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政客-第2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溥两人,和自己的认识没有丝毫的差距,完全可以信任,洪承畴、孙传庭以及贺人龙等人,重点在于军事上面,几个人都是有着很强的能力,在历史上也是出名的,毕懋康的重点在于火器的研发方面,假以时rì,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至于说闫子章,在江宁县,一直都是贯彻自己预定的方针,把江宁县治理的井井有条。这些人构成了自己权力中枢的构架,也是最为稳固的构架了。
  苏平阳、苏二童、苏俊、王大治、马华彪、刘仲基等人,属于苏天成的家人范畴,这些人的想法是不用多说的,全力维护自己的利益,甚至愿意献出生命。
  江宁营内部也有一大批的人才,包括熊子健、孙元坤、刘实亮、罗昌、刘铁汉、秦睿、狄怀祥等人,这些人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相互之间有着不一般的信任关系重生傲世行最章节。
  此外的一个团体,还在不断的磨合之中,这些人包括邓辉、刘云清、孙思明、孙思宗、鹿太泊、鹿太兵等人,这些人悉数在河南府下辖的县里担任知县。或者在府衙做事情,对于政务的认识,开始慢慢的熟悉,到慢慢的接受,到基的认可。
  能上能下的柳敬亭、岳高峰等人,也是苏天成需要重点依靠的对象,包括调到京城去的卢天明。在苏天成有事情的时候,是可以伸出手来援助的。
  以上的这些人,基构成了苏天成身边助力的构架。
  但这里面有着一个比较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在朝廷里面,苏天成是没有太多依靠的。
  苏天成在朝廷里面的依靠,也有一个看似很不错的团体。
  大太监王承恩首当其冲。其次就是锦衣卫都督佥事董昌,苏天成的恩师徐尔一已经是兵部右侍郎,关键时刻能够起到不一般的作用,至于说翁同章、傅友亮等人,不大可能依靠。
  可这些人,对苏天成的政治主张,不一定是清楚的。也不一定是完全支持的,所以说这一份的依靠,带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了,除开徐尔一,王承恩和董昌两人,心里面装着的重点还是皇上,一旦自己的主张与诸多的规矩形成了冲突,肯定是得不到他们的支持的。
  孙承宗是苏天成最强有力的依靠。可惜孙承宗的年纪太大了。
  不可忽视的是这一次苏天成结识的卢象升,卢象升这人做事情很是耿直,虽然年纪大很多,但在苏天成的面前,丝毫没有架子,在征战鞑子的诸多战斗中,都是听从安排。尽管品秩比苏天成的要高,这样的官员是值得倾力结交的。
  任的兵部尚书杨嗣昌,苏天成还不是很熟悉,说不清楚好坏。
  至于说内阁的诸多大人。苏天成基没有多少的接触,这也是为了避嫌,自己和江宁营的名气都已经很大了,如此的情况下,再去结交内阁的大臣,朱由检会怎么看,不要以为朱由检每天都在皇宫里面,可锦衣卫厉害着,很多的事情,朱由检都是知道的。
  综合看来,苏天成确实需要在助力方面,下一番功夫了。
  成为朝廷官员之后,苏天成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在很小的范围之内,包括之前的江宁县,现在的河南府,这两个地方,和大明朝广袤的地方比较起来,微不足道,尽管说有中兴学社不断的传播诸多的观念,但得不到上级官府的支持,有些政策就法推行,就说苏天成在江宁县的所作所为,那是得到了南京六部已经应天府的全力支持,到了河南府之后,是得到了皇上的直接关心,可下一步,若是到陕西省去了,地盘大了,有些政策的推行,必然触及到权贵的利益,这个时候,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切的事情,都需要人去做,只要能够牢牢掌握各级的主要官吏,就能够推行诸多的政策,这一点在北方显得尤为重要。
  苏天成有着密折专奏的权力,不少的建议,朱由检都是采纳的,特别是在这次剿灭三万鞑子之后,是被朱由检看做了最为重要的依靠了,所以说,提出来的建议,朱由检是不会拒绝的,不过苏天成自己也要考虑清楚,要珍惜这份信任,不能够完全为了自身的利益,要钱要权,毕竟朱由检不是傻瓜,而且朱由检在大臣身上吃了太多的亏,很是敏感了。
  苏天成想要开始推荐人才了,要大力举荐人才,那么多的人,都留在自己身边,是没有多少意思的,人才队伍必须要慢慢的壮大,血液必须要不断的循环。
  在这之前,苏天成有着一件最为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举荐藩王或者说是藩王子弟。
  这是苏天成深思熟虑的结果。
  大明朝关于藩王不准干政的觉得,主要还是源于历史上几次藩王造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为了方便,索xìng制定了藩王不准干政的祖制,想着一劳永逸,其实这样的决定,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相反形成了不少的麻烦超能建筑师最章节。
  藩王的身份不同了,既然不能够参政议政,那就只有纵情享乐了,享乐是需要钱的,所以说,这些藩王在各自的封地,肆忌惮的敛财,侵害这老百姓的利益,加之明朝延续几百年了,藩王越来越多,因为不能够参政,他们绝大部分都选择了享乐,这就令皇亲国戚的形象很不好了,而且这些藩王,对朝廷的事情漠不关心,甚至比普通百姓都不如。
  作为穿越人士,苏天成深深的知道,教育的作用是非同一般的,藩王有钱财,在对后代的教育方面,舍得花钱,整体说起来,皇室人员的素质是不错的,放着这些人才不用,岂不是太可惜了。
  而且皇室成员参政,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抑制住党争的蔓延,巩固皇权。
  不管怎么说,在这个时代,巩固皇权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苏天成自身也是皇亲国戚了,朱审烜和朱由菘两人,给他的印象很是深刻,若是这两人身为一方的巡抚,一定是能够做事情的,而且因为家境的殷实,他们短时间之内,不会堕落到贪腐的境地。
  让藩王或者是藩王的子弟出来做事情,天不会塌下来。
  至于说藩王谋反的事情,只要有制度的约束,就能够最大限度的约束。
  谋反需要有军队,大明朝若是能够慢慢的改变军队的设置和建制,将军权牢牢掌握在朝廷,大规模压缩军队的人数,规定地方官员不能够干预军队事务,如同几百年之后一样,分地区设立军区,地方上的治安,主要由巡检司直接负责,将军事与民政分开,就能够牢牢的维持统治地位。
  当然,这里面有很多的事情要做,不能够发展经济,不能够建立国家的威信,一切都是白搭。
  苏天成甚至想过建立银行的事情,但这件事情,他不敢轻易动手,若是国家的财力不足,不足以维持基的运转,银行将是摧垮国家最为有力的武器。
  事情需要一件一件的做,目前的重点事情,是剿灭流寇,进而剿灭鞑子,必要的情况下,向外扩张,掠夺财富。
  苏天成的想法是很多的,但不能够着急。
  举荐藩王或者是藩王的子弟参政,是他首先要做的一步,只要能够团结到绝大部分的藩王,自己的地位就空前的巩固了。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说清楚里面的厉害关系,必须要认真考虑,这是一项重大的决定,朱由检也是不能够轻易做出来决定的,这等于是修改祖制了。
  苏天成将自己关在屋子里,不要任何人打扰,足足三天的时间。
  他终于写出来了奏折。
  渠清泽和张溥两人,看了这份奏折,渠清泽的表现很是平和,没有大惊小怪,但张溥的反应就不同了,脸sè发白,劝苏天成不要上这份奏折,苏天成和张溥两人辩论了一个多时辰,终于说服了张溥,张溥心服口服,认为苏天成的建议是正确的。
  接下来几天的时间,苏天成将自己与张溥的争论,以及牵涉到的敏感问题,仔细揣摩之后,写进了奏折里面。
  奏折完全定稿之后,苏天成毫不犹豫的上奏了。
  这是一份改变大明朝走向的奏折,从这以后,一系列轰轰烈烈的改革悉数开始展开了,当然,这个过程中,也有着诸多的争执和斗争。


'正文 第四百七十三章 火速进京'

      密折出去不过一周的时间,苏天成就接到了圣旨,要求他马上到京城去。
  这在他的预料之中,如此重大的事情,朱由检要是没有丝毫的反应,那才算是奇怪了,何况自己的这份奏折,是花费了很大心思的,理由说的很是充分,也举出来了不少的例子,颇有说服力的。
  苏天成算是下定了决心,这次到京城去,一定要有所收获,也就是说,一定要求朱由检同意他提出来的建议,其实只要朱由检认真看了自己的奏折,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九月初,苏天成再次来到了京城,距离上次离开京城的时间不长,正好王芙蓉和柳如是都快要到预产期了,这次能够在京城,看见自己的孩子出生,想想挺美的。
  到了官驿,苏天成尚未来得及歇息,宫里的太监就来了。
  这一次,因为事关重大,苏天成没有离开回家去,而是选择在官驿等候,来以为要等候几天时间的,谁知道速度这样快,此时苏天成也明白了,看来朱由检非常重视自己的这份奏折,可能是认真仔细看过,内心有想法了。
  跟着太监来到紫禁城,眼看着太监直接朝着养心殿的方向走去,苏天成的内心有些嘀咕了,这次的交谈太重要了,上次自己提出来,请福王世子朱由菘跟随江宁营征战,得到的是朱由检的训斥,这一次莫不是也有这样的结局,凡事都不能够想的过于美好,皇帝召集进京,若是为了训斥,那就说明事态有些严重了。
  进入养心殿,里面空荡荡的,甚至连服侍的太监都没有见到,朱由检坐在御案的后面,王承恩站在身后。低着头。
  这预示着,交谈是单独进行的,朱由检还没有将奏折公开,否则朝廷里面,不会如此的平静,要知道那些御史和给事中,可不是吃干饭的。若是遇见这样的机会了,还不知道会如何的大做章,甚至要求砍掉他苏天成脑袋的话语,都会说出来的。
  朱由检的神sè很是严肃,御案上面,放着苏天成很熟悉的奏折。
  “臣河南府知府、江宁营都指挥使苏天成拜见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苏爱卿,不必多礼了,你的奏折,朕看了好多遍了,说的确实是很有道理,朕都有些心动了,传你到京城来。朕就是想着听听你的解释,朕有些疑问,你仔细回答。”
  “臣遵旨。”
  苏天成感觉到后背微微出汗了,已经进入秋季了,最舒服的季节,不过,苏天成还是感觉到有些燥热,今rì的这次面圣。太关键了,不能够有丝毫的闪失。
  “我朝这么多年的教训,你都是知道的,朕不想多说,皇家的事宜,你写出来这样的奏折,很是有胆量。这都是武大臣忌讳的事宜,想不到你能够想到,你这是第二次提出来了,第一次是为了朱由菘的事宜。朕曾经不客气的训斥你了,朕想知道,你究竟是有着什么样的胆量,能够一而再的提出来这样的奏折。”
  苏天成稍微稳定了一下心神。
  “臣在奏折里面已经说到了,心底无私天地宽,皇上恐怕是认为,臣没有说实话,臣确实是这样的想法,一切都是为了大明朝的繁荣兴旺。”
  朱由检皱了皱眉。
  “苏爱卿,朕知道你有些话不好说,这份奏折,朕已经看了好多遍了,颇有些yù言又止的感觉,今rì在这里,朕就是想着听你说说实话,这养心殿里面,除了朕,就是王公公了,你有什么话尽管说出来,不要有什么顾虑。”
  朱由检说出来这些话,也是有理由的,朝廷里面的言官过于厉害了,只要抓住了一点点的由头,就会无止境的弹劾争吵,好像他们的责任就是这样,可惜那些御史和给事中的要求太高了,按照他们弹劾的要求,满朝的大臣都必须是完人,这些言官自己都做不到如此,去要求朝廷的武大臣做到,岂不是太滑稽了。
  偏偏这样的风气,在朝廷里面很是盛行。
  朱由检很是信任温体仁,这些年以来,温体仁的内阁首辅,做的还是不错的,至少稳定住了朝廷的局面,但还是有不少的言官弹劾温体仁。
  从这方面来看,朱由检对言官不是很感兴趣,但他也不能够堵住言官的嘴,那样的话,还不知道下面怎么议论他这个皇帝。
  苏天成上这份奏折,已经是很不简单了,很多的话当然是不敢说的,牵涉到皇家的内部事情了,稍微不注意,就是掉脑袋的罪过了。
  “皇上如此说了,臣斗胆了。”
  苏天成再次整理了自身的情绪,侃侃而谈了。
  “皇上,臣写出来这份奏折,最主要的目的,是为巩固皇权,为了让皇上的旨意更加迅速的贯彻下去,这里面的原因,臣在奏折里面,已经详细说过了。”
  “皇上还记得三国志之中的故事,曹cāo准备攻打东吴,东吴的大臣都建议投降,可孙权无法投降,大臣投降之后,依旧能够被重用,享受荣华富贵,但孙权就不行了,必然遭遇到厄运,这个故事,其实也说明了,皇上与大臣的目的是不一致的。”
  “臣如此说,绝非是为了污蔑武大臣的意思。”
  “苏爱卿,你的奏折里面,重点提到了这个问题,朕想听听你的真话,有什么话,悉数都说出来。”
  “皇上,臣若是说出来了,恳请皇上仔细思索,不要被臣所说的观点左右,若是因为臣说出来的这些观点,影响到朝廷的稳定,臣就是千古罪人了。”
  朱由检点点头,没有说话,从苏天成的奏折里面,他已经发现了问题,虽然苏天成没有明确的表述,但其中有些事情,是他没有思考到的,或者说是没有发现原因的。
  “臣以为,朝廷之中最大的问题,还是党争,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已经形成了难以消除的痼疾,若是不能够想到好的办法,我大明朝的振兴,不过是一句空话。”
  “第一个方面,党争致使官僚集团开始形成,朝廷中的武官员,已经转变为官僚地主阶层,他们集官员、地主、商贾于一身,他们利用手里的权力,兼并土地,隐瞒财产,逃避税收,一味索取,不讲奉献,他们谋取做大的商业暴利,直接控制走私,致使朝廷的财政收入大幅度的下滑,他们甚至开始控制军队,为自身谋利益,在他们的眼里,国家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是颠倒的,为了自身的利益,他们不会在乎国家的贫穷。”
  “第二个方面,党争致使官集团开始对抗皇权,官虽然不能够世袭,但官员的家族子弟,绝大部分都能够直接进入官僚队伍,就是科举不能够高中,也可以通过国子监等形式,进入到官僚队伍,他们通过家族和宗族的形式,慢慢开始控制朝政,进入朝廷的宗族子弟越多,他们的利益越是能够得到保证,最为明显的例子,是海禁和盐税的事宜,这些都是能够直接增加朝廷收入的,但他们反对,臣在江宁县的做法,就是要开海禁,征收盐税,禁止私盐的蔓延。”
  “臣迎娶了县主朱审馨,就是皇室成员了,故而一直都在思考这方面的问题,为何朝廷中的诸多言官,包括诸多的大臣,不惜被鞭笞甚至是砍头,也要直接在朝堂和皇上辩论,若说他们都是大公无私,忠心耿耿,臣不相信,他们这样做,博取到了最好的名声,皇上基于礼仪,不能够也不敢惩治他们,长此以往,诸多的大臣,为了一点的小事情,争论不休,甚至有人利用这样的形式,阻止有悖于自身利益的政策实施,这样的情形持续下去,国家利益必然遭受到损失。”
  “臣一直都认为,人人都是有着自私的想法的,就说臣的想法,入朝为官,至少能够养活家人,让家人有着体面的地位,若是这一点都不过了,空口谈什么做出来贡献,那太虚假了,不能够令人信服。”
  “臣建议藩王出来做官,掌握权力,实际上也是经过了长时间分析的,藩王的地位和身份不同了,不管他们有着多少的想法,他们至少要维护皇室的利益,这方面,他们和官的想法是有所不同的,毕竟他们知道,这天下是谁的,皇上好好的使用他们,一定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
  朱由检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苏爱卿,你终于说出来实话了,奏折里面遮遮掩掩的,这些话确实不敢写出来,朕以为,你说的很是有理,看来皇室宗亲入朝为官,也不是总是有害的。”
  苏天成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他的观点里面,已经隐含了一层意思,身为皇上,就是需要乾纲独断,在重大的问题上面,看准了之后,不要犹豫,也不要顾及到武大臣的反对,改革总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接下来的交谈,顺利了很多,苏天成说出来自身的所有认识,甚至于朱由检探讨一些具体的事宜。
  王承恩一直都是低着头,偶尔抬头看看苏天成,眼神很是深邃。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mqidia阅读。)


'正文 第四百七十四章 攻坚之战(1)'

      想要让藩王出来参政议政,说起来不是多大的事情,但面临的困难是巨大的。
  早就想着改革的苏天成,成立了中兴学社,到了现在,中兴学社的观点,慢慢开始在社会上流传,在南方一些地方,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复社和东林书院,特别是复社的领袖张溥主动加入了中兴学社,更是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但这样的影响,还没有能够渗透到朝廷里面。
  朝廷里面,东林党的势力依旧是非同一般,党争主要在于东林党和浙党之间展开,中兴学社在朝廷里面,几乎没有多少的影响力。
  苏天成内心对东林党的认识,是很不好的,特别是穿越之后,接触了一些东林党的学子和官员,就更加的厌恶了。
  在苏天成看来,东林党最开始也就是一小撮不得志的官僚士绅组合成的一个集团,这个集团,通过控制言论、影响朝政开始慢慢的壮大,而举办书院是东林党最大的成功。
  明朝的坐师制度,令东林党开始迅速的发展长大,天地君亲师,学子通过了科举考试之后,理所当然的拜在了主考官的名下,成为了主考官的学生,不管你以前是什么身份。按说科举考试的目的,是为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