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之雄霸海外-第1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这套“组合拳”将出时,首席执行官陈衷纪沉吟道:“这么做,是件大好事,可也会对我东南府财政造成巨大的压力啊!”

    “我明白,这也促使我们大力发展经济,对外扩张,愿我中华子民开枝散叶,行遍全世界,这是给我、你和我们大家的压力!”颜常武以一代天娇的担待说道,斩钉截铁地道:“没压力就没动力,你不觉得我们有点懒散了吗,从伶仃岛一事就可见一斑。”

    “好!我们坚决支持!”陈衷纪慨然道。

    当这些有颜常武、颜杨氏、军机处共同签署的法案正式推出后,轰动一时,看到的人都惊呆了!

    泉州府的王大少代其家族送上由明朝董其昌所写的书法大作一份,代表了世人对颜常武此举的看法。

    董其昌,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属上海市)董家汇人。生于嘉靖三十四年一月十九日(1555年2月10日),他现在还活着。

    17岁时,参加松江府会考。当时他写了一篇很得意的八股文,自以为准可夺魁,谁知发榜时竟屈居堂侄董原正之下。原因是知府衷贞吉嫌他试卷上的字写得差,文章虽好,只能屈居第二。

    此事使董其昌深受刺激,从此他发愤学习书法。以唐人颜真卿《多宝塔帖》为楷模,后来又改学魏、晋,临摹钟繇、王羲之的法帖。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董其昌的书法有了很大的进步。

    山水画也渐渐入门,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画坛影响甚大。

    董其昌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其作品有《岩居图》《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昼锦堂图》《白居易琵琶行》《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等。

    泉州王氏重金求得董其昌亲笔写下曹操的《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略)

    《短歌行》最后一行是“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好一个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颜大少收到王大少送来此大作,假意道:“过誉了,过誉了!”

    其妻杨莺儿聪慧,欣赏过巨巨大作后,冷笑道:“这首诗岂是常人可用,王大少这是将你讽刺为‘活曹操’啊!”

    她来了句:“是儿欲使汝居炉火上耶!”(《三国演义》第七十八回,乃孙权劝曹操称帝,曹操的话改动过被夫人说出来)

    颜常武并不着恼,反倒沾沾自喜地道:“至少我有让我被置炉火上的能耐啊,哈哈哈!”

第385节 清流误国() 
    东南府颜大少得子,又推出诸多措施政策,天下骚动,传到大明帝都,众说纷纭。

    有人赞其宅心仁厚,这些人都是收了东南府贿赂的官员所说的。

    有人说颜大少沽名钓誉,是妒忌颜大少的人说的。

    有人深感痛心,东南府不过是海外一个明人地方政权,他们居然有此福利分给百姓!

    对比大明各处民不聊生之景,东南府能够出台此福利,必有巨额收入支持,居然不进献朝廷,不为朝廷为忧,可恶之极,不臣之心昭然欲揭!

    持此态度的人不少,尤以吏科给事中(谏官)熊开元尤为激烈,直言颜掌武乃是“活曹操”一枚!

    熊开元者,字玄年,号鱼山,湖北嘉鱼陆溪口人,明天启五年进士,除崇明知县,调繁吴江,崇祯四年起,征授吏科给事中,素有清名,不畏权贵。

    想干就干,即上弹章弹劾东南伯、福建海防副总兵、龙虎将军颜常武,指斥其为世间枭雄,拥有家资巨万,却不思报国,不顾君恩!

    又蓄养大军,野心日增,气焰嚣张,岂是为臣之道?

    还行舆论欲上位,借生子之事,行措施收买人心,曰为“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不臣之意、反迹明显,朝廷不可坐视不理。

    如今其影响大明东南沿海,直达长江以北、黄河以南,不需要长久以往,只怕近在咫尺,朝廷江南顿成沦陷之地!

    堪为“北黄台吉南颜常武”,皆大明之死敌也!

    熊开元激愤无比,认为江浙、福建、两广地方官员、各卫所乃养虎为患,任其势力坐大,难辞其咎!

    因此他着重弹劾两广总督熊文灿、福建巡抚邹维琏(他本来给弹劾下台,岂料朝廷无人敢任闽抚,居然他的弹劾就不了了之,依旧坐在其位),认定他们尸位素餐,碌碌无为,处处对东南府容忍退让,正是助长东南府的狼子野心,应该去职!

    接着,为表明自己不是光说不练,他也给出了解决方法,一是加强沿海地区军备,整顿军队,弹压防备东南军;二是断了东南府贸易,不得输出丝绸、瓷器和茶叶等,不得进口其稻米和糖烟酒,以断其财路;三是不准东南府商船靠岸,迁海民入内地,斩其羽翼。

    如此,他东南府化外之地,一岛之大,能有多少力量,不须朝廷大军进剿,三年必可见其烟消云散之日!

    好家伙,一个弹章连攻三个大员,此折一出,朝廷震撼!

    清流搏击,最是有力,朝中诸臣振奋,群起响应,有当代大儒刘宗周带头,连同户部尚书侯恂(这厮是侯方域(《桃花扇》的主角)的老子)、刑部右侍郎张慎言、太常卿宋师襄、礼科给事中卢兆龙、工科给事中王都等一齐呐喊助威,声势浩大,前所未有!

    这些大臣,都是清流出身,眼中揉不得半点沙子,誓将板倒东南府。

    这东南府太招人妒了,督军颜常武年龄不过是二十有三,却已为一府之主,有几百万家资,战船上百,雄兵数万,雄霸东南之地,大家岂能容他!

    皆以为若不早制,将来尾大不掉!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当趁其立足不久,羽翼尚未丰满之时,痛下杀手,绝不留情。

    ……

    弹章如雪片飞来,有道理,有干货,崇祯皇帝看过后,却不置可否,将奏折转给首辅温体仁,要他给意见。

    温体仁前不久才攻掉上任首辅周廷儒,坐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宝座,还没坐热,就摊上这桩公案,只觉得首辅的宝座都是钉子,坐到扎扎痛。

    私底下,他气到大骂熊开元是“熊队友”!

    这么有调调的三字经自然来自东南府颜大少,有许多名词传过海峡那边,例如马甲、灌水、顶、坑爹、吊丝、高富帅、白富美、土豪、童鞋等,嗯,颜大少就是土豪,现在谏臣们要打土豪,分田地,抢财富!

    照温首辅看来,其实颜大少是个好孩子,他立誓不反大明,不闹事,从不滋拢大陆(是的,做的那些欺行霸市的事情,都是大明中那些坚定的爱国者助他一臂之力,他都不用出手,就算是出手,也是黑手他的情报局干的湿活),虽然不向朝廷纳贡送银子,可他向朝中的大臣们送啊,不仅送,送得还很多,温体仁就拿了不少。

    感动啊!他乖得就象个学堂里的优秀生,根本不象北边的那个黄台吉童鞋,又抢又杀的,也没见到这帮清流这么义愤填膺。

    旁白:清流其实更恨颜大少,想想,清流十几年寒窗乃至于几十年窗寒,一路考到进士举人秀才什么的,辛辛苦苦,挣得不多,官职不高,颜大少却是白手起家,海贼出身,一下子就达到了人生顶峰,俯看他们,怎么不让他们妒恨,现在有了机会,就要将这等不公平之事摆平,否则哪能表现出我们读书人的高贵!

    可是要是动了颜大少,温体仁苦笑不已,他绝非不知事体的大臣,深知东南府的可怖,如果说黄台吉只在北方闹事,给孙承宗遏制住,黄台吉是疥癣之疾,则颜大少是腹心之患,他的舰队可以尽毁大明沿海腴肥之地,甚至战舰直入长江,切断漕运、海运,那还得了!

    没有漕运、海运,帝都喝西北风去啊。

    温体仁借助清流之力板倒周廷儒,清流内斗可以,但对上那些雄兵在握的枭雄,纯属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

    他们所谓的“主战”思想,主要源于非理性的激情,而不是理性的思考。他们虽然终日“言战”,但是却从来提不出合理的作战计划。他们筹备钱粮不懂,排兵布阵不会,让他们冲锋陷阵更是不可能。即便如此,这还是不妨碍他们口若悬河,吐沫横飞,恨不得要用自己的“唇枪舌剑”把可恶的东南府和北虏给说死去,却不清楚战争之难,一旦兵败,则万劫不复。

    韩非子说得对“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清流误国,把国家大针方针搅得一团糟!

    治国如烹小鲜,政治就是一种妥协,完全可以对东南府妥协,因为他们并不想反大明,虽然妥协令朝廷面子上可能挂不住,但是却能保住基本盘,也保留了卧薪尝胆的机会。如果一味宣扬不妥协,会使国家失去最后存续的机会。

    不仅不能动颜大少,就连熊文灿和邹维琏也要保,难呐!

    温体仁深知厉害,一旦熊文灿去职,大明东南之地将再无制颜常武之人!(不是说老熊打仗厉害,而是他是颜常武的举主,对颜有恩,颜常武顾虑名声,不能乱来)

    现在朝廷对付北虏和农民流寇两线作战已是举步维艰,力不从心,这帮清流居然还想开辟新战线!

    嫌大明朝死得不够快?

    可是温体仁不能反对清流的上书,因为颜大少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已被公认为活曹操!

    清流现在是政治正确,占尽上风,温体仁敢挡,连他也保不住自己的名位。

    于是温体仁大耍两面派,上朝表示诸臣(清流)所言甚善,当行之!

    不过兹事体大,须从长计较,不能打草惊蛇,先做好准备再行开战。

    暗地里着师爷修书一封,由心腹家人连夜送往关外给督师宁远的孙承宗。

    孙承宗接到书信,打开一看,大惊失色!

第386节 孙承宗是奸臣!() 
    孙承宗在关外对抗黄台吉,建立大凌河、锦州、宁远防线,东南府援助自海上源源而来,有大炮、火枪、粮食、银两、装甲、药物等,助益甚多。

    又派出军队轮战,六千人参战(二年换一半),东南军作战勇敢,作风顽强,大有关云长之勇,赵子龙之风,对上北虏,他们从不投降!

    宁远军深表佩服,而北虏不敢直挡其锋,当东南军火枪兵出动时,北虏都是游斗,不会硬战/

    如今晴天霹雳,朝廷居然要对东南府开战?

    老孙一口老血几乎要吐出来!

    这封书信他不敢拿给东南军诸将看,否则军中生乱,孙承宗深知那些军将对于东南府无比忠心,一旦得知,只怕起兵清君侧都有可能!

    而宁远军中不乏得他们恩惠,与他们同气连枝的将军,甚至会随同东南军一起入关。

    照孙承宗看来,这支孤悬北方的东南军已是战力可怖,而在其统帅颜常武率领下的东南军,可是一次也没败过!

    战洋人,当初福建水师万人打千人红毛番,都无法取胜,而东南军比红毛番人船都少,两次大会战都是胜利者。

    他的看法与温体仁不谋而合,一旦与东南府开战,则大明南方半壁江山不为大明所有矣!

    难得颜常武立誓永不反大明,正要好好笼络,那些清流(其实孙承宗也是清流的出身,但做得实务多,就知道为人处事了)不顾当前形势,把国家大事当儿戏。

    他想想后,着各城做好防御,他带了三百骑兵,返回帝都!

    上奏折不够力,无诏入朝也顾不上了,否则一旦朝廷诏书颁布,一切皆不可挽回。

    从温体仁书信的字里行间知道,他行缓兵之计,拖字诀,就等孙承宗的反应。

    ……

    且说崇祯皇帝在皇宫里突然接到J急报,说孙督师回朝求见,让他非常奇怪,孙承宗是老臣子,难道不知道统兵大将无诏不可进京吗?

    知闻他带了三百骑兵回来,骑兵都留在城外,只身进宫,这种态度很好,崇祯皇帝就召见了他!

    帝在偏殿见之,孙承宗首先就无诏回京请罪,请皇帝听了他的奏报之后,再行处置。

    “臣特为东南伯、福建海防副总兵、龙虎将军颜常武而来!”孙承宗开门见山道,他也不多言,先取出数本账本,呈给皇帝看。

    乃是东南府助剿北虏的账目,上面详细记清了东南府运送宁远前线的物资和金银,价值有十万两银子以上,每年如此!

    一旦北虏入寇,战事紧张,则银子翻倍!

    三年间,已有四十万两银子的物资和银子送到了宁远前线!

    再有派驻六千火枪兵参战,这些兵是不用朝廷出钱的!

    崇祯皇帝看过之后,相信孙承宗的为人,账本是真的,听孙承宗奏道:“东南伯为人谦逊,臣欲上报朝廷,表彰其报效之功,但他坚辞不让,说什么‘做好事不留名’,大有君子之风。其对大明忠心耿耿,曾在妈祖娘娘面前立誓说永不反大明,舍得捐银助剿,其部属战斗不遗余力,善战之军也!”

    “汝可知其拥强兵十万,子民百万,舰只上千(这是大臣们有意恐吓皇帝的说法),掌握了大明的对外贸易,富甲天下,更可知其得‘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崇祯皇帝脸沉如水地问道。

    皇帝心中非常愤怒,以前你颜大少在海外作威作福也就罢了,现在得出这种结论,欲窥我大明神器乎?!

    “此人言尔,不足为凭!”孙承宗据理力争,见皇帝不以为然的样子,孙承宗说出了可能让他招惹麻烦的说法。

    “东南伯此人有家财不假,但其有一点,是世人所不及的!”孙承宗说道。

    “什么?”

    “世人可有谁象他一般,舍弃家财给国用的!”孙承宗这话直击朝中皇室、勋贵、大臣的虚伪,你说你们爱国,可不是光打嘴炮,光说空话,想证明的话,拿点银子给朝廷用用啊。

    清流这帮Do人,自己一毛不拨,却说给了朝廷四十万两银子的颜大少不爱国!

    如此荒谬的指责,匪夷所思。

    这话有力,打动了崇祯皇帝,不过孙承宗揭穿诸臣的真面目,也得罪了许多人。

    见皇帝意动,孙承宗趁机分析如今北虏未平,农民流寇作乱,闹的沸沸扬扬,朝廷岂可再因一句空话,把东南府给逼反了?

    “……东南府一艘巨舰,约摸为二十五万两银子,主要对付红毛番之用,得东南府力敌红毛番,否则红毛番坚船利炮,谁人可挡?”孙承宗奏报道,然后他再给皇帝来个安慰道:“今圣君在朝,待平定北虏流贼,陛下励精图治,天下归心,又何惧那个弹丸小岛上的土寇?不须天兵去伏他,东南府自然而降也!”

    崇祯皇帝大悦道:“孙卿家不愧为国家栋梁,所言乃老成持国之谋也。”

    ……

    第二天群臣入朝,见孙承宗昂然而立,无不惊奇。

    待到皇帝升殿,群臣们参拜毕,孙承宗遂出班,保奏颜常武,以账本为例,说明颜常武没有造反之意,顶多跋扈而已,究其原因,乃化外之民,缺乏教化,当徐徐图之。

    刹那间,他的话如冷水洒进沸油锅,殿堂上群情汹涌,清流秒变疯狗,狂噬孙承宗!

    管他是谁,照铲不误!

    一个弹劾他无诏回京之罪;又一个大骂他与谋逆蛇鼠一窝,同为谋逆;再一个说他有欺君之罪,东南府如此之多银子和兵力投入,居然不上报,想干什么,是不是勾结一起,想干大坏事!还有的人要求追究他放北虏入关之罪,干脆有人说他信教,其心已异,当诛之!

    ……

    “孙承宗是奸臣!”一个谏官声嘶力竭地叫道。

    其他人兴奋地道:“对,他是奸臣!奸臣!”

    转眼间,孙承宗就成了千夫所指,被指责为大奸臣,逆党,一无是处,令他深感世态炎凉,从而心凉如水,无话可讲。

    温体仁暗暗庆幸,好在自己不上场,否则被人这么戮法,体无完肤,首辅难保!

    不过朝中还是有明智之士,老臣刘一燝出来为孙承宗撑门面。

    刘一燝,公元1567年出生,字季晦,江西南昌人。晚明政治人物,与叶向高、左光斗同为辅政大臣主持朝政,历明神宗、明光宗、明熹宗、明思宗四朝,熹宗朝初期内阁首辅。其翼卫熹宗、与阉党斗争,有大功于国。

    崇祯初年,魏党败,复原官,后累加少傅、太子太傅、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

    他同样是清流出身,但做过政务主官之后,就深知道嘴皮子不能治国,北方战事靠孙承宗支撑,南方,南方有什么人能够阻挡颜常武的?

    刘一燝年迈,向不理朝事,今天见清流闹得实在太特的不象话,要是孙承宗倒台,可能导致宁远军造反,北虏入关,东南舰队切断长江,后果之严重,不堪设想!

    “老臣以身家性命作保,孙督师是忠臣!”刘一燝颤巍巍地道。

    “颜常武,也是忠臣!”满殿都听到了这个敢于面怼九千岁魏忠贤的前辈的话,掷地有声!

    一时大殿静寂!

第387节 吾儿不食明栗() 
    

    且说东南府正密锣紧鼓地准备这对含着金匙的双胞胎的百日宴时,有贵客上门!

    陈衷纪笑口兮兮,陪着一个稀客,竟是福建巡抚邹维琏来了。

    邹维琏态度谦和,过海来到高雄,上岸时虽然穿着官袍,却不打封疆大吏的仪仗,不显摆,任由东南府马车接驾,火枪兵护卫而行。

    既然他这么识做,颜常武也就给足他面子,大开中门,集诸将、大臣,迎接邹巡抚的到来。

    事先做了准备,大堂上摆了香案,燃起檀香,东南军政上层们云集观礼。

    邹维琏带着数人进来,三个托盘,一个放着金灿灿的圣旨,一个大盘托着一叠衣服,还有条玉带,第三个盘子则是一块玉印,他站上首,面向大堂门外,颜常武则与他相对,两人隔着香案,都是站立的!

    “有旨意,东南伯颜常武接旨!”邹维琏说道。

    “臣颜常武接旨!”颜常武说着,只是躬身,却不下跪,而邹维琏也不计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