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别说这种实实在在的利润和利益了。
故而,张越能预见到,明年的新丰将变得无比火热。
关中那些土豪和贵族手里,有着大量无处可去,只能在家里地窖发霉的资金。
而一旦这些资金涌入新丰工坊园,那么,资本和工业的最初积累就完成了。
铁与火,将在新丰生根发芽,并在自己和‘建小康’事业的掩护下茁壮成长。
用不了几年,就能让整个世界大吃一惊!
让整个天下,都匍匐在的脚下。
因为,哪怕是海洋里的小鱼,一旦聚成团,都可以抵御体型是它们百倍以上的掠食者。
而资本和手工业聚团后,产生的规模效应,足够改变世界了!
旁的不说,就是现在的新丰工坊园里,入驻的工坊,都已经盈利了,而且盈利的速度越来越快。
规模化生产与分工合作,使得他们的成本大大降低。
而成本降低,等于利润增加!
第六百三十八节 东南问题(1)()
谈完军队的事情,天子就又说起了明日将要举行的大朝议。
他问道:“明日大朝议,卿做好准备了吗?”
张越俯身拜道:“臣已经查阅和记住了兰台全部的有关档案和数据……”
“青州、扬州、徐州的大概情况,已经在心中有所估计了!”
事实上,张越不仅仅看了青州、扬州、徐州今年的上计报告。
他还翻阅了过去二十年保留的这三个州的档案和三州刺史的报告。
情况真的是触目惊心!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封建社会,小农经济下的汉室,居然出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过剩!
但资本主义过剩的是商品。
而青、徐、扬,过剩的是人口。
日益加剧的土地兼并,使得大量人口,沦为无地游民。
甚至,欲做奴隶都不可得!
因为,汉室为了限制蓄奴,强制规定,奴婢的人头税是自耕农的五倍!
在地方人口过剩的情况下,地主豪强们,当然不可能毫无节制的蓄奴,在买方市场,卖方当然有理由也有资格傲娇。
于是在某些地方,卖身为奴,甚至还需要关系!
这简直就是可笑!荒唐!但真实存在的事情!
仅仅是在青州,青州刺史隽不疑粗略估计,青州辖区八郡两国差不多一百县,人口几近八百万,有起码两百万没有土地,没有产业。
孟子说,有恒产者有恒心。
当人民没有工作,无法养活自己和家人的时候。
他们会干什么?
后世的很多国家,都给出了完美的答案犯罪!
所以,青州盗匪横行,官府根本管不了,也不能管。
扬州和徐州的情况,相对轻一些,这两个州部的人口规模和无地游民数量,比青州要少很多。
但总数差不多也接近了一百五十万了。
换而言之,现在的汉家东南,有一颗重磅炸弹。
只要一个火星子,就会爆炸!
三百多万没有土地,没有工作,连奴婢都做不成的贫民,为了生存下去,他们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
而且,这还只是地方报告的数据和刺史衙门的简单汇总的结果。
天知道地方上真实情况是怎样?
要知道,官僚们最擅长的就是粉饰太平和欺上瞒下。
现在,这三州问题,居然发展到了连地方都无法在数据上掩饰的地步。
可想而知,情况到底有多么糟糕了!
张越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将自己掌握和了解到的情况对天子做了一个简单的阐述,援引了大量数据和报告,再将这些数据和报告分析出来的结果,告知天子。
这位陛下听着,脸色立刻就成了绛紫色,心情也变得无比糟糕。
“情况已经败坏至斯了吗?”他冷哼着道:“青州、扬州、徐州,二三十郡国,上下两千石、千石、关内侯、列侯,皆可杀!”
何止是可杀?在他看来,全部族诛都不过分!
这是他第一次,听到如此直观和详细的有关青、徐、扬基本情况报告。
而且,是从地方官员自己报告的东西里总结出来的数据。
真实性当然是毋庸置疑。
“陛下,微臣昧死以奏!”张越赶忙帮着灭火,拜道:“青、徐、扬三部州当前的问题,并非是惩办责任人,而是要解决当前困局,这恐怕离不开与地方士绅的合作!”
若在没有阅读和了解这些情况之前,张越还一直以为,东南地方局势糜烂是地方豪强地主贵族放纵的结果。
但看了这些东西后,张越就知道了,或许一开始,这其中有地主贵族们作死放纵和纵容的原因。
但现在嘛……
恐怕他们比长安还要担心和害怕!
三百多万游民,流离在外,衣食无着。
这颗炸弹要是爆炸,汉室固然要焦头烂额,但,首当其冲,死的一定是他们!
他们这些地主豪强贵族们,他们这些士大夫们!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一声呐喊,天下豪杰联袂而起,推翻暴秦。
但是,起义军还没有打到咸阳,东方六国的旧贵族和传承数百年的血统卿大夫们,就已经死的差不多了。
中国的农民暴动,可从来都懒得管,你是谁?身世血统何等高贵?
他们只知道一个事情,不杀你,自己就要死。
韩非子说:纣曾贵为天子,其死不若匹夫。
陈胜吴广起义的浪潮中,淹死的卿大夫和血统贵族,数都数不清楚。
张越就不信了,齐鲁吴楚的贵族士大夫们,在面对这样的情况,他们自己心里不害怕?晚上能睡好?
齐鲁吴楚的官吏们,晚上敢闭着眼睛睡觉?
特别是那些盗匪横行的地方,恐怕现在就是曾经扶持起盗匪的贵族地主,如今也已经被自己扶持的盗匪反噬了。
毕竟,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又不是什么新闻。
漫长的历史上,类似的事情,始终屡见不鲜。
张越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明末的关宁军们养寇自重,结果让满清入关。
还有东南沿海的富商们,玩倭寇马甲,结果真的搞出了倭寇。
就像董仲舒当年说的那样:强者,是予狂夫利剑,必妄杀人。
地方盗匪,养起来简单,控制却不简单。
就后世动物园圈养的老虎,饿起来了,饲养员都吃!
地主贵族们,玩盗匪养成。
岂能不会被盗匪反噬?
所以,其实现在的东南情况,长安和地方的贵族官僚都是一样的感觉麻杆子打狼,两头害怕。
长安怕引发内战,导致局势不可收拾。
地方地主豪强贵族官僚们,就更怕了。
这么多流民,一旦爆炸,他们是第一个gg的。
这大概也是张越,能从上计报告里,发现真相的原因了。
这些混蛋,在用一些隐晦的语言,向长安求援。
天子听着,仔细想了想,也是叹了口气,道:“朕何尝忍受过这般憋屈之事?”
他的人生,向来就是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无论是匈奴还是内部的官僚贵族,谁敢和他跳,他就抽谁!
当年,汉匈激战正酣,卫满朝鲜无故袭杀汉家边塞军民,立刻就激怒了他,于是大军挥师北上,楼船泛海而至,一举荡平了以为汉军无暇抽身,可以在边塞挑衅的卫满朝鲜,将卫满朝鲜的国王人头,挂上北阙城楼,去与南越的逆贼们一起吹风。
所以,他真的很难忍受这样的情况!
第六百三十九节 东南问题(2)【补更1/6】()
讲真,以天子的脾气,要放在去年这个时候,他知道了这个事情,肯定是二话不说,马上就召集御前军事会议,挑选大将作为领兵人物,率军南下!
齐鲁吴楚的地方渣渣们,从来都不堪一击!
楚汉争霸的时候,汉军都能击败强大的楚军。
吴楚七国之乱的时候,周亚夫以不过十万的平叛大军,就荡平了声势浩大,号称八十万的叛军。
中央平叛军队,一路杀过去,吴楚齐鲁的逆贼,一个个只能匍匐在地,引颈待戮。
在他统治期间,削齐鲁吴楚的地方渣渣,也削了好几次了。
也就是现在,在接受了张越的建议后,他开始修身养性,脾气已经比从前温和很多很多了。
纵然如此,他也依然怒不可遏的道:“若不给彼辈教训,朕何以安天下?”
张越赶忙拜道:“陛下,臣愚钝的以为,如今的当务之急,是要解决百姓的生计!”
“孔子曰:民如水,社稷为舟,水则载舟,水则覆州!”
“故《诗》有生民,《书》有汤誓!”
“今东南无地百姓数以百万计,情况已是危险至极!”
这个炸弹,只要爆炸,死的肯定不止是地方贵族,还会将整个东南地区,百年发展和休养生息的一切彻底摧毁。
哪怕汉家最后能重新平定,梳理地方,付出的代价,也将非常惨重!
所以,张越只能死命劝道:“陛下,若要惩办贼臣,贪官污吏,大可等日后再动手!”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陛下惩办罪臣,无有期限!”
听着张越的话,天子才终于有所冷静,他长长的出了口气,问道:“那依卿之见,这数百万无地百姓,当如何处置?”
这可是几百万人啊!
元封年间,关东大灾,百万流民聚集函谷关下。
整个汉室,都已经被吓得战战兢兢,两股战战。
为了解决这些灾民的生计和生产生活。
全国都被动员了起来。
少府开放了上林苑与所有的非皇室宫苑,作为灾民的安置点。
北军六校尉,从自己的营垒撤出来,宁愿在野外宿营,也要给灾民一个住的地方。
边塞的将士们,甚至主动向后撤退,停止了战争,以节省报告的资源来救助灾民。
就连他也罕见的停止了求访长生不死药,安心待在长安,指挥赈济灾民。
最终,还是靠着向朔方、九原和天水、居延移民三十万。
又安置二十万灾民至关中,剩余灾民则组织回原籍,发给种子、农具、粮食,才算把这个事情给解决了。
现在,齐鲁吴楚是三百多万无地流民。
天子根本不知道,该怎么解决了。
就算把他今年辛辛苦苦抄家得到的全部资金和土地都压上去,也解决不了问题啊!
因为,这些人不是缺钱。
更不是靠着一次赈济就能安定的。
他们失去了自己的土地,没有了自己的家园,沦落为游侠、地痞甚至是盗匪。
要让他们重新安定下来,重新变成守法臣民。
天子觉得只有一个办法派遣大军南下,杀光当地的地主豪强官吏,将这些混账的土地和财富分给这些失去了土地的人民。
然后,再杀光那些当过盗匪的人。
只有这个办法可以解决问题!
其他办法,都无法解决问题。
若非现在在他面前苦劝的是他最信任的宠臣,错非调动大军南下,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治安战和维持战,得不偿失,此刻他已经不管不顾了。
东南的地主豪强贵族官僚们,在长安的统治者眼里,从来都是肉鸡和战五渣的代名词。
对付他们,长安素来是以高压策略。
管你是谁,一刀砍了,总归没有坏处!
张越深深的吸了口气,顿首拜道:“臣愚钝,以为只有一个方法,可以救此时弊!”
他抬起头,看着天子,小心翼翼的道:“将所有流民,全部招入汉军,编组成隧营,让他们参与地方水利建设和道路、桥梁以及拓荒!”
“东南一带,有淮河、长江,水网发达,若能修建成一个巨大的运河网络,连通淮河、黄河、长江,则南北从此成通途!”
这是张越从大怂学习到的成功经验。
有宋一代,旁的不说,社会是真的很稳啊。
虽然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百姓反抗,前仆后继。
但是,靠着将流民送到军队里,让他们吃皇粮,让他们有事情做,就这一点,让大怂虽然对外屡败屡战,但社会问题却从未成为国家的隐患。
大怂的以文制武,软弱无能,当然不可学习。
但,将流民拉进军队,却是维稳的利器。
而且,成本很低廉,只需要给这些人提供粮食和工具,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就可以了。
更何况,张越还从罗斯福新政学到了一个很好的技能。
叫做失业太多怎么办?基础建设帮你度过难关。
米帝大萧条后,罗斯福上台,除了大搞基础建设外,甚至还雇佣一大批闲得无聊的家伙,去沙漠种树,去山上雕头像。
总之是很有搞头的。
特别是相对于现在汉室的社会情况因为国家征发徭役,有一个叫践更和责庸的制度,导致了地方地主豪强,蓄奴成风。
现在,正好借着这个机会,逼迫齐鲁吴楚的地方豪强贵族,吐出这块肉来,将这些资源交给失地百姓。
从而间接打击地方蓄奴之风。
而且,此事要是能搞成,好处是数不清楚的。
首先一点,就是三百多万劳动力,完全可以将江南地区进行进一步开发。
运河网络一旦形成,起码能多开垦上百万顷土地。
这些开垦出来的土地,可以援引秦代的垦草法令,交给开垦的农民耕种。
这等于给了这些失地农民生产资料,重新再造数十万户的中产自耕农阶级。
帝国的生产力和粮食产量,将因此大大增加。
而他们在当兵期间,修建的种种基础设施,则将会和杨广的大运河工程一般,让子孙后代,受益无穷!
唯一的问题是,怎么让齐鲁吴楚的地主豪强贵族们,吐出他们嘴里的肉,并且心甘情愿的主动配合长安,维护地方秩序,主动发动流民,进入隧营,参与国家规划的各种工程。
第六百四十节 东南问题(3)()
作为皇帝,当今天子当然很了解他的臣民。
闭着眼睛,他都能说出各地士大夫贵族们的习性与特征。
所以,只是听着张越的意见,他就知道不可能。
因为,姑且不能这个建议可不可行。
单单就是让齐鲁吴楚的士大夫贵族们,自愿吐出他们嘴里的肉,那就无异于天方夜谭,痴人说梦!
“齐人宽缓,楚人轻慢,而鲁人吝啬……”天子缓缓的道:“卿恐怕不能令其等服也!”
张越听着,嘴角微微抽搐。
毫无疑问,这位天子在开地图炮。
但,这种地图炮,还真不是偏见。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确实是齐鲁吴楚之地的贵族士大夫们的普遍精神面貌。
所谓齐人宽缓,这其实说的好听。
齐地自古富饶,自管仲以轻重之权,用鱼盐之利,辅佐恒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尊王攘夷后齐国的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都是位居诸夏之首。
齐都临淄甚至已经是地球上唯一一个人口突破百万的超级城市。
与之相比,长安城作为帝都,人口不过将将二十来万。
雒阳作为三河之中枢,周之故都,天下通汇之地,人口也不过三十万。
睢阳位于梁邹必经之地,与南阳相邻,为南北交通中枢,人口也才十来万。
而临淄城一座城市,人口就几乎百万之众!
一城之人口,顶的上别人一个郡!
当初还有齐王的时候,齐王每年仅仅是从临淄城里,就能从工商业和手工业之中获得租税五千金!
也是靠着齐国的富饶和发达,齐地的读书人与知识分子位居全国之首!
在齐国,因为经济发达,文化昌盛。
所以,历史上走出了无数不同流派的学派与思想。
仅仅是战国时期,齐国就有齐法家、齐黄老、齐儒和齐墨。
哪怕是现在,齐地也是汉室最主要的商品产地。
齐地的刺绣与丝绸,畅销天下。
齐国的妇女,撑起了齐国经济的半壁江山!
但也正因为如此,齐地士大夫贵族的精神面貌很不堪。
太史公司马迁和班固在著史的时候,就不止一次吐槽过齐人糟糕的学风和社会风气。
按照史记的说法是‘齐人宽缓豁达,足智、好议论,怯于公斗,勇于持刺’。
几乎是一竿子就把齐国人全部打死了。
但,这不能怪人们的偏见。
实在是齐国人,特别是齐国的士大夫贵族们,做过太多好事了。
自齐威王后,齐国对外屡战屡败,甚至差点被燕国亡国,靠着田单的火牛阵才续命成功。
秦灭六国的时候,其他五国都进行了英勇抵抗。
只有齐国是秦人几乎没有流血就吞并的国家。
汉季,因为某些人所共知的缘故,长安对齐地的看法和宣传,理所当然的带了很多偏见。
反正,关中父老们,吐槽齐人的缺点和给齐人编排笑话,这是有着相当久的传统的。
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宣传下,齐国人在关中人脑海中的印象,早就已经变得刻板了。
说起齐人,所有人都会下意识的在自己脑海形成一个虽然穿着华丽,嘴上大道理一套接一套,但实则眼高手低,非常无能的儒生形象。
而少数曾来长安的齐国人,在长安的行为,加深了人们对齐国人的印象。
所以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在长安,齐国人就像后世的河南人民、东北人民一样,常常躺枪。
而鲁人……
好吧,因为鲁地人保守排外,所以,长安和天下普罗大众,对鲁人的影响,一般都是来自那些行走天下的鲁地商贾。
那么鲁地商贾在什么事情上最擅长?
答案是精打细算,斤斤计较。
当初,鲁地的邴氏,富甲天下,其起家就是靠着的邴家三代如一日的节省和勤俭。
所以,跟鲁人做生意,经常要做好与之讨价还价的准备。
至于楚国人?
好吧!
托庄子和韩非子的福,什么亡羊补牢、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之类的寓言故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