玄并不是真正的神仙。

    本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态度,大唐皇帝李世民长叹了口气,满含无奈向岑文本说道:“只要能够救助我大唐百姓,朕都愿意一试。着令太监总管王富贵立即前往终南山询问永安王李玄,有没有办法救助我大唐苦难的百姓?朕不要求他能够变出一千万石粮食,只要他哪怕变出一部分粮食也是好的啊,只要有粮食,才能救活我大唐的百姓啊。”

    终南山,李玄的隐居之所。

    太监总管王富贵向李玄宣读了大唐皇帝李世民的诏令,希望李玄能够施展神仙手段,变出粮食,缓解大唐各地的灾情,救援大唐各地的百姓。

    李玄神情淡定,略显神秘的对王富贵说道:“请陛下稍等五日。陛下心怀百姓,心怀天下,上天必然不会让陛下为难,五日之后,将有近千石的粮食从天而降。我大唐百姓之劫难,我大唐陛下之忧愁,必然随着从天而降粮食的到来,而迎刃而解。”

    得到李玄的回复后,太监总管王德高兴的离开了终南山,马不停蹄的返回了大唐帝都长安城,之后,一路小跑,把李玄的话,传到了太极宫,传给了正在愁眉苦脸等待消息的大唐皇帝李世民和大唐朝堂所有官员。

    听到李玄的回复,太极宫内的所有人,无论是大唐皇帝李世民,还是各级官员都感到十分的振奋,同时他们心中又带有疑惑。他们每个人的内心里都在问自己几个问题:

    “永安王李玄到底是如何得知上天不会为难当今天子,五日之后,近千万石粮食会从天而降的?”

    “这近千万石粮食从天而降,是怎么降下来的啊?是像下雨一样,从天上往地上下粮食吗?”

    想到那种从天上下粮食的场景,太极宫内的所有人都感到很振奋。那种景象想想都觉得很壮观啊,想想都觉得很让人欣喜啊。(。)

    ps:一天两更,从不间断,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第二百四十二章 粮从天降(二)() 
想到粮食从天而降,整个大唐朝堂都沸腾了,所有人都欣喜不已。李玄的话,如同黑夜里的一道闪电,给了大唐朝堂之上所有人光明和希望,给了所有人莫名的自信和鼓舞,他们都相信神通广大的李玄,都相信粮食会从天而降的。

    这样的想法,有些匪夷所思,有些异想天开,可是真要到了这种时候,每天收到的都是大唐各地传来的粮食告罄(qing),百姓饿死的告急文书,但是大唐帝都长安的所有官员们都明白,大唐粮仓之内,已经没有一粒粮食可以用于救灾了,所有人都是心情沉重,满含绝望,可就在这时,拥有神仙手段的永安王李玄却说出:五日之后,必有近千万石粮食从天而降,这话虽然想想有点儿像天方夜谭,一丁点都不靠谱,可是大唐帝都的人们,无论是大唐皇帝李世民,还是大唐的文武百官都宁愿相信李玄所说的是真的,这是人在极度绝望情况下的一种本能的相信,本能的认可。

    这就如同一个在沙漠中行走的人一样,他已经断水数日了,随时都有可能因为缺水,渴死过去,但是这个时候,有人告诉他前方五百米,有一片绿洲,以一条小河,不管告诉他的那个人说的有多么多么匪夷所思,那个人的人品有多么多么不靠谱,那个即将渴死的人,肯定会用尽全身的力气,到前方五百米的地方去看看,去寻找那片绿洲,去寻找那条小河不可。这是人的一种本能,一种求生的本能,一种不到最后一刻都愿意再去挣扎一下的本能。

    如今的大唐皇帝李世民和大唐的文武百官就都是如此,他们都在期盼着五日之后,近千万石的粮食如同永安往李玄所说的那样像下大雨一样,从天而降。

    第五日,刚刚子时,也就是后世的零点钟。几乎所有的大唐官员们就都纷纷起来,在院子内仰望星空,期盼着救命的粮食,从天而降;而大唐皇帝李世民起来的更早。他早早的就起来,坐在太极宫外的台阶上,仰望天空,期待着奇迹的出现,期待数不清的可以救活大唐百姓的粮食。从天而降。

    时间一点点的溜走,渐渐的太阳升起了,天也亮了起来,然而所有人期盼的可以活命的粮食,却并没有从天而降。所有人都感到一种失落,大唐皇帝李世民更是泪流满面,面露苦涩,他内心里知道:如果没有粮食,大唐的百姓们将逐渐的死去,大唐的社稷也将逐渐的会被饥饿的百姓们推翻。而自己则会像隋炀帝杨广一样,背负着种种恶名,成为亡国之君,遗臭万年。

    而就在此时,有一个人风尘仆仆、星夜兼程的来到了大唐帝都长安城。

    那个人率领着数万军队押送着数百辆马车,走进了大唐帝都长安城下,然后自己一个人走进了大唐帝都长安城,走进了大唐皇宫,走到了太极宫门外。

    看到了来人,大唐皇帝李世民惊讶的问道:“赵郡王。你怎么来到大唐帝都长安了?”

    来人赫然是大唐赵郡王、荆州大都督李孝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