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庶子风流-第60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当她透过珠帘,看着局促不安的皇孙,心里一阵的心疼。面上却依旧带着笑,别人可以被打倒,唯独她不能被打倒,这一次来势汹汹,绝不只是这样简单,越是这样,她越不能倒下。

    这时候,张太后开始想到了叶春秋了,心里不免浮出了后悔,若是早知当初,在朱厚照的噩耗传来之时,就立即传他带兵入京,或许……事态就不至如此恶化。

    可是,她终究还是轻敌了。

    此时,她眯着眼,透过珠帘,看到大殿里又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这是一种令人不安的气氛,张太后勐地想到了那个听从杨一清使唤的宦官。

    对这个人,她倒是有点印象,此人应该是司礼监的,司礼监的宦官,居然成了杨一清的私奴?却是不知,这些人背后使了多少手段拉拢。

    这使她戒备起来,很是疑虑地看了一眼一直站在她身侧的谷大用。

    (未完待续……)

第一千八百零二章:永绝后患() 
张太后只是看了谷大用一眼,便移开了目光,可谷大用却是注意到了,他脸色很不自然地咳嗽了一声,才低声道:“娘娘有何吩咐?”

    “待会儿,将那小宦官,杖毙了。???”张太后道,声音显得不徐不漫。

    她在试探,就看谷大用会怎么说了。

    谷大用脸色犹豫了一下,道:“奴婢就怕……”

    “噢。”还不等谷大用往下说,张太后笑了笑,便道:“那就算了吧。”

    她没有继续追究下去,可是心底已经有了计较了。

    谷大用……不可靠。

    要嘛就是,连谷大用都可能是他们的人。

    要嘛就是,谷大用见到了这么大的架势,他迟疑了,因为他怕!

    现在闹到这一步,声势如此大,未来的事就显得难以预测了,而现在,谷大用一旦对杨一清的人动了手,就会难以有回头路了,假若到时,真的是宗子克继大统,那小宦官可能就是从龙功臣,可谷大用将他杀了,新皇登基,第一个要杀,只怕就是谷大用了。

    真是可怕啊,真正可怕的就在这里。

    现在风云莫测,杨一清等人表明了立场,那么多人,一下子将王华孤立了,这就导致京中所有人都会变得小心翼翼起来,因为每一个人都想为自己留一条后路,有了这样的心思,才是最可怕的。

    除了真正与王华,与太后,与朱载垚休戚与共的极少数人,绝大多数人,只怕未必介意谁来做天子,只要这个人姓朱的,那就可以了。

    正因为是这种心理,别看京师里头,这么多衙门,这么多营的军马,可若真要找出死心塌地的,还真是少之又少,就算此时,张太后想要采取雷霆手段,非常之法,来彻底稳住局势,也需小心翼翼,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谁才是死心塌地地忠心于太子的那个,又有谁是被杨一清这些人收买的,所以任何过激的举动,都要慎之又慎,一旦消息走漏,就可能引最**的夺门之变。

    张太后虽这些年来深居后宫,可也经历了不少的事,所以此时,她面上虽是勉强挂着祥和的微笑,可心底里早就感受到了一股无以伦比的危机。

    谷大用侧立一旁,眼眸阴晴不明,自然也是想着心事。

    终于,殿中又有了动静,只见几个宦官七手些箱子进来。

    足足几个箱子,被放在了殿中间,显然很是引人注目。

    杨一清突地走到了那些箱子的旁侧,随手便将箱子一个个地掀开,里头的,则是无数的纸片。

    接着,杨一清道:“看到了吗?王华,你看清楚这是什么!这是万民书,足足数十万份,有地方的官吏,有读书人,也有寻常的小民,这是什么?这便是民心,民心就在这里,王华,你还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吗?这一切……都是因你而起,是你和叶春秋,蛊惑了陛下和太子殿下,推行这个新政,才引了这样的事,而今,你还敢说别人不忠,最不忠的,就是你!事到如今,你有什么话说?”

    王华的心里咯噔了一下。

    这……才是最可怕的啊。

    数十万份……他自然不知道这个数字是否正确,但是杨一清所说的乃是,这里头是官员和士绅,还有百姓联名的万民书。

    联名的内容是什么呢?想来很是简单,无非就是罢黜新政,流放他这个在杨一清口中不忠的辅大学士,同时请宗子克继大统。

    罢黜新政,是他们的愿望,流放王华,是杀鸡吓猴,而请宗子克继大统,是为了永绝后患。

    今日殿中的这些人,既然已经做出了这样的事,说了这样的话,就算是勉强压迫太子废黜了新政,请太子登基,也将留下一个隐患,那便是,他们在太子殿下的心里,已经留下了一个极糟糕的印象,谁也不能保证,等将来太子渐渐稳固了帝位,不会对杨一清这些人进行报复。

    所以更好的选择则是请宗子入朝,便能完美地解决掉这个问题。

    本来,你不过是个小小藩王,是绝不可能成为九五之尊,现在却因为我们,才得以成为天子,这是什么,这是从龙之功,这便是大功臣,新皇帝的道统在于维护祖法,也就是说,他的一切合法性,都来源于罢黜新政,那么……就算新天子对新政有好感,也断然不会再提及新政半句。

    自此之后,新政将成为禁忌,等过了十年、二十年,所有和新政沾边的人,都会成为十恶不赦之徒,会成为奸贼,成为小人,百年、千年之后,他们依旧还会被绑在耻辱柱上,成为天下人,人人唾弃的对象。

    而这万民书,更令王华所忧虑的,却是地方上的问题,地方上反对的声音如此之大?是不是,今日就算是将杨一清这些人彻底铲除,也极有可能遭致地方上的叛乱?

    这是极有可能的,这些人既然已经敢上万民书了,也就没有了退路,一群没有退路的人,当得知太子登基,势必会开始害怕起来,他们支持宗子入朝,现在却是太子称帝,谁能保证,太子殿下在未来不会打击报复呢?

    叛乱……

    叛乱的隐患出现了。

    本来,若只是杨一清和蒋冕一道抨击新政,还会使王华有所疑虑,在推行新政的问题上,谨慎一些,尽力不过于激进。

    可是,当看到这些万民书后,一些事情便可以串联到一切了。

    细细想来,王华终于现,自己上当了,当初杨一清的中立,某称程度来说,是为了给予了他巨大的信心,使他做了极大的误判,总以为至少在内阁层面,反对他的,不过只是个新入阁的蒋冕,这在当时看起来,这样的阻力实在不值一提,自己理应只争朝夕,迅地将新政落实下去才是不失时机。

    而有他这个辅大学士镇着,又有杨一清的不作为,从而导致了许多下情,没有人敢反馈到内阁来,这就使王华的误判更深,以至于到了后来,产生的反噬越加的严重。8

第一千八百零三章:胡搅蛮缠() 
此时的王华,显然已经面临了一个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更新最快

    若是继续坚持,百官离心离德,倒也罢了,读书人反对,这也是罢了,那么地方上的群情汹涌呢?

    他忍不住看了一眼朱载,朱载通红着脸,神色间,显得更加的不安了。

    这个少年生在帝皇家,懂得要比同龄人多得多,面对此情此景,内心想必也是愤怒的。

    可他终究还是个孩子,虽然已经比绝大多数的同龄人要成熟得多,可并没有遭遇过什么真正的大风大浪。

    即便是当初监国的时候,整个朝廷都在他的身边,每一个人都在为他献计献策,而他要做的,不过是从善如流罢了。

    杨一清,还有这七八成的大臣,此时表明出来的态度,都给朱载的心里投下了一个阴影,一下子,他才意识到,自己所熟知的那个世界,熟知的人,都开始变得陌生起来。

    而今,只有王华在勉强支撑,他显然也已经开始动摇了。

    硬碰硬吗?后果实在难料,若是硬碰硬,整个朝廷都会分裂,接下来会是什么呢?自然可能引发地方的叛乱,甚至还有夺门之变,他很清楚,许多人选择了立场,就已经没得选择了。

    那么……这就极有可能将太子殿下,还有张太后和皇后置之死地了,可是……若是妥协呢?

    妥协的话,倒是有可能获得苟且偷生,想必太子殿下会被封一个亲王,然后被打发去藩地,这当然不是好的结果,却也不是最坏的结果。

    经过一番深思,王华禁不住道:“你们既然认为太子若是克继大统,便会动摇国本,却是不知谁来坐这江山,才是最为合适?”

    王华这一手,显然是以退为进。

    而今是你死我活,已经不再是用空话和官话就能圆过去的。

    王华不相信,这里的人都是铁板一块。

    王华既然问出这么一句话,显然,王华已经动摇了。杨一清脸色便也平静了许多,却是道:“这个,是往后再议的事。”

    王华皱了皱眉道:“今日要议的就是这个,如何还能拖到以后?”

    “那么,老夫认为……兴王世子,或许合适。”杨一清终于道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图穷匕见。

    不得不说,兴王世子确实算是最合适的人选了,杨一清并没有说错。

    兴王本就是弘治皇帝的兄弟,而世子乃是朱厚照的堂弟,算是在皇族里,跟朱厚照在血缘上最为亲近的。

    说起兴王世子,如今十多岁的年纪,在这大明朝里,也算是成人了,既已懂了人事,又不担心年纪过大,但这样看,完全可以保障未来国运长久。

    最重要的是,兴王世子对于新政的态度,是完全可以预测的。

    这京师里的达官贵人,谁不知道当初兴王父子跟叶春秋闹得非常的不愉快,既然这父子本就和叶春秋有着深厚的嫌隙,那就绝不可能与叶春秋同流合污,想必对于叶春秋的泰山试行的新政,情感上必然也有很大的抵触。

    “呵……你说的是,朱厚那个小子?”王华笑了,意味深长地道:“他何德何能?”

    可王华的心已经勐地一沉,对方果然是有备而来的,这不,连人选都已经有了,意图还不够明显的吗?

    在这个时候,王华一直都在观察着每一个人,显然,杨一清直接说出兴王世子的时候,也未必是每一个人都满意。

    毕竟,百官之中,有不少人和藩王都是有一些私交的,有人和周王交好,有人家乡在山东,和齐王、鲁王略有交情,反对太子,是因为太子殿下代表了新政,触碰到了他们的利益底线。

    可若是太子愿意退步,那么对于许多人来说,又何尝不是争取利益最大化的机会?

    而杨一清提出了兴王世子,对于兴王世子来说,他感激的是杨一清,至于其他人,固然也算是从龙,可是这关系,就有点八竿子打不着了。

    王华见此机会,便冷声道:“兴王世子,比太子殿下,也不过是大个五六岁罢了,太子年幼,这兴王世子岂不也是年幼?你们口口声声以太子殿下年幼的借口,想要让宗子问鼎,老夫还以为你们该推举宗室长者入朝,可若是兴王世子,又如何使人信服?”

    杨一清当然清楚王华的打算,否决掉兴王世子,使反对太子登基的人自乱阵脚,到时肯定有人倡议出五花八门的人选,而一旦内部发生了争议,那就给了王华钻空子的机会了。

    既然是有备而来,杨一清又怎么没有想到王华有可能会以此反驳,杨一清依旧显得很镇定,道:“既如此,那么倒是不妨,兴王殿下如何?”

    王华没有多想,便道:“不可以,兴王乃是陛下的皇叔,哪里有为人叔者,继承侄子的大统的?”

    王华又是断然拒绝,他就是要把水搅浑。

    可是不得不说,王华的理由确实很充分,只听说过兄终弟及,又或者是侄子继承伯父的家业和江山,叔叔继承侄子,这辈分可就乱了。

    只是……

    王华的这股子‘小聪明’,并没有让张太后心中暗喜,反而更加忧虑了。

    王华没有硬碰硬,说明王华知道问题极为严重,反对的势力比想象中要大的多,却只好用这种小把戏,可以想象,这其中有多大的险象。

    一个不好,一场大变就极有可能发生。

    杨一清这时已不耐烦了,厉声道:“王华,你不要再在此胡搅蛮缠了!时至今日,你还想心怀侥幸吗?”

    可只有王华知道,不管怎样,他都必须尽力坚持,于是紧紧地盯着杨一清,争锋相对道:“杨一清,你就是这样和老夫说话?”

    满殿的文武,看着二人都阴暗着脸,都不约而同地没有吱声。

    在这种剑拔弩张的时候,即便只是说错了一句话,都可能会遭致杀身之祸。

    每个人都将抿着唇不吭声,可每个人的心,都紧张到了极点。

    这一次,显然和从前是不一样的,输了的人,便是彻底出局。(未完待续……)r

第一千八百零四章:孤儿寡母() 
在这大殿里,气氛异常的紧绷,王华和杨一清都是内阁大学士,眼看着,这两位谁都不愿退步,似乎就等着哪一方将另一方逼到墙角……

    “咳咳……”

    这时候,张太后终于坐不住了,她咳嗽了两声。

    这两声咳嗽,早这大殿里显得很瞩目,终于使王华和杨一清的争吵停止了下来。

    问题的关键,在于太后。

    杨一清比谁都明白,所以他看向了那珠帘,不过面上,却依旧还是智珠在握的样子。

    张太后在心里叹息,她很清楚,这个时候,自己是不得不出面了,珠帘一卷,张太后徐徐踱步而出。

    满朝文武却没有拜下行礼。

    太后走到这太和殿,本就是禁忌,完全可以扣一个妇人干政的帽子。

    当然,现在没有人反对,是因为他们在等太后的态度。

    杨一清朝太后拱手为礼道:“太后娘娘。”

    张太后怒容满面地看着杨一清,清冷的声音在这殿中响起:“杨一清,你也是受过先帝恩德的人,如今安敢如此?”

    这一番话,似乎并没有令杨一清有所动容,他板着脸,不露声色地道:“事情到了这个地步,臣虽不敢忘先帝恩德,可是国本动摇,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好一个不得已而为之。”张太后抿嘴一笑,可是这笑显然带着冷然,她继续:“怎么,而今皇帝不在了,哀家和太子成了孤儿寡母,你们……就可以这样欺负了?说罢,你到底有何打算?”

    杨一清道:“臣等,已是苦新政久矣,今日到这个地步,一切的罪责都在王华身上,王华蛊惑陛下,目空一切,勾结叶春秋,擅自推行新政,以至民不聊生,生灵涂炭,臣等无可奈何,唯有如此了。恳请太后娘娘,立即下旨,择宗子入主,再罢黜王华,交有司议罪,废除新政,以安天下。”

    张太后又笑了,只是笑容中却带着几分讽刺,道:“那么,你们又是想要如何处置哀家和太子的呢?”

    杨一清道:“太后自然还是太后,可是太子殿下,年纪幼小,可封其为亲王,即日就藩,太后千金之体,新君登基,自然也是新君的母亲,自该受新君奉养。”

    杨一清只给了张太后一条路,可实际上,却是两条路,至于另一条路,他却没有说,若是太后不肯答应,祸福就难料了,因为谁也不能说清楚,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一旦灾祸来临,太子殿下还能去做一个亲王吗?而太后,还能是太后吗?

    杨一清的语气显然是十分强硬的,都到了这份上,温言软语是不可能的。

    当然,杨一清并不担心将来会有什么后患,因为只要新君能够顺利登基,那么自己就成了从龙之臣,今日自己在这里说的一切,都会变成另一番解读,无非就是王华无道,天下危如累卵,这时候,杨一清力排众议,挺身而出,正本清源,犹如周公旦和霍光一般,保障了社稷。

    “原来,你连哀家都已经安排好了。”张太后禁不住讥讽地又是勾唇一笑。

    杨一清却不做声了,对太后,他没有太多的惧怕,现在他要做的,就是等太后的答案。

    而张太后,也没有急于拿出自己答案,她知道,接下来自己任何一个选择,都是艰难的,进,可能有血光之灾,也有可能让太子登上大宝;退,虽然可能不是最好的结果,但是却能求一个安稳,太子再不济,也是藩王,总算还能有一世的富贵。

    她面上看起来无波,可心里已经在权衡着风险,也更是心痛,真是万万料不到事情会到今日这一步。

    而今孤儿寡母,真是任人可欺了。

    ………………

    此时,就在京师的朝阳门,一个长相俊秀,却又是带着英气的青年,风尘仆仆的到了,此人正是叶春秋。

    再回到阔别已久的京师,叶春秋的心里已经来不及感慨了,从青龙入关至京师,也不过三天的功夫,这三天里,叶春秋一刻都不敢怠慢,今日就是廷议的日子,叶春秋马不停蹄,一路赶至朝阳门。

    京师并不曾见有紧张的气氛,他不过带了数十个随人,等过了朝阳门,叫人去问,方才知道廷议还在进行。

    叶春秋不敢怠慢,火速到了午门,午门守备见了叶春秋单骑而来,下了马,径直想要入宫,连忙赔笑着上前道:“鲁王,鲁王殿下怎么来了?眼下百官还在太和殿议政,鲁王殿下可是要见太后,只怕……”

    叶春秋皱了皱眉道:“我既来了京师,当然是要参加廷议的。”

    “这……容请卑下通报一声。”这守备却是不敢轻易答应叶春秋。

    叶春秋目光一沉,这一次廷议十分重要,从一开始噩耗传来,叶春秋就已警觉了。

    正因为意识到这场廷议的重要性,所以他才不顾一切地赶来,而他已经等不得通报了。

    现在京师里的局势难明,既然有人敢假传噩耗,那么不必多想,这肯定会有许多的后手,说白了,有人真想逼宫,那么一定会有所底气,这个底气是什么?叶春秋并不知道,却是知道,现在每一分每一秒,都急迫得很,不容自己有任何的等待和疏忽。

    于是,叶春秋冷声道:“我历来入宫,都不需通报的。”

    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