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掌权,都没什么好果子吃。何况自己早就知道最终的胜利者是谁,总不能和未来趋势对着干,这不等于找死?
老徐闻言无奈的摇摇头:“总之你好自为之,其中的凶险要有所准备。”历来的夺嫡争斗都是腥风血雨,稍有不慎,就是万劫不复,一个没有什么官场经验的年轻人很容易就走错了步骤,这也是他最为担心的地方。
“谢谢你,老徐……”
老徐点点头:“你小子虽然有些小聪明,但是到了长安之后,万事还当小心……”老头不放心的又絮絮叨叨的说了半天,才把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隐晦的说了一遍。
王小麦有些感动,这老头虽然和自己相处起来没大没小的,但是无疑却是真心对待自己,要不然这么大的事也不会专程来提醒。“李世民其实还是个不错的人,有胸襟,连魏征那样的臭脾气都能容下……”王小麦试着向徐文远介绍李二的优点。
徐文远笑了笑:“老夫已经年逾七十,这些是是非非早已既然你已经有所抉择,那老夫就不再多言了。”
“对了,你这几卷手稿弄得怎么样了?弄完之后就交给我,保管让它成为畅销书。”王小麦拍着胸脯说道。
老徐没好气的小麦一眼,这小子刚正经了没一会儿就原形毕露,连学问都要和钱挂上钩,不过自己的学问能让世人然是最好,也就不和他计较这些了。“前几日一直在宫内,这两天才有了闲暇,不过要完稿恐怕得到了长安之后才行。”徐文远说道。
洛阳是隋朝的东都,在隋炀帝时期实际上已经成的都,因此保留着许多的隋朝的礼用之物,孔颖达徐文远这些人这一阵子就在宫城内忙碌,要将这些东西整理清楚,然后随大军一起搬到长安去。,,。请
第二十五章 班师回朝()
不得不说,李二这些日子的一番作为深深赢得了洛阳百姓的爱戴,大军出城的时候简直是万民空巷,天街上挤满了前来相送的人群,李二每一次挥手,都会引起人群的一片山呼海啸,走了足足近两个时辰,才出了定鼎门。连跟从他一起出城的官员,都被洛阳百姓的的这副狂热的表现震惊的合不拢嘴。
“如此盛景,世所罕见。”陆德明感慨道。为官多年,就算是前隋文帝在位的时候巡视洛阳,也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阵仗。
孔颖达闻言若有所思的点点头,却没有说话。李二一进了洛阳就赦免了王世充掌权时因牵连之罪而入狱的囚犯,又设置了粥棚救济无家可归的贫困人家,还宣布减免了洛阳一年的徭赋。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把洛阳的方方面面事物处理的井井有条,人人都称赞大唐秦王殿下的仁义,百姓的生活比起王世充执政的时候,不知道强了多少倍。再加上王小麦之前组织城内义军的时候是借用的他的名义,洛阳百姓无不对他感恩戴德,甚至有许多百姓供养了秦王的长生牌位,可见他在洛阳百姓心中的地位。
王小麦正骑着自己的小棕马走在文官队伍的前面,旁边是知名的风流老帅哥宇文士及。这老小子四十多岁了,但是看起来就像是三十出头,一脸漂亮的胡须,剑眉星目,面如冠玉,骑在马上,手里竟然还拿着一把折扇,可谓是骚气十足。
宇文士及是宇文化及的弟弟,宇文智及的哥哥,宇文三兄弟中排行老二。宇文化及率领叛军北上被李密击败后,宇文士及曾经劝兄长宇文化及投唐,但是宇文化及没有听从。后来宇文化及被窦建德消灭,宇文士及就投了唐,因为以前在隋朝为官的时候和李渊交情不错,所以受到了重用。跟随在李二账下平定了宋金刚,被封为新城县公,并娶了李渊的侄女寿光县主为妻。
宇文士及出身名门,谈吐举止皆是不凡,一路上和王小麦骑马并肩而行,两人聊得倒是颇为投机。说起这次的洛阳之战,宇文士及身为李二账下的谋士,自然是对王小麦的所作所为知道的一清二楚,此人不过是区区一个五品的将作少监,无兵无权,竟然发动了全城百姓与王世充为敌,而且还攻破了皇宫,翻遍史书,这样的例子也是绝无仅有。立下如此功劳,回到长安之后,定然会封侯拜相,如此年纪,以后的前途定然一片光明。而且此人深得秦王看重,以后同朝为官,是敌非友。
天气越来越热,晒得人无精打采的,幸好王小麦早有准备,从随身的袋子里拿出一顶带着一卷帽檐的牛仔帽戴在了头上,瞬间感觉这个世界又美好了起来。这帽子是这次长途行军特意准备的,要不然连续的在烈日下行走十几天,还不得晒成黑炭。看着一旁的宇文士及,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又拿出一顶递给他。
宇文士及愣了一下,看了看宽大的帽檐,这帽子做工很是精美,用的也是透气的黑纱,里面还有些细细的竹片作支撑,比起捂得脑袋难受的进贤冠简单了许多,但是却胜在实用,比大斗笠来又美观不少。犹豫了一下,还是戴在了头上,头顶的烈日也没这么晃眼了,睁开一直半眯的双眼,顿时觉得眼前的视野开阔了许多。
“早就听说王兄奇思妙想世所罕见,没想到一顶小小的帽冠,竟然也能推陈出新,别具一格。”宇文士及赞叹道。
“这只是一些登不了大雅之堂的小玩意儿,当不得宇文兄如此赞誉。”王小麦笑着说道。不过是一顶帽子,这些古代人总是喜欢大惊小怪。帽子这东西发明出来就是遮阳避雨的,后来就渐渐成一种礼仪的象征,慢慢失去了本来的初衷,自己不过是发挥它应该有的作用而已。
天气实在太热,走了没有两个时辰,李二就下达了扎营了命令,浩浩荡荡的营帐绵延了足足十几里长。这时候众人也没有了闲聊的心思,纷纷开始低下头找水喝。
宇文士及喝干了一大囊水,才觉得缓过劲来,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却惊讶的看到王小麦从行囊里取出一块食盐,慢慢的碾碎了加到水里,然后一口气喝下。
“王兄你这是?”宇文化及张着嘴,眼睛里满是好奇。
“出的汗太多了,水里加一点食盐可以有效的补充电解质。”王小麦解释道。
“这……何为电解质?”宇文化及满头雾水。
“额……”王小麦想了想,又换了一个角度对他解释,“就是说人的汗液里面排出的盐分太多,导致盐分流失严重,所以需要补充一些,这样更容易解渴。”
“吃盐难道不是越吃越渴?”宇文化及感觉这明显超出了自己的常识。
“当然不是了,人体内的盐份是有一个恰当的的,多了少了都不行。”
“这……”宇文士及惊疑不定的看着王小麦喝光了一大杯盐水,这才有些相信了他的话。
李二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又巡视了一遍军营,入伏之后的天气热的要命,很多士兵都中了暑。不过好在洛阳到长安只有十几天的路程,实在不行就放慢一些速度。
最后来到了富贵带领的新军军营,营帐的安置很是齐整,士兵的精神头也很好,这个王富贵果然不负所托,把新军带的有模有样的。又问了问新军今日的行军情况,得到的回答却是一切良好。
“回禀殿下,这点路对俺们来说不算啥,这一个多月的操练,哪天的训练量也比今天要多,行军对俺们来说反而算是休息。”富贵在一旁说道。
李二笑了笑,这个王富贵和程咬金简直是如出一辙,吹牛皮不带脸红的,不过听他的语气,新军的确是斗志高昂,王小麦的那一套法子很管用。说了几句勉励的话,又特地叮嘱了一遍,天气炎热,小心兵士中暑。
“中暑?”富贵摇了摇头,“俺们营没有一个人中暑的。”**:
第二十六章 卫生防疫条例()
富贵随手取出了一本册子递到李二手上,这是王小麦临走前交给他的“卫生防疫条例”,里面解释了很多疫疾产生的原因,并给出了解决办法,防治中暑就在其中。
李二毫不客气的把册子揣进怀里,又喝了一杯淡盐水,不一会儿就感觉口中的饥渴感缓解了不少,抹了一把嘴,带着他的亲兵大摇大摆的出了营帐。走了没多久,就来到王小麦所在的营内。
“殿下。”宇文化及看到李二进来,急忙起身行礼。
王小麦也只好不情愿的朝李二拱了拱手,这人什么毛病,总是喜欢不敲门就往人家家里闯,不过好像整座军营都是他说了算,就不与他计较了。
李二毫不客气的一坐在属于王小麦的床上,宇文化及很狗腿的拿了一块湿布巾递给他。李二接过布巾,却被触手的温度吓了一跳:“怎么会这么凉?”
旁边的亲卫看到秦王的异状顿时一惊,手都按到了刀上,以为这布巾有什么对秦王不利的东西,听清楚李二的话之后才放松下来。这番举动搞得旁边的两人一阵心惊胆战,不就是一块凉毛巾,至于这么大反应。
宇文士及急忙开口解释,李二听完看了一眼王小麦,这人倒是会享受,出门竟然还带着硝石,简直比自己这个秦王生活的还要奢侈。宇文士及献宝一样的把王小麦送给他的帽子向李二展示了一遍:“王总管的这顶帽子最适合夏日出行……”毫不吝惜的当着李二的面就夸赞起王小麦的奇思构想来。
王小麦在旁边听得脸红,这宇文士及也太夸张了,说的好像这就不是一顶帽子,简直比空调的制冷效果都好了。不过人家在领导面前夸自己也是一片好心,也不能说什么,只好在一旁尴尬的赔着笑。
说的李二都有些心动了,当即脱下了他的铜盔,接过宇文化及手里的圆帽扣在了头上,活动了一下头,几乎感觉不到重量,确实是轻快了许多。
看着李二没有脱下来的意思,王小麦就知道这顶算是肉包子打狗了,这家伙还是个亲王,却这么喜欢占小便宜,有句话咋说来着,越又有钱的人越抠门,这李二就是其中的翘楚了。
李二取出从富贵拿来的那本册子:“王总管对医术也有涉猎?”
“不不不……”王小麦赶紧摇头,“在下对医理一窍不通。”
“那此书是何人撰写?”
“是在下写的,不过在下对医术的确是没有涉猎。”王小麦说道。
“那这册子中的王总管是从何得知?”
“殿下可记得国子监中的那台显微镜?”
李二点了点头,那台显微镜他亲自看过,想不到佛家所说的“一沙一世界”竟然真的确有其事,那些椭圆的小虫子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当时陪同的孔颖达就对他简单的介绍过,不过孔颖达了解的也不多,只是说许多疫病就是因为这些小虫子引起的,至于里面的道理就不清楚了。王小麦就是这显微镜的制造者,想必他对此是研究颇深。
王小麦摇摇头:“在下对这些细菌的也只是知道一些皮毛知识而已,大王那种烈酒就是因为酒曲中地小虫子分解粮食而来,我把这种小虫子叫酵母菌。酵母菌只是千千万万细菌之中的一种,微观世界还有庞大的瀚海等着人们去揭开。细菌之中不乏有像酵母菌这样能为人类带来好处的细菌,也有许多对人体有害的细菌。”又把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细菌列举了一遍,听得李二惊叹连连。
宇文化及在旁边听得面色一片惨白,他最好洁净,想到自己全身上下都爬满了这种小虫子,就觉得浑身发痒,一阵头晕恶心,冲出账外扶着栏杆就干呕了起来。
李二笑了笑:“你说的很对,这些小虫子亘古存在,显微镜只是将其揭示出来而已,这么说册子中不让士兵喝生水就是这么个道理?”
“高温能有效杀死对人体有害的细菌,这是最简便的办法,新军的锅碗瓢盆用过之后必须要经过沸水蒸煮一刻钟,就是防止士兵之见相互传染疾病。当年曹孟德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北方士兵不服水土生病者很多,导致军营中疾病横行,战斗力大打折扣。若是他明白防止疾病的道理,也许赤壁之战就是另一番结果了。”王小麦说道。
李二点了点头,自古以来军中如何防疫就是一项大问题,为帅者必须要考虑到这些。军中的检校病官往往只能做事后的补救,收效甚微,这个册子上却提出了“预防为主”的理念,从病原上防治疫病的发生,的确是高明。
“孙思邈道长如今正在努力革新医理,这是一件造福千秋万代的好事,殿下不妨施以援手。”王小麦建议道。
“孙道长的医书本王在洛阳书楼也看过了,里面的医理虽然闻所未闻,但是看完却觉得所言甚为有理,这件事本王自然责无旁贷。”
宇文士及呕了半天,吐出了几口酸水,总算觉得好了不少,脸色蜡黄的走入账内向李二赔罪。
李二知道宇文化及有些洁癖,没有责怪他,又转头看向王小麦:“这册子上的本王会向全军推行,记下你一份功劳。”
“在下不敢贪功,”王小麦推辞道,“这些都是一些临时想出来的东西,大王如果想改善我军的医疗,还应该请孙道长那样医术高明的专业大夫才行。军中的医学是一个系统的大问题,疫病的防治只是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说受伤之后兵士的治疗,如何有效预防伤口感染……就是外邪入侵伤口,这些是细菌在伤口上繁殖所致。据我所知,我军虽然极为重视这些,但是所用的法子却很落后。兵士们感染后的死亡率高达八成,如果能有效的防治感染,死亡的会下降很多。”
“能下降多少?”李二迫不及待的追问道。**:
第二十七章 帽子下的从众心理()
李二这人就是一副这样的脾气,眼睛里从来不揉沙子,自己随口说的一句话,他却非要问出个结果来,只好对他详细的解释,这是根据医疗卫生条件决定的,医疗条件越好自然是感染概率越低,如果你有本事把伤口上的细菌都灭掉,那就不会再有人受感染而死了。
旁边的宇文士及闻言神色一动:“那岂不是说,只要不是直接被杀死,那就有方法救活?”
“理论上是这样的,但是……”王小麦随即摇了摇头,“根本就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对细菌的认识的还远远不够,也不可能把的细菌都杀死。即使存在这样的药物,那对人体的伤害想必也是非常巨大的,得不偿失。”即便是后世那个有抗生素的年代,仍然有人死于伤口感染,后世滥用抗生素甚至导致出现了许多耐药性极强的细菌,成人类的新麻烦,所以说没有什么东西是万能的。
“本王会全力孙道长的研究。”李二终于表达了对这件事的态度。
王小麦却还不满意:“一个人的精力始终有限,孙道长年纪又大了,何时才能达到预期?不如建一所医学监,多培养一些医学人才,把药王的医术发扬光大,这件事想必道长是及其愿意看到的。”想要革新医理不是一个人能办到的,老道士又穷,有生之年能取得多大成果?最怕的就是老道士一旦百年归天,这套与传统医学完全不同的医理就会被世人舍弃,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李二很爽快的答应了兴建一所医学院的建议,这和赞助李淳风做研究是一个道理,算是一种长期的投资了,李二心里的帐算得很明白。
“那我就替道长先谢过殿下了。”
“新军之事朝中非议颇多,”李二突然转移开了话题,“王总管并非军中之人,避免一些麻烦,因此才把你调离军营,希望王总管不要介怀。”
王小麦笑了笑:“大王言重了,为殿下尽忠是在下的本分所在,又有何介怀之处?”
宇文士及闻言却心中暗暗惊讶,秦王上次向人解释一件事因为尉迟敬德无辜被众人囚禁,看来王小麦已经渐渐被秦王视为心腹了。
李二闻言开怀一笑,这个王小麦看来是已经彻底觉悟了,话中丝毫没有提及朝廷,而是说为自己尽忠,果然是识时务者为俊杰。摸了摸头顶的帽子:“这帽子不错,的确适合夏日行军佩戴,本王欲为全军配备,此帽既然是王总管所制,这件事就交于你负责如何?”
宇文化及有些羡慕的看着王小麦,区区一顶帽子自然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就算是为十万大军每人全部弄一顶也没有多少利润,但是秦王这番开口无疑是允许王小麦涉足军需了,可以想象,这顶帽子做完之后,一定会有更多的军需生意找上他,这可是一个油水很足的生意。
李二作为军方最大的大佬,在军中说一不二,随便从手里拿出几个订单自然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事。唐军现在以府兵为主,府兵的装备都是自备的,一眼看去唐军就像是一支杂牌部队。身上的装备五花八门,有条件的就穿铁甲、皮甲,没条件的就穿木甲甚至布甲。
府兵制度的建立源自北魏,北魏是鲜卑人的政权,这种制度就是源自于游牧民族的部落文化,战时为兵,闲时放牧,有着鲜明的少数民族风格。唐军除了府兵之外,朝廷招募的军队就需要统一定制装备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府兵肯定会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也就是说唐军中募兵的规模会越来越大,那么军需的生意也会越来越多。
王小麦倒是没想到李二会这么大方,看来这就是变相的对自己补偿了,这小子还算是识趣。
宋老三听到生意上门,笑得合不拢嘴,他很快就明白了这门生意未来的前景,秦王好大的手笔,没想到王小麦竟然在行军途中还能接到这么一笔买卖。朝廷的生意谁不想做,很简单的道理,就算利润再高的生意,也怕收不回账款,但是这朝廷的生意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哪怕利润薄一点也行,稳赚不赔的买卖。
老宋拍着胸脯保证一定在回到长安之前完成:“不就是十万顶帽子,小意思。”洛阳城正在恢复战火带来的创伤,很多人家还生活在温饱边缘,消化这十万顶军帽绰绰有余。
“谁告诉你是十万顶了?是三十万顶。”王小麦提醒道。
“三十万!”宋老三险些把喝进嘴的水喷出来。
“总共不到十万大军,哪来的三十万顶帽子?”
“十万供应给大军,剩下的二十万带到长安发卖。”
宋老三摇了摇头:“长安城的百姓怎么会喜欢如此奇怪的帽子,怕是销路难以打开。”
“知道啥叫从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