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楚汉相争的责任在刘邦
秦国因暴政而为诸侯联合灭亡,虽然项羽功劳最大、力量最强,但他却未以天下为自己独有,反而依功劳大小而分封疆土给诸侯王,终使天下太平、士卒同休。
但刘邦却兴兵占领三秦土地,更引兵出关而袭击楚王,想要尽吞天下为私有。如此贪图无厌的人实不值得韩信为之效劳,亦将为天下人所唾弃。
二、刘邦为人忘恩背义,不可深交
彭城大战时刘邦被击得溃败,性命本已在项羽手掌中,后因项羽怜惜昔日交情而放他一马,刘邦才得以逃生。想不到刘邦仍再度背约,又不断偷袭项羽,这种领袖是绝对不可以信赖的。
三、刘邦对韩信只是利用而已
韩信虽以为自己和刘邦交情颇深,而尽力为刘邦作战立功,但总有一天仍会被出卖的。
刘邦所以仍重用韩信,并非尊崇其才华,而是因为韩信还有对付项羽的利用价值。
四、楚汉相争,韩信的立场将决定胜负
征服齐国之后,韩信的力量已不亚于项羽和刘邦,投向项羽则项羽赢,投向刘邦则刘邦赢,因此韩信不宜妄自菲薄,应以自己将来的利害来作决定。
但以刘邦的自私个性,万一项羽输了,韩信将是他下一个攻击的目标。
五、建议韩信背弃刘邦,取得独立地位,三分天下
韩信既然有这份实力,便应脱离刘邦属下将领的地位,甚至可结合项羽去和刘邦谈判,三分天下而共为诸侯王。
最后,武涉更表示现在是最好的时刻,如果丧失此机会,将一辈子只成为刘邦的部属,这绝不是一位智者应有的决断啊!
武涉的论断虽颇有道理,但从语气上却已明显看出项羽的弱势及危机。就算他刻意的掩饰包装,但内在的心虚仍然表露无遗。
韩信虽是军事天才,但由于出身卑微,早年长期看人眼色而存活,因此从来就没有自己当“老板”的念头。他最多只希望找到一个识才的主人,建立大功劳以出人头地,得到他人的激赏和尊敬便可以了。
对刘邦的破格提拔,韩信是真正铭感于心的。
因此,他很坦然地对武涉表示:
“我当年臣事项羽,官位不过是个郎中,职务也不过是执戟的护卫,讲的话得不到重视,建议也从未得到采行,不得已下我才背离楚王而投奔汉王。
“汉王却授我上将军印缓,并给我数万军队,将他的衣服赐给我,将他的餐食和我分享。他还对我言听计用,让我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才学,也才能得到今天的地位,这是何等的恩情呀!
“背叛亲信自己的人,是非常不祥的行为。对汉王的恩情,我是至死不会改变的,请为我辞谢项王的好意!”
看到韩信坚决的态度,武涉深知踢到了“铁板”,只好狼狈地回去向项羽复命。
韩信阵营内的造反派
武涉的游说虽失败,但却引发了韩信阵营的核心分子开始对刘邦有二心的念头。
这个主张的领导者便是韩信的首席参谋蒯彻。
蒯彻其人,史料中有时也称之为蒯通,他来自洛阳郊区一个叫作蒯町的地方。
洛阳也是纵横大家苏秦的故乡,蒯彻天生便是个纵横迷,认为可以用自己的智略名扬天下。
当时劝告韩信不必理会郦食其安危,直接渡河攻击齐国的便是蒯彻。
蒯彻非常看好韩信,他认为这个世界上惟一能硬碰硬地面对项羽的就只有韩信。
他最无法认同的是韩信对自我创业不感兴趣,身为战争天才却不想争夺天下,在乱世里实在令人想不通。尤其韩信天真般地相信刘邦,一点也不像是个富于谋略的将领,这也让蒯彻痛心不已。
“那个不守信用的汉王竟会是将军的崇拜偶像,真令人不解。”
听过武涉的议论,其中隐约透露项羽的弱势,蒯彻更是确定韩信已是天下第一强者。
“天下之权(争夺输赢关键)在韩信!”
蒯彻年轻时曾浪迹各地,寻求机会,因而学得相人术。在科学尚不发达的时代,这种根据统计学得来的“相术”,其判断及猜测的正确度令人吃惊,也很容易使人着迷。
很多知识分子对“相人”都有一套。
武涉的说辞对韩信也是种震撼,蒯彻知道韩信内心也必有很多的矛盾和冲突。
“这是说动他最好的时刻了!”
蒯彻看到韩信在王座上陷入了沉思,他轻轻地走过去,韩信也抬头瞪着蒯彻,脸上露出询问的表情。
蒯彻笑容满面地对韩信说:
“君王,有件事我非禀奏不可!”
“哦,有什么事吗?”
“我曾学过相术,您最近的身体有很大的改变,真是不可思议啊!”
“哦,真的吗?”
“如果由君王的面相来看,不过封为诸侯王而已,但以君王的背向则贵不可言啊!”
“这是什么意思呢?”
“君王的背相显示天下着三分,君王必保有其一,将成为天下的主人!”
“你是说我应听从武涉之言?”
“的确如此!天下之动乱,原为推翻秦国暴政,以恢复原本的六国。但秦灭亡后,却又形成楚汉对抗的局面,使天下不得休息,因此军士肝脑涂地、百姓暴尸田野者,不可胜数。楚霸王以彭城为基地,领军征讨北方诸侯,百战百胜。威震天下,但如今却困军于京、索之间,被汉军阻挡于广武山之外,整整已经有三年多了。
“汉王方面也统领有十万之众,坚守巩、雒之地,凭恃山河之险,一日数战却无法获取尺寸之地,同样也没有什么进展。看来真是形势比人强,只凭智谋勇略仍是人算不如天算,双方完全困住了!”
“你认为我应帮助项王?”
“这倒不是!以臣的判断,要解决这个僵局、平息战祸,需要真正的英雄圣贤。
“如今不论楚王或汉王,他们胜负的关键正在君王,君王为汉则汉胜,为楚则楚胜。所以依为臣的看法是谁也不用去帮他们,让楚王、汉王俱存,我们才能三分天下、鼎足而居,让谁也占不得优势,便可保持天下太平了。
“以君王之圣贤,又拥有强大武力,雄据齐、赵、燕之地,正可出兵监督楚、汉两军,令他们不得再继续争战下去,这才是天下万民之心愿啊!君王此举也是为万民情愿,相信天下百姓必会风闻而响应,还有谁敢不依循君王的指示呢?
“这样子君王便能够分封诸侯,建立自己的集团;集团形成后,天下人便会听从君王之指挥,使齐国成为天下共主的地位。
“齐国拥有胶泗之地,实力十分雄厚,只要君王仍以天下万民之心愿推动政务,相信全国的诸侯会争先臣服于君王,项王、汉王必也逐步陷于孤立。
“这也就是古谚所谓:‘上天要给你的,若不取之,将成大错。时机到了,却不去做,反会受到祸殃。’希望君王能仔细考虑考虑,好好抓住这个机会,否则可能还会受到伤害的。”
韩信虽颇有感于蒯彻之言,但却不忍心背叛刘邦破格提拔之恩,因而表示:
“汉王待我算是非常恩厚了,我听说乘人之车者,便需负载他人之祸患,穿着人家给的衣服,便应心怀他人之忧,食用他人食禄者,便应为他人而效死,我怎能因为自己的利益而背叛公义呢?”
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
但蒯彻仍不死心,他认为此刻若不能说服韩信,他一辈子的梦想也将会成空。因此他继续分析道:
“君王,您自以为和汉王交情深笃,可以共同建立万世之功业,臣窃以为是个错误的想法。
“以前常山王(张耳)和成安君(陈余)在做百姓的时候,曾经为誓同生死的刎颈之交,交情不可不算深笃;但为了怀疑张赝、陈泽被杀害之事,两人竟然反目成仇。
“后来常山王背叛项王,以楚将项婴的首级为礼物而归附汉王。汉王也借兵东下,在低水之南击溃成安君的军团,当场杀害成安君。至交反目竟成不共戴天的仇敌,常山王和成安君早年的感情成了天下的笑话。这两个人的交往不可谓不深,但最后却相互伤害至死方休,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一旦碰到重大利害时,人心往往会变得难以预测。
“如今君王和汉王间的交情尚远不及常山王和成安君,而面临的重大利害却还比张赝、陈泽之事件严重得多,所以臣以为君王自认汉王必不会陷害您是个错误的想法啊!
“越国大夫文种和军师范蠡在危亡中拯救了越国,并使越王勾践得以称霸天下。然而立功成名后,范蠡出走、文种身亡,野兽已尽而猎狗必被烹杀,这种现实是非常残酷的。况且君王和汉王之交情不如常山王和成安君,以忠信而言也不若文种、范蠡之于勾践,这些人的命运便是君王您的榜样,请审慎的想一想吧!
“而且臣也听说过,勇略震主的人必危其身,功盖天下的人是得不到奖赏的,臣也来分析一下君王您的功劳和危险吧!您曾经略西河,擒拿魏王豹和项王的亲信夏说,率军在井陉口诛杀成安君,招抚赵国、威胁燕国、平定齐国,并歼灭了龙且的二十万楚国精锐部队,以功劳而言您真是天下无双,您的谋略也是世上第一人啊!如今君王您有震主之威势,功劳更是任何奖赏都不足以封赐;以这样的姿态归附楚军,项王也不会相信您,归附汉军则汉王心中充满疑忌,君王您现在是什么地方也归附不得的啊!
“心中虽自认是人臣之臣,却又有功高天下的震主威名,臣真的很为君王您的安全担心啊!”
韩信虽能了解蒯彻的诚意,但自己从未想过独立之事,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只好对蒯彻表示:
“先生不用说了,我会好好考虑一番的!”
几天以后,蒯彻又前往晋见韩信。
他看到韩信还是犹豫不能决,也有些心灰意懒,于是再度提出最后的警告:
“能接纳别人意见才可吸收旁观者清的好处,体察出事情的症候。肯用心作计划的人,才能掌握事情的机要。坚持己见、不能未雨绸缪者,要想长久安稳者少之又少矣!事情看得透的人善于决断,犹疑不决,必遭祸害,并将丧失掌有天下的机会。很多有智慧的人虽能知理却迟缓不行,此为百事之祸源也。
“想建立功劳是相当不容易的,而且失败的风险很大,时机更是一闪而逝、难得而易失,像这样的机会以后再也不会有了啊!”
经过几天的思考,韩信仍然犹豫不决。他回想自己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完全是刘邦的破格提拔,实在没有背叛的道理;况且自己的功劳大,封为齐王本属应该,相信刘邦也不会夺走自己的封爵才对。
因此,韩信仍拒绝了蒯彻的建议。
“您迟早要遭到祸殃的!”
蒯彻认为韩信这种态度绝不会有好下场,而自己如此劝告过韩信,更将遭受灾祸,乃假装疯狂而逃离。
韩信深知蒯彻的苦衷,便也不去追究。
取得优势,主动求和
在广武封峙的楚汉两军,胜负已逐渐分晓。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道:
“是时,汉兵盛食多,项工兵罢食绝。”
刘邦愈来愈有击败项羽的自信了。
他封英布为淮南王,显示有反守为攻、直捣项羽后门的企图心。
为了显示天下归心,刘邦还有一连串的动作。
他要求燕人派骑兵部队加入汉营,向天下人正式表明刘邦已完全统有汉中、关中、赵、魏、代、齐、燕,并决心进攻淮南。
项羽只剩下楚地,势必孤掌难鸣了。
为了示恩于天下人,刘邦还接受幕僚建议,令官吏为所有在这数年中战死的己方军士作衣衾棺敛,并转送给家属以作祭祀。这使汉军士气大振,个个感激汉王仁政,无不全心效忠。
于是《资治通鉴》记载:
“四方归心焉!”
刘邦已取得绝对优势了。
韩信也在齐国集结军力,准备攻击楚国大本营彭城。
眼见项羽军将腹背受敌、危机四伏了。
然而却在这个节骨眼上,刘邦向项羽提出了和谈的要求。
虽然事后刘邦听从张良、陈平建议,背约追击撤退中的楚军,但这次和谈是否真是刘邦事先的阴谋,或者背约行为只是临时动议,现有史料已难以求证了。
不过,刘邦求和的表面理由是关心父亲刘公和妻子吕氏的安全。
但以项羽个性的强悍,要他接受和谈也并不容易。
《史记》记载刘邦先后派出了两位说客——陆贾和侯生。
双人说客,不同演出
陆贾是楚人,以能言善辩而出名。
和一般楚人的矮小身材不同,陆贾高大雄伟、颇有威仪,加上他学问好、口才佳,因此常代表刘邦到各诸侯国为外交使者。
但陆贾在名义上是刘邦的客卿而非部属,其立场较为超然。
他自信满满地接受刘邦之委派,凭三寸之舌而前往楚营拯救刘公和吕氏。
虽然项羽因念及楚人的情谊而接见了他,但脸上的表情却相当冷淡。陆贾可一点也不气馁,他自认博学多闻,又富组织力,当场鼓起如弹簧的舌头,滔滔不绝地雄辩着。
他认同项羽先前曾提出的主张,认为天下百姓苦于战乱已久,是到了该结束纷争的时候了。楚汉相争其实也不一定非有胜负不可,刘邦原本也是楚人,早年两人更曾共同并肩作战,兄弟同墙实不需非致对方于死不可,所以彼此和谈是可能的。
目前,两人虽然平分秋色,但楚军属远征部队,粮食补给不易,坚持下去不见得有利。刘邦顾及父亲和妻子安危,也愿意谈判了事。这对双方都有利,对天下人也有利。现在是需要认真考虑和平的时候了。
陆贾的论点诚恳而有道理。
楚国的重臣们都颇认同陆贾的意见,唯独项羽不以为然。
在理性上,项羽也非常了解自己的危机,但在潜意识上,他认为自己绝不应输给刘邦。
他深信只要进行决战,一定可以彻底击溃刘邦。
他瞪着陆贾,沉声表示:
“你认为汉王有资格和我平起平坐、共治天下了?”
陆贾很想说“是”,但他看出项羽情绪上的不满,乃不敢明白表示,只狼狈地想为刘邦辩解:
“汉王真的有诚意!”
“你不用说了!”项羽压抑住怒火,仍很有风度地表示:“要结束战争不难!回去告诉汉王,他若真的为天下苍生想,就与我彻底决一死战,使天下归于一统吧!”
陆贾只好无功而返,向刘邦回报。
“虽然未达成任务,但我绝未辱没使命,已为汉王争够了面子!”
刘邦心中虽骂道:“无聊、虚伪的竖儒。”但表面上仍给予安慰一番。
陆贾失败了,但刘邦仍不死心。他派出另外一位宾客候公再度去和项羽谈判。
候公出身不详,是个瘦瘦的高个子。他年岁已大,平日又不修边幅,看起来一点也不体面。
刘邦一向最喜欢这种人,尤其他深知侯公智慧过人,是面临危机时的好帮手。
和陆贾相同,侯公只是刘邦的宾客而非部属。
侯公出发前向刘邦建议楚汉双方不妨以鸿沟为界。
鸿沟是流经荥阳附近的运河,由荥阳东方引黄河之水注入淮河。
候公认为和项羽谈判时策略要清楚而具体,一次便得成功,否则将来会有麻烦。
以鸿沟为界,以西归刘邦、以东划给项羽,这种分界虽颇粗糙,但在紧张情况下却不愧为好方法。
故弄玄虚,引项羽好奇
侯公到楚营后只表示:
“我将在此待一阵子!”
这个请求表示不急着谈判,也不赶行程,只有在项羽想谈时再说,绝不勉强。
项羽对侯公的这种态度的确颇为惊讶,便派人送来酒食,并打听候公的来意。
但侯公对接待人员绝口不提公事,反而大讲养生长寿之道,并传授些道家导引术的秘诀。
这下子可让项羽傻眼了。
就当时情势而言,项羽比刘邦更急于和谈。
终于按捺不住心中好奇,项羽主动召见了侯公。
“汉王要你来,到底是有什么讯息?”
“汉王说的事,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
“你是道家信徒?”
谈到修身养道,侯公兴趣可来了,三天三夜也绝不疲劳。
“汉王不是我的主人,我侯公是世人的代言人;汉王的意见不重要,重要的是您们两位天下人能不能有共识!”
项羽对侯公的说词相当感兴趣。
“如果为了天下众生而维持永久和平,我是可以和汉王谈判的!”
侯公立刻摆出一副天下公证人的模样,主张以鸿沟为界;他并且表示两军僵持在此,便应以之为和平缓冲线,这样才算公平。
项羽听得频频点头,显然他完全同意侯公的建议。
项羽是楚国贵族,本身又比较好面子、讲气派,侯公深诸此理,所以绝口不提刘邦。
他甚至公开表示:
“我不是汉王的部属,不必效忠于他。”
或许便是因为这句话,让项羽心中颇为受用,才会答应接受和谈的条件。
双方很快地约定撤军的日期和方法。
侯公也立刻回去向刘邦报告。
九月,项羽释放刘公和吕氏回归汉营,营中军士大呼万岁。
看样子,和平即将到来。
张良、陈平策动偷袭
项羽首先依约定解兵归国。
刘邦自然也决定暂时退入关中。
僵持年余的广武战场即将成为“台风眼。”
但就在刘邦下令撤军的同时,首席谋士张良和陈平连袂秘密晋见刘邦。
“两位先生同时到来,想必有所指教!”
“以君王看来,我们目前是强势还是弱势?”
张良首先提出问题。
刘邦怔了一下,略为思考后表示:
“如果僵持下去,对我们有利,但如果进行会战,我没有把握能击败项王!”
陈平接着表示:
“的确如此。我们是很难真正击败项羽,只有现在是惟一的机会!”
刘邦:“怎么讲呢?”
陈平:“目前我们已拥有天下的大部分,诸侯也都站到我们这一边来,楚军久战而兵疲粮尽,这正是天亡他们的时候。我们应乘此机会攻击他们,否则便成了俗语所谓的‘养虎而自遗患’了!”
“但我们已达成约定了!”
“创大事业者不拘小节,只要击败项王,我们便再也不需要谈判和约定了!”
张良也表示支持。
刘邦有所醒悟,乃下令大军越过鸿沟,准备袭击项羽撤退中的主力部队。
【陈文德说评】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放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真正的智者,知晓道体的精微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