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人法相-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邢羽笔尖悬空,心中闪过无数念头,一滴墨汁滴落在宣纸之上,晕染了“夫子”二字。

    邢羽微微皱眉,心中千万思绪涌现,一时间不知道该从何写起。

    夫子乃是前朝帝师,帮助前朝高祖建立了大汉,成为了帝师,也将儒学推广到了天下九州。道祖乃是道宗先人,亦是道教所遵循教义的创立者。

    夫子出生之时,大秦犹然兴盛,大秦太祖仍旧在世,北方狼族退却,南方苗疆拜服。

    夫子壮年时,大秦已然分裂,北方狼族来袭,汉高祖率军抵御住了狼族侵袭,击退了当时不可一世的狼族可汗。

    当时,夫子正在中原一带讲学,高祖率军回到中原,恰好遇上了带着弟子在树下避雨的夫子。

    那年,夫子三十九岁,高祖二十七岁。

    他们相遇之后不久便是分离,高祖下马,将自己的马匹让给夫子,率军护佑着夫子走出了夫子当时讲学的卫国。

    那之后不久,大秦的最后一代帝王在深宫之中与自己的别院一同化为灰烬,天下诸侯并起,乱世诸侯皆是意欲称帝。

    率军回到帝都的高祖在帝都之外遇见了夫子,夫子当时迫于生计,在帝都讲学,但是没过多久,他便再度启程,想要东行回到自己的家乡。

    夫子离开帝都时,只有自己的十名弟子陪伴,他们带着干粮,没有马匹。那时,战争即将爆发,马匹成为了硬通货。

    高祖见到夫子之后,没有多言,他将自己的马匹再度让给夫子,又令手下让出九匹军马,给夫子的弟子骑乘。

    当时,据说高祖下马三拜,然后告别了夫子,进入了帝都。

    那之后十年,两人再未相遇。

    十年之后,夫子与高祖再度相遇,那时,夫子最喜爱的弟子刚刚死在了寒冬之中,高祖的三万军队也是在与西楚霸王的决战之中所剩无几。

    他们在大山下的一所破庙之中相遇,二者都是穷困不已。

    这一次,高祖依然为夫子让出马匹,并将自己所剩不多的军粮拿出了一部分给夫子。

    但是,夫子这一次却是没有骑马远去,他说:“陛下当为天下共主。”

    夫子抱拳一拜,带领弟子成为了高祖的幕僚。

    那之后,大汉建立,威名远播,绵延三百余年。

第15章 院试(上)之二() 
然而,夫子却在大汉统一九州的前一天就已经与世长辞,没能看到高祖驾临九州。

    夫子确立了大汉朝堂的政务处理机构,并在各地尝试兴办学堂,今天的五所书院,几乎都是在那个时代接连成立的。不仅如此,夫子更是使得原本蒙昧的底层百姓开化,中原诸国也是越加繁华。

    邢羽略一斟酌,然后挥毫落笔,“天不生夫子,万古如长夜。”

    他下笔如龙,将心中对夫子的赞美尽数写下。

    “夫子,真乃神人也。”邢羽微微一叹。

    他放下笔,揉了揉手腕,心里开始思考该如何评价道祖。

    道祖所处的时代要早于夫子,大秦一统天下的时候,道祖已然归隐,据说,夫子青年时曾向道祖问道,那是记载中道祖最后一次出现在可以考究的史书中。

    问道之后,夫子开始了游学,道祖则是彻底消失在了史册之中。

    道祖,毫无疑问是一名修仙者,但是他的实力却令人无法确定。史官们对于修炼的等级划分相当模糊,他们认为道祖或许是中原有史以来最强大的修仙者之一。

    大秦鼎盛之时,西方曾有修真者来到大秦挑衅,但是他们恰好遇上了西行出关的道祖。

    那些修真者实力强大,据说曾大败帝国边境禁军,他们更是放言,要挑战大秦铁骑。

    但西行的道祖却不希望他们进入大秦,后人只见那天大漠深处雷鸣震耳,青光弥漫,最终,只有一名身穿青袍的老者骑牛西去,他后方云烟弥漫,民众膜拜。

    道祖在史册中的记载远少于夫子,他出现最多的地方是野史以及仙人传记。道祖对后世最大的影响是将修道的真意推广开来,他西行离开之后,《道经》在中原各地的修炼之人手中广为流传,脱离凡境的修炼者也是越来越多。

    但是,道祖之所以被追封为道教的祖师,以及他能够成为仙人传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邢羽这些年来常读圣贤书,对于道教以及道祖的了解却是不多。

    道教是大魏的国教,先帝以及当今圣上多次赴长安郊外玄都观麻衣清修,太祖当年更是多次受到道士们的帮助死里逃生。

    因此,在大魏立国后,道教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先帝继位后更是册封道教为国教。

    然而除此之外,邢羽却是很少知道关于道祖的事情。除了道祖西行,他所知道的只有一些奇奇怪怪的小故事。

    那些故事甚至不可能真正的发生过,许多故事极可能是发生在道祖的门徒或是一些道士身上的。

    比如手杖化桥,返老还童,行云布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名,天地之母,无名,万物之始。”

    邢羽点了点头,信笔挥毫。他觉得,夫子对整个中原百姓来说更为重要,道祖虽然名气大,但是他对中原百姓的贡献却是不如夫子。

    他就这样写下了自己的评价。

    书院毕竟是儒学院,虽然如今也开设道学,但是学子们对于道祖的了解,还是太少。

    何方茹此时正好悄然来到了邢羽身边,她看到了邢羽所写的答卷后,不由微微摇了摇头。

第16章 院试(中)() 
何方茹成为朱思诚弟子已经七年了,七年以来,她监考过四次白鹿洞书院的院试,遇上过许多心怀抱负的学子。

    白鹿洞书院的宗旨是有教无类,这正是夫子当年所推崇的。

    但是教习们授课却是崇尚道祖的随性而为,他们在授课时会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传授不同侧重点的知识,但授课的方式却是率性为之。

    比如邢干,邢干教授的是《德艺》,讲的乃是君子六德,但他却从未给学子们讲过德艺上的文章,而一直是通过身体力行来启发学子们。

    在她看来,这样的教学方法要比刻板的讲述圣贤文章更加贴近夫子讲学的要求。讲学不仅仅是要让学子们明白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

    看到邢羽所写,何方茹顿时明白,邢羽虽然看的圣贤文章极多,懂得的道理也是不少,但是他对于人生百态的理解还是浅显。

    夫子乃是入世,道祖却是出世,这是完全不同的处世方法。

    白鹿洞的学子们既出世,又入世。

    他们现在,虽然有着一腔热血,但现在还没有到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时候。他们中的很多人,将来也不会踏上战场,他们会去往一个比沙场更加凶险的战场,那就是朝堂。

    出世虽然意味着远离人间烟火,但却并不是与世隔绝。道祖当年,对于中原百姓的贡献远超夫子。只是他离世早,方才不为后人了解。

    何方茹微微摇头,继续向前走去,偶尔瞄一眼其他学子的答卷。

    先贤书院一共三十六名学子,今天来参加考试的却只有三十四人。另外两名学子,开学之后便一直没有抵达书院报道。

    最近,传来消息,说是两人渡江时遇上风浪,已然西去。

    窗外微风习习,朱思诚院长站在门前,微微仰头,目视天际云烟。

    他眉头紧皱,眼中略有迷茫,这令何方茹十分惊讶。

    她了解自己的恩师,知道他从未对自己面对的事情迷茫过。她想起那些传言,不知道有几分真实。

    太子宇文哲是逝去独孤皇后的长子,然而太子懦弱无能,没有主见,在朝野上的评价并不高。

    独孤皇后育有四子,分别是太子宇文哲,四王宇文庆,九王宇文元昊,十五王宇文神举。

    独孤皇后去世之前,圣上始终未能确立太子的人选,皇后临终时劝说光帝立嗣,皇后去世之后,光帝下诏,册立长子宇文哲为太子,并先后将其他诸子分封在天下各地。

    今年春初,光帝命令太子监国,重组东宫。多位忠心老臣被光帝召见,光帝想要组建一个自己信任的班子为太子处理政务,一方面是为了自己百年之后,太子能够震慑朝野,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锻炼自己的嫡长子,使他能够配得上天下共主的位置。

    朱思诚据说被光帝提议,任职太子太师,但是正式的诏书却是还未下达。

    一些老臣皆是委婉的拒绝了光帝的建议,没有出任东宫的职位。

    何方茹犹豫了一下,还是下定决心询问。她生于江南,如果朱思诚决意成为太子太师的话,她便不能每年夏天都回到江南居住了。

    除此之外,如果朱思诚任职太子太师的话,他们便算是彻底在朝堂上选了边,那些摇摆不定的臣子,一定会对此作出反应。

    虽然太子早已被册立,但是朝堂之上一直是一片平和。几乎所有的臣子都没有明显的体现出自己支持太子,支持其他皇子的朝臣也是极少。

    何方茹微微皱了皱眉,然后迈步走出学堂。她悄然来到朱思诚身后,使了个万福。

    “师尊。”

    朱思诚转过身来,微微一笑,在看到何方茹脸上的惆怅之后,他不由温声问道:“茹儿,有心事?”

    何方茹点了点头,“师尊,您真的要去担任太子太师么?”

    朱思诚闻言一愣,然后微微叹了口气,“茹儿何出此言?”

    何方茹微微颦眉,然后说道:“朝野上下都在传,国子监内也早已有了流言。”

    朱思诚摇了摇头,“流言应当止于智者。”

    何方茹摇了摇头,“茹儿只是女流,如果不是恩师教养,茹儿甚至都不知道能不能给书院的学子们讲学。”

    朱思诚微微点头,“茹儿,陛下的旨意不能违背,我已经请求陛下,宽限我三个月的时间了。等我回到长安以后,便要辞去国子监的职位,去东宫任职了。”

    “为什么不能拒绝呢?魏大人,李大人,都拒绝了啊。为什么一定要您去担当太子太师呢?”何方茹心里很不明白。

    “妹妹,低点声。”

    朱诫闵从学堂中走了出来,轻轻劝道。

    他四十余岁,两鬓却已斑白。他是钦天监的春官正,也是陛下的伴读。

    “哥哥,你也不劝劝师尊。他都这把年纪了,还要……”

    何方茹脸色慌张,显得极为难过。

    “妹妹,陛下所想,不是你我能够明白的。父亲当年毕竟也曾做过陛下的老师,陛下是不会害父亲的。”朱诫闵解释道。

    “可是,太子,太子毕竟地位不稳,要是……要是日后……”

    何方茹话未说完,朱思诚却是坚决的摇了摇头。

    “茹儿,不要再谈这件事了。你回去监考,这次院试,可是要给太子选择伴读的。”

    “父亲……”

    何方茹悲伤的唤了一声,但是朱思诚已经转过头去,看向不远处的石碑。

    那石碑上刻着“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那是先代道家宗师庄周的话语,碑文乃是朱思诚二十年前亲手刻下的。

    朱诫闵笑了笑,冲着何方茹点了点头,他表情渐渐凝重起来,不过旋即便再度放松,“父亲他,其实是为了还一个人情。不会有危险的,你放心就好了。”

    朱诫闵转身回到学堂,何方茹站在原地,心里回荡着朱诫闵刚刚说的话,但她始终没有明白,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茹儿,为父不会有事的,你安心便好,等回到长安,你也改找个夫婿了,李大人家的三公子年纪与你相当,你们一同长大,又算是同门。你意下如何?”

    朱思诚背对着何方茹,言语中却是有一些调侃之意。

    礼部尚书李舒琦乃是先帝时的状元,当今光帝继位之后,一直对其大加重用。

    李舒琦的三子李仁复,与何方茹一直情投意合。但是碍于何方茹的身份,李仁复一直没有到朱家提亲。

    李仁复已经娶了正妻,但是何方茹并不在意名分。

    “谢谢父亲。”

    何方茹感激的使了个万福,她想要再说些什么,不过朱思诚却是摆了摆手,迈步向前走去。

    一片树叶落在了石碑上,朱思诚走到石碑前,抬手拿下了树叶。

    何方茹转身回到学堂,朱思诚却是幽幽一叹,目光灰暗。

    许多年后,何方茹终于明白了朱诫闵淡然神色下内心的波澜以及朱思诚背对着她时心里的悲凉,她那时才意识到,两位儒学大师,是真的把自己当成了家人。

第17章 院试(中)之二() 
邢羽写完第一道题后,揉了揉手腕,然后看向第二道题。他自然不知道屋外刚刚发生的短暂争吵,不过他看到去而复返的何方茹脸上表情复杂,既有喜悦,也有疑惑。

    邢羽惊讶的摇了摇头,然后低下头去,看向第二道题。

    第二道题要更加贴近生活,“先帝与大秦太祖,大汉高祖,相比如何?”

    大秦太祖在春秋战国的五百年战火后首次一统九州,还天下一个安宁。

    大汉高祖则在大秦大厦将倾时率军维护天下安宁,并在秦朝灭亡后保护灾民,最终在夫子的支持下登上了帝位。

    先帝乃是大魏高宗,是完成统一大业的千古一帝。

    大汉朝绵延三百余年,最终在内忧外患中走向灭亡。大汉灭亡后,各地宗室皆是相继自立为帝,想要重现大汉天威。

    占据着中原一州之地的晋王亦是起兵,不过晋王却不是大汉宗室王侯。

    但最终,晋王却是统一了中原三州,并且立晋代汉,意图重建皇朝。

    不过最终,大晋还是被大魏取而代之。

    要讲高宗,不得不先讲晋王以及太祖宇文昌平,太宗宇文兴华的重要性对于先帝来说,反倒比不上这两位人君。

    大汉灭亡之前,宇文昌平西出长安,作为使臣去往南蛮部落,安抚诸蛮。

    在他离开长安后不久,大汉皇宫起火,末代皇帝在群臣的簇拥下逃离皇宫,但最终却死在了乱军之中。

    宇文昌平被南蛮囚禁,三年之后方才逃离回到长安,但那时的长安已经满是疮痍,宇文昌平的一众家臣也已经作鸟兽散。

    晋王司马启收留了宇文昌平,任命他为司空。

    宇文昌平与一众名将、谋士,一同帮助晋王整合了中原三州,建立了大晋。

    宇文昌平从青年走到壮年,晋王则是从中年走到了老年。

    大晋建立时,宇文昌平年仅三十六。晋王却已五十四岁高龄。

    五十四岁高龄的晋王则成为了大晋的开国帝君,史称晋太祖。

    晋太祖立宇文昌平为宰相,但却被其推辞,让给了名士许由。

    许由是晋王早年的幕僚,在建立大晋的过程中付出了汗马功劳,大晋建立时,许由已经病入膏肓。成为宰相后三个月,许由就去世了。

    大晋建立三年之后,晋太祖中风去世,这期间,除了正值壮年的宇文昌平,其他的一众谋臣名将,也渐渐老迈去世。

    宇文昌平原本会成为大晋的一代明臣,但是事情到此却是出现了转机。

    继位的显祖并不信任宇文昌平,随便找了个借口,便将他贬到西部,安抚诸蛮。

    当时,大晋周围林立着大大小小数十个小国。在宇文昌平遭贬之后,率军出征的大将军被燕国名将刺杀,不久之后,韩国公叛变,分裂了大晋,建立了大韩。

    晋国生变,南方的汉室宗亲建立了蜀汉,霸王的故乡,江东子弟重新建立了大楚。东部也是先后出现了新秦以及吴越三个国家。

    宇文昌平在诸蛮部落安定下来,甚至娶了蛮族妻子,他上山打猎,带兵出战,围剿马贼。

    十年之后,晋朝的帝王换了三代。没有人想起,还有一位名臣此时还在边境的蛮族部落。

    大晋的朝野上下似乎都已经忘记了这位使臣,忘记了当年晋太祖曾说,“昌平当为吾之子房。”

    又过了五年,大晋式微,前秦与大燕、韩国的联军直捣洛阳,帝都洛阳危如累卵。

    宇文昌平的弟子伯吕作为联军统帅,站在洛阳城前,等待着大晋皇帝的诏书,他在三军阵前饮酒弹琴,好不潇洒。

    这时,大晋才想起来,宇文昌平这个人还活着。

    于是,宇文昌平被火速召回洛阳,顺利退去了联军。

    又过了两年,大晋皇帝驾崩,末帝登基,接近六十高龄的宇文昌平成为摄政王,总理大晋的一切事务。

    四年之后,末帝逊位,宇文昌平改国号为魏,死后庙号为魏太祖,谥号太武帝。

    宇文昌平称帝四年后驾崩,其子宇文兴华继承帝位,后称太宗,谥号文帝。

    文帝在位二十二年,很少主动发起战争,一直励精图治,恢复和发展经济。

    文帝嗣圣六年,韩王崩,诸子乱,文帝顺应天意,收回韩国国土。

    文帝嗣圣九年,蜀汉内部分裂,王子出国,文帝借兵于蜀汉太子,帮助其重新建立了后汉。

    文帝在位二十二年,驾崩之后,其嫡长子宇文隆继位,死后庙号高宗,谥号明帝。

    明帝在位期间,先后灭掉前秦,后汉,后秦,大燕,大吴,实现了北方的统一。

    北方统一之后,明帝筹划封禅,但却在前往泰山封禅的前一天于深宫之中病逝。

    二十六岁的太子继位,是为光帝。

    光帝推进与楚国的战争,最终在宣化两年实现一统。

    光帝继位已经十五年,帝国刚刚统一的七年,年号承乾的前七年是帝国最混乱的时期。

    大魏各地的亡国余孽不时试图复国,这给大魏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直到承乾七年,也即是六年之前,帝国内部才稳定下来。

    高宗死后,群臣议论纷纷,大部分臣子认为应当加谥号为“武”,但是太祖已然加持了“太武”的谥号,群臣最后也只得将高宗的谥号定为“明帝”。

    高宗一生,一直重用修道之人,历次破国之战,皆是派遣了大量修道之前协助军队作战。

    他将许多宗派的秘籍传到江湖,让大魏的百姓自学,高宗之后,大魏的修道者方才不是传说,渐渐变多。

    到了如今,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