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晚明之我主沉浮-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前世的历史上,朱由检是化学工艺专业的毕业生,虽然主要是学习前沿科技,但对传统工艺和方法也很熟悉,来到明朝,他准备将自己掌握的基本技术逐步回忆出来。

    水泥的烧制,是用一成的煤、一成二的粘土、七成多一点的石灰石,再加上少量的铁矿石,在密闭的环境中煅烧,如果达到足够的高温,就能产生熟料,再将熟料和石膏一起磨细,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就可以得到成熟的水泥产品。从工艺上说,并不复杂,只要找到原料,能建一个密封性好的高炉,就可以进行水泥的生产。

    朱由检让王朋带着一队士兵去找匠人,自己则带王慕九等人去为水泥厂选址。他本来希望拉一些股东,共同投资,但考虑到水泥是新鲜事物,别人恐怕不会相信自己这还未成年的王爷,只好自己独立投资,不过,独立投资也不错,独家经营,利润肯定会高一点。

    王朋很快就在军户中找到一些烧制的工匠,朱由检亲自给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烧制水泥的基本方法。为了防止技术泄密,朱由检除了给工匠们开出每月二两银子的高工资外,还和他们签订了终身合同和保密合同。

    依法办事,是朱由检追求的社会目标,他要以身作则,从我做起,逐渐在大明推广法制。

    大明的第一条水泥路,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条水泥路,是从军校到东直门,经朱由检亲自游说,由户部出资。为了感谢户部实际上为自己的水泥做广告,朱由检决定,降价三成,并且派遣技术人员指导水泥的浇灌。现在的水泥路,比后世简单多了,路上不会有重型车辆,只有马匹、马车、独轮车和行人等,路面不用太厚,5公分即可,而且混凝土中也不需要钢筋。

    水泥路通行的日子,朱由检命令修路工人掀开盖在路面上的稻草,沿途数万人围观。为了增加广告效应,让更多的人体验水泥路的好处,朱由检从奋武营中抽调部分士兵,或骑马,或赶车,在万众瞩目中展示水泥路的雄威。

    宽阔的水泥路,可以并排行驶的四辆马车,或者八匹骏马。奔腾的骏马、疾驰的马车、欢呼的人群,为水泥路做了免费而又影响深远的广告。

    围观的百姓在士兵们的邀请下,也加入步行者的行列,亲身体验着这亘古未有的宽敞大道。

    轰动京师的水泥路,连朱由校都惊动了,他在乾清宫召见了朱由检。在朱由检的印象中,这好像是自己第二次被皇兄正式召见,上一次是被封为信王的时候。

    “五弟,你造的什么水泥路呀?”其实朱由校对水泥路并不了解,他只是在大臣和太监们的议论中,才知道水泥路的存在。

    “回皇兄,臣弟偶然从炼铁和煅烧石灰中,发现了水泥的制造方法。”朱由检当然不能实话实说,有时候,善意的谎言,可以避免一切障碍,反正,朱由校又不知道炼铁和煅烧石灰是怎么回事。

    “六部的官员对水泥路大加赞赏,他们可是很少有一致的意见呀!哈哈!”朱由检的出色让这位很少关心宫外的皇帝也是十分高兴,“五弟,你说说看,水泥路有什么好处?”朱由校根本不关心水泥的制造,有时间关心水泥,还不如多做几套桌椅。

    “皇兄,水泥做成的路面,极为平整,马车在上面行驶不会不颠簸,此外,道路通行也不受雨水的影响。”朱由检喝了口茶,发现朱由校今天听得很认真,便向皇兄推销起水泥路:“如果大明的官道都铺成水泥路,军事物资的运输,将会大大加快,比如,长城一线运输的军用物资,将缩短一半时间,还不受雨水、天气的影响。”

    “长城一线?”朱由校似乎明白了朱由检的意思,“但向山海关修路,朕怕是修不起吧?听说水泥路修建可是要大把的花银子。”

    “皇兄可以修改大明律法,征收工商税。为做表率,臣弟的水泥厂带头,按照农业税十五税一的标准,向朝廷纳税,请皇兄派人监督水泥厂。”朱由检顺带向朱由校推销工业富国的思想,免得将来自己征收工商税时,满朝的儒官呼天呛地。

    以朱由校的性格,朱由检也不指望他是中兴之主,哪怕工商税执行得不彻底也没关系,只要有了开始,自己将来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嗯。”朱由校点点头,思索了一小会,“征收工商税就免了,朕明天与六部商讨修路之事,五弟,你也来参加吧!”

    “参加讨论?”朱由检心想,我只是个武略将军,信王只是虚衔,看来,皇兄对修路的事动心了,自己得早作准备。

    第二天朝会之后,朱由校留下了六部的十几位尚书,加上刚刚进宫的朱由检,开始讨论修路的事。

    朱由校开明题义:“信王造出了水泥,水泥路不仅便利了行人商贾,更有利于朝廷军事物资的调拨。如果从京师向山海关修一条水泥路,可以让运往辽东的物资更为快捷。众卿看看,这条路该不该修?”

    “修路?”尚书们窃窃私语,他们并不知道朱由校打算修路的事,这么大的事突然摆出来,他们需要时间消化,不过,这些朝堂经验丰富的尚书们,很快就有了自己的想法。

    兵部尚书李春烨对朱由检的军事才能赞美有加,虽然看不出修建水泥路对军事上有什么大的帮助,但爱屋及乌,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工部尚书黄克缵和朱由检没什么交情,但他看过了东直门外的水泥路,的确能为商贾和行人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自然也不会反对,有几位尚书和他的想法差不多;吏部尚书王绍徽、礼部尚书薛三省、内阁次辅黄立极、兵部尚书崔呈秀等人,从政局的大方向上看出,此事与朱由检有关,这位年轻的王爷并不是对方的人,便觉得没有反对的必要,而且从开场白中可以看出,皇帝是赞同修路的,皇帝一贯很少对国家的大事做出决定,好不容易做一次主,自己就不要反对了,万一触了皇帝的眉头,怕没什么好果子吃。朝廷在辽东的战事,一直不顺,谁都没有什么好办法,如果现在提出反对意见,将来皇帝追查辽东失利的原因,有人翻起现在的旧帐,那可是吃不了兜着走。

第29章 朝议() 
奋武营的训练已经不需要朱由检亲自指挥,他只是经常去看看,不能让自己浇灌的第一朵花萎谢。

    除了编写教材和监督奋武营的训练,朱由检将主要的精力放在火器局。

    火箭的制造有一定的进展,就是在火箭的尾部加一个底座,固定在地面上,用于发射,这样可以不受地形的干扰;地雷和手雷的原理以及完成,开始制造试验雷;热气球的制造还未进入定型阶段,已经制造的热气球比较小,而且气球下方的炭火盆所占的体积过大,因此,气球的载重量很小,根本不足以把人送上天空。

    大明的工匠们还是有一定水平的,经过几百年的技术沉淀,特别是匠籍制度的限制,客观上促进了技术的发展,工匠们如果没有一技之长,就没有固定的收入,而大明又不允许工匠脱籍,这些工匠们要想自己和家人生存下去,就必须掌握新的、独有的技术。

    正是对技术的追求,才出现了丁岚那样的怪人。不过,匠籍制度毕竟不是万能的,大明中期以后,它的不利因素渐渐显现出来,特别是工匠们相互保密制度。

    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工匠们掌握的技术,是不会拿出来进行交流的,他们只会交给自己的子孙。在工匠收入不高的明朝,这大概是他们留给子孙唯一的财产了。

    技术不进行交流,也就得不到发展,这也是大明火器还停留在成祖时代的原因。当年成祖五次北伐,打得蒙古人找不着北,火器的确功不可没,光是枪炮巨大的声音就让落后的蒙古人和战马魂飞魄散。

    但由于大明的匠人们保密行为,或者说大明的匠籍制度,使得大明的火器没有达到进一步的发展,蒙古人也逐渐适应了枪炮的声音,加上政治上的**,军事优势重新回到蒙古人的一方,大明与蒙古部落接触的西北,常常遭到蒙古人的劫掠,西北边疆的汉人,生活在蒙古人的威胁之下,连生命都没有保障。朱由检暗暗下定决心:一旦有机会,一定要改革火器局。

    朱由检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做:水泥。开办水泥厂,不仅可以带来稳定的经济收入,为奋武营不间断地输血,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军队的出行、补给提供保障。大明对外战争,除成祖北伐臣服鞑靼和瓦剌,鲜有胜绩,主要就是后勤跟不上。

    依靠骡马运输的后勤,不仅速度慢,对道路的要求比较高,如果遇到下雨天,道路泥泞,车马就无法行走。只有建造水泥路,运输才不受天气的影响,而且平坦的水泥路还能提高车马的速度。

    在前世的历史上,朱由检是化学工艺专业的毕业生,虽然主要是学习前沿科技,但对传统工艺和方法也很熟悉,来到明朝,他准备将自己掌握的基本技术逐步回忆出来。

    水泥的烧制,是用一成的煤、一成二的粘土、七成多一点的石灰石,再加上少量的铁矿石,在密闭的环境中煅烧,如果达到足够的高温,就能产生熟料,再将熟料和石膏一起磨细,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就可以得到成熟的水泥产品。从工艺上说,并不复杂,只要找到原料,能建一个密封性好的高炉,就可以进行水泥的生产。

    朱由检让王朋带着一队士兵去找匠人,自己则带王慕九等人去为水泥厂选址。他本来希望拉一些股东,共同投资,但考虑到水泥是新鲜事物,别人恐怕不会相信自己这还未成年的王爷,只好自己独立投资,不过,独立投资也不错,独家经营,利润肯定会高一点。

    王朋很快就在军户中找到一些烧制的工匠,朱由检亲自给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烧制水泥的基本方法。为了防止技术泄密,朱由检除了给工匠们开出每月二两银子的高工资外,还和他们签订了终身合同和保密合同。

    依法办事,是朱由检追求的社会目标,他要以身作则,从我做起,逐渐在大明推广法制。

    大明的第一条水泥路,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条水泥路,是从军校到东直门,经朱由检亲自游说,由户部出资。为了感谢户部实际上为自己的水泥做广告,朱由检决定,降价三成,并且派遣技术人员指导水泥的浇灌。现在的水泥路,比后世简单多了,路上不会有重型车辆,只有马匹、马车、独轮车和行人等,路面不用太厚,5公分即可,而且混凝土中也不需要钢筋。

    水泥路通行的日子,朱由检命令修路工人掀开盖在路面上的稻草,沿途数万人围观。为了增加广告效应,让更多的人体验水泥路的好处,朱由检从奋武营中抽调部分士兵,或骑马,或赶车,在万众瞩目中展示水泥路的雄威。

    宽阔的水泥路,可以并排行驶的四辆马车,或者八匹骏马。奔腾的骏马、疾驰的马车、欢呼的人群,为水泥路做了免费而又影响深远的广告。

    围观的百姓在士兵们的邀请下,也加入步行者的行列,亲身体验着这亘古未有的宽敞大道。

    轰动京师的水泥路,连朱由校都惊动了,他在乾清宫召见了朱由检。在朱由检的印象中,这好像是自己第二次被皇兄正式召见,上一次是被封为信王的时候。

    “五弟,你造的什么水泥路呀?”其实朱由校对水泥路并不了解,他只是在大臣和太监们的议论中,才知道水泥路的存在。

    “回皇兄,臣弟偶然从炼铁和煅烧石灰中,发现了水泥的制造方法。”朱由检当然不能实话实说,有时候,善意的谎言,可以避免一切障碍,反正,朱由校又不知道炼铁和煅烧石灰是怎么回事。

    “六部的官员对水泥路大加赞赏,他们可是很少有一致的意见呀!哈哈!”朱由检的出色让这位很少关心宫外的皇帝也是十分高兴,“五弟,你说说看,水泥路有什么好处?”朱由校根本不关心水泥的制造,有时间关心水泥,还不如多做几套桌椅。

    “皇兄,水泥做成的路面,极为平整,马车在上面行驶不会不颠簸,此外,道路通行也不受雨水的影响。”朱由检喝了口茶,发现朱由校今天听得很认真,便向皇兄推销起水泥路:“如果大明的官道都铺成水泥路,军事物资的运输,将会大大加快,比如,长城一线运输的军用物资,将缩短一半时间,还不受雨水、天气的影响。”

    “长城一线?”朱由校似乎明白了朱由检的意思,“但向山海关修路,朕怕是修不起吧?听说水泥路修建可是要大把的花银子。”

    “皇兄可以修改大明律法,征收工商税。为做表率,臣弟的水泥厂带头,按照农业税十五税一的标准,向朝廷纳税,请皇兄派人监督水泥厂。”朱由检顺带向朱由校推销工业富国的思想,免得将来自己征收工商税时,满朝的儒官呼天呛地。

    以朱由校的性格,朱由检也不指望他是中兴之主,哪怕工商税执行得不彻底也没关系,只要有了开始,自己将来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嗯。”朱由校点点头,思索了一小会,“征收工商税就免了,朕明天与六部商讨修路之事,五弟,你也来参加吧!”

    “参加讨论?”朱由检心想,我只是个武略将军,信王只是虚衔,看来,皇兄对修路的事动心了,自己得早作准备。

    第二天朝会之后,朱由校留下了六部的十几位尚书,加上刚刚进宫的朱由检,开始讨论修路的事。

    朱由校开明题义:“信王造出了水泥,水泥路不仅便利了行人商贾,更有利于朝廷军事物资的调拨。如果从京师向山海关修一条水泥路,可以让运往辽东的物资更为快捷。众卿看看,这条路该不该修?”

    “修路?”尚书们窃窃私语,他们并不知道朱由校打算修路的事,这么大的事突然摆出来,他们需要时间消化,不过,这些朝堂经验丰富的尚书们,很快就有了自己的想法。

    兵部尚书李春烨对朱由检的军事才能赞美有加,虽然看不出修建水泥路对军事上有什么大的帮助,但爱屋及乌,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工部尚书黄克缵和朱由检没什么交情,但他看过了东直门外的水泥路,的确能为商贾和行人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自然也不会反对,有几位尚书和他的想法差不多;吏部尚书王绍徽、礼部尚书薛三省、内阁次辅黄立极、兵部尚书崔呈秀等人,从政局的大方向上看出,此事与朱由检有关,这位年轻的王爷并不是对方的人,便觉得没有反对的必要,而且从开场白中可以看出,皇帝是赞同修路的,皇帝一贯很少对国家的大事做出决定,好不容易做一次主,自己就不要反对了,万一触了皇帝的眉头,怕没什么好果子吃。朝廷在辽东的战事,一直不顺,谁都没有什么好办法,如果现在提出反对意见,将来皇帝追查辽东失利的原因,有人翻起现在的旧帐,那可是吃不了兜着走。

第30章 第一大道() 
但主管钱袋子、知道国库空虚的户部尚书李起元不干了,他皱着眉头,看也不看朱由检一眼:“水泥路虽然能造福于民,给行人和商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臣以为,此时不应修路,理由有三:一、从京师到山海关,全程超过七百里,全修水泥路,大明国库严重不足;二、水泥路便于大明运输军事物资,同样适合建奴的骑兵,一旦三海关有失,建奴的骑兵倍道,两、三天就可以直逼京师;三、京师和山海关之间,山水极多,修路极为不易。”

    不怪李起元反对,大明六部,各负其责。打仗由兵部负责,修桥补路有工部负责,而每项活动都需要钱,这就需要户部充分用好大明的钱袋子。

    “哈哈,五弟有什么看法?”朱由校打个哈哈,将球踢给朱由检,因为修这条路是朱由检提出来的。

    “李大人言之有理。”既然皇兄将球踢过来,自己只好接下。

    朱由检相信李起元的考虑不是为了私利,一次性修这么长的路,支出难免令人心痛,而且,水泥路的优点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

    “本王相信,李大人的理由是出于一片为国为民的公心,但大明现在面对的最大威胁,也不能不考虑。”朱由检先将目标引向辽东战争,现在的辽东战事不利,谁也不敢在这上面大包大揽,否则,你就等着掉脑袋吧。

    “辽东建奴,已经定都盛京,也就是大明的沈阳,辽西已经处在建奴的直接威胁之下。建奴的目标,不言而喻,一旦山海关失守,建奴的骑兵就会直下京师,大明不是丢地伤人,而是亡国灭种。所以,本王对李大人的意见不敢苟同。一、修建京师到山海关的水泥路,的确耗费甚巨,但水泥路便于商贾通行、财物周转,减少周转周期,扩大贸易量,大明可以增加税收,而且,几百里的水泥路,要想修好,非一日之功,户部也不需要一次性付款,修一段付一段,应该不会给国库带来太大的压力;二、水泥路只能保障大明的军队供给,对建奴却没什么用,建奴的骑兵以劫掠为生,根本没有供给,要水泥路何用?三、大明对北方用兵,非军队数量不足,而是军用物资的供给瓶颈。一句话,大明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打的不是军事,而是物资供给。昔年成祖远征蒙古,士兵不足三十万,却有一百万人运送粮草物资,这才臣服了蒙古各部。如今建奴威胁山海关,一旦粮草供应不上,长城必定难保。京师与山海关之间,有高山和恶水阻隔,交通不便,加大了大明军队粮草的运输难度,一旦遇到阴雨天,道路泥泞难行,谁能保证粮草及时供应?如果因为粮草原因,造成战事不利,谁能替兵部承担责任?”不知不觉中,朱由检将兵部的几位尚书拉到自己的一边。“修筑水泥大道,可以减少弯道,缩短道路距离,既能减少物资运输的时间,又能减少物资运输的费用。”

    “你就是要推销水泥,想为自己积攒财富。”李起元气急,竟然使出了人生攻击。

    “本王蒙皇兄恩惕,贵为信王。有金碧辉煌的信王府可供居住,有成群的奴仆侍女伺候,有千亩良田的稳定收入,上无老人需要赡养,下无妻子儿女需要抚养,更无亲戚朋友需要接济,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