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隋帝国风云-第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伽蓝对裴世矩的不满就在这里。的确,伽蓝有信心寻到杨玄感造反的证据,因为这个世上只有他一个人知道杨玄感肯定要造反,而且就在两个多月之后,所以他根本不担心,他担心的是龙卫统的安全。龙卫统到黎阳秘密调查杨玄感,这是严重违律的事情。既然你违律,杨玄感还怕什么?他都要造反了,还顾忌什么禁卫军?只待他发现龙卫统阻碍了他的造反大计,必定出手,一杀了之。
    现在好了,裴世矩终于完成了布局,皇帝派遣御史台的副官长治书侍御史游元去黎阳督运粮草,合情合理,既起到了“敲山震虎”的效果,又完美“掩护”了伽蓝和龙卫统南下黎阳的真正目的,可谓一举多得。
    传令的千牛卫匆匆而去。
    伽蓝一边把命令传递给江成之和布衣等人,让统旅长官们互相传阅,一边把薛德音拉到了道旁的草地上,急切询问道,“薛先生,这位游元游治书是何来历?”
    “将军可听说过河北的任县三游?”
    伽蓝摇头。他知道山东五大姓,王、崔、卢、李、郑,却不知道河北游氏?他也知道河东三凤,却不知道河北的任县三游。(任县,在今河北邢台市东北。)
    “一百多年前,大河南北还是拓跋魏国的天下,时有游雅、游明根、游肇三人名闻天下,世称任县三游。这个游元就是游明根的玄孙,自小聪敏捷,十六岁入仕,曾为高齐司徒徐显秀的参军事。周武帝灭齐后,他先后出任过寿春令,谯州司马。本朝开国后,他到长安御史台出任殿内侍御史。今上为扬州总管时,他为府内法曹参军,甚为今上倚重。今上继承大统后,拜其为尚书省民部度支郎。上次东征的时候,他是左骁卫大将军府的长史,并领盖牟道监军。东征结束后,他出任御史台的治书侍御史。”
    “你竟如此清楚?”伽蓝略感吃惊,“你认识他?”
    薛德音微微颔首,“之所以知道他的近况,是源自舞阴公(薛世雄)对他的愤怒。”
    “大将军与其有仇隙?”
    “御史台负责调查九军大败一事,主持此事的就是这位治书侍御史游元。宇文述和于仲文等八位统帅就是在他的弹劾下坐事除名。舞阴公也是其中之一,但舞阴公认为自己罪不至此,所以对其耿耿于怀。”
    伽蓝沉思不语。按照薛德音的介绍,河北任县的游氏应该是仅次于王崔卢李郑五大世家的山东望族,而游元又是高齐旧臣,又曾追随今上镇戍江左,如今又深得今上的信任和器重,其经历与裴世矩有近似之处,不出意外的话,他和裴世矩应该都是山东权贵的领袖人物。
    难道黎阳突然之间就成了山东权贵和关陇权贵的角逐厮杀之地?
    “你曾在台阁任职,又认识游治书,那么你可知他与裴阁老之间……”
    薛德音心领神会,连连点头。像裴世矩、薛道衡、游元这些人年轻时都是高齐杰出之辈,彼此都熟悉,即便在经学上有不同观点或者在政治上隶属不同派系,但自高齐灭亡,山东权贵在整体受到关陇贵族的压制和打击迅速走向衰落后,必然会放弃成见走到一起,就算不公开结盟,也会暗中互为支援。
    伽蓝微微皱眉,有件事他一直想不通,薛道衡属于高齐旧臣,应该是山东权贵一系,但他又和高颎、杨素等关陇人关系密切,最后却死在江左权贵的手上。如果山东权贵在关键时刻互相支援,薛道衡得到了裴世矩和游元等人的救助,又怎会死去?在伽蓝看来,薛道衡与高颎、杨素等人走得近,颇有投靠和讨好关陇人的嫌疑,但此举未尝不是一种策略,可以让山东人逐渐杀出关陇人的“包围”,所以山东人绝不会因为薛道衡与关陇人走得近就认为他背叛了,更不会见死不救。
    薛德音看到伽蓝眉头紧皱,小声问道,“将军是不是担心游氏与薛氏之间有仇隙?”
    伽蓝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问道,“当年,裴阁老和游治书为何见死不救?”
    薛德音苦笑,“这天下是关陇人打下来的,这朝堂也是关陇人的朝堂,而关陇人和山东人的仇怨由来已久,今日仇怨中不仅有利益之争,有几代人的血海深仇,还夹杂着亡国之痛,灭族之恨。有时候,某自己也在想,某家大人到底死在谁人之手?”
    伽蓝想了片刻,脸上慢慢浮现出一丝笑容,“某知道了,谢谢先生。”
    =
    =
    =。
    更多到,地址

第一百零三章 河北游氏
    第一百零三章河北游氏
    永济渠的北端位于涿郡蓟城(今北京西南),南端位于河内郡沁水下游的武陟(zhi)城(今河南武陟县),全长两千余里。
    沁水是永济渠的源头,由此源头入黄河,向西六十里就是通济渠的入河口。
    开永济渠的关键工程是在沁水的东岸开渠。这条渠与大河并行,先引沁水东北而下,两百余里后与河内郡的清水交汇,再一百余里与汲郡的淇水交汇,再一百余里到黎阳。由黎阳北上,连接白沟。这就是永济渠的南段,是新开凿的渠道,而永济渠的主要工程量集中在这四百里新渠上。历史上永济渠一年修成,其原因正在如此,因为工程量并不大。
    白沟是曹魏旧渠。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北征袁尚,“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白沟大约有六百余里,从黎阳到广宗,然后接连清河到漳水下游。汉末黄河改道之前,清河的上游在内黄一带,距离黎阳只有一两百里,所以曹操实际开凿白沟的工程量也不大。从此后白沟就成为河北水运的主干道。
    曹操要远征乌桓,要把粮草运到幽燕,所以又开凿了平虏渠。平虏渠起自沧州,也就是清河和漳水的交汇处,沿着漳水下游水道,连接巨马河。巨马河起自太行,其下游就是现在天津境内的海河。白沟和平虏渠就构成了永济渠的中段,因为是利用原有河道进行改造,所以工程量有限。
    桑干水横贯涿郡,经涿郡首府蓟城东南而下汇入巨马河下游流进大海。永济渠的北段就是桑干水下游水道,因此它和平虏渠一样,主要工程量是改造。
    运河全长四千余里,自北向南分别是河北的永济渠、河南的通济渠、江淮的邗沟和江南的江南河。邗沟和江南河早在春秋时就出现了,通济渠的北段过去叫鸿沟,早在战国就有了,而构成永济渠的白沟和平虏渠是曹操开凿的,另外还有个事实不容忽略,这四大人工渠主要是利用现成的河流水道修筑而成,真正的开凿量有限。因此,把开凿大运河的功劳全部归功于隋炀帝,或者无限放大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所犯下的罪孽都太偏颇了,误导了后人,抹杀了先辈的功绩。
    隋炀帝其实也很冤枉,他根本无意占据这一功劳,但李世民在修史的时候,为了抹去李唐篡国的污迹,为了颂扬李唐的正义,不惜颠倒黑白大肆污蔑隋炀帝,把隋炀帝塑造成了一个罪孽滔天的昏君。在史书上,开凿大运河不是隋炀帝的功劳,而是罄竹难书的罪恶,只不过后人发现了大运河的价值,这才给大运河“平了反”,但历朝历代的统治者绝不会给隋炀帝“平反”,因为他们和李世民都是同一类人。
    伽蓝现在就驻马于永济渠北段,桑干水下游的河堤上,望着河面上百舸争流、千帆竞渡的恢宏之景,浮想联翩,思潮起伏。
    李世民现在在哪?他是否紧随西土朝贡使团回到了长安?他是否按照约定照拂苏合香和石蓬莱?是否也会随他们一起赶赴洛阳?
    想到李世民,伽蓝不禁又开始推衍裴世矩的布局。
    那夜他曾告诉裴世矩,参与杨玄感叛乱的有兵部侍郎斛斯政、左候卫将军李子雄、左翊卫将军赵元淑、弘化留守元弘嗣,其中李子雄、赵元淑和元弘嗣三人执掌军权,手上有军队,尤其元弘嗣手上的西北军,直接威胁京畿,威胁西京,假若长安丢失,关中失陷,帝国极有可能分崩离析,中土再一次陷入分裂。如今裴世矩既然让治书侍御史游元与自己一起赶赴黎阳,深入虎穴,直接与杨玄感正面对抗,那么很显然,他必定在其他方面也开始了动作。
    历史上卫尉少卿李渊就在危急关头赶到弘化羁押了元弘嗣,代替元弘嗣出任弘化留守主掌陇右十三郡军事,控制了西北军,确保了关中和长安的安全。皇帝为什么会起用李渊,估计还是和陇西李氏是西北第一世家有关。在西北那块地方,陇西李氏这块“招牌”还是有相当大的号召力,再加上陇西李氏与西北楼观道的关系一向密切,关键时刻楼观道也能给他以助力。考虑到局势的紧张和危机的严重性,皇帝和中枢做出这个决定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危机过后,李渊又被调离了弘化留守府,可见皇帝并不信任他,虽然历史上把这一原因归结为“杨氏将灭,李氏将兴”的谶纬之言,但实际上应该是还是杨玄感的叛乱给了皇帝强有力的冲击,他不再信任关陇人,尤其是关陇的大世家大权贵,也就是帝国国策的走向一直受制于关陇、山东和江左三大权贵集团的激烈厮杀。皇帝的本意可能是想利用三大权贵集团的厮杀遏制和削弱权贵集团对国策的控制,对帝国权力和财富的掠夺,但最终他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不但因此失去了对权贵集团的控制,也失去了对帝国的绝对掌控。
    如今,李渊在哪?是随侍于皇帝身边,还是依照历史的轨迹,正在飞赴西北弘化?
    不会,李渊应该还在皇帝身边,不论是裴世矩还是薛世雄,这时候都不会也不敢弹劾杨玄感,因为他们没有确切证据证明杨玄感要叛乱,不出意外的话,现在裴世矩和薛世雄都在等待游元对杨玄感的弹劾,然后再展开凌厉“攻势”。
    游元是治书侍御史,是御史台的副官长,拥有监察大权,拥有直接上奏皇帝的特权,虽然这一职务仅仅是正五品,但这个正五品位高权重,即便是朝内从三品、正四品的大员,也不敢有所怠慢。裴世矩这一招很厉害,必定让杨玄感如坐针毡,怒不可遏,在其进退失据之际,出错也就在所难免。
    然而,裴世矩的目的不是化解这场危机,而是有意推动和引发这场危机,他不是要阻止杨玄感的叛乱,而是要逼着杨玄感不得不叛乱,甚至可以这样估猜,这个游元,这个名扬河北的世家子弟,就是要拿着自己的“权杖”去黎阳乱打一气,最终逼得杨玄感不得不铤而走险举兵反叛。叛乱是不是导致二次东征无功而返对山东人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借助此次机会向关陇人发起疯狂杀戮,给予关陇人致命一击,最终山东人代之而起,控制国策,掌握帝国命运。
    伽蓝越想心情越是沉重。假如杨玄感提前叛乱,而李渊尚未赶到西北拿下元弘嗣,那后果不堪设想。假如历史因为自己扇动了一下翅膀结果引发一场惊天浩劫,那就是万死莫赎其罪了。
    “将军,御史的船到了。”
    薛德音的喊声突然响起,惊醒了沉思中的伽蓝。
    伽蓝抬头北望,一杆赤金色的大纛映入眼帘,几艘大船正乘风破浪而来。
    =
    游元年过六十,发须花白,一张严肃刚正的削瘦面庞不怒自威,一双咄咄逼人的眼睛让人望而生畏,尤其眉宇间的那股冷傲就像一堵无形的墙,既包裹了自己,又拒人于千里之外。
    游元不想亲近伽蓝,如果不是裴世矩临行前的暗示,不是自己的手头上正拿着一份沿渠郡县的密奏,不是因为自己此趟黎阳之行有生命危险,他才不会早早召见伽蓝,更不会与伽蓝坐在一起议事。
    他是河北名士,是河北世家子弟,入仕近五十年,历高氏齐国、宇文氏周国和杨氏大隋三朝,受到三朝君王的礼遇,以他的身份名望和功勋,足以跻身中枢重臣行列,但山东人在帝国遭到了全面压制,他是受害者之一,至今不过是个正五品,就连散官都是正五品的朝请大夫。
    对于一个名士一个世家子弟来说,这辈子最大的成就当然是封公拜相,高居庙堂之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即便做不到这一点,退而求其次,也要官至三品和四品,如果迈不过这道“坎”,始终不能挤进高级官员的行列,那就是失败,就是耻辱。
    游元偏偏就是一个“失败者”,在五品官位上一待就是几十年,寸步未进,这成了他的耻辱,他心中永远的痛。他已年过花甲,时日无多,而东征基本上就是他最后一次机会,然而,第一次东征失败了,第二次东征他又被“赶”出了辽东战场,与最后一次机会擦肩而过。
    他愤怒,怒不可遏。他和裴世矩、薛道衡不一样,他是河北世家,而且还不是传世的簪缨大世家,所以游氏的家族势力有限,基本上局限于河北一地。裴世矩和薛道衡出自河东世家,河东裴柳薛三大世家枝繁叶茂,族中子弟遍布中土。因为河东与关中接壤,所以以关中为根基之地的北魏、北周乃至现在的帝国,这三家势力都是朝堂重要力量。因此,中土统一后,帝国对出自河东世家的山东旧臣还是采取了宽容态度,曾经是高齐旧臣的裴世矩和薛道衡都能得到重用,而游元就不行。几十年来,游元和游氏被压制得喘不过气来,而游氏以他为首,假如他在死去之前不能冲出关陇人的“包围”,为游氏“杀出”一片天地,那么游氏必将迅速衰败。
    就在这时,裴世矩出现了,给了他一番暗示。裴世矩的意思是,黎阳的机遇更好,一旦他成功了,功比天高,足以实现他今生全部的愿望。
    黎阳一战能否取胜,关键不在于他如何运筹谋划,而是保住性命,假如他保不住性命,出师未捷身先死,那就悲剧了。若想保住性命,就得依靠伽蓝和龙卫统的西北人,为此,他必须与伽蓝融洽相处,必须赢得伽蓝的尊重和信任。
    只是,当他看到伽蓝那张年轻的脸,看到一个西北蛮荒之地的戍卒仅靠杀人就取得了从五品的官阶,他心中的创伤突然就崩裂了,他对关陇人的仇恨骤然间达到极致,甚至连皇帝,连皇族杨氏都恨之入骨。
    你不让我活,我又岂能让你活得自在?
    游元把放在案几上的一叠文卷推给了伽蓝,“进入平虏渠之后,将军就要大开杀戒了。”
    =
    =
    =。
    更多到,地址

第一百零四章 竟然是你
    第一百零四章竟然是你
    伽蓝望着案几上厚厚一摞卷宗没有说话,也没有伸手去接,凝重的眼神里掠过一丝疑惑。
    他察觉到游元对他的冷漠、轻蔑甚至还有一些愤怒,他可以想像得到像游元这样出身好学识好在官海沉浮数十载却郁郁不得志的老官僚,在看到自己这样一个出身卑贱粗鄙不堪因杀人而建功却在仕途上“风驰电挚”的年轻武夫的郁愤情绪。设身处地的想想,换位思考一下,伽蓝觉得自己也做不到“云淡风轻”。谁都知道功名利禄是身外之物,但又有几人能在看穿世事超然物外?
    两人在官阶上虽然只差一级,但各方面的差距是全方位的,有天壤之别。游元因为在心理上占据着巨大优势,所以他很好地压制了负面情绪,表露出来的是中枢大员的威严,是世家望族的高傲,而伽蓝也谨守本份,不卑不亢,沉稳有度,并没有表现出野蛮人的狂妄和无礼。
    两人第一次见面印象尚可,伽蓝俊伟相貌和稳重气质让游元勉强接受,而游元的刚毅和冷傲也没有给伽蓝带来什么过分威压,不过伽蓝到感觉两者之间的距离非常遥远,远到让他很无助。
    此次黎阳之行,伽蓝若想力挽狂澜阻止杨玄感的叛乱,首先就要赢得游元的信任,但游元是中枢御史台副官长,高高在上,除了身份地位权势上的巨大差距外,还有派系之间的巨大隔阂。
    伽蓝是西北人,是裴世矩的亲信,是薛世雄的老部下,他的从五品官阶的获得,不是因为本身的功勋,而是因为他的背后有裴世矩和薛世雄,有河东裴家和薛家两大世家,所以他才创造了奇迹,而伽蓝和裴薛两大世家都是关陇人,从维护他们自身的利益出发,他们首先要维护帝国的利益,维护皇帝和皇族的利益,维护关陇人的利益。游元是河北人,是山东一系,这个山东指的是太行山以东包括中原河北河南山东和两淮的大河中下游广袤地区,而山东人一直以来就遭到了关陇人的遏制和打击,所以两者之间利益的出发点完全不一样,根本不存在信任的基础。
    没有信任谈何合作?没有合作又如何阻止或者摧毁杨玄感的叛乱?
    伽蓝为此有些埋怨裴世矩,既然要派人来帮忙那就应该派个心腹,派个山东人过来岂不自找麻烦?但想来裴世矩在这件事上也没有决定权,只能做幕后推手,他也没有办法一次次影响到皇帝的思考和决策。从皇帝的立场来说,派遣游元去黎阳督运粮草其实考虑得很全面。御史台有一个御史大夫和两个治书侍御史,三个官长,其中最高官长御史大夫裴蕴是江左旧臣,治书侍御史游元是山东旧臣,还有一个治书侍御史据薛德音说是关陇人,出自关中韦家。皇帝当然担心韦家与杨玄感沆瀣一气了,而御史大夫裴蕴随侍皇帝左右不可远离,那也就剩下一个山东人游元了。让山东人去监督关陇人,显然是一个好办法。
    只是伽蓝觉得不好,非常不好。游元去黎阳是督运粮草,既不会听从他的建议,更不会屈服于礼部尚书杨玄感的压制,假如游元为了派系之争一定要在黎阳造出事端来,屡屡弹劾杨玄感,逼得杨玄感提前造反,那么游元是在皇帝面前立了功,但伽蓝却失去了拯救帝国的最好机会,而远征军也极有可能就此失去重要粮道,最终不得不半途而废,如此受损的不仅有帝国利益,皇帝和中枢的利益,也损害了中土苍生的利益。
    伽蓝打算先了解和熟悉一下游元此人,然后再设法寻找对策,不料这才刚刚见面寒暄闲聊几句,游元就迫不及待地“出手”了,要拿伽蓝这把锋利的刀“大开杀戒”了。杀谁?杀杨玄感吗?这卷宗里是关于杨玄感正在密谋叛乱的证据吗?难道皇帝和中枢早就知道杨玄感要叛乱了?
    旋即伽蓝否决了这个荒谬的猜想,他注意到游元提到了“平虏渠”,而据薛德音的介绍,平虏渠是沧州到巨马河一段水道,途径河间郡和渤海郡,这两个郡位于河北东北部,都是大郡,有很多著名的山东世家权贵,比如河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