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晚明之我主沉浮-第1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守门官查验了文书之后,放袁崇焕入关,但他的士兵只能在关前扎营,山海关内根本容不下他的三万军队。

    孙承宗亲自置酒,为袁崇焕接风,顺便也给马世龙送行。

    “崇焕,陛下说,让老夫镇守山海关两年,现在一年未到,怎么你的新军就来了?难道陛下信不过老夫?”袁崇焕是孙承宗一手栽培起来的后辈,是他的嫡系亲信,在袁崇焕面前,孙承宗也不客套。

    袁崇焕向孙承宗抱拳行礼:“大人,末将只是接替马总兵,陛下让马总兵带着士兵回京整顿,大人依然是蓟辽总督,末将等也是受大人的节制。”

    “哈哈,老夫还道陛下担心我这把老骨头误了军国大事。哈哈,哈哈,喝酒。”

    “袁将军,我看到你的部下全部是火器,只有腰间挂着短刀……”马世龙认为,和建奴作战,肉搏是最基本的本领,而短刀在肉搏中不占优势。

    “马总兵,我的部下不会和建奴肉搏,不知道马总兵注意到没有,我的部下根本没有铠甲。”

    “崇焕……不和建奴肉搏,那你们来山海关做什么?”孙承宗也是不解,难道光听新军的名头,就能吓退建奴、收复辽东?

    袁崇焕再次行礼:“大人,我的士兵都使用新式火器,叫毕氏燧发枪,射程超过百步………根本不需要和建奴肉搏。”

    “百步?那不是超过建奴弓箭的射程?”马世龙的眼睛瞪得比手中的酒樽还大。

    孙承宗眯上眼睛,细细打量袁崇焕:“崇焕,你是说,你的士兵能打到建奴,而建奴的弓箭却伤不了你们?”

    “正是如此。”

    “难怪陛下说,只要老夫镇守山海关两年,原来陛下早有准备。”孙承宗也是抱拳,但他不是向袁崇焕行礼,而是侧身向着南方,给朱由检行礼。

    “袁将军,新式火器真有这么神奇?”马世龙哪里肯信,大明最精锐的火器都在辽东,最好的三眼铳,射程也只有三十步,根本比不上建奴弓箭的射程。

    “今日天气已晚,明天,我让士兵们当众演示下。”袁崇焕暗暗发笑,别说是你,当初我也不相信。

    “老夫也要看看。”孙承宗也是半信半疑,除非亲眼看到,否则,他也是不相信。

    (ps:多谢书友46的一日一赏,多谢游侠辰源、沉中侠、步钧的红票支持。后面三十章,将是宁锦一线的对决,真正的战争和历史,以后也是以战争和历史人物为主,为大明复兴所做的准备工作,基本结束了,期望读者朋友们能够喜欢)

第132章 骏马扬蹄山海关() 
“陛下,来自广东的奏章。”自从魏忠贤辞官后,张彝宪就成了司礼秉笔首监,代替魏忠贤,替朱由检掌管玉玺,传送大臣们的奏章。张彝宪为人不像魏忠贤那样会揣摩圣意,也不像徐应元那样八面玲珑,儿时忠厚得近乎木讷,惟其如此,朱由检才放心地将玉玺让他掌管。

    朱由检暂时撤销内阁,在他的改革中少了一份阻力,但没有内阁批阅奏章,朱由检必须亲自批阅。

    不过朱由检将奏章进行分类,根据奏章的具体内容,由六部尚书们分别处理,他们只有遇到不能解决或者不能决定的事,才会将奏章送给朱由检。

    “彝宪,什么事?尚书们不能处理吗?”

    “陛下,尚书们说,他们做不了主,希望陛下明示。”张彝宪将一沓奏章递给朱由检。

    奏章一共有两封。

    一封是两广总督的奏章。兵部命令在广州组建南海舰队,但大明的海军已经颓废多年,南方已经没有能出海的船只,也没有会训练海军的人才。

    另一封是广东巡抚的奏章。南直隶人徐光启,在广州私开学馆,招收童生,学习洋文,推广天主教。

    “徐光启?”朱由检默默念叨着,这可是大明最著名的科学家、数学家、军事家、农学家和水利专家,不但翻译了西方的数学论著《几何原本》,还引进了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自己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人,如果不是广东巡抚的奏章,自己竟然将他完全忘记了。

    “彝宪,立即回乾清宫。”朱由检已经没有了玩邂逅的兴致,他快步在前,回到乾清宫。

    朱由检独自在上书房来回踱步。

    南海舰队的事不难解决,没有船只,可以制造,让李春烨将制造大宝船的图纸找出来,也可以从沿海的商人手中购买;没有熟悉海军的官员,可以让登州的北海舰队适当支持,登州的海军已经秘密组建了两年半,应该有一些富余的人才。

    关键是徐光启。

    大明刚刚开始羽化,像徐光启这样的科技人才太宝贵了,怎么才能将他身上的能量,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让大明拥有千千万万个徐光启……

    学校。

    朱由检猛然一悟。

    这是大批量培养人才最快捷的方式。

    朱由检迅速在脑中盘算着,内阁已经撤销,六部已经摆平,问题是兴办学校所需要的条件。

    首先是教员。徐光启在广州私开学馆,应该有一批教员,还可以从各地的传教士中聘请一批,再从国内网罗一批像徐光启那样的孤独的科技爱好者。

    其次是场地。现在从零开始修建一所学校,时间太久,不如直接购买一所宽阔的房子,适当改造,作为学校,万一不行,还可以将宫中闲置的殿堂拿出来,特别是后宫,现在东西六宫都是闲置的。

    再次是教材。上课需要专用的教材,这些必须交给徐光启这样对科技有一定认识的人,必要的时候,朱由检准备亲自参加对教材的审定。

    最后是学员。大明有大量的落第秀才和不得志的举人,让他们进学校学习,不仅可以促进大明科技的发展,也能为他们找到一条谋生的道路。不过,朱由检考虑到年龄大的人思想比较僵化,难以接受新鲜事物,暂时将学员的年龄定在二十五岁以下。

    朱由检在纸上写写画画,终于敲定了各种草案。本来兴办学校这种是,交给礼部或者国子监更合适,但现在李春烨对朱由检最为了解,也最为理解,所以朱由检准备交给兵部,其它各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全力支持,特别是户部的资金支持。

    最后,朱由检命令柳林给广东飞鸽传书两封。

    一封给徐光启。

    朱由检主张徐光启,带上他的家眷、书籍、人才,甚至是愿意来京学生的学生,由广东巡抚提供车马,立即来京,朱由检保证为徐光启提供最好的办学条件。

    另一封给广东巡抚。

    朱由检命令他为徐光启安排最好的车马盘资,如果徐光启有个三长两短,或者不愿来京,那他这个广东巡抚也可以致士归田了。

    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二月,徐光启一行终于来到京师。

    朱由检兑现了承诺,他为徐光启提供了一切便利的条件,工部在京师的东北角,给徐光启找到一所极位庞大的闲置府邸,让徐光启组建大明科学院。

    几乎与此同时,新编第七军、第八军整编结束。

    四月,新编第一军、第二军、第三军、皇家第一军、皇家第二军整编结束,全面进行实战演习。

    五月,新编第四军、第五军、第六军整编结束。

    至此,京师军全部整编结束,三十余万军队,整编成十个军,其中皇家第一军、皇家第二军是朱由检的亲军,只受朱由检节制。

    六月底,大明科学院正式开始招生,徐光启担任大明科学院的第一任院长。

    根据朱由检的意见,科学院设数学班、地理班、化学班、物理班、生物班、医药卫生班等。

    学制为一年制和两年制。

    在朱由检的设想中,一年制速成班,主要是培养科学方面的教师,将来北五省都会设立科技学院,速成班的毕业生将主要成为这些科技学院的教员。

    两年制深化班才是培养真正科技人才的,这些毕业生不会出去做官,而是留在科学院进行研究工作,或者进入工厂、火器局研发院,或者进入朱由检的私人企业。

    为了扩大科学院的影响,改变士林对科学的认识,吸引更多的教员学员,朱由检决定,在适当的时候,将亲自为科学院授课。

    七月二日,新编第一军、第二军、第三军即将离开京师,开赴山海关,接替山海关总兵马世龙。新军到达山海关后,马世龙的十万辽东军将撤回京师,进行整编。

    朱由检明确表示,第二军、第三军都接受第一军军长袁崇焕的节制,到达山海关之后,三个军还将接受孙承宗的总督。

    朱由检亲自到东直门为袁崇焕送行。

    “袁将军,新军与火器的战斗力,都没有接受过战场的检验,千万不要为了军功而冒进。”

    “陛下,臣明白。臣会先以小股军队试探,待熟悉和适应了建奴之后,在逐步收复宁远、锦州、广宁。”袁崇焕的心,早就飞到山海关了。

    朱由检扫视了一眼整装待发的士兵,“崇焕,能不能收复这些城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士兵得到战火的锻炼,只要有了一支强军,辽东,迟早是要回到大明的。”

    “是,陛下。”袁崇焕的目光随着士兵的队列,逐渐移向北方。

    “哈哈,朕要再啰嗦,袁将军都觉得烦了吧?好了,出发吧!”

    “臣不敢。”袁崇焕急忙对传令兵说:“起兵。”

    前军急速奔驰,马蹄声暴雨般落在水泥路面上,发出沉闷的响声。

    十万军队的数量太过庞大,第二军延迟半日,到午后才出发,而第三军,则要等到明天卯时才会离开京师。

    七月四日,袁崇焕来到山海关。

    山海关的南面远不如北面险要,但也是非常厚重,高大的城墙耸立云天,左边的群山在落日的余晖里,显示出一道道巍峨的清影,时下正是东风,袁崇焕揉了一下鼻子,仿佛嗅到渤海湾海面上吹来的海腥味。

    他心潮澎湃,扬蹄在山海关前奔跑了数圈,辽东,我袁崇焕回来了;建奴,我袁崇焕再不是昔日那个只能收缩在城内的乌龟将军。

    守门官查验了文书之后,放袁崇焕入关,但他的士兵只能在关前扎营,山海关内根本容不下他的三万军队。

    孙承宗亲自置酒,为袁崇焕接风,顺便也给马世龙送行。

    “崇焕,陛下说,让老夫镇守山海关两年,现在一年未到,怎么你的新军就来了?难道陛下信不过老夫?”袁崇焕是孙承宗一手栽培起来的后辈,是他的嫡系亲信,在袁崇焕面前,孙承宗也不客套。

    袁崇焕向孙承宗抱拳行礼:“大人,末将只是接替马总兵,陛下让马总兵带着士兵回京整顿,大人依然是蓟辽总督,末将等也是受大人的节制。”

    “哈哈,老夫还道陛下担心我这把老骨头误了军国大事。哈哈,哈哈,喝酒。”

    “袁将军,我看到你的部下全部是火器,只有腰间挂着短刀……”马世龙认为,和建奴作战,肉搏是最基本的本领,而短刀在肉搏中不占优势。

    “马总兵,我的部下不会和建奴肉搏,不知道马总兵注意到没有,我的部下根本没有铠甲。”

    “崇焕……不和建奴肉搏,那你们来山海关做什么?”孙承宗也是不解,难道光听新军的名头,就能吓退建奴、收复辽东?

    袁崇焕再次行礼:“大人,我的士兵都使用新式火器,叫毕氏燧发枪,射程超过百步………根本不需要和建奴肉搏。”

    “百步?那不是超过建奴弓箭的射程?”马世龙的眼睛瞪得比手中的酒樽还大。

    孙承宗眯上眼睛,细细打量袁崇焕:“崇焕,你是说,你的士兵能打到建奴,而建奴的弓箭却伤不了你们?”

    “正是如此。”

    “难怪陛下说,只要老夫镇守山海关两年,原来陛下早有准备。”孙承宗也是抱拳,但他不是向袁崇焕行礼,而是侧身向着南方,给朱由检行礼。

    “袁将军,新式火器真有这么神奇?”马世龙哪里肯信,大明最精锐的火器都在辽东,最好的三眼铳,射程也只有三十步,根本比不上建奴弓箭的射程。

    “今日天气已晚,明天,我让士兵们当众演示下。”袁崇焕暗暗发笑,别说是你,当初我也不相信。

    “老夫也要看看。”孙承宗也是半信半疑,除非亲眼看到,否则,他也是不相信。

    (ps:多谢书友46的一日一赏,多谢游侠辰源、沉中侠、步钧的红票支持。后面三十章,将是宁锦一线的对决,真正的战争和历史,以后也是以战争和历史人物为主,为大明复兴所做的准备工作,基本结束了,期望读者朋友们能够喜欢)

第133章 人惨叫马嘶鸣() 
训练场上竖起十块圆形的箭靶,箭靶的直径大约和成人的肩膀一样宽。

    十名第一军的士兵,蹲在箭靶前百步的地方,一动不动,燧发枪里已经上好一颗子弹。

    “每人三发,开火!”袁崇焕轻声命令。

    一阵杂乱的“砰砰”声,箭靶剧烈晃动。

    全场鸦雀无声,除了袅袅升起的灰白色烟雾,训练场寂静得就像是一片荒漠。

    孙承宗缓缓点头:“速度比建奴的弓箭稍慢,但射程超过了建奴的弓箭。”他回头对身后的亲兵说:“检查靶子!”

    亲兵的声音很快从箭靶传过来:“大人,十个箭靶上,一共有十九个弹孔。”

    “十九个?”士兵们一共射出三十发子弹,那命中率已经超过六成,马世龙的眼睛中就现出羡慕的光芒:“袁将军,所有的士兵都能达到这个水平?”

    “马总兵,这十名士兵只是随意挑选的。”袁崇焕波澜不惊。

    “袁将军,我的士兵整编后,也能用上这种火器吗?”马世龙眼巴巴地看着士兵手中的燧发枪,“袁将军,能借我一支燧发枪吗?”

    袁崇焕淡淡一笑:“马总兵现在不会使用,要燧发枪有何用?回到京师,这种燧发枪有的是。”

    “袁将军,我想先熟悉燧发枪,回去好教会士兵使用。”马世龙的目光就没有离开过使士兵的手。

    袁崇焕一努嘴,一名士兵将手中的燧发枪递给马世龙,还简要介绍了燧发枪的使用方法。

    马世龙接过燧发枪,在士兵的的帮助下,填装了一发子弹。

    “砰。”

    子弹飞得无影无踪——脱靶。

    他讪讪地笑笑:“我去箭靶上看看!”

    见众人没有搭理,他就朝孙承宗说:“大人,既然袁将军已经到了山海关,那属下就按照陛下的指示,早日回到京师——有袁将军在,属下也就放心回京了。”

    “奥,那你去准备吧!”孙承宗还沉浸在对燧发枪的期待之中。

    马世龙急急离开训练场,回去收拾行装,准备离开山海关,早日回到京师。

    “大人,建奴的情况怎么样?”袁崇焕和孙承宗并肩离开训练场,他刚到山海关,对建奴当下的情况不是太了解。

    “哎!建奴每天都会派出百人的牛录,来前屯肆掠一番。”孙承宗叹口气,思绪又回到山海关前,“但他们也消耗不起,所以一般不会强攻,随便射上几箭,吓唬吓唬前屯的士兵,然后大摇大摆地离开。”

    “那我们……”袁崇焕知道孙承宗以防守见长,话到嘴边,又吞了下去。

    孙承宗沉着脸:“建奴如此频繁地在前屯挑衅,我们却无法出城迎敌,只好默认建奴在此耀武扬威。”

    “大人,属下请求接管前屯。”既然来到山海关,袁崇焕就打算用建奴练兵,越快越好。

    孙承宗紧盯着袁崇焕的眼睛:“崇焕,前屯是山海关的大门,战略价值极为重要,万万不可有失,你有把握吗?”

    “大人放心,临来之前,陛下也是一再要求属下,不可犯险,属下不会轻易出城应敌,前屯绝不会丢。”

    “嗯。”孙承宗答应着,袁崇焕的新军,战斗力必须通过辽东战场来检验,“但是你刚到山海关,先休息几天吧!我的士兵还顶得住。”

    蓟辽前线一共有三十万军队,其中蓟州后防驻扎了十万,山海关前线驻扎了二十万。在山海关的二十万军队中,总兵马世龙拥兵十万,孙承宗自己统兵十万。

    不过孙承宗是蓟辽总督,这三十人军队都归他节制。

    “大人说哪里话?”袁崇焕差点就叩头了,“属下的军队也是大人的军队,属下希望明天就接管前屯。”

    “明天?你的士兵刚到,还是先休息几天,熟悉山海关的情况再说吧!”

    休息几天?那第二军,甚至第三军都来了,到时候谁去守前屯还说不定。

    袁崇焕急了:“大人,我的士兵都有战马,一路上也辛苦不到哪儿去,经过今天的休息,他们的体力一定能恢复,再说了,守卫前屯,三千人足矣,又不要全军行动。”

    “那……好吧!”孙承宗知道袁崇焕的性格,不让他去前屯,怕是觉都睡不好,还谈什么休息?“崇焕小心,建奴的战斗力,你是见过的。”

    “是,大人,属下一定会小心从事。”袁崇焕现在真不敢冒险,不是因为朱由检和孙承宗的警告。

    毕氏燧发枪是第一次上战场,谁也不知道它真正的威力,必须经过战场的检验才会知晓,万一燧发枪在战场不灵光,而士兵们又没有铠甲保护,那损失可就大了。

    第二天辰时,袁崇焕带着李行的第一旅三千多士兵,早早进驻前屯,前屯原来的守军则撤回山海关。

    山海关外,左边是崇山峻岭,又有辽东长城的余脉,根本无路可走,右边是渤海,只有中间一条狭窄的通道。

    前屯就扼守在这条通道上,将建奴死死地阻挡在关外。

    若论起地势的艰险和战略位置的重要,前屯更甚于山海关,是山海关当之无愧的北大门,只是前屯建造得过于狭小,无法部署大量的军队。

    建奴对攻下山海关也没做指望,所以并没有大规模进攻,多是以小股军队骚扰,尽量疲惫明军。

    孙承宗是“积极防御”政策的倡导者,他组织敢死队,趁建奴人数不多的时候,常常出前屯偷袭,虽然战果不大,但也让建奴不胜其烦。

    建奴吃了几次亏后,不再以小股军队骚扰明军,而是动用整个牛录来前屯挑衅,几乎每天都来上一两次。

    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