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晚明之我主沉浮-第1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内侍曹化纯向中堂一站,从袖中抽出一面黄绢,站在前排的高官不觉眼睛一亮。

    曹化纯声音不高,却是拖得顿挫有调:“圣——旨!”

    朝堂立刻安静下来,连刚才在冲突中吃了暗亏的官员,也暂时忍住了报复的行动。

    “自剪除魏阉以来,朝中大臣屡次弹劾本朝同僚,朕仔细查阅,朝堂贪墨触目惊心,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今众臣都能诚心悔过,姑念众臣都在廉政文书上签名,此次过后,朝中众臣,一律不得弹劾过去之事。”

    “鉴于魏阉祸国,朝中官员设置重叠,今朕根据各人悔过之决心,重新任命官员。”

    根据这份圣旨,六部进行大规模精简,每部只有一名尚书。

    新的六部尚书分别是:礼部尚书黄立极、吏部尚书王永光、户部尚书毕自严、兵部尚书李春烨、刑部尚书乔允升、工部尚书李长庚。

    远在辽东的孙承宗,不再挂兵部尚书衔,朱由检另行下旨,将他从“蓟辽经略”升为“蓟辽总督”,继续统一管理辽东前线的一切军政要务。

    由于上一任内阁成员全部是阉党成员,不能完全代表朝廷的意见,朱由检决定,暂时撤销内阁。

    没有了内阁,六部将直接置于朱由检的管理之下,而且,没有内阁的封驳,朱由检可以随意下达圣旨。

    六部尚书中,黄立极原来是首辅,暂时统领六部,算是第一尚书。

    在六部尚书的人数分配中,黄立极、李春烨原属阉党成员,毕自严属于中立派,而王永光、乔允升、李长庚都是东林党人,或者是亲近东林党的“反魏派”,东林党暂时占优。

    在六部的权力划分上,吏部尚书、刑部尚书这些手握实权的都是东林党人,但掌握兵权的却是来自阉党的李春烨,同样来自阉党的黄立极,虽然是礼部尚书,实权不大,不过他被朱由检钦定为六部尚书之首,因此,阉党和东林党基本打成平手。

    就在绝大部分朝臣还在判断本人和本党的得失时,朱由检发话了:

    “如今新的朝廷已经诞生,众爱卿应当团结互助,为大明的社稷和大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睿智。”朱由检话锋一转,“纵观历史,党争乃是亡国之道,今后,朝堂内外,如果再出现党争,那你们就等着致士吧!”朱由检的目光从六部尚书的脸上一一扫过。

    “臣等恭听圣谕,绝不党同伐异。”朝臣齐齐跪倒在朱由检的面前。

    “众卿平身。”朱由检待大臣们都站起身,“现在每月只有初一、十五朝会,你们回去后,平时要做好各自的本质工作,但也不得干涉别人的正常工作。”

    “是,陛下,臣等领命。”

    朱由检向曹化纯使个眼色,顿时,曹化纯尖利的嗓子充斥大殿:“散——朝!”

    大臣们还要考虑自己的得失,很多事情都还没想清楚,谁都希望早点回去盘算盘算,就连问问朱由检什么时候开始正常朝会都忘了。

    那些即将脱下胸前各种动物官府的大臣们,更是耷拉着脑袋一副半死不活的样子,魂魄早就不知道飞到九天玄外去了……

    一腔热血较长短,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鸡鹤还依旧,几家去职归垄头。

    …………

    陕西的孙传庭派人来京,面见朱由检。

    陕西这一年的赋税,达到创纪录的一百六十万两,一举越过数个台阶,成为仅次于南直隶、北直隶、浙江、湖广、广东、四川的第七大赋税省份。

    但朱由检离开陕西后,孙传庭失去了主心骨,因此他将奏章直接上给朱由检,询问陕西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陪同信使进京的,还有一名叫黄二的无业人员。黄二是朱由检在去西安的时候,在归德饭莊遇到的。当时朱由检心中有些想法,就让黄二将来去延绥找自己。

    后来黄二在归德堡混得不如意,就去延绥寻找一个叫王信的人,经过多方打听,才知道王信原来就是信王朱由检。

    但朱由检依据离开延绥,回到京师当皇帝去了,黄二感到无限惋惜。这次孙传庭派人进京面见朱由检,被黄二觅得机会,死活求着信使带着自己,一同来到京师。

    朱由检看完孙传庭的奏章,不禁哈哈大笑,挥笔在孙传庭的奏章上批下了二十个大字:“胆子大一点、步子快一点、工商重一点、农业稳一点。”然后他留下了黄二,将信使打发回去。

    十二月三日,朱由检在乾清宫西暖阁整整躺了一上午。

    他在后世就养成了晚上躺在床上闭目思考的习惯,现在阉党和东林党基本被收复,他要好好好好考虑未来。

    朝廷的未来。

    大明的未来。

    自己的未来。

    但朱由检现在晚上根本没空,婉儿和胡心雪已经回京,和周玉凤一道,暂时住在坤宁宫,朱由检每晚都在坤宁宫安寝。

    名义上是安寝,实际上有一后两妃在身边,特别是婉儿这个小棉袄在,朱由检晚上根本没有时间休息,也没有时间思考。

    朱由检有时候就怀疑:皇上的女人再多,就是临幸先帝的太妃,大臣们都不会反对,大臣们甚至鼓励皇帝多纳妃子,多选美女进宫,多生几个皇子公主,是否就是为了让皇帝日夜疲惫,从而在朝堂上萎靡不振,他们才好掌控朝廷,增加各自的权力。

    按照大臣们的设想,每个皇帝都应该过上相同的生活:

    上午要朝会。

    下午阅奏章。

    晚上广耕田。

    如果朱由检也按照大臣们的意愿过日子,那他就是皇帝,而不是朱由检。

    皇帝有自己的时间吗?

    皇帝有休息的时间吗?

    皇帝有思考的时间吗?

    幸好朱由检暂时只是初一和十五举行朝会,其余的日子上午的时间都省下了,这才有时间思考未来。

    既然奏章的时间暂时不能省,既然广泛耕田的时间永远不能省,那就必须节省上午朝会的时间。

    朱由检更加坚定了以后不上朝的想法,无论大臣们怎么反对,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他都要一觉睡到自然醒。

    (ps:感谢书友46、水浴湖的捧场,感谢辰源的红票支持)

第128章 三位尚书() 
十二月五日,朱由检在乾清宫召见黄立极、李春烨、毕自严。

    “臣等叩见陛下。”黄立极三人不知道朱由检为何召见,他们先恭恭敬敬给朱由检行了大礼。

    “三位爱卿免礼。”朱由检又转向曹化纯,“化纯,赐坐、上茶。”

    三人对望了一眼,到底还是在朱由检的对面坐下。

    “三位爱卿,可知朕召你们何事?”

    “臣等不知,请陛下明示。”三人又要下跪听训。

    朱由检挥手阻止了他们:“三位爱卿是朝中重臣,即是朕的肱骨之臣,这些虚礼就不用了——以后也不要行这些虚礼。”

    朱由检不管三人还在揣度,“也没什么事——朕只是想问问三位爱卿,今后如何施政?”

    黄立极和李春烨还没动,毕自严却是向朱由检拱手行礼:“陛下,臣定会廉洁自守,绝不做那贪墨之事。”

    朱由检缓缓点头,毕自严是朝中少有的中立派,与阉党、东林党的关系都不深,却也都有往来,这次两党大对决,他是仅有的没上弹劾名单的重臣,但他主动交出五万两银子,并且在廉政文书上签了名字。

    “朕相信,毕爱卿会像他的名字一样,严格要求自己。”毕自严还没来得及高兴,朱由检话锋一转:“你们知道朕为何选你们担任尚书吗?”

    三人都是一愣,现在朝廷没有内阁,六部尚书乃是最高的文官,特别是黄立极,他是朱由检钦定的六部尚书之首,是皇帝一人之下,百官万民之上的大明第二人。

    “臣等愚钝,求陛下明示。”

    “哈哈,”朱由检先轻松一下气氛,随即正色道:“黄立极,原内阁首辅、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李春烨,原太子太师、兵部尚书。两人均托身魏阉门下。”

    黄立极和李春烨二人皆吓得冷汗浸浸,连毕自严都是心神不宁。

    朱由检继续说道:“中五在任内阁次辅的时候,恰逢魏阉选内臣出镇,中五上疏力谏,维护大明法纪;在魏阉将劝谏的诸公私自入狱时,中五曾经上言‘国家设立三法司,无非欲祥刑明允……宜仍下法,以见朝廷之平’,也是维护大明法度;魏阉欲杀御史方震孺等人时,中五更是明确反对,并且积极营救,最终使方震孺等人得以赦免。”

    黄立极的脸色逐渐恢复常态,李春烨隐隐感觉到什么。

    “与中五比较,侯质做得更加坚决。天启三年,侯质任吏部给事中,正值杨连、左光斗弹劾魏忠贤而被迫害,侯质仗义为他们执言上谏,被贬为湖广参政;侯质还曾查登莱巡抚陶朗先、巡按游士任、招练副使刘国缙等人侵冒军饷、赈银一事,为朝廷追回数十万金钱;从担任工部给事中一职开始,不断上奏要充实府库、精训兵员、淘汰老弱、加紧京城防卫等,都被先帝采纳。”

    朱由检看着李春烨,心里说,还有与朕之间有默契。

    “你们二人虽然托身魏阉,但你们并没有无辜残害东林党人,甚至为了正义,敢于同自己的主子对抗;虽然也有不法行为,但贪墨的财产不多,认罪比较彻底,有改过自新的基础和可能。”

    三人都不敢说话,会客厅静穆得有些怕人。

    “毕自严,是朝中少有的能在阉党和东林党之间左右逢源的人,以明哲保身为主,自身贪墨有限,多是逢场作戏。”

    “在朝廷贪墨公开化的环境中,基本廉洁自律,这就是朕选用你们的原因——虽然中五和侯质对朕有拥戴之功,但比起你们的品行,真更看重后者。”

    三人悬到嗓子眼的心,这才完全放下。

    “朕年轻,不懂政务——正因为不懂,朕没打算按常规的方法理政。”

    “臣等恭听圣谕。”

    “恭听?好。刚才毕爱卿说道廉洁自守,很好,但朕还要补充一点,不仅你们自身,还包括你们的下属——如果谁的下属出现贪墨行为,他贪墨的数量,同样算在长官的身上。”朱由检语气一缓,“当然,如果有权臣阻挠、干涉你们正常的工作,你们可以直接来找朕。你们,能做到吗?”

    三人都默不作声,显然在仔细思索,朱由检提出的对下属负责,他们从来没想过,所以需要时间消化。

    最后还是李春烨站出来:“陛下,臣主管兵部,所属的军队数量太大,只怕……”

    “朕一会再说军队的事,先管好你的兵部,可有问题?”

    “那就没有问题了。”

    李春烨已经表态了,虽然黄立极、毕自严还不能肯定自己能绝对掌控下属,也只能跟着表态:“臣也没有问题。”

    “下官犯事,连带长官。这是亘古未有之事。朕也知道难度极大,所以朕给你们每人三次机会,如果谁的部下第四次被查出有人贪墨,那是,你们也就等着致士吧!”

    “臣等一定严格约束部下。”有了三次垫底,三人的信心大增。

    “不仅你们,其它三部也是一样,不久之后,朕会以文字的形式签发下去。”

    三人都是点头,特别是李春烨,眼神中不是自己即将面临的压力,而是满怀对朱由检的期待:难道陛下真的像以前说的那样,开始振兴大明了?

    朱由检又对黄立极说:“黄爱卿兼领六部,由于六部都有尚书,不需要你对其它各部的官员负责,但你要监督百官各行其职,不得推诿。”

    “是,陛下,臣明白。”黄立极刚才没想到其它各部的事,经朱由检提醒,才又吓出一身冷汗。

    “黄爱卿主管礼部,目前的主要工作方向是搜集、整理各民族、各藩国、周边国家、西洋诸国的资料。”

    “陛下是指……”黄立极不明白,礼部不是主管祭祀、礼法的吗?虽然也管着外邦国家,但那只是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一般是外邦有使者来访时,礼部负责接待。

    “所有国家现在的概况,越详细越好。”

    “臣明白了,臣回去后,就着手准备。”

    其实,李春烨比黄立极更明白,但在朱由检面前,他也不好提醒黄立极。

    “毕爱卿主管户部,现在银子充裕,但要用到刀刃上——毕爱卿知道大明的刀刃在哪儿吗?”朱由检这次共收刮了两千七百多万两,他将其中的一千四百万两直接纳入自己的内库,其余的一千三百多万两交到国库,也就是毕自严主管的户部。

    “臣恭听圣谕。”

    朱由检知道毕自严没有后世的眼光,“朝廷迟早大规模出兵辽东,永除建奴后患,所以毕爱卿虽然现在富裕了,但日子还要节俭,将可能征集的粮食和银子,尽快运至辽东,以备国战。”

    国战?李春烨的眼睛又一次精亮起来,他想起了那个曾经与他展望未来的少年信王,难道陛下要出征建奴了?

    “李爱卿,刚才说到军队的事,朕现在就说说军队。”

    三人都洗耳恭听,国战,那可是动用大明一切的力量,无论胜负,对大明的影响都是深远的。李春烨紧盯着朱由检,生怕漏听了一个字。

    “大明包括各地的府兵,一共有二百多万,朝廷现在根本无力支付全部的军饷,但要保证辽东、京师和陕西边军的军饷。”

    “朕先说说陕西。长城之外的鞑靼蒙古,表面上臣服大明,但漠南多是苦寒之地,食物严重不足,难保没有部落叩长城入关,抢夺大明的财物和妇女。不管他们实际抢去的财物多寡,但每次抢夺,对土地的破坏和对百姓造成的伤害,都是很深刻很久远的。”

    所以,朕打算,等京师的军队整顿结束,下一步将在西安设立火器厂,专门为陕西边军生产火器,同时,按照京师的方式,全面改编陕西的边军“

    “陛下,陕西有三十万边军,数量是否过多?”李春烨认为,陕西没有像辽东那样的关外之地拖累,完全可以凭长城据守,可以减少军队的数量,节约有限的军饷。

    “不多。”朱由检自有他的一盘棋,“陕西的河套地区没有长城,宁夏军镇就是大明与蒙古直接对峙的最前线,况且,长城自成祖之后,再无大修,多处城墙已经不堪大用,不能单纯依靠城墙。”

    李春烨想起了,朱由检在展望大明的时候,对于北方的蒙古,他根本不准备和蒙古分长城而治,而是要彻底臣服蒙古。现在朱由检当了皇帝,有了臣服蒙古的机会,不知这种机会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

    “再说辽东,军士在前线日夜拼命,他们流汗流血,甚至埋骨他乡,军饷、抚恤绝不能拖欠,一定要足额、及时供给。”

    “是,陛下。”李春烨知道辽东在朱由检心中的位置,朱由检对未来的展望,基础就是辽东,如果不能及时平定辽东,大明长期处在建奴的威胁之下,那一切展望都是镜花水月。

    “最后说说京师,皇家第一军和皇家第二军是朕的亲军,军饷和训练的事,朕会亲自负责;新组建的第一至第六军,都是以火器为主,是将来北伐的主力,一定要让他们的钱粮、弹药充足;第七和第八军,是纯粹的骑兵,他们基本不配备火器,但要给他们配备最精锐的战马和最锋利的马刀。”朱由检转向毕自严,“毕爱卿作为户部尚书,一定要充分配合李爱卿,万万不可有任何刁难。”

    毕自严点头认是,但他反问了句:“陛下,将来北伐建奴,难道不是辽东军,而是京师军?辽东可是公认的大明最精锐的军队呀!”

    (ps:感谢书友书友46的打赏,感谢辰源、安东野、那一抹、红尘的红票帮助,感谢无数留名或者不留名的朋友的支持)

第128章 三位尚书() 
十二月五日,朱由检在乾清宫召见黄立极、李春烨、毕自严。

    “臣等叩见陛下。”黄立极三人不知道朱由检为何召见,他们先恭恭敬敬给朱由检行了大礼。

    “三位爱卿免礼。”朱由检又转向曹化纯,“化纯,赐坐、上茶。”

    三人对望了一眼,到底还是在朱由检的对面坐下。

    “三位爱卿,可知朕召你们何事?”

    “臣等不知,请陛下明示。”三人又要下跪听训。

    朱由检挥手阻止了他们:“三位爱卿是朝中重臣,即是朕的肱骨之臣,这些虚礼就不用了——以后也不要行这些虚礼。”

    朱由检不管三人还在揣度,“也没什么事——朕只是想问问三位爱卿,今后如何施政?”

    黄立极和李春烨还没动,毕自严却是向朱由检拱手行礼:“陛下,臣定会廉洁自守,绝不做那贪墨之事。”

    朱由检缓缓点头,毕自严是朝中少有的中立派,与阉党、东林党的关系都不深,却也都有往来,这次两党大对决,他是仅有的没上弹劾名单的重臣,但他主动交出五万两银子,并且在廉政文书上签了名字。

    “朕相信,毕爱卿会像他的名字一样,严格要求自己。”毕自严还没来得及高兴,朱由检话锋一转:“你们知道朕为何选你们担任尚书吗?”

    三人都是一愣,现在朝廷没有内阁,六部尚书乃是最高的文官,特别是黄立极,他是朱由检钦定的六部尚书之首,是皇帝一人之下,百官万民之上的大明第二人。

    “臣等愚钝,求陛下明示。”

    “哈哈,”朱由检先轻松一下气氛,随即正色道:“黄立极,原内阁首辅、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李春烨,原太子太师、兵部尚书。两人均托身魏阉门下。”

    黄立极和李春烨二人皆吓得冷汗浸浸,连毕自严都是心神不宁。

    朱由检继续说道:“中五在任内阁次辅的时候,恰逢魏阉选内臣出镇,中五上疏力谏,维护大明法纪;在魏阉将劝谏的诸公私自入狱时,中五曾经上言‘国家设立三法司,无非欲祥刑明允……宜仍下法,以见朝廷之平’,也是维护大明法度;魏阉欲杀御史方震孺等人时,中五更是明确反对,并且积极营救,最终使方震孺等人得以赦免。”

    黄立极的脸色逐渐恢复常态,李春烨隐隐感觉到什么。

    “与中五比较,侯质做得更加坚决。天启三年,侯质任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