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晚明之我主沉浮-第2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这两个国家之间长时间的战争,让国内的人口大量流亡东吁,东吁王朝逐渐强大起来,大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东吁王朝灭掉了白古王朝,并与大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迁都白古,大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东吁王朝灭掉了阿瓦王朝,实现了缅甸历史上第二次统一。”

    “鹤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东吁王朝是哪一族人所建?”

    “陛下,是缅族人,他们占缅甸人口的大多数,缅人比较好战,自从东吁王朝建立之后,一直南攻北伐,除了实现缅甸的统一外,还多次进犯暹罗的大城王朝。”

    “大城王朝?这是哪儿冒出来的国家?”

    “陛下,大城王朝在缅甸的东面,南临大海,北面是大明的云南,在大明的典籍中,称为暹罗。”

    “暹罗?”朱由检还是不熟悉这个名字,但根据它的地理位置,朱由检估计是泰国。

    “现在这个国家的名字,就是大城王国,陛下,说起来很有趣,建立大城王国的乌通王,还是汉人的后裔。”

    “汉人的后裔?那大城王朝与大明还算友好吗?”

    “陛下,大城王朝也属于太祖定下的十五个不征之国,大明立国之后,常常朝贡,现在倒是没有讯息了。”

    “嗯,朕知道了,你继续说。”

    “大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东吁王朝的国王莽应龙派了四十万大军大举入侵大城王朝,并且攻占了他们的都城大城,但东吁的军队离开后,大城王朝复国成功,大明嘉靖四十七年(公元1568年),东吁王朝再次大规模入侵大城王朝。”

    “候质,这些历史,年代并不久远,但不太可信,东吁王朝有多少人口,能组织四十万大军吗?”朱由检觉得,有时候历史也会骗人。

    “陛下,这东吁王朝,就像是游牧民族,一旦打起仗来,成年男子几乎全民皆兵。”

    “这样穷兵黩武,比朕还喜欢打仗,这个国家,还有发展的能力吗?”朱由检自嘲地笑笑。

    “陛下说得不错,无休止的战争,耗尽了东吁王朝的国力,大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阿卡族人占领了东吁王朝的都城白古,东吁王朝被迫迁都阿瓦。”

    “这个东吁王朝,还是不灭?”

    “没有,陛下,东吁王朝还死灰复燃了,大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东吁王阿拉毕隆重新收复了失地,并且赶走了登陆的葡萄牙人,重新统一了缅甸,东吁王朝一直坚持到了现在,但他们与大城王朝依然战争不断,看来双方是不死不休的局面。”

    “到现在?没有了?候质怎么没说到大明与缅甸的战争?”朱由检不明白,李春烨为什么忽略缅甸最重要的一段历史,难道他是担心自己也像缅人一样,穷兵黩武?

第355章 谁当权都欺负大明() 
“陛下,说到大明与缅甸的战争,必须要说到大明立国之初在南方的统治情况,这一段的历史比较晦涩,陛下愿意听吗?”

    “再晦涩朕也要听,这是朕绕不过去的坎,缅甸,朕是势在必得。+◆,”

    “好,那臣就从大明立国之初讲起。”李春烨大大喝了口浓茶,话说得这么多,估计嗓子都快冒烟了。

    朱由检也不着急,“好,候质继续,朕今天有的是时间。”

    “陛下,那老臣尽量简要说说,如果陛下要南征缅甸,很可能与这些事情有一定的关系。”

    朱由检已经在洗耳恭听了。

    “大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太祖在云南的西南设了六个宣慰司:孟养司,府治孟养,在伊洛瓦底江上游(今缅甸克钦邦);木邦司,府治木邦,在孟养司以南(今缅甸掸邦);缅甸司,府治阿瓦,在木邦司以西、孟养司西南(今缅甸勃固省);八百大甸司,在萨尔温江以东、澜沧江以西(今泰国清迈、缅甸克伦邦);车里司,府治景洪(今云南西双版纳);老挝司,府治琅勃拉(今老挝)。”

    “这六个宣慰司到底是大明的藩属国,还是大明的属地?”

    “应该是介于这两者之间,各个宣慰司的土司由当地的头人担任,但大明在当地有驻军,而且后来缅甸入侵的时候,这些土司还组织军队抵抗,基本上是与明军战斗在一起的。”

    “奥。”朱由检就不明白了,大明的军队,加上当地土司的协助,怎么就打不过小小的缅甸,难道缅甸也像北方的游牧民族那样,骑兵天下无敌?不太可能,据说缅甸山多,根本不适合骑兵。

    “太祖以西平侯、征西将军沐英镇守云南,管辖地就包括这六个宣慰司,沐英将军用军队垦田、开荒、修路,以加强对六司的统治。”

    “沐王府?现在的第十九军长沐启元不就是沐英的后人、继任沐国公吗?”朱由检有了主意,云南是由沐王府代为管理的。

    “正是,沐启元就是现任的沐国公。”李春烨心说,朱由检对大明的历史,也不是一无所知。

    “好,候质,你继续说。”

    “这六司归属发生变化,乃是始于掸族人在北方建立了阿瓦王朝,但阿瓦王朝建立后,依然是大明的藩属国,与大明关系依然和睦。”

    “……”你都脱离大明自立门户了,还谈什么和睦?但朱由检没有打断李春烨的叙述。

    “大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东吁王朝灭掉了阿瓦王朝,大明朝廷并没有干涉,但东吁王朝开始了蚕食大明的土地。”

    “……”

    “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东吁王朝开始大举入侵孟养,但大败于孟养土司思个,被迫撤军;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东吁王朝再次进攻孟养,思个被俘,拒不投降,被东吁王莽应龙杀害,孟养、木邦大片土地被东吁王朝侵占。”

    “只有当地土司作战,那沐王府呢?大明朝廷呢?”朱由检大怒,这是大明的土地,总不能只有当地的土司单独抗敌吧?

    “陛下息怒,”李春烨也没办法,时光不能倒流,岁月匆匆已过,他只能向朱由检讲解当时的历史,“大明朝廷姑息了东吁王朝,一再安抚莽应龙,但莽应龙从未理睬。”

    “一群混蛋。”朱由检骂过之后,才想起这是在骂万历皇帝,自己名义上的祖父,他赶紧转换话题:“候质,还有吗?”

    “大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东吁王莽应龙去世,其子莽应里继位,继续向北扩张,大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东吁王朝第三次大规模入侵云南,兵锋指向姚关(今云南施甸县),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正月,东吁军相继相继进犯施甸(今云南施甸)、顺宁(今云南凤庆)、盏达(今云南盈江),深入到腾越(今云南腾冲)、永昌、大理、蒙化(今云南魏山)、景东,朝廷这才震动。”

    “这次朝廷要动真格了吧?”朱由检终于缓口气,好像他就在那个血雨腥风的战场上。

    “陛下说对了,这次朝廷以刘綎为腾越游击、邓子龙为永昌参将,全力反击,大败东吁军于姚关以南的攀枝花,将东吁的军队逐出云南。”

    “是逐出,而不是消灭?”朱由检有些遗憾,“东吁军都打到攀枝花了?”

    “陛下真是看到了关键,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莽应里第四次兴兵来犯,再次被明军击败,东吁王朝的势力,被全部赶出孟养、木邦等地,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车里宣慰刀糯猛回归大明,除缅甸司外,大明已经收回其余的五个宣慰司。”

    “……”

    “但此后,东吁军还是不断入侵大明,特别是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东吁军大举进犯,号称三十万大军,战象百头,明军战事逐渐不利,丢失了大片的领土,战争突然停了下来。”

    “咦,东吁王朝大获全胜,战争怎么会突然停了下来?是大明答应了他们什么条件,还是东吁国内出现了内乱?”朱由检不相信,好战的东吁,会突发菩萨心肠。

    “陛下说得不错,东吁王朝的确是内部出了问题,”李春烨心说,这年轻的皇帝,在军事上还真是天才,“东吁王朝在入侵大明的同时,也不断入侵南部的大城王国,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到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东吁王朝对大城王朝发动了五次侵略,由于两线作战,五次侵略最终全部失败,到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6年),大城王国终于开始了反攻。”

    朱由检暗暗叹息,小小的大城王朝,在遭到东吁王朝的多次侵略之后,都会报复性入侵,可是庞大的大明,从来没听说过主动进攻东吁,“大明有没有乘机收复失地?”

    “收回了部分,主要是这些地方的土司主动归顺大明。东吁王朝外部遭到大城王朝的入侵,内部也是烽烟四起,各地的土司纷纷宣告独立,所以,东吁再也无力入侵大明。”

    “可惜,大明没有乘机收回所有的失地,削弱东吁王朝,只是满足于暂时的和平,一旦东吁王朝度过暂时危机,必定会卷土重来。”朱由检缓缓摇头叹息,这不仅是因为大明北方的边患太重,而是汉人缺少战略眼光。

    “难道陛下看过这段历史?”李春烨又眯起双眼,眼中的精光从狭小的眼睑间露出来,“果如陛下所言,莽应里陷入统治危机,他的弟弟良渊侯乘机在北方扩大势力,并向北扩张,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他的军队进攻孟养,被明军击退。”

    “娘希匹,怎么谁当权都欺负大明?”朱由检恨不得一拳将面前的案几拳个粉碎,“当我大明是好欺负的?这些宵小之徒,就该屠绝。”

    李春烨吓了一跳,他从来没有看到朱由检真正发怒,永远是云淡风轻的样子,实在不高兴了,也不过皱着眉板着脸,像这样骂娘的,倒是难得见到。

    “陛下不要着急,这段历史快完了,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4年),良渊侯两次进攻大明,侵占孟养等大片土地,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5年),良渊侯去世,其子阿拉毕隆继位,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阿拉毕隆指挥三十万军队进攻木邦,木邦失陷。”

    “又一个双手沾满鲜血的东吁王。”朱由检冷冷地说。

    “木邦失陷后,大明与东吁王朝之间的战争,也随之结束了。”李春烨也结束了关于这段历史的谈话。

    “结束了?为什么?他们没有继续攻打云南吗?”朱由检觉得奇了怪了,东吁的军队占据优势,为什么突然结束了战争,难道又是发生内乱?

    “这个,老臣就不知道了,总之,自那以后,大明与东吁之间,再也没有发生过战争,东吁的军队也没出现在大明的国土上,也许阿拉毕隆正在进行统一整个东吁王朝。”

    “没关系,朕已经向这些地区派去了侦讯,不久之后,应该会有讯息回来。”朱由检也想知道阿拉毕隆到底在做什么,都过去二十多年了,也许阿拉毕隆死了也说不定。

    “陛下已经派去侦讯了?”李春烨大惊,看来朱由检已经做好了征伐缅甸的心理准备,那自己这个国防院长,也该做点什么了。

    “一个月前就派出了,”朱由检岔开话题,“候质,说实话,你如何看待征缅战争?是该打还是不该打?”

    “陛下,说实话,臣觉得这场战争,肯定是该打,一来是陛下所说的打通印度洋出海口,二来东吁王朝屡次入侵大明,不能不施以惩罚,否则,周围的藩属国,如何看待大明?”

    “候质说得不错,这样看来征缅战争还是必须的,”朱由检已经恢复了平心静气,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他暂时撇开了自己的感情,“但这是你我君臣心里的理由,如果放到朝堂上,大臣们怕是不太理解。”

    李春烨心说,你要做事,啥事考虑过大臣们的意见了?北伐建奴、推行改革,甚至为了军队改革的事,将施凤来抄家灭族了,“陛下,臣最担心的倒不是大臣们反对,臣担心的是,现在南海舰队正在台湾,随时可能与西夷展开海战,大明此时征缅,时机是否合适?”

    “候质不必担心,征缅战争对大明来说,只是一场局部战争,规模不会太大,也许你我君臣谈话的这回,战争就结束了。”

第356章 羽化() 
李春烨吃了一惊,这年轻的皇帝,怎么狂妄到这种地步?“陛下……东吁王朝屡次入侵周围的国家,包括大明,其军队的战斗力不会小吧?”

    “候质,大唐是不是强大?”

    “当然,在汉民族的历史上,大唐是少有的强盛之朝代,所谓汉唐盛世嘛!”李春烨不知道朱由检又要兜什么圈子。£∝頂點小說,

    “大唐与吐蕃,打了多少年,不过维持均势,甚至大唐还送去文成公主和亲,”朱由检端起面前的茶杯,眼睛紧盯着杯中的茶叶,任李春烨对他抛出各种不同的表情,“可是到了朕的手里,多长时间就彻底解决了两藏问题?要不是担心有违天和,朕倒是可以将所有的藏人都灭了。”

    “陛下……”李春烨只有敬仰的份,朱由检说的是事实,刚刚过去的历史,别人想篡改都篡改不了,他还想到了北方的建奴,那是大明数十年都没有解决的国患,到了朱由检手里,只一次北伐,彻彻底底将建奴的势力消灭得干干净净。

    “候质,朕不是狂妄吧?”朱由检笑看着李春烨,那是相当的温和。

    “陛下……”李春烨隐隐觉得不对,可是又找不到反驳的理由,“陛下,大明这是怎么了?”

    “羽化,候质,你懂羽化是什么意思吗?”

    “羽化……”李春烨真的不懂,他只能茫然地摇摇头。

    “就像一只毛虫,在它还是虫子的时候,蚂蚁都可以欺负它,一旦这只毛虫羽化成蝶,展翅高飞,岂是永远在地面上生活的蚂蚁可以比拟的?”

    “毛虫……蝴蝶……蚂蚁……”李春烨小声念叨着,突然,他的眼睛一亮:“陛下,臣明白了,以前的大明,就像是一只毛虫,他在羽化的时刻,身子是最弱的,所以蒙古、建奴,甚至小小的东吁王朝也会跑来咬上一口,现在这只毛虫已经羽化成蝶,正在高空飞翔,原来的苍蝇蚊子蚂蚁已经不能与它为伍了。”

    “候质说得好,应该就是这个意思。”朱由检暗暗赞叹,李春烨年纪不小,学习起来倒是挺快的。

    李春烨心说,比个什么不好,非得比个闹心的毛虫,而且毛虫羽化之后,也只是独善其身,依然是许多鸟雀啄食的目标,“陛下,大明这条毛毛虫,现在已经羽化成蝶,将意欲何往?”

    “这个……朕真的不知道,但朕现在要做的,就是拿回原来属于大明的东西,以及将来必须属于大明的东西,包括东吁王朝。”

    “陛下,征缅战争,真的是规模不大的战争吗?”

    “候质放心,第一,规模不会大;第二,时间不会长;第三,花的银子不会多。”

    李春烨默默点头,以他对朱由检的了解,这个‘三不’的承诺,应该不是吹嘘,“陛下,我们现在需要做什么?”

    “理由,征伐东吁王朝的理由,这个理由要让大臣们能够接受。”

    “老臣倒有几条理由,陛下看看,到时候能否说服大臣们。”

    朱由检将自己的目光,全部投到李春烨的脸上,发现李春烨难得地发出会心的微笑,这只老狐狸!他应该早就为征缅想好了理由,“候质说说看。”

    “第一、缅甸曾经是蒙元的领土,蒙元曾经在缅甸立省,大明继承蒙元,理应收回故土。”

    朱由检点头,这应该是一条不错的理由,就像沐启元收回拉达克一样。

    “第二、太祖曾经在缅甸设立六个宣慰司,如今只剩一个车里宣慰司,太祖亲定的属地,后世子孙必须收回,否则就是不肖,不肖之君,不肖之臣,况且,东吁王朝屡次进犯大明,不能不稍事惩罚。”

    这个理由很老套,好像是朱由检用过的,但朱由检不管这个理由多么老土,只要适用就行,谁管他是黑猫白猫?

    “第三、东吁王朝的国土上,缅人来自大明青藏高原,孟人也是来自大明,加上汉人,总人口已经占东吁的八成之多,就是掸族,也与大明国内的傣族同源,这些忘了祖宗的游子,是该回家的时候了。”

    这个理由倒是新颖!朱由检暗笑,他们到底是不是来自大明,恐怕他们自己是不会承认的,不同的史书上也会有不同的解释,不过朱由检不管这么多,只要大明的史书上是这么说的就行,其实,朱由检要的只是出兵缅甸的理由。

    “第四、大城王朝的创始人乌通王,本是汉人后裔,与汉人的关系密切,大城王朝又是大明的藩属国,现在大城王朝被东吁王朝入侵,大明没有理由不施以援手。”

    朱由检都乐了,这是强盗逻辑!大城是大明的藩属国不假,但大城已经多年没来大明朝贡了,而且,当年东吁进犯大明的时候,大城王朝的军队在哪里?奥,不对,大城也在抗击东吁,不过是在他们自己的土地上,客观上也帮助了大明。

    “有了候质的这些理由,加上战争的规模本身不会太大,大臣们应该不会在反对了吧?”

    李春烨心说,大臣们反对,有用吗?弄不好会出现施凤来第二,“陛下,既然战争的规模不大、时间不长、所耗银两不多,大臣们反对的声音不会太强烈。”

    “那就好,”朱由检最担心的就是大臣们以死劝谏,他可不想做一个屠杀大臣的刽子手,“候质,朕有一事不明。”

    “陛下请说,老臣当知无不言。”李春烨心说,朱由检还有什么不明白,真是奇事了。

    朱由检是真的不明白,“候质,大明与东吁战争多年,难道就没有一次用优势兵力去讨伐东吁?以万历帝的性子,不大打一次,怕是不甘心吧?”

    “陛下,大明曾在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大获全胜,其余的战争,大明都是胜少负多,主要还是依靠当地的土司。”

    朱由检首先就想到了府兵制,“为什么?是大明的军队战斗力不够吗?”

    “那倒不是,主要是因为地形,大明与缅甸之间,隔着横断山脉,交通极为不便,大明即使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