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晚明之我主沉浮-第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103章 驿卒李鸿基() 
腊八粥就是用白米熬成粥,加上烧熟的猪肉丁、鸡肉丁及汤汁,放点青菜、食盐,再煮上片刻,让各种成分充分混合,相互渗透。

    男人们聚会,不可无酒。腊八粥每人只吃了一小碗,权当开胃,然后就是白酒大菜,大家边喝边聊。

    这次宴会,是孙传庭特意为裸#身在陕西为官的朱由检和祖大寿举办的,参加的人员,除了陕西的按察使、都指挥使外,还有附近各个知府。祖大寿、高迎祥因为与朱由检有旧,被安排在朱由检的左右手。

    孙传庭现在对朱由检的器重不下于李春烨,他丝毫不因为朱由检的年轻而又所倦怠,“殿下,臣等能在陕西平安过冬,多亏殿下呀!来,这第一杯,我们共同敬殿下。”

    “哪里!孙大人过奖。安抚陕西百姓,要靠孙大人和在座的各位,抵御外敌,保障陕西安全,要靠祖大人。”朱由检一仰脖子,将酒一饮而尽。

    虽然他表现得很谦虚,但内心却是很得意,推翻大明的农民军,如今已经被他给摆平了,只要熬过了这个冬天,陕西就再也没有农民军存在的土壤了。李自成和……

    朱由检心理咯噔一下,陕西匪患虽然剿灭了,但真正的领袖李自成怎么到现在还没有出现?

    朱由检在延绥呆了半年,也曾经去过县城甚至村庄,但从来没听说李自成这个人。

    他思考片刻,好像李自成是高迎祥的亲戚,娶的还是高迎祥的女儿高秀英。恩,待会问问高应祥,别时间长了,把这事给忘了。

    “殿下为陕西铺设了亘古未有之平坦大道,又为陕西增加了工商税收,只要过了这个冬天,度过现在的饥荒,我等要是不能治理好陕西,那真是上对不住浩荡的皇恩和殿下的援手,下对不住黎民的期望和臣等的乌纱。”孙传庭的自信,是来自农田里长势喜人的麦子和到手的工商税收,但他清楚,没有朱由检,陕西别说发展,连温饱都是问题。朱由检常驻延绥,延绥的百姓他就根本不需要关注。

    “殿下,孙大人,西安有了大批的江南商人办厂,延绥的厂子虽然不多,但规模庞大,能招收大量的百姓。我延安府夹在西安和延绥之间,却还是穷呀!下官愚钝,求大人们给下官直条明路。”延安知府陈登泡,看到南北都是风声水气,而延安因为山多地少,道路曲折难行,不禁十分沮丧。

    朱由检看看陈登泡,心中转过无数的念头。

    他早就想过,要想工商兴国,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必然大增,从事耕作的人口就会大大较少,这势必会影响粮食的产量。

    要维持甚至增加粮食的产量,就必须提高耕作的效率。陈登泡的提问,刚好给了他机会。

    “陈大人,交通问题不必担心,西延大道经过延安府,必然会促进延安的发展。另外,西安、延绥两地兴办工商业,必定缺少人手,如果陈大人能提高耕作的效率,将多余的男丁送到西安、延绥的工厂做工,也能提高他们的收入。”

    “可是,怎么才能提高农人的耕作效率呢?下官可是一无所知。”陈登泡科举出身,圣贤之书上可没有提高耕作效率的论断。

    “陈大人可曾见过《齐民要术》一书?那可是农人的天书。此外,我见过一种播种的三排篓和十排篓,比现在的单篓大大提高了播种的效率。陈大人平时要搜集这方面的书籍。”

    朱由检曾经比照过英国的产业革#命,但他否决了英国新兴资产阶级推行的“羊吃人”运动。汉人百姓数千年来对土地依恋,决不是西方人所能理解的。

    强制性将人口从农田赶入工厂,很可能会引发剧烈的社会动荡,甚至会产生新的匪患。

    如果提高耕作效率,让部分农民无地可耕,他们为了生存和提高收入,必然进入附近的工厂做工。

    就像温水煮青蛙,当这些农民终于发现他们丢了农田时,工厂更好的工作条件和更高的酬劳待遇,已经让他们无法再回到过去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特别对于年轻的人群。

    “下官一定抓紧时间查阅,不过这三排篓和十排篓……”陈登泡虽然有心,但三排篓和十排篓他可是第一次听说。

    “这样吧,改日我让工匠做出来,陈大人安排农人去试着耕种。”离春耕还有一段时间,朱由检估计,应该能够制造出这些农具让工匠们模仿和农人们试种。

    满意的陈登泡,表达敬意的唯一方式,就是向朱由检敬酒。不过,他只有个模糊意识,到底怎么来提高耕作的效率,他还是没有什么清晰的思路。

    酒过三巡,大家都是找自己感兴趣的人,天南海北的聊得满屋子都冒出淡淡的水汽。

    朱由检早就盯上高迎祥,“高大人,可有一位亲戚,叫李自成的?”

    “李自成?没有呀!殿下……”高迎祥将李姓亲戚在脑中过了一遍,没有发现叫李自成的。

    没有?难道史书欺骗了自己?朱由检再次思索李自成的其它讯息。他在1645年去世的时候,史书说,他才39岁,那现在应该是二十出头的人。

    “是个二十刚出头的年轻人,好像在哪当过驿卒?”

    “驿卒?属下倒有一个在宁夏镇当驿卒的外甥,今年虚年二十二,年龄倒是吻合,不过,他的名字不是李自成,而是李鸿基。”在高迎祥的大脑中,好像只有这么一个外甥基本符合朱由检的条件。

    “李鸿基?对了,就是他!”朱由检一拍大腿,不记得是史书还是中看过,李自成原来的名字就叫李鸿基,“那……他现在还在宁夏当驿卒?”

    “是呀!殿下认识这个二楞?”高迎祥被朱由检吓了一跳,不知道朱由检为什么会对这个外甥有这么强烈的反应。

    二愣?有趣,原来李自成是个闷驴,难怪他的老婆给他绿帽子戴。“到是不认识,不过,听别人说起,他好像很有才干。”

    “才干?不瞒殿下,臣真的没看出来。”高迎祥觉得他这个外甥就是个闷驴,实在看不出他有多大的出息,不知道朱由检怎么看上他。

    “这样吧,新元的时候,驿卒也会放假,你让他去我那儿,我亲自看看。如果真的有才干,就不用再去当什么驿卒了;如果徒是有虚名,就让他哪儿来哪儿去。”朱由检知道李自成的才干,能在晚明的农民军中脱颖而出,并且推翻了大明朝,肯定不是草莽,至少在政治上是一把好手。

    也许是时势造英雄,李自成的才能是在乱世和战争中练就的也说不定。无论如何,朱由检既然找到了李自成,就不能再让他有翻身的机会,除非他是为自己服务。

    “是,殿下,臣会让他去拜见殿下,但愿他能入得殿下的法眼。”高迎祥拱拱手,算是给朱由检一个承诺。

    “高大人,我还要问一件事,希望高大人不要介怀才是。”朱由检朝高迎祥挤了一下眼球。

    “殿下请说,属下当言无不尽。”

    “高大人是否有一个女儿,闺名叫做秀英的?”

    “没有,属下根本没有子女。”高迎祥怪异地看了一眼朱由检,这殿下今天到底怎么了?孙传庭不是给他送了胡小姐吗?

    “没有?高大人勿怪,我只是好奇而以。”真是怪了,明明史书中都说李自成娶了高迎祥的女儿高秀英,难道高秀英是高迎祥的养女?或者根本就没有这个人,是史学家或者家添加上去的?

    “好奇?殿下听到什么了?”高迎祥觉得朱由检打听他的女儿,实在是无理,除非你对人家有意思,即使有意思你也不能直接问呀,得找媒人从中间传话,万一拒绝了也不会尴尬。幸好高迎祥没有女儿,否则他一定担心门风是否不严,在外面露出什么话柄。

    “高大人千万不要多想,呵呵,喝酒。”朱由检尴尬地端起酒杯,和高迎祥对饮了一杯。“高大人,刚才你说没有子女是什么意思?难道高大人没有婚配?”

    “不是,属下早就婚配了,只是到现在也没一儿半女的。”高迎祥脸色变得阴暗起来,他自嘲地笑笑。

    “奥,那有机会,让宫中的太医看看。”民间郎中肯定看过,只有让太医试试,但朱由检不确定到底是谁的问题,所以说的比较含糊。

    “多谢殿下。但属下已经这一把年纪,就不想再折腾了。”高迎祥早就接受了现实,他曾打算收养一两个孩子,只是没有遇到合适的。

    “哎!”朱由检轻叹,看来高秀英应该是他的养女了,可能历史就是这样,高迎祥因为没有子女,才将“闯王”的封号继承给李自成。

    离开孙传庭的署衙,祖大寿坚持要送朱由检会客栈。

    “大寿,军队训练怎么样?陕西的三十万士兵,都补齐了吗?”

    “不敢欺瞒殿下,还没有,现在只有二十二万。”祖大寿低着头,目光在朱由检的靴子上游移。

    “可是因为缺少粮食?”

    “原来殿下知道?”祖大寿抬起头,看着朱由检的侧脸,“到了明年春天,有了春收的粮食,士兵就该招齐了。”

    “未必。”朱由检也不看祖大寿,“军饷是专供,即使明年春收和秋收,朝廷的粮食还是困难,要想不缺粮饷,也是不可能。”

    “那……”没有足够的粮食,祖大寿就没办法招齐兵员。

    “看着我也没用,我虽然做点小生意,但你这可是三十万士兵——我也无法像四武营那样给你补齐军饷。”朱由检深思了一会,“这样吧,我从战俘中给你挑选五万士兵,他们一个月修路,再一个月去你的军营受训,粮食有我供给。另外三万士兵,你就得自己想办法了。”

    “是,殿下。”五万不用军饷的士兵,那可是帮了祖大寿的大忙了。

    “士兵们训练怎么样?”

    “士兵们平时只能吃个大半饱,消耗不能太大,所以,训练量上不去。主要进行一些队列和军纪的强化训练。”

    “嗯,也好。不过,趁现在的机会,将士兵中的兵油子去掉,只留下一些优质的士兵,将来有了粮食,训练量上去了,他们很快就能成为优秀的士兵。”

    “嗯。”

第104章 海月肥皂() 
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十二月十五日,西安。

    早起的人们发现了一状奇怪的事。

    西安的钟楼和鼓楼,一夜之间都披上了一幅相同的巨大彩布。彩布上面画着一名模样周正、面目含笑的农妇,农妇的手中握住一块淡黄色的固体,正在向盆中的衣领上轻抹,而木盆中的水里,满是飘起的泡沫。

    钟楼和鼓楼怎么了?

    这幅画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众多的问号,深深刻在每一名西安人的心里,那些讯息灵通的人士开始四处打听,西安到底怎么了?

    渴望知道讯息的人们是徒劳的,因为没有人告诉他们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即使各个衙门的人,也在四处打听这奇怪的彩布。

    辰时左右,街道上的孩子逐渐多起来,他们拍着小手,载歌载舞,而所有的孩子唱的都是同样的歌词:

    “你拍一,我拍一,海月肥皂能洗衣;”

    “你拍二,我拍二,海月肥皂洗手套;”

    “你拍三,我拍三,海月肥皂洗床单;”

    “你拍四,我拍四,海月肥皂洗棉衣;”

    “你拍五,我拍五,海月肥皂洗铜鼓;”

    “你拍六,我拍六,海月肥皂洗苏绣。”

    …………

    有些敏感的人终于想起来,在东关中大街上,刚刚出现一间叫做“海月肥皂”的商铺,这些奇怪的事一定和他们有关。

    陆陆续续有人去东关中大街看个究竟。果然,在“海月肥皂”的铺子门口左侧,贴了一张并不显眼的红色告示。

    告示的内容主要有三点:

    一、海月肥皂是洗衣的特效材料,今天免费派发,每人一小块,共发一百人,发完为止;

    二、每块肥皂,价钱是铜钱五十文;

    三、下午将有十名妇人免费表演洗涤的方法,顾客可以拿自己的衣服来洗;

    四、明天早晨八点正式开始出售肥皂,明天一共只有三百块肥皂出售。

    更有趣的是,告示上特别注明,买肥皂不用铜钱和银子,而是用粮食。按照一两银子两石大米的价格,五十文可以买十一斤粮食,因此,每块肥皂的价格就是十一斤粮食,不赊不欠。

    “海月肥皂”商铺前的人越聚越多,将铺子前面的空地已经完全占领,过往的行人只好绕道走。

    “大家不要挤,排好队。那个,你站好队,要不我没无法派发肥皂。”伙计正在指挥等着领取肥皂的人群。

    他的话很有威胁,如果有人不站队,会导致商铺不发肥皂,那他就是集体的罪人。

    在利益面前,百姓还是很听话的。闹哄哄的人群迅速站起了长队,伙计点了人数,从前到后,恰好一百名。

    “现在给你们每人一张小票,去后面的仓库领肥皂。”

    前面的一百人都领到小票,喜滋滋地去了,后面的人不干了:“我们也站到现在,为什么我们没有?”

    “再发!”

    “再发!”

    “再发!”

    ……

    人群开始骚乱,特别是刚才站在第101、102位置的人,闹得特别凶,好像人家欠债不还似的。

    “我们告示上有,只有前一百名才有肥皂发。”伙计拼命解释,然而他的话很快被人流吞没。

    前面有人闹事,后面的人就打算浑水摸鱼,也许能得到一小块肥皂也说不定。

    肥皂宣传会,眼看就要变成一场无法收拾的血案,伙计已经没有办法控制局面,他们的解释无力得就好像是火上浇油。

    铺前围攻伙计,不用承担任何责任,或许还有好处,哪个百姓不是争先恐后?

    那些领过肥皂的人,回到铺子后,也将肥皂藏入衣袋,加入申诉大军。

    在店铺的楼上,刘坤一直很满意顾客的反应,这信王,怎么知道西安的百姓反应如此激烈?当人群开始出现骚乱时,他皱了皱眉头,对跟在身边的伙计说:“启动应急方案。”

    “砰!”铺子的大门打开了,将人们的目光吸引过去。

    一队全副武装的士兵,从室内昂首走出来,将汹涌的人群和店铺隔开,士兵的最后面,是一名体格健壮的军官。

    “你们谁在这儿闹事?”

    军官的目光在人群扫了一圈,特别在刚才闹得最凶的几名百姓身上,还短暂地停留了一下。

    那几个百姓吓得打个激灵,紧张地低下头,生怕被这名军官认出。

    店铺前鸦雀无声,除了那位军官的声音在回荡,连附近店铺的伙计东主都是伸长了脖子,等待军官的下文。

    “咳,咳。”军官调整一下呼吸,尽量将语气放和缓些,“人家商铺造福于民,免费派发肥皂,告示上写得清清楚楚,你们来迟了,还冤得了别人?”

    “陕西的匪患刚刚被信王殿下剿灭,难道你们还想成为新的匪患不成?”军官的声音突然提高了八度。

    一些胆小又恰好在边缘的百姓,开始偷偷溜走,而店铺前面中心地带的百姓,却一动不敢动,似乎只要动了一下,自己就会成为匪徒。

    “哈哈,将军言重了,他们都是良民。”刘坤从店铺内走出来,双手抱拳向百姓行礼:“各位,我知道你们只是喜欢本店出售的肥皂,是不是?”

    “是呀,是呀,我们都是良民。”胆子大的人发出了声音,胆子小的人,也是不住地点头。这刘坤,简直就是他们的救星。

    “好,那我临时宣布,增加一项派发活动。你们排好队,我们开始摸奖活动,摸到奖的五个人,将得到一整块肥皂。”一整块肥皂,就是那种价值五十文的肥皂,比前面派发的肥皂大多了。

    人群默不作声,既不反对,也不支持。

    “怎么?你们不原意?”刘坤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吓傻了。

    “原意,我们愿意。”有肥皂派发,不要那真是傻子。

    “好,那你们排好队。”刘坤又对一名伙计说:“去查点人数。”

    在刘坤奖品的诱惑下,在全副武装士兵的威慑下,这些百姓都依次排好队。

    “东主,一共四百八十二人。”伙计很快查清了人数。

    刘坤向他耳语几句,这名伙计转身回店铺里面去了。不一会儿,他捧着一个一尺见方的纸盒出来了。

    “各位。”刘坤双手向下压了压,制止了噪杂而又好奇的人群,“我现在宣布规则。这个纸箱内一共有四百八十二个方木块,正好和你们的人数一样。等会你们每人从纸箱内摸出一个方木块,但只有五个方木块上标有‘奖’字,摸到这五个方木块的人,可以得到一整块肥皂。大家明白没有?”

    “明白了。”声音激动却不整齐。

    “摸到奖品的人,就为本店做个宣传;摸不到奖品的人,也没什么损失,权当乐子,大家不要失望,本店今后还会不定时开展摸奖活动。”刘坤朝伙计一挥手,“现在开始摸奖。”

    伙计捧着纸箱,从众人身边走过,每个人都摸到一个方木块。

    “现在开始兑奖,方木块上写有‘奖’字的人,请上前领奖。”刘坤已经拿出五块肥皂,等候兑奖。

    五名幸运者,在众人羡慕的眼神中,宝贝似的捧着各自的奖品。这么大块的肥皂,可是价值五十铜钱,或者十一斤大米。按后世的价值,应该超过三十元。

    “各位,”刘坤看着大部分失望的眼神,“明天早晨八点,本店开始出售肥皂,这第一批,数量有限,打算购买的可要早点来。当然,我们不要银子,只要粮食。”

    “东主,为什么不要银子?”有些百姓对刘坤的做法十分不解,在陕西,在大明,还没有不要银子的买卖。

    “抱歉,这是本店的秘密,暂时不能说,以后,我们还是收银子的。”刘坤对今天的宣传活动万分满意,这种满意又转化为对朱由检的崇敬。

    远在延绥的朱由检,正在为延绥的百姓过年发愁,没有粮食,市面上冷冷清清,一点都没有新元的喜庆色彩。现在大部分百姓因为帮助官府修路,或者在矿厂做工,家里都有些存钱,但市场上没有粮食,有钱也是白搭。

    直道十二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